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巾国学术史 将批判的矛头直指玄学的理论根基。因此,孙盛与殷浩的辩论很可 能是其儒学立场与玄学的交锋。这里不惜笔墨地举出此例,乃是为 了说明:即使在一个具体的研究对象上,有时也需要从整个学术史的 角度全面考察,方能作出确切的评析,至于一个时代的学术文化现 象,就更是如此,所以在各种专门史充分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整体学 术史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学术史研究与各类专门史相比较,具有关注各种专业发展中相 互联系的整体性,关注学术事业和成果的形成及发展过程等特点,从 这种视角与方法中即可体现出学术史所要探讨的主要内容:第一,研 究学术形成、发展的社会机制以及学术认识赓续的社会纽带,不仅探 索学术最初产生的社会原因,而且研究各个时期学术现象的社会条 件;第二,不仅关注个案研究,面且更关注团体的、社会性的学术现 象,例如学术派系的发生、发展、盛衰,学术风气的形成和变化等等; 第三,探讨学术各门类的相互影响和内在联系,特别是由其内在联系 促成的学术总体发展趋势;第四,不仅注重一定时期主导的学术倾 向,而且关注潜在着的、预示发展前途的理性认识因素:第五,研究以 往学术界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的活动、学术著述与学术思想,三者并 重,使学术史的研究从这三个基点上构成三维的考察角度,得出全 面、如实的分析判断;第六,考察学术发展对社会政治、经济,以及其 他文化事业所起到的作用。 研究学术人物的活动、学术著述、学术思想三者,既是一个内容 问题,也是一个方法问题。学术人物的活动牵连社会的各个层面,从 中可以透视出学术发腰的社会条件、学术风气与学术流派的状况,可 以条理有关学术著述的产生时间和经过,可以显示有关学术思想的 前后变化或发展;学术著述是学术成果具备物化特征的戟体,可以跨 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发挥较大的影响.研究学术著述的内容、形式、 撰写过程、流传状祝,可以完整地将学若或学派的各方面主张均加以 清理,一定程度上显现学术成果的价值。学术思想的研究是学术史 研究深化的表现,因而可以作为学术史研究的重点内容,但必须在学
导论9 术人物活动研究和学术著述研究的有机联系内予以整体性考察,避 免以单一框架(如哲学史的研究框架)提取资料而造成对学术思想 的支解,避免对具体研究对象进行单纯的逻辑分析,而注意包含时间 先后因素的过程研究。 对学术史进行整体的研究,并不意味着兼收并蓄、主次不分,而 只能将历代学者、学术著述、学术思想中典型的、具有较大影响以及 见解独树一帜的事例作为重点研究对象。所谓“典型”,是指同一流 派中首发的、集大成的、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著述;所谓“具有较大 影响”,包括当时形成风气、波及较大社会层面,和当时未显但对后 世影响颇大的学术著述与思想。不同学术见解、不同学派之间的切 磋、辩论与斗争,是学术发展的动力之一,即使一种学风正在盛行,往 往也会出现与之不同的学说,这种不盲从一时风气的见解,在学术史 的研究中不应忽略。 三、学术史体系的探索 中国学术的发展源远流长,但系统的中国学术发展史研究尚属 薄弱,迄今为止,已经出现的几种中国学术史著述,所展示的学术史 体系各有不同。 梁启超是近代身体力行开展学术史研究的第一人。他1902年 发表的《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还之大势》,论列的主要是哲学与思想领 域,相当于一部简明的中国学术思想史。同年他还草就了《论希腊 古代学术》,在第一章“总论希腊学术”中注明:“本论范围专在哲学, 其他不具。读者亮之。”①说明粱启超并不认为学术史就是哲学史, 但是哲学与思想史显然是他理解的学术史的核心部分。梁氏的两部 名著《清代学术概论》(1920)、《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926),给我 们展示了其更为清晰的学术史路径。《清代学术概论》讨论的土要 是清代经史之学,兼及其他。在这部书的《序言》里,作者提出有志 ① 《梁启超全集》第二册第05负,北京出版杜999牛版
10 中国学术史 于撰写五卷本《中国学术史》的宏愿:“其一,先秦学术;其二,两汉六 朝经学及魏晋玄学;其三,隋唐佛学;其四,宋明理学;其五,则清学 也。”从这样的分卷中,可以看出梁启超理解的中国学术史有突出的 中心主题,但不见得是包罗各个时代的全部学术内容。但是在《中 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则是以学科为中心讨论理学、史学、经学、小 学、音韵学、考据学及科学方面的学者及其成就。钱穆地有一部《中 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937),则完全以人物为中心,类似于黄梨洲的 《明儒学案》的体例,内容背然是经史子集的范围。 当代学者研究学术史的著作也不少,有学派学术史如《中国儒 家学术史》、学科学术史如《近代中国史学学术史》、综合性学术史如 《中国传统学术史》等方面的著作问世。学术史专家卢钟锋先生《中 国传统学术史》①叙述的内容主要限于历代学术总结性作品,如目录 学、学案史之类的内容,不包括各个时期各学科研究的具体内容,可 以说相当于“学术史”之“史”,或历代学术总结之“史”,成一家之 言。著名的《学人》杂志创刊号有一组“学术史研究笔谈”,发表了来 自文学、哲学、语言、宗教、历史、法律等学科的新锐学者对于学术史 的不同看法②。刘梦溪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有长篇序 言,讨论学术史的学科源流及其理论问题。 我们理解的中国学术史乃是中国学者探索自然与社会之奥秘的 研究史,它既包括过程、组织、活动等历史形态的东西,也包括结论、 成果、思想等观念形态的东西。它是分析的,具体如传统学术类的经 史子集等各个方面;它又是综合的,涵纳了一个时代的学术风气、学 术思想等。但是要把我们理解的学术史变成《学术史》,则还有一个 内容取舍、材料切割、观点提炼的过程,如此才有可能形成一个严谨 的研究体系。现在写出来的这部书稿涉及的内容既不全面,讨论探 素亦未细致,尚有很广阔的待开拓的课题领域。但是,我们力图以深 ①卢钟锋:《中国传统学术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年版。 ②《学人》第一辑,陈平原、王守常、汪晖主编,江苏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导论11 入浅出、通俗易懂的笔法在建设中国学术发展史研究体系上作一初 步的探讨,其中不完善和舛漏之处,尚赖学术界同仁互助互补、讨论 切磋,以求共同进步
第一一章中国传统学术 源头的先素时期 第一节 中国上古理性思维的曙光 一、“殿鉴”的思索 人类的意识,是从原始社会就存在的。近代思维科学认为:在从 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首先是群体的劳动行为促进了感官和脑髓的 发展,从而推动意识的进步。随后,语言的产生与人!之间意识的沟 通,有力地推动人类抽象能力及推理能力的增强。当原始人的思维 能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就会从生产与生活中产生诸如人类起源、生死 奥秘、天地形成等等问题。但是,原始人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尚无 法理性地解答这些问题,他们对自身的生殖、死亡、梦境等等亦不能 理解,只能付诸以形象性的想象。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原始人处于 被动与无能为力的状况下,这必然使原始人的想象带上自然崇拜特 征,梦境中一切又使原始人误以为万物皆有灵魂,图腾崇拜、祖先崇 拜等原始自发的宗教牛活以及虚幻而又生动的原始神话,都是在这 样的条件下产生的。原始神话在崇拜自然的同时,还包含征服自然 力的愿望与想象,反映人类在生存平争巾思维进步的积极成果,但 这种思维寄托于虚幻的想象,仍不属于理性思维的性质。 当人类补会携带原始宗教意识与征服自然力的愿望步入阶级分 化时期之后,一方面自然力的人格化即神的信仰被统治者强化,可能 使思想更趋向于麻木;另一方面社会变革、社会分工与脑力劳动者的 出现,以及生产力的进步,都可能使理性思维迅猛发展。这两种对立 的因素的消长,将决定个民族、一个国家在“文明”时代到来之际 的文化和学术发展状况。古希腊的奴隶制由于具有打破了氏族公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