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葫芦岛市普通高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第I卷 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乡愁记忆:小城镇特色发展的引擎 陆邵明 乡愁记忆既能对游子产生一种无声无形的磁力,也能够让栖居者与返乡人找到精神的原 点与起点。相比大城市,小城镇拥有尺度紧凑、生活节奏慢及地方特色鲜明的优势。然而, 随着城镇化、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及小城镇产业、空间、社会结构的变迁,歌曲“小城故事” 中的乡愁记忆及其载体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乡愁不能仅仅成为封存在记忆里的“一幅画”,更不能沦为春节返乡的一种乡痛。那么 “如何让乡愁记忆成为小城镇特色发展的引擎”?不妨借用赫伯特·西蒙的观点,通过适宜 的策略维持活化独特资源与现有环境:尽量保存稀有的乡愁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乡愁资源 并在允许范围内寻求创新发展。具体来说,要从以下两方面着力 是坚持守住底线,保护保育好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小城镇的物质文化基因,保护好独 有的地理禀赋、自然风景与文化资源,保留好特色老街、具有特色风貌的道路,构建好小城 镇的记忆坐标系,让游子回家有熟悉的方向感与曾经拥有的年代感。保护好有代表性的住宅 不同时代典型的建筑物(学校、茶馆等)、有故事的活动场所(集市、庙会等),保育好一系 列主题鲜明的记忆坐标点,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有归属感与自豪感。政府各职能部门及相关 政策法规是守住底线的中坚力量,主要是通过技术导则来管控。 二是打造创新引擎,开发利用好文化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乡愁资源,要做好科学规划与 引导。在宏观层面的总体布局中,应正确协调好新区与老区、工业区与居住区的关系,对乡 愁特色资源有干扰影响的建筑、产业或项目,应明确处理措施 此外,以“乡愁”为着眼点引导小城镇特色发展,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 基于乡愁记忆的城镇保护与发展是一个渐进过程,不要盲目求快、求大、求高,而要远近结 合、量力而行。在模式机制上可以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在推动小城镇特色发展方面,政府、 市场、民间力量要分工协作、形成合力。政府不能大包大揽,要守住乡愁文化底线;市场不
2018 年葫芦岛市普通高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第 I 卷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乡愁记忆:小城镇特色发展的引擎 陆邵明 乡愁记忆既能对游子产生一种无声无形的磁力,也能够让栖居者与返乡人找到精神的原 点与起点。相比大城市,小城镇拥有尺度紧凑、生活节奏慢及地方特色鲜明的优势。然而, 随着城镇化、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及小城镇产业、空间、社会结构的变迁,歌曲“小城故事” 中的乡愁记忆及其载体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乡愁不能仅仅成为封存在记忆里的“一幅画”,更不能沦为春节返乡的一种乡痛。那么, “如何让乡愁记忆成为小城镇特色发展的引擎”?不妨借用赫伯特·西蒙的观点,通过适宜 的策略维持活化独特资源与现有环境:尽量保存稀有的乡愁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乡愁资源 并在允许范围内寻求创新发展。具体来说,要从以下两方面着力。 一是坚持守住底线,保护保育好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小城镇的物质文化基因,保护好独 有的地理禀赋、自然风景与文化资源,保留好特色老街、具有特色风貌的道路,构建好小城 镇的记忆坐标系,让游子回家有熟悉的方向感与曾经拥有的年代感。保护好有代表性的住宅、 不同时代典型的建筑物(学校、茶馆等)、有故事的活动场所(集市、庙会等),保育好一系 列主题鲜明的记忆坐标点,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有归属感与自豪感。政府各职能部门及相关 政策法规是守住底线的中坚力量,主要是通过技术导则来管控。 二是打造创新引擎,开发利用好文化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乡愁资源,要做好科学规划与 引导。在宏观层面的总体布局中,应正确协调好新区与老区、工业区与居住区的关系,对乡 愁特色资源有干扰影响的建筑、产业或项目,应明确处理措施。 此外,以“乡愁”为着眼点引导小城镇特色发展,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 基于乡愁记忆的城镇保护与发展是一个渐进过程,不要盲目求快、求大、求高,而要远近结 合、量力而行。在模式机制上可以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在推动小城镇特色发展方面,政府、 市场、民间力量要分工协作、形成合力。政府不能大包大揽,要守住乡愁文化底线;市场不
能为所欲为,要遵守规矩、担起责任;民间力量不能盲目跟风,需要引导与培育。只有在尊 重地方文化特色、定居者的生活习惯的前提下,重新组合既有资源、要素,综合考虑产业发 展、就业岗位、住房保障等因素,摸清乡愁记忆的来龙去脉,充分发挥体制内外的合力,才 能让小城镇保持特色、健康发展 总之,对于小城镇特色发展来说,乡愁是一面镜子,一方面审视“旧”故乡过去的发展 历程,另一方面照亮“新”故乡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于政府来讲,职责是守住底线,科学引 导乡愁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对于众多游子而言,将乡愁记忆化为建设故乡的行动才是祛除 乡痛的最好良药。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乡愁记忆是一种无声无形的力量,它能让人们不管走多远都想要返回故乡。 B.随着城镇化、现代化的发展,乡愁己经成为人们的记忆和节日返乡的一种痛 C.小城镇中的特色老街、有时代印记的建筑和有故事的活动场所都是应该得到保护的。 D.建设有特色的小城镇,需要多方协作,合力发展,其中市场承担着最重要的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文章由当前乡愁记忆面临困境出发,讨论了乡愁记忆在我国小城镇建设中的作用 B.文章首段提出问题,之后就此问题进行了解答,最后一段总说,重申乡愁的作用。 C.文章从保护原有文化和创新开发文化资源两方面论述了怎样利用乡愁资源的问题 D.文章论述严密,除了方法外,还给出了注意事项,对政府、市场、民间力量提出警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如果能有效开发利用乡愁资源,就可以很好引导我国小城镇建设特色、健康发展 B.要使小城镇健康发展,就要保育好城镇地方文化资源,不改变城镇地方文化形式 C.基于乡愁记忆的城镇保护和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所以当地政府不能贪大求快。 D.乡愁对于小城镇特色发展来说有较大作用,所以政府可在乡愁记忆上着力。 【答案】1.C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 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A项,“它能让人们不管走 多远都想要返回故乡”曲解文意,原文是“能够让栖居者与返乡人找到精神的原点与起点”。 B项,“已经成为人们的记忆和节日返乡的一种痛”错误,原文第二段说的是“乡愁不能仅仅 成为封存在记忆里的‘一幅画’,更不能沦为春节返乡的一种乡痛”。D项“其中市场承担着
能为所欲为,要遵守规矩、担起责任;民间力量不能盲目跟风,需要引导与培育。只有在尊 重地方文化特色、定居者的生活习惯的前提下,重新组合既有资源、要素,综合考虑产业发 展、就业岗位、住房保障等因素,摸清乡愁记忆的来龙去脉,充分发挥体制内外的合力,才 能让小城镇保持特色、健康发展。 总之,对于小城镇特色发展来说,乡愁是一面镜子,一方面审视“旧”故乡过去的发展 历程,另一方面照亮“新”故乡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于政府来讲,职责是守住底线,科学引 导乡愁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对于众多游子而言,将乡愁记忆化为建设故乡的行动才是祛除 乡痛的最好良药。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乡愁记忆是一种无声无形的力量,它能让人们不管走多远都想要返回故乡。 B. 随着城镇化、现代化的发展,乡愁己经成为人们的记忆和节日返乡的一种痛。 C. 小城镇中的特色老街、有时代印记的建筑和有故事的活动场所都是应该得到保护的。 D. 建设有特色的小城镇,需要多方协作,合力发展,其中市场承担着最重要的作用。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 文章由当前乡愁记忆面临困境出发,讨论了乡愁记忆在我国小城镇建设中的作用。 B. 文章首段提出问题,之后就此问题进行了解答,最后—段总说,重申乡愁的作用。 C. 文章从保护原有文化和创新开发文化资源两方面论述了怎样利用乡愁资源的问题。 D. 文章论述严密,除了方法外,还给出了注意事项,对政府、市场、民间力量提出警示。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 如果能有效开发利用乡愁资源,就可以很好引导我国小城镇建设特色、健康发展。 B. 要使小城镇健康发展,就要保育好城镇地方文化资源,不改变城镇地方文化形式。 C. 基于乡愁记忆的城镇保护和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所以当地政府不能贪大求快。 D. 乡愁对于小城镇特色发展来说有较大作用,所以政府可在乡愁记忆上着力。 【答案】1. C 2. B 3. B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 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A 项,“它能让人们不管走 多远都想要返回故乡”曲解文意,原文是“能够让栖居者与返乡人找到精神的原点与起点”。 B 项,“已经成为人们的记忆和节日返乡的一种痛”错误,原文第二段说的是“乡愁不能仅仅 成为封存在记忆里的‘一幅画’,更不能沦为春节返乡的一种乡痛”。D 项“其中市场承担着
最重要的作用”,无中生有,原文只提到“市场不能为所欲为,要遵守规矩、担起责任” 2.试题分析:B项,“首段提出问题,之后就此问题进行了解答”不正确。本文在第二段提 出问题“如何让乡愁记忆成为小城镇特色发展的引擎”,第一段只是对乡愁记忆的现状进行 了阐释 点睛:解答此类试题首要的就是整体阅读,把握中心论点或论题,找出文中所用论据,分析 论证方法,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明辨中心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更要明辨 各个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最后提炼整合。同时还要注意论述类试题设题常见陷阱:以 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主次颠倒、混淆是非、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等。对于试 题选项内容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对应信息区间,然后再进行判断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要清晰题目的设误类型,一般可能 说成绝对,扩大范围或缩小范围。答题时注意伃细阅读题干要求,分析各个选项,找出答案 B项,“就要保育好城镇地方文化资源,不改变城镇地方文化形式”不全面,第三段提到“坚 持守住底线,保护保育好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小城镇的物质文化基因,保护好独有的地理禀 赋、自然风景与文化资源”等措施,第四段也提到“打造创新引擎,开发利用好文化资源” 另外,“不改变城镇地方文化形式”与原文不符,文中说的是“尊重地方文化特色”。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柴达木的诗意(节选) 徐迅 在柴达木,最具大气磅礴诗意的,当是昆仑山。 驱车去昆仑山口,从车窗向外瞭望昆仑山,昆仑山在我们面前逶迤而来,又逶迤而去 仿佛天边,又恍惚眼前,显得神圣而高邈。时近时远,雪之皑皑,或冰之消融,昆仑山幽峭 的峰影,就这样总在我的眼里叠印着。诗人们坐在车上,一路看,一路兴奋不已。 昆仑山有着无数的经典神话和故事。在我接受的教育里,《女娲炼石补天》《精卫填海》《白 娘子盗仙草》等等,都是在这里产生的。这些神话和故事,不仅赋予我童年和少年岁月一种 浪漫、丰富的遐想,还使我成年后的记忆常常发生错觉。比如,因为白娘子为许仙盗仙草 我以为昆仑山是一座灵山……在我开始有“山”的印象后,昆仑山似乎就是一座遥不可及的 山,一个斑驳陆离的梦。 洋溢无限诗意的昆仑山,首先是一座诗歌的高峰。从屈原的“登昆仑今四望,心飞杨兮 浩荡”(《九歌·河伯》),到岑参的“杨旗拂昆仑,伐鼓震蒲昌”(《武威送刘单》)……古代
最重要的作用”,无中生有,原文只提到“市场不能为所欲为,要遵守规矩、担起责任”。 2. 试题分析:B 项,“首段提出问题,之后就此问题进行了解答”不正确。本文在第二段提 出问题“如何让乡愁记忆成为小城镇特色发展的引擎”,第一段只是对乡愁记忆的现状进行 了阐释。 点睛:解答此类试题首要的就是整体阅读,把握中心论点或论题,找出文中所用论据,分析 论证方法,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明辨中心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更要明辨 各个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最后提炼整合。同时还要注意论述类试题设题常见陷阱:以 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主次颠倒、混淆是非、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等。对于试 题选项内容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对应信息区间,然后再进行判断。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要清晰题目的设误类型,一般可能 说成绝对,扩大范围或缩小范围。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题干要求,分析各个选项,找出答案。 B 项,“就要保育好城镇地方文化资源,不改变城镇地方文化形式”不全面,第三段提到“坚 持守住底线,保护保育好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小城镇的物质文化基因,保护好独有的地理禀 赋、自然风景与文化资源”等措施,第四段也提到“打造创新引擎,开发利用好文化资源”。 另外,“不改变城镇地方文化形式”与原文不符,文中说的是“尊重地方文化特色”。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柴达木的诗意(节选) 徐迅 在柴达木,最具大气磅礴诗意的,当是昆仑山。 驱车去昆仑山口,从车窗向外瞭望昆仑山,昆仑山在我们面前逶迤而来,又逶迤而去。 仿佛天边,又恍惚眼前,显得神圣而高邈。时近时远,雪之皑皑,或冰之消融,昆仑山幽峭 的峰影,就这样总在我的眼里叠印着。诗人们坐在车上,一路看,一路兴奋不已。 昆仑山有着无数的经典神话和故事。在我接受的教育里,《女娲炼石补天》《精卫填海》《白 娘子盗仙草》等等,都是在这里产生的。这些神话和故事,不仅赋予我童年和少年岁月一种 浪漫、丰富的遐想,还使我成年后的记忆常常发生错觉。比如,因为白娘子为许仙盗仙草, 我以为昆仑山是一座灵山……在我开始有“山”的印象后,昆仑山似乎就是一座遥不可及的 山,一个斑驳陆离的梦。 洋溢无限诗意的昆仑山,首先是一座诗歌的高峰。从屈原的“登昆仑今四望,心飞杨兮 浩荡”(《九歌•河伯》),到岑参的“杨旗拂昆仑,伐鼓震蒲昌”(《武威送刘单》)……古代
的诗人从没上过昆仑山,奇怪的是,他们却一直把昆仑山当成他们歌之咏之的对象。走在昆 仑山,车上的诗人七嘴八舌,各自搜索各自的记忆,或摇头晃脑,吟诵出古人写昆仑的一首 首诗:或故作惊叹,诧异古代诗人未到昆仑,竟给昆仑留下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诗篇…说着 说着,他们便有些自豪,觉得古人还没有他们幸运,不像他们双脚能踩上昆仑坚实的土地。 在他们的心里,昆仑山是诗歌的山,是中国诗歌的圣地,是他们要崇拜的圣山 仿佛是一种印证与神示,海拔的高度让诗人们就有异样的感觉,心里很快也有了朝圣者 不敢怠慢与轻侮的一种意识—一觉得朝拜昆仑,一定得有某种庄严的仪式 从柴达木到昆仑山口海拔3700米的昆仑河的北岸,就有一座名叫纳赤台的神泉。这里, 纳赤台”系藏语译名,有“沼泽中的平台”的意思,当地人称“佛台”。这里的泉水即便 在隆冬时节也奔涌若流,从不封冻。这里也是昆仑山的一大奇观。据说,前来洗涤及朝拜可 运绵长。到了这里,诗人们便下车,纷纷围着神泉,虔诚地捧起神泉水或饮,或净着手 仿佛在洗涤某种“不洁”,一如当地前来此地洗涤及朝拜的藏民,一脸郑重其事与真诚。 我们终于抵达昆仑山口。一下车,站在昆仑山口,我心里忽然就隐隐地出现了一丝失望 这里,既没有昆仑六月飞雪的奇观,也没有想象中昆仑山的巍峨与雄浑。我看到的只是 个山脉的狭口。狭口的浅山坡上,尽管也有哈达与写满梵文的彩幡在风中舞蹈,但更多的 是标示海拔,或位置,或地理指示的各式各样的石碑。有那么一刻,我脑海里多年积攒的关 于昆仑山浩浩荡荡、苍苍茫茫、挺拔髙峻、雄奇壮美、磅礴奇峭等词语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唯有一种头疼欲裂的激烈的高原反应。伫立在山口,我像是踩进了一个虚无缥缈的梦里,突 然一时无语。把头缓缓抬起,我巡视着面前矗立的一块块石碑,目光最后投向嵌着索南达杰 的照片的那一座白色的石碑上,心里更有说不出的苍凉。我知道,索南达杰这位年轻的县委 书记,为了保护藏羚羊,被偷猎者残忍地杀害,但直到死,他还保持着端枪的英雄的姿势 我的眼睛有些湿润 风过耳,天地间顿时有一种巨大的、神秘的静谧。这下,我突然明白,我一时无语。面 对巍巍昆仑,人的所有尘世的想法陡然就失去了力量,都被消融得一干二净。 这自是另一种词语抵达的诗意,也是柴达木最为深刻的地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紧扣标题,突出了昆仑山在柴达木的与众不同的特点,起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 B.古代诗人从没上过昆仑山,却把它作为歌咏对象,写出了不朽诗篇,这说明昆仑山在诗人 们心中的分量很重 虽然见到的昆仑山与作者想象中的不同,但索南达杰的石碑使其眼睛有些湿润,其中有感
的诗人从没上过昆仑山,奇怪的是,他们却一直把昆仑山当成他们歌之咏之的对象。走在昆 仑山,车上的诗人七嘴八舌,各自搜索各自的记忆,或摇头晃脑,吟诵出古人写昆仑的一首 首诗;或故作惊叹,诧异古代诗人未到昆仑,竟给昆仑留下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诗篇……说着 说着,他们便有些自豪,觉得古人还没有他们幸运,不像他们双脚能踩上昆仑坚实的土地。 在他们的心里,昆仑山是诗歌的山,是中国诗歌的圣地,是他们要崇拜的圣山。 仿佛是一种印证与神示,海拔的高度让诗人们就有异样的感觉,心里很快也有了朝圣者 不敢怠慢与轻侮的一种意识——觉得朝拜昆仑,一定得有某种庄严的仪式。 从柴达木到昆仑山口海拔 3700 米的昆仑河的北岸,就有一座名叫纳赤台的神泉。这里, “纳赤台”系藏语译名,有“沼泽中的平台”的意思,当地人称“佛台”。这里的泉水即便 在隆冬时节也奔涌若流,从不封冻。这里也是昆仑山的一大奇观。据说,前来洗涤及朝拜可 福运绵长。到了这里,诗人们便下车,纷纷围着神泉,虔诚地捧起神泉水或饮,或净着手…… 仿佛在洗涤某种“不洁”,一如当地前来此地洗涤及朝拜的藏民,一脸郑重其事与真诚。 我们终于抵达昆仑山口。一下车,站在昆仑山口,我心里忽然就隐隐地出现了一丝失望 ——这里,既没有昆仑六月飞雪的奇观,也没有想象中昆仑山的巍峨与雄浑。我看到的只是 一个山脉的狭口。狭口的浅山坡上,尽管也有哈达与写满梵文的彩幡在风中舞蹈,但更多的 是标示海拔,或位置,或地理指示的各式各样的石碑。有那么一刻,我脑海里多年积攒的关 于昆仑山浩浩荡荡、苍苍茫茫、挺拔高峻、雄奇壮美、磅礴奇峭等词语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唯有一种头疼欲裂的激烈的高原反应。伫立在山口,我像是踩进了一个虚无缥缈的梦里,突 然一时无语。把头缓缓抬起,我巡视着面前矗立的一块块石碑,目光最后投向嵌着索南达杰 的照片的那一座白色的石碑上,心里更有说不出的苍凉。我知道,索南达杰这位年轻的县委 书记,为了保护藏羚羊,被偷猎者残忍地杀害,但直到死,他还保持着端枪的英雄的姿势。 我的眼睛有些湿润。 风过耳,天地间顿时有一种巨大的、神秘的静谧。这下,我突然明白,我一时无语。面 对巍巍昆仑,人的所有尘世的想法陡然就失去了力量,都被消融得一干二净。 这自是另一种词语抵达的诗意,也是柴达木最为深刻的地方。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段紧扣标题,突出了昆仑山在柴达木的与众不同的特点,起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 B. 古代诗人从没上过昆仑山,却把它作为歌咏对象,写出了不朽诗篇,这说明昆仑山在诗人 们心中的分量很重。 C. 虽然见到的昆仑山与作者想象中的不同,但索南达杰的石碑使其眼睛有些湿润,其中有感
动,更有敬佩之情。 D.“我像是踩进了一个虚无缥渺的梦里,突然一时无语”写出了“我”为昆仑山所震撼而失 语的心理 5.文中写了许多与昆仑山相关的传说、诗歌,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6.作者为什么说“在柴达木,最具大气磅礴诗意的,当是昆仑山”? 【答案】4.D5.①文中引用了《女蜗炼石补天》等传说及古人所写的诗句,丰富了文章 的内容,使得昆仑山充满了神秘感,突出了昆仑山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②增强了文章的趣 味性、可读性,从而吸引读者。 ①远望昆仑山,昆仑山大气磅礴,巍峨幽峭,显得神圣而高邈,富有诗的意蕴。②昆仑山 有数不清的传说与诗歌,赋予人一种浪漫、丰富的遐想,是一个斑驳陆离的梦,洋溢无限诗 意。③昆仑山人们的英勇献身精神让人在尘世中的想法全部消失,心灵澄静,得到升华 【解析】 4.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D项,结合文本内容“我 心里忽然就隐隐地出现了一丝失望”分析可知,是失望,再加上高原反应,是一种生理上的 反应,而不是为昆仑山所震撼而失语的心理 点睛: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 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 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 特色概括不当。因为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不同的人可能会读出不同的的内容,因此在命制选 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 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5.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安排的作用分析。文中写了许多与昆仑山相关的传说、 诗歌的作用,需要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女娲炼石补天》《精卫填海》《白娘子盗仙草》 等等,都是在这里产生……昆仑山似乎就是一座遥不可及的山,一个斑驳陆离的梦”“洋溢 无限诗意的昆仑山”,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得昆仑山充满了神秘感。“昆仑山是诗歌的山, 是中国诗歌的圣地,是他们要崇拜的圣山”,突出了昆仑山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增强了文 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6.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査文本内容分析。说“在柴达木,最具大气磅礴诗意的,当是昆仑 山”的原因,主要从昆仑山的特点和文化内涵角度分析。“昆仑山在我们面前逶迤而来,又 逶迤而去。仿佛天边,又恍惚眼前,显得神圣而高邈。时近时远,雪之皑皑,或冰之消融
动,更有敬佩之情。 D. “我像是踩进了一个虚无缥渺的梦里,突然一时无语”写出了“我”为昆仑山所震撼而失 语的心理。 5. 文中写了许多与昆仑山相关的传说、诗歌,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6. 作者为什么说“在柴达木,最具大气磅礴诗意的,当是昆仑山”? 【答案】4. D 5. ①文中引用了《女蜗炼石补天》等传说及古人所写的诗句,丰富了文章 的内容,使得昆仑山充满了神秘感,突出了昆仑山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②增强了文章的趣 味性、可读性,从而吸引读者。 6. ①远望昆仑山,昆仑山大气磅礴,巍峨幽峭,显得神圣而高邈,富有诗的意蕴。②昆仑山 有数不清的传说与诗歌,赋予人一种浪漫、丰富的遐想,是一个斑驳陆离的梦,洋溢无限诗 意。③昆仑山人们的英勇献身精神让人在尘世中的想法全部消失,心灵澄静,得到升华。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D 项,结合文本内容“我 心里忽然就隐隐地出现了一丝失望”分析可知,是失望,再加上高原反应,是一种生理上的 反应,而不是为昆仑山所震撼而失语的心理。 点睛: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 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 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 特色概括不当。因为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不同的人可能会读出不同的的内容,因此在命制选 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 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5.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安排的作用分析。文中写了许多与昆仑山相关的传说、 诗歌的作用,需要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女娲炼石补天》《精卫填海》《白娘子盗仙草》 等等,都是在这里产生……昆仑山似乎就是一座遥不可及的山,一个斑驳陆离的梦”“洋溢 无限诗意的昆仑山”,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得昆仑山充满了神秘感。“昆仑山是诗歌的山, 是中国诗歌的圣地,是他们要崇拜的圣山”,突出了昆仑山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增强了文 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6.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说“在柴达木,最具大气磅礴诗意的,当是昆仑 山”的原因,主要从昆仑山的特点和文化内涵角度分析。“昆仑山在我们面前逶迤而来,又 逶迤而去。仿佛天边,又恍惚眼前,显得神圣而高邈。时近时远,雪之皑皑,或冰之消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