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关系史名著译丛 ★书★ 一五五○年前的 中国基督教史 〔英们阿·克·穆尔著都镇华译
中译者序言 本书作者阿瑟·克里斯托芬·穆尔(Arther Christopher Moule),英国人,生于1873年,1955年去世。 穆尔是英国著名的东方学家,基督教史学家。他最初是 一位建筑师,后来作为基督教传教士于1898一1908年在中国 传教。1908年回国,在英国仍担任教职。933年以后,致力 于学术研究和教学。1933一1938年,任剑桥人学中国语言及 历史讲座教授。1940一1945年,任曼福德人学校长。 穆尔的主要著作有:《一五五○年前的中国基督教史 (1930年);《马可波罗游记校注(1938年)(与伯希和合著)。 本书所述时代,包括从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至明嘉靖 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这一时期。本书所说基督教徒,实指 唐代景教、元代也里可温和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1294)传人 中国的罗马天主教所属方济各会。 本书用大量史料,向我们展示了中国早期基督教九百年 间的兴衰史。唐代景教是古代基督教的一派,此名初见于心大 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碑文云:“真常之道,妙而难名,功丹昭 彰,强称景教。”景教于公元五世纪产生于拜占庭,其创始人为 聂斯托里,所以也称聂斯托里教,聂斯托里原为叙利亚神甫, 公元428一431年任君士坦丁堡总主教,因其学说与当时流行 的基督教义不相一致,遂在公元431年以弗所会议上被谴责
2 一五五○年前的中国基督教业 为异端。聂斯托里被逐放,其教徒逃亡波斯,景致遂由波斯传 播至中亚,并于唐贞观九年,由叙利亚人则罗本传入中国。 措太宗时,唐朝声威远震中亚,西域诸国相草来朝,长安 一城,万国辐凑。被斯和阿拉伯诸国人或使节或商旅或僧侣, 经西域进入中国。贞观九年,阿罗本首途长安,译经传教,迄 高宗时,已是“法流十道”,“寺满行城”,可见当时景教之兴盛。 高宗去世,武后执政,武则天信奉佛教,其他宗教受到歧视,景 教自然也不例外,但仍流布未衰。庙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 下诏灭法毁寺,此举也被及大秦(景教),穆护,袄等教。这就 是史书上所说的“会昌灭法”。此后,景数徒多被勒令还俗或 回归本籍,不愿回籍者则多改习中国学术和诗文,希望应举服 官,或皈依其他宗教。自此,景教在中国内地销声匿迹。景教 在唐时流传二百一十年,而今可供考证者仅<大案景教流行中 国碑颂及敦煌鸣沙山千佛洞景教经文室塞数卷。但在五代和 北宋政权鞭长莫及的中国西北边睡,仍有景教流行,如蒙古的 克烈部、乃蛮部和汪古部以及新跚的回鹃人等依然多奉景教。 基督教在元代称为也里可温,此名在赵州柏林禅寺圣旨 碑所录元太宗五年(1233年)诏书中已有记载,元代史书中也 屡见不鲜。 在元代,蒙古政权扩及欧亚两洲,中西交通大为畅通。原 处西北边地多信奉景教的克烈部人、乃蛮部人和汪古部人以 及畏兀儿人向内地迁徙,原居北高加索山麓信仰景教的亚速 人(亚兰人),也随蒙古军至中国。此外,西域诸国流腐中国者 日益增多,中亚景教徙也东入中土。在元代,西域人人华初建 景寺者为马薛里吉恩(阔里吉思)。马薛里吉思来自薛迷思千
中译者序言 3 (撒马尔罕),至元年间为镇江府路副达鲁花赤。他在至元 六-一十九年(1279一1282年)兴建景寺六所,即镇江人兴国 寺、云山寺和聚明山寺,丹徒县的四渎安寺和高安寺,后又在 大兴国寺侧建甘泉寺;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休官后在杭州 荐桥门又建大普兴寺。当时的景教寺称“忽木刺”。在元代, 除景教外,尚传入罗马天主教。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 年),罗马教皇尼古拉四世派遗方济各会修士约翰·蒙特·科维 诺来华传教,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抵汗八里(北京),人德 二年(1298年)在北京建立第一所天主教堂,教皇克列蒙特五 世闻约翰在中回传教勋绒卓著,于大德十一年(I307年)特设 汗八里总主教一席,由约翰充之。同年教皇为爽助约翰,复派 主教哲拉德、裴莱格林、安德烈,尼古拉斯、安德鲁梯斯、赛福 斯托德及威廉等七人携诏书来华。皇庆二年(1313年),只有 哲拉德、裴莱格林和安德烈三人到达汗八里。越五年,约翰派 哲拉德赴刺桐(泉州)任主教。哲拉德去世,延祐五年(1318 年),裴莱格林继任刺桐(泉州)上教。至治一年(?1323年),裴 莱格林去世,安德知继任刺桐主教。至正~十二年(1362年), 安德烈去世。据记载,基督教在元代领洗者有三万人,元廷为 管理景教,还设立专官崇福司。但元代信奉基督教者,火抵皆 为中国西北诸部入和西域来华诸国人。1368年元朝灭亡,这 些入或远逃塞外或回原籍。此后奥托曼土耳其兴起,西域孔 道为之堵塞。从此中国基督教也随之消失。越二百年,即迄 1582年耶稣会士利玛窦来华,中国的基督教才又重新出现。 作者在前言》中声明,他拟将1550年以前有关中国基督 教徒的中西文史料译成英文,收集成册。作者治学态度是比
4 一五五。年前的中国基督教史 较严谨的。如选择史料,主要以正史、手稿、碑铭和方忐为准: 在采用历业传说和游记时,总是寻求旁证;有多家之背和怀 疑,必溯其流变,辨其真伪,决不陈陈相因。如作者在做了大量 考证之后,否定了数百年来在西方基督教史书中广为流传的 耶稣门徒圣多默(St.Thomas)来中国传教的故事;指出-一些游 记所载杭州有“一万二千座桥”乃是夸张之词。再如有些记载 尚难证实真伪时,作者不加安评,而作为一家之言保留之。但 由于作者是传教士,本书是站在传教士的立场上编写的,在资 料的编译和说明中也常带有宗教色彩,这方面也请读者留意。 作者编撰此书时,查阅了大量中文著作,其中重要史籍 有:《唐会要》,旧唐书、《新唐书》、《册府元龟》、宋史产、《元 史》、《元典章>、《元通制条格等等。方志有:《开封府志》,《长 安志》、《泉州府志》、《至顺镇江志和心淳祐临安志等等。佛 经有:《大正新修大藏经》、《贞元释教日录》等等。这些中文著 作,虽然提供了有关中国本土基督敦活动的大量记载,但关于 来华西方基督教传教士的记述颇少。作者为了补充中文史料 之不足,验证中文史料之记载,又查阅数十种西方重要文献。 其中教会史著作有:《梵蒂冈手稿古著新编、《传教会手稿 集》、《基督教会早期传教史》、《方济各会史家集以及弗朗多 著《多明我会在日本和中国等国传教史等等。此外还参考了 多种游记,如心古代印度中国游记》、《阿布·泽德游记》、奈德 托的心马可波罗游记》和拉缪肖的《航海与旅程》。在作者所 引西方史料中,有更大价值的是下述原始材料:《梵蒂风教廷 档案手稿I.Vi,262》、《阿息西公共图书馆手稿314》、《伦敦 大英博物馆科顿手稿NroA.9、和g巴黎国家图书馆拉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