第五章孝道与法律
1.何谓孝道? 孝字的结构是上“老”下“子”,上面的老人呵护着下面的子孙,下 面的子孙肩上背负着侍奉的老人。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对“孝”字的解释是:“孝,善事父母者,从 老,从子,子承老也。 孝既是一种道德规范,也是宗教规范,摩西《十戒》之第五戒就是: “你当孝敬父母”。 孝也是法律义务,成年子女对父母有赡养的义务 赡养父母是一种孝,但赡养注重是供给和供养之意,赡的本义就是供 给和供养。赡的另一含义是足够,至多保障足够的供给。而孝不能简 单地归为赡养,孝注重的是敬,是尊敬、崇敬,强调的是对父母的态 度和情感。 《孝经》中说:“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 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 孝字的结构是上“老”下“子” ,上面的老人呵护着下面的子孙,下 面的子孙肩上背负着侍奉的老人。 •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对“孝”字的解释是: “孝,善事父母者,从 老,从子,子承老也。” • 孝既是一种道德规范,也是宗教规范,摩西《十戒》之第五戒就是: “你当孝敬父母”。 • 孝也是法律义务,成年子女对父母有赡养的义务。 • 赡养父母是一种孝,但赡养注重是供给和供养之意,赡的本义就是供 给和供养。赡的另一含义是足够,至多保障足够的供给。而孝不能简 单地归为赡养,孝注重的是敬,是尊敬、崇敬,强调的是对父母的态 度和情感。 • 《孝经》中说: “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 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孔子的孝道观 第一种是“无违”,即不违反礼制。 孟懿子问孝,孔子说“无违” 何谓无违?孔子解释说:“生,事之 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也就是说,从父母的生到死,都 要遵循礼制礼仪。父母在世的时候,按照礼制侍奉他们;父母死后, 按照礼制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礼记祭义第二十四》中说:“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 没厕丧,丧毕则祭。养则观其顺,丧则观其哀,祭则观其敬而时也。 尽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 比如:“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 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 父母去世后,按照《礼记·祭义第二十四》之要求,“祭之日,入室, 悠然见必有见乎其位:周还出户,肃然必有闻乎其容声;出户而听, 忾然必有闻乎其叹息之声。, 《礼记。问丧第三十五》说:“亲始死,笄斯徒跣(披头散发,赤 足),交手奥。恻恒(悲苦)之心,痛疾之意。伤肾乾肝焦肺,水浆 不如口,三日不举火, 故邻里为之糜粥以饮食之。夫悲哀在中,故形 变于外也。痛疾在心, 故口不甘味,身不安美也
• 第一种是“无违”,即不违反礼制。 • 孟懿子问孝,孔子说“无违” ,何谓无违?孔子解释说: “生,事之 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也就是说,从父母的生到死,都 要遵循礼制礼仪。父母在世的时候,按照礼制侍奉他们;父母死后, 按照礼制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 《礼记祭义第二十四》中说: “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 没则丧,丧毕则祭。养则观其顺,丧则观其哀,祭则观其敬而时也。 尽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 • 比如: “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 “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 • 父母去世后,按照《礼记祭义第二十四》之要求, “祭之日,入室, 悠然见必有见乎其位;周还出户,肃然必有闻乎其容声;出户而听, 忾然必有闻乎其叹息之声。” • 《礼记问丧第三十五》说: “亲始死,笄斯徒跣(披头散发、赤 足),交手哭。恻怛(悲苦)之心,痛疾之意。伤肾乾肝焦肺,水浆 不如口,三日不举火,故邻里为之糜粥以饮食之。夫悲哀在中,故形 变于外也。痛疾在心,故口不甘味,身不安美也
第二种是担忧父母之疾。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 忧
• 第二种是担忧父母之疾。孟武伯问孝。 • 子曰: “父母唯其疾之忧” 。 •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 忧”
第三种是尊敬父母。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 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位犹太经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人给父亲 上,让父亲替他推磨,却上了天堂。第二人怎样回事 不因童 因此, 扬的要合阳空新资 父亲说:“父亲,你来替我磨面粉吧。如果在劳役中 他受 他在对到由 羞辱,应该由我来承担,而不是你:要是被挨打,应该 我来承受,而不是你。 因此,尽管他把磨套在了年迈的 父亲身上,却上了天堂
• 第三种是尊敬父母。子游问孝。子曰: “今之孝者,是谓 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 • 一位犹太经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人给父亲 吃肥嫩的鸡肉,却下了地狱;另一个人把磨套到父亲的身 上,让父亲替他推磨,却上了天堂。第一人怎样回事?他 把美味的鸡肉给父亲吃,却粗暴地对父亲说: “老家伙, 你好好地吃吧,像狗那样去咬吧、啃吧!”因此,虽然他 给父亲吃鸡肉,却只能下地狱。第二人的情形是,他正在 磨坊里磨面粉,差役来了,要把父亲带走去服劳役。他对 父亲说: “父亲,你来替我磨面粉吧。如果在劳役中受到 羞辱,应该由我来承担,而不是你;要是被挨打,应该由 我来承受,而不是你。 ”因此,尽管他把磨套在了年迈的 父亲身上,却上了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