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7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9分,每小题3分) 先秦儒家已形成比较立体、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这种思想首先体现为“乐”。孔子非常擅长在观察自然现象时对自身社会经验进 行审视和升华,自然之道和其处世之道在某个合适的时间节点产生共鸣,从而引 发孔子深层的思考,其生态情怀也在类似的体悟中逐渐浓厚。认知自然、体验自 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让孔子得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样的结论。。 由“乐”而生“畏”。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在孔子看来,四季的轮回、万物的生长都有其运行轨迹和规律,这种力量非人力 所能干涉,孔子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也在这种感慨中毕现。荀子则认为:“天行有 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既然这种“常”的力量如此强大,非人力所能改变, 聪明的做法就是顺应这种力量并对之合理利用,即荀子所讲的“制天命而用 之”。那么,该如何“制”呢?荀子较为强调见微知著、因循借力、顺时守天、 因地制宜。这种总结比起孔子体验式思维多了些理性,已试图对联系自然与人类 社会的“道”进行理性阐释和总结。 在此基础上,“推人及物”的思想就产生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生态 道德的基础,“不忍心”推广于自然万物就成了推人及物的生态道德。如果说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 保妻子”是简单适用于人类社会的推恩思维,是简单的换位思考、推己及人,那 么,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则已拓展为推人及物了。荀子也说:“物 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别之,别则有别,至于无别然后至。”他认为自然万物 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共性,有同质性生;同时,根据某种特质,又可在共性 的基础上区分差异,剥离出异质性。这种异质性基础上的同质性是推人及物的逻 辑基石 在生态实践中,先秦儒者非常强调“时禁”与适度消费。孟子和荀子都注意到 “时禁”的良好效益,可保证后续消费的“不可胜食”“不可胜用”。除了“时 禁”,先秦儒者也意识到适度消费的重要生态价值。孔子主张“钓而不纲,弋不 射宿”,在以传统工具和方法捕猎物、适度消费和以“先进”工具和方法大量获 取猎物、过度消费两者之间,孔子选择了了前者,这和孔子“乐山乐水”的生态 情怀是契合的。孟子也注意到,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费和连续性破坏已经严 重超出自然的可承受范围,破坏了自然界生息繁衍的内在规律,使其自我修复能 力失效,这样的过度消费当然会“无物不消”。 (摘编自赵麦茹《先秦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认知自然、体验自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的直觉式体悟式思维方式缺少 理性。 B.孔子与荀子都表达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都认为应该顺应自然并 合理利用。 C.荀子对自然界“常”的力量认识深刻,他提出顺应自然并对自然合理利用的 观点
辽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 2018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第 I 卷(阅读题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題。(9 分,每小题 3 分) 先秦儒家已形成比较立体、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这种思想首先体现为“乐”。孔子非常擅长在观察自然现象时对自身社会经验进 行审视和升华,自然之道和其处世之道在某个合适的时间节点产生共鸣,从而引 发孔子深层的思考,其生态情怀也在类似的体悟中逐渐浓厚。认知自然、体验自 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让孔子得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样的结论。。 由“乐”而生“畏”。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在孔子看来,四季的轮回、万物的生长都有其运行轨迹和规律,这种力量非人力 所能干涉,孔子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也在这种感慨中毕现。荀子则认为:“天行有 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既然这种“常”的力量如此强大,非人力所能改变, 聪明的做法就是顺应这种力量并对之合理利用,即荀子所讲的“制天命而用 之”。那么,该如何“制”呢?荀子较为强调见微知著、因循借力、顺时守天、 因地制宜。这种总结比起孔子体验式思维多了些理性,已试图对联系自然与人类 社会的“道”进行理性阐释和总结。 在此基础上,“推人及物”的思想就产生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生态 道德的基础,“不忍心”推广于自然万物就成了推人及物的生态道德。如果说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 保妻子”是简单适用于人类社会的推恩思维,是简单的换位思考、推己及人,那 么,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则已拓展为推人及物了。荀子也说:“物 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别之,别则有别,至于无别然后至。”他认为自然万物 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共性,有同质性生;同时,根据某种特质,又可在共性 的基础上区分差异,剥离出异质性。这种异质性基础上的同质性是推人及物的逻 辑基石。 在生态实践中,先秦儒者非常强调“时禁”与适度消费。孟子和荀子都注意到 “时禁”的良好效益,可保证后续消费的“不可胜食”“不可胜用”。除了“时 禁”,先秦儒者也意识到适度消费的重要生态价值。孔子主张“钓而不纲,弋不 射宿”,在以传统工具和方法捕猎物、适度消费和以“先进”工具和方法大量获 取猎物、过度消费两者之间,孔子选择了了前者,这和孔子“乐山乐水”的生态 情怀是契合的。孟子也注意到,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费和连续性破坏已经严 重超出自然的可承受范围,破坏了自然界生息繁衍的内在规律,使其自我修复能 力失效,这样的过度消费当然会“无物不消”。 (摘编自赵麦茹《先秦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孔子认知自然、体验自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的直觉式体悟式思维方式缺少 理性。 B.孔子与荀子都表达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都认为应该顺应自然并 合理利用。 C.荀子对自然界“常”的力量认识深刻,他提出顺应自然并对自然合理利用的 观点
D.孔子以传统工具和方法捕获猎物适度消费的主张虽消极却契合他“乐山乐 水”情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对几位先秦大儒的言论进行综合,勾勒出比较立体、丰富的儒家生态伦 理体系。 B.首段提出观点,中间三段以递进结构论述“生态伦理思想”,尾段论证“生 态伦理实践”。 C.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孟子和荀子更倾向于理性思维,孔子则体现为体 验式思维。 D.本文深入剖析了孔子、孟子、荀子的言论,从中可以梳理各自完备的生态伦 理体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是先秦儒者对自然长期感性实践、认真观察和理性思维的 智慧结晶。 B.孟子以“不忍心”为基础,形成自己从“推恩思维”拓展到“推人及物”的 生态道德。 C有子认为自然万物千丝万缕地联系着,异质性基础上的同质性是推人及物的逻 辑基石。 D.孟子赞成“时禁”并减少对自然的连续消费,以避免出现“无物不消”的生 态灾难。 (二)文学类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 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 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 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 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 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 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不过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 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 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 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 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磁石 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 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 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 英文,日文,俄文所能满足?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 世界,而一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 霞,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 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 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下在他 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海峡的船
D.孔子以传统工具和方法捕获猎物适度消费的主张虽消极却契合他“乐山乐 水”情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对几位先秦大儒的言论进行综合,勾勒出比较立体、丰富的儒家生态伦 理体系。 B.首段提出观点,中间三段以递进结构论述“生态伦理思想”,尾段论证“生 态伦理实践”。 C.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孟子和荀子更倾向于理性思维,孔子则体现为体 验式思维。 D.本文深入剖析了孔子、孟子、荀子的言论,从中可以梳理各自完备的生态伦 理体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是先秦儒者对自然长期感性实践、认真观察和理性思维的 智慧结晶。 B.孟子以“不忍心”为基础,形成自己从“推恩思维”拓展到“推人及物”的 生态道德。 C 有子认为自然万物千丝万缕地联系着,异质性基础上的同质性是推人及物的逻 辑基石。 D.孟子赞成“时禁”并减少对自然的连续消费,以避免出现“无物不消”的生 态灾难。 (二)文学类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 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 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 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 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 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 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不过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 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 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 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 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磁石 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 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 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 英文,日文,俄文所能满足?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 世界,而一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 霞,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 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 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下在他 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海峡的船
上,清明这季雨。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雨气空蒙而迷幻,细细嗅嗅,清 清爽爽新新,有一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林沐浴之后特有的腥 气,也许那尽是蚯蚓和蜗牛的腥气吧,毕竟是惊蛰了啊。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 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紧,那腥气。 雨打在树上和瓦上,韵律都清脆可听。尤其是铿铿敲在屋瓦上,那古老的音乐 属于中国。王禹偶在黄冈,破如橡的大竹为屋。据说住在竹楼里面,急雨声如瀑 布,密雪声比碎玉,而无论鼓琴,咏诗,下棋,投壶,共鸣的效果都特别好。这 样岂不像是住在竹筒里,任何细脆的声响,怕都会加倍夸大,反而令人耳朵过敏 吧 在古老的大陆上,千屋万户是如此。二十多年前,初来这岛上,日式的瓦屋亦是 如此。先是天黯了下来,城市像罩在一块巨幅的毛玻璃里,阴影在户内延长复加 深。然后凉凉的水意弥漫在空间,风自每一个角落里旋起,感觉得到,每一个屋 顶上呼吸沉重都覆着灰云。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苍茫的屋顶,远 远近近,一张张敲过去,古老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 亲切,滴滴点点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时在摇篮里,一曲耳熟的童谣摇摇欲睡, 母亲吟哦鼻音与喉音。或是在江南的泽国水乡,一大筐绿油油的桑叶被噬于千百 头蚕,细细琐琐屑屑,口器与口器咀咀嚼嚼。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么说, 片瓦说千亿片瓦说,说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徐徐地叩吧挞挞地敲,间间歇歇敲 个雨季,即兴演奏从惊蛰到清明,在零落的坟上冷冷奏挽歌,片瓦吟千亿片瓦 吟, 在旧式的古屋里听雨,春雨绵绵听到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听听那冷雨 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是室内乐是室外乐,户内听听,户外听听,冷冷,那 音乐。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都是,下在桥 上和船上,也下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雨是潮潮 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舔吧,那冷雨。 因为雨是最最原始的敲打乐从记忆的彼端敲起。瓦是最最低沉的乐器灰蒙蒙的温 柔覆盖着听雨的人,瓦是音乐的雨伞撑起。但不久公寓的时代来临,台北你怎么 下子长高了,瓦的音乐竟成了绝响。千片万片的瓦翩翩,美丽的灰蝴蝶纷纷飞 走,飞入历史的记忆。雨下下来下在水泥的屋顶和墙上,没有音韵的雨季。树也 砍光了,那月桂,那枫树,柳树和擎天的巨椰,雨来的时候不再有丛叶嘈嘈切切, 闪动湿湿的绿光迎接。鸟声减了啾啾,蛙声沉了咯咯,秋天的虫吟也减了唧唧。 七十年代的台北不需要这些,一个乐队接一个乐队便遣散尽了。要听鸡叫,只有 去诗经的韵里找。只剩下一张黑白片,黑白的默片。 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听听那冷雨 注:(1)安东尼奧尼,意大利导演,曾于1972年拍摄过电影《中国》,真实记 录70年代中国百姓现状。 (2)余光中,(928-2017),祖籍福建,著名文学家,诗人,作品有《乡愁》 等,先后任教于台湾各大学,2017年12月14日在台湾去世。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听听那冷雨”中的“冷 是为了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给人的外在感 受,二是表现因“雨滴在伞上,脸上”的而产生的内心的凄冷。 B.第二自然段中作者由“雨”展开联想,由雨想到写雨的汉字,以对汉字的钟 爱来倾注真切的赤子之情,深化了主题
上,清明这季雨。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雨气空蒙而迷幻,细细嗅嗅,清 清爽爽新新,有一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林沐浴之后特有的腥 气,也许那尽是蚯蚓和蜗牛的腥气吧,毕竟是惊蛰了啊。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 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紧,那腥气。 雨打在树上和瓦上,韵律都清脆可听。尤其是铿铿敲在屋瓦上,那古老的音乐, 属于中国。王禹偶在黄冈,破如橡的大竹为屋。据说住在竹楼里面,急雨声如瀑 布,密雪声比碎玉,而无论鼓琴,咏诗,下棋,投壶,共鸣的效果都特别好。这 样岂不像是住在竹筒里,任何细脆的声响,怕都会加倍夸大,反而令人耳朵过敏 吧。 在古老的大陆上,千屋万户是如此。二十多年前,初来这岛上,日式的瓦屋亦是 如此。先是天黯了下来,城市像罩在一块巨幅的毛玻璃里,阴影在户内延长复加 深。然后凉凉的水意弥漫在空间,风自每一个角落里旋起,感觉得到,每一个屋 顶上呼吸沉重都覆着灰云。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苍茫的屋顶,远 远近近,一张张敲过去,古老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 亲切,滴滴点点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时在摇篮里,一曲耳熟的童谣摇摇欲睡, 母亲吟哦鼻音与喉音。或是在江南的泽国水乡,一大筐绿油油的桑叶被噬于千百 头蚕,细细琐琐屑屑,口器与口器咀咀嚼嚼。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么说,一 片瓦说千亿片瓦说,说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徐徐地叩吧挞挞地敲,间间歇歇敲 一个雨季,即兴演奏从惊蛰到清明,在零落的坟上冷冷奏挽歌,片瓦吟千亿片瓦 吟。 在旧式的古屋里听雨,春雨绵绵听到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听听那冷雨。 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是室内乐是室外乐,户内听听,户外听听,冷冷,那 音乐。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都是,下在桥 上和船上,也下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雨是潮潮 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舔吧,那冷雨。 因为雨是最最原始的敲打乐从记忆的彼端敲起。瓦是最最低沉的乐器灰蒙蒙的温 柔覆盖着听雨的人,瓦是音乐的雨伞撑起。但不久公寓的时代来临,台北你怎么 一下子长高了,瓦的音乐竟成了绝响。千片万片的瓦翩翩,美丽的灰蝴蝶纷纷飞 走,飞入历史的记忆。雨下下来下在水泥的屋顶和墙上,没有音韵的雨季。树也 砍光了,那月桂,那枫树,柳树和擎天的巨椰,雨来的时候不再有丛叶嘈嘈切切, 闪动湿湿的绿光迎接。鸟声减了啾啾,蛙声沉了咯咯,秋天的虫吟也减了唧唧。 七十年代的台北不需要这些,一个乐队接一个乐队便遣散尽了。要听鸡叫,只有 去诗经的韵里找。只剩下一张黑白片,黑白的默片。 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听听那冷雨。 注:(1)安东尼奥尼,意大利导演,曾于 1972 年拍摄过电影《中国》,真实记 录 70 年代中国百姓现状。 (2)余光中,(928-2017),祖籍福建,著名文学家,诗人,作品有《乡愁》 等,先后任教于台湾各大学,2017 年 12 月 14 日在台湾去世。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听听那冷雨”中的“冷”,一是为了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给人的外在感 受,二是表现因“雨滴在伞上,脸上”的而产生的内心的凄冷。 B.第二自然段中作者由“雨”展开联想,由雨想到写雨的汉字,以对汉字的钟 爱来倾注真切的赤子之情,深化了主题
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一句,以典型的经 过提炼了的细节传达出了作者的深情。 D.本文使用了大量的叠音词写雨,如“淋淋漓漓”“点点滴滴”等,使语言具 有较强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5.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5分) 6.结合文章分析“冷雨”深刻的文化内涵意蕴。(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诗词,除了课堂与考试,也可以变成《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综艺节目,引发全 民追捧;二胡,除了街头与舞台,也可以走进直播平台,中央民族乐团二胡首席 蔡阳的一次演出,吸引21.5万观众:故宫除了景点与博物馆,也可以化身折扇、 玩偶、便签,一年文创产品的销售额达10亿元…传统文化,正抖落历史的尘与 土,脚步轻快地跟上了时代。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其中提到 “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 代表达形式”“普及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 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动。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利用互联网,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这为传统文化的开发挖掘指明了道路:既保 有传统的魅力,又带着时代的创意。 谈及传统文化,言必及深邃与厚重。同时,任何一种文化,其生命力也来源于开 放性与多义性,来源于多维度阐释的可能。古语云:“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 其火如故。”传统文化也是如此,任何人取一星火光,都可收获智慧的启迪。正 如一曲《琵琶行》,在陈寅恪先生的笔下,成就了《元白诗笺证稿》这样的名著 在今天“90后”“00后”的手中,变成了网络上一曲流行歌曲。正因为可以取 之而不竭,文化才能呈现出多元丰富的包容 季羡林先生留学德国时,选修了一门梵文课,课堂上只有他一个学生,“绝学” 的凄凉景象大抵如此。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不能只有“阳春白雪 种样态,也不妨亲近“下里巴人”。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 达到11亿人次,在这些人里,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欢上了诗词?有多少普普 通通的人,感受到了诗词的韵味?诗词变身综艺,乐器走进直播,这些传统文化 找到了新的落点,也就有了焕发新一轮蓬勃生命力的可能。当然,强调传统文化 的创新,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要媚俗,自降格调来满足所有人的口味。传统文化 的阐释不是没有下限的,它不能走上市侩化、神秘化、功利化的套路。我们对传 统文化有足够的信心,平上去入、唱念做打、银钩铁画,自有它的魅力。对传统 文化的诠释,如果从形变变成了神变,模糊了本来的面貌,反而是打着弘扬的旗 号,却丢弃了内在的魂魄。 (摘自《光明日报》2017年5月10日期) 材料 场二胡直播吸引21.5万用户,一位古筝主播年收入超千万元一一平日里许多传 统艺术表演家想都不敢想的受关注度,真真切切地发生在一些进军网络直播平台 的传统音乐艺术表演家身上。箜篌、古筝、琵琶……这些普通人在古诗词里读到, 却没有什么机会看到的乐器,正由演奏者在直播平台上真实展现。平日里“冷 门”的传统乐器,为什么放到网络直播平台上就“火”了?这首先要归功于互联
C.“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一句,以典型的经 过提炼了的细节传达出了作者的深情。 D.本文使用了大量的叠音词写雨,如“淋淋漓漓”“点点滴滴”等,使语言具 有较强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5.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5 分) 6.结合文章分析“冷雨”深刻的文化内涵意蕴。(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诗词,除了课堂与考试,也可以变成《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综艺节目,引发全 民追捧;二胡,除了街头与舞台,也可以走进直播平台,中央民族乐团二胡首席 蔡阳的一次演出,吸引 21.5 万观众;故宫除了景点与博物馆,也可以化身折扇、 玩偶、便签,一年文创产品的销售额达 10 亿元…传统文化,正抖落历史的尘与 土,脚步轻快地跟上了时代。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其中提到 “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 代表达形式”“普及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 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动。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利用互联网,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这为传统文化的开发挖掘指明了道路:既保 有传统的魅力,又带着时代的创意。 谈及传统文化,言必及深邃与厚重。同时,任何一种文化,其生命力也来源于开 放性与多义性,来源于多维度阐释的可能。古语云:“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 其火如故。”传统文化也是如此,任何人取一星火光,都可收获智慧的启迪。正 如一曲《琵琶行》,在陈寅恪先生的笔下,成就了《元白诗笺证稿》这样的名著; 在今天“90 后”“00 后”的手中,变成了网络上一曲流行歌曲。正因为可以取 之而不竭,文化才能呈现出多元丰富的包容。 季羨林先生留学德国时,选修了一门梵文课,课堂上只有他一个学生,“绝学” 的凄凉景象大抵如此。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不能只有“阳春白雪”一 种样态,也不妨亲近“下里巴人”。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 达到 11 亿人次,在这些人里,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欢上了诗词?有多少普普 通通的人,感受到了诗词的韵味?诗词变身综艺,乐器走进直播,这些传统文化 找到了新的落点,也就有了焕发新一轮蓬勃生命力的可能。当然,强调传统文化 的创新,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要媚俗,自降格调来满足所有人的口味。传统文化 的阐释不是没有下限的,它不能走上市侩化、神秘化、功利化的套路。我们对传 统文化有足够的信心,平上去入、唱念做打、银钩铁画,自有它的魅力。对传统 文化的诠释,如果从形变变成了神变,模糊了本来的面貌,反而是打着弘扬的旗 号,却丢弃了内在的魂魄。 (摘自《光明日报》2017 年 5 月 10 日期) 材料二 场二胡直播吸引 21.5 万用户,一位古筝主播年收入超千万元一一平日里许多传 统艺术表演家想都不敢想的受关注度,真真切切地发生在一些进军网络直播平台 的传统音乐艺术表演家身上。箜篌、古筝、琵琶……这些普通人在古诗词里读到, 却没有什么机会看到的乐器,正由演奏者在直播平台上真实展现。平日里“冷 门”的传统乐器,为什么放到网络直播平台上就“火”了?这首先要归功于互联
网传播的助力。比如,中央民族乐团二胡首席蔡阳,平时如果到国家大剧院演出, 观众最多的时候也不过2000人左右。这还是在文化资源和传统艺术爱好者集中 的北京。但是,一旦网上直播,艺术传播突破了时空障碍,全国甚至全世界喜欢 这门艺术的人都可以观看 (摘自人民网2017年4月7日) 材料三 全国政协委员、非物质文化保护专家田青表示,传统艺术要坚守住本质的东西, 不能为了迎合流行而搞“转基因”。田青委员坦言,在传统艺术保护问题上自己 是“保守派”,传统艺术要坚持自己本质的东西,不能“转基因”。“转基因的 结果就是迎合人,这不是艺术家要做的事,艺术家要有自己的坚持和创造。”田 青认为,对于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让自己原汁原味保持自己的基因不变非常重 要。“假如为了迎合年轻人,所有的戏剧都改成流行音乐了,那干吗还要200 个剧种,”田青表示,传统艺术的从业人员要坚持自己的底线,比如昆曲古琴要 有一定文化积累和修养才懂得欣赏,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迎 合 (摘自《中国日报》2015年3月3日)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分) A.上述三则材料,分别来源于报纸和网络,所谈内容各有侧重,但它们有一个 共同点,那就是同时都关注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创新这个话题 B.材料三中田青委员认为传统艺术要坚守住本质的东西,让传统文化和传统艺 术原汁原味保持自己的基因。他明确反对将戏剧改成流行音乐。 C.从材料二可知,把传统艺术放到直播平台去表演,让观众看到更多平时看不 到的乐器,这种形式更优于在音乐厅、剧场表演的传统形式。 D.材料一、材料二都谈到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材料二侧 重谈利用互联网传播的助力,使艺术传播突破时空障碍。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合理的两项是(4分) A.材料一提出不能“丢弃了内在的魂魄”,材料三提出“坚守住本质的东西” 都是为了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媚俗,不能自降格调来迎合观众的口味 B.材料一中以季羡林的故事为例,来说明我们的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 不能像德国的“梵文”那样“阳春白雪”,需要亲近普通民众 C.材料一以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为例,来说明传统文化要找到新的落点, 才能焕发新一轮的蓬勃的生命力 D.材料三强调,传统艺术的从业人员要坚持底线,如需要一定文化积累和修养 才懂得欣赏的昆曲古琴,就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去搞网络直 播 E.材料二运用数字说明,通过网络直播平台,无论是观看人数还是经济收入, 传统表演艺术家都可能得到体面的回报。 9.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应该注意哪些方面?请根据三则材料概括 并作简要分析。(5分)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许骧,字允升,世家蓟州。祖信,父唐,世以财雄边郡。后唐之季,唐知契丹将 扰边,白其父曰:“今国政废弛,狄人必乘衅而动,则朔、易之地,民罹其灾
网传播的助力。比如,中央民族乐团二胡首席蔡阳,平时如果到国家大剧院演出, 观众最多的时候也不过 2000 人左右。这还是在文化资源和传统艺术爱好者集中 的北京。但是,一旦网上直播,艺术传播突破了时空障碍,全国甚至全世界喜欢 这门艺术的人都可以观看。 (摘自人民网 2017 年 4 月 7 日) 材料三 全国政协委员、非物质文化保护专家田青表示,传统艺术要坚守住本质的东西, 不能为了迎合流行而搞“转基因”。田青委员坦言,在传统艺术保护问题上自己 是“保守派”,传统艺术要坚持自己本质的东西,不能“转基因”。“转基因的 结果就是迎合人,这不是艺术家要做的事,艺术家要有自己的坚持和创造。”田 青认为,对于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让自己原汁原味保持自己的基因不变非常重 要。“假如为了迎合年轻人,所有的戏剧都改成流行音乐了,那干吗还要 200 个剧种,”田青表示,传统艺术的从业人员要坚持自己的底线,比如昆曲古琴要 有一定文化积累和修养才懂得欣赏,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迎 合。 (摘自《中国日报》2015 年 3 月 3 日)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 分) A.上述三则材料,分别来源于报纸和网络,所谈内容各有侧重,但它们有一个 共同点,那就是同时都关注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创新这个话题。 B.材料三中田青委员认为传统艺术要坚守住本质的东西,让传统文化和传统艺 术原汁原味保持自己的基因。他明确反对将戏剧改成流行音乐。 C.从材料二可知,把传统艺术放到直播平台去表演,让观众看到更多平时看不 到的乐器,这种形式更优于在音乐厅、剧场表演的传统形式。 D.材料一、材料二都谈到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材料二侧 重谈利用互联网传播的助力,使艺术传播突破时空障碍。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合理的两项是(4 分) A.材料一提出不能“丢弃了内在的魂魄”,材料三提出“坚守住本质的东西”, 都是为了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媚俗,不能自降格调来迎合观众的口味。 B.材料一中以季羡林的故事为例,来说明我们的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 不能像德国的“梵文”那样“阳春白雪”,需要亲近普通民众。 C.材料一以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为例,来说明传统文化要找到新的落点, 才能焕发新一轮的蓬勃的生命力。 D.材料三强调,传统艺术的从业人员要坚持底线,如需要一定文化积累和修养 才懂得欣赏的昆曲古琴,就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去搞网络直 播。 E.材料二运用数字说明,通过网络直播平台,无论是观看人数还是经济收入, 传统表演艺术家都可能得到体面的回报。 9.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应该注意哪些方面?请根据三则材料概括 并作简要分析。(5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许骧,字允升,世家蓟州。祖信,父唐,世以财雄边郡。后唐之季,唐知契丹将 扰边,白其父曰:“今国政废弛,狄人必乘衅而动,则朔、易之地,民罹其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