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中国学术史 是:《易经》的卦辞、爻辞中引用不少历史故事,但都是周成王以前的 事情,有的史事情节至春秋、战国时期即已失传:《易经》中涉及一些 初民时期的礼俗,如“抢婚”的成亲方式,而越往后社会风习变化越 大,已不能理解:《易经》中一些交辞为韵文,语词占奥,与《诗经》中 周初诗歌在形式、语意上都接近,所以《易经》应成书于较早的周初 时期,但在此前还应有一个漫长的形成过程,非一人一时之作。至于 《易传》,学术界则多认为成书于战国时期,但形成过程亦应是长期 的,《易传》与《易经》存在直接而密切的联系,不能想象《易经》成书 后几百年无人关注,至战国时忽然冒出一批《易传》来。 《易经》各卦是由两种符号:一(阳爻)和--(阴爻)构成的,关 于这两种符号的起源,学界亦有各家之言,尚未有定论。影响较广的 说法有:1.得自夫妻之道的启示,是男女生殖器的象征;2.得之于对 天地的观察,天浑然一体,而地分水陆,故以两种符号象征之;3.得自 蓍草占筮之法,两种符号不过是各自代表奇数、偶数而已。《易经》 本是占筮之书,《左传》记述此书时都是将之用以预测结局成败、吉 凶的事例,全书亦充满占筮内容,这一点不容置疑。而上述第三种说 法把阴、阳交符号的来源直接与占筮相联系,对《易经》学术性的评 价也就比较谨慎,这里姑且采用之。 以著草预测后果的占筮之法,最初应是十分简单的,随意分取· 些蓍草,若恰为奇数则画作一,若为偶数则画作一一,这两种符号被 称为“阳爻”、“阴爻”,恐要迟至西周末年阴阳观念形成之后。为了 郑重,一件事占筮三次,将所得符号从上到下依次画出,即为一卦。 而这种组合一共可有八种形式,是为八卦,卦名(乾、坎、良、震、巽、 离、坤、兑)当为后定。八卦内每两卦相叠,共可以形成六十四种组 合,即六十四卦,这种组合反映了占筮方法的逐步复杂化。而各卦的 先后顺序则确定得很晚,应与《易传》的形成同步。因此,探讨《易 经》所反映的周初时期的思维、学术、思想状况,只能以六十四卦的 符号、卦辞、爻辞等本身为依据,不应掺人《周易大传》对八封和六十 四卦的讲解,更不应将《周易大传》中的思想看成周初所达到的水
第一章中国传统学术源头的先秦时期19 平。但是,《易传》各篇之所以出现并与《易经》牢固联结,亦不能视 为偶然,若分析《易经》给中国古人思维提供的基础与启示,则需要 结合包括《易传》在内的总体发展趋向。这是两种不同的研究角度, 而后一种角度尚需开拓。 现在,我们先分析《易经》所能反映出周初的思维水平。 第一,《易经》中,具备了矛盾对立于事物统一体之内的观念。 作为占筮之书,《易经》对事物结局的预测不能不出现两种基本对立 的判断,吉与凶、利与不利、悔与无梅、得与失等等概念充斥全书。而 引致这些矛盾后果的前因,也不能不是充满千差万别的矛盾的现象, 于是《易经》对事物的观察就形成了普遍的矛盾对立的概念。在《易 经》中,有对自然界对立事物的感悟,例如《明夷·上六》的交辞:“不 明,晦,初登于天,后人于地。”已经意识到白天与黑夜、天与地的对 立统一关系。在《易经》中也有阶级、阶层之间矛盾的反映,“大人”、 “君于”与“小人”的对立观念屡屡出现,例如《剥·上九》爻辞说: “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避·九四》交辞说:“好避,君子 吉,小人否”;《否·六二》交辞说:“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不但 “大人”、“君子”与“小人”的利益不同,面且即使同在一卦一交,不 同身份的人吉凶休咎也完全不同。在《易经》中还反映了人们处事 行为、态度方而的矛盾现象,例如爻辞中常常出现的“往”与“复”的 概念,都是人们相反相成的行为;《谦》与《豫》两卦的“谦”(谦虚谨 慎)和“豫”(自满懈怠)①侧是表示相反处事态度的一对概念。此 外,《易经》中包含不少比较抽象的矛盾性概念,例如“损”与“益”、 大与小,以及上述吉与凶等占筮断语,而最为抽象的乃是对立的阴交 与阳爻两种符号。 《易经》中不仪具有初步的矛盾对立观念,而且也感察到对立面 的转化现象,《泰·九三》爻辞“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是 ① 对于(易经》中“腺”的解释,学界也有不同的看法,但从《谦·六二》“鸣谦,吉”与 《豫·初六》“鸣豫,凶”的对比来看,“豫”是“谦”的反义同
20中国学术史 最典型的表述。《大壮·上六》爻辞“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无 枚利,艰则吉”,是说羊的怖角被篱笆夹住,进退不得,本来不利,但 处于艰难之中,存戒惕之心,则可转化为吉样。很明显,这里看到了 困境在一定条件下变为顺利的矛盾转化现象,不过仅以具体、形象的 事物来说明“艰则吉”的道理,而缺乏严密的逻辑概念与椎理。 第二,《易经》中具备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观念,这是贯穿全书的 明显特点。感察到矛盾及其转化,就一定会具备发展变化的观念, 《易经》各卦,无不体现出不同客现条件、不同主观原因引起不同结 果的事物变化,而且还表现出将变化予以条理化的倾向,这是值得注 意的。如《乾》卦六爻爻辞从下向上以“龙”的不同境祝象征事物的 发展过程:“初九,潜龙勿用”,是事物的隐伏未发状态;“九二,见龙 在田,利见大人”,表示形势已有所显现,有利于攀缘而上;“九三,君 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是说已经显露头角之后,任事者时刻 奋勉进取、并且谨慎戒惧,虽遇险阻亦无灾难;“九四,或跃在渊,无 咎”,即“龙”得其所,具备了飞腾的条件,做好了准备;“九五,飞龙在 天,利见大人”,是龙已经飞上高天,占断语“利见大人”与“九二”相 同,属于吉卦,却隐含着积极向上面不惟我独尊的意味:“上九,亢龙 有悔”,在整个《乾》卦中带有物极必反的蕴义,对“亢”有两种解释, 一是按本字解释为极端、过分,即高得过分,另一解释是“亢”乃“沆” 字假惜,即水坑,似应以第一种解释近是。这样,《乾》卦就勾画出事 物发展演化的一种总体过程,并且带有因果关系的思考和物极必反 的认识。这不是《乾》卦所独有的,《渐》卦以鸿鸟的飞翔前进象征事 物一步步发展完善的进程,其他如《履》卦、《艮》卦等也都体现出行 为、条件达于不同程度时的事物结局变化,具有把演化现象条理化的 意图。《坤·初六》爻辞“履霜坚冰至”,更表现为对变化规律的直观 体验。古人解释《易经》的“易”字为变化的意思,实在是对《易经》 根本精神的正确理解。 第三,天命与人事作用的变通观念。《易经》既然是一部占筮之 书,在总体上必然充斥天命迷信观念,吉凶预测皆具有神秘主义的倾
第一章中国传统学术源头的先秦时期21 向。《大有·上九》爻辞“自天祐之,吉无不利”,明显地表幂为天命 决定论。但是,《易经》在天命观的框架之内,却不排除人事的重要 性,变通地看待天命和人事的作用。例如“履虎尾”本是十分危险 的,但《履·九四》爻辞则认为“履虎尾,想想,终吉”,就是说即使像 履虎尾那样危险,而只要戒惧提防,最终仍然吉样,突出了人为的作 用。《大有·初九》爻辞“无交害匪咎,艰则无咎”,是说人们彼此不 相倾陷,在艰雅之时则可免于灾祸,这虽为占愆之词,但具体讲的却 皆为人事。《屯·六三》“即鹿无虞,惟人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 吝”,《蒙·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都是说在某种情况下, 人们可以有趋吉避祸的选择。《易经》中这样的交辞是很多的,表明 其书在具体问题上往往将天命与人事的作用结合,甚至有时突出人 事,体现了分别情况有所变通的观念。 将天命及人事的作用加以变通,与《易经》全书总的精神取向亦 相一致,我们认为:《易经》一书的基本精神,是深深忧患意识下的积 极进取精神。首先,读《易经》者很容易体会出其中的忧患意识,古 人早在《易传·系辞下》中即已提出:“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查 《易经》全书,困厄、艰难的场景和相关概念、词语俯拾皆是,给人以 充满危机与行为容易失误的警示,时时提醒人们要谨慎戒惧。在 《易经》爻辞中,占断词语中的“原生”语汇一即不以否定形式明确 表示吉样顺利者,只是“吉”和“利”,而且“利”字多与具体行为联 结,如“利见大人”、“利有攸往”等等。而相反方面的词语如“凶”、 “咎”、“厉”、“吝”、“悔”等则表示不同程度的坏的预测,凶是祸殃, 咎是灾难,厉是危险,吝是艰难,梅是困厄①,语汇、语义比吉利方面 丰富和深刻得多。而且“厉”、“吝”没有适当的反义词,“咎”、“梅” 也只能以“无咎”、“无悔”的否定方式表达相反之义。因此,在《易 经》原生语汇的形成过程中,忧患意识居于主导地位。不过,这种忧 患是基于积极态度之上的,《否·九五》交辞“体否,大人吉。其亡其 ① 以土据高亨《周易古经今注》第六篇的解释,中华书局1984年版
22 中国学术史 亡,系于苞桑”,“苞桑”意为丰茂牢固的桑树,“其亡其亡”表现出安 不忘危的戒惧,后半句是要防止“其亡”的后果而将之系结牢固,而 占断之语乃是在戒惧下的吉利结局,忧患意识总是与人的努力、好的 后果联系在一起的。“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①,则强调既 要不懈解努力,又要谨慎小心,典型地表达了扰患意识下的积极进取精 神。这种精神表现的正是西周初年的精神特征,与关于“般鉴”的思 索一致,中国上古理性思维在起步时期的精神特征,给予此后学术的 发展取向以很大的影响。 三、《易经》提供的思想启示 《易经》是中国上古一部极具特色的典籍,它的内容与关涉的问 题十分广阔,形式更与众不同,具备文字、数目、符号及位置关系等多 种显现的或潜在的因素。因此,《易经》除上文所述直接具备的思维 水平之外,更重要的是在思想意识和思维方式上具有丰富多向的启 迪作用,对中国学术的影响是深刻的、潜在的和具有宏观效能的,这 在《周易大传》中得到了较为系统的表述。《周易大传》形成于战国 时期,虽然不与《易经》属于同一时代,但就其直接讲解《易经》的形 式与内容来看,思想见解和思维方式则得自《易经》的启示。必须分 析这些启示,才能充分评价《易经》在中国学术思想发展上的意义。 《易经》以一(阳爻)和一一(阴爻)两种符号进行组合,三层符号 组成八种样式即八卦,并且也只能组合成八卦,六层符号组成六十四 卦,并且也只有六十四卦。六十四卦、三昏人四交构成一个严密的 体系,占筮之词无论原本有无内容的实质联系,都被组织编排成系统 的认识资料,形式上严整而有序,成为认识继续发展的基础,建立了 思维能力在资料联系中上升的阶梯。同时,这种通过交、卦数目的推 演而达到卦式的完全无缺,给人以世界一切事物及其变化皆能够穷 尽、能够最终认识的信念。而《易经》既然已经通过符号与数县的组 ①《易经·乾·九三》爻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