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当代技术哲学的建制化及其转向 引言:技术哲学的历史分期 现代西方技术哲学的产生 当代西方技术哲学研究的建制化历程 ■三、当代西方技术哲学研究的主要特点 四、当代西方技术哲学研究的困境及其转向 五、借鉴与启示:中国当代技术哲学研究的建制化历程与转向
第四讲、当代技术哲学的建制化及其转向 引言 :技术哲学的历史分期 ◼ 一、 现代西方技术哲学的产生 ◼ 二 、当代西方技术哲学研究的建制化历程 ◼ 三 、当代西方技术哲学研究的主要特点 ◼ 四 、当代西方技术哲学研究的困境及其转向 ◼ 五、 借鉴与启示:中国当代技术哲学研究的建制化历程与转向
引言:技术哲学的历史分期 SPT创始人—P. Durbin教授的技术哲学分期: 1.技术哲学史前期 古代至E卡普《技术哲学纲要》(1877年); 2.技术哲学规范期 1877至20世纪70年代前期SPT成立; 3.当代技术哲学期一 SPT成立(1975年)至今
引言: 技术哲学的历史分期 ◼ SPT创始人—— P. Durbin教授的技术哲学分期: 1 .技术哲学史前期—— 古代至E.卡普《技术哲学纲要》(1877年); 2 .技术哲学规范期—— 1877至20世纪70年代前期SPT成立; 3. 当代技术哲学期—— SPT成立(1975年)至今
、现代西方技术哲学的产生 1.现代西方技术哲学生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恩格斯:“在从笛卡儿到黑格尔和从霍布斯到费尔巴哈 这一长时期内,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决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 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 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速的进步。” )人类改造自然活动的产业化和社会化 18世纪蒸汽革命、19世纪电力革命标志改造自然的新篇章。 (2)哲学理论视野的转向 从自然本体论 自然认识论 自然改造论 (世界的本原)(存在就是被感知、我思故我在)(我造物故我在)
一、现代西方技术哲学的产生 1.现代西方技术哲学生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 恩格斯:“在从笛卡儿到黑格尔和从霍布斯到费尔巴哈 这一长时期内,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决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 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 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速的进步。 ” (1)人类改造自然活动的产业化和社会化。 18世纪蒸汽革命、19世纪电力革命标志改造自然的新篇章。 (2)哲学理论视野的转向。 从自然本体论---------→ 自然认识论 -----------→ 自然改造论 ↓ ↓ ↓ (世界的本原)(存在就是被感知、我思故我在) (我造物故我在)
2.现代西方技术哲学生成的标志 现代西方技术哲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00多年以前的欧洲大陆 (主要是德国和法国) (1)[德]E·卡普( Ernst Kapp)的《技术哲学纲要》(1877) (2)[法]A·埃斯比纳斯( Alfred Espinas)《技术起源》(1897) 3现代西方技术哲学的徘徊 尽管现代西方技术哲学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但直到1976年美国 芝加哥科学哲学年会上,哲学家仍在争论“在技术中是否存在令人信服 的哲学问题?”。 为什么技术这支古老的人类文明之花在哲学的领地 竟然难寻一片沃土呢?
2.现代西方技术哲学生成的标志 现代西方技术哲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00多年以前的欧洲大陆 (主要是德国和法国)。 (1)[德] E·卡普(Ernst Kapp)的《技术哲学纲要》(1877) (2)[法]A·埃斯比纳斯(Alfred Espinas)《技术起源》(1897) 3.现代西方技术哲学的徘徊 尽管现代西方技术哲学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但直到1976年美国 芝加哥科学哲学年会上,哲学家仍在争论“在技术中是否存在令人信服 的哲学问题?” 。 为什么技术这支古老的人类文明之花在哲学的领地 竟然难寻一片沃土呢?
(1)哲学释因: 1)西方哲学偏重理论的传统 邦格:历史上只有三个伟大的哲学家关注科技发展(亚里斯多德、马克思、罗素) 特别关注技术的是培根、狄德罗、海德格尔 2)技术哲学缺乏扎实的哲学基础 它不象科学哲学那样有维特根斯坦、卡尔纳普、库恩等公认的哲学大师。 (2)历史释因 技术哲学发展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 1)1835年—[英化学工程师、经济学家A·尤尔(Bure):《工厂哲学》、《机械哲学》、《制造业哲学》 (论述了手工与机械生产的区别、机器的分类及发明规则、自动工厂与工厂手工业的对立等。) 2)1877年—[德]地质学家、工程师E·卡普:《技术哲学纲要》(“器官投影说”)。 (使用技术哲学第一人 3)18901912年—[俄机械工程师P·K·恩格迈尔( Peter.K. Engelmeier):《术哲学通论》(四卷) (“专家治国论”—用技术原理改造和管理社会)。(使用技术哲学第二人) 4)1913年—[德]工程师E·席梅尔:(E. Zschmmer)《技术学》(技术目的是摆脱自然限制获得自由) (使用技术哲学第三人 5)1908-1956年—[德]工程师和企业家F·德韶尔:(F. Dessauer)《技术的文化》(1908) 《技术哲学》(1927)、《技术的核心问题》(1945)、《围绕技术的争论》(1956) (使用技术哲学第四人) 他的技术哲学思想影响了20世纪上半叶。他继康德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一科学认识的批判; 实践理性批判》一伦理行为的批判;《判断力批判》一审美感觉的批判)之后, 提出了对技术制造的批判:发明与自在之物的关系——即科学认识只有经过中介才能与“自在之物”发 生联系,也就是说,发明原本在现象世界并没有,发明如果在现象世界出现,那它来自思想的实在物,超经验 的实在。)
(1)哲学释因: 1)西方哲学偏重理论的传统 邦格:历史上只有三个伟大的哲学家关注科技发展(亚里斯多德、马克思、罗素) 特别关注技术的是培根、狄德罗、海德格尔。 2)技术哲学缺乏扎实的哲学基础 它不象科学哲学那样有维特根斯坦、卡尔纳普、库恩等公认的哲学大师。 (2)历史释因: ——技术哲学发展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 1)1835年——[英]化学工程师、经济学家 A·尤尔(Eure):《工厂哲学》、《机械哲学》、《制造业哲学》 (论述了手工与机械生产的区别、机器的分类及发明规则、自动工厂与工厂手工业的对立等。) 2)1877年——[德] 地质学家、工程师 E·卡普:《技术哲学纲要》(“器官投影说”)。 (使用技术哲学第一人) 3)1890—1912年——[俄] 机械工程师 P·K·恩格迈尔(Peter.K.Engelmeier):《技术哲学通论》(四卷) (“专家治国论”——用技术原理改造和管理社会)。(使用技术哲学第二人) 4) 1913年——[德]工程师 E·席梅尔:(E.Zschmmer)《技术哲学》(技术目的是摆脱自然限制获得自由) (使用技术哲学第三人) 5)1908—1956年——[德]工程师和企业家F·德韶尔:(F.Dessauer)《技术的文化》(1908)、 《技术哲学》(1927)、《技术的核心问题》(1945)、《围绕技术的争论》(1956)。 (使用技术哲学第四人) 他的技术哲学思想影响了20世纪上半叶。他继康德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科学认识的批判; 《实践理性批判》—伦理行为的批判;《判断力批判》—审美感觉的批判)之后, 提出了对技术制造的批判:发明与自在之物的关系——即科学认识只有经过中介才能与“自在之物”发 生联系,也就是说,发明原本在现象世界并没有,发明如果在现象世界出现,那它来自思想的实在物,超经验 的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