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基础课程现代汉语教案(语音部分)
合作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汉 语 言 文 学 教 育 专 业 基 础 课 程 现 代 汉 语 教 案 (语 音 部 分)
现代汉语教案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为依据,以语言学理论为指导,系统讲授现代汉语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提高理解、分析和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使学生更加自觉地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大力推广普通话,促进汉语规范化,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和今后从事语文、科学研究等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目标与要求:1、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对现代汉语有一个系统的、理性的认识,明确学习现代汉语的意义,了解关于语言、汉语、汉语方言的一些最基本的理论知识,了解现代汉语的特点、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掌握学好现代汉语的方法;掌握现代汉语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和修辞等各方面的知识。2、通过进行语言实践能力的训练,使学生能熟练掌握汉语拼音方案,懂得分析语音结构规律,深刻理解推广普通话,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的重要意义,树立规范化意识。掌握朗读的技巧,具备说好普通话和推广普通话的能力。提高使用汉字的水平和用词能力,掌握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具有较强的理解、分析和运用汉语的能力,为他们日后从事语文教学和语言文字方面的工作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3、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具有较好的语言理论素养、较高的汉语文2
2 现 代 汉 语 教 案 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它以马克思主义理 论为指导,以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为依据,以语言学理论为指导,系统讲 授现代汉语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 识。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提高理解、分析和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 使学生更加自觉地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大力推广普通话, 促进汉语规范化,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和今后从事语文、科学研究 等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与要求: 1、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对现代汉语有一个系统的、理性的认识, 明确学习现代汉语的意义,了解关于语言、汉语、汉语方言的一些最基本 的理论知识,了解现代汉语的特点、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掌握学好现代 汉语的方法;掌握现代汉语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和修辞等各方面的 知识。 2、通过进行语言实践能力的训练,使学生能熟练掌握汉语拼音方案, 懂得分析语音结构规律,深刻理解推广普通话,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 的重要意义,树立规范化意识。掌握朗读的技巧,具备说好普通话和推广 普通话的能力。提高使用汉字的水平和用词能力,掌握现代汉语的语法规 律,具有较强的理解、分析和运用汉语的能力,为他们日后从事语文教学 和语言文字方面的工作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3、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具有较好的语言理论素养、较高的汉语文
化素质和较强的汉语表达能力,为学生将来成为师范类实用型人才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教学原则:1、贯彻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在各部分的教学中,必须阐明国家的有关政策,使学生深刻理解汉语规范化的重要意义,自觉地促进汉语规范化,促进现代汉语健康地发展。2、加强理论知识与实际的联系。在各部分的教学中,必须联系学生运用语言的实际、社会上运用语言的实际,有针对性地突出教材的重点,使学生学了现代汉语的理论和知识,真正能够用来指导自已的语言实践。3、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要使学生把所学得的知识转化为熟练的技巧,必须加强课内外的练习。练习方式力求多样化,练习时间必须确有保证。教学方式:教学方式应是启发式的,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应贯彻“少而精”和“讲练结合”的原则,着重给学生讲清重点、难点和疑点,精心设计课内外练习的内容和方法,练习多样化,有时可以练代讲,以讨论代讲,力求让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转化为熟练的技能。学时分配:本课程开设90学时,各部分学时分配比例大约为:绪论4%,语音22%,文字9%,词汇16%,语法38%,修辞11%。讲授和课内练习的时间总比例为2:1。3
3 化素质和较强的汉语表达能力,为学生将来成为师范类实用型人才提供必 要的知识准备。 教学原则: 1、贯彻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在各部分的教学中,必须阐明国家的有 关政策,使学生深刻理解汉语规范化的重要意义,自觉地促进汉语规范化, 促进现代汉语健康地发展。 2、加强理论知识与实际的联系。在各部分的教学中,必须联系学生运 用语言的实际、社会上运用语言的实际,有针对性地突出教材的重点,使 学生学了现代汉语的理论和知识,真正能够用来指导自己的语言实践。 3、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要使学生把所学得的知识转化为熟练的技巧, 必须加强课内外的练习。练习方式力求多样化,练习时间必须确有保证。 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应是启发式的,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应贯彻“少 而精”和“讲练结合”的原则,着重给学生讲清重点、难点和疑点,精心 设计课内外练习的内容和方法,练习多样化,有时可以练代讲,以讨论代 讲,力求让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转化为熟练的技能。 学时分配: 本课程开设 90 学时,各部分学时分配比例大约为:绪论 4%,语音 22%, 文字 9%, 词汇 16%,语法 38%,修辞 11%。讲授和课内练习的时间总比 例为 2: 1
第二章语音[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教学的核心内容是普通话,教学以语音基础知识为指导,以强化训练为手段,使学生在学习并掌握分析语音结构规律的基础上,能了解自已普通话语音的错误和缺陷,并能够纠正自已普通话语音的错误和缺陷,具备说好普通话的能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章教学重点为声母和韵母。本章教学难点为声调和音变。[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手段]课件演示[教学时数]20学时[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节语音概说一、语音及其性质语音是人类发音器官发出的用以交际的声音,是具有一定意义的声音。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要通过语音来传递信息进行交流。(一)语音的物理性质语音首先是一种声音,它同自然界的其他声音一样,产生于物体的振动,具有物理性质。语音的物理性质具有四个基本要素:音高、音强、音长、音色。1.音高。指声音的高低,是由发音体振动的快慢来决定的。声波每秒振动的周期次数就是声波的频率。在一定时间内振动的次数多,频率就高,声音就高;振动的次数少,频率就低,声音就低。发音体振动频率的高低与发音体的大小、长短、粗细、张力等因素有关。发音体长的、大的、松4
4 第二章 语 音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教学的核心内容是普通话,教学以语音基础知 识为指导,以强化训练为手段,使学生在学习并掌握分析语音结构规律的 基础上,能了解自己普通话语音的错误和缺陷,并能够纠正自己普通话语 音的错误和缺陷,具备说好普通话的能力。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章教学重点为声母和韵母。本章教学难点为声 调和音变。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课件演示 [教学时数]20 学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节 语音概说 一、语音及其性质 语音是人类发音器官发出的用以交际的声音,是具有一定意义的声音。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要通过语音来传递信息进行交流。 (一)语音的物理性质 语音首先是一种声音,它同自然界的其他声音一样,产生于物体的振 动,具有物理性质。语音的物理性质具有四个基本要素:音高、音强、音 长、音色。 1.音高。指声音的高低,是由发音体振动的快慢来决定的。声波每秒 振动的周期次数就是声波的频率。在一定时间内振动的次数多,频率就高, 声音就高;振动的次数少,频率就低,声音就低。发音体振动频率的高低 与发音体的大小、长短、粗细、张力等因素有关。发音体长的、大的、松
的、厚的一类,振动慢,频率低,发出的声音就低,反之则高。语音的高低,则跟声带的长短、厚薄、松紧有关。人的声带是不完全相同的。一般成年男子声带长而厚,成年女子声带短而薄,因而听起来男性比女性声音略低。此外,同一个人发音时声带的松紧不同,声音也有高低之别。汉语的声调,如普通话里的d(督)、di(独)、di(赌)、di(度),主要是由不同的音高构成的。2.音强。指声音的强弱,是由声波振幅的大小决定的。振幅大,声音就强;振幅小,声音就弱。敲鼓时,用力大,音强就强,发出的声音就大;用力小,音强就弱,发出的声音就小。普通话里的“孝子”和“儿子”里的“子”音强不同,前一个“子”音强比较强,后一个“子”音强比较弱。词语中的轻重音主要是音强的不同形成的。并且,声音的强弱在普通话中还有区别词义的作用,比如“地道”中的“道”,分别读为轻声和非轻声时,所表示的意思是不一样的。3.音长。指声音的长短,是由发音体振动时间的长短决定的。时间长,音长就长;时间短,音长就短。英语中元音的音长与否,有区别意义的作用,比如ship(船)和sheep(羊)的区别,主要是其中元音[i]的音长不同。sheep里的[i:]音长长,ship里的[i]音长短。在普通话和多数汉语方言中,音长对于区别字词的意义作用不大,但在语句感情的表达上有一定作用。轻声音节中的音长较短。例如:读单字“亮”与读轻声词“月亮”的“亮”是有差别的,“月亮”里的“亮”音长较短。4.音色。指声音的特色,是由声波的不同形状决定的。它是每个声音的本质,所以也叫音质。发声体不同、发音方法不同、共鸣器的形状不同,都会造成音色的不同。5
5 的、厚的一类,振动慢,频率低,发出的声音就低,反之则高。语音的高 低,则跟声带的长短、厚薄、松紧有关。人的声带是不完全相同的。一般 成年男子声带长而厚,成年女子声带短而薄,因而听起来男性比女性声音 略低。此外,同一个人发音时声带的松紧不同,声音也有高低之别。汉语 的声调, 如普通话里的 dū(督)、dú(独)、dǔ(赌)、dù(度),主要是由 不同的音高构成的。 2.音强。指声音的强弱,是由声波振幅的大小决定的。振幅大,声音 就强;振幅小,声音就弱。敲鼓时,用力大,音强就强,发出的声音就大; 用力小,音强就弱,发出的声音就小。普通话里的“孝子”和“儿子”里 的“子”音强不同,前一个“子”音强比较强,后一个“子”音强比较弱。 词语中的轻重音主要是音强的不同形成的。并且,声音的强弱在普通话中 还有区别词义的作用,比如“地道”中的“道”,分别读为轻声和非轻声时, 所表示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3.音长。指声音的长短,是由发音体振动时间的长短决定的。时间长, 音长就长;时间短,音长就短。英语中元音的音长与否,有区别意义的作 用,比如 ship(船)和 sheep(羊)的区别,主要是其中元音[i]的音长不 同。sheep 里的[i:]音长长,ship 里的[i]音长短。在普通话和多数汉语 方言中,音长对于区别字词的意义作用不大,但在语句感情的表达上有一 定作用。轻声音节中的音长较短。例如:读单字“亮”与读轻声词“月亮” 的“亮”是有差别的,“月亮”里的“亮”音长较短。 4.音色。指声音的特色,是由声波的不同形状决定的。它是每个声音 的本质,所以也叫音质。发声体不同、发音方法不同、共鸣器的形状不同, 都会造成音色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