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文化研究丛书 萧兵著 中国文化的精英 太阳英雄神话比较研究 W ZHONGGUO WENHUA DE JINGYING ZHONGGUO WENHUA DE JINGYING 上海文艺出版社
小 引 本书是笔者计划甲的《玄鸟》(中国上古民俗神话传说文化 的综合研究)的一部分,也跟《楚辞研究》五种一样,算是“玄鸟 之羽”吧;其所以取名《中国文化的精英一太阳英雄神话比较 研究》,是因为: 一一希望着重研究以华夏一汉族为骨干的中华各民族的英 雄神话,这些英雄尽管各自独立发生和成长,而不论以何种 面目出现,归根到底多为“太阳的子孙”,都是古代中国太阳 神文化的承担者和创建者: 一一它们作为整体跟世界英雄神话,尤其是古代希腊与“泛 太平洋文化”的英雄神话有相当的类似性或趋同性,可以通 过多维时空或区划性的比较,发瑰其间的异同、长短以及在 不同层面和水平上可能的交叉联系、递嫂行变, 一一从面为以太阳神及其族裔为核心的新“光明神话”学说 张本(这个学说的核心即是:“光明”的崇拜与理想乃是人类 自由能动本质的自为实现,也是人类自觉增进负熵、改善生 命的积极尝试)。 这样,全书的重点当然就要放在片代中园“本土”及其周边 的各个民族(不管其后来是否纳入中国版图)的英雄神话的比较 上。一般、常见的“中原”“南楚”等文献资料里的神话(尤其是创 ·5·
世英雄和祖先神话)不拟详细讨论,而把注意力放在不太常见的 各兄弟民族英雄神话上(为免翻检之劳,尽可能多举实例),放在 各民族神话各个层而的“释读”或“还原”之上,然后再把尽可能 表幂出其原貌或基本结构(或“模子”,或“图式")的“故事”进行 广义和狭义的比较一一后者的重点则放在以亚洲东部(包括东 北部)和南部为中心的“泛太平洋文化”的英雄神活以及中国与 古代希腊英雄神话“趋同性”的发现之上:至于其趋同的原因、规 则,特别是可能“播化”与“交叉”的时间与路线都留待有识之土 去深入判别和讨论,本书的篇幅和野心都已经够大了! 本书首先想揭示东西方太阳神世系趋同的表现,尤其是太 阳神祖孙三代神格、神位、神性、神迹种种微妙的对应性;从而表 明,他们往往以射手英雄、弃子英瓣、除害英雄、治水英雄、灵智 英雄的多重面目出现,而且大多数与鸟(风)一蛇(龙)图腾机制 有潜在的联系,往往“卵生”、早慧,并且有相似的业迹、灵性,经 历严酷的考验和悲壮的死亡。 这决不是抹煞这些英雄及其故事的独立性。它们大多数是 土生土长的,有自已的文化背景、文化而貌和文化价值,有自己 发生、发展和完成的历史。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例如从狩猎向 农牧、从野蛮向文明的转变初期)往往会发生相似的思维模式与 心理建构,会从自己的族体里“选择”出文化的“精英”来,塑造为 各种各样的英雄,他们的业绩当然也会具有相当的类似性。但 是人类的文化从整体、从大区划来看又不是绝对孤立的(荒漠、 极地、孤岛、深山的文化群体不但较少而且因为缺乏交通、交往、 交流而得不到长足的发展,而较少所谓“世界史的意义”)。在 洲与洲之间,其至在新旧大陆之间,都可能有文化的交往与交 流一而且可以追溯到人类历史的曙光期。现代“旧石器”考古 学、海祥考古学,尤其是模拟考古学,都在证明着这一点。神话 e6*
传说这种具体生动而浅俗的故事性的东西,比起需要相当技术、 经验的物质文化成就来,更加具有活跃性、生命力和感染作用, 更加具有通行性、游走性和传承性,一叶扁舟便可以让祖先业迹 随波而去,一骑骏马就能够使英雄故事遍布四方。英雄可以是 本土的,业迹也可以是固有的,但是英雄故事里的许多情节(或 细节,或因子)却可能是交流的,播化的,互相借鉴、传袭和移植 的。那些形神兼似,从整体到细节都相似或相应的故事要素 或因子,也是很难用共同心理、巧合、偶然性之类遁词来加以解 释的。必须实事求是地对它们的性质和来源进行审查和鉴定。 必须承认,某些英雄的形象或业迹一一尤其是它的“关目”,它 的“因子”一是播化和借鉴的结果,是人群交往、文化交流的 成绩。英雄千面,其源归一,万变不离其宗,这种绝对化的说 法当然存在许多缺陷和难题,但是,“英雄主体独立,业迹部分 交流却是很难抹煞的事实(这也是本书讨论的重点)。世界的历 史和人类的文化本来就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或“系统”,文化或其 因子的多层而“相似”或“趋同”,以及其间可能的“播化”与“交 流”都是正常而积极的现象,不必大惊小怪,羞于启齿,歪曲隐 瞒。官目的自尊,是民族自卑感的表现。 每一个英雄都是一个世界,一个相对独立自足的整体,但同 时又带着多重性和复合性,往往既是射手,又具灵智,可能被弃, 还曾除害、治水,虽然各有专擅,却极难分割。本书的题材作这样 的划分,既是为了打破传统的框架,不按照“一人一章”、“一事多 面”、“从生到死”的老套写法,以避免泛论“意义”,空讲“特征”的 老生常谈,又是为了便子就英雄的某一方面、某段统历、某种特 点、某个“因子”进行集中而又广泛的比较。这就不得不把某个对 象假定地划分为“射手”、“弃子”等等,也就是说往往要把他们既 作为“灵智英雄”,又作为“除害英雄”…来讨论。在处理题材 7g
时,尽可能地按照每一个英雄的专擅和特点来安排。例如第一 篇“射手英雄”主要是揭出世界神话里的射手多属“太阳文化”之 精英,而其诞生多与太阳神鸟发生关系,或化鸟形,或曾卵育,带 导论的性质,而以中国东方夷人的英雄群为重点;第二篇·“弃 子英雄”以中国的稷故拿为轴心,除了讨论“搜迹生子”的原由 与背景外,还把世界性的英雄弃子划分为“山野一物异”、“河海 一飘流”两大类型,并且尽可能按服“文化区”揭示它们可能的交 往与联系,第三篇“除害英雄”以后羿与赫拉克里斯等为主体,探 讨他们那非常相似的初生、婚试和杀怪、除害的神迹,第四篇“治 水英雄”则以鲧禹及与其有关的中国、美洲水神为重点,分析他 们的化身、变形或分合;第五篇“灵智英雄”却是拿哈奴曼与孙悟 空、夸父与普罗米修斯的比较为缘头,讨论他们的助业,他们的 悲剧和他们的牺性,多少有收束的意思,尽管作了艰难而又窘迫 的努力,仍然不能避免可厌的重复和分割。但这是一种带有草 创性的尝试,是否得不偿失,只有留待专家、读者评定。笔者历 来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文化因子的考释、“还原”以及源流的探索、 同异的比较之上;但既关源流,又涉比较,就不能不是一种多时 空、多层面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不能不追求某种“点线而互渗, 微宏观结合”的境界。 本书没有专门的理论性章节和学说史介绍,详路主次的安 排也不尽符合科学体系的要求。这主要因为本书的兴趣在广义 的“复原”与“比较”,尽可能夹叙夹议,边说边比,既“论”且“史”, 可比的或已成为比较文化学“公案”的材料谈得多一些,一般常 见的资料就-一带而过(这已有袁珂先生的几本大若可供参考), 所谓“打话则长,无话则短”是也。这还因为笔者已陆续发表 《楚辞新探》、《楚辞文化》、《楚辞与神话》、《楚辞与美学等论 著!百余篇有关论文,今后还要迸中国民俗神话及民族性格、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