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乌托邦 [英]托马斯·莫尔著
序言 托马斯·莫尔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人文主义 者,1478年生,由于据说在宗教问题上违抗英王亨利八世,被 判处死刑而不得不泰然自若地走上断头台,时在1535年。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大都思想比较先进,反对中 世纪的禁欲观念和神权主义,坚持以人为本位,相信人的力 量,力求满足人的情感和兴趣。莫尔当然也具有上述的特征。 但是由于多数人文主义者毕竟主要地是新兴资产阶级的代 表,他们不可能在利益上和人民大众取得更大程度的一致。莫 尔所以超出同辈,直到今天还享有盛名,其作品还未丧失现 实意义,恰在于其能高度关心人民大众的生活。他在《乌托 邦》这部不朽的著作中,为当日英国广大劳苦群众所遭受的 水深火热的痛苦,慷慨陈词,大声疾呼。不仅如此,他还指 出造成这种痛苦的根源,并提出具体的办法和措施,要一劳 永逸地彻底解决他认为是具有普遍性的重大社会问题。在这 点上,他表现出丰富的才华,巨大的热情,过人的胆略,并 阐述了精辟的见解。 莫尔在大学读书时代,已经对希腊拉丁古典文学的研究 有很深的造诣,头角峥嵘,受到一些前辈学者的器重。以后 他又和欧洲大陆上著名的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莫斯① siders- ous erasmus[约1466-1536))成为莫逆之交,反复商量问
序 言 托 马 斯 · 莫 尔 是 欧 洲 文 艺 复 兴 时 期 英 国 杰 出 的 人 文 主 义 者 , 1 4 7 8 年 生 , 由 于 据 说 在 宗 教 问 题 上 违 抗 英 王 亨 利 八 世 , 被 判 处 死 刑 而 不 得 不 泰 然 自 若 地 走 上 断 头 台 , 时 在 1 5 3 5 年 。 文 艺 复 兴 时 期 的 人 文 主 义 者 大 都 思 想 比 较 先 进 , 反 对 中 世 纪 的 禁 欲 观 念 和 神 权 主 义 , 坚 持 以 人 为 本 位 , 相 信 人 的 力 量 , 力 求 满 足 人 的 情 感 和 兴 趣 。 莫 尔 当 然 也 具 有 上 述 的 特 征 。 但 是 由 于 多 数 人 文 主 义 者 毕 竟 主 要 地 是 新 兴 资 产 阶 级 的 代 表 , 他 们 不 可 能 在 利 益 上 和 人 民 大 众 取 得 更 大 程 度 的 一 致 。 莫 尔 所 以 超 出 同 辈 , 直 到 今 天 还 享 有 盛 名 , 其 作 品 还 未 丧 失 现 实 意 义 , 恰 在 于 其 能 高 度 关 心 人 民 大 众 的 生 活 。 他 在 《 乌 托 邦 》 这 部 不 朽 的 著 作 中 , 为 当 日 英 国 广 大 劳 苦 群 众 所 遭 受 的 水 深 火 热 的 痛 苦 , 慷 慨 陈 词 , 大 声 疾 呼 。 不 仅 如 此 , 他 还 指 出 造 成 这 种 痛 苦 的 根 源 , 并 提 出 具 体 的 办 法 和 措 施 , 要 一 劳 永 逸 地 彻 底 解 决 他 认 为 是 具 有 普 遍 性 的 重 大 社 会 问 题 。 在 这 一 点 上 , 他 表 现 出 丰 富 的 才 华 , 巨 大 的 热 情 , 过 人 的 胆 略 , 并 阐 述 了 精 辟 的 见 解 。 莫 尔 在 大 学 读 书 时 代 , 已 经 对 希 腊 拉 丁 古 典 文 学 的 研 究 有 很 深 的 造 诣 , 头 角 峥 嵘 , 受 到 一 些 前 辈 学 者 的 器 重 。 以 后 他 又 和 欧 洲 大 陆 上 著 名 的 人 文 主 义 者 伊 拉 斯 莫 斯 ( D e s i d e r i A o u s E r a s m u s 〔 约 1 4 6 6 — 1 5 3 6 〕 ) 成 为 莫 逆 之 交 , 反 复 商 量 问
乌托邦 题,切磋学问。书本上的东西以及师友的交往,都对他心智 的成长有极大的帮助。而更重要的是,他后来成为一个经历 丰富、见闻广博、又颇为留心新事物的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是英国人,供职本国政府,对于自己同胞在都铎王朝专制 统治下所受的苦难,观察直接,了解特别深刻。例如英王对 内百般聚敛,巧取豪夺,用刑严酷,杀人如麻;对外好战尚 武,不讲信义,妄图称霸于一时。他的一些宠臣,不但不犯 颜力谏,反去阿谀奉承,逢君之恶。莫尔最关心而且急于想 纠正的,是大批农民被暴力从自己耕地上撵走及因此而引起 的一系列严重后果。贵族豪绅把耕地一片接一片地圈起,变 做牧场,用来养羊,提供纺织毛呢需要的羊毛。这就是所谓 圈地运动。成千上万的农民被迫离开累世居住的家园,无法 就业,到处流浪,以致或是饿死沟壑,或是流为盗匪。在英 王政府的血腥统治下,流浪有罪,讨饭有罪,盗窃当然更有 罪,总之,刑律苛烦,百姓动辄得咎,性命不保。在都铎王 朝卵翼下的英国大贵族、大商人,为了喂肥自己,不惜和反 动政府狼狈为奸,剥削镇压劳动群众。莫尔在《乌托邦》中 关于他那个时代—资本原始积累的初期所谓“羊吃人”的 情况的描绘非常逼真,令读者为之感动,马克思在《资本 论》中曾部分地加以引用 莫尔对时政的不满与批评,达到异常坦率的地步。可是 由于他所面对的亨利八世,是一个刚愎残忍的暴君,他觉得 如果用隐蔽假托的方式陈述自己的观点,可能会有好的效果 这种方式颇类似我国古代诗人的主文谲谏,可惜仍然不曾取 得应有的效果,只是使他的书留传后世,作为文学杰作,尤
题 , 切 磋 学 问 。 书 本 上 的 东 西 以 及 师 友 的 交 往 , 都 对 他 心 智 的 成 长 有 极 大 的 帮 助 。 而 更 重 要 的 是 , 他 后 来 成 为 一 个 经 历 丰 富 、 见 闻 广 博 、 又 颇 为 留 心 新 事 物 的 政 治 家 和 社 会 活 动 家 。 他 是 英 国 人 , 供 职 本 国 政 府 , 对 于 自 己 同 胞 在 都 铎 王 朝 专 制 统 治 下 所 受 的 苦 难 , 观 察 直 接 , 了 解 特 别 深 刻 。 例 如 英 王 对 内 百 般 聚 敛 , 巧 取 豪 夺 , 用 刑 严 酷 , 杀 人 如 麻 ; 对 外 好 战 尚 武 , 不 讲 信 义 , 妄 图 称 霸 于 一 时 。 他 的 一 些 宠 臣 , 不 但 不 犯 颜 力 谏 , 反 去 阿 谀 奉 承 , 逢 君 之 恶 。 莫 尔 最 关 心 而 且 急 于 想 纠 正 的 , 是 大 批 农 民 被 暴 力 从 自 己 耕 地 上 撵 走 及 因 此 而 引 起 的 一 系 列 严 重 后 果 。 贵 族 豪 绅 把 耕 地 一 片 接 一 片 地 圈 起 , 变 做 牧 场 , 用 来 养 羊 , 提 供 纺 织 毛 呢 需 要 的 羊 毛 。 这 就 是 所 谓 圈 地 运 动 。 成 千 上 万 的 农 民 被 迫 离 开 累 世 居 住 的 家 园 , 无 法 就 业 , 到 处 流 浪 , 以 致 或 是 饿 死 沟 壑 , 或 是 流 为 盗 匪 。 在 英 王 政 府 的 血 腥 统 治 下 , 流 浪 有 罪 , 讨 饭 有 罪 , 盗 窃 当 然 更 有 罪 , 总 之 , 刑 律 苛 烦 , 百 姓 动 辄 得 咎 , 性 命 不 保 。 在 都 铎 王 朝 卵 翼 下 的 英 国 大 贵 族 、 大 商 人 , 为 了 喂 肥 自 己 , 不 惜 和 反 动 政 府 狼 狈 为 奸 , 剥 削 镇 压 劳 动 群 众 。 莫 尔 在 《 乌 托 邦 》 中 关 于 他 那 个 时 代 — — 资 本 原 始 积 累 的 初 期 所 谓 “ 羊 吃 人 ” 的 情 况 的 描 绘 非 常 逼 真 , 令 读 者 为 之 感 动 , 马 克 思 在 《 资 本 论 》 中 曾 部 分 地 加 以 引 用 。 莫 尔 对 时 政 的 不 满 与 批 评 , 达 到 异 常 坦 率 的 地 步 。 可 是 由 于 他 所 面 对 的 亨 利 八 世 , 是 一 个 刚 愎 残 忍 的 暴 君 , 他 觉 得 如 果 用 隐 蔽 假 托 的 方 式 陈 述 自 己 的 观 点 , 可 能 会 有 好 的 效 果 。 这 种 方 式 颇 类 似 我 国 古 代 诗 人 的 主 文 谲 谏 , 可 惜 仍 然 不 曾 取 得 应 有 的 效 果 , 只 是 使 他 的 书 留 传 后 世 , 作 为 文 学 杰 作 , 尤 2 乌 托 邦
序言 其是作为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一部伟大的文献:这也是作者 几百年来享有盛名的主要原因。 莫尔在1516年写成《乌托邦》,采取了非常严肃的态度, 使用的是当时学术界通行的拉丁语,但是书中人名、地名以 及其他专名,都是杜撰。“乌托邦” topia)这个词本身就是 据古希腊语虚造出来的,六个字母中有四个元音,读起来很 响,指的却是“无何有之乡”,不存在于客观世界。 很明显,莫尔是一个有抱负有理想的人,他写作的动机 是积极的,是渴望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的。然而乌托邦社 会主义却成为空想社会主义的同义词,乌托邦在后代被人们 和空想等同起来。这也许非莫尔始料所及。 他的时代是地理发现的大时代。新的航路,新的陆地,新 的人民,一齐涌现出来,使欧洲人眼界顿开,打破了成见,解 放了思想。在这样的气氛中,莫尔从一位航海家口里叙出 个乌托邦来,的确真假难分,有如能迷惑人的桃源仙境。 原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谈到一个不合理的社会,熟悉 英国这个时期历史的人一望而知,这指的是莫尔置身其中的 英国社会。这一部分抨击了英国政治和社会的种种黑暗。然 而作者点染巧妙,隐约其词,运用虚实相生的影射手法,使 得倔强固执的英王也无从问罪作者。第二部分描绘乌托邦这 个理想国,它同第一部分的内容形成鲜明的对照。作者关于 未来的完美社会的全部设想都包含在这一部分。以下拟就六 个方面分别来谈谈:
其 是 作 为 社 会 主 义 思 想 史 上 的 一 部 伟 大 的 文 献 ; 这 也 是 作 者 几 百 年 来 享 有 盛 名 的 主 要 原 因 。 莫 尔 在 1 5 1 6 年 写 成 《 乌 托 邦 》 , 采 取 了 非 常 严 肃 的 态 度 , 使 用 的 是 当 时 学 术 界 通 行 的 拉 丁 语 , 但 是 书 中 人 名 、 地 名 以 及 其 他 专 名 , 都 是 杜 撰 。 “ 乌 托 邦 ” ( U t o p i a ) 这 个 词 本 身 就 是 据 古 希 腊 语 虚 造 出 来 的 , 六 个 字 母 中 有 四 个 元 音 , 读 起 来 很 响 , 指 的 却 是 “ 无 何 有 之 乡 ” , 不 存 在 于 客 观 世 界 。 很 明 显 , 莫 尔 是 一 个 有 抱 负 有 理 想 的 人 , 他 写 作 的 动 机 是 积 极 的 , 是 渴 望 实 现 自 己 的 抱 负 和 理 想 的 。 然 而 乌 托 邦 社 会 主 义 却 成 为 空 想 社 会 主 义 的 同 义 词 , 乌 托 邦 在 后 代 被 人 们 和 空 想 等 同 起 来 。 这 也 许 非 莫 尔 始 料 所 及 。 他 的 时 代 是 地 理 发 现 的 大 时 代 。 新 的 航 路 , 新 的 陆 地 , 新 的 人 民 , 一 齐 涌 现 出 来 , 使 欧 洲 人 眼 界 顿 开 , 打 破 了 成 见 , 解 放 了 思 想 。 在 这 样 的 气 氛 中 , 莫 尔 从 一 位 航 海 家 口 里 叙 出 一 个 乌 托 邦 来 , 的 确 真 假 难 分 , 有 如 能 迷 惑 人 的 桃 源 仙 境 。 原 书 分 两 部 分 , 第 一 部 分 谈 到 一 个 不 合 理 的 社 会 , 熟 悉 英 国 这 个 时 期 历 史 的 人 一 望 而 知 , 这 指 的 是 莫 尔 置 身 其 中 的 英 国 社 会 。 这 一 部 分 抨 击 了 英 国 政 治 和 社 会 的 种 种 黑 暗 。 然 而 作 者 点 染 巧 妙 , 隐 约 其 词 , 运 用 虚 实 相 生 的 影 射 手 法 , 使 得 倔 强 固 执 的 英 王 也 无 从 问 罪 作 者 。 第 二 部 分 描 绘 乌 托 邦 这 个 理 想 国 , 它 同 第 一 部 分 的 内 容 形 成 鲜 明 的 对 照 。 作 者 关 于 未 来 的 完 美 社 会 的 全 部 设 想 都 包 含 在 这 一 部 分 。 以 下 拟 就 六 个 方 面 分 别 来 谈 谈 : 序 言 3
4 乌托邦 财产公有 财产公有是乌托邦的最大特点,也是莫尔社会主义思想 中最可贵的要素。莫尔断言私有制是万恶的根源,私有制存 在,就不可能根除贪婪、争讼、掠夺、战争及一切社会不安 的因素。在这种制度下,总是凶狠狡黠的人占便宜,取得最 多的财富,他们是人口中的少数。至于占多数的质朴真诚的 劳动人民,对社会作出很大的贡献,却穷困潦倒,生活无着 世界再没有比这更不公平的事了。在乌托邦,全部社会财富 是大家所公有的。不管什么产品,用的还是吃的,都汇聚到 每座城市的几个指定的市场。家家户户到市场领取全部所需 要的东西,不付钱,不付任何代价,也不受数量限制,但是 从来无人多领,因为乌托邦物资充裕,取之不尽,如果在自 己家中积存物资,真是多此一举。总之,乌托邦实行财产公 有,按需分配,其前提是物资非常充足,产品非常丰富。莫 尔着重地提出这一点,这是其有远见之处 不但一个城市的分配如此,而且城乡之间,各个城市之 间,无不平均分享物资,互通有无,不需补偿。整个乌托邦 就是一个共产主义大家庭 二生产劳动 读者不禁要问,乌托邦不计其数的产品究竟从何而来的 呢?回答是,这与乌托邦所严格执行的生产劳动制度分不开。 莫尔不曾用过生产劳动这个名称,但我们发现,乌托邦 所有的劳动都是用于增进国家财富,提高社会福利,有益于
一 财 产 公 有 财 产 公 有 是 乌 托 邦 的 最 大 特 点 , 也 是 莫 尔 社 会 主 义 思 想 中 最 可 贵 的 要 素 。 莫 尔 断 言 私 有 制 是 万 恶 的 根 源 , 私 有 制 存 在 , 就 不 可 能 根 除 贪 婪 、 争 讼 、 掠 夺 、 战 争 及 一 切 社 会 不 安 的 因 素 。 在 这 种 制 度 下 , 总 是 凶 狠 狡 黠 的 人 占 便 宜 , 取 得 最 多 的 财 富 , 他 们 是 人 口 中 的 少 数 。 至 于 占 多 数 的 质 朴 真 诚 的 劳 动 人 民 , 对 社 会 作 出 很 大 的 贡 献 , 却 穷 困 潦 倒 , 生 活 无 着 。 世 界 再 没 有 比 这 更 不 公 平 的 事 了 。 在 乌 托 邦 , 全 部 社 会 财 富 是 大 家 所 公 有 的 。 不 管 什 么 产 品 , 用 的 还 是 吃 的 , 都 汇 聚 到 每 座 城 市 的 几 个 指 定 的 市 场 。 家 家 户 户 到 市 场 领 取 全 部 所 需 要 的 东 西 , 不 付 钱 , 不 付 任 何 代 价 , 也 不 受 数 量 限 制 , 但 是 从 来 无 人 多 领 , 因 为 乌 托 邦 物 资 充 裕 , 取 之 不 尽 , 如 果 在 自 己 家 中 积 存 物 资 , 真 是 多 此 一 举 。 总 之 , 乌 托 邦 实 行 财 产 公 有 , 按 需 分 配 , 其 前 提 是 物 资 非 常 充 足 , 产 品 非 常 丰 富 。 莫 尔 着 重 地 提 出 这 一 点 , 这 是 其 有 远 见 之 处 。 不 但 一 个 城 市 的 分 配 如 此 , 而 且 城 乡 之 间 , 各 个 城 市 之 间 , 无 不 平 均 分 享 物 资 , 互 通 有 无 , 不 需 补 偿 。 整 个 乌 托 邦 就 是 一 个 共 产 主 义 大 家 庭 。 二 生 产 劳 动 读 者 不 禁 要 问 , 乌 托 邦 不 计 其 数 的 产 品 究 竟 从 何 而 来 的 呢 ? 回 答 是 , 这 与 乌 托 邦 所 严 格 执 行 的 生 产 劳 动 制 度 分 不 开 。 莫 尔 不 曾 用 过 生 产 劳 动 这 个 名 称 , 但 我 们 发 现 , 乌 托 邦 所 有 的 劳 动 都 是 用 于 增 进 国 家 财 富 , 提 高 社 会 福 利 , 有 益 于 4 乌 托 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