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引言 本里,我把它译作“共相”。“共”表示“普遍”、“一般”, 相”表示“东西”、“观念”,“共相”实即普遍的东西、普遍 的观念的简称。“共相”二字虽是从中国旧哲学中借用而来, 并不因此就陷于“古雅”、“陈旧”,读者试细玩黑格尔对这字 的用法,就可以知道,比起“一般”、“一般者”、“一般的东 西”等名词,似乎更简便而易于通晓。 三、知性——德文 Verstand一字,一般多译作“悟性”, 本书中一般译作“知性”,有时译作“理智”。我不同意译Ver stand为悟性,因为悟性指颖悟、了悟、省悟、觉悟等能力, 主要包含有直觉的意味,而“悟”也并不是认识外界,理解 对象的重要性能,因此谈认识论者很少用到“悟”字,柏拉 图所谓“回忆”,多少有中文“悟”字的意思,但那是一种神 秘的认识方法,根本与黑格尔所谓 erstand的含义相反。按 知性 erstand)是从动词 Verstehen(理解、了解)转变成 的名词。本义为智力、理解力、分析辨别事物的能力,作抽 象思想的能力。也就是指一般所谓抽象的形式的理智作用和 认识能力。 Verstand与英文的 U nderstanding同义,且亦与 英文的 Intellect同义, Intellect字一般译作知力或理智。因 此,我把 Verstand译作“知性”,以表示它是与理性、感性并 列的三个阶段的认识能力,有时译作“理智”以表示它是与 情感、欲望、直觉有区别的抽象的理智作用。康德有时称知 性为“获得知识的能力”,有时又称知性为“形成概念的能 力”。黑格尔在本书第80节里,对知性的性质比较有了全面 的说明。他说:“思想无疑地本是知性的运用。……知性的活 动,概括言之,可以说是在于赋予其内容题材以普遍性的形
本 里 , 我 把 它 译 作 “ 共 相 ” 。 “ 共 ” 表 示 “ 普 遍 ” 、 “ 一 般 ” , “ 相 ” 表 示 “ 东 西 ” 、 “ 观 念 ” , “ 共 相 ” 实 即 普 遍 的 东 西 、 普 遍 的 观 念 的 简 称 。 “ 共 相 ” 二 字 虽 是 从 中 国 旧 哲 学 中 借 用 而 来 , 并 不 因 此 就 陷 于 “ 古 雅 ” 、 “ 陈 旧 ” , 读 者 试 细 玩 黑 格 尔 对 这 字 的 用 法 , 就 可 以 知 道 , 比 起 “ 一 般 ” 、 “ 一 般 者 ” 、 “ 一 般 的 东 西 ” 等 名 词 , 似 乎 更 简 便 而 易 于 通 晓 。 三 、 知 性 — — 德 文 V e r s t a n d 一 字 , 一 般 多 译 作 “ 悟 性 ” , 本 书 中 一 般 译 作 “ 知 性 ” , 有 时 译 作 “ 理 智 ” 。 我 不 同 意 译 V e r A s t a n d 为 悟 性 , 因 为 悟 性 指 颖 悟 、 了 悟 、 省 悟 、 觉 悟 等 能 力 , 主 要 包 含 有 直 觉 的 意 味 , 而 “ 悟 ” 也 并 不 是 认 识 外 界 , 理 解 对 象 的 重 要 性 能 , 因 此 谈 认 识 论 者 很 少 用 到 “ 悟 ” 字 , 柏 拉 图 所 谓 “ 回 忆 ” , 多 少 有 中 文 “ 悟 ” 字 的 意 思 , 但 那 是 一 种 神 秘 的 认 识 方 法 , 根 本 与 黑 格 尔 所 谓 V e r s t a n d 的 含 义 相 反 。 按 知 性 ( V e r s t a n d ) 是 从 动 词 V e r s t e h e n ( 理 解 、 了 解 ) 转 变 成 的 名 词 。 本 义 为 智 力 、 理 解 力 、 分 析 辨 别 事 物 的 能 力 , 作 抽 象 思 想 的 能 力 。 也 就 是 指 一 般 所 谓 抽 象 的 形 式 的 理 智 作 用 和 认 识 能 力 。 V e r s t a n d 与 英 文 的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同 义 , 且 亦 与 英 文 的 I n t e l e c t 同 义 , I n t e l e c t 一 字 一 般 译 作 知 力 或 理 智 。 因 此 , 我 把 V e r s t a n d 译 作 “ 知 性 ” , 以 表 示 它 是 与 理 性 、 感 性 并 列 的 三 个 阶 段 的 认 识 能 力 , 有 时 译 作 “ 理 智 ” 以 表 示 它 是 与 情 感 、 欲 望 、 直 觉 有 区 别 的 抽 象 的 理 智 作 用 。 康 德 有 时 称 知 性 为 “ 获 得 知 识 的 能 力 ” , 有 时 又 称 知 性 为 “ 形 成 概 念 的 能 力 ” 。 黑 格 尔 在 本 书 第 8 0 节 里 , 对 知 性 的 性 质 比 较 有 了 全 面 的 说 明 。 他 说 : “ 思 想 无 疑 地 本 是 知 性 的 运 用 。 … … 知 性 的 活 动 , 概 括 言 之 , 可 以 说 是 在 于 赋 予 其 内 容 题 材 以 普 遍 性 的 形 译 者 引 言 9
译者引言 式。不过由知性所建立的普遍性乃是一抽象的普遍性,此普 遍性与特殊性坚执地对立着。……知性对于其对象既持分离 和抽象的态度,故知性乃是当下的直观和感觉的反面。”又说 在理论方面,理智固属重要,在实行方面,理智亦复不可少。” (本书第183-185页)由此可见,知性或理智在康德哲学以 及在黑格尔哲学中有这样广泛的意义,决不是表示直觉颖悟 能力的“悟性”二字所能确切表达,因此用意义广泛的“知 性”、“理智”等名词去表达,似乎更恰当些 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去批判吸收黑格尔的逻辑学, 我愿意指出有关下列各题目的章节,促请读者特别注意: 论现实性与合理性—一第6节。 论哲学史的性质—一第13至15节,又第86节附释」 评形而上学—一第26至36节 评经验主义—第37至39节 评康德哲学——第40至60节。 评直观主义——一第61至78节。 论辩证法——第79至82节,第119至120节,又第238 论否定之否定—一第94至95节 论质变量变—一第108至109节。 评形式逻辑的同一律及矛盾律—一第115节。 评形式逻辑的排中律——一第119节 评充足理由律—第121节。 论内容与形式—一第133节。 论内在与外在—一第138至141节
式 。 不 过 由 知 性 所 建 立 的 普 遍 性 乃 是 一 抽 象 的 普 遍 性 , 此 普 遍 性 与 特 殊 性 坚 执 地 对 立 着 。 … … 知 性 对 于 其 对 象 既 持 分 离 和 抽 象 的 态 度 , 故 知 性 乃 是 当 下 的 直 观 和 感 觉 的 反 面 。 ” 又 说 : “ 在 理 论 方 面 , 理 智 固 属 重 要 , 在 实 行 方 面 , 理 智 亦 复 不 可 少 。 ” ( 本 书 第 1 8 3 — 1 8 5 页 ) 由 此 可 见 , 知 性 或 理 智 在 康 德 哲 学 以 及 在 黑 格 尔 哲 学 中 有 这 样 广 泛 的 意 义 , 决 不 是 表 示 直 觉 颖 悟 能 力 的 “ 悟 性 ” 二 字 所 能 确 切 表 达 , 因 此 用 意 义 广 泛 的 “ 知 性 ” 、 “ 理 智 ” 等 名 词 去 表 达 , 似 乎 更 恰 当 些 。 从 马 克 思 列 宁 主 义 的 立 场 去 批 判 吸 收 黑 格 尔 的 逻 辑 学 , 我 愿 意 指 出 有 关 下 列 各 题 目 的 章 节 , 促 请 读 者 特 别 注 意 : 论 现 实 性 与 合 理 性 — — 第 6 节 。 论 哲 学 史 的 性 质 — — 第 1 3 至 1 5 节 , 又 第 8 6 节 附 释 二 。 评 形 而 上 学 — — 第 2 6 至 3 6 节 。 评 经 验 主 义 — — 第 3 7 至 3 9 节 。 评 康 德 哲 学 — — 第 4 0 至 6 0 节 。 评 直 观 主 义 — — 第 6 1 至 7 8 节 。 论 辩 证 法 — — 第 7 9 至 8 2 节 , 第 1 1 9 至 1 2 0 节 , 又 第 2 3 8 节 。 论 否 定 之 否 定 — — 第 9 4 至 9 5 节 。 论 质 变 量 变 — — 第 1 0 8 至 1 0 9 节 。 评 形 式 逻 辑 的 同 一 律 及 矛 盾 律 — — 第 1 1 5 节 。 评 形 式 逻 辑 的 排 中 律 — — 第 1 1 9 节 。 评 充 足 理 由 律 — — 第 1 2 1 节 。 论 内 容 与 形 式 — — 第 1 3 3 节 。 论 内 在 与 外 在 — — 第 1 3 8 至 1 4 1 节 。 1 0 译 者 引 言
译者引言 11 论可能与必然,论自由与必然——第143至147节,又 第157至159节 论具体的普遍性,一般与特殊的结合——第166至180 节。 评形式的推论——一三段论式—第181至192节。 以上不过择其与辩证法唯物论比较有关的题目,标出其 处所,以便检査,并请参看篇首的目录。这目录可当作内容 的辩证发展的阶段看,前已说过。此外还可当作简明的题目 索引看,并可当作重要名词中德文对照表看。看黑格尔批评 形式逻辑的判断时,须特别注意他所谓总念的判断。看黑格 尔对传统的三段论式的批评时,尤须注意他对于“推论”(指 矛盾发展)或“三段论式”(指三项的有机结合,或对立的统 )的新用法,亦即特别注重他所了解的辩证法意义的推论 或三段论式。 我开始着手翻译黑格尔的《小逻辑》是在1941年的春天 但因外务纷扰、工作不集中,直至北平解放时止,我仅译了 全书的一半,约十一、二万字。解放后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 并参加北京哲学界人士的哲学交流会和批判旧哲学的座谈会 经常每两星期举行一次),得到不少新的启示和鼓舞,使得 我很兴奋地在半年之内完成全部译搞。译毕之后,一面请人 重抄底稿,一面请友好代为校阅。友人校毕之后,我自己又 从头至尾全稿校改一遍,这又费了半年的工夫
论 可 能 与 必 然 , 论 自 由 与 必 然 — — 第 1 4 3 至 1 4 7 节 , 又 第 1 5 7 至 1 5 9 节 。 论 具 体 的 普 遍 性 , 一 般 与 特 殊 的 结 合 — — 第 1 6 6 至 1 8 0 节 。 评 形 式 的 推 论 — — 三 段 论 式 — — 第 1 8 1 至 1 9 2 节 。 以 上 不 过 择 其 与 辩 证 法 唯 物 论 比 较 有 关 的 题 目 , 标 出 其 处 所 , 以 便 检 查 , 并 请 参 看 篇 首 的 目 录 。 这 目 录 可 当 作 内 容 的 辩 证 发 展 的 阶 段 看 , 前 已 说 过 。 此 外 还 可 当 作 简 明 的 题 目 索 引 看 , 并 可 当 作 重 要 名 词 中 德 文 对 照 表 看 。 看 黑 格 尔 批 评 形 式 逻 辑 的 判 断 时 , 须 特 别 注 意 他 所 谓 总 念 的 判 断 。 看 黑 格 尔 对 传 统 的 三 段 论 式 的 批 评 时 , 尤 须 注 意 他 对 于 “ 推 论 ” ( 指 矛 盾 发 展 ) 或 “ 三 段 论 式 ” ( 指 三 项 的 有 机 结 合 , 或 对 立 的 统 一 ) 的 新 用 法 , 亦 即 特 别 注 重 他 所 了 解 的 辩 证 法 意 义 的 推 论 或 三 段 论 式 。 三 我 开 始 着 手 翻 译 黑 格 尔 的 《 小 逻 辑 》 是 在 1 9 4 1 年 的 春 天 , 但 因 外 务 纷 扰 、 工 作 不 集 中 , 直 至 北 平 解 放 时 止 , 我 仅 译 了 全 书 的 一 半 , 约 十 一 、 二 万 字 。 解 放 后 学 习 马 克 思 列 宁 主 义 并 参 加 北 京 哲 学 界 人 士 的 哲 学 交 流 会 和 批 判 旧 哲 学 的 座 谈 会 ( 经 常 每 两 星 期 举 行 一 次 ) , 得 到 不 少 新 的 启 示 和 鼓 舞 , 使 得 我 很 兴 奋 地 在 半 年 之 内 完 成 全 部 译 搞 。 译 毕 之 后 , 一 面 请 人 重 抄 底 稿 , 一 面 请 友 好 代 为 校 阅 。 友 人 校 毕 之 后 , 我 自 己 又 从 头 至 尾 全 稿 校 改 一 遍 , 这 又 费 了 半 年 的 工 夫 。 译 者 引 言 1 1
12 译者引言 书首的三篇序言和开讲词,本身就比较难译,又因无英 译本参考对照,所以更觉困难。这部分译稿除请冯至同志校 阅一遍外,又请王太庆同志校阅一遍。又本册译稿的前一半 曾经郑昕同志校阅过,又曾经陈镇南同志校阅过。他们都曾 纠正过不少错误。此外在解放前读过我前一半译稿的有汪子 嵩、陈修斋、谢邦定诸同志。在1949至1950这一学年内,我 在北京大学授“黑格尔哲学研究”一科,班上有杨宪邦、张 岂之、杨祖陶、陈世夫、梅得愚诸同学,并有王太庆、徐家 昌二同志参加。上学期我们研读《小逻辑》,下学期我们研读 列宁的《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他们都参读了我的译 稿,有几位同学并曾根据我的译稿与英文或德文本对照读,作 有读书报告。他们对于名词和译文的斟酌修改,都曾贡献过 宝贵的意见 此外,这书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三年多以来,我与读者发 生了一些联系,且得到多位读者同志的鼓励与帮助。为了使 这一新版的《小逻辑》更能减少错误,并进一步使翻译黑格 尔其他重要著作的工作可以做得更好,我希望能多取得与读 者同志们的联系,并多得到读者同志们的帮助。 贺麟 九五四年二月八日,北京大学
书 首 的 三 篇 序 言 和 开 讲 词 , 本 身 就 比 较 难 译 , 又 因 无 英 译 本 参 考 对 照 , 所 以 更 觉 困 难 。 这 部 分 译 稿 除 请 冯 至 同 志 校 阅 一 遍 外 , 又 请 王 太 庆 同 志 校 阅 一 遍 。 又 本 册 译 稿 的 前 一 半 曾 经 郑 昕 同 志 校 阅 过 , 又 曾 经 陈 镇 南 同 志 校 阅 过 。 他 们 都 曾 纠 正 过 不 少 错 误 。 此 外 在 解 放 前 读 过 我 前 一 半 译 稿 的 有 汪 子 嵩 、 陈 修 斋 、 谢 邦 定 诸 同 志 。 在 1 9 4 9 至 1 9 5 0 这 一 学 年 内 , 我 在 北 京 大 学 授 “ 黑 格 尔 哲 学 研 究 ” 一 科 , 班 上 有 杨 宪 邦 、 张 岂 之 、 杨 祖 陶 、 陈 世 夫 、 梅 得 愚 诸 同 学 , 并 有 王 太 庆 、 徐 家 昌 二 同 志 参 加 。 上 学 期 我 们 研 读 《 小 逻 辑 》 , 下 学 期 我 们 研 读 列 宁 的 《 黑 格 尔 〈 逻 辑 学 〉 一 书 摘 要 》 , 他 们 都 参 读 了 我 的 译 稿 , 有 几 位 同 学 并 曾 根 据 我 的 译 稿 与 英 文 或 德 文 本 对 照 读 , 作 有 读 书 报 告 。 他 们 对 于 名 词 和 译 文 的 斟 酌 修 改 , 都 曾 贡 献 过 宝 贵 的 意 见 。 此 外 , 这 书 在 商 务 印 书 馆 出 版 三 年 多 以 来 , 我 与 读 者 发 生 了 一 些 联 系 , 且 得 到 多 位 读 者 同 志 的 鼓 励 与 帮 助 。 为 了 使 这 一 新 版 的 《 小 逻 辑 》 更 能 减 少 错 误 , 并 进 一 步 使 翻 译 黑 格 尔 其 他 重 要 著 作 的 工 作 可 以 做 得 更 好 , 我 希 望 能 多 取 得 与 读 者 同 志 们 的 联 系 , 并 多 得 到 读 者 同 志 们 的 帮 助 。 贺 麟 一 九 五 四 年 二 月 八 日 , 北 京 大 学 1 2 译 者 引 言
新版序言 黑格尔著《小逻辑》(《哲学全书》中的“逻辑学”部 分)的中译本,自1950年10月由商务印书馆(上海)初版, 经修改后于1954年7月由三联书店再版(印刷了四次),1959 年9月改由商务印书馆(北京)出版,原样又印行了三次,到 1962年止,累计印行了八次,共八万余册。这个印数是比较 多的,这说明国内对黑格尔哲学思想研究的重视,这种情况 只有在解放后才会出现。 这次新版对译文作了全面的修订,依据的版本除格罗克 纳和拉松的德文本外,并参考瓦拉士的英译本,还对照了莫 尔登豪尔和米歇尔( Eva moldenhauer und Karl Markus michel)所编《黑格尔著作集》二十卷本第八卷 《小逻辑》(1970年,美因河畔法兰克福)。莫尔登豪尔和米歇 尔的1970年版和格罗克纳本只在个别词句上略有出入,有的 地方增加了编者注。我这次修订也采纳了该书的几条编者注 前两版译文的章节次序的编排和使用的章节符号与德文 原著不尽一致,这次新版大体上按原文加以改动。首先是竖 排改为横排,其次把旧译本里面的甲、乙、丙序号,改为A B、C:把每章内的子目改成a、b、c把子目下的细目,改用 希腊文字母,如a、BY、δ。全书共244节,每节序号均按
新 版 序 言 黑 格 尔 著 《 小 逻 辑 》 ( 《 哲 学 全 书 》 中 的 “ 逻 辑 学 ” 部 分 ) 的 中 译 本 , 自 1 9 5 0 年 1 0 月 由 商 务 印 书 馆 ( 上 海 ) 初 版 , 经 修 改 后 于 1 9 5 4 年 7 月 由 三 联 书 店 再 版 ( 印 刷 了 四 次 ) , 1 9 5 9 年 9 月 改 由 商 务 印 书 馆 ( 北 京 ) 出 版 , 原 样 又 印 行 了 三 次 , 到 1 9 6 2 年 止 , 累 计 印 行 了 八 次 , 共 八 万 余 册 。 这 个 印 数 是 比 较 多 的 , 这 说 明 国 内 对 黑 格 尔 哲 学 思 想 研 究 的 重 视 , 这 种 情 况 只 有 在 解 放 后 才 会 出 现 。 这 次 新 版 对 译 文 作 了 全 面 的 修 订 , 依 据 的 版 本 除 格 罗 克 纳 和 拉 松 的 德 文 本 外 , 并 参 考 瓦 拉 士 的 英 译 本 , 还 对 照 了 莫 尔 登 豪 尔 和 米 歇 尔 ( E v a M o l d e n h a u e r u n d K a r l M a r k u s M i c h e l ) 所 编 《 黑 格 尔 著 作 集 》 二 十 卷 本 第 八 卷 《 小 逻 辑 》 ( 1 9 7 0 年 , 美 因 河 畔 法 兰 克 福 ) 。 莫 尔 登 豪 尔 和 米 歇 尔 的 1 9 7 0 年 版 和 格 罗 克 纳 本 只 在 个 别 词 句 上 略 有 出 入 , 有 的 地 方 增 加 了 编 者 注 。 我 这 次 修 订 也 采 纳 了 该 书 的 几 条 编 者 注 。 前 两 版 译 文 的 章 节 次 序 的 编 排 和 使 用 的 章 节 符 号 与 德 文 原 著 不 尽 一 致 , 这 次 新 版 大 体 上 按 原 文 加 以 改 动 。 首 先 是 竖 排 改 为 横 排 , 其 次 把 旧 译 本 里 面 的 甲 、 乙 、 丙 序 号 , 改 为 A 、 B 、 C ; 把 每 章 内 的 子 目 改 成 a 、 b 、 c ; 把 子 目 下 的 细 目 , 改 用 希 腊 文 字 母 , 如 α 、 β 、 γ 、 δ 。 全 书 共 2 4 4 节 , 每 节 序 号 均 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