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江南十校2019届高三第二次大联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道德经》里的‘道’究竟是什么?我觉得其实是一个“源代码’,按老子的 理解,应该就是指天地,指时空”,知名学者余世存日前在解读自己的作品《老 子传》时作出上述表示。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道德经》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 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 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然而对于这部经典的解读一直以来却颇 多分歧,任继愈先生认为,《道德经》是写给弱者的哲学慰藉,但也有很多人认 为,这是老子写给掌权者、君王和政治家的一部经典。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 下”,也有人说,四分之一部《道德经》就可以治天下。老子所著的《道德经》 究竟是写给弱者的“心灵鸡汤”,还是治国、修身的天之大道? 正统的老子的传记,就是司马迁寥寥一些字,很少。司马迁也没有拿出来单独作 传,把他写得神龙不见首尾。要拼凑这样一位历史人物,只能在有限的史料里找 坐我们觉得可信的东西。余世存的《老子传》,用老子的生平,立体地阐述了 《道德经》,以第一、第三人称混合形式叙述老子的人生心路,还原历史,将老 子的一生串成一个完整的人生历程。关于老子与孔子、苌弘、常枞、秦佚、杨朱、 周王室的关系,作者交待得合理而平常,通过讲述老子的爱情、友谊、教育、仕 途人生等,探寻了《道德经》思想的源起。《老子传》中力求以现代人的角度去 理解老子,希望以它来拉近现代读者与这位历史人物的距离,更帮助读者消除与 《道德经》这样的经典作品之间的时差。他认为不是老子故意要给后人一个迷魂 罩,就像我们今天在网络社交平台上一样,也会想一些名字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 态度,这种虚构其实包含了我们对人生、对社会一些很真实的看法。从老子的故 事中,可以看得出他对人世的一种观念,甚至可以看出他对现实社会的态度确实 不如孔子那么积极 对于《道德经》中的大众熟知然而又对其意义争论颇多的“道”,余世存认为, “我觉得其实就是一个源代码。人在社会上生活,要找到人生的源代码,这个源 代码有可能是上世,有可能是佛陀,对我们中国人来讲,感到最亲切的还是 道’,它讲的是天地人之间的一些规律。 他指出,“我们当代人很多话,可以用《道德经》去配。比如一些网友就发现原 来海子写的那句话‘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其实老子在《道德经》里 面讲过:‘其行越远,其知弥少’,这样的例子非常多。因而《道德经》是一部 非常值得时常翻阅的经典。” (摘编自余世存《老子所说的“道”应该是个“源代码”》,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足 A.余世存认为《道德经》里的“道”是一个“源代码”,按老子的理解应该是 天地、时空。 B.《道德经》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的影响深刻,是治国修身的天 之大道 C.《老子传》串起老子完整的人生历程,通过讲述老子,探寻《道德经》思想 的源起 D.大众对《道德经》的“道虽然争论颇多,但它还是一部非常值得时常翻阅的 经典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安徽省江南十校 2019 届高三第二次大联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道德经》里的‘道’究竟是什么?我觉得其实是一个‘源代码’,按老子的 理解,应该就是指天地,指时空”,知名学者余世存日前在解读自己的作品《老 子传》时作出上述表示。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道德经》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 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 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然而对于这部经典的解读一直以来却颇 多分歧,任继愈先生认为,《道德经》是写给弱者的哲学慰藉,但也有很多人认 为,这是老子写给掌权者、君王和政治家的一部经典。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 下”,也有人说,四分之一部《道德经》就可以治天下。老子所著的《道德经》 究竟是写给弱者的“心灵鸡汤”,还是治国、修身的天之大道? 正统的老子的传记,就是司马迁寥寥一些字,很少。司马迁也没有拿出来单独作 传,把他写得神龙不见首尾。要拼凑这样一位历史人物,只能在有限的史料里找 一坐我们觉得可信的东西。余世存的《老子传》,用老子的生平,立体地阐述了 《道德经》,以第一、第三人称混合形式叙述老子的人生心路,还原历史,将老 子的一生串成一个完整的人生历程。关于老子与孔子、苌弘、常枞、秦佚、杨朱、 周王室的关系,作者交待得合理而平常,通过讲述老子的爱情、友谊、教育、仕 途人生等,探寻了《道德经》思想的源起。《老子传》中力求以现代人的角度去 理解老子,希望以它来拉近现代读者与这位历史人物的距离,更帮助读者消除与 《道德经》这样的经典作品之间的时差。他认为不是老子故意要给后人一个迷魂 罩,就像我们今天在网络社交平台上一样,也会想一些名字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 态度,这种虚构其实包含了我们对人生、对社会一些很真实的看法。从老子的故 事中,可以看得出他对人世的一种观念,甚至可以看出他对现实社会的态度确实 不如孔子那么积极。 对于《道德经》中的大众熟知然而又对其意义争论颇多的“道”,余世存认为, “我觉得其实就是一个源代码。人在社会上生活,要找到人生的源代码,这个源 代码有可能是上世,有可能是佛陀,对我们中国人来讲,感到最亲切的还是 ‘道’,它讲的是天地人之间的一些规律。” 他指出,“我们当代人很多话,可以用《道德经》去配。比如一些网友就发现原 来海子写的那句话‘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其实老子在《道德经》里 面讲过:‘其行越远,其知弥少’,这样的例子非常多。因而《道德经》是一部 非常值得时常翻阅的经典。” (摘编自余世存《老子所说的“道”应该是个“源代码”》,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足 A. 余世存认为《道德经》里的“道”是一个“源代码”,按老子的理解应该是 天地、时空。 B. 《道德经》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的影响深刻,是治国修身的天 之大道。 C. 《老子传》串起老子完整的人生历程,通过讲述老子,探寻《道德经》思想 的源起。 D. 大众对《道德经》的“道虽然争论颇多,但它还是一部非常值得时常翻阅的 经典。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从评价《道德经》诸多方面的影响入手展开具 体论述。 B.源代码原指可读的计算机语言指令,借它来解释《道德经》中的“道”,比 喻新颖。 C.对《道德经》这部经典的解读历来颇多分歧,文章论述时,主要运用了类比 论证。 D.文末引用海子之言,旨在证明当代人的很多话可在《道德经》里找到相应的 句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把老子写得神龙不见首尾,证明老子的神秘莫测,司马迁对他也知之 甚少。 B.余世存以现代人的视角解读经典,能帮助今天的读者消除与经典作品之间的 时差。 C.老子对现实社会的态度虽不如孔子那么积极,但后世推崇道家学说的也不乏 其人。 D.如果找到了人生的源代码,就找到我们理解《道德经》中“道”的一条有效 途径。 【答案】1.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铁 匠 【法】埃米尔·左拉 铁匠身材高大,当地没人能比。他肩胛髙耸,脸和手臂被炉中飞出的火星和锤下 的铁屑染黑。在他的方脸上,乱而密的头发下面,长着一双孩子般的眼睛,又大 又蓝,亮如钢铁的闪光。他下巴宽大,笑起来如同他的风箱,声震屋瓦。当他用 打铁养成的习惯有力的动作扬起胳膊的时候,他50岁的年纪和那举起的25斤重 的铁锤相比,似乎算不得什么。这把锤子,他管它叫“小姐”,是个令人望而生 畏的姑娘,从韦尔农到鲁昂,只有他一个人能舞得动她 我在铁匠索里住了一年,整整一年,使我得以恢复健康。本来我失去了喜怒哀乐, 失去了思想;我茫然不知所之,想找一个,给自己找一个平静的一隅,在那里, 我可以工作,可以恢复我的精力。一天晚上,我正在路上,已经走过了村子,我 远远望见了那个火焰熊熊的铁匠铺,它孤零零地斜立在十字路口,门大敞着,火 光照得交叉路口一片通红,连对面小溪旁边的一排白杨树也如同火把一样地燃烧 着。在静谧的暮色中,从两公里外的远处,传来有节奏的铁锤声,颇像一支愈来 俞近的铁军的马蹄声。我走过去,在敞开的门中站住,被一片光明、一片雷鸣般 的响声包围。看到这样的工作,看着人的手把烧红的铁棍弯曲拉直,我高兴,我 的心里已经觉得有了力量。 那个秋日的晚上是我第一次看见铁匠。他正在打制一个犁铧。他敞着衬衫,露出粗 糙的胸膛,伴着每一次呼吸,他的金属一样结实的肋骨骨架便清晰可见。他身向 后仰,猛地一使劲,把锤子打下去。他不停地打着,身体柔软而连续地晃动着, 肌肉绷得紧紧的。铁锤循着固定的路线上下飞舞,夹带着火星,身后留下一道闪 光铁匠用两只手舞动着“小姐”,而他的儿子,一个20岁的小伙子,钳子头上 夹着一块烧红的铁,也在打着,他打出的声音沉闷,被老头子那可怕的姑娘喧嚣 的舞蹈声盖住了。当,当 当,当,好像是一位母亲在用庄严的声音鼓励 个孩子牙牙学语。“小姐”舞着,摇着她裙衣上的金片,每当她从铁砧上跳起来
A. 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从评价《道德经》诸多方面的影响入手展开具 体论述。 B. 源代码原指可读的计算机语言指令,借它来解释《道德经》中的“道”,比 喻新颖。 C. 对《道德经》这部经典的解读历来颇多分歧,文章论述时,主要运用了类比 论证。 D. 文末引用海子之言,旨在证明当代人的很多话可在《道德经》里找到相应的 句子。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司马迁把老子写得神龙不见首尾,证明老子的神秘莫测,司马迁对他也知之 甚少。 B. 余世存以现代人的视角解读经典,能帮助今天的读者消除与经典作品之间的 时差。 C. 老子对现实社会的态度虽不如孔子那么积极,但后世推崇道家学说的也不乏 其人。 D. 如果找到了人生的源代码,就找到我们理解《道德经》中“道”的一条有效 途径。 【答案】1. B 2. C 3. A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铁 匠 【法】埃米尔·左拉 铁匠身材高大,当地没人能比。他肩胛高耸,脸和手臂被炉中飞出的火星和锤下 的铁屑染黑。在他的方脸上,乱而密的头发下面,长着一双孩子般的眼睛,又大 又蓝,亮如钢铁的闪光。他下巴宽大,笑起来如同他的风箱,声震屋瓦。当他用 打铁养成的习惯有力的动作扬起胳膊的时候,他 50 岁的年纪和那举起的 25 斤重 的铁锤相比,似乎算不得什么。这把锤子,他管它叫“小姐”,是个令人望而生 畏的姑娘,从韦尔农到鲁昂,只有他一个人能舞得动她。 我在铁匠索里住了一年,整整一年,使我得以恢复健康。本来我失去了喜怒哀乐, 失去了思想;我茫然不知所之,想找一个,给自己找一个平静的一隅,在那里, 我可以工作,可以恢复我的精力。一天晚上,我正在路上,已经走过了村子,我 远远望见了那个火焰熊熊的铁匠铺,它孤零零地斜立在十字路口,门大敞着,火 光照得交叉路口一片通红,连对面小溪旁边的一排白杨树也如同火把一样地燃烧 着。在静谧的暮色中,从两公里外的远处,传来有节奏的铁锤声,颇像一支愈来 俞近的铁军的马蹄声。我走过去,在敞开的门中站住,被一片光明、一片雷鸣般 的响声包围。看到这样的工作,看着人的手把烧红的铁棍弯曲拉直,我高兴,我 的心里已经觉得有了力量。 那个秋日的晚上是我第一次看见铁匠。他正在打制一个犁铧。他敞着衬衫,露出粗 糙的胸膛,伴着每一次呼吸,他的金属一样结实的肋骨骨架便清晰可见。他身向 后仰,猛地一使劲,把锤子打下去。他不停地打着,身体柔软而连续地晃动着, 肌肉绷得紧紧的。铁锤循着固定的路线上下飞舞,夹带着火星,身后留下一道闪 光。铁匠用两只手舞动着“小姐”,而他的儿子,一个 20 岁的小伙子,钳子头上 夹着一块烧红的铁,也在打着,他打出的声音沉闷,被老头子那可怕的姑娘喧嚣 的舞蹈声盖住了。当,当———当,当,好像是一位母亲在用庄严的声音鼓励一 个孩子牙牙学语。“小姐”舞着,摇着她裙衣上的金片,每当她从铁砧上跳起来
的时候,她的腿根便在她所打造的犁铧上印上一道痕迹。一条血样的火焰直冲到 地上,照亮了两个打铁人的颧骨,他们长长的身影一直延伸到铁匠铺黑暗的角落 里。渐渐地,炉火变白了,铁匠停下手来。他满脸漆黑,依着锤柄站着,甚至没有 擦擦他脸上淋漓的汗水。他的儿子用一只手慢慢地拉着风箱,在风箱的轰鸣声中, 我听见他依然没有平静的两肋喘息着。 晚上,我睡在铁匠那儿。我不再走了。他有一间空屋子,在铺子的楼上,他把那间 屋子给我,我也就接受了。刚到五点,天还没亮,我便被卷入到主人的工作中去。 我被那座房子上上下下的笑声唤醒,它从早到晚总是热热闹闹的,无限欢乐。在 我的底下,铁锤飞舞。我好像是被“小姐”从床上扔了下来,她敲着天花板,把 我当成懒汉。那间简陋的屋子,那个大衣橱,那张白松桌子和那两把椅子,被震 得乱响,仿佛是在向我呼喊动作快点。我应该下楼了。到了楼下,我看见炉子已经 红了,风箱响着,一股蔚蓝和玫瑰色的火焰从煤上升起,风助火势,炉火宛如星 光闪烁。铁匠在准备一天的工作了。他把铁放在角落里,翻着犁和车轮。看见我, 他把双手插在腰上,这个好人,他笑了,大嘴直咧到耳根。看见我五点钟就被赶 下床来,他高兴极了。我看他是为敲而敲,早晨,他以他的铁锤做了一个奇特的 报时钟,催人起床。他把两只大手放在我的肩上,俯下身来,好像是在对一个孩 子说话。他对我说,自从我生活在他的废铁之中以后,我好多了。每天,我们都坐 在一辆翻倒的车屁股上一起喝白葡萄酒。 铁匠从不叫苦。他一天打铁14个钟头,接连打上几天,到晚上还是很开心地笑着, 边用满意的神色抚摸着胳膊。他从不悲哀,也从不厌倦。我想即使房子倒了,他 也能用双肩把它顶起来。冬天,他说他的铁匠铺很暖和;夏天,他把门大开着, 让干草的味飘过来。当夏天来到的时候,傍晚,我走到他身边,在门前坐下。我们 是在山坡上,整个峡谷在我们眼前一览无余。平坦广阔的田野在淡紫色的暮霭中 消失在天边。他看到这些,心里洋溢着幸福。 铁匠经常半真半假地说他是这些土地的主人,二百多年以来,这个地方用的犁都 是铁匠铺提供的,这是他的骄傲。没有他,一棵庄稼也不能生长。田野五月变绿, 六月变黄,是因为他出了力。他爱庄稼,像爱自己的儿女,看到火热的太阳出来 了,他就兴髙采烈,遇到下冰雹,他就伸出拳头诅咒那些乌云。他经常指给我看 处的某一块没有脊背宽的土地,告诉我说他某年某年造了一部犁给那块燕麦地 和黑麦地使用。到耕地的季节,他时常扔下锤子,走到路边上,手搭凉篷,看着 他看着无数他造的犁正在开恳土地,划出田垄,正面,左面,然后右面,直到整 个峡谷。牲口拉着犁,缓慢地向前走着,好像正在行进中的队伍。 犁铧在阳光下发出银色的闪光,而他,扬起胳膊,叫我过去看那地耕得多棒! 我楼下叮叮咣咣的响声使我的血液中也有了铁,这对我来说胜似吃药。我已经习 惯于这种声音了,为了确信我在生活,我需要铁锤打在铁砧上的音乐。我的房间, 由于风箱的轰鸣而充满活力,我在那里重获我的思想。当,当 当,当,这 声音犹如一个快乐的钟摆,规定着我的工作时间。到最紧张的时刻,当铁匠发起 火来,当我听到那烧红的铁在他狠命砸下的铁锤下发出断裂的声音的时候,我便 激奋起来,腕间感到有一种巨大的力量,我真恨不得一笔把世界抹平。后来,当打 铁炉平静下来的时候,我的脑子里也复归沉寂。我走下楼去,看到那些被征服的 铁依然冒着青烟,我对自己的工作感到羞愧。我时常在炎热的下午看见铁匠,他 是何等地健美!那裸露的上身,那突出而结实的肌肉,使他像米开朗琪罗的一个 拔山盖世的伟大雕塑。看着他,我找到了艺术家们在希腊的死人身上艰难寻找着 的现代雕塑的线条。他在我的眼睛里是因其劳动而变得异常高大的英雄,是我们
的时候,她的腿根便在她所打造的犁铧上印上一道痕迹。一条血样的火焰直冲到 地上,照亮了两个打铁人的颧骨,他们长长的身影一直延伸到铁匠铺黑暗的角落 里。渐渐地,炉火变白了,铁匠停下手来。他满脸漆黑,依着锤柄站着,甚至没有 擦擦他脸上淋漓的汗水。他的儿子用一只手慢慢地拉着风箱,在风箱的轰鸣声中, 我听见他依然没有平静的两肋喘息着。 晚上,我睡在铁匠那儿。我不再走了。他有一间空屋子,在铺子的楼上,他把那间 屋子给我,我也就接受了。刚到五点,天还没亮,我便被卷入到主人的工作中去。 我被那座房子上上下下的笑声唤醒,它从早到晚总是热热闹闹的,无限欢乐。在 我的底下,铁锤飞舞。我好像是被“小姐”从床上扔了下来,她敲着天花板,把 我当成懒汉。那间简陋的屋子,那个大衣橱,那张白松桌子和那两把椅子,被震 得乱响,仿佛是在向我呼喊动作快点。我应该下楼了。到了楼下,我看见炉子已经 红了,风箱响着,一股蔚蓝和玫瑰色的火焰从煤上升起,风助火势,炉火宛如星 光闪烁。铁匠在准备一天的工作了。他把铁放在角落里,翻着犁和车轮。看见我, 他把双手插在腰上,这个好人,他笑了,大嘴直咧到耳根。看见我五点钟就被赶 下床来,他高兴极了。我看他是为敲而敲,早晨,他以他的铁锤做了一个奇特的 报时钟,催人起床。他把两只大手放在我的肩上,俯下身来,好像是在对一个孩 子说话。他对我说,自从我生活在他的废铁之中以后,我好多了。每天,我们都坐 在一辆翻倒的车屁股上一起喝白葡萄酒。 铁匠从不叫苦。他一天打铁 14 个钟头,接连打上几天,到晚上还是很开心地笑着, 一边用满意的神色抚摸着胳膊。他从不悲哀,也从不厌倦。我想即使房子倒了,他 也能用双肩把它顶起来。冬天,他说他的铁匠铺很暖和;夏天,他把门大开着, 让干草的味飘过来。当夏天来到的时候,傍晚,我走到他身边,在门前坐下。我们 是在山坡上,整个峡谷在我们眼前一览无余。平坦广阔的田野在淡紫色的暮霭中 消失在天边。他看到这些,心里洋溢着幸福。 铁匠经常半真半假地说他是这些土地的主人,二百多年以来,这个地方用的犁都 是铁匠铺提供的,这是他的骄傲。没有他,一棵庄稼也不能生长。田野五月变绿, 六月变黄,是因为他出了力。他爱庄稼,像爱自己的儿女,看到火热的太阳出来 了,他就兴高采烈,遇到下冰雹,他就伸出拳头诅咒那些乌云。他经常指给我看 远处的某一块没有脊背宽的土地,告诉我说他某年某年造了一部犁给那块燕麦地 和黑麦地使用。到耕地的季节,他时常扔下锤子,走到路边上,手搭凉篷,看着。 他看着无数他造的犁正在开恳土地,划出田垄,正面,左面,然后右面,直到整 个峡谷。牲口拉着犁,缓慢地向前走着,好像正在行进中的队伍。 犁铧在阳光下发出银色的闪光,而他,扬起胳膊,叫我过去看那地耕得多棒! 我楼下叮叮咣咣的响声使我的血液中也有了铁,这对我来说胜似吃药。我已经习 惯于这种声音了,为了确信我在生活,我需要铁锤打在铁砧上的音乐。我的房间, 由于风箱的轰鸣而充满活力,我在那里重获我的思想。当,当———当,当,这 声音犹如一个快乐的钟摆,规定着我的工作时间。到最紧张的时刻,当铁匠发起 火来,当我听到那烧红的铁在他狠命砸下的铁锤下发出断裂的声音的时候,我便 激奋起来,腕间感到有一种巨大的力量,我真恨不得一笔把世界抹平。后来,当打 铁炉平静下来的时候,我的脑子里也复归沉寂。我走下楼去,看到那些被征服的 铁依然冒着青烟,我对自己的工作感到羞愧。我时常在炎热的下午看见铁匠,他 是何等地健美!那裸露的上身,那突出而结实的肌肉,使他像米开朗琪罗的一个 拔山盖世的伟大雕塑。看着他,我找到了艺术家们在希腊的死人身上艰难寻找着 的现代雕塑的线条。他在我的眼睛里是因其劳动而变得异常高大的英雄,是我们
这一世纪永不疲倦的孩子,他在铁砧上千锤百炼着我们分析的武器,他用火与铁 锻造着未来的社会。他以自己的铁锤为乐。当他想笑的时候,他便抄起“小姐”, 使劲地打着 于是,伴着炉子呼出的玫瑰色的气息,他的家里便响起滚滚雷鸣。我似乎听到了 劳动似的呼吸 就在那儿,在铁匠铺里,在铁犁中间,我永远治好了我的懒惰病和怀疑病。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运用倒叙的手法,着力叙写了一个身材高大、形象鲜明的铁匠,展 现其独特的生活世界。 B.“我”在铁匠家整整住了一年,被这里紧张的劳作、美丽的风光深深吸引, 因为这一切有别于都市。 C.铁匠的生活简单,劳作很辛苦,不悲哀、不厌倦、不奢华的追求使得他心境 美妤,感受生活的美妙。 D.小说构思颇见匠心,将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两种文明下人们的心态的对比, 为我们展现出两种人的生活态度 5.“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请从不同的角度探究小说结尾两段的艺术效果。 【答案】4.B 5.①讲述故事:铁匠的故事是由“我”讲述的,我是铁匠 生活的见证者,真实可信。②展开情节:在铁匠家恢复健康的一年生活中,与铁 匠从初识到了解再到被激奋,都是通过“我”的回忆串联起来的。③衬托人物: 失去了喜怒哀乐和思想的“我”更好地衬托出这位劳动创造美的普通劳动者形 象 6.①呼应开头。“我似乎听到了劳动似的呼吸”与开头写铁匠的生活相照应, 结构严谨。②凸显形象。结尾写有声有色的铁匠生活,凸显了铁匠这位普通劳动 者的形象。③揭示主题。关注、投身、热爱劳动,可以让“我”这类受现代文明 洗礼的人永远治愈现代病。④引发思考。呼吁人们追求生活的本真,只要不忘初 心,本分地劳动必将收获未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9月19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在国家大剧院举行。茅盾文学奖是中国 最髙文学奖项之一,代表着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创作的最高荣誉。2011年,共有 五位作家获得了这一殊荣,他们分别是张炜、刘醒龙、莫言、毕飞宇和刘震云。 记者:在你最初得到这样一个消息,得到茅盾文学奖的时候,你当时的反应是什 么 刘震云:当时我在菜市场买菜,然后出版人就给我打了一个电话,说评出来了, 有你,然后我就买西红柿、鸡蛋,回家中午吃的是鸡蛋西红柿面,当时新浪的主 持人还问我,是不是这面吃的跟别的不一样,我说挺一样的,鸡蛋就是鸡蛋,西 红柿就是西红柿。 记者:但心情不一样。 刘震云:没有大喜。如果是惊喜的话,那就证明《一句顶一万句》写得不够好。 记者:你很自信这个结果在意料之中吗?
这一世纪永不疲倦的孩子,他在铁砧上千锤百炼着我们分析的武器,他用火与铁 锻造着未来的社会。他以自己的铁锤为乐。当他想笑的时候,他便抄起“小姐”, 使劲地打着。 于是,伴着炉子呼出的玫瑰色的气息,他的家里便响起滚滚雷鸣。我似乎听到了 劳动似的呼吸。 就在那儿,在铁匠铺里,在铁犁中间,我永远治好了我的懒惰病和怀疑病。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小说开头运用倒叙的手法,着力叙写了一个身材高大、形象鲜明的铁匠,展 现其独特的生活世界。 B. “我”在铁匠家整整住了一年,被这里紧张的劳作、美丽的风光深深吸引, 因为这一切有别于都市。 C. 铁匠的生活简单,劳作很辛苦,不悲哀、不厌倦、不奢华的追求使得他心境 美妤,感受生活的美妙。 D. 小说构思颇见匠心,将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两种文明下人们的心态的对比, 为我们展现出两种人的生活态度。 5. “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 请从不同的角度探究小说结尾两段的艺术效果。 【答案】4. B 5. ①讲述故事:铁匠的故事是由“我”讲述的,我是铁匠 生活的见证者,真实可信。②展开情节:在铁匠家恢复健康的一年生活中,与铁 匠从初识到了解再到被激奋,都是通过“我”的回忆串联起来的。③衬托人物: 失去了喜怒哀乐和思想的“我”更好地衬托出这位劳动创造美的普通劳动者形 象。 6. ①呼应开头。“我似乎听到了劳动似的呼吸”与开头写铁匠的生活相照应, 结构严谨。②凸显形象。结尾写有声有色的铁匠生活,凸显了铁匠这位普通劳动 者的形象。③揭示主题。关注、投身、热爱劳动,可以让“我”这类受现代文明 洗礼的人永远治愈现代病。④引发思考。呼吁人们追求生活的本真,只要不忘初 心,本分地劳动必将收获未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9 月 19 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在国家大剧院举行。茅盾文学奖是中国 最高文学奖项之一,代表着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创作的最高荣誉。2011 年,共有 五位作家获得了这一殊荣,他们分别是张炜、刘醒龙、莫言、毕飞宇和刘震云。 记者:在你最初得到这样一个消息,得到茅盾文学奖的时候,你当时的反应是什 么? 刘震云:当时我在菜市场买菜,然后出版人就给我打了一个电话,说评出来了, 有你,然后我就买西红柿、鸡蛋,回家中午吃的是鸡蛋西红柿面,当时新浪的主 持人还问我,是不是这面吃的跟别的不一样,我说挺一样的,鸡蛋就是鸡蛋,西 红柿就是西红柿。 记者:但心情不一样。 刘震云:没有大喜。如果是惊喜的话,那就证明《一句顶一万句》写得不够好。 记者:你很自信这个结果在意料之中吗?
刘震云:那倒没有,那也很可能它评不上,我只是觉得它评不上的话,并不妨碍 我对它的看法,我跟它相处那么长时间,我肯定知道它是好的。你比如讲《-句 顶一万句》,没评土茅盾文学奖,它会减色很多吗? 《一句顶一万句》这部长篇小说分为上下两部,上部“出延津记”讲的是杨百顺 从故乡“出走”的过程,下部“回延津记”讲的是牛爱国从异地“还乡”的过 程。通过“出走”与“还乡”,《一句顶一万句》展现了杨百顺和牛爱国的人生 历程与命运逻辑,但这部作品的名字却引发了人们的好奇。 记者:为什么叫《一句顶一万句》呢? 刘震云:一句有见识的话,胜过一万句废话,“一句顶一万句”这个说法不是从 我开始的,2000多年前有人说过,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就是早晨我得到 句有见识的话,我晚上死都可以,孔子这个话是很讲究的,他不说朝闻道朝死可 矣,朝闻道夕死可矣,就是明明白白活一天,这就是“一句顶一万句”,一天顶 万天。其实《一句顶一万句》还可以起另外一个名字 记者:会是什么? 刘震云:《一天顶一万天》。 记者:我不知道对您而言现在是否是你文学作品上的一个巅峰? 刘震云:不是吧,我觉得我的写作刚刚开始。为什么说刚刚开始呢?是由写作者 变成倾听者的刚刚的开始。 从写作者到倾听者,是刘震云在创作《一句顶一万句》时的最大感悟。作为一个 倾听者,刘震云在这部作品中将每一个人物的话都原汁原味地记录下来。这不禁 让人联想起他的另一部与说话有关的作品《手机》,《手机》这部作品的主人公 是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严守一,因为职业的关系,严守一每天都要说很多的话 但在这部书的封底,却写着这样一行字:“世上有用的话,一天不超过十句”。 记者:似乎说话的这个关键词还是在您的作品中延续? 刘震云:当然,我觉得,说话是重要,说什么样的话,谁在说话,是作者在说话 还是书里的人物突然自己想说话,而这个话别人没说过。我觉得这个是靠作家的 想象力抵达不了的,而是人物自己。我觉得,他突然觉得我应该有一个情绪和心 灵的出口,所以当严守一的奶奶去世之后,他突然觉得他在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可 以说话了,没有任何人可以说话,他应该怎么表述呢?严守一像他6、7岁一样 拿着一个手电,一个人又到村口的同样的土岗上往天上写了一个字,奶,想你 我突然觉着的话,往天上写字的这种状态,我特别地想跟严守一坐在一起聊天。 可能他在说,我在倾听,够了。当你由一个写作者变成一个倾听者的时候,你的 写作也变得无比的自由,接着就有了《一句顶一万句》。 记者:但很多人也会说,这些书中的人物也是你作家创造出来的 刘震云:你是创造出来了这么一个人物,但是这个创造是怎来的,过去的话,可 能是刘震云让谁来的,现在的话是你们两个在一个十字路口相遇了。我曾经说过 个去我们河南汴梁的理论,我也出发了,我出发的同时,可能书里的人物也早 就出发了,然后在一个黄河边上,大柳树下,我们遇到了,我说你去哪,去汴梁, 你呢,也去汴梁,抽起烟来,特别对劲,说咱俩一块走吧 记者:只是个同路者。 刘震云:是个同路者,是你的朋友。这样的写作状态是不是更水乳交融一些,情 感上,当然比这个更重要的是解放 记者:哪方面的解放? 刘震云:倾听本身就是一种解放
刘震云:那倒没有,那也很可能它评不上,我只是觉得它评不上的话,并不妨碍 我对它的看法,我跟它相处那么长时间,我肯定知道它是好的。你比如讲《-句 顶一万句》,没评土茅盾文学奖,它会减色很多吗? 《一句顶一万句》这部长篇小说分为上下两部,上部“出延津记”讲的是杨百顺 从故乡“出走”的过程,下部“回延津记”讲的是牛爱国从异地“还乡”的过 程。通过“出走”与“还乡”,《一句顶一万句》展现了杨百顺和牛爱国的人生 历程与命运逻辑,但这部作品的名字却引发了人们的好奇。 记者:为什么叫《一句顶一万句》呢? 刘震云:一句有见识的话,胜过一万句废话,“一句顶一万句”这个说法不是从 我开始的,2000 多年前有人说过,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就是早晨我得到一 句有见识的话,我晚上死都可以,孔子这个话是很讲究的,他不说朝闻道朝死可 矣,朝闻道夕死可矣,就是明明白白活一天,这就是“一句顶一万句”,一天顶 一万天。其实《一句顶一万句》还可以起另外一个名字。 记者:会是什么? 刘震云:《一天顶一万天》。 记者:我不知道对您而言现在是否是你文学作品上的一个巅峰? 刘震云:不是吧,我觉得我的写作刚刚开始。为什么说刚刚开始呢?是由写作者 变成倾听者的刚刚的开始。 从写作者到倾听者,是刘震云在创作《一句顶一万句》时的最大感悟。作为一个 倾听者,刘震云在这部作品中将每一个人物的话都原汁原味地记录下来。这不禁 让人联想起他的另一部与说话有关的作品《手机》,《手机》这部作品的主人公 是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严守一,因为职业的关系,严守一每天都要说很多的话, 但在这部书的封底,却写着这样一行字:“世上有用的话,一天不超过十句”。 记者:似乎说话的这个关键词还是在您的作品中延续? 刘震云:当然,我觉得,说话是重要,说什么样的话,谁在说话,是作者在说话, 还是书里的人物突然自己想说话,而这个话别人没说过。我觉得这个是靠作家的 想象力抵达不了的,而是人物自己。我觉得,他突然觉得我应该有一个情绪和心 灵的出口,所以当严守一的奶奶去世之后,他突然觉得他在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可 以说话了,没有任何人可以说话,他应该怎么表述呢?严守一像他 6、7 岁一样, 拿着一个手电,一个人又到村口的同样的土岗上往天上写了一个字,奶,想你。 我突然觉着的话,往天上写字的这种状态,我特别地想跟严守一坐在一起聊天。 可能他在说,我在倾听,够了。当你由一个写作者变成一个倾听者的时候,你的 写作也变得无比的自由,接着就有了《一句顶一万句》。 记者:但很多人也会说,这些书中的人物也是你作家创造出来的。 刘震云:你是创造出来了这么一个人物,但是这个创造是怎来的,过去的话,可 能是刘震云让谁来的,现在的话是你们两个在一个十字路口相遇了。我曾经说过 一个去我们河南汴梁的理论,我也出发了,我出发的同时,可能书里的人物也早 就出发了,然后在一个黄河边上,大柳树下,我们遇到了,我说你去哪,去汴梁, 你呢,也去汴梁,抽起烟来,特别对劲,说咱俩一块走吧。 记者:只是个同路者。 刘震云:是个同路者,是你的朋友。这样的写作状态是不是更水乳交融一些,情 感上,当然比这个更重要的是解放。 记者:哪方面的解放? 刘震云:倾听本身就是一种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