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江南十校2018届高三3月综合素质检测语文试题 第I卷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丘吉尔有一句名言:“民主是最坏的制度,但其他已尝试的制度更坏。” 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中,情况可能如此。许多中国人将这句名言意译为“民主是最 不坏的制度”,也就是中国伟大战略家孙子所说的“下下策”,它至少可以保证 不合适的领导人出局 在许多西方国家里,多党民主制度早已演变成一种“游戏民主”,即把 民主等同于竞选,把竞选等同于政治营销,把政治营销等同于拼金钱、拼资源 拼公关、拼谋略、拼形象、拼演艺表演:政客所做的承诺无需兑现,只要有助于 打胜选战就行。这种没有“选贤任能”理念的“游戏民主”所产生的领导人能说 会道者居多,能干者极少。 中国已经把“选拔”和“选举”较好地结合起来。这套制度建设意味着, 大部分领导干部的晋升都经过大量的基层锻炼t经过不同岗位的工作实践,经过 包括初步考察、征求意见、民谓、评估、投票、公示等一系列列程序。中国通过 政治制度上的创新,已经产生了一种制度安排,它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上上 策”与保底的“下下策”的结合 从思想传承来看,这种“事业咸败,关键在人”的思想在中国政治文化 传统中源迭流长 从制度传承来看,中国选贤任能的制度源于科举选拔制度,也融八丁西 方政治制度中的一些做法.如民调和选举等。这种集古夸优势和中外长处为一体 的制度安排无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一大制度保 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人柏拉图就选举政治提出过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 他说,如果你患了病,你是到广场上召集民众为你治病呢,还是去找医术精湛的 大夫呢?你一定会去找医术精湛的大夫,那么治理一个国家,其责任和难度百倍 于治疗一种疾病,你该找谁呢?柏拉图提出的问题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很多国 家就是因为一人一票选出了恶人而走向了灾难 最典型的例子当属德国的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以理性著称的德国人却 选出了仇恨人类 的希特勒执政,最终不仅给德国带来了灭顶之灾,也差一点毁掉了整个西方文明。 西方自由派曾创造出一种“制度万能论”的话语:只要制度好,一切问 题都可以解决,选个傻瓜治国也没有关系。但随着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加剧,随 着中国和中国模式的迅速崛起,这种“制度万能论”不攻自破。更何况,不同的 制度各有优势,西式民主绝非最好的制度,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自有其优越性。 (摘编自《北京日报》张维为《中国的“选贤任能” 模式具有强大生命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多党民主制度是最坏的制度,把竞选等同于政治营销,所产生的领导人能 干者极少,最终给国家带来灭顶之灾 B.中国的“选贤任能”模式具有强大生命力,把“选拔”和“选举”较好地 结合起来,力争选出德才兼备的领导人
安徽省江南十校 2018 届高三 3 月综合素质检测语文试题 第 I 卷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丘吉尔有一句名言:“民主是最坏的制度,但其他已尝试的制度更坏。” 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中,情况可能如此。许多中国人将这句名言意译为“民主是最 不坏的制度”,也就是中国伟大战略家孙子所说的“下下策”,它至少可以保证 不合适的领导人出局。 在许多西方国家里,多党民主制度早已演变成一种“游戏民主”,即把 民主等同于竞选,把竞选等同于政治营销,把政治营销等同于拼金钱、拼资源、 拼公关、拼谋略、拼形象、拼演艺表演;政客所做的承诺无需兑现,只要有助于 打胜选战就行。这种没有“选贤任能”理念的“游戏民主”所产生的领导人能说 会道者居多,能干者极少。 中国已经把“选拔”和“选举”较好地结合起来。这套制度建设意味着, 大部分领导干部的晋升都经过大量的基层锻炼 t 经过不同岗位的工作实践,经过 包括初步考察、征求意见、民谓、评估、投票、公示等一系列列程序。中国通过 政治制度上的创新,已经产生了一种制度安排,它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上上 策”与保底的“下下策”的结合。 从思想传承来看,这种“事业咸败,关键在人”的思想在中国政治文化 传统中源迭流长。 从制度传承来看,中国选贤任能的制度源于科举选拔制度,也融八丁西 方政治制度中的一些做法.如民调和选举等。这种集古夸优势和中外长处为一体 的制度安排无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一大制度保 证。 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人柏拉图就选举政治提出过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 他说,如果你患了病,你是到广场上召集民众为你治病呢,还是去找医术精湛的 大夫呢?你一定会去找医术精湛的大夫,那么治理一个国家,其责任和难度百倍 于治疗一种疾病,你该找谁呢?柏拉图提出的问题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很多国 家就是因为一人一票选出了恶人而走向了灾难。 最典型的例子当属德国的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以理性著称的德国人却 选出了仇恨人类 的希特勒执政,最终不仅给德国带来了灭顶之灾,也差一点毁掉了整个西方文明。 西方自由派曾创造出一种“制度万能论”的话语:只要制度好,一切问 题都可以解决,选个傻瓜治国也没有关系。但随着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加剧,随 着中国和中国模式的迅速崛起,这种“制度万能论”不攻自破。更何况,不同的 制度各有优势,西式民主绝非最好的制度,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自有其优越性。 (摘编自《北京日报》张维为《中国的“选贤任能” 模式具有强大生命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多党民主制度是最坏的制度,把竞选等同于政治营销,所产生的领导人能 干者极少,最终给国家带来灭顶之灾。 B.中国的“选贤任能”模式具有强大生命力,把“选拔”和“选举”较好地 结合起来,力争选出德才兼备的领导人
C.中国选贤任能的制度集古今优势和中外长处为一体,说明西式民主绝非最 好的制度,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自有其优越性。 D.德国人选出了仇恨人类的希特勒执政,给德国带来了灭顶之灾,差一点毁 掉了整个西方文明,他们的“理性”徒有其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阐述了中国选贤任能制度的特点和渊源,强调了选拔“贤能”的重要性, 然后得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有优越性的结论。 B.文章在论证时,有破有立,摆事实,讲道理,重点论述了中国选人制度比西 方竞选制度更能选出“贤能”之人的深层原因。 C.文章以大量篇幅阐述西方竞选弊端,突出西方民主国家未能像中国一样继承 传统,他们丢弃了古希腊哲人柏拉图的睿智 D.对于选举领导人,文章先指出西方民主的弊端,接着分析中国选举领导人的 方法,最后指出中国方法的优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许多中国人把丘吉尔的名言意译为“民主是最不坏的制度”,是因为西方民 主至少可以保证不合适的领导人出局 B.中国已经把“选拔”和“选举”较好地结合起来,这一模式具有强大的生命 力,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一大制度保证。 C.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中,由于缺少科举选拔制度的锤炼,他们虽然意识到民主 是最坏的制度,但无法找到更好地制度。 D.中国大部分领导干部的晋升都必须经过大量的基层锻炼,经过不同岗位的工 作实践,可以避免产生的领导人只会夸夸其谈。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塔余光中 放暑假,一千八百个男孩和女孩,像一蓬金发妙矍的蒲公英,一吹, 就散了。于是这座黝 青色的四层铁塔,完全属他一人所有。永远,它矗立在此,等待他每天一度的临 幸,等待他攀登绝顶,阅览这不能算小的王国。日落时分,他立在塔顶,端端在 寂天寞地的圆心。一时暮色匍匐,万籁在下,塔无语,王亦无语,唯钢铁的纪律 贯透虚空。太阳的火球,向马里兰的地平下降。黄昏是一只薄弱的耳朵-频震于 乌鸦的不谐和音。鸦声在西,在琥珀的火堆里裂开。华盛顿在南,白而直的是南 下的州道。同一条公路,北驶三英里,便是盖德斯堡的市区了。这一切,这一圈 连环不解的王国,完全属他一人所有。 盖德斯堡啊,盖德斯堡。他的目光抚玩着小城的轮廓。来这里半年,他 已经熟悉每一条街,每一座有历史的建筑。就在这里,他度过寥落又忙碌的半年, 读书,写诗,写长长的航空信,翻译公元前的古典文学,给学生朗吟缠绵的《湘 夫人》、壮烈的《国殇》 塔下碧草萋萋。这是深邃的暑假,他走过神学院走过蜡像馆走过郁金香 泣血的方场,但大半的时间,他走在梦里走在国内走在记忆的街上。这种完整而 纯粹的寂寞,是享受,还是忍受,他无法分辨。立在塔顶-立在钢铁架构的空中,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时人亦冷漠而疏远。寂寞是国,我是王,自嘲兼自慰,他
C.中国选贤任能的制度集古今优势和中外长处为一体,说明西式民主绝非最 好的制度,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自有其优越性。 D.德国人选出了仇恨人类的希特勒执政,给德国带来了灭顶之灾,差一点毁 掉了整个西方文明,他们的“理性”徒有其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阐述了中国选贤任能制度的特点和渊源,强调了选拔“贤能”的重要性, 然后得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有优越性的结论。 B.文章在论证时,有破有立,摆事实,讲道理,重点论述了中国选人制度比西 方竞选制度更能选出“贤能”之人的深层原因。 C.文章以大量篇幅阐述西方竞选弊端,突出西方民主国家未能像中国一样继承 传统,他们丢弃了古希腊哲人柏拉图的睿智。 D.对于选举领导人,文章先指出西方民主的弊端,接着分析中国选举领导人的 方法,最后指出中国方法的优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许多中国人把丘吉尔的名言意译为“民主是最不坏的制度”,是因为西方民 主至少可以保证不合适的领导人出局。 B.中国已经把“选拔”和“选举”较好地结合起来,这一模式具有强大的生命 力,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一大制度保证。 C.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中,由于缺少科举选拔制度的锤炼,他们虽然意识到民主 是最坏的制度,但无法找到更好地制度。 D.中国大部分领导干部的晋升都必须经过大量的基层锻炼,经过不同岗位的工 作实践,可以避免产生的领导人只会夸夸其谈。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塔 余光中 一放暑假,一千八百个男孩和女孩,像一蓬金发妙矍的蒲公英,一吹, 就散了。于是这座黝 青色的四层铁塔,完全属他一人所有。永远,它矗立在此,等待他每天一度的临 幸,等待他攀登绝顶,阅览这不能算小的王国。日落时分,他立在塔顶,端端在 寂天寞地的圆心。一时暮色匍匐,万籁在下,塔无语,王亦无语,唯钢铁的纪律 贯透虚空。太阳的火球,向马里兰的地平下降。黄昏是一只薄弱的耳朵-频震于 乌鸦的不谐和音。鸦声在西,在琥珀的火堆里裂开。华盛顿在南,白而直的是南 下的州道。同一条公路,北驶三英里,便是盖德斯堡的市区了。这一切,这一圈 连环不解的王国,完全属他一人所有。 盖德斯堡啊,盖德斯堡。他的目光抚玩着小城的轮廓。来这里半年,他 已经熟悉每一条街,每一座有历史的建筑。就在这里,他度过寥落又忙碌的半年, 读书,写诗,写长长的航空信,翻译公元前的古典文学,给学生朗吟缠绵的《湘 夫人》、壮烈的《国殇》。 塔下碧草萋萋。这是深邃的暑假,他走过神学院走过蜡像馆走过郁金香 泣血的方场,但大半的时间,他走在梦里走在国内走在记忆的街上。这种完整而 纯粹的寂寞,是享受,还是忍受,他无法分辨。立在塔顶-立在钢铁架构的空中,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时人亦冷漠而疏远。寂寞是国,我是王,自嘲兼自慰,他 想
此刻,天上地下,只剩下他一人。鸦已栖定。落日已灭亡。剩下他,孤悬于回忆 和期待之问。剩下他,血液闲着,泪腺汗腺闲着,愤怒的呐喊闲着。他很久没有 享受过这样深邃安详如一座寺院的暑假。暑假是时间的奢侈品,属于看云做梦的 少年。他用单筒的记忆,回顾小时候的那些暑假’那些椰阴下的,槐阴下的,黄 桷树阴下的暑假。读童话,读神话,读天方夜谭的暑假。那时’母亲可靠如一株 树,他是树上唯一的果子。那时,他有许多“重要”的同学,上课同桌,睡觉同 床,诅咒时’以彼此的母亲为对象。那些暑假呢?那些母亲呢?那些重要的伙伴 呢? 第二次大战后’他和母亲乘汽船,顺长江东下。船泊安庆。母与子同登佛寺的高 塔,俯瞰江面的密樯和城中的万户灰甍。塔髙风烈。迷蒙晕眩的空间在脚下,令 他感觉塔尖晃动如巨桅,而他是一只鹰,一展翅一切云都得让路。十九岁的男孩 厌倦古国的破落与苍老。外国地理是他最喜欢的一门课。暑假的下午,黄桷树阴 下,他会对着诱人的地图出神,怔怔望不厌意大利在地中海濯足,多龙的北欧欲 噬丹麦,望不厌象牙海岸,尼罗河口,江湖满地的加拿大,岛屿满海的澳洲。从 本日历上,他看到一张风景照片,一列火车,盘旋而上庞伟的落基山,袅囊的 黑烟曳在空中。他幻想自己坐在这车上,向芝加哥,向纽约,一路阅览雪峰和连 嶂。去异国,去遥远的异国,永远离开平凡的中国 安庆到盖德斯堡,两座塔隔了二十年。立在这座钢筋的嘹望塔上,立在 二十年的这一边,他抚摸二十年前的自己,自己的头发,自己的幼稚,带着同情 与责备。世界上最可爱最神秘最伟大的土地,是中国。踏不到的泥土是最香的泥 土。远望岂能当归?就如此刻,青山之处是平原,平原之外是青山。半世纪来, 多少异乡人曾如此眺望? 天边的北极星,冷静地亮着,不失自己的方向,且为其他的光,守住 个定点。夜色部署得很快,顷刻间,从鼠灰到黝青到墨黑。但黑暗只有加强星的 光芒。星的阵图部署得更快,在夜之上,在万籁之上,各种姓名的光,从殉道的 红到先知的皎白透青,一一宣布自己的方位。他仰面向北,发现大熊和小熊开阔 而灿明,如一面光之大纛。抓住冻手的栏杆,他幻觉自己与塔合为一体。一刹间, 他欲引吭长啸。 1965年6月17日于盖德斯堡(有删改) 【注】盖德斯堡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南部的一个自治村镇,也译作葛底斯堡。 1965年余光中在 那里的一所学院讲学。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别出心裁,采用第三人称叙事抒情,叙事灵活自如,不受时空限制 抒发的情感深沉而不失激烈,撼人心魄。 B.作者用两个拟人化的“等待”来写铁塔,不仅为内心的情感确立了形象的 支撑点,还为引出心中的另一座“塔”设伏o- C.身居海外讲学,又逢暑假,作者独自登上铁塔,内心充满孤独思念之情, 最后“欲引吭长啸”来排遣这难以承受的寂寞。 D.开头写夕阳西下,结尾写繁星满天,比喻形象贴切,描写具体细致,声色 光影,纵横交织在读者的眼前,画面感极强。 5.结合全文,说明“塔”的含意。(5分) 6.和二十年前的自己相比,作者的内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章进行分 析o(6分)
此刻,天上地下,只剩下他一人。鸦已栖定。落日已灭亡。剩下他,孤悬于回忆 和期待之问。剩下他,血液闲着,泪腺汗腺闲着,愤怒的呐喊闲着。他很久没有 享受过这样深邃安详如一座寺院的暑假。暑假是时间的奢侈品,属于看云做梦的 少年。他用单筒的记忆,回顾小时候的那些暑假’那些椰阴下的,槐阴下的,黄 桷树阴下的暑假。读童话,读神话,读天方夜谭的暑假。那时’母亲可靠如一株 树,他是树上唯一的果子。那时,他有许多“重要”的同学,上课同桌,睡觉同 床,诅咒时’以彼此的母亲为对象。那些暑假呢?那些母亲呢?那些重要的伙伴 呢? 第二次大战后’他和母亲乘汽船,顺长江东下。船泊安庆。母与子同登佛寺的高 塔,俯瞰江面的密樯和城中的万户灰甍。塔高风烈。迷蒙晕眩的空间在脚下,令 他感觉塔尖晃动如巨桅,而他是一只鹰,一展翅一切云都得让路。十九岁的男孩, 厌倦古国的破落与苍老。外国地理是他最喜欢的一门课。暑假的下午,黄桷树阴 下,他会对着诱人的地图出神,怔怔望不厌意大利在地中海濯足,多龙的北欧欲 噬丹麦,望不厌象牙海岸,尼罗河口,江湖满地的加拿大,岛屿满海的澳洲。从 一本日历上,他看到一张风景照片,一列火车,盘旋而上庞伟的落基山,袅囊的 黑烟曳在空中。他幻想自己坐在这车上,向芝加哥,向纽约,一路阅览雪峰和连 嶂。去异国,去遥远的异国,永远离开平凡的中国。 安庆到盖德斯堡,两座塔隔了二十年。立在这座钢筋的嘹望塔上,立在 二十年的这一边,他抚摸二十年前的自己,自己的头发,自己的幼稚,带着同情 与责备。世界上最可爱最神秘最伟大的土地,是中国。踏不到的泥土是最香的泥 土。远望岂能当归?就如此刻,青山之处是平原,平原之外是青山。半世纪来, 多少异乡人曾如此眺望? 天边的北极星,冷静地亮着,不失自己的方向,且为其他的光,守住一 个定点。夜色部署得很快,顷刻间,从鼠灰到黝青到墨黑。但黑暗只有加强星的 光芒。星的阵图部署得更快,在夜之上,在万籁之上,各种姓名的光,从殉道的 红到先知的皎白透青,一一宣布自己的方位。他仰面向北,发现大熊和小熊开阔 而灿明,如一面光之大纛。抓住冻手的栏杆,他幻觉自己与塔合为一体。一刹间, 他欲引吭长啸。 1965 年 6 月 17 日于盖德斯堡(有删改) 【注】盖德斯堡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南部的一个自治村镇,也译作葛底斯堡。 1965 年余光中在 那里的一所学院讲学。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本文别出心裁,采用第三人称叙事抒情,叙事灵活自如,不受时空限制, 抒发的情感深沉而不失激烈,撼人心魄。 B.作者用两个拟人化的“等待”来写铁塔,不仅为内心的情感确立了形象的 支撑点,还为引出心中的另一座“塔”设伏 oC.身居海外讲学,又逢暑假,作者独自登上铁塔,内心充满孤独思念之情, 最后“欲引吭长啸”来排遣这难以承受的寂寞。 D.开头写夕阳西下,结尾写繁星满天,比喻形象贴切,描写具体细致,声色 光影,纵横交织在读者的眼前,画面感极强。 5.结合全文,说明“塔”的含意。(5 分) 6.和二十年前的自己相比,作者的内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章进行分 析 o(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四次 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过去一年中,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率增长显著。 其中,在数字化阅读方阵,手机阅读增速最快,已经连续8年增长,成年国民人 均每天手机接触时长为74:4分钟,同比增长19.6% 不过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目前手机阅读质量还不髙。这可以从两个角 度来观察:从阅读的供给侧来说,很多手机文章的质量还不高。以微信文章为例, 读者的微信阅读时间占去了三成半,但不少微信文章存在拼凑、虚假等问题,不 仅浪费读者的时间,也是在误导读者。不久前《新京报》调查披露,自媒体平台 上的一些文章通过抄袭、拼凑事实、巧立标题甚至夸大造谣以获取髙阅读量,比 如一篇正文不足300字、配有5张网络图片的文章获得了近6000条网友评论 这样的低质文章虽然提高了阅读率,但是实际阅读质量却不能恭维。从阅读的需 求侧来看,虽然读者花在手机阅读上的时间似乎不少,不过多数是“忙里偷闲式 阅读”“走马观花式阅读”“碎片化阅读”,这种“浅阅读”比不阅读显然要 好,但是阅读质量却不容乐观。 (摘编自中国江苏网2017-04-24《手机阅读需要重视“阅读质量”》作者:冯 海宁) 材料二 材料三 经典阅读的意义,本不是一个需要反复论证的问题。但是现在成人读盗 墓、穿越,孩子读图文、漫画却越来越多,加以资讯的泛滥和网络的挤占,遂使 其重要性不再像早先那样为人认知。尤其近几年,以图代书,做在线阅读,甚或 以上脸谱( Facebook)、刷微博代替阅读的不在少数。这种“浅阅读”风气的存 在,凸显了整个社会浮躁肤浅的荒败景观。 经典阅读,能使人在人书互动中形成紧张的思维对待,助成理性对感知 的超越,人性对历史的体贴。至于网络,因常提供即刻性与碎片化的资讯,在读 网带上时尚化的“轻阅读”特性同时,也会程度不同地损害阅读的品质,造成人 智力的降级与思想的衰退。 对此,前年出版的尼古拉斯一卡尔( Nicholas carr)的《浅薄:互联网如 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指出,因网络对人“神经线路”与“记忆程序”的重新编 布,使人的阅读常流于字表滑行,而无法做深入的思考,由此,他会觉得《战争 与和平》太长,《追忆似水年华》又太晦涩,并将爱读经典视为前人缺少环境刺 激、无处可去养成的老嗜好,而将其毫无顾惜地拋弃。却在一味的读图和读网的 便捷中容忍偷懒。 在这种偷懒中,那种对深邃思想的卓越追索,对人类整体性精神岀路的 关切渐渐消退和淡忘,甚至被嘲笑和放逐。而这些,恰恰经典里最多,甚至就是 经典最显著的徽标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2016-02-14《经典阅读的当 下意义》作者:汪涌豪) 7.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4 月 23 日是“世界读书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四次 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过去一年中,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率增长显著。 其中,在数字化阅读方阵,手机阅读增速最快,已经连续 8 年增长,成年国民人 均每天手机接触时长为 74:4 分钟,同比增长 19. 6%。 不过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目前手机阅读质量还不高。这可以从两个角 度来观察:从阅读的供给侧来说,很多手机文章的质量还不高。以微信文章为例, 读者的微信阅读时间占去了三成半,但不少微信文章存在拼凑、虚假等问题,不 仅浪费读者的时间,也是在误导读者。不久前《新京报》调查披露,自媒体平台 上的一些文章通过抄袭、拼凑事实、巧立标题甚至夸大造谣以获取高阅读量,比 如一篇正文不足 300 字、配有 5 张网络图片的文章获得了近 6000 条网友评论。 这样的低质文章虽然提高了阅读率,但是实际阅读质量却不能恭维。从阅读的需 求侧来看,虽然读者花在手机阅读上的时间似乎不少,不过多数是“忙里偷闲式 阅读”“走马观花式阅读”“碎片化阅读”,这种“浅阅读”比不阅读显然要 好,但是阅读质量却不容乐观。 (摘编自中国江苏网 2017-04-24《手机阅读需要重视“阅读质量”》作者:冯 海宁) 材料二 材料三 经典阅读的意义,本不是一个需要反复论证的问题。但是现在成人读盗 墓、穿越,孩子读图文、漫画却越来越多,加以资讯的泛滥和网络的挤占,遂使 其重要性不再像早先那样为人认知。尤其近几年,以图代书,做在线阅读,甚或 以上脸谱( Facebook)、刷微博代替阅读的不在少数。这种“浅阅读”风气的存 在,凸显了整个社会浮躁肤浅的荒败景观。 经典阅读,能使人在人书互动中形成紧张的思维对待,助成理性对感知 的超越,人性对历史的体贴。至于网络,因常提供即刻性与碎片化的资讯,在读 网带上时尚化的“轻阅读”特性同时,也会程度不同地损害阅读的品质,造成人 智力的降级与思想的衰退。 对此,前年出版的尼古拉斯-卡尔( Nicholas Carr)的《浅薄:互联网如 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指出,因网络对人“神经线路”与“记忆程序”的重新编 布,使人的阅读常流于字表滑行,而无法做深入的思考,由此,他会觉得《战争 与和平》太长,《追忆似水年华》又太晦涩,并将爱读经典视为前人缺少环境刺 激、无处可去养成的老嗜好,而将其毫无顾惜地抛弃。却在一味的读图和读网的 便捷中容忍偷懒。 在这种偷懒中,那种对深邃思想的卓越追索,对人类整体性精神出路的 关切渐渐消退和淡忘,甚至被嘲笑和放逐。而这些,恰恰经典里最多,甚至就是 经典最显著的徽标。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 2016-02-14《经典阅读的当 下意义》作者:汪涌豪) 7.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2016年,我国成人数字化阅读率增长显著,手机阅读增速最快,我国人 均纸质书的阅读量并没有受到影响。 B.2016年,我国成人更多采用数字化阅读,微信阅读占了不少时间,但我 国人均电子书的阅读量并没有增加 C.经典阅读的重要性不再像早先那样为人所知,作者认为,再~次论述经典 阅读的意义,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D.对深邃思想的卓越追求,对人类整体性精神出路的关切,这些是经典里最 多的,却是电子书里所没有的。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材料一从手机阅读的供给侧和需求侧两个角度,着重分析了当前中国人手 机阅读方式具有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 B.材料三论述了当前在以图代书、在线浏览、上脸谱、刷微博等“浅阅读” 风气存在背景下,经典阅读的重要意义。 C.由于手机阅读多数是“忙里偷闲式阅读”“走马观花式阅读”“碎片化阅 读”,作者认为手机阅读并不值得提倡。 D.在一味读图和读网的便捷中容忍偷懒,一些人抛弃了篇幅很长的《战争与 和平》和晦涩的《追忆似水年华》的阅读 E.放弃对经典的阅读,常进行“轻阅读”“浅阅读”,会不同程度地损害阅 读的品质,造成人智力的降级与思想的衰退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当前中国人阅读的特点。(4分)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韦陟字殷卿,京兆万年人。父安石晚有子,及为并州司马,始生陟及斌 俱少聪敏,颇异常童。神龙二年,陟始十岁,拜温王府东阁祭酒,累迁秘书太堂 丞,有文彩,善隶书,辞人、秀士已游其门矣。开元初,丁父忧,杜门不出八年, 与弟斌相劝励,探讨典坟,俱有盛名。张九龄一代辞宗,为中书令.引陟为中书 舍人,时人以为美谈 后为礼部侍郎。陟好接后辈,尤鉴于文,虽辞人后生,靡不谙练。曩者 主司取与,皆以一场之善,登其科目,不尽其才。陟令举人自通所工诗笔,先试 日,知其所长,然后依常式考核,片善无遗,美声盈路。李林甫忌之,出为襄 阳太守,寻移河东太守,充本道采访使。十二年入考,右相杨国忠恶其才望,恐 其践台衡,乃引河东人吴象之谓日:“子能使人告陟乎?吾以子为御史。”象之 乃告陟与御史中丞吉温结托,欲谋陷朝廷,又诱陟侄韦元志证之。陟坐贬昭州平 乐尉。会禄山反,陷洛阳,弟斌为贼所得。国忠欲构陟与贼通应,潜令吏卒伺其 所居。陟坚卧不动。 肃宗即位于灵武,有诏令陟赴行在.深器之,拜御史大夫。杜甫上表论 房琯有大臣度,辞旨迂诞,肃宗怒,令陟讯之。陟因入奏曰:“杜甫所论房琯事 不失谏臣大体。”上由此疏之。时朝臣立班多不整肃,至有班头相吊哭者,乃罢 陟御史大夫,授吏部尚书。因宗人伐墓柏,坐不能禁,出为绛州刺史 陟早有台辅之望,间被李林甫、杨国忠所挤。及中原兵起,天下事殷, 陟常自谓经纬之器 遭后生腾谤明主见疑常郁郁不得志乃叹曰吾道穷于此平有志不伸得非天命平因 遘疾,卒于虢州,时年六十五,赠荆州大都督
A.2016 年,我国成人数字化阅读率增长显著,手机阅读增速最快,我国人 均纸质书的阅读量并没有受到影响。 B.2016 年,我国成人更多采用数字化阅读,微信阅读占了不少时间,但我 国人均电子书的阅读量并没有增加。 C.经典阅读的重要性不再像早先那样为人所知,作者认为,再~次论述经典 阅读的意义,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D.对深邃思想的卓越追求,对人类整体性精神出路的关切,这些是经典里最 多的,却是电子书里所没有的。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材料一从手机阅读的供给侧和需求侧两个角度,着重分析了当前中国人手 机阅读方式具有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 B.材料三论述了当前在以图代书、在线浏览、上脸谱、刷微博等“浅阅读” 风气存在背景下,经典阅读的重要意义。 C.由于手机阅读多数是“忙里偷闲式阅读”“走马观花式阅读”“碎片化阅 读”,作者认为手机阅读并不值得提倡。 D.在一味读图和读网的便捷中容忍偷懒,一些人抛弃了篇幅很长的《战争与 和平》和晦涩的《追忆似水年华》的阅读。 E.放弃对经典的阅读,常进行“轻阅读”“浅阅读”,会不同程度地损害阅 读的品质,造成人智力的降级与思想的衰退。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当前中国人阅读的特点。(4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 -13 题。 韦陟字殷卿,京兆万年人。父安石晚有子,及为并州司马,始生陟及斌, 俱少聪敏,颇异常童。神龙二年,陟始十岁,拜温王府东阁祭酒,累迁秘书太堂 丞,有文彩,善隶书,辞人、秀士已游其门矣。开元初,丁父忧,杜门不出八年, 与弟斌相劝励,探讨典坟,俱有盛名。张九龄一代辞宗,为中书令.引陟为中书 舍人,时人以为美谈。 后为礼部侍郎。陟好接后辈,尤鉴于文,虽辞人后生,靡不谙练。曩者 主司取与,皆以一场之善,登其科目,不尽其才。陟令举人自通所工诗笔,先试 一日,知其所长,然后依常式考核,片善无遗,美声盈路。李林甫忌之,出为襄 阳太守,寻移河东太守,充本道采访使。十二年入考,右相杨国忠恶其才望,恐 其践台衡,乃引河东人吴象之谓日:“子能使人告陟乎?吾以子为御史。”象之 乃告陟与御史中丞吉温结托,欲谋陷朝廷,又诱陟侄韦元志证之。陟坐贬昭州平 乐尉。会禄山反,陷洛阳,弟斌为贼所得。国忠欲构陟与贼通应,潜令吏卒伺其 所居。陟坚卧不动。 肃宗即位于灵武,有诏令陟赴行在.深器之,拜御史大夫。杜甫上表论 房琯有大臣度,辞旨迂诞,肃宗怒,令陟讯之。陟因入奏曰:“杜甫所论房琯事, 不失谏臣大体。”上由此疏之。时朝臣立班多不整肃,至有班头相吊哭者,乃罢 陟御史大夫,授吏部尚书。因宗人伐墓柏,坐不能禁,出为绛州刺史。 陟早有台辅之望,间被李林甫、杨国忠所挤。及中原兵起,天下事殷, 陟常自谓经纬之器 遭后生腾谤明主见疑常郁郁不得志乃叹曰吾道穷于此乎有志不伸得非天命乎因 遘疾,卒于虢州,时年六十五,赠荆州大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