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葫芦岛市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这 是李白《横江词》的第三首。横江即采石矶对岸的横江浦渡口。王琦《李太白集 辑注》引有胡三省《资治通鉴注》:“扬子津在今真州扬子县南。”扬子县位置 在江都(扬州)西南,已靠近大江,扬子津更在其南,则是江边的津渡了。李白 在诗中所以会由横江浦联想到扬子津,正是这个缘故。扬子津当时必然久已驰名 因为它乃是从江都入江的运河渡头,可是开元之后却为瓜洲所取代,中晚唐人诗 中提到瓜洲的很多,而扬子津却很少见。胡三省乃宋元间人,那时读《资治通鉴》 就已经需要有人来为扬子津做注了。扬子津作为运河渡口自然早已有之,扬子县 的得名因此有可能是出于扬子津,然而它自身却久已沉埋,不为人所知晓了。 扬子津原来是个近江面的较低洼处,可是它与南岸从润州入江的运河渡口并不正 好相对,嫌偏西了一些,而江中靠北岸处又有沙洲,这就造成了航行上的不便。 《新唐书·齐浣传》:“(浣)迁润州,州北距瓜步沙尾,纡汇六十里,舟多败 溺。浣徒漕路由京口埭,治伊娄渠已达扬子,岁无覆舟,减运钱数十万。”也就 是说,渡江进入北岸的运河不再通过扬子津,而是通过新开的伊娄河到达扬子县。 李白《提瓜州新河饯族叔舍人贲》诗云:“齐公凿新河,万古流不绝。”指的便 是这条河,而瓜洲从此也就取代了扬子津,成为大江北岸运河的著名津渡。白居 易有《长相思》词:“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白居易的时代去开 元未远,而瓜洲就已经成了古渡头,至于比起瓜洲来更古的扬子津,自然是早己 在人们的记忆之中消失了 瓜洲浦成为便利的津渡是由于它正对南岸江边的京口,而京口的漕路是在开元二 十五年齐浣迁润州后才兴修的,换句话说,旧漕路原来并不通京口。而要开辟 条通京口的新漕路却是十分艰辛的。宋代《新唐书音训》云:“京口在润州城东 北甘露寺侧。”甘露寺正位于北固山,所以移徙这段漕路,势必要紧贴着北固山 下与山根的顽石打交手战,这样的工程自非一日之功。这也就是李白《丁督护歌》 中所描绘的“万人凿磐石,无由达江浒”的施工场面。过去有些注家以为“无由 达江浒”是由于运载石头的缘故。其实水运主要看舟船的吃水量,而不在于运石 头还是运粮食,只要不超过吃水量,运什么都一样可行。其所以“无由达江浒” 只是由于山下的顽石还没有被凿通而已。这里李白的三首诗正好可以为瓜洲浦取 代扬子津这一变迁作证,而同时《横江词》为李白早年作品,也就又多了一条证 据 (摘编自林庚《闲话扬子津》 1.下列关于本文第一段内容的表达,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白《横江词》第三首由横江浦联想到扬子津,是因为这两个地方都是长江 边上有名的运河渡口。 B.中晚唐人的诗中很少提到扬子津,是因为当时瓜洲己经取代扬子津成为长江 边上的运河渡口了 C.胡三省虽然是宋元间人,但是读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已经有困难,需 要有人来做注解才行
辽宁省葫芦岛市 2013—2014 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 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这 是李白《横江词》的第三首。横江即采石矶对岸的横江浦渡口。王琦《李太白集 辑注》引有胡三省《资治通鉴注》:“扬子津在今真州扬子县南。”扬子县位置 在江都(扬州)西南,已靠近大江,扬子津更在其南,则是江边的津渡了。李白 在诗中所以会由横江浦联想到扬子津,正是这个缘故。扬子津当时必然久已驰名, 因为它乃是从江都入江的运河渡头,可是开元之后却为瓜洲所取代,中晚唐人诗 中提到瓜洲的很多,而扬子津却很少见。胡三省乃宋元间人,那时读《资治通鉴》 就已经需要有人来为扬子津做注了。扬子津作为运河渡口自然早已有之,扬子县 的得名因此有可能是出于扬子津,然而它自身却久已沉埋,不为人所知晓了。 扬子津原来是个近江面的较低洼处,可是它与南岸从润州入江的运河渡口并不正 好相对,嫌偏西了一些,而江中靠北岸处又有沙洲,这就造成了航行上的不便。 《新唐书·齐浣传》:“(浣)迁润州,州北距瓜步沙尾,纡汇六十里,舟多败 溺。浣徒漕路由京口埭,治伊娄渠已达扬子,岁无覆舟,减运钱数十万。”也就 是说,渡江进入北岸的运河不再通过扬子津,而是通过新开的伊娄河到达扬子县。 李白《提瓜州新河饯族叔舍人贲》诗云:“齐公凿新河,万古流不绝。”指的便 是这条河,而瓜洲从此也就取代了扬子津,成为大江北岸运河的著名津渡。白居 易有《长相思》词:“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白居易的时代去开 元未远,而瓜洲就已经成了古渡头,至于比起瓜洲来更古的扬子津,自然是早已 在人们的记忆之中消失了。 瓜洲浦成为便利的津渡是由于它正对南岸江边的京口,而京口的漕路是在开元二 十五年齐浣迁润州后才兴修的,换句话说,旧漕路原来并不通京口。而要开辟一 条通京口的新漕路却是十分艰辛的。宋代《新唐书音训》云:“京口在润州城东 北甘露寺侧。”甘露寺正位于北固山,所以移徙这段漕路,势必要紧贴着北固山 下与山根的顽石打交手战,这样的工程自非一日之功。这也就是李白《丁督护歌》 中所描绘的“万人凿磐石,无由达江浒”的施工场面。过去有些注家以为“无由 达江浒”是由于运载石头的缘故。其实水运主要看舟船的吃水量,而不在于运石 头还是运粮食,只要不超过吃水量,运什么都一样可行。其所以“无由达江浒”, 只是由于山下的顽石还没有被凿通而已。这里李白的三首诗正好可以为瓜洲浦取 代扬子津这一变迁作证,而同时《横江词》为李白早年作品,也就又多了一条证 据。 (摘编自林庚《闲话扬子津》) 1.下列关于本文第一段内容的表达,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白《横江词》第三首由横江浦联想到扬子津,是因为这两个地方都是长江 边上有名的运河渡口。 B.中晚唐人的诗中很少提到扬子津,是因为当时瓜洲已经取代扬子津成为长江 边上的运河渡口了。 C.胡三省虽然是宋元间人,但是读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已经有困难,需 要有人来做注解才行
D.扬子县位于江都的西南方,之所以被命名为“扬子”,可能是因为该县的南 部有久已驰名的扬子津。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扬子津是长江边上的低洼处,并且跟南岸的运河渡口又不正好相对,而江中 正对扬子津处又有沙洲,造成船舶航行十分不便。 B.齐浣迁官润州以后,把长江南岸的漕路迁徙到京口,又在北岸开凿了伊娄河, 这样船舶渡江以后,就不再通过扬子津北上 C.瓜洲浦地处伊娄河的入江处,由于正对着南岸江边的京口,并且京口已经开 凿了新漕路,所以瓜洲浦就成为一个便利的渡口 D.有注家认为李白诗句“无由达江浒”,是说由于石头过重,无法用船运到江 浒。其实用船运石头和粮食是一样的,注家此说不能成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南岸从润州入江的运河渡口来说,扬子津嫌偏西了一些,瓜洲浦则正对 南岸的京口,所以瓜洲浦在扬子津的东面。 B.齐浣对漕路的改造,使船舶渡江到达北岸运河渡口的行程缩短了,并减少了覆 舟的危险,为航运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C.从李白《丁督护歌》中的“万人凿磐石”一句,可以知道开辟京口漕路的过 程是非常艰辛的,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D.文中所引李白的三首诗正好反映了瓜洲浦取代扬子津的历史变迁,其中《横江 词》写作最早,《丁督护歌》则写作最晚。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陈庆之,字子云,义兴国山人也。幼而随从高祖。高祖性好棋,每从夜达旦不辍 等辈皆倦寐,惟庆之不寝,闻呼即至,甚见亲赏。从高祖东下平建业,稍为主书, 散财聚士,常思效用 大通元年,隶领军曹仲宗伐涡阳。魏遣征南将军常山王元昭等率马步十五万 来援,前军至驼涧,去涡阳四十里。庆之欲逆战,韦放以贼之前锋必是轻锐,与 战若捷,不足为功,如其不利,沮我军势,兵法所谓以逸待劳,不如勿击。庆之 曰:“魏人远来,皆己疲倦,去我既远,必不见疑,及其未集,须挫其气,出其 不意,必无不败之理。且闻虏所据营,林木甚盛,必不夜出。诸君若疑惑,庆之 请独取之。”于是与麾下二百骑奔击,破其前军,魏人震恐。庆之乃还与诸将连 营而进,据涡阳城,与魏军相持。自春至冬,数十百战,师老气衰,魏之援兵复 欲筑垒于军后。仲宗等恐腹背受敌,谋欲退师。庆之杖节军门曰:“共来至此, 涉历一岁,糜费粮仗,其数极多。诸军并无斗心,皆谋退缩,岂是欲立功名,直 聚为抄暴耳。吾闻置兵死地,乃可求生,须虏大合,然后与战。审欲班师,庆之 别有密敕,今日犯者,便依明诏。”仲宗壮其计,乃从之。魏人掎角作十三城, 庆之衔枚夜出,陷其四垒,涡阳城主王纬乞降。高祖嘉焉,赐庆之手诏曰:“本 非将种,又非豪家,觖望风云以至于此。可深思奇略,善克令终。开朱门而待宾, 扬声名于竹帛,岂非大丈夫哉!” 大同二年,魏遣将侯景率众七万寇楚州,刺史桓和陷没,景仍进军淮上,贻庆之 书使降。敕遣湘潭侯退、右卫夏侯夔等赴援,军至黎浆,庆之已击破景。时大寒 雪,景弃辎重走,庆之收之以归。进号仁威将军。是岁,豫州饥,庆之开仓赈给
D.扬子县位于江都的西南方,之所以被命名为“扬子”,可能是因为该县的南 部有久已驰名的扬子津。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扬子津是长江边上的低洼处,并且跟南岸的运河渡口又不正好相对,而江中 正对扬子津处又有沙洲,造成船舶航行十分不便。 B.齐浣迁官润州以后,把长江南岸的漕路迁徙到京口,又在北岸开凿了伊娄河, 这样船舶渡江以后,就不再通过扬子津北上。 C.瓜洲浦地处伊娄河的入江处,由于正对着南岸江边的京口,并且京口已经开 凿了新漕路,所以瓜洲浦就成为一个便利的渡口。 D.有注家认为李白诗句“无由达江浒”,是说由于石头过重,无法用船运到江 浒。其实用船运石头和粮食是一样的,注家此说不能成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南岸从润州入江的运河渡口来说,扬子津嫌偏西了一些,瓜洲浦则正对 南岸的京口,所以瓜洲浦在扬子津的东面。 B.齐浣对漕路的改造,使船舶渡江到达北岸运河渡口的行程缩短了,并减少了覆 舟的危险,为航运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C.从李白《丁督护歌》中的“万人凿磐石”一句,可以知道开辟京口漕路的过 程是非常艰辛的,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D.文中所引李白的三首诗正好反映了瓜洲浦取代扬子津的历史变迁,其中《横江 词》写作最早,《丁督护歌》则写作最晚。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陈庆之,字子云,义兴国山人也。幼而随从高祖。高祖性好棋,每从夜达旦不辍, 等辈皆倦寐,惟庆之不寝,闻呼即至,甚见亲赏。从高祖东下平建业,稍为主书, 散财聚士,常思效用。 大通元年,隶领军曹仲宗伐涡阳。魏遣征南将军常山王元昭等率马步十五万 来援,前军至驼涧,去涡阳四十里。庆之欲逆战,韦放以贼之前锋必是轻锐,与 战若捷,不足为功,如其不利,沮我军势,兵法所谓以逸待劳,不如勿击。庆之 曰:“魏人远来,皆已疲倦,去我既远,必不见疑,及其未集,须挫其气,出其 不意,必无不败之理。且闻虏所据营,林木甚盛,必不夜出。诸君若疑惑,庆之 请独取之。”于是与麾下二百骑奔击,破其前军,魏人震恐。庆之乃还与诸将连 营而进,据涡阳城,与魏军相持。自春至冬,数十百战,师老气衰,魏之援兵复 欲筑垒于军后。仲宗等恐腹背受敌,谋欲退师。庆之杖节军门曰:“共来至此, 涉历一岁,糜费粮仗,其数极多。诸军并无斗心,皆谋退缩,岂是欲立功名,直 聚为抄暴耳。吾闻置兵死地,乃可求生,须虏大合,然后与战。审欲班师,庆之 别有密敕,今日犯者,便依明诏。”仲宗壮其计,乃从之。魏人掎角作十三城, 庆之衔枚①夜出,陷其四垒,涡阳城主王纬乞降。高祖嘉焉,赐庆之手诏曰:“本 非将种,又非豪家,觖望风云以至于此。可深思奇略,善克令终。开朱门而待宾, 扬声名于竹帛,岂非大丈夫哉!” 大同二年,魏遣将侯景率众七万寇楚州,刺史桓和陷没,景仍进军淮上,贻庆之 书使降。敕遣湘潭侯退、右卫夏侯夔等赴援,军至黎浆,庆之已击破景。时大寒 雪,景弃辎重走,庆之收之以归。进号仁威将军。是岁,豫州饥,庆之开仓赈给
多所全济。州民李升等八百人表请树碑颂德,诏许焉。五年十月,卒,时年五十 六。赠散骑常侍、左卫将军。谥曰武 《梁史列传第二十六》 注①衔枚:横衔枚于口中,以禁喧哗。枚形似箸,可系于颈上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散财聚士,常思效用 效:效力 B.沮我军势 沮:阻拦 C.魏遣将侯景率众七万寇楚州 寇:侵犯 D.景弃辎重走 走:逃跑 5.下列选项中全都表现陈庆之骁勇善战的一组是(3分) ①散财聚士,常思效用 ②今日犯者,便 依明诏 ③诸君若疑惑,庆之请独取之 ④庆之衔枚夜出,陷 其四垒 ⑤时大寒雪,景弃辎重走,庆之收之以归⑥于是与麾下二百骑奔击,破其 前军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庆之年少时就跟随高祖,高祖喜欢下棋,而且通宵达旦地下,在其他的侍从 睡了的情形下,只有陈庆之一招呼就来,高祖对他格外赏识 B.曹仲宗等因种种原因想撤军,但遭到陈庆之的反对,他拿着节仗在军门前鼓励 军队,敌军已无战斗之心,都思谋退却,这正是我们成就功名的时候 C.陈庆之善于用兵。北魏的援军部队构建城垒分兵牵制,陈庆之率军衔枚夜袭, 攻破其中四座城垒,迫使涡城守将王纬请求归降 D.战胜侯景军队的那年,豫州闹饥荒,陈庆之开仓放粮救灾,使得大部分灾民得 到救济。豫州的百姓请求为他树碑颂德,也被皇帝批准了 7.把原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去我既远,必不见疑,及其未集,须挫其气,出其不意,必无不败之理。 ②自春至冬,数十百战,师老气衰,魏之援兵复欲筑垒于军后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8-9题。 山寺夜起 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8.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5分) 9.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青泥何盘盘 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多所全济。州民李升等八百人表请树碑颂德,诏许焉。五年十月,卒,时年五十 六。赠散骑常侍、左卫将军。谥曰武。 《梁史列传第二十六》 注①衔枚:横衔枚于口中,以禁喧哗。枚形似箸,可系于颈上。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散财聚士,常思效用 效:效力 B.沮我军势 沮:阻拦 C.魏遣将侯景率众七万寇楚州 寇:侵犯 D.景弃辎重走 走:逃跑 5.下列选项中全都表现陈庆之骁勇善战的一组是(3 分) ①散财聚士,常思效用 ②今日犯者,便 依明诏 ③诸君若疑惑,庆之请独取之 ④庆之衔枚夜出,陷 其四垒 ⑤时大寒雪,景弃辎重走,庆之收之以归 ⑥于是与麾下二百骑奔击,破其 前军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 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陈庆之年少时就跟随高祖,高祖喜欢下棋,而且通宵达旦地下,在其他的侍从 睡了的情形下,只有陈庆之一招呼就来,高祖对他格外赏识。 B.曹仲宗等因种种原因想撤军,但遭到陈庆之的反对,他拿着节仗在军门前鼓励 军队,敌军已无战斗之心,都思谋退却,这正是我们成就功名的时候。 C. 陈庆之善于用兵。北魏的援军部队构建城垒分兵牵制,陈庆之率军衔枚夜袭, 攻破其中四座城垒,迫使涡城守将王纬请求归降。 D.战胜侯景军队的那年,豫州闹饥荒,陈庆之开仓放粮救灾,使得大部分灾民得 到救济。豫州的百姓请求为他树碑颂德,也被皇帝批准了。 7.把原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①去我既远,必不见疑,及其未集,须挫其气,出其不意,必无不败之理。 ②自春至冬,数十百战,师老气衰,魏之援兵复欲筑垒于军后。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 8—9 题。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8.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5 分) 9.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青泥何盘盘, 。 , 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2) ,百年多病独登台。 ,潦倒 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3)春江花朝秋月夜 ,岂无山歌与村笛, (白居易《琵琶行》) 乙选考题 请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 人物 【罗马尼亚】扬·伯耶舒 有许多好奇的读者曾问我,我作品中的那些人物是怎么挖掘出来的,我从哪里搜 集到了素材,获得了灵感。我的回答简单而又干脆:主要来源于生活。我只要去 大街上走几小时,衣袋中就会装入一个新的题材,这篇文章的人物马上就会出现 了 前几天,当我带着自己的小狗散步时,我在伊科阿纳公园中碰到了这个人物。我 的小狗名叫乔尼,是只鬈毛狗。它很讨人爱,正因为如此,在我们占据的那张长 椅上,很快就坐上了一位肤色略黑、服饰考究的中年妇女 她先是逗我的小狗,而后又同我聊了起来。我们闲谈中涉及的问题,总的来说都 是些无关紧要的,例如什么气候啊,土豆生长情况啊,足球比赛啊,动物啊。她 的用意在于突然地向我提出一个令人忐忑不安的问题:我是否幸福。“很难说 清,”我红着脸说,像个害羞的少年,“我认为首先应该讨论一下。”“那还用 说,”她答道,“既然您对幸福有自己的见解,请您说来听听。”“不行,”我 回答说,“我并没有准备谈这个问题。另外,我甚至连幸福的基本含义都弄不清 对此我还在继续思考 下子我对此人产生了十分浓厚的兴趣,我愿意同她聊下去,尽管我的小狗冻得 直打寒战。在这儿我是否能为我的小说找到个人物?我心里暗自盘算,让我试 试 “您是否幸福呢?”我以她刚才问我的问题反问她,当然是想激激她。 先生,”她说,“我非常感谢您提出的问题。每天傍晚我都到这个公园里来, 我并不只是需要呼吸新鲜空气,因为新鲜空气打开窗户就能呼吸到。我到公园里 来是因为我迫切需要同人们接触,可是我不得不承认很少有人,男的或女的,有 兴趣问我是否幸福。我想他们根本就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好吧,我可以坦率地告 诉您,我不幸福。在我的童年我曾有过幸福,那时父母视我为掌上明珠,我脸颊 上印满了他们成百上千个吻,他们说我就是他们生活中的幸福。可随即我就发现, 他们爱我只是因为我是个健康的人。当他们见我病了,就不再爱我了。” “什么病?”我怯怯地问 噢,是一种很怪的病,几乎没人晓得这种病,我也不愿谈起它,尽管现在我已 经痊愈了。不过,我还是满足您的好奇心。我得的这种病的表现就是不懂得什么 叫隐喻,也就是说不能按隐喻的真正意思去做。我只会照隐喻的表面意思去做。 给您解释一下 “请您说下去。”我惊奇地怔住了。 “比如,妈妈对我说:“你去套套你哥哥的话,看看他这头小驴都干了什么。 我就试着去査找哥哥的心思,结果在家里搅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更不要提一天人 家叫我去缠住某人,我竟把那人搞得心烦意乱了。最后,我还能说什么呢?我的
(2) ,百年多病独登台。 ,潦倒 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3)春江花朝秋月夜, ,岂无山歌与村笛, 。 (白居易《琵琶行》) 乙 选考题 请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人 物 【罗马尼亚】扬·伯耶舒 有许多好奇的读者曾问我,我作品中的那些人物是怎么挖掘出来的,我从哪里搜 集到了素材,获得了灵感。我的回答简单而又干脆:主要来源于生活。我只要去 大街上走几小时,衣袋中就会装入一个新的题材,这篇文章的人物马上就会出现 了。 前几天,当我带着自己的小狗散步时,我在伊科阿纳公园中碰到了这个人物。我 的小狗名叫乔尼,是只鬈毛狗。它很讨人爱,正因为如此,在我们占据的那张长 椅上,很快就坐上了一位肤色略黑、服饰考究的中年妇女。 她先是逗我的小狗,而后又同我聊了起来。我们闲谈中涉及的问题,总的来说都 是些无关紧要的,例如什么气候啊,土豆生长情况啊,足球比赛啊,动物啊。她 的用意在于突然地向我提出一个令人忐忑不安的问题:我是否幸福。“很难说 清,”我红着脸说,像个害羞的少年,“我认为首先应该讨论一下。”“那还用 说,”她答道,“既然您对幸福有自己的见解,请您说来听听。”“不行,”我 回答说,“我并没有准备谈这个问题。另外,我甚至连幸福的基本含义都弄不清, 对此我还在继续思考。” 一下子我对此人产生了十分浓厚的兴趣,我愿意同她聊下去,尽管我的小狗冻得 直打寒战。在这儿我是否能为我的小说找到个人物?我心里暗自盘算,让我试 试。 “您是否幸福呢?”我以她刚才问我的问题反问她,当然是想激激她。 “先生,”她说,“我非常感谢您提出的问题。每天傍晚我都到这个公园里来, 我并不只是需要呼吸新鲜空气,因为新鲜空气打开窗户就能呼吸到。我到公园里 来是因为我迫切需要同人们接触,可是我不得不承认很少有人,男的或女的,有 兴趣问我是否幸福。我想他们根本就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好吧,我可以坦率地告 诉您,我不幸福。在我的童年我曾有过幸福,那时父母视我为掌上明珠,我脸颊 上印满了他们成百上千个吻,他们说我就是他们生活中的幸福。可随即我就发现, 他们爱我只是因为我是个健康的人。当他们见我病了,就不再爱我了。” “什么病?”我怯怯地问。 “噢,是一种很怪的病,几乎没人晓得这种病,我也不愿谈起它,尽管现在我已 经痊愈了。不过,我还是满足您的好奇心。我得的这种病的表现就是不懂得什么 叫隐喻,也就是说不能按隐喻的真正意思去做。我只会照隐喻的表面意思去做。 给您解释一下。” “请您说下去。”我惊奇地怔住了。 “比如,妈妈对我说:‘你去套套你哥哥的话,看看他这头小驴都干了什么。’ 我就试着去查找哥哥的心思,结果在家里搅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更不要提一天人 家叫我去缠住某人,我竟把那人搞得心烦意乱了。最后,我还能说什么呢?我的
病给父母找了许多麻烦。于是他们就开始虐待我,骂我,惩罚我。为此,我小时 候就从家里逃了出来,在外边流浪了很多年。我是那样的孤独,没有哪个人能理 解我…… 她的自述颇带有书面语言的特点。正当我对这个人的兴趣正浓,急切盼望听到下 文时,在我们面前出现了一位警察,他很客气地对这个女人说:“您跟我来 下 我竭力抗议,但得到的只是严厉的劝告:“您不要多管闲事!” 没办法,我只好夹起小狗回家了。我向妻子十分愤慨地讲述了我的遭遇。 “你知道吗?”我像野兽似的吼叫,“那个警察掠夺了我的人物!正当她要给我 谈些最能征服人心的问题时,却被那混账警察给掠走了。我要控告他!” 电话铃响了。我妻子接了电话。她听了一会儿,把电话挂了,然后用这样一句不 能令人相信的话扑灭了我的激情:“傻瓜,快去警察局取你的钱 包!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我”坚定认为,作家创作时产生的灵感、写故事所用的素材和塑造的人物 形象,主要来源于生活。这种认识为我在寻找人物时被偷做了铺垫。 B.“我”对那个中年妇女产生了十分浓厚的兴趣的原因是,闲谈中涉及了十分 广泛的问题。她对“我”产生兴趣的原因是我的小狗。 C.“我”与中年妇女谈“幸福”各有目的:“我”想找写作的素材,为自己的 小说找到个人物;中年妇女要吸引我的注意力,以达到偷窃的目的 D.警察听到那妇女的话后识出了她的破绽,认为她的言行不符合其身份,便把 她带到了警察局 E.作品的结尾颇有欧·亨利的味道,既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那个妇女 含糊其辞地说起她的“病”,已为结局埋下了伏笔。 (2)小说为何多次提到“狗”?请简要分析。(6分) (3)文中的“我”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写的是关于“偷窃”的故事,却不以“偷”为题,而以“人物”为题 你认为哪一个标题更合适?请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周汝昌:一生做着红楼的梦 启风 1939年,已过了二十岁的周汝昌考入燕京大学。但当年天津发大水,他 只得要求燕京保留学籍一年,谁料到了1941年,日本占领军关闭了燕京大学。 直到1947年秋,他才得以重回燕园 1947年,周汝昌的四哥周祜昌来信说,他在胡适的一篇文章中得知,胡 适已有敦诚的《四松堂集》,而敦敏的《懋斋诗钞》却遍寻不见,周汝昌见信后 就跑到燕京大学图书馆,谁知一索即获,而此前竟从未有人借阅过。读完《懋斋
病给父母找了许多麻烦。于是他们就开始虐待我,骂我,惩罚我。为此,我小时 候就从家里逃了出来,在外边流浪了很多年。我是那样的孤独,没有哪个人能理 解我……” 她的自述颇带有书面语言的特点。正当我对这个人的兴趣正浓,急切盼望听到下 文时,在我们面前出现了一位警察,他很客气地对这个女人说:“您跟我来一 下。” 我竭力抗议,但得到的只是严厉的劝告:“您不要多管闲事!” 没办法,我只好夹起小狗回家了。我向妻子十分愤慨地讲述了我的遭遇。 “你知道吗?”我像野兽似的吼叫,“那个警察掠夺了我的人物!正当她要给我 谈些最能征服人心的问题时,却被那混账警察给掠走了。我要控告他!” 电话铃响了。我妻子接了电话。她听了一会儿,把电话挂了,然后用这样一句不 能令人相信的话扑灭了我的激情:“傻瓜,快去警察局取你的钱 包! ”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我”坚定认为,作家创作时产生的灵感、写故事所用的素材和塑造的人物 形象,主要来源于生活。这种认识为我在寻找人物时被偷做了铺垫。 B.“我”对那个中年妇女产生了十分浓厚的兴趣的原因是,闲谈中涉及了十分 广泛的问题。她对“我”产生兴趣的原因是我的小狗。 C.“我”与中年妇女谈“幸福”各有目的:“我”想找写作的素材,为自己的 小说找到个人物;中年妇女要吸引我的注意力,以达到偷窃的目的。 D.警察听到那妇女的话后识出了她的破绽,认为她的言行不符合其身份,便把 她带到了警察局。 E.作品的结尾颇有欧·亨利的味道,既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那个妇女 含糊其辞地说起她的“病”,已为结局埋下了伏笔。 (2)小说为何多次提到“狗”?请简要分析。(6 分) (3)文中的“我”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4)小说写的是关于“偷窃”的故事,却不以“偷”为题,而以“人物”为题, 你认为哪一个标题更合适?请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周汝昌:一生做着红楼的梦 启 风 1939 年,已过了二十岁的周汝昌考入燕京大学。但当年天津发大水,他 只得要求燕京保留学籍一年,谁料到了 1941 年,日本占领军关闭了燕京大学。 一直到 1947 年秋,他才得以重回燕园。 1947 年,周汝昌的四哥周祜昌来信说,他在胡适的一篇文章中得知,胡 适已有敦诚的《四松堂集》,而敦敏的《懋斋诗钞》却遍寻不见,周汝昌见信后 就跑到燕京大学图书馆,谁知一索即获,而此前竟从未有人借阅过。读完《懋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