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2015届高三摸底语文试卷 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2)谢公宿处今尚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羽扇纶巾,谈笑间,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 固前圣之所厚。(屈原《离骚》 (5)黄鹤之飞尚不得过,(李白《蜀道难》) (6) 泣孤舟之嫠妇。(苏轼《赤壁赋》)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15分) 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①,不地著则离乡 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 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②;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发 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 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 可得而有也。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③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 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 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 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 者矣。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 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 钱,粟有所渫④。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 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 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节选自晁错《论贵粟疏》,有删节) 注释:①不地著:不能定居一地。②旨:味美。③服役者:劳作的人。④渫:流 通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养孤长幼在其中长:成年人 B.尚复被水旱之灾被:遭受 C.有者半贾而卖贾:通“价”,价格 D.三曰劝农功。劝:鼓励 3、下列四组中,全都属于“贵粟之道”的一组是()(3分) ①薄赋敛,广畜积②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 ③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④使民以粟为赏罚 ⑤取于有余,以供上用⑥朝令而暮当具 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④⑥D.③⑤⑥ 4、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作者在文中告诫统治者要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提醒国家要重视积蓄粮食,这 样人民才能生活安定,国家才能长久稳定
福建省漳州市 2015 届高三摸底语文试卷 一、古代诗文阅读(27 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 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形影相吊。 (李密《陈情表》) (2) 谢公宿处今尚在,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4) ,固前圣之所厚。(屈原《离骚》) (5)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李白《蜀道难》) (6)_ ,泣孤舟之嫠妇。(苏轼《赤壁赋》) (二)文言文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2—5 题。(15 分) 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①,不地著则离乡 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 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②;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 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 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 可得而有也。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③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 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 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 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 者矣。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 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 钱,粟有所渫④。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 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 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 (节选自晁错《论贵粟疏》,有删节) 注释:①不地著:不能定居一地。②旨:味美。③服役者:劳作的人。④渫:流 通。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养孤长幼在其中 长:成年人 B. 尚复被水旱之灾 被:遭受 C. 有者半贾而卖 贾:通“价”,价格 D. 三曰劝农功。 劝:鼓励 3、下列四组中,全都属于“贵粟之道”的一组是( )(3 分) ①薄赋敛,广畜积 ②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 ③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 ④使民以粟为赏罚 ⑤取于有余,以供上用 ⑥朝令而暮当具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4、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 分) A. 作者在文中告诫统治者要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提醒国家要重视积蓄粮食,这 样人民才能生活安定,国家才能长久稳定
B.作者指出,人民无粮则饥,无衣则寒,人民若处于饥寒之中,慈母也不能保 有其子,统治者更是不可能保有其民 C.作者陈述了当时农民勤苦而艰难的生活,借此含蓄地向当时的统治者指出了 国家潜在的危机,希望引起统治者的注意。 D.文中提出“贵粟”是让人民重视农业的根本途径,文中提出的“贵粟”途径 包括富人纳粮封爵、减轻贫民赋税等方式。 5、翻译文中划线句子。(6分) (1)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3分) (2)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叫答问题。(6分) 眼儿媚 朱淑真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1)“云锁朱楼”一句的诗眼是哪个?请分析这个字妙在何处。(2分) 答②答 (2)试析“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一句的作用。(4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情节叙述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孩子,我给了你一条命;不过,你把财产还给我罢了:咱们两清。这才叫 公平交易。人生就是一笔交易……”。这是葛朗台对欧也妮说的原话。之后他让 吓呆了的公证人克罗旭亲自去准备一份放弃财产继承权的文书。(《欧也妮·葛 朗台》) B、李玉亭告诉吴荪甫干这引狼入室勾当的有孙吉人和赵伯韬,吴荪甫因此断定 什么“公债多头公司”完全是圈套。吴荪甫从电话中得知工潮已平息,杜竹斋又 送来了交易市场上的好消息,他觉得自己在两条战线上都取得了胜利,就剩下李 玉亭报告的“大计划大阴谋”还在威胁着他。(《子夜》) C、爱斯梅拉达认出了克洛德。“绞刑架让我厌恶的程度还远远不如你呢。”当 克洛德最后一次在绞刑架前让爱斯梅拉达选择时,虽然爱斯梅拉达非常想活下 去,但面对克罗德的求爱,她作了上述回答。(《巴黎圣母院》) D、在觉新的办公室,觉慧反复朗读《新青年》杂志里的“我们是青年,不是畸 人,不是愚人,应当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这句话不仅激起了觉民的热情,也 唤起了觉新痛苦的回忆。(《家》) E、聂赫留朵夫得到玛丝洛娃告御状减刑的好消息,他兴奋地拿着减刑文书去接 玛丝洛娃,可是典狱长断然拒绝放聂赫留朵夫进监狱,声称要释放任何人犯,必 须有他顶头上司的命令。聂赫留朵夫一无所获,只得坐上马车回旅馆。(《复 活》) 8、简答题。(任选一题)(5分) (1)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选段,回答问题 不到半日,将百余日之事,尽断毕了,投笔于地而对张飞曰:“所废之事何在! 曹操、孙权,吾视之若掌上观文,量此小县,何足介意!
B. 作者指出,人民无粮则饥,无衣则寒,人民若处于饥寒之中,慈母也不能保 有其子,统治者更是不可能保有其民。 C. 作者陈述了当时农民勤苦而艰难的生活,借此含蓄地向当时的统治者指出了 国家潜在的危机,希望引起统治者的注意。 D. 文中提出“贵粟”是让人民重视农业的根本途径,文中提出的“贵粟”途径 包括富人纳粮封爵、减轻贫民赋税等方式。 5、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6 分) ⑴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3 分) ⑵ 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3 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6 分)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叫答问题。(6 分) 眼儿媚 朱淑真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 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1)“云锁朱楼”一句的诗眼是哪个?请分析这个字妙在何处。(2 分) 答: (2)试析“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一句的作用。(4 分) 答: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 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 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情节叙述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孩子,我给了你一条命;不过,你把财产还给我罢了:咱们两清。这才叫 公平交易。人生就是一笔交易……”。这是葛朗台对欧也妮说的原话。之后他让 吓呆了的公证人克罗旭亲自去准备一份放弃财产继承权的文书。(《欧也妮·葛 朗台》) B、李玉亭告诉吴荪甫干这引狼入室勾当的有孙吉人和赵伯韬,吴荪甫因此断定 什么“公债多头公司”完全是圈套。吴荪甫从电话中得知工潮已平息,杜竹斋又 送来了交易市场上的好消息,他觉得自己在两条战线上都取得了胜利,就剩下李 玉亭报告的“大计划大阴谋”还在威胁着他。(《子夜》) C、爱斯梅拉达认出了克洛德。“绞刑架让我厌恶的程度还远远不如你呢。”当 克洛德最后一次在绞刑架前让爱斯梅拉达选择时,虽然爱斯梅拉达非常想活下 去,但面对克罗德的求爱,她作了上述回答。(《巴黎圣母院》) D、在觉新的办公室,觉慧反复朗读《新青年》杂志里的“我们是青年,不是畸 人,不是愚人,应当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这句话不仅激起了觉民的热情,也 唤起了觉新痛苦的回忆。(《家》) E、聂赫留朵夫得到玛丝洛娃告御状减刑的好消息, 他兴奋地拿着减刑文书去接 玛丝洛娃,可是典狱长断然拒绝放聂赫留朵夫进监狱,声称要释放任何人犯,必 须有他顶头上司的命令。聂赫留朵夫一无所获,只得坐上马车回旅馆。 (《复 活》) 8、简答题。(任选一题)(5 分) (1)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选段,回答问题。 不到半日,将百余日之事,尽断毕了,投笔于地而对张飞曰:“所废之事何在! 曹操、孙权,吾视之若掌上观文,量此小县,何足介意!
这位“先生”是谁?“先生”因何到“此小县”?到“此小县”后表现如何? 张飞对“先生”前后态度有何变化?请复述原著相关情节。 2)阅读下面的《红楼梦》选段,回答问题。 “咱们素日好处,再不用说。但今日你安心留我,不在这上头。我另说出两三件 事来,你果然依了我,就是你真心留我了,刀搁在脖子上,我也是不出去的了。 说这话的是谁?话中的“出去”是指什么事?“我另说出两三件事来”具体指 哪些事?请复述原著相关情节。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6分) ①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 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 ②孟子曰:“无惑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孟 (1)孔子和孟子观点中的相同之处是什么?(2分) (2)从这两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和孟子各自有着怎样的思想倾向?请 简要分析(4分)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心不厌细:《舌尖上的中国》为什么这样红 杨葵 ①一部纪录片红成这样,出乎很多人意料,包括总导演陈晓卿,他反复在公开或 私下场合表示,《舌尖上的中国》(以下简称《舌尖》)于他而言,只是一部正 常而普通的纪录片而已,他不赞成关于该片的溢美之词。这在当下是一种难能可 贵的创作态度,有事儿说事儿,不漫无边际,专注本职工作。依我看,这也是《舌 尖》的内在风格一一实在 ②但今天来说《舌尖》为什么这样红,还是要从文化角度说。这又分虚实两面 ③虚的一面从梁启超说起。梁启超曾总结有清一代的学术思想,一言以蔽之曰考 证,曰总结。如果把今天放回历史大坐标中观察,无论是学术还是创作,都还在 考证、总结这一脉络的延续位置。我们这辈人的悲哀之一是创造力贫乏,也许只 配来总个结、考个证。从这一点说,《舌尖》握住了时代命门,它把几千年中国 人舌尖的滋味,做了一次泛泛的总结和考证。又因它选取的角度既灵且巧,态度 务实低调,就在隐秘的潜意识层面合上了时代节拍,击中了每个观众。 ④这是虚的层面。至于实的层面,要突出一个“细”字来讲。这与前边的虚谈仍 然一脉相承一一总结、考证,本来就是在细节上下功夫 ⑤来说细的。前两日与友人聊天,感叹近两年突然冒出那么多既有钱又有闲之人, 在各个领域内下功夫地玩,深入地玩,大到朝圣、养生,细到香、茶、木头、瓷、 陶,甚至鉤瓷鉤壸,都玩到登峰造极的程度。这也是时代特色之一。 ⑥曾经的中国人太细了。最近读过清代文震亨的《长物志》,看看目录就知道那 时文人之清雅,到了多细的地步。单说文房用具,也就是书桌上摆的玩意儿,笔 格、笔床、笔屏、笔筒、笔船、笔洗、笔觇、水中丞、水注、糊斗、蜡斗、镇纸 压尺、裁刀……还有很多;现代人呢?以我此刻书桌为例,电脑、圆珠笔、即时 贴,没了
这位“先生”是谁?“先生”因何到“此小县”?到“此小县”后表现如何? 张飞对“先生”前后态度有何变化?请复述原著相关情节。 (2)阅读下面的《红楼梦》选段,回答问题。 “咱们素日好处,再不用说。但今日你安心留我,不在这上头。我另说出两三件 事来,你果然依了我,就是你真心留我了,刀搁在脖子上,我也是不出去的了。” 说这话的是谁?话中的“出去”是指什么事?“我另说出两三件事来”具体指 哪些事?请复述原著相关情节。 (二)文化经典阅读(6 分) 9、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6 分) ①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 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 ②孟子曰:“无惑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孟 子·告子上》) (1)孔子和孟子观点中的相同之处是什么?(2 分) (2)从这两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和孟子各自有着怎样的思想倾向?请 简要分析(4 分)三、现代文阅读(24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心不厌细:《舌尖上的中国》为什么这样红 杨葵 ①一部纪录片红成这样,出乎很多人意料,包括总导演陈晓卿,他反复在公开或 私下场合表示,《舌尖上的中国》(以下简称《舌尖》)于他而言,只是一部正 常而普通的纪录片而已,他不赞成关于该片的溢美之词。这在当下是一种难能可 贵的创作态度,有事儿说事儿,不漫无边际,专注本职工作。依我看,这也是《舌 尖》的内在风格——实在。 ②但今天来说《舌尖》为什么这样红,还是要从文化角度说。这又分虚实两面。 ③虚的一面从梁启超说起。梁启超曾总结有清一代的学术思想,一言以蔽之曰考 证,曰总结。如果把今天放回历史大坐标中观察,无论是学术还是创作,都还在 考证、总结这一脉络的延续位置。我们这辈人的悲哀之一是创造力贫乏,也许只 配来总个结、考个证。从这一点说,《舌尖》握住了时代命门,它把几千年中国 人舌尖的滋味,做了一次泛泛的总结和考证。又因它选取的角度既灵且巧,态度 务实低调,就在隐秘的潜意识层面合上了时代节拍,击中了每个观众。 ④这是虚的层面。至于实的层面,要突出一个“细”字来讲。这与前边的虚谈仍 然一脉相承——总结、考证,本来就是在细节上下功夫。 ⑤来说细的。前两日与友人聊天,感叹近两年突然冒出那么多既有钱又有闲之人, 在各个领域内下功夫地玩,深入地玩,大到朝圣、养生,细到香、茶、木头、瓷、 陶,甚至鉤瓷鉤壶,都玩到登峰造极的程度。这也是时代特色之一。 ⑥曾经的中国人太细了。最近读过清代文震亨的《长物志》,看看目录就知道那 时文人之清雅,到了多细的地步。单说文房用具,也就是书桌上摆的玩意儿,笔 格、笔床、笔屏、笔筒、笔船、笔洗、笔觇、水中丞、水注、糊斗、蜡斗、镇纸、 压尺、裁刀……还有很多;现代人呢?以我此刻书桌为例,电脑、圆珠笔、即时 贴,没了
⑦《舌尖》领人在味觉上向更细处一步步地探掘,重拾我们曾有的静心、细心、 耐心。眼耳鼻舌身,色香声味触,每一项往细处探掘,都有太平洋一样广阔的境 界,心不厌细,只看你能走多远 ⑧只求温饱的吃,那叫囫囵吞咽,连咀嚼都顾不上,只能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 这只是吃的意义之一,远非全部。就如同喝茶,大茶缸牛饮仅为解渴,如果是品 茶,选水选茶、凝神温杯这些都不说了,单是入口之后,舌尖、舌面、上腭、两 颊……无穷细致的美妙等你体会 ⑨《舌尖》以其细,征服了平日里吞食牛饮的普通人。物质世界越浑浊不堪,人 就对心灵世界的清净越渴盼,而吃之一项,由最物质出发,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探 掘,直达心灵世界的修道之旅,在满足陈晓卿反对的那种大而无当的民族骄傲心 理的同时,又能够满足很多人的食色之欲,不红说不过去。 ⑩返回来再啰嗦几句—一在眼耳鼻舌身的层面求细固然可喜,但如果不在此基础 上继续前行,就是无谓之细。正如《舌尖》一片,《舌尖》只是个起点,如果只 停留在舌尖,那真是连美食的门还没入。曾经听一个老茶人说苦,口腔感受到的 苫不是真的苦,真苦入心。借他这话来说《舌尖》,创作者们想说的,是入心的 味道 10、下列对“细”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细”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创作态度,有事儿说事儿,不漫无边际,是一种务 实的创作风格。 B、从文化角度来说,“细”包含虚与实两面。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C、一系列的细节探掘,是直达心灵世界的修道之旅,能拓宽我们人生之路的广 度和深度。 D、“心不厌细”的前提是真苦之心,物质世界的浑浊也是往细处探掘的重要条 件 11、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走红的原因有哪些?(3分) 12、文章结尾提出的“人心的味道”包含哪些深意?(3分)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 本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 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15分 将消逝的物语:油纸伞 李振南 ①每当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季节,深夜里听那淅淅沥沥、时断时续的春雨时,我 的思绪便会穿越时空,抵达江南小镇的小巷和它的油纸伞 ②在我的脑海里,油纸伞是江南最美丽也是最遥远的一个梦了。记得儿时,在滴 滴答答的雨帘下,我们撑开油纸伞,一爿爿烟雨葱茏的天地近在眼前,一幅幅充 满诗意的田园风光纷至沓来,让人恍然进入梦境。现在,这个梦离我们越来越远 了,只有在那些发黄的典籍里,还能依稀看到它们的影子,也只有在以假作真的 影视画面里,能模糊地见到它们的赝品。 ③油纸伞,它于何时何地发明,又是哪一个独具慧心的匠人所造,现已无从考证 但我想,油纸伞的出现,一定是在江南,被潇潇暮雨氤氲着的江南,很容易使人 产生创造的灵感。于是,一把把油纸伞,从江南仄仄的小巷里走出,伞下的人或 是明眸皓齿的女子,或是一袭青衫的书生,静静地在雨中沉思、遐想或踟蹰彷徨
⑦《舌尖》领人在味觉上向更细处一步步地探掘,重拾我们曾有的静心、细心、 耐心。眼耳鼻舌身,色香声味触,每一项往细处探掘,都有太平洋一样广阔的境 界,心不厌细,只看你能走多远。 ⑧只求温饱的吃,那叫囫囵呑咽,连咀嚼都顾不上,只能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 这只是吃的意义之一,远非全部。就如同喝茶,大茶缸牛饮仅为解渴,如果是品 茶,选水选茶、凝神温杯这些都不说了,单是入口之后,舌尖、舌面、上腭、两 颊……无穷细致的美妙等你体会。 ⑨《舌尖》以其细,征服了平日里吞食牛饮的普通人。物质世界越浑浊不堪,人 就对心灵世界的清净越渴盼,而吃之一项,由最物质出发,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探 掘,直达心灵世界的修道之旅,在满足陈晓卿反对的那种大而无当的民族骄傲心 理的同时,又能够满足很多人的食色之欲,不红说不过去。 ⑩返回来再啰嗦几句——在眼耳鼻舌身的层面求细固然可喜,但如果不在此基础 上继续前行,就是无谓之细。正如《舌尖》一片,《舌尖》只是个起点,如果只 停留在舌尖,那真是连美食的门还没入。曾经听一个老茶人说苦,口腔感受到的 苦不是真的苦,真苦入心。借他这话来说《舌尖》,创作者们想说的,是入心的 味道。 10、下列对“细”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细”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创作态度,有事儿说事儿,不漫无边际,是一种务 实的创作风格。 B、从文化角度来说,“细”包含虚与实两面。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C、一系列的细节探掘,是直达心灵世界的修道之旅,能拓宽我们人生之路的广 度和深度。 D、“心不厌细”的前提是真苦之心,物质世界的浑浊也是往细处探掘的重要条 件。 11、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走红的原因有哪些?(3 分) 12、文章结尾提出的“人心的味道”包含哪些深意?(3 分)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 分) 本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 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5 题。(15 分) 将消逝的物语:油纸伞 李振南 ①每当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季节,深夜里听那淅淅沥沥、时断时续的春雨时,我 的思绪便会穿越时空,抵达江南小镇的小巷和它的油纸伞。 ②在我的脑海里,油纸伞是江南最美丽也是最遥远的一个梦了。记得儿时,在滴 滴答答的雨帘下,我们撑开油纸伞,一爿爿烟雨葱茏的天地近在眼前,一幅幅充 满诗意的田园风光纷至沓来,让人恍然进入梦境。现在,这个梦离我们越来越远 了,只有在那些发黄的典籍里,还能依稀看到它们的影子,也只有在以假作真的 影视画面里,能模糊地见到它们的赝品。 ③油纸伞,它于何时何地发明,又是哪一个独具慧心的匠人所造,现已无从考证。 但我想,油纸伞的出现,一定是在江南,被潇潇暮雨氤氲着的江南,很容易使人 产生创造的灵感。于是,一把把油纸伞,从江南仄仄的小巷里走出,伞下的人或 是明眸皓齿的女子,或是一袭青衫的书生,静静地在雨中沉思、遐想或踟蹰彷徨
那么宁静,那么典雅。或是两把油纸伞交错磕碰而过,蓦一回首,便擦出了爱的 火花,产生了如水的柔情。正像在《雨巷》里徘徊的诗人,苦苦等待着眼睛里结 着愁怨的丁香姑娘。也正像民间传说中的《白蛇传》里,是油纸伞演绎了许仙、 白娘子的一段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 ④油纸伞走向乡下,肯定是《白蛇传》以后的事了。这种竹木结构,用纸糊成的 雨伞,都无一例外地散发着桐油的漆味,芬芳但又有一丝刺鼻,那黄黄的颜色, 温暖着打伞人的心。记得,小时候乡下农人的家里,多半都是有一把油纸伞的。 现在,我想起来,我家也有一把手柄长长的油纸伞,虽然不知道使用了多少个年 头,伞面也已破旧,然而孩提时每每撑开,总会有山水的味道,有亲人的味道, 在雨中一路追随陪伴 ⑤我家的油纸伞属于祖传或是母亲陪嫁过来的,我至今仍不得而知。按照我们这 里的乡风,油纸伞是“有子生”的谐音,是吉祥的象征。所以,过去在闺女出阁 时,其父母总要送上一把油纸伞讨个吉利。我家门角里的这把油纸伞是不是母亲 的陪嫁物,我一直没有问过,那时也不懂得问。 ⑥过去,乡下的油纸伞,一般是妇女和儿童的用物,成年男人的遮雨工具是箬笠 蓑衣,他们讲究的是实用,不需要诗情画意的伞。我儿时使用油纸伞都是在上学 或放学的路上,又大又笨重的油纸伞,它的重量和宽度早已压过我弱小的肩头 有时候需要用很大的力气才能将它撑开。在斜风骤雨中,油纸伞和人都晃荡在乡 间泥泞的土路上,这时,雨模糊了视线,风吹淡了田园的颜色,雨和伞构成一组 天然的乐器,雨在伞背叮叮咚咚地敲打着音乐,此起彼落,使寂寥中的行人有了 份乐曲的慰藉。 ⑦油纸伞仅陪我走过童年和少年的时光,从尼龙雨衣的出现,它便被搁置在每户 人家的墙角、厨背而渐渐地破损、霉变,直到永远地消失。如今,油纸伞早已被 式样繁多的自动伞、折叠伞所取代,它们做工精细,变化无穷,如五彩的花朵在 大街上、小巷里、阡陌中次第开放。虽然我清楚地知道,它们也源于油纸伞的构 想,是油纸伞的沿袭,但已缺乏了油纸伞的诗意。因为它们已没有了木质的温润, 油纸的芬芳;没有了其张开时的热烈、坦诚和闭合时的羞涩、含情脉脉,已缺失 了一个民族的古典情怀。所以,当若诗若梦的油纸伞逝去后,我们就再已无缘读 到一首像《雨巷》那样令人心澄眼热的诗歌和《白蛇传》那样缠绵绯恻的故事。 (摘自《中国散文家》2011年第2期,有删改 1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5分): A、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季节,在深夜里听那淅淅沥沥、时断时续的春雨时,“我’ 就能看到油纸伞的影子,置身于一爿爿烟雨葱茏的天地间,赏一幅幅充满诗意的 田园风光图。 B、江南的雨使独具慧心的匠人产生创造的灵感,油纸伞应运而生,沿袭千年而 不绝。 C、追忆小时候在乡下用过的油纸伞,作者印象深刻的是雨和伞敲打出的音乐。 这样写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D、文中对于油纸伞是母亲陪嫁物的猜测,是虚实结合的写法,说明家里的这把 伞在我的心中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E、文章最后把油纸伞和自动伞、折叠伞做对比,是为了说明即使现代各式各样 的伞更精细更美好,而油纸伞所承载的古典情怀和诗意却是永远无法替代的。 1、文中第三段提到《雨巷》和《白蛇传》有什么作用?(4分) 15、结合文本,探究“油纸伞物语”的丰富内涵,并简要分析。(6分)
那么宁静,那么典雅。或是两把油纸伞交错磕碰而过,蓦一回首,便擦出了爱的 火花,产生了如水的柔情。正像在《雨巷》里徘徊的诗人,苦苦等待着眼睛里结 着愁怨的丁香姑娘。也正像民间传说中的《白蛇传》里,是油纸伞演绎了许仙、 白娘子的一段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 ④油纸伞走向乡下,肯定是《白蛇传》以后的事了。这种竹木结构,用纸糊成的 雨伞,都无一例外地散发着桐油的漆味,芬芳但又有一丝刺鼻,那黄黄的颜色, 温暖着打伞人的心。记得,小时候乡下农人的家里,多半都是有一把油纸伞的。 现在,我想起来,我家也有一把手柄长长的油纸伞,虽然不知道使用了多少个年 头,伞面也已破旧,然而孩提时每每撑开,总会有山水的味道,有亲人的味道, 在雨中一路追随陪伴。 ⑤我家的油纸伞属于祖传或是母亲陪嫁过来的,我至今仍不得而知。按照我们这 里的乡风,油纸伞是“有子生”的谐音,是吉祥的象征。所以,过去在闺女出阁 时,其父母总要送上一把油纸伞讨个吉利。我家门角里的这把油纸伞是不是母亲 的陪嫁物,我一直没有问过,那时也不懂得问。 ⑥过去,乡下的油纸伞,一般是妇女和儿童的用物,成年男人的遮雨工具是箬笠、 蓑衣,他们讲究的是实用,不需要诗情画意的伞。我儿时使用油纸伞都是在上学 或放学的路上,又大又笨重的油纸伞,它的重量和宽度早已压过我弱小的肩头, 有时候需要用很大的力气才能将它撑开。在斜风骤雨中,油纸伞和人都晃荡在乡 间泥泞的土路上,这时,雨模糊了视线,风吹淡了田园的颜色,雨和伞构成一组 天然的乐器,雨在伞背叮叮咚咚地敲打着音乐,此起彼落,使寂寥中的行人有了 一份乐曲的慰藉。 ⑦油纸伞仅陪我走过童年和少年的时光,从尼龙雨衣的出现,它便被搁置在每户 人家的墙角、厨背而渐渐地破损、霉变,直到永远地消失。如今,油纸伞早已被 式样繁多的自动伞、折叠伞所取代,它们做工精细,变化无穷,如五彩的花朵在 大街上、小巷里、阡陌中次第开放。虽然我清楚地知道,它们也源于油纸伞的构 想,是油纸伞的沿袭,但已缺乏了油纸伞的诗意。因为它们已没有了木质的温润, 油纸的芬芳;没有了其张开时的热烈、坦诚和闭合时的羞涩、含情脉脉,已缺失 了一个民族的古典情怀。所以,当若诗若梦的油纸伞逝去后,我们就再已无缘读 到一首像《雨巷》那样令人心澄眼热的诗歌和《白蛇传》那样缠绵绯恻的故事。 (摘自《中国散文家》2011 年第 2 期,有删改) 1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5 分): A、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季节,在深夜里听那淅淅沥沥、时断时续的春雨时,“我” 就能看到油纸伞的影子,置身于一爿爿烟雨葱茏的天地间,赏一幅幅充满诗意的 田园风光图。 B、江南的雨使独具慧心的匠人产生创造的灵感,油纸伞应运而生,沿袭千年而 不绝。 C、追忆小时候在乡下用过的油纸伞,作者印象深刻的是雨和伞敲打出的音乐。 这样写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D、文中对于油纸伞是母亲陪嫁物的猜测,是虚实结合的写法,说明家里的这把 伞在我的心中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E、文章最后把油纸伞和自动伞、折叠伞做对比,是为了说明即使现代各式各样 的伞更精细更美好,而油纸伞所承载的古典情怀和诗意却是永远无法替代的。 14、文中第三段提到《雨巷》和《白蛇传》有什么作用?(4 分) 15、结合文本,探究“油纸伞物语”的丰富内涵,并简要分析。(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