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江南十校’’2018年高三学生冲刺联考(二模) 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简单回顾一下华夏法制史,我们会发现,从《尚书》确立的“罪疑惟轻,功疑惟 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司法原则,到末代对法官“失出人罪”几乎不追究 责任的做法,再到清代繁复的“审转”制度设计,都体现了中华法系的一种核心 价值观:慎刑。 清代的“审转”是一项层层复审的司法制度,张晋藩在《中国法制通史》中说: “徒刑以上(含徒刑)案件在州县初审后,详报上一级复核,每一级都将不属于 自己权限的案件主动上报,层层审转,直至有权作出判决的审级批准后才终审。” 清代审级之多,为历朝之冠,一个重大刑事案件一般都需要经过州县一府一臬司 一督抚四级复审,而且“审转”是主动性、强制性的,不管被告人是否提出申诉, 都需要走完四级审讯。这样的制度设计,初衷当然是为了最大程度上减少冤案, 但由于所有徒刑以上案件都要层层“审转”,导致实际上的复审往往流于形式, 如同走过场。 相比之下,宋代实行的“翻异别勘”更加接近现代司法的复审制度。今日多数国 家的司法都实行三审终审制,一般来说,二审与三审的启动,以被告人是否提起 上诉为准。宋代的。翻异别勘”也是如此:在庭审程序结束之后,如果被告人喊 冤翻供(相当于提出上诉),则重组法庭,重新庭审。换言之,“翻异”是启动 别勘”的触发机制。不翻异,则不需要别勘。 犯人若称供词属实,则亲笔签押,录问程序至此完成,案子将进入下一个程序 但犯人在录问之启也可以喊冤翻供,一旦喊冤,法院必须马上申报上级法司 提刑司,由提刑司委派法官重新开始庭审,为避免复审受到原审所在地政府的影 响,往往要借调其他帅叫作“差官别推”。 有些案情重大、复杂的案子,在走完“差官别推”程序之后,被告人还会喊冤 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从邻路的州府借调法官来复审了。有一段时间,宋政府考虑 到邻路的州府可能难以摆脱原审地的影响,还要求从隔路差官别勘。宋人防范司 法作弊之周详,令人惊叹。 但是,“翻异别勘”的制度,必然会产生一个后果:被告人如果一次次翻供,司 法机构只能一次次重组法庭,没完没了,一个案子审了几年、十几年,都无法完 成终审。因此,从太宗朝开始,宋政府对“翻异别勘”作出了次数限制:“经三 度断结,更有论诉,一切不在重推问之限。”即被告人只有三次“翻异别勘”的 机会,类似于四审终审制。不过,在两种情况下,被告人可以不受三次别勘的次 数限制:一是被告人控告本案法官受贿枉法而枉断其罪的;一是被告人声称其冤 情有明确证据可证明的。 (摘编自吴钩《宋代的“翻供与重审”》,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确立的“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司法原则, 太过谨慎,不符合现代法理观念 B.宋代对法官“失出人罪”几乎不追究责任的做法,给法官徇私舞弊制造了机 会,这样必然不利于保障司法的公正性
安徽省“江南十校’’2018 年高三学生冲刺联考(二模)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简单回顾一下华夏法制史,我们会发现,从《尚书》确立的“罪疑惟轻,功疑惟 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司法原则,到宋代对法官“失出人罪”几乎不追究 责任的做法,再到清代繁复的“审转”制度设计,都体现了中华法系的一种核心 价值观:慎刑。 清代的“审转”是一项层层复审的司法制度,张晋藩在《中国法制通史》中说: “徒刑以上(含徒刑)案件在州县初审后,详报上一级复核,每一级都将不属于 自己权限的案件主动上报,层层审转,直至有权作出判决的审级批准后才终审。” 清代审级之多,为历朝之冠,一个重大刑事案件一般都需要经过州县一府一臬司 一督抚四级复审,而且“审转”是主动性、强制性的,不管被告人是否提出申诉, 都需要走完四级审讯。这样的制度设计,初衷当然是为了最大程度上减少冤案, 但由于所有徒刑以上案件都要层层“审转”,导致实际上的复审往往流于形式, 如同走过场。 相比之下,宋代实行的“翻异别勘”更加接近现代司法的复审制度。今日多数国 家的司法都实行三审终审制,一般来说,二审与三审的启动,以被告人是否提起 上诉为准。宋代的。翻异别勘”也是如此:在庭审程序结束之后,如果被告人喊 冤翻供(相当于提出上诉),则重组法庭,重新庭审。换言之,“翻异”是启动 “别勘”的触发机制。不翻异,则不需要别勘。 犯人若称供词属实,则亲笔签押,录问程序至此完成,案子将进入下一个程序。 但犯人在录问之启也可以喊冤翻供,一旦喊冤,法院必须马上申报上级法司—— 提刑司,由提刑司委派法官重新开始庭审,为避免复审受到原审所在地政府的影 响,往往要借调其他帅叫作“差官别推”。 有些案情重大、复杂的案子,在走完“差官别推”程序之后,被告人还会喊冤, 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从邻路的州府借调法官来复审了。有一段时间,宋政府考虑 到邻路的州府可能难以摆脱原审地的影响,还要求从隔路差官别勘。宋人防范司 法作弊之周详,令人惊叹。 但是,“翻异别勘”的制度,必然会产生一个后果:被告人如果一次次翻供,司 法机构只能一次次重组法庭,没完没了,一个案子审了几年、十几年,都无法完 成终审。因此,从太宗朝开始,宋政府对“翻异别勘”作出了次数限制:“经三 度断结,更有论诉,一切不在重推问之限。”即被告人只有三次“翻异别勘”的 机会,类似于四审终审制。不过,在两种情况下,被告人可以不受三次别勘的次 数限制:一是被告人控告本案法官受贿枉法而枉断其罪的;一是被告人声称其冤 情有明确证据可证明的。 (摘编自吴钩《宋代的“翻供与重审”》,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尚书》确立的“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司法原则, 太过谨慎,不符合现代法理观念。 B. 宋代对法官“失出人罪”几乎不追究责任的做法,给法官徇私舞弊制造了机 会,这样必然不利于保障司法的公正性
C.清代的“审转”制度层层复审,烦琐不便,设计者别有用心,实际上复审常 常流于形式,表现得很程序化。 D.追溯华夏法制史,我们不难发现,慎用刑法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念,这种认 识在古代司法史上有所体现,影响深远。 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通过回顾华夏法制史,结合具体的司法原则以及司法制度设计, 得出了q嗔刑”的法理认识。 B.第二、三两段比较清代与宋代在复审制度上的不同,认为清代的“审转”流 于形式而宋代的“翻异别勘”更科学。 C.第四、五两段补充介绍了“差官别推”的做法,为避免影响,要求从隔路差 官别勘,即从其他州府调法官来复审案件 D.最后一段论证了针对“翻异别勘”制度必然存在的后果,从太宗朝开始,宋 政府做出了三次“翻异别勘”的限制及可能存在的例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实行的“翻异别勘”制度,与现代司法的复审制度很相似,一般以被告 人是否提起上诉为是否复审的依据 B.在宋代,犯人如果认可供词的真实性,需要亲笔签押,录问程序至此完成, 案子也就结束了,但犯人还可以喊冤翻供 C.宋代的提刑司作为法院的上级法司,为避免复审受原审所在地政府的影响, 可以借调其他州的法官来审理案子。 D.宋政府对“翻异别勘”做出了类似于四审终审制的限制,但有两种情况可以 不受限制,显示出先进的法理精神。 【答案】1.D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本 题考査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 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太过谨慎,不符合现代法理 观念”与第一段中的“都体现了中华法系的一种核心价值观:慎刑”意思相左。 B项,“给法官徇私舞弊制造了机会,这样必然小利于保障司法的公正性”于文 无据,妄加揣度。C项,“设计者别有用心”错,原文认为初衷是好的。 2.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此题 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 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 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项,“从隔路差官别勘”只是 宋政府有一段时间的做法,选项以偏概全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阅读材料是一篇小论文,所以要明确文章的三要素:论 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答题时注意判断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 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 和论证的方法 3.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 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 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B项,“案子也就结束了”错,原文为“案子 将进入下一个程序
C. 清代的“审转”制度层层复审,烦琐不便,设计者别有用心,实际上复审常 常流于形式,表现得很程序化。 D. 追溯华夏法制史,我们不难发现,慎用刑法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念,这种认 识在古代司法史上有所体现,影响深远。 2. 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通过回顾华夏法制史,结合具体的司法原则以及司法制度设计, 得出了 q 嗔刑”的法理认识。 B. 第二、三两段比较清代与宋代在复审制度上的不同,认为清代的“审转”流 于形式而宋代的“翻异别勘”更科学。 C. 第四、五两段补充介绍了“差官别推”的做法,为避免影响,要求从隔路差 官别勘,即从其他州府调法官来复审案件。 D. 最后一段论证了针对“翻异别勘”制度必然存在的后果,从太宗朝开始,宋 政府做出了三次“翻异别勘”的限制及可能存在的例钋。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宋代实行的“翻异别勘”制度,与现代司法的复审制度很相似,一般以被告 人是否提起上诉为是否复审的依据。 B. 在宋代,犯人如果认可供词的真实性,需要亲笔签押,录问程序至此完成, 案子也就结束了,但犯人还可以喊冤翻供。 C. 宋代的提刑司作为法院的上级法司,为避免复审受原审所在地政府的影响, 可以借调其他州的法官来审理案子。 D. 宋政府对“翻异别勘”做出了类似于四审终审制的限制,但有两种情况可以 不受限制,显示出先进的法理精神。 【答案】1. D 2. C 3. B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本 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 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 项,“太过谨慎,不符合现代法理 观念”与第一段中的“都体现了中华法系的一种核心价值观:慎刑”意思相左。 B 项,“给法官徇私舞弊制造了机会,这样必然小利于保障司法的公正性”于文 无据,妄加揣度。C 项,“设计者别有用心”错,原文认为初衷是好的。 2.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此题 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 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 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 项,“从隔路差官别勘”只是 宋政府有一段时间的做法,选项以偏概全。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阅读材料是一篇小论文,所以要明确文章的三要素:论 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答题时注意判断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 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 和论证的方法。 3. 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 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 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B 项,“案子也就结束了”错,原文为“案子 将进入下一个程序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 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 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 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 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 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 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 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 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 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衣 毕飞宇 自古到今,唱青衣的人成百上千,但真正领悟了青衣意蕴的极少。筱燕秋是个天 生的青衣坯子,二十年前,京剧《奔月》的成功演出,让人们认识了一个真正的 嫦娥。 可造化弄人,此后她沉寂了二十年,在远离舞台的戏校里教书。学生春来的出现, 让筱燕秋重新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二十年后,《奔月》复排,这对师生成了嫦娥的AB角。把命都给了嫦娥的筱燕 秋一口气演了四场,她不让。不要说自己的学生,就是她亲娘老子来了她也不会 让。这不是A档B档的事。她是嫦娥,她才是嫦娥。筱燕秋完全没有在意剧团这 几天气氛的变化,完全没有在意别人看她的目光,她管不了这些。只要化妆的时 间一到,她就平平静静地坐在了化妆台的前面,把自己弄成别人。 天气晴好了四天,午后的天空又阴沉下来了。昨晚的天气预报说了,今天午后有 大风雪的。下午风倒是起了,雪花却没有。午后的筱燕秋又乏了,浑身上下像是 被捆住了,两条腿费劲得要了命。下午刚过了三点,筱燕秋突然发起了高烧。高 烧来得快,上得更快。筱燕秋的后背上一阵一阵地发寒,大腿的前侧似乎也多出 了一根筋,拽在那儿,吊在那儿,无缘无故地扯着疼。筱燕秋到底不踏实了,到 医院挂了妇科门诊。医生说,“最好呢,住下来。”筱燕秋没有讨价还价,生硬 地说:“我不住。”医生拿起了处方,龙飞凤舞,说:“先消炎,再忙你也得先 消炎。先吊两瓶水再说。”利用取药的工夫筱燕秋拐到大厅,她看了一眼时钟, 时间不算宽裕,毕竟也没到火烧眉毛的程度。吊到五点钟,完了吃点东西,五点 半赶到剧场,也耽搁不了什么。这样也好,一边输液,一边养养神,好歹也是住 在医院里头。 筱燕秋完全没有料到会在输液室里头睡得这样死,简直都睡昏了。筱燕秋起初只 是闭上眼睛养养神的,空调的温度打得那么高,养着养着居然就睡着了。筱燕秋 那么疲惫,发着那么高的烧,输液室的窗户上又挂着窗帘,人在灯光下面哪能知 道时光飞得有多快?筱燕秋一觉醒来,身上像松了绑,舒服多了。醒来之后筱燕 秋问了问时间,问完了眼睛便直了。她拔下针管,包都没有来得及提,拔完了针 管就往门外跑。 天已经黑了。雪花却纷扬起来。雪花那么大,那么密,远处的霓虹灯在纷飞的雪 花中明灭,把雪花都打扮得像无处不入的小婊子了,而大楼却成了气宇轩昂的嫖 客,挺在那儿,在错觉之中一晃一晃的。筱燕秋拼命地对着出租车招手,出租车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 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 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 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 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 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 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 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 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 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衣 毕飞宇 自古到今,唱青衣的人成百上千,但真正领悟了青衣意蕴的极少。筱燕秋是个天 生的青衣坯子,二十年前,京剧《奔月》的成功演出,让人们认识了一个真正的 嫦娥。 可造化弄人,此后她沉寂了二十年,在远离舞台的戏校里教书。学生春来的出现, 让筱燕秋重新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二十年后,《奔月》复排,这对师生成了嫦娥的 AB 角。把命都给了嫦娥的筱燕 秋一口气演了四场,她不让。不要说自己的学生,就是她亲娘老子来了她也不会 让。这不是 A 档 B 档的事。她是嫦娥,她才是嫦娥。筱燕秋完全没有在意剧团这 几天气氛的变化,完全没有在意别人看她的目光,她管不了这些。只要化妆的时 间一到,她就平平静静地坐在了化妆台的前面,把自己弄成别人。 天气晴好了四天,午后的天空又阴沉下来了。昨晚的天气预报说了,今天午后有 大风雪的。下午风倒是起了,雪花却没有。午后的筱燕秋又乏了,浑身上下像是 被捆住了,两条腿费劲得要了命。下午刚过了三点,筱燕秋突然发起了高烧。高 烧来得快,上得更快。筱燕秋的后背上一阵一阵地发寒,大腿的前侧似乎也多出 了一根筋,拽在那儿,吊在那儿,无缘无故地扯着疼。筱燕秋到底不踏实了,到 医院挂了妇科门诊。医生说,“最好呢,住下来。”筱燕秋没有讨价还价,生硬 地说:“我不住。”医生拿起了处方,龙飞凤舞,说:“先消炎,再忙你也得先 消炎。先吊两瓶水再说。”利用取药的工夫筱燕秋拐到大厅,她看了一眼时钟, 时间不算宽裕,毕竟也没到火烧眉毛的程度。吊到五点钟,完了吃点东西,五点 半赶到剧场,也耽搁不了什么。这样也好,一边输液,一边养养神,好歹也是住 在医院里头。 筱燕秋完全没有料到会在输液室里头睡得这样死,简直都睡昏了。筱燕秋起初只 是闭上眼睛养养神的,空调的温度打得那么高,养着养着居然就睡着了。筱燕秋 那么疲惫,发着那么高的烧,输液室的窗户上又挂着窗帘,人在灯光下面哪能知 道时光飞得有多快?筱燕秋一觉醒来,身上像松了绑,舒服多了。醒来之后筱燕 秋问了问时间,问完了眼睛便直了。她拔下针管,包都没有来得及提,拔完了针 管就往门外跑。 天已经黑了。雪花却纷扬起来。雪花那么大,那么密,远处的霓虹灯在纷飞的雪 花中明灭,把雪花都打扮得像无处不入的小婊子了,而大楼却成了气宇轩昂的嫖 客,挺在那儿,在错觉之中一晃一晃的。筱燕秋拼命地对着出租车招手,出租车
有生意,多得做不过来,傲慢得只会响喇叭。筱燕秋急得没病了,一个劲地对着 出租车挥舞胳膊,都精神抖擞了。她一路跑,一路叫,一路挥舞她的胳膊 筱燕秋冲进化妆间的时候春来已经上好妆了。她们对视了一眼,春来没有开口 筱燕秋上课的时候关照过她的,化上妆这个世界其实就没有了,你不再是你,他 也不再是他,一一你谁都不认识,谁的话你也不要说。筱燕秋一把抓住了化妆师, 她想大声告诉化妆师,她想告诉每一个人,“我才是嫦娥,只有我才是嫦娥!” 但是筱燕秋没有说。筱燕秋现在只会抖动她的嘴唇,不会说话。此时此刻,筱燕 秋就盼望着西母娘娘能从天而降,能给她一粒不死之药,她只要吞下去,她甚至 连化妆都不需要,立即就可以变成嫦娥了。西母娘娘没有出现,没有人给筱燕秋 不死之药。筱燕秋回望着春来,上了妆的春来比天仙还要美。她才是嫦娥。这个 世上没有嫦娥,化妆师给谁上妆谁才是嫦娥。 锣鼓响起来了。筱燕秋目送着春来走向了上场门。大幕拉开了,筱燕秋知道她的 嫦娥这一回真的死了。嫦娥在筱燕秋四十岁的那个雪夜停止了悔恨。死因不详, 终年四万八千岁。 筱燕秋回到了化妆间,无声地坐在化妆台前。剧场里响起了喝彩声,化妆间里就 越发寂静了。她望着自己,目光像秋夜的月光,汪汪地散了一地。筱燕秋一点都 不知道她做了些什么,她像一个走尸,拿起水衣给自己披上了,然后取过肉色底 彩,挤在左手的掌心,均匀地、一点一点地往脸上抹、往脖子上抹,往手上抹。 化完妆,她请化妆师给她吊眉、包头、上齐眉穗、带头套,最后她拿起了她的笛 子。筱燕秋做这一切的时候是镇定自若的,出奇地安静。但是,她的安静让化妆 师不寒而栗,后背上一阵一阵地竖毛孔。化妆师怕极了,惊恐地盯着她。筱燕秋 并没有做什么,也没有说什么,只是拉开了门,往门外走 筱燕秋穿着一身薄薄的戏装走进了风雪。她来到剧场的大门口,站在了路灯的下 面。筱燕秋看了大雪中的马路一眼,自己给自己数起了板眼,同时舞动起手中的 竹笛。她开始了唱,她唱的依旧是二簧慢板转原板转流水转髙腔。雪花在飞舞, 剧场的门口突然围上来许多人,突然堵住了许多车。人越来越多,车越来越挤, 但没有一点声音。围上来的人和车就像是被风吹过来的,就像是雪花那样无声地 降落下来的。筱燕秋旁若无人,边舞边唱……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在叙事方面有独特之处,将人和戏巧妙结合,为人设戏,以戏写人。人 与戏彼此叠映,相互阐释。 B.小说通过筱燕秋闯进化妆间后和春来“对视了一眼”这个细节,微妙地揭示 出这对师生之间的矛盾纠葛。 C.小说细致入微地记叙、描写了筱燕秋自己化妆的情形和动作,符合人物身份 特征,展现了她的内心世界。 D.小说结尾记叙了筱燕秋在风雪中路灯下轰轰烈烈的“演出”,旨在表现她艺 术的高超和自负的个性 5.文中有三处关于“风雪”的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小说以“嫦娥”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4.D 5.第一处:午后天空阴沉,天气预报说有风雪,暗示着情 节和人物命运的变化。第二处:天黑了,雪花却纷扬起来,霓虹灯在纷飞的雪花 中明灭,突出了路途的艰难,烘托出筱燕秋焦急的心情。第三处:路灯下,雪花 飞舞,主人公以风雪为背景演出,给文章增添了悲剧色彩
有生意,多得做不过来,傲慢得只会响喇叭。筱燕秋急得没病了,一个劲地对着 出租车挥舞胳膊,都精神抖擞了。她一路跑,一路叫,一路挥舞她的胳膊。 筱燕秋冲进化妆间的时候春来已经上好妆了。她们对视了一眼,春来没有开口。 筱燕秋上课的时候关照过她的,化上妆这个世界其实就没有了,你不再是你,他 也不再是他,——你谁都不认识,谁的话你也不要说。筱燕秋一把抓住了化妆师, 她想大声告诉化妆师,她想告诉每一个人,“我才是嫦娥,只有我才是嫦娥!” 但是筱燕秋没有说。筱燕秋现在只会抖动她的嘴唇,不会说话。此时此刻,筱燕 秋就盼望着西母娘娘能从天而降,能给她一粒不死之药,她只要吞下去,她甚至 连化妆都不需要,立即就可以变成嫦娥了。西母娘娘没有出现,没有人给筱燕秋 不死之药。筱燕秋回望着春来,上了妆的春来比天仙还要美。她才是嫦娥。这个 世上没有嫦娥,化妆师给谁上妆谁才是嫦娥。 锣鼓响起来了。筱燕秋目送着春来走向了上场门。大幕拉开了,筱燕秋知道她的 嫦娥这一回真的死了。嫦娥在筱燕秋四十岁的那个雪夜停止了悔恨。死因不详, 终年四万八千岁。 筱燕秋回到了化妆间,无声地坐在化妆台前。剧场里响起了喝彩声,化妆间里就 越发寂静了。她望着自己,目光像秋夜的月光,汪汪地散了一地。筱燕秋一点都 不知道她做了些什么,她像一个走尸,拿起水衣给自己披上了,然后取过肉色底 彩,挤在左手的掌心,均匀地、一点一点地往脸上抹、往脖子上抹,往手上抹。 化完妆,她请化妆师给她吊眉、包头、上齐眉穗、带头套,最后她拿起了她的笛 子。筱燕秋做这一切的时候是镇定自若的,出奇地安静。但是,她的安静让化妆 师不寒而栗,后背上一阵一阵地竖毛孔。化妆师怕极了,惊恐地盯着她。筱燕秋 并没有做什么,也没有说什么,只是拉开了门,往门外走。 筱燕秋穿着一身薄薄的戏装走进了风雪。她来到剧场的大门口,站在了路灯的下 面。筱燕秋看了大雪中的马路一眼,自己给自己数起了板眼,同时舞动起手中的 竹笛。她开始了唱,她唱的依旧是二簧慢板转原板转流水转高腔。雪花在飞舞, 剧场的门口突然围上来许多人,突然堵住了许多车。人越来越多,车越来越挤, 但没有一点声音。围上来的人和车就像是被风吹过来的,就像是雪花那样无声地 降落下来的。筱燕秋旁若无人,边舞边唱……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在叙事方面有独特之处,将人和戏巧妙结合,为人设戏,以戏写人。人 与戏彼此叠映,相互阐释。 B. 小说通过筱燕秋闯进化妆间后和春来“对视了一眼”这个细节,微妙地揭示 出这对师生之间的矛盾纠葛。 C. 小说细致入微地记叙、描写了筱燕秋自己化妆的情形和动作,符合人物身份 特征,展现了她的内心世界。 D. 小说结尾记叙了筱燕秋在风雪中路灯下轰轰烈烈的“演出”,旨在表现她艺 术的高超和自负的个性。 5. 文中有三处关于“风雪”的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 小说以“嫦娥”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4. D 5. 第一处:午后天空阴沉,天气预报说有风雪,暗示着情 节和人物命运的变化。第二处:天黑了,雪花却纷扬起来,霓虹灯在纷飞的雪花 中明灭,突出了路途的艰难,烘托出筱燕秋焦急的心情。第三处:路灯下,雪花 飞舞,主人公以风雪为背景演出,给文章增添了悲剧色彩
6.①“嫦娥”是文中重要的文化符号,使小说具有浓郁的艺术气息和鲜明的悲 剧色彩。②“嫦娥”是贯穿小说的线索,激发人物之间的矛盾,推动情节发展并 且使情节紧凑集中。③“嫦娥”有助于对主人公形象的塑造,展现了一位痴迷执 着、视戏如命的“青衣”形象。④“嫦娥”有助于对人物内在情感的表现,主人 公对于“嫦娥”的认知及其变化,展现了她的内心世界。⑤“嫦娥”伴随著主人 公的人生历程,暗示了人物无力回天、苦苦挣扎的悲剧命运。 【解析】 4.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 项是”。本题考査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D项,“旨在表现她艺术的高超和自负的个性”错。此处应该是为了刻画一位痴 迷执着、视戏如命的“青衣”形象。 5.试题分析:题干是“文中有三处关于‘风雪’的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请 简要分析。”本题考査理解和分析小说中景色描写的作用。认真阅读,梳理文章 内容,回答有关“作用”的题目,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思考。要先找到三处有 关描写“风雪”的句子或语段,看它的上下文的情节故事是什么,人物有哪些表 现或变化,再分析与小说的主题是否有暗示的作用。第一处这样说“午后的天空 又阴沉下来了。昨晚的天气预报说了,今天午后有大风雪的。下午风倒是起了 雪花却没有。”接着交代了筱燕秋浑身乏力,发了高烧。筱燕秋突然生病,势必 会影响演出,而“嫦娥”的角色将易主,这对她该诗多大的打击。故该处的景色 描写暗示着情节和人物命运的变化。第二处这样说“天已经黑了。雪花却纷扬起 来。雪花那么大,那么密,远处的霓虹灯在纷飞的雪花中明灭,……”这是筱燕 秋挂完水后的景色描写,接着因为“风雪”的缘故,她打不到车,故此处的景色 描写突出了天气恶劣,回剧院的路途艰难,主要是烘托了筱燕秋焦急的心情。第 三处出现在小说的结尾,这样说“筱燕秋看了大雪中的马路一眼,自己给自己数 起了板眼,同时舞动起手中的竹笛。她开始了唱,她唱的依旧是二簧慢板转原板 转流水转高腔。雪花在飞舞,剧场的门口突然围上来许多人, ,此时,雪 花飞舞,筱燕秋以“风雪”为背景,独自在演出,这给文章增添了悲剧色彩。本 题应从小说的情节安排和人物心理的刻画、性格的塑造等方面分析概括。 6.试题分析:题干是“小说以‘嫦娥’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本题考査理解和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安排的能力。认真阅读,梳 理文章内容,回答有关“好处”的题目,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思考。题干已经 提示说本文以“嫦娥”为中心叙事写人,这就表明在就够上,“嫦娥”是贯穿小 说的线索,激发人物之间的矛盾,推动情节发展并且使情节紧凑集中。在内容上 “嫦娥”是“奔月”这场戏的主角,是重要的文化符号,以“嫦娥”为中心叙事 写人使小说具有浓郁的艺术气息和鲜明的悲剧色彩。“嫦娥”有助于对人物内在 情感的表现,主人公对于“嫦娥”的认知及其变化,展现了她的内心世界,有助 于对主人公形象的塑造,展现了一位痴迷执着、视戏如命的“青衣”形象。从主 题上说,“嫦娥”伴随著主人公的人生历程,暗示了人物无力回天、苦苦挣扎的 悲剧命运。综上,本题用该结合小说的人物性格、情节结构和主题的揭示等方分 析“嫦娥”在小说中的好处,尤其要分析“嫦娥”在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心 理方面的作用,然后分点回答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
6. ①“嫦娥”是文中重要的文化符号,使小说具有浓郁的艺术气息和鲜明的悲 剧色彩。②“嫦娥”是贯穿小说的线索,激发人物之间的矛盾,推动情节发展并 且使情节紧凑集中。③“嫦娥”有助于对主人公形象的塑造,展现了一位痴迷执 着、视戏如命的“青衣”形象。④“嫦娥”有助于对人物内在情感的表现,主人 公对于“嫦娥”的认知及其变化,展现了她的内心世界。⑤“嫦娥”伴随著主人 公的人生历程,暗示了人物无力回天、苦苦挣扎的悲剧命运。 【解析】 4.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 一项是”。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D 项,“旨在表现她艺术的高超和自负的个性”错。此处应该是为了刻画一位痴 迷执着、视戏如命的“青衣”形象。 5. 试题分析:题干是“文中有三处关于‘风雪’的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请 简要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小说中景色描写的作用。认真阅读,梳理文章 内容,回答有关“作用”的题目,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思考。要先找到三处有 关描写“风雪”的句子或语段,看它的上下文的情节故事是什么,人物有哪些表 现或变化,再分析与小说的主题是否有暗示的作用。第一处这样说“午后的天空 又阴沉下来了。昨晚的天气预报说了,今天午后有大风雪的。下午风倒是起了, 雪花却没有。”接着交代了筱燕秋浑身乏力,发了高烧。筱燕秋突然生病,势必 会影响演出,而“嫦娥”的角色将易主,这对她该诗多大的打击。故该处的景色 描写暗示着情节和人物命运的变化。第二处这样说“天已经黑了。雪花却纷扬起 来。雪花那么大,那么密,远处的霓虹灯在纷飞的雪花中明灭,……”这是筱燕 秋挂完水后的景色描写,接着因为“风雪”的缘故,她打不到车,故此处的景色 描写突出了天气恶劣,回剧院的路途艰难,主要是烘托了筱燕秋焦急的心情。第 三处出现在小说的结尾,这样说“筱燕秋看了大雪中的马路一眼,自己给自己数 起了板眼,同时舞动起手中的竹笛。她开始了唱,她唱的依旧是二簧慢板转原板 转流水转高腔。雪花在飞舞,剧场的门口突然围上来许多人,……”,此时,雪 花飞舞,筱燕秋以“风雪”为背景,独自在演出,这给文章增添了悲剧色彩。本 题应从小说的情节安排和人物心理的刻画、性格的塑造等方面分析概括。 6. 试题分析:题干是“小说以‘嫦娥’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安排的能力。认真阅读,梳 理文章内容,回答有关“好处”的题目,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思考。题干已经 提示说本文以“嫦娥”为中心叙事写人,这就表明在就够上,“嫦娥”是贯穿小 说的线索,激发人物之间的矛盾,推动情节发展并且使情节紧凑集中。在内容上, “嫦娥”是“奔月”这场戏的主角,是重要的文化符号,以“嫦娥”为中心叙事 写人使小说具有浓郁的艺术气息和鲜明的悲剧色彩。“嫦娥”有助于对人物内在 情感的表现,主人公对于“嫦娥”的认知及其变化,展现了她的内心世界,有助 于对主人公形象的塑造,展现了一位痴迷执着、视戏如命的“青衣”形象。从主 题上说,“嫦娥”伴随著主人公的人生历程,暗示了人物无力回天、苦苦挣扎的 悲剧命运。综上,本题用该结合小说的人物性格、情节结构和主题的揭示等方分 析“嫦娥”在小说中的好处,尤其要分析“嫦娥”在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心 理方面的作用,然后分点回答。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