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泽华汪茂和王兰仲 申部推力照中國社金 白籍出版
再版序 《专制权力与中国社会》一书是1988年首次出版的,当时印了两 万册,很快就销售一空。由于阴差阳错,这本书一直没有再印。这次 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再版,我仅代表作者向天津古籍出版社表示衷心 的感谢! 王亚南先生的《中国官僚政治研究》是我们的先导,我们不敢说 是《中国官僚政治研究》的续篇,但我们作为后来者主观上是力争接 着做的。如果说我们的书有什么新恋,可以概括为一句话,这就是: 再 我们是图绕“专制权力支配社会”这一思路展开论述的。 版 “专制权力支配社会”(或日“王权支配社会”)这一看法是20世 序 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前期逐步形成的,我当时一方面努力研究 中国政治思想史,除写了一系列文章外,1984年出版了拙蓍《先秦政 治思想史》:另一方面花费相当的精力研究战国、秦汉的社会阶级和 身份。在上述两方面的研究中,专制君主这个庞然大物凸现在我的 眼前。 先秦时期的哲人一面异口同声呼唤圣王出世,一面又把无限权 力交给圣王。圣王虽然与现实的王有别,但在理论取向和事实上是 对现实王的肯定。春秋战国诸子的攻治理论对王权支配社会作了全 面的论证,奠定了此后两于年的思维范式和思路。我对战国、秦汉时 期阶级、身份以及后来封建地主生存条件的研究,在经济上证明了居 于社会主导地位的阶级和阶层,主要是权力分配的产物,特别是那些 官僚地主,主要是靠权力来维系的。我们多数史学家都不会否认“官 僚地主”是占社会主导地位的阶级,而“官僚”正是“地主”的前提和主 1
要依据。至于政治制度上的特点,史学界公认是君主专制体制。基 于上述理由,我得出了“王权支配社会”的结论。 这一判断最早是在1983年于昆明举行的“中国地主阶级学术 讨论会”上提出的,会议主办单位是《历史研究》编辑部、南开大学历 史系和云南大学历史系。我向会议提交的论文是《论中国封建地主 产生与再生道路及其生态特点》,文中提出地主阶级的主干一官僚 地主产生与再生道路主要是由政治权力分配社会资源而形成和维持 的。文章提出“政治特权支配社会、支配经济”,“暴力和政治虽然不 能创造出封建经济,但在封建经济关系基础土,它可以在很大程度土 影响乃至决定封建地主成员的命运及其存在形式”。此论一出即受 到一些朋友的批评,说我的观点是杜林“暴力论”的翻版,早已被恩格 斯批判的体无完肤云云。这种批评在当时是很严厉的。我绕开这种 2 责难,在历史事实上请求驳正,他们无言以对,这增加了我的信心。 再 从整体上说,我不赞成政治决定经济关系,但我认为不能忽视政治权 版 力在经济中的地位与特殊作用,在一定的范围内,比如在杜会资源分 序 配等等方面,它能起决定性的作用,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尤为突出。如 果只用经济分析,根本无法说明大量的事实。马克思十分重视前资 本主义杜会的超经济强制的意义,我们所做的就是把超经济强制视 为一种占主导地位的体制和观念。为了更详尽地阐发土述观点,我 邀汪茂和、王兰仲同志一同撰写了本书。在学术理念上我们是真正 的志同道合,所以是一次成功的合作。 专制权力支配社会在中国有两三千年的历史,其影响是相当广 泛的,它不仅形成了一套体制,也形成一种文化心态。我们要从这种 体制和心态中走出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为了走出来,首先要正视历 史,确定历史转变的起点。我们经常说要了解和熟悉国情,而历史就 是国情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的这本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一 本国情备忘录。欲了解中国国情者,应该翻阅一下本书! 刘泽华 2005年元月 2
目 录 引子4 一君主集权国家的形成与特点 3 (一)君主独裁政体的形成… 3 (二)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的结构特点 12 (三)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国家的基础 …………20 空 目 二君主集权国家对入身的支配…… 24 (一…)被征服的人… 24 录 (二)被控荆起来的人…… G 30 (三)等级中的人…… 51 三君主集权国家对土地的支配 61 (一)“滹天之下,莫非王土” 61 (二)权力支配下的个人土地占有… 67 (三)政治权力与土地转移… 76 四政治权力与古代社会的阶级关系… 88 (一)权力支配形态下古代中国社会的分层… 88 (二)政治权力在封建地主产生与再生中的作用… 94 (三)专制皇权与封建社会中的小农 103 五权力与分配…… 110 (一)“权”与“利”在古代社会中的关系… 110 (二)国家对社会产品的提取… 115
(三)贪污一古代社会特殊的再分配形式… 123 六政治支配形态下的工商业… 134 (一)官府手工业… 134 (二)宫营商业… 150 (三)民营工商业… 162 七政治权力与古代中国的城市… 173 (一)军事,政治与早期城市的起源… 173 (二)政治性的城市一4000年不变的格局… 179 (三)政治性城市在社会结构中的功能及影响… 190 八政治权力与文化…… 202 (一)从“焚书坑儒”到文字狱… 202 (二)“学而优测仕”一知识分子的出路… 210 之 (三)传统文化内涵中的专制主义 219 目 九君权与杜会普遍危机和周期性动荡… 233 录 (一)皇权与社会灾雅… 234 (二)国家机器恶性膨胀与财政危机… 246 (三)苛政在社会经济全面崩溃中的作用… 255 (四)周期性的社会动荡…… 262 十关于几个问题的思考… 269 (一)君主专制的必然性与合理性的向背关系… 269 (二)君主专制下人的臣仆化与社会的僵化…… 272 (三)民众的贫穷愚昧与君主专制的互补… 275 (四)没有制约机构与强谏多悲剧… 277 (五)君主专制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停滞… 28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