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刚乔治忠等/著 ZHONGGUO XUESHL SHI 中国學術 中華文化 专题史系列丛书 3>2 车火空面不使地候证「从光声判情无中学未速然的羊中结主装碳机 材三年州关南请子,两日学.售齿上中南块将学 生请作平清代实学等作设学车我其试气的道空活行7鞋的南他速 立作套看表,◆细学车毛为翼中瑞学着报素自然与社之电的积完化, 气台性过我数,道由等为老带吉方本高, 自与热储轮:成来,兰特有上数态的有州, 上单分材的,韩弹州线学北有后老于集增角个方无 某是始合向,袖销了一状共的学未属气、停划想单, 湖本5在术特化地表个封筒世学卡题筒西e料明时 每合品间种护结其能部端的学来议线,有文字相面风丝重A国出,业图基情 是一型真有到风学未丝化弟横论生学求专能主话件: 中国出版典团北吉去放中口
目 录 导论/1 第一章 中国传统学术源头的先秦时期/12 第一节中国上古理性思维的曙光/12 一、“殷鉴”的思索/12 二、《易经》的思维水平/17 三、《易经》提供的思想启示/22 四、五行说、阴阳二气说以及“和同论”的出现/25 五、天人之辩的新思潮/31 第二节孔子儒学的初创/33 一、孔子及其时代/33 二、仁学的思想体系/39 、思想方法与处世哲学/43 四、认识论与教育学思想/46 五、孔子学说与治学活动的历史意义/49 第节战国时期的学术争鸣/54 一、诸子百家形成的社会条件/54 二、墨子及早期墨家学说/59 三、《老子》的睿智与道家的发展/69 四、思孟儒学与苟子儒学/86 五、法家思想及韩非的集成/97 六、名辩思潮与墨辩/101 七、阴阳家的视野/106
2中国学术史 八、诸子争鸣的文化趋向/110 第二章 以经学为核心的汉代学术/119 第一节汉初学术之状况/120 第二节儒学经典化之历程/130 第三节五经的阐释与传授/141 第四节经学的今古文之争/160 第五节阴阳五行与儒学的政治化谶纬化/175 第六节封建正宗史学宗旨的确立/188 第七节汉末社会批判思潮及其学术价值/197 第三章 多向探索的魏晋南北朝学术/206 第一节学术在乱世兴盛的原因和条件/206 第二节名教与自然:魏晋玄学及其主题/212 一、玄学的萌发/213 二、正始玄学/217 三、竹林玄学/223 四、中朝玄学/226 第三节儒家经学的更新和继续发展/230 一、魏晋时期的经学/232 二、南朝的经学/237 三、北朝的经学/241 第四节佛学的兴盛及其与本土思想的冲突/243 一、佛经的译注与佛理的探索/244 二、佛教与儒、道的纷争与交融/251 第五节史学的独立和兴盛/256 一、史学的独立/256
合 录3 二、史学的繁荣/257 三、朝代(国别)史、人物家族史和地方史的突出 发展/260 第六节文艺理论探索及其他/264 一、曹丕《典论》/265 二、陆机《文赋》/266 三、刘勰《文心雕龙》/268 四、钟嵘《诗品》/270 第四章三教合流的晴唐学术/274 第一节学术发展概况/274 第二节经学:统一南北与定于一尊/277 一、隋代经学/277 二、唐代经学的统一/279 三、中晚唐经学的更张/282 第三节史学:总结与创新/285 一、繁盛的史学园地/285 二、史学注疏学一对《史记》、《汉书》等的研究/286 三、正史的编撰/288 四、唐代史学双擘一《史通》与《通典》/290 第四节佛学:唐代学术史上的桂冠/293 一、佛典的翻译与研究/294 二、天台宗及其佛学要旨/297 三、华严宗及其佛学要旨/298 四、法相宗及其佛学要旨/300 五、禅宗及其佛学要旨/301 第五节道教:皇家宗教及其哲理化/307 一、道家与道教及其发展/307
4中国学术史 二、道教论著与道藏编纂/309 三、道佛之争与道教的哲理化/311 第六节儒学的异端与更新/314 一、王通的儒学异端/315 二、韩柳刘的天道观/316 三、韩李的心性论/318 第七节文学与语言:时代学风的嘶影/320 一、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研究/320 二、《文选》学的繁荣/323 三、类书的编纂/324 四、字书和韵书的编撰/325 五、汉语字母学的诞生/327 第八节结语/328 第五章 探求义理的宋元学术/331 第一节治经方法的变革与宋学方法的形成/331 一、宋儒对汉学的改造和宋学的特征/331 二、义理的偏重与宋学方法的成熟/336 第二节宋学方法的治经实践/338 一、宋儒治“三经”/338 二、“十三经”的组成与朱熹注“四书”/342 三、元儒对宋学治经方法的修正/344 第三节用宋学方法探求“理”的历程/345 一、北宋时期各学派对“理”的提出和初步解释/345 二、南宋时期朱熹、陆九渊对“理”的不同认识349 三、宋末元朝理学家“和会”朱陆的努力/352 四、宋元学者对理学学术史的初步研究/355 第四节对前代历史的义理性评说/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