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八校2016届高三阶段第一次联考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民谣谚语,是人们世世代代的生活经验的高度总结与卓越智慧的长期积淀,有着 极为丰富、深厚的内涵,是极富特色的传统民间文化的形式之一。 两宋时期的民间谣谚中,有大量的倡导廉洁、颂扬廉政的内容。宋人认为:为官 之要,曰廉曰勤。岳飞更是直率地指出: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至于名相范仲淹,则其境界更髙。他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清心做官,莫营私利。这些至理名言,后多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转化为歌谣民谚。 另外,当时还有劝廉、守廉的民谣。例如:世常羞贫贱,贫贱非我羞;人人为官 莫敛财;住世一日,则做一日好人;居官一日,则做一日好事。否则尔俸尔禄 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这些或诗或歌的民谣,代表了广大民众希望官 场廉洁、官员廉正、不奢华、莫敛财的良好愿望。 据传,当时民歌谣谚中还广为流传着宋真宗写的《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 书中自有千钟粟。安房不用架髙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 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 读。”诗歌中既有劝人勤学苦读的用意,也将读书、做官、发财之间的关系写得 清楚明白。但不论怎么说,学而优则仕,总比不学无术、只顾投机钻营和贪赃枉 法要好。因此,时人又唱道:谁不爱,黄金屋;谁不羡,千钟粟;但他们也深知 儿孙自有儿孙福,何必为官去贪污;且富贵有余乐,贫贱不堪忧。 两宋时期,大量的民谣谚语表达了人们对贪官污吏的愤恨,尤其是对北宋末年童 贯、蔡京、朱勔等人的切齿之恨。如贪官朱勔受宠,仅家奴即有百余人封官赐爵。 其中受金带者至有数十人。当时民谣说:金腰带,银腰带,赵家世界,朱家坏!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以贪污勒索的钱财而换取的腰带到手后,又被高价转卖 从而大获其利。因此,人们对贪赃枉法之徒愤慨至极,认为“打破筒(指童贯) 泼了菜(指蔡京),便是人间好世界”。 有些诗歌民谚还揭露了贪官的罪恶与崇拜金钱的无耻嘴脸。南宋初,因大将张俊 所领士兵自臀而下,文刺至足,故有“花腿军”之名。然而,这些花腿军成了他 的私仆。他役使这些花腿搬运花石,在杭州为他修盖太平楼。当时民谣道:“张 家寨里没由来,使他花腿抬石头,二圣犹自救不得,行在盖起太平楼。” 贪官污吏无耻,他们崇尚“欲得富,须胡做”之道。其中,王黼尤为突出,他公 然把各种官职按不同等级定价出售。于是,人们为他编了顺口溜:三千索,直秘 阁;五千贯,擢通判。以致大官大贪,小官小贪,甚至无官不贪。官吏贪污,实 同盗贼,有时,贪官为害甚至倍过于贼 在西夏的反贪文化中,同样有许多哲理性、思想性、文学性三者兼具的民谣谚语。 如对贪官污吏追逐升官发财、贪婪成性、惟求享受的寄生生活抨击道:“又穿服, 又贮财宝,不用借债;官爵已升,宫室已成,不缺用品”;“户户紫衣不缫丝, 人人为官莫敛财”!这其中,既有控诉,也有讽刺,还有劝善戒恶民谣;世上正 事三件:“畜牧、耕作和商贩:天下坏事三件:骗盗、贪索和赌钱” (摘自王春瑜著《简明中国反贪史》,有删改)
福建省漳州八校 2016 届高三阶段第一次联考 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毎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民谣谚语,是人们世世代代的生活经验的高度总结与卓越智慧的长期积淀,有着 极为丰富、深厚的内涵,是极富特色的传统民间文化的形式之一。 两宋时期的民间谣谚中,有大量的倡导廉洁、颂扬廉政的内容。宋人认为:为官 之要,曰廉曰勤。岳飞更是直率地指出: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至于名相范仲淹,则其境界更高。他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清心做官,莫营私利。这些至理名言,后多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转化为歌谣民谚。 另外,当时还有劝廉、守廉的民谣。例如:世常羞贫贱,贫贱非我羞;人人为官 莫敛财;住世一日,则做一日好人;居官一日,则做一日好事。否则尔俸尔禄, 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这些或诗或歌的民谣,代表了广大民众希望官 场廉洁、官员廉正、不奢华、莫敛财的良好愿望。 据传,当时民歌谣谚中还广为流传着宋真宗写的《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 书中自有千钟粟。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 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 读。”诗歌中既有劝人勤学苦读的用意,也将读书、做官、发财之间的关系写得 清楚明白。但不论怎么说,学而优则仕,总比不学无术、只顾投机钻营和贪赃枉 法要好。因此,时人又唱道:谁不爱,黄金屋;谁不羡,千钟粟;但他们也深知 儿孙自有儿孙福,何必为官去贪污;且富贵有余乐,贫贱不堪忧。 两宋时期,大量的民谣谚语表达了人们对贪官污吏的愤恨,尤其是对北宋末年童 贯、蔡京、朱勔等人的切齿之恨。如贪官朱勔受宠,仅家奴即有百余人封官赐爵。 其中受金带者至有数十人。当时民谣说:金腰带,银腰带,赵家世界,朱家坏!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以贪污勒索的钱财而换取的腰带到手后,又被高价转卖, 从而大获其利。因此,人们对贪赃枉法之徒愤慨至极,认为“打破筒(指童贯), 泼了菜(指蔡京),便是人间好世界”。 有些诗歌民谚还揭露了贪官的罪恶与崇拜金钱的无耻嘴脸。南宋初,因大将张俊 所领士兵自臀而下,文刺至足,故有“花腿军”之名。然而,这些花腿军成了他 的私仆。他役使这些花腿搬运花石,在杭州为他修盖太平楼。当时民谣道:“张 家寨里没由来,使他花腿抬石头,二圣犹自救不得,行在盖起太平楼。” 贪官污吏无耻,他们崇尚“欲得富,须胡做”之道。其中,王黼尤为突出,他公 然把各种官职按不同等级定价出售。于是,人们为他编了顺口溜:三千索,直秘 阁;五千贯,擢通判。以致大官大贪,小官小贪,甚至无官不贪。官吏贪污,实 同盗贼,有时,贪官为害甚至倍过于贼。 在西夏的反贪文化中,同样有许多哲理性、思想性、文学性三者兼具的民谣谚语。 如对贪官污吏追逐升官发财、贪婪成性、惟求享受的寄生生活抨击道:“又穿服, 又贮财宝,不用借债;官爵已升,宫室已成,不缺用品”;“户户紫衣不缫丝, 人人为官莫敛财”!这其中,既有控诉,也有讽刺,还有劝善戒恶民谣;世上正 事三件:“畜牧、耕作和商贩;天下坏事三件:骗盗、贪索和赌钱”。 (摘自王春瑜著 《简明中国反贪史》,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宋初,大将张俊让“花腿军”做他的私人仆从,为他搬运花石,为他修楼盖 屋。当时就有民谣揭露了他的无耻嘴脸与罪恶 B.名将岳飞等人的为官之说,名相范仲淹的至理名言,后多成为宋人的口头禅, 转化为歌谣民谚中倡导廉洁、颂扬廉政的内容。 C.两宋时期的民间谣谚,内容都是倡导廉洁、颂扬廉政,同时也表现出人们对贪 官污吏的严厉谴责与愤恨。 D.宋朝贪官污吏崇尚“欲得富,须胡做”之道,大官大贪,小官小贪,无官不贪。 王黼甚至公然把各种官职按不同等级定价出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当时民歌谣谚中广为流传的宋真宗的《劝学诗》,虽有劝人勤学苦读的用意, 但也将读书、做官、发财之间的关系功利化了。 B.两宋时期有大量的倡廉、颂廉、劝廉、守廉的民谣,这些民谣代表了广大民众 希望官场廉洁、官员廉正、不奢华、莫敛财等良好愿望。 C.民谚“又穿服,又贮财宝,不用借债:官爵已升,宫室已成,不缺用品”抨击 了西夏贪官污吏的贪图享受、贪婪成性、贪逐升官。 D.两宋时期,大量的民谣谚语表达了人们对贪官污吏的愤恨,如“下民易虐,上 天难欺”“儿孙自有儿孙福,何必为官去贪污”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宋时期,人们用民谣谚语赞颂清官廉政,谴责贪官污吏,揭露社会黑暗,控 诉贪污无耻,反映民众辛酸,对当今的反贪文化颇有影响。 B.同为民谣谚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与“何必为官去贪 污”“宝贵有余乐,贫贱不堪忧”对待功利的态度却是矛盾的 C.童贯、蔡京、朱勔、王黼等贪官污吏行径卑劣无耻,引得百姓切齿愤恨,百 姓用民谚控诉、讽刺、抨击,揭露了他们的无耻嘴脸。 D.两宋的民谣谚语哲理性、思想性、文学性三者兼具,代表了民众的意志和情 感,反映了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表现了百姓的好恶与褒贬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洽字元德,临江之清江人。洽少颖异,从朱熹学,自《六经》传注而下,皆究 其指归,至于诸子百家、山经地志、老子浮屠之说,无所不读。熹嘉其笃志,谓 黄干日:“所望以永斯道之传,如二三君者不数人也 时行社仓法,洽请于县,贷常平米三百石,建仓里中,六年而归其本于官,乡人 利之。嘉定元年中第,授松滋尉。湖右经界不正,弊日甚,洽请行推排法,令以 委洽。洽于是令民自实其土地疆界产业之数投于匮,乃筹核而次第之,吏奸无所 匿。其后十余年,讼者犹援以为证云。 改袁州司理参军。有大囚,讯之则服,寻复变异,且力能动摇官吏,累年不决, 而逮系者甚众。洽以白提点刑狱,杀之。有盗黠甚,辞不能折。会狱有兄弟争财 者,洽谕之日:“讼于官,冒法以求胜,孰与各守分以全手足之爱乎?”辞气恳 切,讼者感悟。盗闻之,自伏 郡守以仓廪虚,籍仓吏二十余家,命洽鞫之,洽廉知为都吏所卖。都吏者,州之 巨蠹也,尝于仓不获,故以此中之。洽度守意锐未可婴,姑系之,而密令计仓庾 所入以白守日:“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宋初,大将张俊让“花腿军”做他的私人仆从,为他搬运花石,为他修楼盖 屋。当时就有民谣揭露了他的无耻嘴脸与罪恶。 B.名将岳飞等人的为官之说,名相范仲淹的至理名言,后多成为宋人的口头禅, 转化为歌谣民谚中倡导廉洁、颂扬廉政的内容。 C.两宋时期的民间谣谚,内容都是倡导廉洁、颂扬廉政,同时也表现出人们对贪 官污吏的严厉谴责与愤恨。 D.宋朝贪官污吏崇尚“欲得富,须胡做”之道,大官大贪,小官小贪,无官不贪。 王黼甚至公然把各种官职按不同等级定价出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当时民歌谣谚中广为流传的宋真宗的《劝学诗》,虽有劝人勤学苦读的用意, 但也将读书、做官、发财之间的关系功利化了。 B.两宋时期有大量的倡廉、颂廉、劝廉、守廉的民谣,这些民谣代表了广大民众 希望官场廉洁、官员廉正、不奢华、莫敛财等良好愿望。 C.民谚“又穿服,又贮财宝,不用借债;官爵已升,宫室已成,不缺用品”抨击 了西夏贪官污吏的贪图享受、贪婪成性、贪逐升官。 D.两宋时期,大量的民谣谚语表达了人们对贪官污吏的愤恨,如“下民易虐,上 天难欺”“儿孙自有儿孙福,何必为官去贪污”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宋时期,人们用民谣谚语赞颂清官廉政,谴责贪官污吏,揭露社会黑暗,控 诉贪污无耻,反映民众辛酸,对当今的反贪文化颇有影响。 B.同为民谣谚语,“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与“何必为官去贪 污”“宝贵有余乐,贫贱不堪忧”对待功利的态度却是矛盾的。 C.童贯、蔡京、朱勔、王黼等贪官污吏行径卑劣无耻,引得百姓切齿愤恨,百 姓用民谚控诉、讽刺、抨击,揭露了他们的无耻嘴脸。 D. 两宋的民谣谚语哲理性、思想性、文学性三者兼具,代表了民众的意志和情 感,反映了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表现了百姓的好恶与褒贬。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张洽字元德,临江之清江人。洽少颖异,从朱熹学,自《六经》传注而下,皆究 其指归,至于诸子百家、山经地志、老子浮屠之说,无所不读。熹嘉其笃志,谓 黄干日:“所望以永斯道之传,如二三君者不数人也。” 时行社仓法,洽请于县,贷常平米三百石,建仓里中,六年而归其本于官,乡人 利之。嘉定元年中第,授松滋尉。湖右经界不正,弊日甚,洽请行推排法,令以 委洽。洽于是令民自实其土地疆界产业之数投于匮,乃筹核而次第之,吏奸无所 匿。其后十余年,讼者犹援以为证云。 改袁州司理参军。有大囚,讯之则服,寻复变异,且力能动摇官吏,累年不决, 而逮系者甚众。洽以白提点刑狱,杀之。有盗黠甚,辞不能折。会狱有兄弟争财 者,洽谕之日:“讼于官,冒法以求胜,孰与各守分以全手足之爱乎?”辞气恳 切,讼者感悟。盗闻之,自伏。 郡守以仓廪虚,籍仓吏二十余家,命洽鞫之,洽廉知为都吏所卖。都吏者,州之 巨蠹也,尝于仓不获,故以此中之。洽度守意锐未可婴,姑系之,而密令计仓庾 所入以白守日:“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
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若以罪胥吏,过乃可免。”守悟, 为罢都吏,而免所籍之家。知永新县。一日谒告,闻狱中榜笞声,盖狱吏受赇, 乘间讯囚使诬服也。洽大怒,亟执付狱,明日以上于郡,黥之 洽自少用力于敬,故以“主一”名斋。平居不异常人,至义所当为,则勇不可夺。 居闲不言朝廷事,或因灾异变故,辄颦蹙不乐,及闻一君子进用,士大夫直言朝 廷得失,则喜见颜色。所交皆名士,皆敬慕之。 (节选自《宋史·张洽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 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B.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 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C.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 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D.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人/已丰于昔,由是观之/ 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注是指用来阐释经义的文字,它的主要作用在于解说古言使人容易通晓 B.浮屠是印度古文字梵文的译音,有佛教、佛教徒、佛塔等不同意义,文中指 佛教 C.仓廪在古代是指储藏谷物的仓库,它是专为灾荒之年用于赈济百姓而设立的。 文中指古代的一种刑法,即用刀刺刻犯人的面额,再涂上墨,因此也称 作“墨刑”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洽潜心学问,深得老师赏识。他探究《六经》传注等典籍的奥妙,阅读诸 子百家、山经地志等书;他跟从朱熹读书,志向坚定,得到朱熹的赞赏 B.张洽善于变革,百姓因而受惠。当时施行社仓法,他向县里请求,借米三百 石,在里中设立粮仓,乡里人因此受益;他推行推排法,解决了土地分界不清的 弊端 C.张洽坚守正义,办事讲究策略。在袁州期间,他亲自审讯翻云覆雨的大冈犯 和狡猾的盗贼,将二人杀掉;他运用计策惩办了贪婪的都吏。 D.张洽敢于担当,为朝廷分忧。凡是遇上按义理应当去做的事,他就奋勇向前 凡是遇到灾异变故,他就闷闷不乐;而当听说士大夫们直陈朝廷得失,他就喜形 于色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讼于官,冒法以求胜,孰与各守分以全手足之爱乎?(5分) (2)都吏者,州之巨蠹也,尝干于仓不获,故以此中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江神子·初至休宁冬夜作① 葛胜仲 昏昏雪意惨云容,猎霜风,岁将穷。流落天涯,憔悴一衰翁。清夜小窗围兽火②, 倾酒绿,借颜红
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若以罪胥吏,过乃可免。”守悟, 为罢都吏,而免所籍之家。知永新县。一日谒告,闻狱中榜笞声,盖狱吏受赇, 乘间讯囚使诬服也。洽大怒,亟执付狱,明日以上于郡,黥之。 洽自少用力于敬,故以“主一”名斋。平居不异常人,至义所当为,则勇不可夺。 居闲不言朝廷事,或因灾异变故,辄颦蹙不乐,及闻一君子进用,士大夫直言朝 廷得失,则喜见颜色。所交皆名士,皆敬慕之。 (节选自《宋史·张洽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 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B.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 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C.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 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D.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人/已丰于昔,由是观之/ 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传注是指用来阐释经义的文字,它的主要作用在于解说古言使人容易通晓。 B.浮屠是印度古文字梵文的译音,有佛教、佛教徒、佛塔等不同意义,文中指 佛教。 C.仓廪在古代是指储藏谷物的仓库,它是专为灾荒之年用于赈济百姓而设立的。 D.黥,文中指古代的一种刑法,即用刀刺刻犯人的面额,再涂上墨,因此也称 作“墨刑”。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张洽潜心学问,深得老师赏识。他探究《六经》传注等典籍的奥妙,阅读诸 子百家、山经地志等书;他跟从朱熹读书,志向坚定,得到朱熹的赞赏。 B.张洽善于变革,百姓因而受惠。当时施行社仓法,他向县里请求,借米三百 石,在里中设立粮仓,乡里人因此受益;他推行推排法,解决了土地分界不清的 弊端。 C.张洽坚守正义,办事讲究策略。在袁州期间,他亲自审讯翻云覆雨的大冈犯 和狡猾的盗贼,将二人杀掉;他运用计策惩办了贪婪的都吏。 D.张洽敢于担当,为朝廷分忧。凡是遇上按义理应当去做的事,他就奋勇向前; 凡是遇到灾异变故,他就闷闷不乐;而当听说士大夫们直陈朝廷得失,他就喜形 于色。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讼于官,冒法以求胜,孰与各守分以全手足之爱乎?(5 分) (2)都吏者,州之巨蠹也,尝干于仓不获,故以此中之。(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 江神子·初至休宁冬夜作① 葛胜仲 昏昏雪意惨云容,猎霜风,岁将穷。流落天涯,憔悴一衰翁。清夜小窗围兽火②, 倾酒绿,借颜红
官梅疏艳小壶中,暗香浓,玉玲珑。对景忽惊,身在大江东。上国③故人谁念我, 晴嶂远,暮云重。 【注】①此词是词人刚被贬官休宁(今安徽休宁县)时所作。②兽火:指有兽头 装饰的火盆。③上国:京城。 8、本词开篇三句勾勒出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在全词中起到了什么作用?(5分) 9、结合全词,简要赏析作者寄寓的思想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 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的两句诗是 (2)白居易《琵琶行》中“ 。”两句,写的是演奏 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 (3)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被誉为“天然奇偶”的千古佳句是: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渐渐消散的炊烟 老了。这是老木最近的发现。 慢慢的,就没了热度,还怕冷,把云彩当衣服裹在身上。还没了力气,直往西山 里坠。老木挤巴几下眼睛,定定神,继续往山凹里望。 记得还是放牛娃的时候,也喜欢坐在这块大石头上,往山凹里望。那片竹林里, 是二蛋、毛哥和三顺的家。那长有一大团雪白梨花的梨树后面,是瞎眼奶奶家, 眼睛虽瞎着,却灵醒得很,还没靠近梨树呢,就戳着棍子叫骂开了,龟孙子,又 磨牙了吗。但真到梨子大了熟了,每家每户的娃,人手一个是棍打不动的。那是 小琴的家,她的笑声最好听。那是黑妹家的两间茅草屋,她家最穷,她也最不讨 人喜欢 老木闭着眼都能指出各家的位置。小时候,老木还和伙伴玩过这样的游戏,就是 根据各家屋顶上冒出来的炊烟,猜各家在烧什么好吃的东西。老木是赢得最多的, 也正是这一点,让伙伴们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老木笑了,露出豁了牙的嘴。其实那算不上什么秘密的。那时候,没有哪家有大 鱼大肉吃,除了玉米、南瓜和山芋,就是想吃也吃不上。谁家种了什么东西,什 么东西种得多,哪天又收获了什么,在村子里窜上窜下的老木能不知道吗?鼻子 长,才是老木的神通。 可如今不行了,那些像树林一样密的炊烟呢?怎么就不见了?二蛋的儿子是包工 头,在城里买了房子,把二蛋老两口给接走了;黑妹考上了大学,据说当了官, 早就把家给搬到了省城;瞎眼奶奶的儿子媳妇和孙子孙媳妇都在外打工,那一树 梨子早就没人管了;三顺家的小子是最迟去打工的,据说也混得不错,一家人都 带出去不说,连山场和田地都不要了。 个个乡里乡亲,都只剩下印象了,而且越来越模糊。每次走过已经不再有人居 住的老宅,老木都会站上半天,总感觉门会突然打开,会有人笑嘻嘻地走出来
官梅疏艳小壶中,暗香浓,玉玲珑。对景忽惊,身在大江东。上国③故人谁念我, 晴嶂远,暮云重。 【注】①此词是词人刚被贬官休宁(今安徽休宁县)时所作。②兽火:指有兽头 装饰的火盆。③上国:京城。 8、本词开篇三句勾勒出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在全词中起到了什么作用?(5 分) 9、结合全词,简要赏析作者寄寓的思想情感。(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 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的是演奏 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 (3)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被誉为“天然奇偶”的千古佳句是: _________, 。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渐渐消散的炊烟 老了。这是老木最近的发现。 慢慢的,就没了热度,还怕冷,把云彩当衣服裹在身上。还没了力气,直往西山 里坠。老木挤巴几下眼睛,定定神,继续往山凹里望。 记得还是放牛娃的时候,也喜欢坐在这块大石头上,往山凹里望。那片竹林里, 是二蛋、毛哥和三顺的家。那长有一大团雪白梨花的梨树后面,是瞎眼奶奶家, 眼睛虽瞎着,却灵醒得很,还没靠近梨树呢,就戳着棍子叫骂开了,龟孙子,又 磨牙了吗。但真到梨子大了熟了,每家每户的娃,人手一个是棍打不动的。那是 小琴的家,她的笑声最好听。那是黑妹家的两间茅草屋,她家最穷,她也最不讨 人喜欢。 老木闭着眼都能指出各家的位置。小时候,老木还和伙伴玩过这样的游戏,就是 根据各家屋顶上冒出来的炊烟,猜各家在烧什么好吃的东西。老木是赢得最多的, 也正是这一点,让伙伴们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老木笑了,露出豁了牙的嘴。其实那算不上什么秘密的。那时候,没有哪家有大 鱼大肉吃,除了玉米、南瓜和山芋,就是想吃也吃不上。谁家种了什么东西,什 么东西种得多,哪天又收获了什么,在村子里窜上窜下的老木能不知道吗?鼻子 长,才是老木的神通。 可如今不行了,那些像树林一样密的炊烟呢?怎么就不见了?二蛋的儿子是包工 头,在城里买了房子,把二蛋老两口给接走了;黑妹考上了大学,据说当了官, 早就把家给搬到了省城;瞎眼奶奶的儿子媳妇和孙子孙媳妇都在外打工,那一树 梨子早就没人管了;三顺家的小子是最迟去打工的,据说也混得不错,一家人都 带出去不说,连山场和田地都不要了。 一个个乡里乡亲,都只剩下印象了,而且越来越模糊。每次走过已经不再有人居 住的老宅,老木都会站上半天,总感觉门会突然打开,会有人笑嘻嘻地走出来
叫老木进去坐坐,喝口水,唠上一时半会。可除了一刻不离跟随自己的阿黄,什 么也没有。总是阿黄的几声叫,把老木给唤醒,滞重的脚步才继续缓慢挪动。 汪,汪,汪。阿黄在叫了,有气无力的,就在身边。以前的阿黄可不是这样。记 得儿子媳妇才出门那会,有老伴陪着,倒没感觉什么。地种着,田耕着,孙儿孙 女带着,照样其乐融融,只是多受些累,但老木心里踏实。一场病,把老伴给送 到了山上,再也不回来了。儿子媳妇要老木一起出门,说一家人在一起放心,可 老木不愿意。 老木舍不下那几间土屋,只有在那屋里,身心才舒坦;舍不下田地里用汗水浸泡 的庄稼,那也是儿女呀,是自己的根;舍不下屋对面山上孤零零的老伴,谁去给 她清除坟头上的杂草。 阿黄是老伴走后的第三天头上出现的。瘦得皮包骨头,一身的瘌子,是老木治好 了它的病,然后收养了它,从此形影不离。老木到哪,阿黄一准到哪,听到阿黄 的叫声,老木才踏实。可阿黄的皮也塌拉下来了,越发灰暗,声音早没了洪亮, 以前一叫就是高亢的连声,现在成了短促沉闷的一下一下了。 柿子树后面,有炊烟升起来了,若隐若现,淡淡的白。老木来劲了,仔细地瞅 老木站起身来,想看清楚,到底是哪一家。老木成木桩了,好半天才跌坐回冰冷 的石头,那是李家的女儿在给她娘做“三七”,根本就不是什么炊烟。 想到李家嫂子的过世,老木又添了心事。全庄子的人都来了,还站不满一堂屋。 最关键的,是没几个能做事的人。一个个佝腰驼背,稍微出点力,就动弹不了了 该走的程序省了大半,将就着才把人送上了山,抬棺的本家老二还闪了腰 等自己老了的时候,儿子媳妇又到哪张罗帮忙的人呢?听说城里都是火化,以前 老木一听到火化就动气。人活一辈子吃苦受累也就罢了,死了连个全尸都没有, 造孽呀。可现在老木不这样想了,人死了,还知道什么呢,能肥几棵庄稼也算是 做了好事。烧就烧吧,总比没人料理要好。 山凹里终于有炊烟袅袅地升起来了,甚至没有老木抽的烟锅里的烟浓厚,就那么 稀稀落落着,不用风,转眼即逝。阿黄也沉默了,一双浑浊的老眼默默地望,老 木也是,直到暮色像沉重的幕布,缓缓合拢 (选自《天池小小说》2012年第9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第二段的景物描写“还怕冷,把云彩当衣服裹在身上。还没了力气,直 往西山里坠”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 B.小说写老木对瞎眼奶奶、童年伙伴及游戏的回忆,又写昔日伙伴或搬走,或 离乡外出打工,作者这样写是为了使今昔形成对比。 C.每次走过无人居住的老宅,老木都会停留,觉得会有人走出来叫自己进去坐 坐,写出老木人缘好,广受乡亲欢迎。 D.老木不愿意和儿子媳妇一起出门是因为舍不下那几间土屋,舍不下地里用汗 水浸泡的庄稼,表现了老木对家园的眷恋。 E.老木以为柿子树后升起的若隐若现、淡淡的白烟是炊烟,结果不是,这引发 了老木对李家嫂子丧事的感叹,引起了老木对自己身后事的担忧。 (2)小说以“渐渐消散的炊烟”为题,有什么用意?(6分) (3)小说中老木和阿黄的形象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6 分)
叫老木进去坐坐,喝口水,唠上一时半会。可除了一刻不离跟随自己的阿黄,什 么也没有。总是阿黄的几声叫,把老木给唤醒,滞重的脚步才继续缓慢挪动。 汪,汪,汪。阿黄在叫了,有气无力的,就在身边。以前的阿黄可不是这样。记 得儿子媳妇才出门那会,有老伴陪着,倒没感觉什么。地种着,田耕着,孙儿孙 女带着,照样其乐融融,只是多受些累,但老木心里踏实。一场病,把老伴给送 到了山上,再也不回来了。儿子媳妇要老木一起出门,说一家人在一起放心,可 老木不愿意。 老木舍不下那几间土屋,只有在那屋里,身心才舒坦;舍不下田地里用汗水浸泡 的庄稼,那也是儿女呀,是自己的根;舍不下屋对面山上孤零零的老伴,谁去给 她清除坟头上的杂草。 阿黄是老伴走后的第三天头上出现的。瘦得皮包骨头,一身的瘌子,是老木治好 了它的病,然后收养了它,从此形影不离。老木到哪,阿黄一准到哪,听到阿黄 的叫声,老木才踏实。可阿黄的皮也塌拉下来了,越发灰暗,声音早没了洪亮, 以前一叫就是高亢的连声,现在成了短促沉闷的一下一下了。 柿子树后面,有炊烟升起来了,若隐若现,淡淡的白。老木来劲了,仔细地瞅。 老木站起身来,想看清楚,到底是哪一家。老木成木桩了,好半天才跌坐回冰冷 的石头,那是李家的女儿在给她娘做“三七”,根本就不是什么炊烟。 想到李家嫂子的过世,老木又添了心事。全庄子的人都来了,还站不满一堂屋。 最关键的,是没几个能做事的人。一个个佝腰驼背,稍微出点力,就动弹不了了。 该走的程序省了大半,将就着才把人送上了山,抬棺的本家老二还闪了腰。 等自己老了的时候,儿子媳妇又到哪张罗帮忙的人呢?听说城里都是火化,以前 老木一听到火化就动气。人活一辈子吃苦受累也就罢了,死了连个全尸都没有, 造孽呀。可现在老木不这样想了,人死了,还知道什么呢,能肥几棵庄稼也算是 做了好事。烧就烧吧,总比没人料理要好。 山凹里终于有炊烟袅袅地升起来了,甚至没有老木抽的烟锅里的烟浓厚,就那么 稀稀落落着,不用风,转眼即逝。阿黄也沉默了,一双浑浊的老眼默默地望,老 木也是,直到暮色像沉重的幕布,缓缓合拢…… (选自《天池小小说》2012 年第 9 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小说第二段的景物描写“还怕冷,把云彩当衣服裹在身上。还没了力气,直 往西山里坠”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 B.小说写老木对瞎眼奶奶、童年伙伴及游戏的回忆,又写昔日伙伴或搬走,或 离乡外出打工,作者这样写是为了使今昔形成对比。 C.每次走过无人居住的老宅,老木都会停留,觉得会有人走出来叫自己进去坐 坐,写出老木人缘好,广受乡亲欢迎。 D.老木不愿意和儿子媳妇一起出门是因为舍不下那几间土屋,舍不下地里用汗 水浸泡的庄稼,表现了老木对家园的眷恋。 E.老木以为杮子树后升起的若隐若现、淡淡的白烟是炊烟,结果不是,这引发 了老木对李家嫂子丧事的感叹,引起了老木对自己身后事的担忧。 (2)小说以“渐渐消散的炊烟”为题,有什么用意?(6 分) (3)小说中老木和阿黄的形象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