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八校2013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考试日期:2012年12月21日上 午) 第I卷(阅读题共66分)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主张平衡和谐, “以和为贵”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君子和而不 同”正是对“和”这一理念的具体阐发 ②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原话是:“君子和而不同,小 人同而不和。”何晏在《论语集解》里对这句话的解释大意是君子内 心所见略同,但其外在表现未必都一样,这种“不同”可以致“和” 小人虽然嗜好相同,但因为各争私利,必然互起冲突,这种“同”反 而导致了“不和” ③此前,史伯和晏子从哲学和自然规律上来讲“和”与“同”,孔子 则将其引申到社会领域,用以阐释做人的道理,视为区别“君子”与 小人”的特征之 ④宋儒注重义利之辩,认为义、利水火不容,即所谓“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并明确地以义利观来解释“和而不同”,认为君子的 “和”是“义”的结果,小人的“同”是“利”的驱使。这种解释思 路一直延续到清末。 ⑤在当今时代,对“君子和而不同”的理解,似应超越“义”“利” 的道德范畴而上升到哲学的范畴。“和”是和谐,是统 同”是
皖南八校 2013 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考试日期:2012 年 12 月 21 日上 午) 第Ⅰ卷(阅读题 共 66 分) 一、(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①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主张平衡和谐, “以和为贵”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君子和而不 同”正是对“和”这一理念的具体阐发。 ②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原话是:“君子和而不同,小 人同而不和。”何晏在《论语集解》里对这句话的解释大意是君子内 心所见略同,但其外在表现未必都一样,这种“不同”可以致“和”; 小人虽然嗜好相同,但因为各争私利,必然互起冲突,这种“同”反 而导致了“不和”。 ③此前,史伯和晏子从哲学和自然规律上来讲“和”与“同”,孔子 则将其引申到社会领域,用以阐释做人的道理,视为区别“君子”与 “小人”的特征之一。 ④宋儒注重义利之辩,认为义、利水火不容,即所谓“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并明确地以义利观来解释“和而不同”,认为君子的 “和”是“义”的结果,小人的“同”是“利”的驱使。这种解释思 路一直延续到清末。 ⑤在当今时代,对“君子和而不同”的理解,似应超越“义”“利” 的道德范畴而上升到哲学的范畴。“和”是和谐,是统一,“同”是
相同,是一致;“和”是抽象的,内在的;“同”是具体的,外在的 “和而不同”,就是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非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 ⑥高明的人总是与别人相协调,但并不盲目地重复或附和别人,因包 容差异而不重复故能达成和谐:不高明的人,见到旁人的成功就·窝 蜂随大流地模仿别人,强求一致,反而引起恶性竞争,最终导致不和 ⑦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和而不同”这一两千多年前的古老观念仍 然具有强大的生命活力。“和而不同”是世界多元文化共同繁荣发展 的必由之路;反之,“同而不和”就必然导致纷争乃至战争。所以说, 和而不同”是人类共同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基本法则 ⑧这样看来,“和因义起,同由利生”的传统解释就显出了某种局限 性。实际上,“和”可以因“义”而起,也可以因“利”而起,即便 不讲“义”而仅言“利”,也应当求“和”,因为不“和”不仅不 “义”,也不“利”。反过来说,言利未必生同,如果不是仅仅图 时之利、区区之利,而谋长远之利、宏大之利,就必须走“和而不同” 之路。这也说明,义与利不一定是对立的关系,还是可以形成统一的。 ⑨那么,怎样才能达成“和”的局面呢?实际上,孔子已为我们指明 了答案—“不同”,也就是不强求一致,不重复别人。只有在大目 标不冲突的前提下,承认、包容乃至尊重差异,才能化解矛盾,共存 共荣。只要愿意共存共荣,就必然要磨合。磨合得好,才能比较顺利 地从经济全球化过渡到文化上的多元一体,经过不断的磨合,最终进 入“天下大同”的境界。这里的“大同”,是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 是外在的相同一致,实质上就是“和而不同”的理想境界
相同,是一致;“和”是抽象的,内在的;“同”是具体的,外在的。 “和而不同”,就是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非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 ⑥高明的人总是与别人相协调,但并不盲目地重复或附和别人,因包 容差异而不重复故能达成和谐;不高明的人,见到旁人的成功就一窝 蜂随大流地模仿别人,强求一致,反而引起恶性竞争,最终导致不和。 ⑦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和而不同”这一两千多年前的古老观念仍 然具有强大的生命活力。“和而不同”是世界多元文化共同繁荣发展 的必由之路;反之,“同而不和”就必然导致纷争乃至战争。所以说, “和而不同”是人类共同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基本法则。 ⑧这样看来,“和因义起,同由利生”的传统解释就显出了某种局限 性。实际上,“和”可以因“义”而起,也可以因“利”而起,即便 不讲“义”而仅言“利”,也应当求“和”,因为不“和”不仅不 “义”,也不“利”。反过来说,言利未必生同,如果不是仅仅图一 时之利、区区之利,而谋长远之利、宏大之利,就必须走“和而不同” 之路。这也说明,义与利不一定是对立的关系,还是可以形成统一的。 ⑨那么,怎样才能达成“和”的局面呢?实际上,孔子已为我们指明 了答案——“不同”,也就是不强求一致,不重复别人。只有在大目 标不冲突的前提下,承认、包容乃至尊重差异,才能化解矛盾,共存 共荣。只要愿意共存共荣,就必然要磨合。磨合得好,才能比较顺利 地从经济全球化过渡到文化上的多元一体,经过不断的磨合,最终进 入“天下大同”的境界。这里的“大同”,是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 是外在的相同一致,实质上就是“和而不同”的理想境界
(选自《人民论坛》第四期,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对“和”与“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和”就是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一致; “同”是指相同,是一致。 B.“和”与“同”是古人区别君子与小人的特征之一,君子的“和” 是“义”的结果,小人的“同”是“利”的结果 C.“和”并非盲目地重复或附和别人,“不同”并非刻意制造矛盾, 同”并非一定不“和”。 D.如果追求的是长远之利、宏大之利而非一时之利、区区之利,“和” 也可因“利”而起,“利”也未必生“同” 2.下列关于原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门见山,指出平衡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历来主张,确立 以和为贵’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这一中心 论点。 B.作者以古人从义与利的关系的角度对“和而不同”所做的阐述为 例证,指出义与利自古至今就是对立的,即“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 利 C.第⑦段指出在全球化的今天,“和而不同”这一古老观念重新焕 发出新的生命力,只有走“和而不同”道路,全世界才能实现多元文 化共同繁荣发展
(选自《人民论坛》第四期,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对“和”与“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和”就是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一致; “同”是指相同,是一致。 B.“和”与“同”是古人区别君子与小人的特征之一,君子的“和” 是“义”的结果,小人的“同”是“利”的结果。 C.“和”并非盲目地重复或附和别人,“不同”并非刻意制造矛盾, “同”并非一定不“和”。 D.如果追求的是长远之利、宏大之利而非一时之利、区区之利,“和” 也可因“利”而起,“利”也未必生“同”。 2.下列关于原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门见山,指出平衡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历来主张,确立 “‘以和为贵’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这一中心 论点。 B.作者以古人从义与利的关系的角度对“和而不同”所做的阐述为 例证,指出义与利自古至今就是对立的,即“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 利”。 C.第⑦段指出在全球化的今天,“和而不同”这一古老观念重新焕 发出新的生命力,只有走“和而不同”道路,全世界才能实现多元文 化共同繁荣发展
D.文章最后指出,只有不强求一致不重复别人,才能达成“和”的 局面;并进一步指出,如果磨合得好,全世界是可以达到“和而不同” 的理想境界的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和而不同”的思想,在我国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对我国当 前的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意义则 不大。 B.是协调还是模仿,是包容差异还是寻求一致,这是判断一个人是 否高明的依据之一。一味地追求“同”,必然会导致纷争甚至战争 C.文中“天下大同”的社会,应该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 社会;也应该是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而不同”的社会 D.要最终进入“天下大同”的境界,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而痛苦的 碰撞磨合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因为差异是无所不在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游三游洞记 [清]刘大槐 出夷陵州治,西北陆行二十里,濒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也。路狭 不可行,舍舆登舟。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复舍舟 登陆,循仄径曲以上,穷山之巅,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其下地渐平, 有大石覆压当道,乃伛俯径石腹以出。出则豁然平旷,而石洞穹起
D.文章最后指出,只有不强求一致不重复别人,才能达成“和”的 局面;并进一步指出,如果磨合得好,全世界是可以达到“和而不同” 的理想境界的。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和而不同”的思想,在我国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对我国当 前的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意义则 不大。 B.是协调还是模仿,是包容差异还是寻求一致,这是判断一个人是 否高明的依据之一。一味地追求“同”,必然会导致纷争甚至战争。 C.文中“天下大同”的社会,应该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 社会;也应该是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而不同”的社会。 D.要最终进入“天下大同”的境界,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而痛苦的 碰撞磨合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因为差异是无所不在。 二、(3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游三游洞记 [清]刘大槐 出夷陵州治,西北陆行二十里,濒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也。路狭 不可行,舍舆登舟。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复舍舟 登陆,循仄径曲以上,穷山之巅,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其下地渐平, 有大石覆压当道,乃伛俯径石腹以出。出则豁然平旷,而石洞穹起
高六十馀尺、广可十二丈。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之室 焉 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 声如钟。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 逄逄然鼓音。背有石如床,可坐。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其声轰然, 如钟磬助之响者。下视深溪,水声泠然岀地底。溪之外,翠壁千寻, 其下有径,薪采者行歌①,缕缕不绝焉 昔白乐天②自江州司马徙为忠州刺史,而元微之③适自通州将北还, 乐天携其弟知退④,与微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留连不忍别去,因 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其后,欧阳永叔⑤及黄鲁直⑥二公皆以 摈斥流离,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予自顾而嘻,谁摈斥予 乎?谁使予之流离至于此乎?偕予而来者,学使陈公之子曰伯思、仲 思。予非陈公,虽欲至此无由,而陈公以守其官未能至。然则其至也, 其又有幸有不幸邪? 夫乐天、微之辈,世俗之所谓伟人,能赫然取名位于一时,故凡其足 迹所经,皆有以传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显。若予者,虽其穷幽陟险 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 游者踵相接也。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 亲炙其光。呜呼!此岂一人之不幸也哉 [注]①薪采者行歌:樵夫们唱着歌。②白乐天:白居易,乐天是他的 字。③元微之:元稹,微之是他的字。④知退:白行简的字。⑤欧阳 永叔:欧阳修,永叔是他的字。⑥黄鲁直:黄庭坚,鲁直是他的字
高六十馀尺、广可十二丈。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之室 焉。 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 声如钟。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 逄逄然鼓音。背有石如床,可坐。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其声轰然, 如钟磬助之响者。下视深溪,水声泠然出地底。溪之外,翠壁千寻, 其下有径,薪采者行歌①,缕缕不绝焉。 昔白乐天②自江州司马徙为忠州刺史,而元微之③适自通州将北还, 乐天携其弟知退④,与微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留连不忍别去,因 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其后,欧阳永叔⑤及黄鲁直⑥二公皆以 摈斥流离,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予自顾而嘻,谁摈斥予 乎?谁使予之流离至于此乎?偕予而来者,学使陈公之子曰伯思、仲 思。予非陈公,虽欲至此无由,而陈公以守其官未能至。然则其至也, 其又有幸有不幸邪? 夫乐天、微之辈,世俗之所谓伟人,能赫然取名位于一时,故凡其足 迹所经,皆有以传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显。若予者,虽其穷幽陟险, 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 游者踵相接也。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 亲炙其光。呜呼!此岂一人之不幸也哉! [注]①薪采者行歌:樵夫们唱着歌。②白乐天:白居易,乐天是他的 字。③元微之:元稹,微之是他的字。④知退:白行简的字。⑤欧阳 永叔:欧阳修,永叔是他的字。⑥黄鲁直:黄庭坚,鲁直是他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