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考试卷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 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 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 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世界文化格局中,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渊源和特点。认清中国文化的渊源与特点,才 能认清中西文化的差别,从而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保持应有的文化自信、文化认同,走自 己的文化道路。 中国汉字的最早起源与祭祀、巫术、占卜有关,代表了人与天、地、神灵的沟通。一画 开天,二分阴阳,三为天、地、人,汉字体现的这种神圣性,实际是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的 思想。中国的汉字文化一脉相承。汉字从甲骨文、金文演变到楷书、宋体,前后相继又特色 鲜明;从李斯的小篆到许慎的《说文解字》,从毕昇的雕版印刷到清代的《康煕字典》,中 国文字、文化的演变有非常清晰的传承谱系。中国汉字成千上万,它的发生与发展有自身的 规律性。汉宇虽以象形造字开始,但绝大多数是形声字,既表音又表义:汉字结构有左右、 上下、内外之分,但都有一个中心,都是一个四四方方的方块字。同时,作为书写性文化, 汉字最能体现中国人的艺术个性与审美情趣。真、草、隶、篆、行,五体变化,气韵生动。 书法家的一笔一画,结构章法,都有情感和个性因素在里边。中国汉字还具有地域性特点。 方面各地方言百花齐放,多姿多彩;另一方面它又基于共同的文字表述获得了多样的统 性,这种方言和汉字加强了人们的交往,促进了人们的感情
高三考试卷 语 文 注 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 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 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 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在世界文化格局中,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渊源和特点。认清中国文化的渊源与特点,才 能认清中西文化的差别,从而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保持应有的文化自信、文化认同,走自 己的文化道路。 中国汉字的最早起源与祭祀、巫术、占卜有关,代表了人与天、地、神灵的沟通。一画 开天,二分阴阳,三为天、地、人,汉字体现的这种神圣性,实际是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的 思想。中国的汉字文化一脉相承。汉字从甲骨文、金文演变到楷书、宋体,前后相继又特色 鲜明;从李斯的小篆到许慎的《说文解字》,从毕昇的雕版印刷到清代的《康熙字典》,中 国文字、文化的演变有非常清晰的传承谱系。中国汉字成千上万,它的发生与发展有自身的 规律性。汉字虽以象形造字开始,但绝大多数是形声字,既表音又表义;汉字结构有左右、 上下、内外之分,但都有一个中心,都是一个四四方方的方块字。同时,作为书写性文化, 汉字最能体现中国人的艺术个性与审美情趣。真、草、隶、篆、行,五体变化,气韵生动。 书法家的一笔一画,结构章法,都有情感和个性因素在里边。中国汉字还具有地域性特点。 一方面各地方言百花齐放,多姿多彩;另一方面它又基于共同的文字表述获得了多样的统一 性,这种方言和汉字加强了人们的交往,促进了人们的感情
然而,近一百年来,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一些人迷失了自己的文化方向,丧失了应有 的文化自信和理性认知,他们认为中国文化落后于西方,应该废除汉字走拼音化道路。从20 世纪20年代开始,就有人过激地主张用拉丁字母取代汉字。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倡导文字改 革,即推行简化字、推广汉语拼音方案。人们出发点是好的,但事实上,这两项改革的效果 并不理想。 中国汉字是否非要走西方拼音化的道路?笔者认为,汉字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它是 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文化个性。与西方的拼音文字相比,它 主要是一种“以形表意”的文字,集形、音、义三位一体,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简明、最形象、 最丰富的一种文字体系。况且,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历史,历来注重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这 种吸收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而是通过翻译融入中国文化,实现外来文化的中国化。如我们 的许多日常用语,如世界、平等、相对、清规戒律等都来自佛教用语。正是基于上述道理, 汉字与西方的拼音文字不是谁优谁劣、谁取代谁的问题,而是各自在保持文化个性和文化特 点的同时,相互学习、借鉴,共同发展的问题。正如《礼记·中庸》讲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道并行而不悖”,《论语·子路》讲的“君子和而不同” (节选自汪振军《汉字传承与国家文化安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字最早起源于祭祀、巫术、占卜,因而具有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的思想。 B.中国汉字因为方言而多姿多彩,因为共同的文字表述获得了多样的统一性 C.在笔者看来,用拉丁字母取代汉字、倡导两项文字改革的效果都并不理想 D.结尾提及《礼记》《论语》中的名言,意在说明汉字不必走西方拼音化道路。 【答案】D 【解析】A项“汉字最早起源于祭祀、巫术、占卜”概述不准确,“因而”强加因果。B项“中 国汉字因为方言而多姿多彩”概括不准确,文章认为,汉字具有地域性有两个原因,一为方 言的多姿多彩,一为共同的文字表述使方言能获得多样的统一性,这样使汉字因为融入了方 言而具有地域性特点。C项“用拉丁字母取代汉字”并未实行,所以也谈不上“不理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首先总述自己的观点,然后以“汉字文化”为例,逐层深入地展开论证。 B.文章具体阐述文字的渊源和特点,为下文同西方拼音文字进行对比作好铺垫。 C.文章在论证中列举了人们迷失文化方向的一些错误认识,矛头直指外来文化
然而,近一百年来,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一些人迷失了自己的文化方向,丧失了应有 的文化自信和理性认知,他们认为中国文化落后于西方,应该废除汉字走拼音化道路。从 20 世纪 20 年代开始,就有人过激地主张用拉丁字母取代汉字。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倡导文字改 革,即推行简化字、推广汉语拼音方案。人们出发点是好的,但事实上,这两项改革的效果 并不理想。 中国汉字是否非要走西方拼音化的道路?笔者认为,汉字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它是 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文化个性。与西方的拼音文字相比,它 主要是一种“以形表意”的文字,集形、音、义三位一体,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简明、最形象、 最丰富的一种文字体系。况且,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历史,历来注重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这 种吸收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而是通过翻译融入中国文化,实现外来文化的中国化。如我们 的许多日常用语,如世界、平等、相对、清规戒律等都来自佛教用语。正是基于上述道理, 汉字与西方的拼音文字不是谁优谁劣、谁取代谁的问题,而是各自在保持文化个性和文化特 点的同时,相互学习、借鉴,共同发展的问题。正如《礼记·中庸》讲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道并行而不悖”,《论语·子路》讲的“君子和而不同”。 (节选自汪振军《汉字传承与国家文化安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汉字最早起源于祭祀、巫术、占卜,因而具有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的思想。 B.中国汉字因为方言而多姿多彩,因为共同的文字表述获得了多样的统一性。 C.在笔者看来,用拉丁字母取代汉字、倡导两项文字改革的效果都并不理想。 D.结尾提及《礼记》《论语》中的名言,意在说明汉字不必走西方拼音化道路。 【答案】D 【解析】A 项“汉字最早起源于祭祀、巫术、占卜”概述不准确,“因而”强加因果。B 项“中 国汉字因为方言而多姿多彩”概括不准确,文章认为,汉字具有地域性有两个原因,一为方 言的多姿多彩,一为共同的文字表述使方言能获得多样的统一性,这样使汉字因为融入了方 言而具有地域性特点。C 项“用拉丁字母取代汉字”并未实行,所以也谈不上“不理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作者首先总述自己的观点,然后以“汉字文化”为例,逐层深入地展开论证。 B.文章具体阐述文字的渊源和特点,为下文同西方拼音文字进行对比作好铺垫。 C.文章在论证中列举了人们迷失文化方向的一些错误认识,矛头直指外来文化
D.文章结尾与开篇紧密呼应,并具体阐述了汉字走自己文化道路的原因和策略。 【答案】C 【解析】C项“矛头直指外来文化”概述错误。文章第三段论及“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一些 人迷失了自己的文化方向,丧失了应有的文化自信和理性认知”,可见矛头指向的是“在外 来文化冲击中迷失自己文化方向的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认清了本国文化的渊源与特点,就能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走自己的文化道路。 B.汉字被称为世界最简明、形象、丰富的文字体系,其主要因素是形声字占绝大部分。 C.汉字有左右、上下、内外之分,但都有一个中心,可见汉字具有对称、平衡等特点。 D.中国文化可以向西方文化学习、借鉴,但是要以保持本国文化的个性和特点为前提。 【答案】A 【解析】A项表述不合逻辑。根据文中第一段“认清中国文化的渊源与特点,才能认清中西文 化的差别,从而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保持应有的文化自信、文化认同,走自己的文化道路 可知,“认清中国文化的渊源与特点”并非“走自己的文化道路”的唯一条件。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送年货 李代金 这天是除夕,可是这里的边防哨所却没有过年的气氛。外面下着大雪,周围一片白茫茫, 哨所在雪地里,显得孤零零的。 哨所里有个新兵,叫张新明,刚到哨所不久,还不太习惯,每次他执勤都发呆,看上去 特别想家。 下午又轮到张新明执勤了,班长却让人替了他。张新明心想,班长真好,除夕让他休息 可班长却对他说:“张新明,今天我派你去执行一项特殊任务,你敢去吗?” 张新明琢磨着会是什么特殊任务,班长见他不说话,便说:“怎么?不敢单独执行任 务?” 张新明连忙把胸一挺,大声说:“敢!班长,是什么任务?” 班长笑了笑,说道:“在离哨所十几里远的地方,有一户人家。上级给了我们一点年货, 我要你把年货给他们送去! 送年货?那又不难。张新明说道:“班长,我保证完成任务!
D.文章结尾与开篇紧密呼应,并具体阐述了汉字走自己文化道路的原因和策略。 【答案】C 【解析】C 项“矛头直指外来文化”概述错误。文章第三段论及“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一些 人迷失了自己的文化方向,丧失了应有的文化自信和理性认知”,可见矛头指向的是“在外 来文化冲击中迷失自己文化方向的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如果认清了本国文化的渊源与特点,就能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走自己的文化道路。 B.汉字被称为世界最简明、形象、丰富的文字体系,其主要因素是形声字占绝大部分。 C.汉字有左右、上下、内外之分,但都有一个中心,可见汉字具有对称、平衡等特点。 D.中国文化可以向西方文化学习、借鉴,但是要以保持本国文化的个性和特点为前提。 【答案】A 【解析】A 项表述不合逻辑。根据文中第一段“认清中国文化的渊源与特点,才能认清中西文 化的差别,从而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保持应有的文化自信、文化认同,走自己的文化道路” 可知,“认清中国文化的渊源与特点”并非“走自己的文化道路”的唯一条件。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送年货 李代金 这天是除夕,可是这里的边防哨所却没有过年的气氛。外面下着大雪,周围一片白茫茫, 哨所在雪地里,显得孤零零的。 哨所里有个新兵,叫张新明,刚到哨所不久,还不太习惯,每次他执勤都发呆,看上去 特别想家。 下午又轮到张新明执勤了,班长却让人替了他。张新明心想,班长真好,除夕让他休息, 可班长却对他说:“张新明,今天我派你去执行一项特殊任务,你敢去吗?” 张新明琢磨着会是什么特殊任务,班长见他不说话,便说:“怎么?不敢单独执行任 务?” 张新明连忙把胸一挺,大声说:“敢!班长,是什么任务?” 班长笑了笑,说道:“在离哨所十几里远的地方,有一户人家。上级给了我们一点年货, 我要你把年货给他们送去!” 送年货?那又不难。张新明说道:“班长,我保证完成任务!
“好!”班长把一个包裹交给张新明,“年货都包在里面了,路上小心点!”张新明接 过包裹,往背上一背,踏进了风雪里 雪花纷纷扬扬,一层又一层地压向大地,张新明背着年货在雪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走 着。张新明想打开包看看里面都有些什么,可他又不敢。 雪地难走,张新明一不留神重重地摔了一跤。他担心包里的东西摔坏,就赶紧打开包查 看,一看却愣了,包裹里装的不是什么年货,而是一双旧军靴! 张新明感到被戏弄了,背起包就往回走。没走几步,他又停下了,想着若是回去,班长 肯定不会给他好脸色看,不如装做什么都不知道,把旧军靴给那户人家送去,让人家找班长 算账去!这么一想,张新明转身继续前进。 雪越下越大,到处白茫茫一片,张新明迷路了,绕了许多弯路,赶到那户人家的时候 天都快黑了。他敲响那户人家的门,男主人开了门,热情地把他拉进了屋,让他换下被雪水 打湿的外套、鞋子和袜子,放到炉边烘着,再把他带到饭梁边坐下。枭子上,摆满了热气腾 腾的酒莱,男主人说:“走了那么远的路,你肯定饿坏了,先吃饭!”女主人赶紧给他倒了 碗酒。张新明确实饿了,他冲夫妇俩笑笑,也不客气,就拿起了筷子。 吃完饭,张新明就要回哨所了,男主人说怕他再迷路,坚持要送他回去。张新明起先不 肯,后来想想,有男主人送他回哨所也好,这样可以证明他确实完成了任务。万一班长批评 他在男主人家吃了饭、喝了酒,男主人也好为他说句话 女主人拿来已烘干的袜子和外套,让张新明穿上,只是鞋子还湿得厉害,伸手往里一摸, 冰冰凉凉的。张新明只得硬着头皮把脚往里伸,男主人却递来一双旧军靴,说道:“穿这双 回去吧,湿鞋子给你装包里吧。 张新明支支吾吾地回道:“这、这是哨所让、让我给你们送、送的‘年货’ ”哪有年货送旧靴子的,张新明说得自己都心虚,男主人却爽朗地笑道:“穿上吧,鞋 子穿舒服了,好赶路。 回到哨所,班长笑着拍去了张新明身上的雪花,然后冲男主人敬礼,嘴里喊着:“老班 长!”张新明愣住了,眼前的男主人居然是老班长!他心里可不痛快了:“班长,您怎么能 让我把双旧靴子当年货,往老班长家送呢?” 老班长一听,“哈哈”大笑,班长也笑了:“这可都是老班长的意思呢!” 原来老班长在职的时候,发现新兵们到部队的第一个除夕总是特别不习惯,特别想家。 老班长夫妻俩无儿无女无牵挂,于是退伍后,就索性把家搬到了离哨所十几里远的地方。每 年除夕的时候,夫妻俩就张罗出一顿年夜饭,好让新兵来家里过除夕。老班长知道,明着让
“好!”班长把一个包裹交给张新明,“年货都包在里面了,路上小心点!”张新明接 过包裹,往背上一背,踏进了风雪里。 雪花纷纷扬扬,一层又一层地压向大地,张新明背着年货在雪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走 着。张新明想打开包看看里面都有些什么,可他又不敢。 雪地难走,张新明一不留神重重地摔了一跤。他担心包里的东西摔坏,就赶紧打开包查 看,一看却愣了,包裹里装的不是什么年货,而是一双旧军靴! 张新明感到被戏弄了,背起包就往回走。没走几步,他又停下了,想着若是回去,班长 肯定不会给他好脸色看,不如装做什么都不知道,把旧军靴给那户人家送去,让人家找班长 算账去!这么一想,张新明转身继续前进。 雪越下越大,到处白茫茫一片,张新明迷路了,绕了许多弯路,赶到那户人家的时候, 天都快黑了。他敲响那户人家的门,男主人开了门,热情地把他拉进了屋,让他换下被雪水 打湿的外套、鞋子和袜子,放到炉边烘着,再把他带到饭桌边坐下。桌子上,摆满了热气腾 腾的酒菜,男主人说:“走了那么远的路,你肯定饿坏了,先吃饭!”女主人赶紧给他倒了 碗酒。张新明确实饿了,他冲夫妇俩笑笑,也不客气,就拿起了筷子。 吃完饭,张新明就要回哨所了,男主人说怕他再迷路,坚持要送他回去。张新明起先不 肯,后来想想,有男主人送他回哨所也好,这样可以证明他确实完成了任务。万一班长批评 他在男主人家吃了饭、喝了酒,男主人也好为他说句话。 女主人拿来已烘干的袜子和外套,让张新明穿上,只是鞋子还湿得厉害,伸手往里一摸, 冰冰凉凉的。张新明只得硬着头皮把脚往里伸,男主人却递来一双旧军靴,说道:“穿这双 回去吧,湿鞋子给你装包里吧。” 张新明支支吾吾地回道:“这、这是哨所让、让我给你们送、送的‘年货’ ……”哪有年货送旧靴子的,张新明说得自己都心虚,男主人却爽朗地笑道:“穿上吧,鞋 子穿舒服了,好赶路。” 回到哨所,班长笑着拍去了张新明身上的雪花,然后冲男主人敬礼,嘴里喊着:“老班 长!”张新明愣住了,眼前的男主人居然是老班长!他心里可不痛快了:“班长,您怎么能 让我把双旧靴子当年货,往老班长家送呢?” 老班长一听,“哈哈”大笑,班长也笑了:“这可都是老班长的意思呢!” 原来老班长在职的时候,发现新兵们到部队的第一个除夕总是特别不习惯,特别想家。 老班长夫妻俩无儿无女无牵挂,于是退伍后,就索性把家搬到了离哨所十几里远的地方。每 年除夕的时候,夫妻俩就张罗出一顿年夜饭,好让新兵来家里过除夕。老班长知道,明着让
新兵来他家吃年夜饭,新兵肯定不好意思,于是就交代班长,在除夕这天,专门派新兵给他 家“送年货”。刚开始几次,班长总是往包里塞些小米、腌肉等普通年货,以表哨所战士对 老班长的慰问。可老班长发现后,每次都把东西又送了回来。他说哨所物资紧张,都得给战 士们留着,他绝不能收。他还发现,每次新兵冒雪来送年货时,鞋子、袜子都会湿透,于是 他干脆给现任班长下了“命令”:年货包里不用放别的,就放一双合新兵脚码的旧靴子,可 以让他们回去的时候穿着,暖和些! (选自《2017年中国小小说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班长在给张新明下任务时,先故意不说具体是什么任务,后来又使用了激将法,这里体现 出了班长带兵的技巧。 B.小说在描写张新明执行“送年货”任务时,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的方法, 把一个新兵写得生动形象 C.张新明发现“年货”原来是一双旧军靴时,感到被戏弄了:后来又想让人家找班长算账去, 这样写意在表现人物合乎常情的心态。 D.小说开头说新兵张新明除夕看上去特别想家,结尾说老班长每年除夕都让新兵借“送年 货”来他家吃年夜饭,情节首尾照应,合情合理 【答案】C 【解析】题干问“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 综合题,既考査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査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解 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其次认真阅读文本,通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 然后结合选项鉴赏文章的写作手法,根据文章在写作上的特点判断选项的正误,最后根据题 目要求选出恰当的答案。C项,“意在表现”一句文中无据,这里主要表现了他的惊愕,也有 急躁,还有新兵的稚嫩 5.请简要说明小说塑造“新战士”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5分) 【参考答案】①人物关系上,衬托班长、老班长。②主题上,突出班长、老班长具有的关爱 战士的品质。 【解析】题干要求“简要说明小说塑造‘新战士’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这是考查小说刻 画人物形象的作用。作答时要先分析这一形象的特点,然后再从小说人物形象的刻画、主题 的表现等角度考虑其作用。小说刻画了一个在除夕时特别想家的新兵张新明形象,班长为了 缓解新兵的思家之情,以送年货的名义派他到老班长家吃年夜饭,感受家的温馨。刻画这
新兵来他家吃年夜饭,新兵肯定不好意思,于是就交代班长,在除夕这天,专门派新兵给他 家“送年货”。刚开始几次,班长总是往包里塞些小米、腌肉等普通年货,以表哨所战士对 老班长的慰问。可老班长发现后,每次都把东西又送了回来。他说哨所物资紧张,都得给战 士们留着,他绝不能收。他还发现,每次新兵冒雪来送年货时,鞋子、袜子都会湿透,于是 他干脆给现任班长下了“命令”:年货包里不用放别的,就放一双合新兵脚码的旧靴子,可 以让他们回去的时候穿着,暖和些! (选自《2017 年中国小小说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班长在给张新明下任务时,先故意不说具体是什么任务,后来又使用了激将法,这里体现 出了班长带兵的技巧。 B. 小说在描写张新明执行“送年货”任务时,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的方法, 把一个新兵写得生动形象。 C. 张新明发现“年货”原来是一双旧军靴时,感到被戏弄了;后来又想让人家找班长算账去, 这样写意在表现人物合乎常情的心态。 D. 小说开头说新兵张新明除夕看上去特别想家,结尾说老班长每年除夕都让新兵借“送年 货”来他家吃年夜饭,情节首尾照应,合情合理。 【答案】C 【解析】题干问“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 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解 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其次认真阅读文本,通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 然后结合选项鉴赏文章的写作手法,根据文章在写作上的特点判断选项的正误,最后根据题 目要求选出恰当的答案。C 项,“意在表现”一句文中无据,这里主要表现了他的惊愕,也有 急躁,还有新兵的稚嫩。 5. 请简要说明小说塑造“新战士”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5 分) 【参考答案】①人物关系上,衬托班长、老班长。②主题上,突出班长、老班长具有的关爱 战士的品质。 【解析】题干要求“简要说明小说塑造‘新战士’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这是考查小说刻 画人物形象的作用。作答时要先分析这一形象的特点,然后再从小说人物形象的刻画、主题 的表现等角度考虑其作用。小说刻画了一个在除夕时特别想家的新兵张新明形象,班长为了 缓解新兵的思家之情,以送年货的名义派他到老班长家吃年夜饭,感受家的温馨。刻画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