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江淮名校2015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故乡在一个作家那里代表了什么呢?这使我想起了电影《魂断蓝桥》中男主人 公带着女朋友到他的庄园(亦即他的故乡)时说的一句话,童年是无穷无尽的。 那是一个人面对自然,一个小生命面对无穷的大生命时的种种历险,是一个生命 本真时期对本体世界的有趣探索。人长大后,便探讨人的世界,于是,名利、哲 学、艺术等都充塞着一个实体,即人。文学即人学,这一命题在人文时代发挥了 重要作用,它将人这一实体高高地举了起来,使人类终于认识到了自身的崇高与 潜能,但是,它同时也遮蔽了人的虚体,即人在面对无限时的虚无,在面对死亡 时的绝望,在进入梦境后的潜在。而那个虚体,往往是与故乡在某个深谷里相遇 并潜伏着。在某种意义上,作家就是在描述人的实体存在时,尽最大可能地寻找、 记忆甚至想象人的虚体存在。《红楼梦》看似在对人的日常生活进行写实,实际 上最后落在了人的虚体存在上,是中国文学中对人的虚体存在进行了最大可能描 述与寻找的作品。西方人将虚体存在称为“彼岸”,中国人则将其称为“虚境” 是道的另一面存在。因而,故乡对于文学的意义具有了形而上的色彩。 ②中国古人的文学方式是人与自然的对话,讲究的是物我两忘、天人合一。这样 的传统使中国人始终对自然有一种对应的本能,将有限的自我融入无限的宇宙之 中,将死亡的恐惧化为对道的信仰,而最终将人的实在与空虚相得益彰、相辅相 成。这种传统一直持续了上千年。也许因为诗歌的体量小,不能像小说那样大面 积地描述故乡,所以在古典诗歌中,我们很少听说李白的什么地方或杜甫的什么 地域。小说不同,它用庞大的文字创造了一个世界,一个与那个作家的童年、故 乡、知识、经历、愿望甚至梦境等相一致的世界 ③这种现象到新世纪时似乎变得“自觉”,作家群的地域现象越来越突出。与其 说是作家的自觉,倒不如说是作家的增加使作家群和地域特色越来越明显。比如, 拿西部来说,在现代文学史上,连一个西部作家的影子都未掠过,但是,自延安 成为红色革命根据地之后,不久便有柳青出现。之后一段时间,先是路遥捧出了 《平凡的世界》,接着是陈忠实推出了《白鹿原》,再是贾平凹奉献了《怀念狼》 《髙兴》《古炉》《带灯》等,将陕西那片深厚的土地挖得越来越深。再往西走, 便是刘亮程的村庄。刘亮程的散文和小说似乎都在建设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里, 有一个孤独的人在做着一件孤独的事,即感悟世界 ④这样的行为到底有没有意义?它能否成为一种文学现象?这是值得思考的问 题。但是,另一个问题也随之产生,即全球化语境下,地域文化有多大的生存空 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从反面证明人类的文化差异越来越小,人类的文化 多样性存在变得日渐严峻。也许在过去的几千年间,人类想方设法使文化趋同 今天这样一种方式仍然在进行,如对工业文明的全球化推进。但是,这样一种工 业化的进程在为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为人类带来更大的困境。当文化的差异 越来越小,当地域文化消失殆尽之时,也就是人类被新的庞大的文化体制复制和 工具化的时期,尤其是人类被物化和异化将是不可避免的命运。在这样的境遇下, 文学能做点什么? ⑤也许一些作家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贾平凹说,他要为家乡立传。雪漠说,他 要把正在消失的故乡记录下来,让后来的人们知道,人类曾经如此生活过。自然
安徽省江淮名校 2015 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共 6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①故乡在一个作家那里代表了什么呢?这使我想起了电影《魂断蓝桥》中男主人 公带着女朋友到他的庄园(亦即他的故乡)时说的一句话,童年是无穷无尽的。 那是一个人面对自然,一个小生命面对无穷的大生命时的种种历险,是一个生命 本真时期对本体世界的有趣探索。人长大后,便探讨人的世界,于是,名利、哲 学、艺术等都充塞着一个实体,即人。文学即人学,这一命题在人文时代发挥了 重要作用,它将人这一实体高高地举了起来,使人类终于认识到了自身的崇高与 潜能,但是,它同时也遮蔽了人的虚体,即人在面对无限时的虚无,在面对死亡 时的绝望,在进入梦境后的潜在。而那个虚体,往往是与故乡在某个深谷里相遇 并潜伏着。在某种意义上,作家就是在描述人的实体存在时,尽最大可能地寻找、 记忆甚至想象人的虚体存在。《红楼梦》看似在对人的日常生活进行写实,实际 上最后落在了人的虚体存在上,是中国文学中对人的虚体存在进行了最大可能描 述与寻找的作品。西方人将虚体存在称为“彼岸”,中国人则将其称为“虚境”, 是道的另一面存在。因而,故乡对于文学的意义具有了形而上的色彩。 ②中国古人的文学方式是人与自然的对话,讲究的是物我两忘、天人合一。这样 的传统使中国人始终对自然有一种对应的本能,将有限的自我融入无限的宇宙之 中,将死亡的恐惧化为对道的信仰,而最终将人的实在与空虚相得益彰、相辅相 成。这种传统一直持续了上千年。也许因为诗歌的体量小,不能像小说那样大面 积地描述故乡,所以在古典诗歌中,我们很少听说李白的什么地方或杜甫的什么 地域。小说不同,它用庞大的文字创造了一个世界,一个与那个作家的童年、故 乡、知识、经历、愿望甚至梦境等相一致的世界。 ③这种现象到新世纪时似乎变得“自觉”,作家群的地域现象越来越突出。与其 说是作家的自觉,倒不如说是作家的增加使作家群和地域特色越来越明显。比如, 拿西部来说,在现代文学史上,连一个西部作家的影子都未掠过,但是,自延安 成为红色革命根据地之后,不久便有柳青出现。之后一段时间,先是路遥捧出了 《平凡的世界》,接着是陈忠实推出了《白鹿原》,再是贾平凹奉献了《怀念狼》 《高兴》《古炉》《带灯》等,将陕西那片深厚的土地挖得越来越深。再往西走, 便是刘亮程的村庄。刘亮程的散文和小说似乎都在建设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里, 有一个孤独的人在做着一件孤独的事,即感悟世界。 ④这样的行为到底有没有意义?它能否成为一种文学现象?这是值得思考的问 题。但是,另一个问题也随之产生,即全球化语境下,地域文化有多大的生存空 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从反面证明人类的文化差异越来越小,人类的文化 多样性存在变得日渐严峻。也许在过去的几千年间,人类想方设法使文化趋同, 今天这样一种方式仍然在进行,如对工业文明的全球化推进。但是,这样一种工 业化的进程在为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为人类带来更大的困境。当文化的差异 越来越小,当地域文化消失殆尽之时,也就是人类被新的庞大的文化体制复制和 工具化的时期,尤其是人类被物化和异化将是不可避免的命运。在这样的境遇下, 文学能做点什么? ⑤也许一些作家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贾平凹说,他要为家乡立传。雪漠说,他 要把正在消失的故乡记录下来,让后来的人们知道,人类曾经如此生活过。自然
文学是可以超越这些的,但是,文学在故乡驻足、落泪、留影、深思,最后将故 乡写成一种文学形象,永久地留存于文学的天地,也是极其伟大的,尤其是在今 天 (选自2013年7月30目《光明日报》,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对“人的虚体”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的虚体是相对于人的实体而言的,指的是人面对死亡时候的绝望,在进入 梦境之后的潜在,在面对无限时的虚无。 B.人的虚体是作家在描述人的实体存在时尽力去找寻、记忆甚至去想象的对象 它与故乡在某个深谷里相遇并潜伏着。 C.人的虚体在西方被称为“彼岸”,在中国是道的另一面存在,在中国文学中, 它在《红楼梦》中得到最大可能的体现。 D.人的虚体与人的实体在作品中相得益彰、相辅相成,这与中国古人讲究物我 两忘、天人合一的文学方式是密切相关的。 2.下列对原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从设问入手,举例分析故乡之于文学的意义,接着简要阐释了人的虚 体的概念,最后明确故乡对文学的意义具有形而上的色彩 B.第②段先阐明古典文学中实体和虚体结合的原因,再介绍中国古人的文学方 式,接着指出小说更适于表现故乡,并在第3段举例为证。 C.第③、④段紧承上文,深入分析了地域文化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的出路,指 出了文学作品中对故乡的记录与描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D.文章阐述了中国文人执拗于故乡写作的深层原因,提出新时期日趋突出的作 家群的地域现象,最后探寻工业文明下文学故乡意义所在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童年时代一个人对自然,对无穷的大生命时的多种历险,是个体生命对本体 世界的有趣探索。这种探索的内容中也包括人的虚体。 B.文学即人学自命题使人类认识到自身的崇高与潜能,同时使作家开始对人的 虚体的探寻,故乡对文学的意义便具有形而上的色彩。 C.小说中创造故乡世界在新世纪作家群中日益明显,除了作家的增加这一因素 外,对故乡的写作成了作家的自觉追求也是重要原因。 D.当今,人类的文化差异越来越小,文化多样性存在遇到了巨大挑战。将故乡 写成一种文学形象,保护地域文化就可以超越这一切 二、古代诗文阅读(3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操行坚正,鲠言无所忌。元和初,权知国子博士。 改都官员外郎,迁职方员外郎。华阴令柳润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报而剌史罢。 涧讽百姓遮索军顿役直,后刺史恶之,按其狱,贬涧房州司马。愈过华,以为刺 史阴相党,上疏治之。既御史覆问,得涧赃,再贬封溪尉。愈坐是复为博士。改 比部郎中、史馆修撰,迁刑部侍郎。 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指骨一节。宪宗遣使迎佛骨入禁中,三 日,乃送佛祠。王公士人奔走膜拜,愈闻恶之,乃上表。表入,帝大怒,持示宰 相,将抵以死。裴度、崔群曰:“愈言讦牾,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 此?愿少宽假。”帝曰:“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于是中外骇惧, 虽戚里诸贵,亦为愈言,乃贬潮州刺史
文学是可以超越这些的,但是,文学在故乡驻足、落泪、留影、深思,最后将故 乡写成一种文学形象,永久地留存于文学的天地,也是极其伟大的,尤其是在今 天。 (选自 2013 年 7 月 30 目《光明日报》,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对“人的虚体”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人的虚体是相对于人的实体而言的,指的是人面对死亡时候的绝望,在进入 梦境之后的潜在,在面对无限时的虚无。 B.人的虚体是作家在描述人的实体存在时尽力去找寻、记忆甚至去想象的对象。 它与故乡在某个深谷里相遇并潜伏着。 C.人的虚体在西方被称为“彼岸”,在中国是道的另一面存在,在中国文学中, 它在《红楼梦》中得到最大可能的体现。 D.人的虚体与人的实体在作品中相得益彰、相辅相成,这与中国古人讲究物我 两忘、天人合一的文学方式是密切相关的。 2.下列对原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第①段从设问入手,举例分析故乡之于文学的意义,接着简要阐释了人的虚 体的概念,最后明确故乡对文学的意义具有形而上的色彩。 B.第②段先阐明古典文学中实体和虚体结合的原因,再介绍中国古人的文学方 式,接着指出小说更适于表现故乡,并在第 3 段举例为证。 C.第③、④段紧承上文,深入分析了地域文化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的出路,指 出了文学作品中对故乡的记录与描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D.文章阐述了中国文人执拗于故乡写作的深层原因,提出新时期日趋突出的作 家群的地域现象,最后探寻工业文明下文学故乡意义所在。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童年时代一个人对自然,对无穷的大生命时的多种历险,是个体生命对本体 世界的有趣探索。这种探索的内容中也包括人的虚体。 B.文学即人学自命题使人类认识到自身的崇高与潜能,同时使作家开始对人的 虚体的探寻,故乡对文学的意义便具有形而上的色彩。 C.小说中创造故乡世界在新世纪作家群中日益明显,除了作家的增加这一因素 外,对故乡的写作成了作家的自觉追求也是重要原因。 D.当今,人类的文化差异越来越小,文化多样性存在遇到了巨大挑战。将故乡 写成一种文学形象,保护地域文化就可以超越这一切。 二、古代诗文阅读(3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7 题。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操行坚正,鲠言无所忌。元和初,权知国子博士。 改都官员外郎,迁职方员外郎。华阴令柳涧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报而刺史罢。 涧讽百姓遮索军顿役直,后刺史恶之,按其狱,贬涧房州司马。愈过华,以为刺 史阴相党,上疏治之。既御史覆问,得涧赃,再贬封溪尉。愈坐是复为博士。改 比部郎中、史馆修撰,迁刑部侍郎。 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指骨一节。宪宗遣使迎佛骨入禁中,三 日,乃送佛祠。王公士人奔走膜拜,愈闻恶之,乃上表。表入,帝大怒,持示宰 相,将抵以死。裴度、崔群曰:“愈言讦牾,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 此?愿少宽假。”帝曰:“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于是中外骇惧, 虽戚里诸贵,亦为愈言,乃贬潮州刺史
既至潮,以表哀谢。帝得表,颇感悔,欲复用之,曰:“愈前所论是大爱朕,然 不当言天子事佛乃年促耳。”皇甫镈素忌愈直,即奏言:“愈终狂疏,可内移 乃改袁州刺史。袁人以男女为隶,过期不赎,则没入之。愈至,悉计庸得赎所没, 归之父母七百余人。召拜国子祭酒,转兵部侍郎。愈性明锐,不诡随。与人交 终始不少变。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愈官显, 稍谢遣。其徒李翱、李汉、皇甫湜从而效之,遽不及远甚。从愈游者,若孟郊、 张籍,亦皆自名于时 (节选自《新唐书·韩愈传》,有改动) 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 于今,号称易治。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而庙在 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为艰。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元佑五年,朝散 郎王君涤来守是邦。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 新公庙者,听!”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 或曰:“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 审矣。”轼曰:“不然!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而 潮州人独信之深,思之至,君蒿凄怆①,若或见之。譬如凿井得泉,而曰水专在 是,岂理也哉?”元丰七年,诏拜公昌黎伯,故榜曰:“昌黎伯韩文公之庙 (节选自苏轼《潮州韩文公②庙碑》) 注:①獄蒿凄怆:熏香祭祀引起凄怆的感情。②韩文公:韩愈,谥号文公,故世 称韩文公。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后刺史恶之,按其狱按:查办 B.持示宰相,将抵以死抵:抵偿 C.愈终狂疏,可内移疏:粗疏 D.诏拜公昌黎伯,故榜曰榜:诏书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三日,乃送佛祠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B.过期不赎,则没入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从愈游者,若孟郊、张籍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D.如水之在地中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愈直言无所忌。他认为华阴令柳涧案件是前后刺史勾结造成的,上书请求 治刺史的罪。后御史重审此案,韩愈受到了牵连。 B.韩愈为官能够造福百姓。因有人从中作梗,韩愈从潮州改任袁州刺史,在袁 州他赎买七百多奴隶,让他们回家与父母团聚 C.韩愈聪明敏锐,不会诡诈善变;能够始终如一地接纳提携后进之士,经他指 导的“韩门弟子”中像孟郊、张籍称名于当时。 D.韩愈在潮州刺史任上兴办教育,潮州人信仰、缅怀他。作者以“凿井得泉” 为喻说明韩愈对潮州深怀眷恋之情,为韩愈正名。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愈言讦牾,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3分) (2)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3分) (3)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 矣。(4分)
既至潮,以表哀谢。帝得表,颇感悔,欲复用之,曰:“愈前所论是大爱朕,然 不当言天子事佛乃年促耳。”皇甫镈素忌愈直,即奏言:“愈终狂疏,可内移。” 乃改袁州刺史。袁人以男女为隶,过期不赎,则没入之。愈至,悉计庸得赎所没, 归之父母七百余人。召拜国子祭酒,转兵部侍郎。愈性明锐,不诡随。与人交, 终始不少变。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愈官显, 稍谢遣。其徒李翱、李汉、皇甫湜从而效之,遽不及远甚。从愈游者,若孟郊、 张籍,亦皆自名于时。 (节选自《新唐书·韩愈传》,有改动) 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 于今,号称易治。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而庙在 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为艰。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元佑五年,朝散 郎王君涤来守是邦。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 新公庙者,听!”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 或曰:“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 审矣。”轼曰:“不然!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而 潮州人独信之深,思之至,焄蒿凄怆①,若或见之。譬如凿井得泉,而曰水专在 是,岂理也哉?”元丰七年,诏拜公昌黎伯,故榜曰:“昌黎伯韩文公之庙。” (节选自苏轼《潮州韩文公②庙碑》) 注:①焄蒿凄怆:熏香祭祀引起凄怆的感情。②韩文公:韩愈,谥号文公,故世 称韩文公。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后刺史恶之,按其狱 按:查办 B.持示宰相,将抵以死 抵:抵偿 C.愈终狂疏,可内移 疏:粗疏 D.诏拜公昌黎伯,故榜曰 榜:诏书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A.三日,乃送佛祠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B.过期不赎,则没入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从愈游者,若孟郊、张籍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D.如水之在地中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韩愈直言无所忌。他认为华阴令柳涧案件是前后刺史勾结造成的,上书请求 治刺史的罪。后御史重审此案,韩愈受到了牵连。 B.韩愈为官能够造福百姓。因有人从中作梗,韩愈从潮州改任袁州刺史,在袁 州他赎买七百多奴隶,让他们回家与父母团聚。 C.韩愈聪明敏锐,不会诡诈善变;能够始终如一地接纳提携后进之士,经他指 导的“韩门弟子”中像孟郊、张籍称名于当时。 D.韩愈在潮州刺史任上兴办教育,潮州人信仰、缅怀他。作者以“凿井得泉” 为喻说明韩愈对潮州深怀眷恋之情,为韩愈正名。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愈言讦牾,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3 分) (2)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3 分) (3)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 矣。(4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贺圣朝·留别 【宋】叶清臣 满斟绿醑①留君住,莫匆匆归去。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 花开花谢,都来几许?且高歌休诉。不知来岁牡丹时,再相逢何处? 【注】①绿醑(x0):美酒 8.词的上阕“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两句有何妙处?(4分) 9.这首词写情曲折细致,语短情长,请结合下阕作简要分析?(4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 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 甲: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①,映带左右。②,列坐其次。③,一觞 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④。仰观宇宙之大,⑤,⑥, 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乙 ①,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②,大块假我以文章。(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③师者, (韩愈《师说》) 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周敦颐《爱莲说》 ⑤,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⑥羽扇纶巾,谈笑间,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我另外的一生已经开始 刘亮程 ①我说不出有四个孩子那户人家的穷。他们垒在库车河边的矮小房子,萎缩地挤 在同样低矮的一片民舍中间。家里除了土炕上半片烂毡,和炉子上一只黑黑的铁 皮茶壶,再也没有什么。没有地、没有果园、没有生意。四个未成年的孩子,大 的十二三岁,小的几岁,都呆在家里。母亲病恹恹的样子,父亲偶尔出去打一阵 零工。我不知道他们怎么生活。快中午了,那座冷冷的炉子上会做出怎样一顿饭 食,他们的粮食藏在哪里 ②我同样说不出坐在街边那个老人的孤独。他叫阿不利孜,是亚哈乡农民。他说 自己是挖坎土曼的人,挖了一辈子,现在没劲了。村里把他当“五保户”,每月 给一点口粮,也够吃了。但他不愿呆在家里等死,每个巴扎日他都上老城来。他 在老城里有几个“关系户”,隔些日子他便去那些人家走一趟,他们好赖都会给 他一些东西:一块馕、几毛钱、一件旧衣服。更多时候他坐在街边,一坐大半天 看街上赶巴扎的人,听他们吆喝、讨价还价。看着看着,他就瞌睡了,头一歪睡 着了。他对我说,小伙子,死亡就是这个样子,他们都在动,你不动了。你还能 看见他们在动,一直地走动,却没有一个人会走过来,喊醒你。这个老人把死亡 都说出来了,我还能说些什么? ③我只有不停地走动。在我没去过的每条街每个巷子里走动。我不认识一个人 又好似全都认识。那些叫阿不都拉、买买提、古丽的人,我不会在另外的地方遇 见。他们属于这座老城的陈旧街巷。他们低矮的都快碰头的房子、没打直的土墙 在尘土中慢慢长大却永远高不过尘土的孩子。我目光平静地看着这些时,的确心 疼着在这种不变的生活中耗掉一生的人们。我知道我比他们生活得要好一些。我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 贺圣朝·留别 【宋】叶清臣 满斟绿醑①留君住,莫匆匆归去。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 花开花谢,都来几许?且高歌休诉。不知来岁牡丹时,再相逢何处? 【注】①绿醑(xǔ):美酒。 8.词的上阕“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两句有何妙处?(4 分) 9.这首词写情曲折细致,语短情长,请结合下阕作简要分析?(4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 答,则按甲题计分。)(6 分) 甲: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① ,映带左右。② ,列坐其次。③ ,一觞 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④ 。仰观宇宙之大,⑤ ,⑥ , 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王羲之《兰亭集序》) 乙: ① ,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② ,大块假我以文章。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③师者, 。 (韩愈《师说》) 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周敦颐《爱莲说》) ⑤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⑥羽扇纶巾,谈笑间,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 我另外的一生已经开始 刘亮程 ①我说不出有四个孩子那户人家的穷。他们垒在库车河边的矮小房子,萎缩地挤 在同样低矮的一片民舍中间。家里除了土炕上半片烂毡,和炉子上一只黑黑的铁 皮茶壶,再也没有什么。没有地、没有果园、没有生意。四个未成年的孩子,大 的十二三岁,小的几岁,都呆在家里。母亲病恹恹的样子,父亲偶尔出去打一阵 零工。我不知道他们怎么生活。快中午了,那座冷冷的炉子上会做出怎样一顿饭 食,他们的粮食藏在哪里。 ②我同样说不出坐在街边那个老人的孤独。他叫阿不利孜,是亚哈乡农民。他说 自己是挖坎土曼的人,挖了一辈子,现在没劲了。村里把他当“五保户”,每月 给一点口粮,也够吃了。但他不愿呆在家里等死,每个巴扎日他都上老城来。他 在老城里有几个“关系户”,隔些日子他便去那些人家走一趟,他们好赖都会给 他一些东西:一块馕、几毛钱、一件旧衣服。更多时候他坐在街边,一坐大半天。 看街上赶巴扎的人,听他们吆喝、讨价还价。看着看着,他就瞌睡了,头一歪睡 着了。他对我说,小伙子,死亡就是这个样子,他们都在动,你不动了。你还能 看见他们在动,一直地走动,却没有一个人会走过来,喊醒你。这个老人把死亡 都说出来了,我还能说些什么? ③我只有不停地走动。在我没去过的每条街每个巷子里走动。我不认识一个人, 又好似全都认识。那些叫阿不都拉、买买提、古丽的人,我不会在另外的地方遇 见。他们属于这座老城的陈旧街巷。他们低矮的都快碰头的房子、没打直的土墙、 在尘土中慢慢长大却永远高不过尘土的孩子。我目光平静地看着这些时,的确心 疼着在这种不变的生活中耗掉一生的人们。我知道我比他们生活得要好一些。我
的家景看上去比他们富裕。我的孩子穿着漂亮干净的衣服在学校学习,我的妻子 有一份收入不菲的体面工作,她不用为家人的吃穿发愁。可是,当我坐在街边, 啃着买来的一块馕、喝着矿泉水,眼望走动的人群时,我知道我和他们是一样的, 尘土一样多地落在我身上。我什么都不想,有一点饥饿,半块馕就满足了。有些 瞌睡,打个盹儿又醒了。这个时刻一直地延长下去,我也可以和他们一样,在老 城的缓慢光阴中老去。我的孩子一样会光着脚,在厚厚的尘土中奔来跳去,她的 欢笑一点儿不会比现在少 ④在这一刻里,我另外的一生仿佛已经开始。 ⑤我清楚地看见另一种生活中的我自己:眼神忧郁,满脸胡须,背有点驼。名字 叫亚生,或者买买提,是个木工,打馕师傅,或者是铁匠,会一门不好不坏的手 艺。年轻时靠力气,老了靠技艺。我打的镰刀把多少个夏天的麦子割掉了,可我, 每年挣的钱刚够吃饱肚子 ⑥我没有钱让我的女儿上学,没有钱给她买漂亮合身的衣服。她的幸福在哪里我 不知道,她长大,我长老。等她长大了还要在这条老街上寻食觅吃,等我长老了 我依旧一无所有。 ⑦你看,我的腿都跑坏了,还是找不到一个好的归宿,我的手指都变僵硬了,还 没挣下一点儿养老的粮食。我会把手艺传给女儿,教她学打铁,像吐迪家的女铁 匠一样,打各种精巧耐用的铁器,挂在墙上等人来买。我不知道她是否喜欢这种 叮叮当当的生活,不喜欢又能去做什么。如果我什么手艺都没有,我就教她最简 单简朴的生活,像巴扎上那些做小买卖的妇女,纱巾蒙面,买一把香菜,分成更 小的七八把,一毛钱一把地卖,挣几毛钱算几毛。重要的是我想教会她快乐。我 留下贫穷,让她继承;留下苦难,让她承担。我没留下快乐,她要学会自己寻找 在最简单的生活中找到快乐,把自己漫长的一生度过 ⑧我不知道这种日子的尽头是什么。我的孩子,没人教她会自己学会舞蹈,快乐 的舞蹈,忧伤的舞蹈。在土街土巷里跳,在果园葡萄架下跳。没有地毯也要跳, 没有弹拨儿伴奏也要跳。学会唱歌,把快乐唱出来,把忧伤唱出来,唱出祖祖辈 辈的梦想。如果我们的幸福不在今生,那它一定在来世。我会教导我的孩子去信 仰。我什么都没留下,如果再不留给她信仰,她靠什么去支撑漫长一生的向往 ⑨如果我死了一一不会有什么大事,只是一点小病,我没钱去医治,一直地拖着, 小病成大病,早早地把一生结束了。那时我的女儿才十几岁,像我在果园小巷遇 到的那个叫古丽莎的女孩一样,她12岁没有了父亲,剩下母亲和一个妹妹。她 从那时起辍学打工,学钉箱子。一家人靠她的收入维持生活。古丽莎长得清秀好 看,一双水灵的大眼睛里,闪烁着她这个年龄女孩子少有的忧郁。那个下午,我 坐在她身旁,看她熟练地把铜皮包在木箱上,又敲打出各种好看的图案。我听她 说家里的事:母亲身体不好,一直呆在家,妹妹也辍学了,给人家当保姆。我问 一句,古丽莎说一句,我不问她便低着头默默干活,有时抬头看我一眼。我不敢 看她的眼睛,那时刻,我就像她早已过世的父亲,羞愧地低着头,看着她一天到 晚地干活,小小年纪就累弯了腰,细细的手指变得粗糙。我在心里深深地心疼着 她,又面含微笑,像另外一个人。 ⑩如果我真的死了,像《古兰经》中说的那样,我会坐在一颗闪亮的星宿上,远 远地望着我生活过的地方,望着我在尘土中劳忙的亲人。那时,我应该什么都可 以说岀来,一切都能够说清。可是,那些来自天上的声音,又是多么地遥远模糊 (选自春风文艺出版社《在新疆》,有改动) 11.⑤-⑩主要从哪两个方面写自己的“另外的一生”?简要概括。(4分)
的家景看上去比他们富裕。我的孩子穿着漂亮干净的衣服在学校学习,我的妻子 有一份收入不菲的体面工作,她不用为家人的吃穿发愁。可是,当我坐在街边, 啃着买来的一块馕、喝着矿泉水,眼望走动的人群时,我知道我和他们是一样的, 尘土一样多地落在我身上。我什么都不想,有一点饥饿,半块馕就满足了。有些 瞌睡,打个盹儿又醒了。这个时刻一直地延长下去,我也可以和他们一样,在老 城的缓慢光阴中老去。我的孩子一样会光着脚,在厚厚的尘土中奔来跳去,她的 欢笑一点儿不会比现在少。 ④在这一刻里,我另外的一生仿佛已经开始。 ⑤我清楚地看见另一种生活中的我自己:眼神忧郁,满脸胡须,背有点驼。名字 叫亚生,或者买买提,是个木工,打馕师傅,或者是铁匠,会一门不好不坏的手 艺。年轻时靠力气,老了靠技艺。我打的镰刀把多少个夏天的麦子割掉了,可我, 每年挣的钱刚够吃饱肚子。 ⑥我没有钱让我的女儿上学,没有钱给她买漂亮合身的衣服。她的幸福在哪里我 不知道,她长大,我长老。等她长大了还要在这条老街上寻食觅吃,等我长老了 我依旧一无所有。 ⑦你看,我的腿都跑坏了,还是找不到一个好的归宿,我的手指都变僵硬了,还 没挣下一点儿养老的粮食。我会把手艺传给女儿,教她学打铁,像吐迪家的女铁 匠一样,打各种精巧耐用的铁器,挂在墙上等人来买。我不知道她是否喜欢这种 叮叮当当的生活,不喜欢又能去做什么。如果我什么手艺都没有,我就教她最简 单简朴的生活,像巴扎上那些做小买卖的妇女,纱巾蒙面,买一把香菜,分成更 小的七八把,一毛钱一把地卖,挣几毛钱算几毛。重要的是我想教会她快乐。我 留下贫穷,让她继承;留下苦难,让她承担。我没留下快乐,她要学会自己寻找, 在最简单的生活中找到快乐,把自己漫长的一生度过。 ⑧我不知道这种日子的尽头是什么。我的孩子,没人教她会自己学会舞蹈,快乐 的舞蹈,忧伤的舞蹈。在土街土巷里跳,在果园葡萄架下跳。没有地毯也要跳, 没有弹拨儿伴奏也要跳。学会唱歌,把快乐唱出来,把忧伤唱出来,唱出祖祖辈 辈的梦想。如果我们的幸福不在今生,那它一定在来世。我会教导我的孩子去信 仰。我什么都没留下,如果再不留给她信仰,她靠什么去支撑漫长一生的向往。 ⑨如果我死了——不会有什么大事,只是一点小病,我没钱去医治,一直地拖着, 小病成大病,早早地把一生结束了。那时我的女儿才十几岁,像我在果园小巷遇 到的那个叫古丽莎的女孩一样,她 12 岁没有了父亲,剩下母亲和一个妹妹。她 从那时起辍学打工,学钉箱子。一家人靠她的收入维持生活。古丽莎长得清秀好 看,一双水灵的大眼睛里,闪烁着她这个年龄女孩子少有的忧郁。那个下午,我 坐在她身旁,看她熟练地把铜皮包在木箱上,又敲打出各种好看的图案。我听她 说家里的事:母亲身体不好,一直呆在家,妹妹也辍学了,给人家当保姆。我问 一句,古丽莎说一句,我不问她便低着头默默干活,有时抬头看我一眼。我不敢 看她的眼睛,那时刻,我就像她早已过世的父亲,羞愧地低着头,看着她一天到 晚地干活,小小年纪就累弯了腰,细细的手指变得粗糙。我在心里深深地心疼着 她,又面含微笑,像另外一个人。 ⑩如果我真的死了,像《古兰经》中说的那样,我会坐在一颗闪亮的星宿上,远 远地望着我生活过的地方,望着我在尘土中劳忙的亲人。那时,我应该什么都可 以说出来,一切都能够说清。可是,那些来自天上的声音,又是多么地遥远模糊。 (选自春风文艺出版社《在新疆》,有改动) 11.⑤-⑩主要从哪两个方面写自己的“另外的一生”?简要概括。(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