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 与世界文化 〔美)许倬云(ZHU0-YUN HSU)
试论网络一代序 本书所收,是近年所作的若干散文,却又不是专业的研究 论文。我的专业是历史,后来又发展了社会学的兴趣。在揆 写专业论文之外,也陆续为报刊杂志撰写一些杂文。此处所 集,大都为有关文化形态与历史发展的感想。这些观念,若以 专业论文,发为高颂讲章,未必能达到一殼知识份子的清听, 大多数读者也未必有兴趣。此处集为一书,也只是想以芜见 就教于同胞,若能因此而有素心人,发为共鸣,则于愿足矣。 自从束发受书,大约已学习了半个世纪,为时不短,却因 学习的兴趣,颇为芜杂,递致至今不能整理为有系统的专精之 学。然而,本性好奇,竟不以芜杂为病,儿十年来,拉拉扯扯, 也学竟摸出一些线索,自以为可以尝试着用来解答自己心中 的疑题,于是也就乐此而不倦,继续在这一条处处多歧路的治 学园地中,尽力探索追寻文化与历史发展的脉络。 目前我的思考方向,大率为二端。一是体系的结构。最 初有此构想,系由中国历史上的道路体系着手。在空间的平 面上,中国的各个部分,由若干中心地区,放射为树枝形的连 线,树枝的枝柯,又因接触日益频繁,编织一个有纲有目的网 络体系。几个地区的网络体系,逐渐因为体系的扩大,终于连 接重叠,成为更庞大的体系。中国的道路系统,经过数于年的 演变,将中国整合为一个整体。近数百年来,全球若干原本独 立的体系,也因接触与交往,正在走向更大的整合,合为全球
性的体系。 在工作过程中,我逐渐体会,经济体系由交换资源而来, 其体系的形成,自然与道路体系相叠,甚至重合。于是无形的 交换网络,实在也可由平面二度空间的道路体系类推而建立。 再进一步,社会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资讯资源,及由此而衍生 的社会力,正如物质资源的交换,也可以有其流转交换的体 系。社会体系的空间,最简单的阶段,可能也与道路体系一 样,循二度空间组成,但社会结构甘渐复杂,遂有社会的空 间,超越脱离于道路体系及经济体系之外,另有一个整合的 社会体系。 在这三重重叠的体系之上,又可衍生政治体系及思想体 系。前者是政治资源,包括权威与权力的控制与流转。后者 则是由若干中心观念分化衍生为整体性的思想形态与思考 方式。这两个体系与社会及经济体系的关系,在不同的文化 中,有不同程度与不同形态的重叠。以中国的历史而论,自从 秦汉统一以后,其中普世性的儒道意识形态,以文宫系统与皇 帝制度相辅的帝国体制,以小农精耕与市场交换为主体的经 济体系,以编户齐民为基础,有阶级,却又有相当流动的动态 社会、家族与社区相叠的社会组织,凡上思想、政治、经济、 社会四项体系,彼此之间,重叠相合,互为影响,构成一个紧密 面稳定的多体系文化复合体。在现代之前,还没有外来体系 干预之时,这四个体系的复合体,即使有部分的衰化或败坏, 因为四个体系的互补作用,整个复合体仍能自己进行愈合,一 时不致崩解。假如全体崩解了,由于中国地区自然条件不变, 整个复合体中的经济体系,会首先复原,而逐步导致其他三个 体系的恢复。一这是中国文化复合体能有其长期稳定的原 因,亦即“常”的一端。 我所思考方向的另一端则是与“常”对立的“变”。“变
又有二项,一是成长,一是衰败。在成长方面的“变”,其契机 蕴存于体系的扩大与充实。体系向外扩大,一个阶段紧接另 一个阶段,由中心的点,扩大为核心的面,再度由核心辐射为 树技形的扩散,又由树枝形整合为网络,接下去又以此网络之 所及,作为下一阶段的核心,继续为下一阶段的扩散中心。如 此重复进行,一个体系将不断扩大。核心开展,逐步将边陲消 融为新的校心,而又开展以触及新的边陲。 成长的内在层面,则是体系之内的充实。一个体系,其最 终的网络,将是细密而坚实的结构。然而在发展过程中,纲目 之间,必有体系所不及的空隙。这些空隙事实上是内在的边 陲。在道路体系中,这些不及的空间有斜径小道,克越大路 支线,连系各处的空慷。在经济体系中,这是正规交换行为之 外的交易。在社会体系中,这是摈于社会结构之外的游离社 群,在政治体系中,这是政治权力所不及的“化外”,在思想体 系中,这是正统之外的“异端”。同时,这四大体系的空隙,也 往往存在道路体系之外的空间,发而为向正规体系挑战的另 一体系复合体。于是,在中国历史上,举例言之,流民(社会体 系的空喷),可能以民间信仰(思想体系的空隙)作为结合的力 量,或则打劫,或则走私(经济体系的空间),终于揭竿而起,各 处汇流(政治体系的空隙),向政治权威挑战。流民集团移动 的途径,往往在大道之外的田乡聚集,时时突通都大邑。中 国历史上的大规模农民晚争,大致都是循如此模式进行。 再以思想体系的扩散与充实来说明,可举中国偶家体系 为例。孔子弟子中,众说纷纭,儒分为几,这是分化为树枝形的 阶段。战国末叶,大约在礼记诸篇集合成峡时,这是形成核心 网络的阶段,甚至孟荷诸大家的基本意念,都已融合在内。但 是儒家不谈形而上学,阴阳五行成为边陲,后经薰仲舒的整 理,始将偶家网络扩散为庞大的普世体系。儒家不是宗教,信 3
仰的领域是儒家内在的空隙。东汉马郑以后,儒家内部整顿 为严密的体系,却未能填满信仲的空隙。谶纬之学,究竟是十 分幼稚的造神运动,不足以填充信仰空隙,外来佛教及复生的 道家思想,遂摸入儒家留下的空问,对儒家而言,出现了强大 的挑快体系。经过南北朝时代的调适,隋唐时代的消化,正统 儒家与挑晚的佛道,终于融铸为理学的儒家,成了近古中国 的思想网络,竟可与另一方向融铸而成的华化佛教,并存而不 悖。 这种由空隙与边陲向正规体系挑战的现象,实际上使体 系经历辩证的发展,不但有扩散,也有内部的充实。正规体系 与挑战体系的冲突,终于会将两个体系由长期接触(或强烈的 接触),而整合为一,构成一个坚实而又扩大的新体系。新的 体系必须接纳挑战体系,始能提升为另一层次的稳定。然后, 以这新体系为核心,将再有内在的挑战体系,随着有新起的空 隙,而逐渐成形。周而复始,又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 至于体系衰败的过程,则与体系内的构成因子的变更有 关。道路体系是物质性的,若没有经常进行的维护与修整,任 何可见的道路体系都会衰败。政治、社会、经济、思想四个体 系运作者的构成因子,其不能再加简约的最小单位是个体的 成员,亦即“人”。人群可有新陈代谢,继续更新其成分;个别 的成员,则有自然的生命央定其生老病死的阶段。社会体系 的成分为入群,如果新陈代谢不佳,结构即难免僵化。思想体 系中的成员有思考的人,也有传授的人,如果新陈代谢不佳, 新思想、新观念即不易出现。经济体系的内涵,有制度与组 织,但运作者仍是个别的人。同样,政治体系的内涵,其权力 的运作者,也是个别的人。经济与政治两大体系中,由于运作 者掌握了资源与权力,二者都令人恋恋不舍其伴随的利益。因 此,这两大体系中的运作者,每为长期盘蹄,不甘放手的既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