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童 中国传统学术源头的先秦时期23 合穷尽了卦式,那么透彻认识一切事物的方法就在于研讨与领会 《易经》的精神,故古人将《易经》说成“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被认为具有“参伍以变, 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的性质。 于是《易经》虽为占筮之书,却终于进人哲理殿堂,化作学术经典。 中国古代学者为了取得对世界最抽象、最深邃的认识,往往以《易 经》的研究作为切人点。《易经》以简易的符号组合预测未来,既有 其神移性,又富于可操作性,使人们相信“神以知来,智以藏往”是能 够做到的,精通《易》理,就没有不能阐释的问题。在整个中国古代, 学术探讨总体上处于积极的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能弥纶 天地之道”①的《易》学的激励和启迪。 《易经》最显著的特点是由爻的两种符号叠合组成为各卦的图 式,而爻的两种符号本身不能独立表示确定的预测结果,它必须与符 号所处的位置、整卦的意义以及上下爻的联系相结合,才能得出判 断,每一卦的各交爻辞,都显示出处于本卦整体的联系之中。这就是 说,《易经》各卦存在着整体的结构性,例如在《乾》卦中,各爻符号皆 为“一-”,但随着各爻位置的变化,爻辞即各不相同,从“初九:潜龙 勿用”到“九二:见龙在田”、“九五:飞龙在天”乃至“上九:亢龙有 梅”,同一符号“一一”表达着不同的意义,并且显然是与从下到上的 位置变化相对应。交的符号组合成卦,卦的结构制约各爻,各爻辞是 在整卦的位置联系中取得相对独立的意义,因此,《易经》各卦的结 构体现了辩证的、有机的组合,具有从整体结构出发思索个别部分的 思想萌芽。学术界一般认为六十四卦的卦辞、卦名是后加的,但从各 卦具有的结构性来看,给各卦命名乃是《易经》形成中的必然趋势, 不能将卦名、卦辞的出现视为很晚,至于卦名的最后确定则另当别 论。六十四卦已穷尽六爻的组合方式,六爻中两种符号位置和数目 的变化决定从一卦变为另一卦,卦与卦之间的联系是天然的。那么 ① 以上见《周易大传·系辞上》
24 中国学术史 按照各卦之内有其整体结构的观念,会顺理成章地推想卦与卦之间 的联系及其整体结构,又因为《易经》被认为“能弥纶天地之道”,古 人的认识由此将逐步从六十四卦的结构联系和推想整个世界、整个 社会的总体结构,《周易大传·序卦》以及《系辞》、《说卦》的有关见 解即应在这种思维径路上产生的。 《序卦》中将六十四卦的先后顺序予以确定,并试图联系批界和 社会的组成与发展状况来解释这种顺序:“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 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物 生必蒙,故受之以蒙…”“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 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 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夫妇之道,不可以不 久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久也。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蘧,遯 者,退也。物不可以终遯,故受之以大壮…”如果说这种叙述中六 十四卦序列观念与对天地、人伦认识的形成还是可为因果、互为补益 的,那么“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 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 数,五十有五”,这一类究极天地万物之数的理论以及“《易》有太极, 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①的宇宙发生论,则是由《易 经》卦与爻的数月及组合状况推演出的。在由卦数推演天地之数、 由卦序联系天地万物、社会人伦发展演变的思想氛围中,将自然与人 伦事物比拟于八卦而提出“卦象”之说,亦具有水到渠成的必然性。 《说卦传》以乾、坤、良、兑、震、巽、坎、离八卦象征犬、地、山、泽、雷、 风、水、火,并且推拓至方位、动物、草木、人事等等自然和社会现象, 更给各卦以一定的属性,如“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这实 际上是用八卦的模式整合所有自然与社会现象及其变化,形成包括 方位在内的宇宙结构观念。总之,结合卦序说明天地万物、社会人伦 总体发展,以卦数究极天地之数,以卦象为基础设定宇宙结构模式, ①见《周易大传·系辞上》
第一童中国传统学术源头的先秦时期 25 这三点是以《易经》的思想启示出发而形成的古代世界观。负载这 种古代世界观的文献《周易大传》与原《易经》虽在成书时间土相距 较长,《易经》爻辞中虽然缺少明显的抽象哲理性质的叙述,但是《易 经》乃是以其整体的内容和构架提供了哲学思想产生的沃土。《周 易大传》对《易经》解释中发挥的哲理,决不应当看成是什么人把别 处的思想移植而来,应当是《易经》的众多研治者长期积累的思想结 晶,《周易大传》是《易经》这块沃土上生长出的哲理之树,而不是局 外飞来击中《易经》的彩球。 春秋、战国之际,各个私家学派迅速形成和发展,战国时期更出 现百家争鸣的局面,而具有深刻哲理思想的《周易大传》不名为一 家,甚至亦未有确定的作者,这说明在《易经》成书之后,存在着一个 源远流长的《易》学,它是在社会群体中自然地发展、自然地陶铸成 型,其中的哲理内容与带有浓重迷信色彩的占筮之法若合若离,迥别 于后来发展起来的私家学派的风格,因而较长时期也不被某一家所 吸纳。这些特点,使《易》学在春秋、战国时期未成为显学,但是它却 有着深而广的社会基础,在中国思想史、学术史的发展中,兼具有源 和流的作用。 四、五行说、阴阳二气说以及“和同论”的出现 在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上,五行之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认识世 界、解释世界的范式。五行说起源很早,人们在生产斗争中,对几种 常见的和与生活最相关联的物质予以格外关注,最初是水、火、金、 木、土、谷六种,如《左传·文公七年》引《夏书》的说法:“水火金木土 谷,谓之六府”,可见六种物质并称,似乎从夏代已经出现,起源应是 极早的,将之概括为“六府”,表明已经从纷繁万物中离析出来而特 殊对待。“五行”的概念应是从“六府”除去“谷”而演化山的,其演 化之迹今天已看不到历史记载,但“谷”的性质的确不与前五种完全 相同,去除“谷”之后,“五行”更具有了自然物的原初性。《尚书·洪 范》篇述自然界与社会的九类大法,第一条就是五行:
26中国学术史 一日水,二火,三日木,四日金,五日土。水日润下,火日 炎上,术曰曲直,金日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 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洪花》篇的成书时代在学术界尚意见不一,全文叙述箕子(殷 商的遗老)回答周武王的询问,时代背景是西周初年,但其中很可能 有迟至战国时期加人的文字。不过这段关于五行的叙述,与战国时 的行说相距甚远,可以认为保留了西周时期原始五行说的面貌,时 间晚于“六府”的概念。文中指出水的性质是向下湿润,而火则是向 上燃烧,木可以弯曲与伸直,金可以顺从人的要求变化形状,即熔化 铸造,土能够生长庄稼,是得自生产、生活的直观认识,但也反映了人 们已经掌握金属铸造技术和进入农业种植经济的时代,是社会生产 实践在认识上的总结和提炼。水之“润下”、火之“炎上”的表述,说 明先民已经开始认识事物的某些规律,这些较简单的规律是通过反 复多次的观察、总结而概括出来的。这组又将水、火、木、金、土的性 能与五种味道相联结,则很难完全看成为直观经验的表述,乃是带有 相当大的比附与想象成分。 因此,虽然这段文字没有明确将五行说成是最基本的种物质, 但第一,摈弃了“六府”内的“谷”并且以新的概念“五行”·以统称,又 作为“洪范九畴”的首条出现,不能否认其中含有视五行为五种基本物 质的意识:第二,把1行与味对应起来,是一种初步将行的性质普 遍化、将其他物性向五行比附的思维倾向,即不仅可能把五行视为构 成世界的基本原初物质,而且预示了以五行来构筑对事物认识模式的 可能性,后代五行学说的发展正是在此基础上起步的。许多著述认为 《洪范》篇对五行的叙述,只是提出了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五种物 质材料,并未涉及哲学的基本问题,这过于压抑了《洪范》的思想性。 在分析中国上古史料之时,不但要看其直接叙述了什么,还应当考察 其思想来源及演化,看其在前代思想资料上发展了什么、舍弃了什么, 看其提供了哪些思维进展的空间,逻辑上预示了怎样的理论趋向,而
第一章中国传统学术源头的先秦时期27 后一点往往在学术史上有更重要的意义。原始五行说产生之时有许 多并行的说法,而后来五行说最为发展兴盛、演化多端,关键在于它所 提供了较广阔的思维空间与具有进-·步拓展的理论趋向。 西周未年,社会矛盾逐步尖锐化,周厉£(约公元前857~前841 年在位)实行政治高乐政策,禁止一切批评意见,经济上由王室垄断 山川之利,激起“国人”即王畿的平民暴动,将周厉王驱逐出都城。 从此,周王的统治权势一落千丈,而政治上专制控制的松动,必然带 来思想上一定程度的解放,社会舆论活跃,认识水平亦明显提高,正 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伯阳父和史伯提出了富于哲理性的见解。 伯阳父是周王朝的大夫,周幽正二年,三川(泾水、渭水、洛水) 地区地農,他预言西周将要灭亡,《国语·周语上》记载其事曰: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 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 系,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 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夫水土演而民用也,水土无所演, 民乏财用,不亡何待… 从文中可以看出,伯阳父所说的天地之气,就是阳气与阴气二 种,阳气在上.,阴气在下,是应当有一定位置次序的。如果位置发生 了错乱,就会出现异常变动。地震的原因就是阳气被阴气压抑在下, 而不能蒸发上升的结果,而地震义会导致河川源塞,随之则国工。归 根结底,天地阴阳之气的失序与冲突,是造成月然界与社会大变动的 基本原内,而且阴阳之间的冲突是物质性的矛盾冲突,这种认识既有 明显的辩证法思想,又其有唯物主义内茶。更值得注意的是:这里 “阴阳”概念是现存史料中最早的具有抽象哲理意义的范畴,概括了 自然界统一体内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这个词礼起源很早, 最初“附"表示太阳光的照射,引申为光明、温暖之意。与此相对, “阴”是指阳光照射不到。于是“阴阴”的含义逐渐引申扩展,白天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