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辽南协作体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魏晋时代的“啸” 魏晋名士,风流倜傥,雅好长啸。然而啸却不是由他们所首倡,早在《诗经》里 就屡次提到啸,《小雅·白华》中就有“啸歌伤怀,念彼硕人”之语。啸,郑玄 说它的意思是“蹙口而出声”,也就是现代所说的吹口哨。值得注意的是《诗经》 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她们心怀忧怨,发而为啸。在其他记载中也常提到妇女 作啸,如《古今注·音乐篇》说商陵牧子婚后五年无子,将别娶,妻闻之,中夜 起,倚户而悲啸。妇女用吹口哨来舒其不平之气,大概是古代所常见而现代已较 陌生的一种习俗。不过,啸也不完全是抒情的,它也用在某些行施巫术的场合中。 葛洪的《神仙传》记西汉人刘根学成道术,郡太守知道后,命刘召鬼,如召不来, 将加刑戮。刘根于是“长啸”,啸音非常清亮,“闻者莫不肃然,众客震悚” 忽然南壁裂开数丈,有许多兵护送一辆车出来,车上以大绳缚着郡守已亡故的父 母 至东汉时,这种音调既清越、用意又含有若干神秘色彩的啸,逐渐从妇女和巫师 那里进入文士的生活圈。魏晋以后,关于吟啸的记事更加常见。这时的吟啸不仅 出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而且当其意趣恬适、心境旷放、谈玄挥塵、登高临远之 际,也常常且吟且啸。但于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自然有点旁若无人的样子。 可是在“魏晋之际,天下多故”荦卓不群之士由主张达生任性而走向逸世高蹈的 时代背景下,这却正是他们很欣赏的一种姿态。所以吟啸之风,不胫而走,广泛 流行,成为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实啸只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 《世说新语》用“傲然”来形容周顗啸咏时的神态,可谓搔中痒处。而这种动作 和神态又可被简称为“啸傲”,即郭璞《游仙诗》所说的“啸傲遗世罗,纵情任 独往”,陶渊明《饮酒诗》所说的“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至于《归去来 兮辞》中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虽不言傲,而傲世之态,已尽在 其中。 但魏晋时的吟啸,现代却有时把它理解为“唉声长叹”(新版《辞源》)或“感 慨发声”(新版《辞海》),果如是,它就只不过是一种哼哼唉唉的声音,既谈 不上什么音乐性,也和讲风骨、讲谈吐的魏晋名士的气质颇不相投了。实际上并 非如此。《世说新语·任诞篇》说刘道真少时“善歌啸,闻者留连”,《陈留风 俗传》说阮籍的歌啸“与琴声相谐”,都反映他们的啸声是带有旋律且相当优美 的。啸之发声的特点不是唱,而是吹。正像《啸旨》中说的:“夫气激于喉中而 浊,谓之言;激于舌而清,谓之啸 文士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李白《游太山》“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等句便可为证。唐以后,此风渐息 到了宋代,学者讲义理,士子重举业,没有谁再像魏晋时那样动不动就长啸了 诗文中偶或提到啸,多半是在掉书袋,不一定实有其事。在宋、金至元的杂剧演 出中,吹口哨是丑角行当的一项重要表演技巧。但它和魏晋之长啸的艺术风格和 社会意义,已经完全不同。经过长时间的隔膜,现代人对魏晋之啸不甚了然,也 就不足为奇了。 1.下列关于“啸”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辽宁省辽南协作体 2012 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魏晋时代的“啸” 魏晋名士,风流倜傥,雅好长啸。然而啸却不是由他们所首倡,早在《诗经》里 就屡次提到啸,《小雅·白华》中就有“啸歌伤怀,念彼硕人”之语。啸,郑玄 说它的意思是“蹙口而出声”,也就是现代所说的吹口哨。值得注意的是《诗经》 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她们心怀忧怨,发而为啸。在其他记载中也常提到妇女 作啸,如《古今注·音乐篇》说商陵牧子婚后五年无子,将别娶,妻闻之,中夜 起,倚户而悲啸。妇女用吹口哨来舒其不平之气,大概是古代所常见而现代已较 陌生的一种习俗。不过,啸也不完全是抒情的,它也用在某些行施巫术的场合中。 葛洪的《神仙传》记西汉人刘根学成道术,郡太守知道后,命刘召鬼,如召不来, 将加刑戮。刘根于是“长啸”,啸音非常清亮,“闻者莫不肃然,众客震悚”。 忽然南壁裂开数丈,有许多兵护送一辆车出来,车上以大绳缚着郡守已亡故的父 母。 至东汉时,这种音调既清越、用意又含有若干神秘色彩的啸,逐渐从妇女和巫师 那里进入文士的生活圈。魏晋以后,关于吟啸的记事更加常见。这时的吟啸不仅 出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而且当其意趣恬适、心境旷放、谈玄挥麈、登高临远之 际,也常常且吟且啸。但于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自然有点旁若无人的样子。 可是在“魏晋之际,天下多故”荦卓不群之士由主张达生任性而走向逸世高蹈的 时代背景下,这却正是他们很欣赏的一种姿态。所以吟啸之风,不胫而走,广泛 流行,成为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实啸只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 《世说新语》用“傲然”来形容周顗啸咏时的神态,可谓搔中痒处。而这种动作 和神态又可被简称为“啸傲”,即郭璞《游仙诗》所说的“啸傲遗世罗,纵情任 独往”,陶渊明《饮酒诗》所说的“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至于《归去来 兮辞》中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虽不言傲,而傲世之态,已尽在 其中。 但魏晋时的吟啸,现代却有时把它理解为“唉声长叹”(新版《辞源》)或“感 慨发声”(新版《辞海》),果如是,它就只不过是一种哼哼唉唉的声音,既谈 不上什么音乐性,也和讲风骨、讲谈吐的魏晋名士的气质颇不相投了。实际上并 非如此。《世说新语·任诞篇》说刘道真少时“善歌啸,闻者留连”,《陈留风 俗传》说阮籍的歌啸“与琴声相谐”,都反映他们的啸声是带有旋律且相当优美 的。啸之发声的特点不是唱,而是吹。正像《啸旨》中说的:“夫气激于喉中而 浊,谓之言;激于舌而清,谓之啸。” 文士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李白《游太山》“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等句便可为证。唐以后,此风渐息。 到了宋代,学者讲义理,士子重举业,没有谁再像魏晋时那样动不动就长啸了。 诗文中偶或提到啸,多半是在掉书袋,不一定实有其事。在宋、金至元的杂剧演 出中,吹口哨是丑角行当的一项重要表演技巧。但它和魏晋之长啸的艺术风格和 社会意义,已经完全不同。经过长时间的隔膜,现代人对魏晋之啸不甚了然,也 就不足为奇了。 1.下列关于“啸”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啸”虽不是由魏晋名士首倡,但却成为魏晋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B.“啸”先秦时代即已有之,“啸”音调清越,发声特点是吹而不是唱。 C.古代妇女作“啸”主要是舒其不平之气;术士作“啸”主要是用来召鬼 D.文士“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唐之后,“吟啸”之风渐渐平息。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诗经》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在记载中常常提及的妇女作啸大概是古代 所常见而现代已较陌生的一种习俗 B.因为啸的用意含有若干神秘色彩,所以至东汉时,啸逐渐从妇女和巫师那里 进入文士的生活圈。 C.魏晋时的“吟啸”并不是一种哼哼唉唉的声音,而是带有旋律的、相当优美 的声音,有一定的音乐性。 D.宋代诗文中偶或提及的啸多半是在掉书袋,大多并不像魏晋长啸那样反映着 一代风流荦卓不群的气质了。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魏晋时吟啸之风广泛流行。究其原因,“魏晋之际,天下多故”,长啸应该 是魏晋士人精神苦闷的一种象征和心灵倨傲的一种表达 B.魏晋时吟啸不仅出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也可以出现在意趣恬适、心境旷放 之际,但于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却不被人接受。 C.啸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王维《竹里馆》、李白《游太山》、陶 渊明《归去来辞》等都体现了作者的傲世之态 D.在宋、金至元的杂剧演出中,吹口哨已经失去魏晋时代长啸的艺术风格和社 会意义,吹口哨在杂剧演出中已经是可有可无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刘暾,字长升,正直有父风。太康初为博士,会议齐王攸之国,加崇典礼,暾与 诸博土坐议迕旨。武帝大怒,收暾等付廷尉。会赦得出,免官。 后为酸枣令,转侍御史。会司徒王浑主簿刘舆狱辞连暾,将收付廷尉。浑不欲使 府有过,欲距劾自举之。与暾更相曲直,浑怒,便逊位还第。暾乃奏浑曰:“谨 按司徒王浑,蒙国厚恩,备位鼎司,不能上佐天子,调和阴阳,下遂万物之宜, 使卿大夫各得其所。敢因刘舆拒扦诏使,私欲大府兴长狱讼。既兴刑狱,怨怼而 退,举动轻速,无大臣之节,请免浑官。”诸闻暾此奏者,皆叹美之 暾迁太原内史,赵王伦篡位,假征虏将军,不受,与三王共举义。惠帝复阼,暾 为左丞,正色立朝,三台清肃。寻兼御史中丞,奏免尚书仆射、东安公繇及王粹、 董艾等十余人。朝廷嘉之,遂即真。 及惠帝之幸长安也,留暾守洛阳。河间王颙遣使鸩羊皇后,暾乃与留台仆射荀藩、 河南尹周馥等上表,理后无罪。颙见表,大怒,遣陈颜、吕朗率骑五千收暾,暾 东奔高密王略。会刘根作逆,略以暾为大都督,加镇军将军讨根。暾战失利,还 洛。至酸枣,值东海王越奉迎大驾。及帝还洛,羊后反宫。后遣使谢暾曰:“赖 刘司隶忠诚之志,得有今日。”以旧勋复封爵,加光禄大夫 王弥入洛,百官歼焉。弥以暾乡里宿望,故免于难。暾因说弥曰:“今英雄竞起, 九州幅裂,有不世之功者,宇内不容。将军自兴兵已来,何攻不克,何战不胜, 而复与刘曜不协,宜思文种之祸,以范蠡为师。且将军可无帝王之意,东王本州, 以观时势,上可以混一天下,下可以成鼎峙之事,岂失孙、刘乎!蒯通有言,将
A.“啸”虽不是由魏晋名士首倡,但却成为魏晋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B.“啸”先秦时代即已有之,“啸”音调清越,发声特点是吹而不是唱。 C.古代妇女作“啸”主要是舒其不平之气;术士作“啸”主要是用来召鬼。 D.文士“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唐之后,“吟啸”之风渐渐平息。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诗经》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在记载中常常提及的妇女作啸大概是古代 所常见而现代已较陌生的一种习俗。 B.因为啸的用意含有若干神秘色彩,所以至东汉时,啸逐渐从妇女和巫师那里 进入文士的生活圈。 C.魏晋时的“吟啸”并不是一种哼哼唉唉的声音,而是带有旋律的、相当优美 的声音,有一定的音乐性。 D.宋代诗文中偶或提及的啸多半是在掉书袋,大多并不像魏晋长啸那样反映着 一代风流荦卓不群的气质了。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 分) A.魏晋时吟啸之风广泛流行。究其原因,“魏晋之际,天下多故”,长啸应该 是魏晋士人精神苦闷的一种象征和心灵倨傲的一种表达。 B.魏晋时吟啸不仅出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也可以出现在意趣恬适、心境旷放 之际,但于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却不被人接受。 C.啸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王维《竹里馆》、李白《游太山》、陶 渊明《归去来辞》等都体现了作者的傲世之态。 D.在宋、金至元的杂剧演出中,吹口哨已经失去魏晋时代长啸的艺术风格和社 会意义,吹口哨在杂剧演出中已经是可有可无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刘暾,字长升,正直有父风。太康初为博士,会议齐王攸之国,加崇典礼,暾与 诸博士坐议迕旨。武帝大怒,收暾等付廷尉。会赦得出,免官。 后为酸枣令,转侍御史。会司徒王浑主簿刘舆狱辞连暾,将收付廷尉。浑不欲使 府有过,欲距劾自举之。与暾更相曲直,浑怒,便逊位还第。暾乃奏浑曰:“谨 按司徒王浑,蒙国厚恩,备位鼎司,不能上佐天子,调和阴阳,下遂万物之宜, 使卿大夫各得其所。敢因刘舆拒扞诏使,私欲大府兴长狱讼。既兴刑狱,怨怼而 退,举动轻速,无大臣之节,请免浑官。”诸闻暾此奏者,皆叹美之。 暾迁太原内史,赵王伦篡位,假征虏将军,不受,与三王共举义。惠帝复阼,暾 为左丞,正色立朝,三台清肃。寻兼御史中丞,奏免尚书仆射、东安公繇及王粹、 董艾等十余人。朝廷嘉之,遂即真。 及惠帝之幸长安也,留暾守洛阳。河间王颙遣使鸩羊皇后,暾乃与留台仆射荀籓、 河南尹周馥等上表,理后无罪。颙见表,大怒,遣陈颜、吕朗率骑五千收暾,暾 东奔高密王略。会刘根作逆,略以暾为大都督,加镇军将军讨根。暾战失利,还 洛。至酸枣,值东海王越奉迎大驾。及帝还洛,羊后反宫。后遣使谢暾曰:“赖 刘司隶忠诚之志,得有今日。”以旧勋复封爵,加光禄大夫。 王弥入洛,百官歼焉。弥以暾乡里宿望,故免于难。暾因说弥曰:“今英雄竞起, 九州幅裂,有不世之功者,宇内不容。将军自兴兵已来,何攻不克,何战不胜, 而复与刘曜不协,宜思文种之祸,以范蠡为师。且将军可无帝王之意,东王本州, 以观时势,上可以混一天下,下可以成鼎峙之事,岂失孙、刘乎!蒯通有言,将
军宜图之。”弥以为然,使暾于青州,与曹嶷谋,且征之。暾至东阿,为石勒游 骑所获,见弥与嶷书而大怒,乃杀之。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十五》)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议齐王攸之国会:举行盟会 B.谨按司徒王浑按:检举弹劾 C.及惠帝之幸长安也幸:帝王驾临 D.而复与刘矅不协协:和睦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刘暾正直的一组是(3分) ①欲距劾自举之②假征虏将军,不受,与三王共举义 ③暾为左丞,正色立朝,三台清肃④暾乃与留台仆射荀藩、河南尹周馥等上表, 理后无罪 ⑤暾东奔髙密王略⑥至酸枣,值东海王越奉迎大驾 A.①③⑤B.①⑤⑥C.②④⑥D.②③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暾为官遭挫折,他在担任博士一职时,因与其他多位博士谈论政事言论不 当而获罪;担任侍御史时,受司徒王浑主簿刘舆的供词牵连,将被交付廷尉治罪。 B.刘暾口才出众,他罢免王浑官职的奏章得到了很多人的称赞;王弥进入洛阳 后,刘暾劝说王弥要向范蠡学习,还要有称霸一方的雄心,他的这番话得到了王 弥的认同。 C.刘暾因善于治理政务和为人忠诚而获得褒奖。刘暾担任左丞、兼任御史中丞 时,敢于管理,得到朝廷的表扬;羊皇后遭人毒杀,依靠刘暾的忠诚才转危为安, 刘暾也因此获得嘉奖。 D.刘暾带兵打仗不力。刘根作乱,刘暾以大都督加镇军将军身份率军讨伐刘根, 失利,退回洛阳;为守护洛阳,王弥委派刘暾带兵出击打叛军,不敌,刘暾阵亡。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王弥入洛,百官歼焉。弥以暾乡里宿望,故免于难。 (2)弥以为然,使暾于青州,与曹嶷谋,且征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8-9题 悲秋 黄公度 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迢迢别浦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 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儿女悲。 8.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5分) 9.后人评此诗“格调高致”,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浩荡离愁白日斜,。,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2)佩缤纷其繁饰兮,。民生各有所乐兮 屈原《离骚》) (3)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杜牧《阿房宫赋》)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 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军宜图之。”弥以为然,使暾于青州,与曹嶷谋,且征之。暾至东阿,为石勒游 骑所获,见弥与嶷书而大怒,乃杀之。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十五》)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会议齐王攸之国 会:举行盟会 B.谨按司徒王浑 按:检举弹劾 C.及惠帝之幸长安也 幸:帝王驾临 D.而复与刘矅不协 协:和睦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刘暾正直的一组是(3 分) ①欲距劾自举之 ②假征虏将军,不受,与三王共举义 ③暾为左丞,正色立朝,三台清肃 ④暾乃与留台仆射荀藩、河南尹周馥等上表, 理后无罪 ⑤暾东奔高密王略 ⑥至酸枣,值东海王越奉迎大驾 A.①③⑤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②③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刘暾为官遭挫折,他在担任博士一职时,因与其他多位博士谈论政事言论不 当而获罪;担任侍御史时,受司徒王浑主簿刘舆的供词牵连,将被交付廷尉治罪。 B.刘暾口才出众,他罢免王浑官职的奏章得到了很多人的称赞;王弥进入洛阳 后,刘暾劝说王弥要向范蠡学习,还要有称霸一方的雄心,他的这番话得到了王 弥的认同。 C.刘暾因善于治理政务和为人忠诚而获得褒奖。刘暾担任左丞、兼任御史中丞 时,敢于管理,得到朝廷的表扬;羊皇后遭人毒杀,依靠刘暾的忠诚才转危为安, 刘暾也因此获得嘉奖。 D.刘暾带兵打仗不力。刘根作乱,刘暾以大都督加镇军将军身份率军讨伐刘根, 失利,退回洛阳;为守护洛阳,王弥委派刘暾带兵出击打叛军,不敌,刘暾阵亡。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王弥入洛,百官歼焉。弥以暾乡里宿望,故免于难。 (2)弥以为然,使暾于青州,与曹嶷谋,且征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 8—9 题。 悲 秋 黄公度 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迢迢别浦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 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儿女悲。 8.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5 分) 9.后人评此诗“格调高致”,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浩荡离愁白日斜, 。 ,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2)佩缤纷其繁饰兮, 。民生各有所乐兮, 。(屈原《离骚》) (3)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 ?(杜牧《阿房宫赋》)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 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 砍头、杀头… 何有才 夏日的余辉洒在翠绿的山坡上,远处的村庄已是炊烟袅袅,牛儿和墩儿正赶着牛 走在回家的山道上 “墩儿,下学期我要到县城读书去了。” “咋的呢?” 牛儿说:“我爹说吴老师普通话不准,老说‘穿汤话’,怕误了我的前程,叫我 转学,你和我一起走吗?” “这,我得问问我爹。”墩儿答。 第二天早上,墩儿显得很忧伤,他说:“我爹说你爸是村长送得起,我妈还躺在 床上生病,要我在本地发展。 上学的路上,两个娃再没说一句话。 初秋,牛儿和墩儿坐在县城东南火车站对面的小山坡上,孩子们的正前方,一列 火车正冒着白烟,铁轨闪着青灰色的光。 “墩儿,我拉你来城里,其实是让你也看看这火车。 墩儿拍了一下牛儿的肩头,乐咪了眼说:“我晓得。牛儿,这火车行驶的声音 我觉得咋像砍头、杀头、砍头、杀头呢?” 牛儿细心地听了一会儿说:“咳!还真像,你真会形容。” 两个娃越捉摸越觉得乐,你拍一下我的屁股,我戳一下你的腋窝,“咯咯 地笑着、搂着滚下了坡…… 天,山村的教室里,同学们表情严肃地听吴老师读报,报上讲,一列火车运送 救灾粮去灾区,救命粮层层分发后,有的地方,农民却没有得到一颗粮,……不 少官被撤了职,进了监。 吴老师的普通话虽不标准,但极富感情,小伙伴们受到了感染,一个个小拳头握 得紧紧的。 不知有谁冒出一句:“我没坐过火车,火车像黄牛那样叫吗 同学们哈哈大笑。 “有哪个见过火车,能描述一下吗?”吴老师脸露微笑地问 只见墩儿倏地站起来,昂着头说:“我见过,火车像条龙,它启步由慢到快,轰 鸣声真特别,砍头、杀头、砍头、杀头…叫个不停。 孩子们听了既新奇,又羡慕,小脑袋直点 “不要笑,墩儿说得很形象,这是火车在提醒人们,哪个人敢坑农、害农,是要 犯杀头之罪的……。”吴老师说着,亲切地走到墩儿面前,摸摸他的头 小伙伴为墩儿的精彩回答鼓起掌来。 又一天,县城火车站,严老师班上的同学在站台上听站长讲安全,站长叫小学生 放学过铁道要遵守交通规则,要留心列车。 牛儿举手发言:“我们晓得,火车来时吼着要砍头、杀头、砍头、杀头的,不当 心,当然会掉脑壳的。” 同学们笑过不停 窗明几净的教室里,西装毕挺,留着分头的严老师先总结活动,后提高嗓门说: “…语言要规范,火车声只会是吭哧、吭哧、咔嚓、咔嚓、轰隆、轰隆……咋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砍头、杀头…… 何有才 夏日的余辉洒在翠绿的山坡上,远处的村庄已是炊烟袅袅,牛儿和墩儿正赶着牛 走在回家的山道上。 “墩儿,下学期我要到县城读书去了。” “咋的呢?” 牛儿说:“我爹说吴老师普通话不准,老说‘穿汤话’,怕误了我的前程,叫我 转学,你和我一起走吗?” “这,我得问问我爹。”墩儿答。 第二天早上,墩儿显得很忧伤,他说:“我爹说你爸是村长送得起,我妈还躺在 床上生病,要我在本地发展。” 上学的路上,两个娃再没说一句话。 初秋,牛儿和墩儿坐在县城东南火车站对面的小山坡上,孩子们的正前方,一列 火车正冒着白烟,铁轨闪着青灰色的光。 “墩儿,我拉你来城里,其实是让你也看看这火车。” 墩儿拍了一下牛儿的肩头,乐咪了眼说:“我晓得。牛儿,这火车行驶的声音, 我觉得咋像砍头、杀头、砍头、杀头呢?” 牛儿细心地听了一会儿说:“咳!还真像,你真会形容。” 两个娃越捉摸越觉得乐,你拍一下我的屁股,我戳一下你的腋窝,“咯咯……” 地笑着、搂着滚下了坡…… 一天,山村的教室里,同学们表情严肃地听吴老师读报,报上讲,一列火车运送 救灾粮去灾区,救命粮层层分发后,有的地方,农民却没有得到一颗粮,……不 少官被撤了职,进了监。 吴老师的普通话虽不标准,但极富感情,小伙伴们受到了感染,一个个小拳头握 得紧紧的。 不知有谁冒出一句:“我没坐过火车,火车像黄牛那样叫吗?” 同学们哈哈大笑。 “有哪个见过火车,能描述一下吗?”吴老师脸露微笑地问。 只见墩儿倏地站起来,昂着头说:“我见过,火车像条龙,它启步由慢到快,轰 鸣声真特别,砍头、杀头、砍头、杀头……叫个不停。” 孩子们听了既新奇,又羡慕,小脑袋直点。 “不要笑,墩儿说得很形象,这是火车在提醒人们,哪个人敢坑农、害农,是要 犯杀头之罪的……。”吴老师说着,亲切地走到墩儿面前,摸摸他的头。 小伙伴为墩儿的精彩回答鼓起掌来。 又一天,县城火车站,严老师班上的同学在站台上听站长讲安全,站长叫小学生 放学过铁道要遵守交通规则,要留心列车。 牛儿举手发言:“我们晓得,火车来时吼着要砍头、杀头、砍头、杀头的,不当 心,当然会掉脑壳的。” 同学们笑过不停。 窗明几净的教室里,西装毕挺,留着分头的严老师先总结活动,后提高嗓门说: “……语言要规范,火车声只会是吭哧、吭哧、咔嚓、咔嚓、轰隆、轰隆……咋
会是砍头、杀头呢?”严老师甩了一下散在前额上的亮发,略带磁性的嗓音中透 出严厉:“动不动就砍头、杀头,哪有那么多要杀头的,不晓得想些啥?” 牛儿眼里泪花直闪,羞愧得低下了头。 “现在的社会是经济社会,没听说过吗?只要能挣钱,撑不死胆大的,只会饿死 胆小的……有了文化,就会把知识变成钱,有了钱你就能穿皮鞋,不穿草鞋,家 里就会有电视机、洗衣机,……你们要一门心思搞好学习,长大才有作为,今后 出去,用不好的词就不要乱用,懂吗?” 牛儿一张脸胀得通红,似懂非懂 二十多年后,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乔墩(墩儿)在一次山体滑坡大营救中,为了救 出最后一个农民兄弟,不幸被崩塌的山体掩埋,当地人为乔县长塑了一尊雕 像 数年后,市交通局长熊牛(牛儿)在工程发包过程中受贿数额过大,东窗事发被 投进了监狱。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第一段的环境描写,写出了乡村环境的优美和生活的淳朴,为人物的出 场提供了特定的环境,也告诉我们在农村大有作为。 B.牛儿的爹认为吴老师的普通话不标准,怕误了牛儿的前程,叫他转到城里去 上学,可见牛儿的爹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 C.“上学路上,两个娃再没说一句话”是因为墩儿说的他爹的一句话,暗含了 牛儿的爸爸是贪官的意思,惹恼了牛儿。 D.二十多年后墩儿和牛儿的不同结局很难说和二十年前的事情有必然的联系, 这二十年的事又没有交代,因此这篇小说很不成功 E.小说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墩儿和牛儿的对比,吴老师和严老师的对比,墩 儿的同学和牛儿的同学的对比等等,深化了小说的主旨 (2)“不知有谁冒出一句:‘我没坐过火车,火车像黄牛那样叫吗?’一段, 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 ①小伙伴们受到了感染,一个个小拳头握得紧紧的。 ②牛儿的眼里泪花直闪,羞愧地低下了头 (4)墩儿和牛儿的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请简要说明。(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 钱玄同的生活习惯 刘仰东 钱玄同是一个值得后人记住的名字。他的履历很简单,早年留学日本,民国以后 一直在北大、北师大等高校任教,直至去世。他对社会的贡献却不简单。作为思 想家,他和陈独秀、胡适、刘半农一道,并称为《新青年》杂志的“四大台柱 作为国语专家,他是白话文、汉语拼音、汉字拉丁字母化、简体汉字、汉字横排 以及从左至右书写和阅读方式的发明者、开拓者或推动者,我们至今每天都在享 用他的“专利”;作为编辑,他直接鼓动鲁迅为《新青年》杂志写了第一篇白话 小说《狂人日记》,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作为父亲,他培养了钱三强这样有“中 国核工业之父”之称的大科学家… 钱玄同喜欢谈天说地,不少回忆文字都用“谈锋甚健”来描述他。所谈内容,是 不拘一格的。他的朋友和同行黎锦熙回忆:“除要讨论的问题彼此尽量分析辩论
会是砍头、杀头呢?”严老师甩了一下散在前额上的亮发,略带磁性的嗓音中透 出严厉:“动不动就砍头、杀头,哪有那么多要杀头的,不晓得想些啥?” 牛儿眼里泪花直闪,羞愧得低下了头。 “现在的社会是经济社会,没听说过吗?只要能挣钱,撑不死胆大的,只会饿死 胆小的……有了文化,就会把知识变成钱,有了钱你就能穿皮鞋,不穿草鞋,家 里就会有电视机、洗衣机,……你们要一门心思搞好学习,长大才有作为,今后 出去,用不好的词就不要乱用,懂吗?” 牛儿一张脸胀得通红,似懂非懂。 二十多年后,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乔墩(墩儿)在一次山体滑坡大营救中,为了救 出最后一个农民兄弟,不幸被崩塌的山体掩埋,当地人为乔县长塑了一尊雕 像……。 数年后,市交通局长熊牛(牛儿)在工程发包过程中受贿数额过大,东窗事发被 投进了监狱。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小说第一段的环境描写,写出了乡村环境的优美和生活的淳朴,为人物的出 场提供了特定的环境,也告诉我们在农村大有作为。 B.牛儿的爹认为吴老师的普通话不标准,怕误了牛儿的前程,叫他转到城里去 上学,可见牛儿的爹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 C.“上学路上,两个娃再没说一句话”是因为墩儿说的他爹的一句话,暗含了 牛儿的爸爸是贪官的意思,惹恼了牛儿。 D.二十多年后墩儿和牛儿的不同结局很难说和二十年前的事情有必然的联系, 这二十年的事又没有交代,因此这篇小说很不成功。 E.小说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墩儿和牛儿的对比,吴老师和严老师的对比,墩 儿的同学和牛儿的同学的对比等等,深化了小说的主旨。 (2)“不知有谁冒出一句:‘我没坐过火车,火车像黄牛那样叫吗?’一段, 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3)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 分) ①小伙伴们受到了感染,一个个小拳头握得紧紧的。 ②牛儿的眼里泪花直闪,羞愧地低下了头。 (4)墩儿和牛儿的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请简要说明。(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钱玄同的生活习惯 刘仰东 钱玄同是一个值得后人记住的名字。他的履历很简单,早年留学日本,民国以后 一直在北大、北师大等高校任教,直至去世。他对社会的贡献却不简单。作为思 想家,他和陈独秀、胡适、刘半农一道,并称为《新青年》杂志的“四大台柱”; 作为国语专家,他是白话文、汉语拼音、汉字拉丁字母化、简体汉字、汉字横排 以及从左至右书写和阅读方式的发明者、开拓者或推动者,我们至今每天都在享 用他的“专利”;作为编辑,他直接鼓动鲁迅为《新青年》杂志写了第一篇白话 小说《狂人日记》,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作为父亲,他培养了钱三强这样有“中 国核工业之父”之称的大科学家…… 钱玄同喜欢谈天说地,不少回忆文字都用“谈锋甚健”来描述他。所谈内容,是 不拘一格的。他的朋友和同行黎锦熙回忆:“除要讨论的问题彼此尽量分析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