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名校2014届高三冲刺高考模拟卷(五)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所有答案请写在答题卷上,否则无效。考试结束时只交答题卷。 第I卷(阅读题,共66分)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乡愁的文化表达 邹广文 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来看,乡愁是一种现代性话语,它是一种我们每个人在今天都 普遍体验,但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在全球化时代,人类大的历史节奏是在由传统 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跃升。现代性的逻辑风靡世界,让我们的生活日益标 准化、理性化,文化的个性日益被消弭了。而人作为一种文化的存在,不堪忍受 无根的生活,总要试图以各种方式抗拒着现代性实践的流动性、多变性、快速化 以及对物理距离的终结,去憧憬多元的、个性化的生活。这样,乡愁便与人类的 现代化结伴而行。 诚然,思乡、怀乡之情古己有之。翻开中华文化史我们会看到,乡愁是古人抒发 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乡愁作为一种文化记忆,它所表达的或者是忧国忧民的情 感,或者是对于漂泊动荡生活的感受。但乡愁对于步入现代化、工业化文明的人 来说,则具有特别的意义,拥有最真切的感受一一这是一种对已经逝去的文化岁 月、生活方式的追忆、留恋和缅怀。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而文化在特定的时空 中展开,特定的文化形态一旦形成,便渐渐积淀成为一种文化记忆,这种文化记 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心理和行为,编织起人的文化成长之路,甚至伴随人的 生挥之不去。人类生活步入现代化,但是人的文化记忆却不能连根拔起。人的 心灵不能简单地被物所填充,更不能全心沉湎于物的世界而无法自拔。而乡愁就 是我们串联起生命之流、体悟生活真实的最恰当方式。如果说传统意义的乡愁所 指向的多是有限的乡村场景、人物和故事的话,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乡愁的所指则 是一种具有人文意味、历史情怀的文化象征。 从这个意义来说,乡愁产生于距离一一这既是一种空间距离也是一种心理距离 人们常说“距离产生美”,乡愁就是处在现代生活中的人们对于曾经活过的农业 乡村生活的一种顾盼。乡愁所传达的还是一种文化认同、文化归属。是一种民族 文化的“集体的梦”“集体无意识”,它具有一种凝聚人心的作用。诗人余光中 的《乡愁》诗歌所表达的就是台湾同胞期盼结束海峡两岸人为阻隔、回到祖国大 家庭的思乡情怀 当下的中国,乡愁被重新唤起,并引起大家的心理共鸣。原因何在?笔者以为这 折射了我们时代具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一—处于急剧社会转型的中国,该如何守 护我们的文化传统并找到归属感?该如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该如何抚 平人们浮躁的心绪进而拉近现代都市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告别乡村 生活,人们纷纷涌入城市,虽然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拉近了,但是心理距离却 变远了,然而生存环境的改变并没有割断我们的文化记忆,乡愁常常能够带给人 们最温暖的拥抱与安慰。乡愁不单单是对一个地方的怀旧,真正萦绕心头的还是 这个地方所承载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乡愁视为一种向后看的、消极的怀旧。莫如说,乡愁是现代人 对传统的眷顾,是对本民族精神的依恋。“文化身份”的确认是人的一个社会行 为的基本要求,通过乡愁,我们找到了自己的“身份”,也就找到了自我。在对
江淮名校 2014 届高三冲刺高考模拟卷(五)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表达题)两部分,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所有答案请写在答题卷上,否则无效。考试结束时只交答题卷。 第Ⅰ卷(阅读题,共 66 分) 一、(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乡愁的文化表达 邹广文 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来看,乡愁是一种现代性话语,它是一种我们每个人在今天都 普遍体验,但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在全球化时代,人类大的历史节奏是在由传统 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跃升。现代性的逻辑风靡世界,让我们的生活日益标 准化、理性化,文化的个性日益被消弭了。而人作为一种文化的存在,不堪忍受 无根的生活,总要试图以各种方式抗拒着现代性实践的流动性、多变性、快速化 以及对物理距离的终结,去憧憬多元的、个性化的生活。这样,乡愁便与人类的 现代化结伴而行。 诚然,思乡、怀乡之情古已有之。翻开中华文化史我们会看到,乡愁是古人抒发 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乡愁作为一种文化记忆,它所表达的或者是忧国忧民的情 感,或者是对于漂泊动荡生活的感受。但乡愁对于步入现代化、工业化文明的人 来说,则具有特别的意义,拥有最真切的感受——这是一种对已经逝去的文化岁 月、生活方式的追忆、留恋和缅怀。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而文化在特定的时空 中展开,特定的文化形态一旦形成,便渐渐积淀成为一种文化记忆,这种文化记 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心理和行为,编织起人的文化成长之路,甚至伴随人的 一生挥之不去。人类生活步入现代化,但是人的文化记忆却不能连根拔起。人的 心灵不能简单地被物所填充,更不能全心沉湎于物的世界而无法自拔。而乡愁就 是我们串联起生命之流、体悟生活真实的最恰当方式。如果说传统意义的乡愁所 指向的多是有限的乡村场景、人物和故事的话,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乡愁的所指则 是一种具有人文意味、历史情怀的文化象征。 从这个意义来说,乡愁产生于距离——这既是一种空间距离也是一种心理距离。 人们常说“距离产生美”,乡愁就是处在现代生活中的人们对于曾经活过的农业 乡村生活的一种顾盼。乡愁所传达的还是一种文化认同、文化归属。是一种民族 文化的“集体的梦”“集体无意识”,它具有一种凝聚人心的作用。诗人余光中 的《乡愁》诗歌所表达的就是台湾同胞期盼结束海峡两岸人为阻隔、回到祖国大 家庭的思乡情怀。 当下的中国,乡愁被重新唤起,并引起大家的心理共鸣。原因何在?笔者以为这 折射了我们时代具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处于急剧社会转型的中国,该如何守 护我们的文化传统并找到归属感?该如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该如何抚 平人们浮躁的心绪进而拉近现代都市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告别乡村 生活,人们纷纷涌入城市,虽然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拉近了,但是心理距离却 变远了,然而生存环境的改变并没有割断我们的文化记忆,乡愁常常能够带给人 们最温暖的拥抱与安慰。乡愁不单单是对一个地方的怀旧,真正萦绕心头的还是 这个地方所承载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乡愁视为一种向后看的、消极的怀旧。莫如说,乡愁是现代人 对传统的眷顾,是对本民族精神的依恋。“文化身份”的确认是人的一个社会行 为的基本要求,通过乡愁,我们找到了自己的“身份”,也就找到了自我。在对
乡愁的回味中,感受到了本民族的文化体温,感受到了生生不息的生命涌动,并 渐渐涵养出我们走向未来的勇气与信心 (节选自2014年2月13日《光明日报》 1.下列对“乡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乡愁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来看是一种现代性话语,它是一种难以捕捉却又普遍 体验的情绪。 B.乡愁古往今来一直存在于我们生活中,作为一种文化记忆,它能表达多种情 感和人生感受。 C.乡愁能表达一种文化认同和文化归属,而乡愁的指向多是有限的乡村场景、 人物和故事。 D.现代性乡愁是现代人对传统的眷顾,是对本民族精神的依恋,不单单是对 个地方的怀旧。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从乡愁这一现代性话语的概念及内涵写起,侧重阐释了乡愁产生的大 的时代悲景 B.第②③段将传统意义和现代意义的乡愁进行比较,点明现代意义乡愁的情感 指向和作用。 C.第④段分析了乡愁在当下中国被重新唤起的原因,认为乡愁能折射时代普遍 性社会问题。 D.第⑤段辩证分析了两种意义上的乡愁之间的区别,认可乡愁所具有的各方面 的积极意义。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乡愁是现代人抒发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是一种对已经逝去的文化岁月、生 活方式的追忆、留恋和缅怀。 B.“距离产生美”,而现代意义上的乡愁则产生于一种空间上的距离,还传达 了一种文化认同、文化归属 C.社会急剧转型时期,人们纷纷离开农村涌入城市,但空间距离的拉近并没有 使人们之间的心理距离拉近 D.乡愁不能被视为一种向后看、消极的怀旧,我们能在乡愁之中感受民族文化, 涵养出走向未来的勇气与信心。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陈师道,字履常,一字无己,彭城人。少而好学苦志,年十六,撄以文谒曾巩, 巩一见奇之,许其以文著,时人未之知也,留受业。熙宁中,王氏经学盛行,师 道心非其说,遂绝意进取。巩典五朝史事,得自择其属,朝廷以白衣难之。元祐 初,苏轼、傅尧俞、孙觉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援,又用梁焘荐,为太学博士。 言者谓在官尝越境岀南京见轼,改教授颍州。又论其进非科第,罢归。调彭泽令, 不赴。家素贫,或经日不炊,妻子愠见,弗恤也。久之,召为秘书省正字,卒 年四十九,友人邹浩买棺敛之。 师道高介有节,安贫乐道。于诸经尤邃《诗》、《礼》,为文精深雅奥。喜作诗 自云学黄庭坚,至其髙处,或谓过之,然小不中意,辄焚去,今存者才十一。世 徒喜诵其诗文,至若奥学至行,或莫之闻也。尝铭黄楼,曾子固谓如秦石
乡愁的回味中,感受到了本民族的文化体温,感受到了生生不息的生命涌动,并 渐渐涵养出我们走向未来的勇气与信心。 (节选自 2014 年 2 月 13 日《光明日报》) 1. 下列对“乡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乡愁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来看是一种现代性话语,它是一种难以捕捉却又普遍 体验的情绪。 B.乡愁古往今来一直存在于我们生活中,作为一种文化记忆,它能表达多种情 感和人生感受。 C.乡愁能表达一种文化认同和文化归属,而乡愁的指向多是有限的乡村场景、 人物和故事。 D.现代性乡愁是现代人对传统的眷顾,是对本民族精神的依恋,不单单是对一 个地方的怀旧。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第①段从乡愁这一现代性话语的概念及内涵写起,侧重阐释了乡愁产生的大 的时代悲景。 B.第②③段将传统意义和现代意义的乡愁进行比较,点明现代意义乡愁的情感 指向和作用。 C.第④段分析了乡愁在当下中国被重新唤起的原因,认为乡愁能折射时代普遍 性社会问题。 D.第⑤段辩证分析了两种意义上的乡愁之间的区别,认可乡愁所具有的各方面 的积极意义。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乡愁是现代人抒发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是一种对已经逝去的文化岁月、生 活方式的追忆、留恋和缅怀。 B.“距离产生美”,而现代意义上的乡愁则产生于一种空间上的距离,还传达 了一种文化认同、文化归属。 C.社会急剧转型时期,人们纷纷离开农村涌入城市,但空间距离的拉近并没有 使人们之间的心理距离拉近。 D.乡愁不能被视为一种向后看、消极的怀旧,我们能在乡愁之中感受民族文化, 涵养出走向未来的勇气与信心。 二、(3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陈师道,字履常,一字无己,彭城人。少而好学苦志,年十六,摎以文谒曾巩, 巩一见奇之,许其以文著,时人未之知也,留受业。熙宁中,王氏经学盛行,师 道心非其说,遂绝意进取。巩典五朝史事,得自择其属,朝廷以白衣难之。元祐 初,苏轼、傅尧俞、孙觉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援,又用梁焘荐,为太学博士。 言者谓在官尝越境出南京见轼,改教授颍州。又论其进非科第,罢归。调彭泽令, 不赴。家素贫,或经日不炊,妻子愠见,弗恤也。久之,召为秘书省正字,卒, 年四十九,友人邹浩买棺敛之。 师道高介有节,安贫乐道。于诸经尤邃《诗》、《礼》,为文精深雅奥。喜作诗, 自云学黄庭坚,至其高处,或谓过之,然小不中意,辄焚去,今存者才十一。世 徒喜诵其诗文,至若奥学至行,或莫之闻也。尝铭黄楼,曾子固谓如秦石
初,游京师逾年,未尝一至贵人之门,傅尧俞欲识之,先以问秦观,观曰:“是 人非持刺字、俯颜色、伺候乎公卿之门者,殆难至也。”尧俞曰:“非所望也, 吾将见之,惧其不吾见也,子能介于陈君乎?”知其贫,怀金欲为馈,比至,听 其论议,益敬畏,不敢出。章惇在枢府,将荐于朝,亦属观延致。师道答曰:“辱 书,谕以章公降屈年德,以礼见招,不佞何以得此,岂侯尝欺之耶?公卿不下十, 尚矣,乃特见于今而亲于其身,幸孰大焉。愚虽不足以齿十,犹当从侯之后,顺 下风以成公之名。然先王之制,士不传贽为臣,则不见于王公,所以成礼而其敝 必至自鬻,故先王谨其始以为之防,而为士者世守焉。师道于公,前有贵贱之嫌, 后无平生之旧,公虽可见,礼可去乎?且公之见招,盖以能守区区之礼也,若昧 冒法义,闻命走门,则失其所以见招,公又何取焉。虽然,有一于此,幸公之他 日成功谢事,幅巾东归,师道当御款段,乘下泽,候公于东门外,尚未晚也。” 及惇为相,又致意焉,终不往。官颍时,苏轼知州事,待之绝席,欲参诸门弟子 间,而师道赋诗有“向来一瓣香,敬为曾南丰”之语,其自守如是 与赵挺之友婿,素恶其人,适预郊祀行礼,寒甚,衣无绵,妻就假于挺之家,问 所从得,却去,不肯服,遂以寒疾死。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巩典五朝史事 典:掌管 B.又用梁焘荐 用:使用 C.亦属观延致 延:延请 D.妻就假于挺之家 假:借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时人未之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 B.伺候乎公卿之门者 生乎吾前 C.惧其不吾见也 谁得而族灭也 D.且公之见招 不出,火且尽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师道少年时期就勤奋好学,苦练意志,十六岁时,他就凭借自己的才华得 到了曾巩的赏识。 B.陈师道虽然曾获得许多当时有名望人的推荐,但仕途并不如意,死后还是朋 友出资来安葬他。 C.陈师道高尚正直有节操,能够安贫乐道。因与当时权贵章惇不和,多次谢绝 他的推荐和邀请。 D.陈师道既能写出精美的诗文,又有一般人不太了解的学问,他和苏轼有交往 又不能依附于他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喜作诗,自云学黄庭坚,至其高处,或谓过之,然小不中意,辄焚去,今 存者才十一。 (2)公卿不下士,尚矣,乃特见于今而亲于其身,幸孰大焉。愚虽不足以齿士, 犹当从侯之后,顺下风以成公之名。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完成8~9题。(8分) 梅花引·荆溪阻雪 蒋捷
初,游京师逾年,未尝一至贵人之门,傅尧俞欲识之,先以问秦观,观曰:“是 人非持刺字、俯颜色、伺候乎公卿之门者,殆难至也。”尧俞曰:“非所望也, 吾将见之,惧其不吾见也,子能介于陈君乎?”知其贫,怀金欲为馈,比至,听 其论议,益敬畏,不敢出。章惇在枢府,将荐于朝,亦属观延致。师道答曰:“辱 书,谕以章公降屈年德,以礼见招,不佞何以得此,岂侯尝欺之耶?公卿不下士, 尚矣,乃特见于今而亲于其身,幸孰大焉。愚虽不足以齿士,犹当从侯之后,顺 下风以成公之名。然先王之制,士不传贽为臣,则不见于王公,所以成礼而其敝 必至自鬻,故先王谨其始以为之防,而为士者世守焉。师道于公,前有贵贱之嫌, 后无平生之旧,公虽可见,礼可去乎?且公之见招,盖以能守区区之礼也,若昧 冒法义,闻命走门,则失其所以见招,公又何取焉。虽然,有一于此,幸公之他 日成功谢事,幅巾东归,师道当御款段,乘下泽,候公于东门外,尚未晚也。” 及惇为相,又致意焉,终不往。官颍时,苏轼知州事,待之绝席,欲参诸门弟子 间,而师道赋诗有“向来一瓣香,敬为曾南丰”之语,其自守如是。 与赵挺之友婿,素恶其人,适预郊祀行礼,寒甚,衣无绵,妻就假于挺之家,问 所从得,却去,不肯服,遂以寒疾死。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巩典五朝史事 典:掌管 B.又用梁焘荐 用:使用 C.亦属观延致 延:延请 D.妻就假于挺之家 假:借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时人未之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 B.伺候乎公卿之门者 生乎吾前 C.惧其不吾见也 谁得而族灭也 D.且公之见招 不出,火且尽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陈师道少年时期就勤奋好学,苦练意志,十六岁时,他就凭借自己的才华得 到了曾巩的赏识。 B.陈师道虽然曾获得许多当时有名望人的推荐,但仕途并不如意,死后还是朋 友出资来安葬他。 C.陈师道高尚正直有节操,能够安贫乐道。因与当时权贵章惇不和,多次谢绝 他的推荐和邀请。 D.陈师道既能写出精美的诗文,又有一般人不太了解的学问,他和苏轼有交往 又不能依附于他。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喜作诗,自云学黄庭坚,至其高处,或谓过之,然小不中意,辄焚去,今 存者才十一。 (2)公卿不下士,尚矣,乃特见于今而亲于其身,幸孰大焉。愚虽不足以齿士, 犹当从侯之后,顺下风以成公之名。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完成 8~9 题。(8 分) 梅花引·荆溪阻雪 蒋 捷
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风拍小帘灯晕舞, 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 旧游旧游今在否?花外楼,柳下舟。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漠漠黄云, 湿透木棉裘。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8.试分析“是身留,是心留”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4分) 9.这首词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托物言情的手法,一般来说,托物言情须拟物为 人,使物成为人(作者)的化身。在这首词里作者的化身是白鸥还是梅花?(4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 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 甲:住近湓江地底湿,黄芦苦竹绕宅生。① ② ③ 居易《琵琶行》) 乙:① ,出则无敌国外患 者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步余马于兰皋 兮③也④志 (屈原《离骚》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合 (贾谊《过秦论》) ,听臣微 (李密《陈情表》) ⑤人生亦有 命 (鲍照《拟行路难》) ⑥塞下秋来风景 异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三、(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寻常威尼斯 余秋雨 威尼斯的生态景观几百年来没有太大变化,那么一个与我们中国关系密切的人物 也应该熟悉这副景象。他从这儿走出,然后在遥远的东方思念着这一切。这对他 是一种预先付出的精神代价,报偿却是惊人,那就是以后很多西方人一次次念叨 着他的名字开始思念东方。 当然,我是说马可·波罗
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风拍小帘灯晕舞, 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 旧游旧游今在否?花外楼,柳下舟。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漠漠黄云, 湿透木棉裘。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8.试分析“是身留,是心留”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4 分) 9.这首词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托物言情的手法,一般来说,托物言情须拟物为 人,使物成为人(作者)的化身。在这首词里作者的化身是白鸥还是梅花?(4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 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 分) 甲:住近湓江地底湿,黄芦苦竹绕宅生。① ? ② 。③ ,④ 。 ⑤ ,⑥ 。 (白 居易《琵琶行》) 乙:① ,出则无敌国外患 者。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步余马于兰皋 兮, 。 (屈原《离骚》) ③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合 也? (贾谊《过秦论》) ④ ,听臣微 志。 (李密《陈情表》) ⑤人生亦有 命, ? (鲍照《拟行路难》) ⑥塞下秋来风景 异, 。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三、(2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 寻常威尼斯 余秋雨 威尼斯的生态景观几百年来没有太大变化,那么一个与我们中国关系密切的人物 也应该熟悉这副景象。他从这儿走出,然后在遥远的东方思念着这一切。这对他 是一种预先付出的精神代价,报偿却是惊人,那就是以后很多西方人一次次念叨 着他的名字开始思念东方。 当然,我是说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是否真的到过中国,他的游记是真是伪,国际学术界一直有争议,而 且必然继续争论下去。没有引起争议的是:一定有过这个人,一个熟悉东方的旅 行家,而且肯定是威尼斯人。 关于他是否真的到过中国,反对派和肯定派都拿出过很有力度的证据。例如,反 对派认为,他游记中写到的参与攻打襄阳,时间不符;任过扬州总管,情理不符, 又史料无据。肯定派则认为,他对元大都和卢沟桥的细致描绘,对刺杀阿合马事 件的准确叙述,不可能只凭道听途说。我在读过各种资料后认为,他确实来过中 国,只是在传记中夸张了他游历的范围、身份和深度。 当年,他一个人游走在中国人之间,现在,有很多中国人游走在他家门前。我在 威尼斯小巷间闹过好几次笑话,都与中国游客有关。大多是我在这里遇到了一批 批四川来、浙江来或湖南来的读者朋友,寒暄一番依依告别,各自钻入小巷;但 麻烦的是,刚转了两个弯再度相见,大笑一阵又一次分手,转悠了几圈又当面相 撞。后来连大笑也嫌重复太多只想躲避,刚退到墙后,却见身边小船上另一批朋 友在叫我。 我有时想,这莫不是马可·波罗在天之灵在跟我们开玩笑吧。要在这里开玩笑, 他一定先找中国人。见到自己家乡一下子转来转去地出现那么多中国人,他一定 高兴。 莎士比亚写过一部戏叫《威尼斯商人》,这使很多没来过威尼斯的观众也稍稍领 略了当年这座城市的商市风貌,又对这里的商人产生了某种定见。 我在这里见到了很多的威尼斯商人,总的感觉是本分、老实、文雅,毫无奸诈之 气。由此进一步证实了我以前的一个判断:只有发达的商市才能培养良好的商业 人格,投机取巧、狡诘奸诈,不是因为太懂商业而是因为不懂商业。 到一家玻璃制品店逛逛,店主人邀请我破例到隔壁参观烧制过程,理由只是他喜 欢中国文化。见他烧得娴熟便随口叫他师傅,他连忙说不,整个威尼斯没有几个 师傅,他还是徒弟。炉火照得他满脸通红,估计年龄已六十开外 最难忘的,是一个卖面具的威尼斯商人。 意大利的假面喜剧本是我研究的对象,也知道中心在威尼斯,因此那天在海边看 到一个面具摊贩,便兴奋莫名,狠狠地欣赏一阵后便挑挑拣拣选出几副,问明了 价钱准备付款 摊贩主人已经年老,脸部轮廓分明,别有一份庄重。刚才我欣赏假面的时候他没 有任何反应,甚至也没有向我点头,只是自顾自地把一具具假面拿下来,看来看 去再挂上。当我从他刚刚挂上的假面中取下两具,他突然惊异地看了我一眼,没 有说话。等我把全部选中的几具拿到他眼前,他终于笑着朝我点了点头,意思是 “内行”。 正在这时,一个会说意大利语的朋友过来了,他问清我准备购买这几个假面,便 转身与老人攀谈起来。老人一听他流利的意大利语很高兴,但听了几句,眼睛从 我朋友的脸上移开,搁下原先准备包装的假面,去摆弄其他货品了。 我连忙问朋友怎么回事,朋友说,正在讨价还价,他不让步。我说,那就按照原 来的价钱吧,并不贵。朋友在犹豫,我就自己用英语与老人说。 但是,我一再说“照原价吧”,老人只轻轻说了一声“不”,便不再回头。 朋友说,这真是犟脾气。 但我知道真实的原因。老人是假面制作艺术家,刚才看我的挑选,以为遇到了知 音,一讨价还价,他因突然失望而伤心。是内行就应该看出价值,就应该由心灵 沟通而产生尊重
马可·波罗是否真的到过中国,他的游记是真是伪,国际学术界一直有争议,而 且必然继续争论下去。没有引起争议的是:一定有过这个人,一个熟悉东方的旅 行家,而且肯定是威尼斯人。 关于他是否真的到过中国,反对派和肯定派都拿出过很有力度的证据。例如,反 对派认为,他游记中写到的参与攻打襄阳,时间不符;任过扬州总管,情理不符, 又史料无据。肯定派则认为,他对元大都和卢沟桥的细致描绘,对刺杀阿合马事 件的准确叙述,不可能只凭道听途说。我在读过各种资料后认为,他确实来过中 国,只是在传记中夸张了他游历的范围、身份和深度。 当年,他一个人游走在中国人之间,现在,有很多中国人游走在他家门前。我在 威尼斯小巷间闹过好几次笑话,都与中国游客有关。大多是我在这里遇到了一批 批四川来、浙江来或湖南来的读者朋友,寒暄一番依依告别,各自钻入小巷;但 麻烦的是,刚转了两个弯再度相见,大笑一阵又一次分手,转悠了几圈又当面相 撞。后来连大笑也嫌重复太多只想躲避,刚退到墙后,却见身边小船上另一批朋 友在叫我。 我有时想,这莫不是马可·波罗在天之灵在跟我们开玩笑吧。要在这里开玩笑, 他一定先找中国人。见到自己家乡一下子转来转去地出现那么多中国人,他一定 高兴。 莎士比亚写过一部戏叫《威尼斯商人》,这使很多没来过威尼斯的观众也稍稍领 略了当年这座城市的商市风貌,又对这里的商人产生了某种定见。 我在这里见到了很多的威尼斯商人,总的感觉是本分、老实、文雅,毫无奸诈之 气。由此进一步证实了我以前的一个判断:只有发达的商市才能培养良好的商业 人格,投机取巧、狡诘奸诈,不是因为太懂商业而是因为不懂商业。 到一家玻璃制品店逛逛,店主人邀请我破例到隔壁参观烧制过程,理由只是他喜 欢中国文化。见他烧得娴熟便随口叫他师傅,他连忙说不,整个威尼斯没有几个 师傅,他还是徒弟。炉火照得他满脸通红,估计年龄已六十开外。 最难忘的,是一个卖面具的威尼斯商人。 意大利的假面喜剧本是我研究的对象,也知道中心在威尼斯,因此那天在海边看 到一个面具摊贩,便兴奋莫名,狠狠地欣赏一阵后便挑挑拣拣选出几副,问明了 价钱准备付款。 摊贩主人已经年老,脸部轮廓分明,别有一份庄重。刚才我欣赏假面的时候他没 有任何反应,甚至也没有向我点头,只是自顾自地把一具具假面拿下来,看来看 去再挂上。当我从他刚刚挂上的假面中取下两具,他突然惊异地看了我一眼,没 有说话。等我把全部选中的几具拿到他眼前,他终于笑着朝我点了点头,意思是: “内行”。 正在这时,一个会说意大利语的朋友过来了,他问清我准备购买这几个假面,便 转身与老人攀谈起来。老人一听他流利的意大利语很高兴,但听了几句,眼睛从 我朋友的脸上移开,搁下原先准备包装的假面,去摆弄其他货品了。 我连忙问朋友怎么回事,朋友说,正在讨价还价,他不让步。我说,那就按照原 来的价钱吧,并不贵。朋友在犹豫,我就自己用英语与老人说。 但是,我一再说“照原价吧”,老人只轻轻说了一声“不”,便不再回头。 朋友说,这真是犟脾气。 但我知道真实的原因。老人是假面制作艺术家,刚才看我的挑选,以为遇到了知 音,一讨价还价,他因突然失望而伤心。是内行就应该看出价值,就应该由心灵 沟通而产生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