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科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漫谈敦煌壁画中的飞天 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画有飞天。从起源和职能上说,飞天不是一位神, 它是乾闼婆与紧那罗的复合体。乾闼婆为天歌神,由于他周身散发香气,又叫香音神:紧那 罗为天乐神。他们原是印度古神话与婆罗门教中的娱乐神和歌舞神,一对恩爱夫妻。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与洞窟创建同时出现。从十六国北凉到北魏,这是飞夭的兴起时期。 此时深受印度和西域的影响,大体上是西域式飞天。北凉时期的飞天多画在窟顶平棋岔角 窟顶藻井装饰、佛龛上沿和本生故事画主体人物的头上。其造型和艺术特点是:头有圆光, 脸型椭圆,直鼻大眼,大嘴大耳,耳饰环珰,头柬圆髻,或戴花蔓,或戴印度五珠宝冠,身 材粗短,上体半裸,腰缠长裙,肩披大中。由于晕染技法变色,成为白鼻梁、白眼珠,与西 域龟兹等石窟中的飞天十分相似。初创时期,运笔豪放,着色大胆,显得粗犷朴拙。莫高窟 北魏时期的飞天所画的范围扩大了,还画在说法图、佛龛内两侧。有一些洞窟里的飞天形象, 逐步向中国化转变。飞天的脸型已由丰圓变得修长,眉清目秀,鼻丰嘴小,五官匀称谐调, 或戴五珠宝冠,身体比例逐渐修长。飞翔姿态乜多种多样了,冇的横游太空,有的振臂腾飞, 有的合手下飞,气度豪迈大方,势如翔云飞鹤。飞天起落处,朵朵香花飘落,颇有“天花乱 坠满虚空”的诗意 从西魏到隋代,这是创新时期。此时期的敦煌飞天,处在佛教天人与道教羽人、西域飞 天与中原飞天相交流、相融合、创新变化的阶段,是中西合璧的飞夭。莫高窟西魏时期的飞 夭,所画的位置大体上与北魏时期相同,只是西魏时期出现了两种不同风格特点的飞天 种是西域式飞天。西域式飞天继承北魏飞天的造型和绘画风格,其中最大的变化是:作为香 音神的乾闼婆抱起了各种乐器在空中飞翔;作为天乐神的紧那罗亦飞翔于天空。两位天神合 为一体,成了后来的敦煌飞天,亦叫散花飞天和伎乐飞天。一种是中原式飞天。是东阳王元 荣出任瓜州(古敦煌)刺史期间,从洛阳带来的中原艺术画风在莫高窟里新创的一种飞天。这 种飞天是中国道教飞仙和印度佛教飞天的融合:中国的道教飞仙失去了羽翅,裸露上体,脖 饰项链,腰系长裙,肩披彩带;印度的佛教飞天失去了头上的圓光和印度宝冠,東起了发髻 戴上了道冠。人物形象完全是中原“秀骨清像”形,身材修长,面瘦颈长,额宽颐窄,直鼻 秀眼,眉细疏朗,嘴角上翘,微含笑意。 从初唐到晩唐,这是鼎盛时期。唐朝时,敦煌飞夭进入成熟时期,艺术形象达到了最完 美的阶段。这时期的敦煌飞夭已少有印度、西域飞夭的风貌,是完全中国化的飞夭了。唐代 前期的飞天具有奋发进取、豪迈有力、自由奔放、奇姿异态、变化无穷的飞动之美,这与唐 王朝前期开明的政治、强大的国力、繁荣的经济、丰富的文化、开放的国策、奋发进取的时 代精神是一致的。唐代后期的飞天,在动势和姿态上已没有了前期那种奋发进取的精神和自
2017-2018 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科试题 (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总分 150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漫谈敦煌壁画中的飞天 敦煌莫高窟 492 个洞窟中,几乎窟窟画有飞天。从起源和职能上说,飞天不是一位神, 它是乾闼婆与紧那罗的复合体。乾闼婆为天歌神,由于他周身散发香气,又叫香音神;紧那 罗为天乐神。他们原是印度古神话与婆罗门教中的娱乐神和歌舞神,一对恩爱夫妻。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与洞窟创建同时出现。从十六国北凉到北魏,这是飞天的兴起时期。 此时深受印度和西域的影响,大体上是西域式飞天。北凉时期的飞天多画在窟顶平棋岔角、 窟顶藻井装饰、佛龛上沿和本生故事画主体人物的头上。其造型和艺术特点是:头有圆光, 脸型椭圆,直鼻大眼,大嘴大耳,耳饰环珰,头束圆髻,或戴花蔓,或戴印度五珠宝冠,身 材粗短,上体半裸,腰缠长裙,肩披大巾。由于晕染技法变色,成为白鼻梁、白眼珠,与西 域龟兹等石窟中的飞天十分相似。初创时期,运笔豪放,着色大胆,显得粗犷朴拙。莫高窟 北魏时期的飞天所画的范围扩大了,还画在说法图、佛龛内两侧。有一些洞窟里的飞天形象, 逐步向中国化转变。飞天的脸型已由丰圆变得修长,眉清目秀,鼻丰嘴小,五官匀称谐调, 或戴五珠宝冠,身体比例逐渐修长。飞翔姿态也多种多样了,有的横游太空,有的振臂腾飞, 有的合手下飞,气度豪迈大方,势如翔云飞鹤。飞天起落处,朵朵香花飘落,颇有“天花乱 坠满虚空”的诗意。 从西魏到隋代,这是创新时期。此时期的敦煌飞天,处在佛教天人与道教羽人、西域飞 天与中原飞天相交流、相融合、创新变化的阶段,是中西合璧的飞天。莫高窟西魏时期的飞 天,所画的位置大体上与北魏时期相同,只是西魏时期出现了两种不同风格特点的飞天,一 种是西域式飞天。西域式飞天继承北魏飞天的造型和绘画风格,其中最大的变化是:作为香 音神的乾闼婆抱起了各种乐器在空中飞翔;作为天乐神的紧那罗亦飞翔于天空。两位天神合 为一体,成了后来的敦煌飞天,亦叫散花飞天和伎乐飞天。一种是中原式飞天。是东阳王元 荣出任瓜州(古敦煌)刺史期间,从洛阳带来的中原艺术画风在莫高窟里新创的一种飞天。这 种飞天是中国道教飞仙和印度佛教飞天的融合:中国的道教飞仙失去了羽翅,裸露上体,脖 饰项链,腰系长裙,肩披彩带;印度的佛教飞天失去了头上的圆光和印度宝冠,束起了发髻, 戴上了道冠。人物形象完全是中原“秀骨清像”形,身材修长,面瘦颈长,额宽颐窄,直鼻 秀眼,眉细疏朗,嘴角上翘,微含笑意。 从初唐到晚唐,这是鼎盛时期。唐朝时,敦煌飞天进入成熟时期,艺术形象达到了最完 美的阶段。这时期的敦煌飞天已少有印度、西域飞天的风貌,是完全中国化的飞天了。唐代 前期的飞天具有奋发进取、豪迈有力、自由奔放、奇姿异态、变化无穷的飞动之美,这与唐 王朝前期开明的政治、强大的国力、繁荣的经济、丰富的文化、开放的国策、奋发进取的时 代精神是一致的。唐代后期的飞天,在动势和姿态上已没有了前期那种奋发进取的精神和自
由欢乐的情绪;在艺术造型上人体已由丰满娇美变为清瘦朴实:衣饰上已由艳丽丰厚转为淡 雅轻薄;神态上已由激奋欢乐变为平静忧思。 从五代至元代,这一时期的敦煌飞天,逐渐走向公式化,失去了原有的艺术生命。 (摘自《寻根》2007年第2期,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飞天不是一位神,它是天歌神天乐神的合体,他们原本是一对恩爱夫妻 B.从十六国北凉到北魏时期的飞天,运笔豪放,着色大胆,显得粗犷朴拙。 C.中原式飞天,是中原洛阳人在莫高窟里塑造的,完全是中原“秀骨清像”形。 D.唐代前期的飞天具有飞动之美,成熟时期的唐代飞天,是完全中国化的飞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按照兴起、创新、鼎盛、衰落四个时期的顺序论述了敦煌飞天的演变过程。 B.文章从所画的范围、造型、艺术特点等方面简述了北凉与北魏莫高窟飞天的异同。 C.介绍西魏时期的两种飞天主要是为了说明这时期的敦煌飞天在中国的创新变化。 D.文章在论述敦煌飞天的演变时,时时描述不同时期的飞天形象,使文章具体可感。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一些飞天形象,逐步向中国化转变,所以北魏时期的飞天所画的范围扩大了。 B.如果没有中国道教飞仙和印度佛教飞天的融合变化,也就可能没有中原式飞天 C.唐后期的飞天在动势和姿态造型上与唐前期有很大的不同,与时代的变化有关。 D.敦煌飞天的演变是时代的演变,没有唐前期的时代精神就没有唐飞天的飞动之美。 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夜聊马汉 夜幕是渐渐地到来的。太阳先是在城西的惠山尖徘徊,趁人不注意的时候就顺着山坡湑 入了谷底,开始还在山后半遮半露着脸,后来就索性不见了踪影。落班①的人拖着疲惫的腿 脚回家。看到家门时,他们倦意很浓的脸上露出了笑容。这时候,家庭主妇站在门外扯开嗓 门叫自己正在外疯玩的孩子回家吃晚饭。 夜色如砚台上磨的墨,愈来愈深浓了。热腾騰的饭莱,是不管贫富,家庭主妇必须在劳 累了一天的男主人踏进家门就该端上桌的。不论荤素、不论可口与否,男人和一家老小均以 风卷残云式的作业态度表现出对饭莱的赞许,同时也是对主妇劳动成果的褒奖。一些赶早的 人,就在此刻叩门或根本不敲门就推门闯了进来。来者往往站着,掠过吃饭者的后背打量饭 桌上的阵容,对饭莱加以点评。因此,那时候邻居之间是难有隐私可言的,毎家的家底彼此 都很了解。 这样,只能算是夜聊的前奏,真正的夜聊要待主妇收拾完桌面和灶台后才开始。女主人 端着一锅洗碗水开门要泼在门口的窨井里。门一开,一方光波首先倾倒在屋外的黑暗里。 见有幢幢黑影仿佛作蛾子趋光运动一般地过来,探头探脑的,见屋里有男主人在,且空闲着, 就进了门去。这时进屋的,八仙桌旁的长凳和骨排凳是空着的,自然也就在桌旁坐下来了
由欢乐的情绪;在艺术造型上人体已由丰满娇美变为清瘦朴实;衣饰上已由艳丽丰厚转为淡 雅轻薄;神态上已由激奋欢乐变为平静忧思。 从五代至元代,这一时期的敦煌飞天,逐渐走向公式化,失去了原有的艺术生命。 (摘自《寻根》2007 年第 2 期,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飞天不是一位神,它是天歌神天乐神的合体,他们原本是一对恩爱夫妻。 B.从十六国北凉到北魏时期的飞天,运笔豪放,着色大胆,显得粗犷朴拙。 C.中原式飞天,是中原洛阳人在莫高窟里塑造的,完全是中原“秀骨清像”形。 D.唐代前期的飞天具有飞动之美,成熟时期的唐代飞天,是完全中国化的飞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按照兴起、创新、鼎盛、衰落四个时期的顺序论述了敦煌飞天的演变过程。 B.文章从所画的范围、造型、艺术特点等方面简述了北凉与北魏莫高窟飞天的异同。 C.介绍西魏时期的两种飞天主要是为了说明这时期的敦煌飞天在中国的创新变化。 D.文章在论述敦煌飞天的演变时,时时描述不同时期的飞天形象,使文章具体可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有一些飞天形象,逐步向中国化转变,所以北魏时期的飞天所画的范围扩大了。 B.如果没有中国道教飞仙和印度佛教飞天的融合变化,也就可能没有中原式飞天。 C.唐后期的飞天在动势和姿态造型上与唐前期有很大的不同,与时代的变化有关。 D.敦煌飞天的演变是时代的演变,没有唐前期的时代精神就没有唐飞天的飞动之美。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夜 聊 马汉 夜幕是渐渐地到来的。太阳先是在城西的惠山尖徘徊,趁人不注意的时候就顺着山坡滑 入了谷底,开始还在山后半遮半露着脸,后来就索性不见了踪影。落班①的人拖着疲惫的腿 脚回家。看到家门时,他们倦意很浓的脸上露出了笑容。这时候,家庭主妇站在门外扯开嗓 门叫自己正在外疯玩的孩子回家吃晚饭。 夜色如砚台上磨的墨,愈来愈深浓了。热腾腾的饭菜,是不管贫富,家庭主妇必须在劳 累了一天的男主人踏进家门就该端上桌的。不论荤素、不论可口与否,男人和一家老小均以 风卷残云式的作业态度表现出对饭菜的赞许,同时也是对主妇劳动成果的褒奖。一些赶早的 人,就在此刻叩门或根本不敲门就推门闯了进来。来者往往站着,掠过吃饭者的后背打量饭 桌上的阵容,对饭菜加以点评。因此,那时候邻居之间是难有隐私可言的,每家的家底彼此 都很了解。 这样,只能算是夜聊的前奏,真正的夜聊要待主妇收拾完桌面和灶台后才开始。女主人 端着一锅洗碗水开门要泼在门口的窨井里。门一开,一方光波首先倾倒在屋外的黑暗里。就 见有幢幢黑影仿佛作蛾子趋光运动一般地过来,探头探脑的,见屋里有男主人在,且空闲着, 就进了门去。这时进屋的,八仙桌旁的长凳和骨排凳是空着的,自然也就在桌旁坐下来了
从新近发生在小城中的稀奇事说起,由此及彼,话题不断扩大。透出门缝的光线和声波,吸 引着吃罢晩饭从家中岀来寻热闹的人。他们试探着推开门,一屋子正热烈说笑着的人立即静 下来,扭头打量是谁来了。借着昏黄的灯光看清来者是谁了,欢呼般发出迎接的声浪。先到 的在长凳上挪动一下屁股腾出空间,好让后来者坐下。后来者一边坐下,一边说着:闹猛闹 猛②,老远就听到这边热闹。先到者拾起原来的话题,继续论说。后来者听了一会听出名堂 了,才插嘴。也有因为后来者的到来而改变了话题的,话题是与后来者有关的,或是后来者 扯到的。这样,不断前来的参与者会不断带来新的话题,使夜聊永远充满新鲜话题。也有因 为一个新来者的到来,使原先坐着的某人想起离家时间不短了,该回去了,嘴里说着前客让 后客,就起身让座。当然这里面有的是两者或者两者的家庭曾有过节的,见一方来了就急于 撤退,自然会寻找一个退场的借口。在场人也都心照不宣。 被选作聊天场所的人家,必是主人性格开朗、随和,有较好的人缘;房屋敞亮,进出方 便。常聚集聊夭人群的所在,有福根家里和我家。福根家是开楦头店的。他夫妻俩都生性厚 道,因而他家常被选作聊天场所。 我家的客堂间是和邻家合用的,又常有住在屋后的人把我家当过道去河边清洗,这样我 家的客堂间基本没了私密性,很合适串门。加上我母亲总是默默微笑着接纳各家邻居的到来, 我家就自然也成了适宜的夜聊场所。每到黄昏,总是邻家在技工学校当教师的小儿子宝泉先 揭开夜聊的序幕。他斜跨在木扶梯的台阶上,靠着本色的木板壁和我家讲他的见识。这时邻 居陆续地来了。人少时邻居还文文静静地说话,人多了,就会发“人来疯”。有时屋里正热 闹着,小老鼠也会探头探脑出来趁闹猛。我几次看到它乌黑发亮的眼眸,水汪汪地好奇地看 着人们。我一吼,它赶紧一缩头闪电般地逃走。 在我家的夜聊,总是被我父亲的归来画上句号。父亲每天起早摸黑地上班,落班也是极 晩。母亲端岀热饭莱,又给父亲倒上一盅药酒,父亲微笑着坐下享用这些。邻居嬉笑说,劳 动模范回来了。父亲也只是一笑,并不做出任何言语的回应。父亲的回来让他们记起时辰不 早了,就纷纷起身告辞。 母亲送客出去。开了门,才发党屋外是一地银光闪闪的月色。邻居们抬头看看月亮,相 互说着话算是道晚安:今晚又是一轮亮月哇!(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5月7日,有删改) 【注】①落班:无锡方言,下班。②闹猛:方言,热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从华灯初上的浅夜切入,到父亲倦归时一地银光闪闪的深夜而止,是小镇人家原 生态的生活缩影 B.作者在文中回忆了江南小城夜聊的生活,展现了那时居民悠闲的生活状态,流露出对 乡情亲情的怀念 C.前两段的环境描写,分别使用了比拟和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夜晚的来临, 表达富有感染力。 D.小老鼠用乌黑发亮的眼眸好奇地看着人们,似乎被夜聊“吸引”,作者用这一细节反 衬了夜聊的热闹 5.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5分)
从新近发生在小城中的稀奇事说起,由此及彼,话题不断扩大。透出门缝的光线和声波,吸 引着吃罢晚饭从家中出来寻热闹的人。他们试探着推开门,一屋子正热烈说笑着的人立即静 下来,扭头打量是谁来了。借着昏黄的灯光看清来者是谁了,欢呼般发出迎接的声浪。先到 的在长凳上挪动一下屁股腾出空间,好让后来者坐下。后来者一边坐下,一边说着:闹猛闹 猛②,老远就听到这边热闹。先到者拾起原来的话题,继续论说。后来者听了一会听出名堂 了,才插嘴。也有因为后来者的到来而改变了话题的,话题是与后来者有关的,或是后来者 扯到的。这样,不断前来的参与者会不断带来新的话题,使夜聊永远充满新鲜话题。也有因 为一个新来者的到来,使原先坐着的某人想起离家时间不短了,该回去了,嘴里说着前客让 后客,就起身让座。当然这里面有的是两者或者两者的家庭曾有过节的,见一方来了就急于 撤退,自然会寻找一个退场的借口。在场人也都心照不宣。 被选作聊天场所的人家,必是主人性格开朗、随和,有较好的人缘;房屋敞亮,进出方 便。常聚集聊天人群的所在,有福根家里和我家。福根家是开楦头店的。他夫妻俩都生性厚 道,因而他家常被选作聊天场所。 我家的客堂间是和邻家合用的,又常有住在屋后的人把我家当过道去河边清洗,这样我 家的客堂间基本没了私密性,很合适串门。加上我母亲总是默默微笑着接纳各家邻居的到来, 我家就自然也成了适宜的夜聊场所。每到黄昏,总是邻家在技工学校当教师的小儿子宝泉先 揭开夜聊的序幕。他斜跨在木扶梯的台阶上,靠着本色的木板壁和我家讲他的见识。这时邻 居陆续地来了。人少时邻居还文文静静地说话,人多了,就会发“人来疯”。有时屋里正热 闹着,小老鼠也会探头探脑出来趁闹猛。我几次看到它乌黑发亮的眼眸,水汪汪地好奇地看 着人们。我一吼,它赶紧一缩头闪电般地逃走。 在我家的夜聊,总是被我父亲的归来画上句号。父亲每天起早摸黑地上班,落班也是极 晚。母亲端出热饭菜,又给父亲倒上一盅药酒,父亲微笑着坐下享用这些。 邻居嬉笑说,劳 动模范回来了。父亲也只是一笑,并不做出任何言语的回应。父亲的回来让他们记起时辰不 早了,就纷纷起身告辞。 母亲送客出去。开了门,才发觉屋外是一地银光闪闪的月色。邻居们抬头看看月亮,相 互说着话算是道晚安:今晚又是一轮亮月哇!(选自《人民日报》2016 年 5 月 7 日,有删改) 【注】①落班:无锡方言,下班。②闹猛:方言,热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从华灯初上的浅夜切入,到父亲倦归时一地银光闪闪的深夜而止,是小镇人家原 生态的生活缩影。 B.作者在文中回忆了江南小城夜聊的生活,展现了那时居民悠闲的生活状态,流露出对 乡情亲情的怀念。 C.前两段的环境描写,分别使用了比拟和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夜晚的来临, 表达富有感染力。 D.小老鼠用乌黑发亮的眼眸好奇地看着人们,似乎被夜聊“吸引”,作者用这一细节反 衬了夜聊的热闹。 5.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5 分)
6作者是怎样以“夜驱为中心来组织全文的·请对此简餐分析·(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51分) (一)课内诗文检测,7-10题(12分) 7.下列有关课内诗歌内容的表述,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杜甫的《阁夜》,抒写了夜宿西阁的所见所闻所感,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天 空星河写到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事,从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迹,气象雄 阔,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 B.《蜀相》和《书愤》都有对诸葛亮的追怀,也都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与称颂之情, 所不同的是前者是抒情诗,重在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后者是咏史怀古诗,重在 肯定诸葛亮积极进取的北伐精神。 C.《夜归鹿门歌》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前者侧重写世俗,人们喧闹着争渡回 家,但“我”却保持着超脱、潇洒的心态:后者侧重写“我”夜归之后的隐居生活 与尘世隔绝,孤独寂寞,生动地塑造了一个隐者的形象 D.鲍照《拟行路难》其四,采用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 位的“水”,比喻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 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诗人借此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 8.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A、技盖至此乎 B、善刀而藏之 C、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D、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9.下列四组划线词中,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盘盘焉,困困薏 缦立远视,而望幸 B、刀刃若新发于硎 赵尝五战王秦 C、不赂者以赂者丧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D、诸侯之所亡 此天之亡我 10.下列各句中,与其他几项在句式上不同的一项是()(3分) A、所当者破,所击者服 B、子孙视之不甚借,举以予人 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D、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程钜夫,名文海,避武宗庙讳,以字行。叔父飞卿,仕宋,通判建昌,世祖时,以城降。 钜夫入为质子,授宣武将军、管军千户。他日,召见,问贾似道何如人,钜夫条对甚悉,帝 悦,给笔札书之,乃书二十余幅以进。帝大奇之,谓近臣曰:“朕观此人相貌,已应贵显; 听其言论,诚聪明有识者也。可置之翰林。”以其年少,奏为应奉翰林文字。帝曰:“自今 国家政事得失,及朝臣邪正,宜皆为朕言之。”钜夫顿首谢曰:“臣本疏远之臣,蒙陛下知 遇,敢不竭力以报陛下!”寻进翰林修撰,屡迁集贤直学士,兼秘书少监。至元二十三年, 见帝,首陈:“兴建国学,乞遣使江南搜访遗逸:御史台、按察司,并宜参用南北之人
6.作者是怎样以“夜聊”为中心来组织全文的,请对此简要分析。(6 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51 分) (一) 课内诗文检测,7-10 题(12 分) 7.下列有关课内诗歌内容的表述,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杜甫的《阁夜》,抒写了夜宿西阁的所见所闻所感,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天 空星河写到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事,从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迹,气象雄 阔,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 B.《蜀相》和《书愤》都有对诸葛亮的追怀,也都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与称颂之情, 所不同的是前者是抒情诗,重在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后者是咏史怀古诗,重在 肯定诸葛亮积极进取的北伐精神。 C.《夜归鹿门歌》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前者侧重写世俗,人们喧闹着争渡回 家,但“我”却保持着超脱、潇洒的心态;后者侧重写“我”夜归之后的隐居生活, 与尘世隔绝,孤独寂寞,生动地塑造了一个隐者的形象。 D.鲍照《拟行路难》其四,采用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 位的“水”,比喻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 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诗人借此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 8.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3 分) A、技盖至此乎 B、善刀而藏之 C、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D、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9.下列四组划线词中,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盘盘焉,囷囷焉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B、刀刃若新发于硎 赵尝五战于秦 C、不赂者以赂者丧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D、诸侯之所亡 此天之亡我 10. 下列各句中,与其他几项在句式上不同的一项是( )(3 分) A、所当者破,所击者服 B、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D、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程钜夫,名文海,避武宗庙讳.,以字行。叔父飞卿,仕宋,通判建昌,世祖时,以城降。 钜夫入为质子,授宣武将军、管军千户。他日,召见,问贾似道何如人,钜夫条对甚悉,帝 悦,给笔札书之,乃书二十余幅以进。帝大奇之,谓近臣曰:“朕观此人相貌,已应贵显; 听其言论,诚聪明有识者也。可置之翰林。”以其年少,奏为应奉翰林文字。帝曰:“自今 国家政事得失,及朝臣邪正,宜皆为朕言之。”钜夫顿首谢曰:“臣本疏远之臣,蒙陛下知 遇,敢不竭力以报陛下!”寻进翰林修撰,屡迁集贤直学士,兼秘书少监。至元..二十三年, 见帝,首陈:“兴建国学,乞遣使江南搜访遗逸;御史台、按察司,并宜参用南北之人
帝嘉纳之。二十四年,立尚书省,诏以为参知政事,钜夫固辞。又命为御史中丞,台臣言: “钜夫南人,且年少。”帝大怒。遂以钜夫仍为集贤直学士,拜侍御史,行御史台事,奉诏 求賢于江南。初书迢令貲用蒙支字及是帝技命以汉字书之还舰陈民间利病五事集贤学太仍 还行台。二十六年,时相桑哥专政,法令苛急,四方骚动。钜夫入朝,上疏 臣闻天子 之职,莫大于择相,宰相之职,莫大于进贤。苟不以进贤为急,而惟以殖货为心,非为上为 德、为下为民之意乜。今权奸用事,立尚书钩考钱谷,以剥割生民为务。臣窃以为宜清尚书 之政,损行省之权,罢言利之官,行恤民之事,于国为便。”桑哥大怒,羁留京师不遣,奏 请杀之,凡六奏,帝皆不许。三十年,出为闽海道肃政廉访使,兴学明教,吏民畏爱之。大 德四年,迁江南湖北道肃政廉访使。至官,首治行省平章家奴之为民害者,上下肃然。皇庆 二年,旱,钜夫应诏陈桑林六事,忤时宰意。明日,帝遣近侍赐上尊,劳之曰:“中书集议, 惟卿所言甚当,后临事,其极言之。”钜夫建言:“经学当主程颐、朱熹传注,文章宜革唐、 宋宿弊。”命钜夫草诏行之。三年,以病乞骸骨归田里,不允。钜夫请益坚,特授光禄大夫 赐上尊,命廷臣以下饮饯于齐化门外,给驿南还,敕行省及有司常加存问。居三年而卒,年 七十。泰定二年,赠大司徒、柱国,追封楚国公,谥文宪。 (节选自《元史·程钜夫列传》)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初书诏/令皆用蒙古字/及是/帝特命以汉字书之/还朝/陈民间利病五事/拜集贤 学士/仍还行台/ B.初/书诏令皆用蒙古字/及是/帝特命以汉字书之/还朝/陈民间利病五事/拜集贤 学士/仍还行台/ C.初/书诏令皆用蒙古字/及是/帝特命以汉字书之/还朝陈民间利病五事/拜集贤学 士/仍还行台/ D.初书诏/令皆用蒙古字/及是/帝特命以汉字书之/还朝陈民间利病五事/拜集贤学 士/仍还行台/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讳,古代称已故帝王或尊长的名:后来也用于敬称在世尊长的名字。不直接说出或写 出君主或尊亲的名字,叫避讳。 B年号,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称,多为帝王所用,如至元、康熙。年号的使用始 于汉武帝时期。改换年号叫改元。 C.台,古代中央政府的官署,常指御史台。行台,指中央政府设在京师以外的行政机构, 也指地方大吏的官署或居所 D.谥,古人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只有帝王、贵族、大臣有谥号。谥号有美谥 和恶谥两种,如文宪、周厉王。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钜夫聪慧有才识,甚得元帝赏识。钜夫跟随叔父脱宋降元,在元帝诏问时,他应对十 分详尽,让元帝惊叹不已。他虽然年纪轻轻,却深得元帝的信任,屡得升迁 B.钜夫建议重用南人,得到元帝采纳。他向元帝建议寻访江南名人逸士,并让他们与元 人一起担任御史台、按察司要职。元帝力排非议,采纳了钜夫江南招贤的建议
帝嘉纳之。二十四年,立尚书省,诏以为参知政事,钜夫固辞。又命为御史中丞,台臣言: “钜夫南人,且年少。”帝大怒。遂以钜夫仍为集贤直学士,拜侍御史,行御史台事,奉诏 求贤于江南。初书诏令皆用蒙古字及是帝特命以汉字书之还朝陈民间利病五事拜集贤学士仍 还行台..。二十六年,时相桑哥专政,法令苛急,四方骚动。钜夫入朝,上疏曰:“臣闻天子 之职,莫大于择相,宰相之职,莫大于进贤。苟不以进贤为急,而惟以殖货为心,非为上为 德、为下为民之意也。今权奸用事,立尚书钩考钱谷,以剥割生民为务。臣窃以为宜清尚书 之政,损行省之权,罢言利之官,行恤民之事,于国为便。”桑哥大怒,羁留京师不遣,奏 请杀之,凡六奏,帝皆不许。三十年,出为闽海道肃政廉访使,兴学明教,吏民畏爱之。大 德四年,迁江南湖北道肃政廉访使。至官,首治行省平章家奴之为民害者,上下肃然。皇庆 二年,旱,钜夫应诏陈桑林六事,忤时宰意。明日,帝遣近侍赐上尊,劳之曰:“中书集议, 惟卿所言甚当,后临事,其极言之。”钜夫建言:“经学当主程颐、朱熹传注,文章宜革唐、 宋宿弊。”命钜夫草诏行之。三年,以病乞骸骨归田里,不允。钜夫请益坚,特授光禄大夫, 赐上尊,命廷臣以下饮饯于齐化门外,给驿南还,敕行省及有司常加存问。居三年而卒,年 七十。泰定二年,赠大司徒、柱国,追封楚国公,谥.文宪。 (节选自《元史·程钜夫列传》)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初书诏/令皆用蒙古字/及是/帝特命以汉字书之/还朝/陈民间利病五事/拜集贤 学士/仍还行台/ B.初/书诏令皆用蒙古字/及是/帝特命以汉字书之/还朝/陈民间利病五事/拜集贤 学士/仍还行台/ C.初/书诏令皆用蒙古字/及是/帝特命以汉字书之/还朝陈民间利病五事/拜集贤学 士/仍还行台/ D.初书诏/令皆用蒙古字/及是/帝特命以汉字书之/还朝陈民间利病五事/拜集贤学 士/仍还行台/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讳,古代称已故帝王或尊长的名;后来也用于敬称在世尊长的名字。不直接说出或写 出君主或尊亲的名字,叫避讳。 B.年号,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称,多为帝王所用,如至元、康熙。年号的使用始 于汉武帝时期。改换年号叫改元。 C.台,古代中央政府的官署,常指御史台。行台,指中央政府设在京师以外的行政机构, 也指地方大吏的官署或居所。 D.谥,古人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只有帝王、贵族、大臣有谥号。谥号有美谥 和恶谥两种,如文宪、周厉王。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钜夫聪慧有才识,甚得元帝赏识。钜夫跟随叔父脱宋降元,在元帝诏问时,他应对十 分详尽,让元帝惊叹不已。他虽然年纪轻轻,却深得元帝的信任,屡得升迁。 B.钜夫建议重用南人,得到元帝采纳。他向元帝建议寻访江南名人逸士,并让他们与元 人一起担任御史台、按察司要职。元帝力排非议,采纳了钜夫江南招贤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