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你的贡献?(自序) 18、19世纪西方学者的一些应然命题来规定生活。法学研究的方 法也相当落后,从应然命题到应然命题,缺少对社会的其他学科 的了解,缺乏对支撑法学研究发展的理论的研究和包容,缺乏对 司法问题的综合性研究,而往往从某个部]法出发把活生生的案 件简单地归纳为民法案件或刑法案件。其至连基本的学术纪律和 规范都还没有普遍形成。 中国的法学的成熟还有漫长的道路。 然而,这也不能因此使我们有理由拒绝面对这样的问题:“什 么是你的贡献?” 四 这里收集的是我三年米写作发表的一些大致说来算是法学的 论文。是面对这样的发问而不敢松懈的结果。尽管它们还算不上 什么“贡献”、却是这种追求的脚印。 当初写作时,我并没有有意要集中关芪什么何题;因为我相 信“君子不器”。我不认为任何学科应当,H而事实上也从来不能 限制任何人的真正关怀。我今天习以为常的、有时以为是天经 地义的学科专业划分只是由于尤数学者的实践关怀而形成塑造 的,它们仍处于、并将永远处于不断的流变之中。尽管如此,现 在回过头来整理这些文章时,却发现,以一种自已也尤法说清楚 的理由,我的关注可以大致划分为四个方面,这本书集中了头三 个力面的文章、只有关法学的知识演变的几篇文章,由于更多 涉及些纯理论学术问题,而矿且比较长,没有收入这·集子。 首先是研究中国的现实。有关这方面的论文收集在第一编中。 我不主张把法律视为一种抽象的、理想化的价值或体现了这样的 价值的条文,而更倾向于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理解法律,把法律理 解为与入们具体现实的生活方式无法分离的一种规范性秩序。内
法治及其本土资源 此,在这些论文中,我讨论了我认为的中国法制建设的真正立足 点一当今的社会生活,主张关注现实,主张在社会背景下全面 考虑法制建设。我分析了理念化的、似乎普遍正确的法律为什么 会为人们拒绝或变相拒绝,分析了法律规避的合理性和其在变革 时期对制度创新的作用,我也剖析了·些流行的、然而至少可能 有误区的法学的和冒充法学的命题。应当说,这一编的文字反映 了我对当代中国法制建设的基本想法和我研究问题的指导思想, 这种关切也体现在其他编的文字中。 第二部分关注的是中国的司法,包括制度设计和过程。在关 于司法专」化的一文中,我实际提出的是一个“审判独立”的问 题,但是我把这个问题放在转型期中国的大背景下,着重从社会 分这一社会学角度来讨论这本来更多带有政治哲学色彩的问 题;针对中国的现实,我还分析了审判独立在中国具有的司法与 社会适度隔离的问题。在关于抗辩制一文中,我没有过分关注抗 辩制自身,而是关注抗辩制改革背后引起的或可能出的一些法 学和法制的实际问题。在关于电影《秋菊打宫司》和邱氏鼠药案 文中,我更努力试图从个案分析司法问题的复杂性和世俗性,力 图在宏观的法学理论与微观的司法实践之间寻求··些契合点。我 之所以关心司法的制度和过程,是因为我认为从法制建设来看,司 法是一个最有可能有所作为并产生实际影响的途径,其影响力可 能远远超过立法;而月,由于司法是具体操作的,法官所面临的 各种社会内素将是安乐椅上的法学家难以想象的,因此司法实践 更可能是法学理论发展创新的基础,面不是相反。 第三部分的关注焦点可以说是中国法学研究的规范化,其中 包括学术批评和法学教育。规范化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只有在一 定的规范(也就是制度)约束下,才可能形成有活力的法学研究 共同体,才能有真正的学术交流和批判,从面形成良性的法学研 究传统;并进而影响法学教育,影响法律实务,促成法律职业共
什么是你的贡献?(自序) 同体。 应当说,这几个方面,可能是中国当代法治建设和真正形成 的要点。之所以关注中国的实际,是因为就总体来说不存在普适 的法治模式;而法治是否存在在于实践,在于如何做.而不是懂 得如何做;因此,法律职业共同体和法学共同体的形成又是极为 重要的。关注这些问题,研究这些问题,在实践上改进这些方面 任在的问题,就能促进法学的发展,法治的形成。也正是这个原 因,我选择了《法治及其本上资源》作为本书书名。 五 在收入本书前,我对许多文章都作了一些修改和补充、有的 甚至作了较大调整。尽管如此,我自己仍然感到在许多方面有不 足。例如,尽管文章强调了对当代中国现实的关注和研究·但许 多文章还主要是进行了理论论证和逻辑分析:文章的许多观点当 然也不尤争议,至少许多结论都与教科书或流行的观点或命题不 一致;中国的法治实践和公共选择也许最终会否定文章的许多甚 至全部结论。因此,我希望读者不要过分关注文章的具体结论。 “所谓结论”,按照Matz的“定理”,“就是你懒得继续思考下去的 地方”。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结论并不重要,结论只是人们为 迟出某一具体研究-·个比较有效又体面的战术或策略。不会有 最后的结论,许多问题都可以继续争论`下去;就如同多年前我在 一首抒写春天的诗中所说的:“一切都是热悉的/一切又都是初次 相逢/一切都理解过了/一切义都在重新理解之中”。 如果可能,我倒是希望读者能更多地注意这些文章的角度、思 路、方法或论证方式;注意文章对其他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知 识的利用,对那些人人都知道而传统法学往往视而不见的、现实 的人和事的关注和分析,对于我们的常切身经验的提炼和感悟
Ⅻ 法治及其本土资源 这是我的一种学术追求,追求对法律制度的学术研究和哲学想考, 追求对法律的交叉学科的研究,追求消除笼罩在法律上的理念性 光环,使它戒为一种“世俗但并不卑俗的事业”。 1996年3月20一25日于北大蔚秀园寓所
致谢 编完这本书,想起回国后这三年多来的日子里许多朋友和同 事的帮助、关心和支持、心里非常感激。 三年多以前,我网刚从美国留学归来,曾一度感到学术上的孤 寂。当时执教于中国政法大学现已成为我的同事的贺卫方先生、中 司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的张志铭先生和中网艺术研究院的梁治平光 牛的先后出现,使我有找到了学术家园的感觉,使我逐渐结识了 许多法学界和其他学界潜心作学问的朋及。几年来,他」的帮助 和关心使我感到一种朋友情谊和真的学术围。《中国社会科学 季刊》主编邓正来先生在这方面也对我有很人帮沙,这里收集的 ·些文章就是出他的督促而完成的。 我要感射张文教授、在这几仟里,他作为北大法律系党委书 记和我的问事、对于我的学术和生活都给予了很大的关心;我生 病时,他甚至开了化验单亲自送来让我去医院检查,令我非常感 动。我的同事王哲教授、出嵘教授以及教研室和法律系的其他问 事在这几牛里都给了我不少关心和照顾。 北大法律系93级研究生强世功、赵晓力和郑戈同学的令我赞 叹的学术能力对我直是一个鞭策和挑战,他]对本移中的诈多 文章都有过相当珍贵和有见地的建议。 湖北省政法委的邹斌先生、北大法律系的尖攀教授、中国 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的高鸿钧先生、深圳大学法律系的朱苏人博: 以及本书文章中提到的许多朋及、都曾分别对本书的一些文章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