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葫芦岛市普通高中高三年级调研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1谷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 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纸上的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谷案标号;非选 择题答案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谷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纸而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纸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 第I卷阅读题(70分)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代以来,为了应对国际战争和冲突,构建持久稳定的国际秩序,一系列全球治理方案 接踵而出,但总体上收获甚微。这不禁令人反思一个重大问题:构建持续和平稳定发展的国 际秩序是否可能? 依照黑格尔在《法晢学原理》中的理解,构建持续和平稳定发展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能的。 在他看来,战争是伦理发展的必然环节,是保持各民族伦理健康的必要手段,“持续的甚或 永久的和平会使民族堕落”。应当说,在黑格尔所处的现代性发展阶段,这种理解不仅是正 确的,还是相当深刻的。因为黑格尔把握了那个时代主体间、国家间关系的本质,即“一切 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正如前文所述,在各个国家为了实现自我发展而激烈争夺有限的发 展条件时,战争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暂时的和平不过是弱小国家面对大国霸权的无奈选择 或多个大国之间的短期相互制衡。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某一国家在发展中获得更大的优势和 力量,平衡便必然会被打破,“弱肉强食”的国际秩序仍将继续, 但问题在于,当今世界已经远不是黑格尔所处的那个现代性起步和快速发展的时代,而
2019 年葫芦岛市普通高中高三年级调研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 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 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纸上的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使用 2B 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非选 择题答案用 0.5 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纸而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 2B 铅笔在答题纸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 黑。 第Ⅰ卷 阅读题(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代以来,为了应对国际战争和冲突,构建持久稳定的国际秩序,一系列全球治理方案 接踵而出,但总体上收获甚微。这不禁令人反思一个重大问题:构建持续和平稳定发展的国 际秩序是否可能? 依照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的理解,构建持续和平稳定发展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能的。 在他看来,战争是伦理发展的必然环节,是保持各民族伦理健康的必要手段,“持续的甚或 永久的和平会使民族堕落”。应当说,在黑格尔所处的现代性发展阶段,这种理解不仅是正 确的,还是相当深刻的。因为黑格尔把握了那个时代主体间、国家间关系的本质,即“一切 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正如前文所述,在各个国家为了实现自我发展而激烈争夺有限的发 展条件时,战争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暂时的和平不过是弱小国家面对大国霸权的无奈选择, 或多个大国之间的短期相互制衡。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某一国家在发展中获得更大的优势和 力量,平衡便必然会被打破,“弱肉强食”的国际秩序仍将继续。[来源*:中^教%网@#] 但问题在于,当今世界已经远不是黑格尔所处的那个现代性起步和快速发展的时代,而
是处于现代性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今日世界现代性问题的严重化和普遍化,并不是靠丛林 法则就能根本解决的。对外战争不能确保自身和平,限制他国发展不能确保自我发展,不合 作就不能发展,不共赢就不能单赢,这已经是时代发展的大趋势。这时候再抱着传统现代性 全球治理方案不放,显然就不能适应时代发展了。时代发展呼唤新的全球治理方案。在这种 背景下,中国准确把握时代的新特点和新趋势,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共商共 建共享共赢的全球治理方案,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中首次突破和超越 了传统现代性全球治理方案的单一主体性思维,在主体性基础上强调公共性,开启了全球治 理的崭新篇章。 现代性发展的新阶段和新特点,是所有国家都居于其中的历史境遇。那么,为何唯有中 国能够率先提出超越传统现代性的全球治理方案呢?这并不是出于偶然,而是由中国道路和 中国文化决定的。中国道路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现代化 道路从来就不是个人主义或自由主义式的发展道路,而始终是一种集体主义或公共主义式的 发展道路。这使得中国的现代性从其开启之日起,就与西方经典现代性存在本质区别。西方 的市民社会、原子化的个人、“一切人反时一切人的战争”,在中国道路中没有生根发芽的 由此可见,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意义,不仅体现于提出一整套具体的、 可操作的方案,而且做到了准确把握现代性发展的新变化和新特点,成功提出一种超越传统 现代性全球治理观和发展观的新方案。其最根本、最重要的世界意义在在于,中国发展道路 的拓展和中华民族复兴进程的推进,为这种新方案的实施提供了充分的证明和鲜活的示范。 (节选自桑明旭、郭湛《人类命运共同体:历史坐标、现实基础与世界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黑格尔认为战争是必然的,有了战争就能保持各民族伦理健康,民族就不会堕落 B.中国为适应时代发展摒弃传统的主体性思维,强调公共性,提出全球治理的新方案 C.在现代性发展的初始阶段,战争和冲突不可避免,和平只是小国的妥协或大国间的制衡 D.受中国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现代化道路是一种集体主义或公共主义式的发展道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论题,文章首先设问,然后通过对比论证得出结论 B.第三段通过分析当今世界处于新的历史阶段,论证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性和可行 C.文章引用黑格尔的“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是为了证明在当时战争和冲突是必然
是处于现代性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今日世界现代性问题的严重化和普遍化,并不是靠丛林 法则就能根本解决的。对外战争不能确保自身和平,限制他国发展不能确保自我发展,不合 作就不能发展,不共赢就不能单赢,这已经是时代发展的大趋势。这时候再抱着传统现代性 全球治理方案不放,显然就不能适应时代发展了。时代发展呼唤新的全球治理方案。在这种 背景下,中国准确把握时代的新特点和新趋势,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共商共 建共享共赢的全球治理方案,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中首次突破和超越 了传统现代性全球治理方案的单一主体性思维,在主体性基础上强调公共性,开启了全球治 理的崭新篇章。 现代性发展的新阶段和新特点,是所有国家都居于其中的历史境遇。那么,为何唯有中 国能够率先提出超越传统现代性的全球治理方案呢?这并不是出于偶然,而是由中国道路和 中国文化决定的。中国道路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现代化 道路从来就不是个人主义或自由主义式的发展道路,而始终是一种集体主义或公共主义式的 发展道路。这使得中国的现代性从其开启之日起,就与西方经典现代性存在本质区别。西方 的市民社会、原子化的个人、“一切人反时一切人的战争”,在中国道路中没有生根发芽的 土壤。 由此可见,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意义,不仅体现于提出一整套具体的、 可操作的方案,而且做到了准确把握现代性发展的新变化和新特点,成功提出一种超越传统 现代性全球治理观和发展观的新方案。其最根本、最重要的世界意义在在于,中国发展道路 的拓展和中华民族复兴进程的推进,为这种新方案的实施提供了充分的证明和鲜活的示范。 (节选自桑明旭、郭湛《人类命运共同体:历史坐标、现实基础与世界意义》)[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黑格尔认为战争是必然的,有了战争就能保持各民族伦理健康,民族就不会堕落。 B. 中国为适应时代发展摒弃传统的主体性思维,强调公共性,提出全球治理的新方案。 C. 在现代性发展的初始阶段,战争和冲突不可避免,和平只是小国的妥协或大国间的制衡。 D. 受中国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现代化道路是一种集体主义或公共主义式的发展道路。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论题,文章首先设问,然后通过对比论证得出结论。 B. 第三段通过分析当今世界处于新的历史阶段,论证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性和可行 性。 C. 文章引用黑格尔的“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是为了证明在当时战争和冲突是必然
D.文章从历史回顾、现实基础和世界意义等方面来论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去所提出的一系列全球治理方案收效不大,其中一个原因是没有很好把握时代特点。 B.中国如果最初选择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就不会率先提出符合时代的全球治理方 案 C.因为西方文化关注个体、关注自身利益,所以他们很难提出有效的全球治理方案 D.全球治理方案只有准确把握现代性发展的新变化、新特点并且具体可操作,才会有效。 【答案】1.C2.B B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永恒的文赤壁 熟悉文史的人皆知,赤壁有文赤壁、武赤壁之别。武赤壁,自然指的是史上曾发生赤壁 之战的武昌赤壁:文赤壁,指的是北宋大文豪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误把黄州赤壁当作 赤壁之战古战场,曾于1082年秋冬先后两次游览,写下不朽的诗赋名篇“一词二赋”的地 方 文赤壁自古素有“风景如画”之美誉。至于为何称之为赤壁,说法不一。或许因其山崖 陡峭,壁如刀削,犹如城壁一般,且呈赭红色,故称之。或许当年苏轼见当地人把黄州的赤 鼻矶叫作“赤鼻”,误把“赤鼻”当“赤壁”,再观其地形酷似,就不曾深究,误认为它是 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于是,他排遣愁绪,赤壁怀古,寄情于山水之间,撰妙文于笔端,方有 了后人击节赞叹不已的千古绝唱。这真是黄州百姓之荣光,实在是个美丽的错误! 如今,慕名而来游览文赤壁的观光客,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驱车到武汉,向东走一个 多小时的车程,就到了湖北黄州的文赤壁。一下车,就可远远望见儒雅文豪苏东坡,那是山 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为他铸造这么一尊高大石雕,是应该的,苏东坡理所应 当是这里的主角。大家纷纷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彪炳千古的大文豪,高兴地和苏东坡合影存 我凝视苏东坡良久,他英俊洒脱,气宇轩昂,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无不溢出文人雅 士的睿智和大度,仿佛他正在拂袖挪步,缓缓走来。正欲上前与之搭讪时,不禁一愣,哑然
的。 D. 文章从历史回顾、现实基础和世界意义等方面来论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问题。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过去所提出的一系列全球治理方案收效不大,其中一个原因是没有很好把握时代特点。 B. 中国如果最初选择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就不会率先提出符合时代的全球治理方 案。[来源:z^zstep.co~#m%&] C. 因为西方文化关注个体、关注自身利益,所以他们很难提出有效的全球治理方案。 D. 全球治理方案只有准确把握现代性发展的新变化、新特点并且具体可操作,才会有效。 【答案】1. C 2. B 3. B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永恒的文赤壁 曹 矞 熟悉文史的人皆知,赤壁有文赤壁、武赤壁之别。武赤壁,自然指的是史上曾发生赤壁 之战的武昌赤壁;文赤壁,指的是北宋大文豪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误把黄州赤壁当作 赤壁之战古战场,曾于 1082 年秋冬先后两次游览,写下不朽的诗赋名篇“一词二赋”的地 方。 文赤壁自古素有“风景如画”之美誉。至于为何称之为赤壁,说法不一。或许因其山崖 陡峭,壁如刀削,犹如城壁一般,且呈赭红色,故称之。或许当年苏轼见当地人把黄州的赤 鼻矶叫作“赤鼻”,误把“赤鼻”当“赤壁”,再观其地形酷似,就不曾深究,误认为它是 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于是,他排遣愁绪,赤壁怀古,寄情于山水之间,撰妙文于笔端,方有 了后人击节赞叹不已的千古绝唱。这真是黄州百姓之荣光,实在是个美丽的错误! 如今,慕名而来游览文赤壁的观光客,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驱车到武汉,向东走一个 多小时的车程,就到了湖北黄州的文赤壁。一下车,就可远远望见儒雅文豪苏东坡,那是山 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为他铸造这么一尊高大石雕,是应该的,苏东坡理所应 当是这里的主角。大家纷纷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彪炳千古的大文豪,高兴地和苏东坡合影存 照。 我凝视苏东坡良久,他英俊洒脱,气宇轩昂,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无不溢出文人雅 士的睿智和大度,仿佛他正在拂袖挪步,缓缓走来。正欲上前与之搭讪时,不禁一愣,哑然
失笑。 迎面一座山,不高,随同众游人拾级而上。居高临下,山壁下面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 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在宋代,长江就在这座山脚下拍壁奔流的啊,几百年后已淤积 成滩,如今滩地上已盖满了密密麻麻的房子。遥想当年,苏轼就在此地与友人一起两度泛舟 游玩,怡情山水,饮酒作乐,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试想,他第一次秋 游之后,写下《前赤壁赋》:仅仅三个月后的冬天,重游赤壁再写《后赤壁赋》时,就曾感 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何况他去世九百多年后的今天呢?早已星转斗移, 时过境迁,江山易改矣。而今虽依然涛声依旧,毕竞江面已远去,古时东坡赤壁以及泛舟游 览情景,唯有梦里再现了。 黄州之于苏轼,简直太重要了。黄州是苏轼做官时间最长的地方,有四年零两个月之久 他大体上做了四件事:躬耕东坡、放浪山水、修身养性、激情创作。黄州优美的山水风景, 他自身特殊的人生经历和境遇,给了他无穷的创作源泉。谪居黄州期间,苏轼以挥洒自如的 笔力,创造了具有开拓意义的新的生活和新的艺术形象,冲破了艺术樊篱,开拓了诗词歌赋 反映现实生活的新路子。他一生中最有影响的作品多出自黄州,他艺术上的顶峰是在黄州。 据悉,在数量上,在黄州写了753篇作品,其中诗歌214首,词79首,散文457篇,赋3 篇。在质量上,文学上的代表作有“一词二赋”,书法上的代表作是《寒食帖》。平均每两 天一篇,每周3.3篇。乃至饮食上的东坡肉、东坡饼、东坡羹等名菜也都是他在黄州时发明 的。这些都是黄州一笔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啊。 哦,对了,包括苏轼的号东坡居士,也是他躬耕于黄州东坡之时取的。东坡是营地,长 期无人耕种,是瓦砾之场,不适合耕种。又因当年大旱,从未躬耕的苏轼饱尝了开荒种地的 艰辛,但是他仍然很乐观,很豁达。一个月夜,苏轼拄着拐杖,走在东坡的田间小路上,诗 兴大发,写下著名的小诗《东坡》:“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 自爱铿然曳杖声。” 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写道:“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苏轼 被贬谪到黄州,反而为他营造了创作名篇佳作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这真是逆境出成果, 逆境造就人才的典范。苏轼个人之不幸,命运的阴差阳错,反而成就了黄州赤壁之大幸,更 是中国文学之大幸! 苏轼遭遇贬谪,遇厄运而不悲观消沉,失意而不失志,胸襟开阔大度,“不以物喜,不 以己悲”,怎不让人敬佩万分?他文如其人,直抒心灵,率直本真,赤壁怀古之赋、之词, 皆于悲愤之中更见其旷达情怀
失笑。 迎面一座山,不高,随同众游人拾级而上。居高临下,山壁下面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 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在宋代,长江就在这座山脚下拍壁奔流的啊,几百年后已淤积 成滩,如今滩地上已盖满了密密麻麻的房子。遥想当年,苏轼就在此地与友人一起两度泛舟 游玩,怡情山水,饮酒作乐,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试想,他第一次秋 游之后,写下《前赤壁赋》;仅仅三个月后的冬天,重游赤壁再写《后赤壁赋》时,就曾感 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何况他去世九百多年后的今天呢?早已星转斗移, 时过境迁,江山易改矣。而今虽依然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去,古时东坡赤壁以及泛舟游 览情景,唯有梦里再现了。 黄州之于苏轼,简直太重要了。黄州是苏轼做官时间最长的地方,有四年零两个月之久。 他大体上做了四件事:躬耕东坡、放浪山水、修身养性、激情创作。黄州优美的山水风景, 他自身特殊的人生经历和境遇,给了他无穷的创作源泉。谪居黄州期间,苏轼以挥洒自如的 笔力,创造了具有开拓意义的新的生活和新的艺术形象,冲破了艺术樊篱,开拓了诗词歌赋 反映现实生活的新路子。他一生中最有影响的作品多出自黄州,他艺术上的顶峰是在黄州。 据悉,在数量上,在黄州写了 753 篇作品,其中诗歌 214 首,词 79 首,散文 457 篇,赋 3 篇。在质量上,文学上的代表作有“一词二赋”,书法上的代表作是《寒食帖》。平均每两 天一篇,每周 3.3 篇。乃至饮食上的东坡肉、东坡饼、东坡羹等名菜也都是他在黄州时发明 的。这些都是黄州一笔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啊。[中国#&教育*出版~@网] 哦,对了,包括苏轼的号东坡居士,也是他躬耕于黄州东坡之时取的。东坡是营地,长 期无人耕种,是瓦砾之场,不适合耕种。又因当年大旱,从未躬耕的苏轼饱尝了开荒种地的 艰辛,但是他仍然很乐观,很豁达。一个月夜,苏轼拄着拐杖,走在东坡的田间小路上,诗 兴大发,写下著名的小诗《东坡》:“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 自爱铿然曳杖声。” 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写道:“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苏轼 被贬谪到黄州,反而为他营造了创作名篇佳作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这真是逆境出成果, 逆境造就人才的典范。苏轼个人之不幸,命运的阴差阳错,反而成就了黄州赤壁之大幸,更 是中国文学之大幸! 苏轼遭遇贬谪,遇厄运而不悲观消沉,失意而不失志,胸襟开阔大度,“不以物喜,不 以己悲”,怎不让人敬佩万分?他文如其人,直抒心灵,率直本真,赤壁怀古之赋、之词, 皆于悲愤之中更见其旷达情怀
永远的苏东坡,永恒的文赤壁。《苏东坡传》的作者林语堂曾说:“像苏东坡这样的人 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作为后人的我们,崇敬仰慕苏东坡如此。我们这些后人 的后人,自然还会如我们一般敬仰于他,甚或有过之而无不及。苏东坡千古流芳,文赤壁亦 随之而名垂千古 (摘自《中国散文家》,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苏轼把黄州的赤鼻矶称作赤壁,是因为苏轼见当地人把赤鼻矶叫作赤壁,再看它的地形 酷似城壁,于是将错就错,把赤鼻矶当成赤壁之战的古战场。 余秋雨认为,苏轼个人之不幸成就了黄州赤壁和中国文学之大幸,使黄州名扬天下,并 写下了许多在苏轼一生中最具影响且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极重的作品。 C.作者说苏轼误把黄州赤壁当武昌赤壁是个美丽的错误,是因为苏轼为此写下不朽的诗赋, 并使本来默默无闻的黄州赤壁成了游览胜地。 D.文章叙议结合,先叙后议,既叙述了作者游览文赤壁的经过,又叙写了苏轼被贬黄州的 生活场景,时空转换自然,使文章事、理、情融为一体。 5.文章用了不少笔墨写苏轼的雕像,有什么作用? 6.余秋雨说:“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结合文本,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4.D5.①是直观地展现苏轼儒雅的形象;②是说明苏轼是黄州的主角,自然 而然地引出下文对苏轼在黄州事迹的描述:③是表达对苏轼的景仰之情。 6.①文学方面,苏轼被贬谪到黄州,黄州优美的山水风景和自己特殊的经历反而为他营造 了创作名篇佳作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从而写下了大量的名篇佳作。②思想性格方面,苏 轼在黄州开荒种地,但是他仍然很乐观,很豁达,成就了一个旷达洒脱的苏轼。③生活方面, 苏轼在饮食上发明了东坡肉、东坡饼、东坡羹等名菜,使之成为黄州一笔极其宝贵的文化遗 产。(言之成理即可,但不分角度按照思维混乱评判)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本报广州9月16日讯(记者刘盾)今天17时左右,第22号台风“山竹”在广东省台 山市海宴镇登陆,登陆时为强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4级。9月15日,广东省教育厅召 开防御台风紧急工作会议,要求各地各学校按照“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在
永远的苏东坡,永恒的文赤壁。《苏东坡传》的作者林语堂曾说:“像苏东坡这样的人 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作为后人的我们,崇敬仰慕苏东坡如此。我们这些后人 的后人,自然还会如我们一般敬仰于他,甚或有过之而无不及。苏东坡千古流芳,文赤壁亦 随之而名垂千古。 (摘自《中国散文家》,有删改)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来源:zz@s&te~p#.c%om] A. 苏轼把黄州的赤鼻矶称作赤壁,是因为苏轼见当地人把赤鼻矶叫作赤壁,再看它的地形 酷似城壁,于是将错就错,把赤鼻矶当成赤壁之战的古战场。 B. 余秋雨认为,苏轼个人之不幸成就了黄州赤壁和中国文学之大幸,使黄州名扬天下,并 写下了许多在苏轼一生中最具影响且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极重的作品。[中国^教育&#*~出版网] C. 作者说苏轼误把黄州赤壁当武昌赤壁是个美丽的错误,是因为苏轼为此写下不朽的诗赋, 并使本来默默无闻的黄州赤壁成了游览胜地。 D. 文章叙议结合,先叙后议,既叙述了作者游览文赤壁的经过,又叙写了苏轼被贬黄州的 生活场景,时空转换自然,使文章事、理、情融为一体。 5. 文章用了不少笔墨写苏轼的雕像,有什么作用? 6. 余秋雨说:“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结合文本,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4. D 5. ①是直观地展现苏轼儒雅的形象;②是说明苏轼是黄州的主角,自然 而然地引出下文对苏轼在黄州事迹的描述;③是表达对苏轼的景仰之情。 6. ①文学方面,苏轼被贬谪到黄州,黄州优美的山水风景和自己特殊的经历反而为他营造 了创作名篇佳作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从而写下了大量的名篇佳作。②思想性格方面,苏 轼在黄州开荒种地,但是他仍然很乐观,很豁达,成就了一个旷达洒脱的苏轼。③生活方面, 苏轼在饮食上发明了东坡肉、东坡饼、东坡羹等名菜,使之成为黄州一笔极其宝贵的文化遗 产。(言之成理即可,但不分角度按照思维混乱评判)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本报广州 9 月 16 日讯(记者刘盾)今天 17 时左右,第 22 号台风“山竹”在广东省台 山市海宴镇登陆,登陆时为强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 14 级。9 月 15 日,广东省教育厅召 开防御台风紧急工作会议,要求各地各学校按照“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