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自序 第一篇中园文化中心的逼移 1 一、漢文化的源始中心 1 二、逼使义化中心南澄的三次波瀾 3 三、南北地位的轉换 5 四、江南的開發 11 五、“束南財赋地,江浙人文数” 16 第二篇方志的地理學假值 23 一、方志的特性、種類和分佈 23 二、方志的漂源和發展 25 三、方志所包含的然地理資料 33 四、方志所包含的人文地理資料 42 五、八蜡廟之例 50 六、結論 58 第三篇中恩的城 59 一、引言 59 二、城的發展 60 三、城的功用 67 四、城的規模和形制 73 五、城的年岭 81 六、名城舉例 85 (1)长安 85 (2)南京 88 七、沙漠中的古城 91 八、連城和複城 96
第四篇北京的城市發展 101 、然環境 101 二、城的初期發展 105 、元代大都的规脚 114 四、明代北京城的重建與改建 122 五、清代的周林梦造 1e9 第五篇黄土、黄士高原和黄河 135 ·、引言 185 二、黄土的形成和分布 136 三、黄土的特性 139 四、黄上高原 14 五、漠族農耕文化的發展 145 六、黄河 149 第六篇要城和大通河 157 、引苦 157 二、長城的發展 157 三、明代修築技城 163 四、大通河 171 五、汴河 1&0 第七篇論遊記 187 一、引言 187 二、遊記的衔類 188 二、遊記中的遊記 192 四、史傅中的遊記 9 五、遊記的地理舉記绿價值 196 六、風土記和遊記 197 七、從《束番記》到《裨海紀遊》 199 八、古遊記的整理和注釋 202 九、日記式遊記及其舉例 204 十、餘論 207 第八篇台漫的地名一文化唇分期 210 一·、不同缩尺地圈所有的地名 210 二、常見的基本字和附加字 212
2 、文化僧和地名的累積 214 四、移民和地名移植 218 五、土地開拓和地名 220 六、特殊地形和地名 222 七、主要物產和地名 225 八、先住番族和地名 228 九、地名的分合和轉變 230 十、台灣地名的分類 233 第九篇諾羅縣志号之例 235 第十篇中融歷史與文化地理通册的完成 251 素引 257 附每:本共著者在1936一1980年問的著作日绿 269
附圖目次 圈1 些漢人口分佈 插於22~23頁間 圖2 西漢人口密度 捕於22~23質間 周3 西漢的公和九卿 桶於22~23買間 圖4 唐代人口1分饰 捕於22~23百間 圆5唐代人口密度 揷於22~23貞間 圆6唐代的好人 埔於22~23頁間 剧7唐代前期的進士 播於22~23百間 圖8唐代後期的進士 插於22~23間 圆9北宋人口分饰 插於22~23页間 厨10北米人口密度 桶於22~23頁間 隔11北宋的城市 捕於22~23直間 园12北宋的詞人 捅於22~23間 圆3北宋的詩人 桶於22~23页間 周14北宋的宰相 择於22~23頁間 15明代人口分佈 插於22~23页批 圖16明代人口密度 捕於22~23夏閻 圆17明代的進士 插於22~23直間 圖18明代的三鼎甲 捕於22~23頁間 圖19蝗砷廟之分佈 插於52~53頁間 圖20明代北方蝗災之頻率 挿於54~55頁間 圖21城之分佈與規模 捕於72~73頁間 (以.上21幅地厨均採白正祥《屦史氮文化地理蹈册》) 圈22上海縣城圖(採日《重修上海喉志》) 捅於78~79頁間 圆23城的年龄(一)(千年至三千年) 挿於82~83頁間 简24城的年翰(二)(一千年至二下年) 挿於82~83頁間 圖25城的年龄(:)〔6.白年至一年) 插於82~83頁間 捌26城的年龄(四)(不足年者) 捅於82~83質間 圆27唐代創建的城 捅於82~83頁間
圆28宋代之軍寨保 捕於82~83百間 (厨23-28探自陳正祥《中國拯史與文化地理圆册》) 圍29北京的位置(探自陳正群《中地志》第二卷) 捕 百 圈30北京城的發展與遷移(探科陳正萨《北京》一春)桶於I08~【09質間 圃31明代長城地圆(採自張雨《邊政考圈》) 插於166~167頁間 圆32《大唐西域記》敦煌石室窝本 捕於190~191宜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