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十校2020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语文 2019.1l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 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朱自清先生的《论雅俗共赏》最早于1948年上半年由观察杂志社出版,书中其收关于 文艺的论文十四篇,有三分之一是谈诗歌的,主要是谈朗诵诗。先生对新诗创作有个基本观 点,即诗歌语言固然应当通俗易懂,明白如话;但更主要的是新诗必须有节奏。盖中国传统 诗歌与音乐有密切关系,而“节奏”是从音乐来的:尽管新诗与音乐已没有直接关系,却也 不能没有节奏。既称为诗,总要读来朗朗上口,因此节奏是不能缺少的。这本书中谈诗歌的 文章大抵从不同角度来阐释并论证这个观点。 书中力作当推《论雅俗共赏》和《论逼真与如画》。这里我想着重谈谈《论雅俗共赏》。 先生撰写论文,经常结合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脉络来谈问题,此文自不例外。这篇论文的观点 是有倾向性的,即以古今的名著名篇为例,要求今后的作者能照顾到广大读者层面。也就是 说,文学作品不能只供文化程度高的读者阅读,而应该争取多数人(即一般文化水平的人)都 能欣赏,这样的作品才能传之永久。这就是我对先生论“雅俗其赏”的粗浅理解。其实我以 为,雅与俗并非彼此不能相容的矛盾对立面,其间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在先秦文学中, 《诗》三百篇应该是最古老也最典雅的作品了,但其中“国风”和“小雅”两大类,有不少 作品最初也应该是比较通俗的,且曾在民间广为流传。后来经过上层文化人进行加工,才成 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楚辞》中的《九歌》也是这样。其后的汉魏乐府、五七言诗以及 词、曲,散体文中的话本等,其发展过程亦大抵如是,不妨说都是由俗变雅,或先俗后雅的 清末谴责小说,如《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在当时不过是流行一时供人 消遣的“闲书”,现在则成为近代文学史中必须予以评价的古典名著。可见“雅”与“俗
江淮十校 2020 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语文 2019.11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 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3 题。 朱自清先生的《论雅俗共赏》最早于 1948 年上半年由观察杂志社出版,书中其收关于 文艺的论文十四篇,有三分之一是谈诗歌的,主要是谈朗诵诗。先生对新诗创作有个基本观 点,即诗歌语言固然应当通俗易懂,明白如话;但更主要的是新诗必须有节奏。盖中国传统 诗歌与音乐有密切关系,而“节奏”是从音乐来的;尽管新诗与音乐已没有直接关系,却也 不能没有节奏。既称为诗,总要读来朗朗上口,因此节奏是不能缺少的。这本书中谈诗歌的 文章大抵从不同角度来阐释并论证这个观点。 书中力作当推《论雅俗共赏》和《论逼真与如画》。这里我想着重谈谈《论雅俗共赏》。 先生撰写论文,经常结合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脉络来谈问题,此文自不例外。这篇论文的观点 是有倾向性的,即以古今的名著名篇为例,要求今后的作者能照顾到广大读者层面。也就是 说,文学作品不能只供文化程度高的读者阅读,而应该争取多数人(即一般文化水平的人)都 能欣赏,这样的作品才能传之永久。这就是我对先生论“雅俗其赏”的粗浅理解。其实我以 为,雅与俗并非彼此不能相容的矛盾对立面,其间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在先秦文学中, 《诗》三百篇应该是最古老也最典雅的作品了,但其中“国风”和“小雅”两大类,有不少 作品最初也应该是比较通俗的,且曾在民间广为流传。后来经过上层文化人进行加工,才成 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楚辞》中的《九歌》也是这样。其后的汉魏乐府、五七言诗以及 词、曲,散体文中的话本等,其发展过程亦大抵如是,不妨说都是由俗变雅,或先俗后雅的。 清末谴责小说,如《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在当时不过是流行一时供人 消遣的“闲书”,现在则成为近代文学史中必须予以评价的古典名著。可见“雅”与“俗
只是相对而言,不宜划分得太刻板、太绝对 如果从读者这方面说,则从俗到雅,实即“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主要还是希望广大 群众的文化素质和鉴赏能力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当前有一种风气,强调属于古典范畴的 文艺作品非经过人为的改动不可,即使是己被公认为经典之作,如小说中的《西游记》《红 楼梦》或戏剧中的《牡丹亭》《桃花扇》也要对它们妄施斧斤。理由是不“改刀的话就不算 “与时俱进”,并认为群众也看不懂。我则认为,这是不科学的,也是行不通的。真正的经 典作品,不下苦功夫是读不懂的。试问,谁敢擅改屈原的《离骚》《天问》以及鲁迅的《野 草》呢?成功的作家和艺术家是有责任提高读者和观众的鉴赏能力和艺术水平的,而不是随 意迁就读者和观众的低水平,从而降低作品的质量或擅改传世已久的经典之作。如果拿“雅 俗共赏”做挡箭牌,而一味迎合时尚的低级趣味,最终是会葬送我们一切文学艺术创作的前 途的。 一部成功的文学艺术作品能产生“雅俗共赏”的效果,乃是品位很高的美学境界,是 般人很难做到的。不能由于作者水平低或演员的艺术表现力不足,写不出或演不出达到一定 水平的作品和剧目,便以“雅俗其赏”为借口而替自己文过饰非。在当前这种社会浮躁风气 下,在文化滑坡日益严峻的形势下,请读者耐心读一读朱自清先生这本《论雅俗共赏》旧著, 窃以为是大有好处的 (选自吴小如《<论雅俗共赏>前言》,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论雅俗共赏》一书从不同角度阐发了“新诗语言必须要有节奏”的基本观点。 B朱白清在《论雅俗共赏》一文中指出,文学作品应重点照顾一般文化水平的读者。 C.《诗经》《楚辞》等经典作品都经历了由俗到雅的演变历程,这与上层文人的加工有关。 D.“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即提高广大读者的文化素质和鉴赏力,而非一味迁就读者水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先介绍文集基本内容,然后主要就其中一篇文章谈自己的理解和深入思考。 B作者在阐述“雅俗并非矛盾对立”这一看法时,主要运用事例和对比等论证方法。 C.文章主要从文学史发展和读者鉴赏两方面,阐释了作者对“俗”与“雅”的认识 D这篇前言体现作者鲜明的观点和写作动机,文末点明旧著再版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与音乐有关,因此朗诵诗歌时需关注诗歌的节奏,充分体现诗歌的美感 B清末谴责小说在当时是闲书,在今天成为经典名著,说明由俗变雅是一种常态
只是相对而言,不宜划分得太刻板、太绝对。 如果从读者这方面说,则从俗到雅,实即“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主要还是希望广大 群众的文化素质和鉴赏能力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当前有一种风气,强调属于古典范畴的 文艺作品非经过人为的改动不可,即使是已被公认为经典之作,如小说中的《西游记》《红 楼梦》或戏剧中的《牡丹亭》《桃花扇》也要对它们妄施斧斤。理由是不“改刀的话就不算 “与时俱进”,并认为群众也看不懂。我则认为,这是不科学的,也是行不通的。真正的经 典作品,不下苦功夫是读不懂的。试问,谁敢擅改屈原的《离骚》《天问》以及鲁迅的《野 草》呢?成功的作家和艺术家是有责任提高读者和观众的鉴赏能力和艺术水平的,而不是随 意迁就读者和观众的低水平,从而降低作品的质量或擅改传世已久的经典之作。如果拿“雅 俗共赏”做挡箭牌,而一味迎合时尚的低级趣味,最终是会葬送我们一切文学艺术创作的前 途的。 一部成功的文学艺术作品能产生“雅俗共赏”的效果,乃是品位很高的美学境界,是一 般人很难做到的。不能由于作者水平低或演员的艺术表现力不足,写不出或演不出达到一定 水平的作品和剧目,便以“雅俗其赏”为借口而替自己文过饰非。在当前这种社会浮躁风气 下,在文化滑坡日益严峻的形势下,请读者耐心读一读朱自清先生这本《论雅俗共赏》旧著, 窃以为是大有好处的。 (选自吴小如《<论雅俗共赏>前言》,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论雅俗共赏》一书从不同角度阐发了“新诗语言必须要有节奏”的基本观点。 B.朱白清在《论雅俗共赏》一文中指出,文学作品应重点照顾一般文化水平的读者。 C.《诗经》《楚辞》等经典作品都经历了由俗到雅的演变历程,这与上层文人的加工有关。 D.“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即提高广大读者的文化素质和鉴赏力,而非一味迁就读者水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首先介绍文集基本内容,然后主要就其中一篇文章谈自己的理解和深入思考。 B.作者在阐述“雅俗并非矛盾对立”这一看法时,主要运用事例和对比等论证方法。 C.文章主要从文学史发展和读者鉴赏两方面,阐释了作者对“俗”与“雅”的认识。 D.这篇前言体现作者鲜明的观点和写作动机,文末点明旧著再版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诗歌与音乐有关,因此朗诵诗歌时需关注诗歌的节奏,充分体现诗歌的美感。 B.清末谴责小说在当时是闲书,在今天成为经典名著,说明由俗变雅是一种常态
C要读懂屈原、鲁迅的作品,读者需下一番苦功夫,而不能寄希望于人为的修改 D追求雅俗共赏的境界,既要考虑读者的接受水平,也要致力于高质量的文艺创作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截至2019年6月底,全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教分别为947亿人、2亿 人、245亿人。全民医保基本实现,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超过98%,覆盖人口超13.5 亿。中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人数最多的社会保障体系。 2016年Ⅱ1月,国际社会保障协会(SSA)将“社会保障杰出成就奖”授予中国政府,褒 奖中国“在社会保障扩面工作方面取得了举世无双的成就”。为什么要颁给中国?协会秘书长 康克乐伍斯基用两个百分比做了形象的解释,“如果不算中国,全世界社保覆盖面只有50%, 算上中国就达到61%。”。 中国为什么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安全网?仅仅因为中国人多吗?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网站 材料二: 从企业单位保障到社会保障,从企业单一责任到国家、单位、个人三方责任共担,从城 镇到农村,从城镇职工到城乡居民,我国社会保障发生了历史性转变,逐步形成了与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保障覆盖群体较小,绝大多数劳动群众还不能享受基本社会保障的 状况得到根本改变。社会保障水平也从过去基于免除生存危机的“雪中送炭”式,提高到了 保障所有人基本生活的“适度保障”水准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认为,改革开放 前后的社会保障制度虽然在制度模式与实践方式上有很大差别,但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 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通过社会保障来保障与改善全体人民的生活并不断提升其生活质 量的意志 正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 使命,才使得社会保障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各个历史时期,成为不断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 度性安排,托起亿万群众“稳稳的幸福”。 (摘自新华网《中国为何能建成全球最大的社保网络?》) 材料三:
C.要读懂屈原、鲁迅的作品,读者需下一番苦功夫,而不能寄希望于人为的修改。 D.追求雅俗共赏的境界,既要考虑读者的接受水平,也要致力于高质量的文艺创作。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截至 2019 年 6 月底,全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教分别为 9.47 亿人、2 亿 人、2.45 亿人。全民医保基本实现,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超过 98%,覆盖人口超 13.5 亿。中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人数最多的社会保障体系。 2016 年 11 月,国际社会保障协会(ISSA)将“社会保障杰出成就奖”授予中国政府,褒 奖中国“在社会保障扩面工作方面取得了举世无双的成就”。为什么要颁给中国?协会秘书长 康克乐伍斯基用两个百分比做了形象的解释,“如果不算中国,全世界社保覆盖面只有 50%, 算上中国就达到 61%。”。 中国为什么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安全网?仅仅因为中国人多吗?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网站) 材料二: 从企业单位保障到社会保障,从企业单一责任到国家、单位、个人三方责任共担,从城 镇到农村,从城镇职工到城乡居民,我国社会保障发生了历史性转变,逐步形成了与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保障覆盖群体较小,绝大多数劳动群众还不能享受基本社会保障的 状况得到根本改变。社会保障水平也从过去基于免除生存危机的“雪中送炭”式,提高到了 保障所有人基本生活的“适度保障”水准。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认为,改革开放 前后的社会保障制度虽然在制度模式与实践方式上有很大差别,但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 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通过社会保障来保障与改善全体人民的生活并不断提升其生活质 量的意志。 正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 使命,才使得社会保障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各个历史时期,成为不断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 度性安排,托起亿万群众“稳稳的幸福”。 (摘自新华网《中国为何能建成全球最大的社保网络?》) 材料三:
在中央对经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褚福灵看来,“我国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扩大 社保覆盖面,并且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和经济发展紧密相关。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高速增 长,经济总量名列前茅,为社保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历史性跨越,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坚持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让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 经济发展的“速度”,夯实了社保基金的“厚度”。 2012-2018年我国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单位:万亿元) 777 66 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 注:五项社会保险是指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 “持续15年不间断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充分显 示政府惠民的承诺不是摆在口头上,而且是实实在在做到位的。”人民日报海外版经济社会 部主任白天亮说。“因为有了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和政府财力的不断提高,才使得中国共 产党能够将自己的理想付诸实施,使得中国政府能够如愿采取有力且有效的社保行动。”郑 功成说。与此同时,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我国社保公共服务能力和 水平不断提升。“金保工程”建设,“互联网十人社”行动计划实施,有力推动了社保数据共 享和互联互通。老百姓办社保容易了,社保体系建设加速扩展。 (数据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医疗保障局公开数据整 材料四 70年前,苏联的劳动保险经验为195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提供 了大量借鉴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学者和官员走出国门,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同模式的社会保 障制度进行调研… 然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全世界独一无二,怎样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 下,在一个有着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走出一条为全体人民提供有效社会保障的道路
在中央对经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褚福灵看来,“我国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扩大 社保覆盖面,并且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和经济发展紧密相关。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高速增 长,经济总量名列前茅,为社保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历史性跨越,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坚持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让 7 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 经济发展的“速度”,夯实了社保基金的“厚度”。 注:五项社会保险是指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 “持续 15 年不间断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充分显 示政府惠民的承诺不是摆在口头上,而且是实实在在做到位的。”人民日报海外版经济社会 部主任白天亮说。“因为有了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和政府财力的不断提高,才使得中国共 产党能够将自己的理想付诸实施,使得中国政府能够如愿采取有力且有效的社保行动。”郑 功成说。与此同时,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我国社保公共服务能力和 水平不断提升。“金保工程”建设,“互联网+人社”行动计划实施,有力推动了社保数据共 享和互联互通。老百姓办社保容易了,社保体系建设加速扩展。 (数据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医疗保障局公开数据整理) 材料四: 70 年前,苏联的劳动保险经验为 1951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提供 了大量借鉴。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学者和官员走出国门,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同模式的社会保 障制度进行调研…… 然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全世界独一无二,怎样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 下,在一个有着近 14 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走出一条为全体人民提供有效社会保障的道路
只能靠我们自己。 利用公共财政实现社会保障兜底,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使得中国的社会保 障体系能强有力地覆盖最广大的人群,特別是弱势群体。自208年以来,我国大规模实施 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展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建成世界最大的住房保障体系,数千万贫困 农民告别破旧的泥草房、土坯房,住上了基本安全房。让百姓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 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中国一直在探索有着鲜明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如郑功成所言,政府动用公共投入为职工之外的居民提供普享的基础养老金,并补贴低 收入困难群体参加养老保险,才能快速实现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并实现老年人人人享有养 老金的目标;政府为职工之外的全体城乡居民提供医疗保险筹资规模三分之二以上的财政补 贴,才能使全民医保的目标快速变成现实… 正是通过发挥我们的独特优势,不断进行制度创新,中国成为了当今世界社会保障发展 速度最快、覆盖人口规模最大、保障水平提升幅度最多的国家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三次印发关于棚改的专门文件)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经过70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人数最多的社会保障体系,不 是因为中国人多 B国际社会保障协会秘书长康克乐伍斯基认为中国将全球社会保障覆盖率拉升了11个百分 点 C.中国共产党人只要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就能托 起亿万群众“稳稳的幸福”。 D五项社会保险是指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现如 今中国参保人数超13.5亿,参保率超过98%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材料三提供的一组数据看,我国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每年同比增速都在10%以上 B建国70年来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走出了一条为全体人民提供有效社会保障的道路 C全民医保目标的快速变成现实,是因为政府动用了公共投入为职工之外的居民提供普享的 基础医疗保险金 D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中国已成为了当今世界社会保障发展速度最快、覆盖人口规模最大、 保障水平提升幅度最多的国家 6结合材料,分析说明中国为何能建成全球最大的社保网络。(6分)
只能靠我们自己。 利用公共财政实现社会保障兜底,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使得中国的社会保 障体系能强有力地覆盖最广大的人群,特别是弱势群体。自 2008 年以来,我国大规模实施 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展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建成世界最大的住房保障体系,数千万贫困 农民告别破旧的泥草房、土坯房,住上了基本安全房。让百姓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 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中国一直在探索有着鲜明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如郑功成所言,政府动用公共投入为职工之外的居民提供普享的基础养老金,并补贴低 收入困难群体参加养老保险,才能快速实现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并实现老年人人人享有养 老金的目标;政府为职工之外的全体城乡居民提供医疗保险筹资规模三分之二以上的财政补 贴,才能使全民医保的目标快速变成现实…… 正是通过发挥我们的独特优势,不断进行制度创新,中国成为了当今世界社会保障发展 速度最快、覆盖人口规模最大、保障水平提升幅度最多的国家。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三次印发关于棚改的专门文件)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经过 70 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人数最多的社会保障体系,不 是因为中国人多。 B.国际社会保障协会秘书长康克乐伍斯基认为中国将全球社会保障覆盖率拉升了 11 个百分 点。 C.中国共产党人只要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就能托 起亿万群众“稳稳的幸福”。 D.五项社会保险是指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现如 今中国参保人数超 13.5 亿,参保率超过 98%。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从材料三提供的一组数据看,我国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每年同比增速都在 10%以上。 B.建国 70 年来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走出了一条为全体人民提供有效社会保障的道路。 C.全民医保目标的快速变成现实,是因为政府动用了公共投入为职工之外的居民提供普享的 基础医疗保险金。 D.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中国已成为了当今世界社会保障发展速度最快、覆盖人口规模最大、 保障水平提升幅度最多的国家。 6.结合材料,分析说明中国为何能建成全球最大的社保网络。(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