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江淮名校2017-2018学年高二期中考试试题语文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诚然,远古先民尚不懂获取熟食之法,在经过长时间同自然界之间的交互适应之 后,逐步认识到“火”对于饮食生活的作用与意义。随着探索与实践的深入,慢 慢学会了将动物或者植物放入火中炙烤后再进食之法。除此之外,人们还学会了 用适当的媒介物来获得熟食,如石烙与石烹。虽然上述之法皆笨拙落后,但它表 明人们在饮食生活方面己经比茹毛饮血阶段有了跨步式的前进,同时也从另一个 侧面映射出那些孕育在饮食生活中的设计意识萌芽。 陶器的出现使饮食的技艺与内容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为人类生活提供了最为直接 与便利的条件。从考古发掘的资料来看,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出现了用于烹 煮食物的陶鼎、甑、灶与盆等器具。以耐火程度而言,这些陶器也只能适用于烹 煮植物类食品,还未能达到以高温烹煮肉类食物的基本条件 进入上古三代,在人类摆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 步提高,价值意识的萌芽在造物成型的过程中逐渐凸现出来,饮食器具在保留 了原始社会陶质器皿的基础上,首先在贵族阶层开始盛行以青铜材质为主的饮食 器具。伴随青铜器皿的出现,所有的食物皆可使用炊具直接与火相交而进行烹制 与此同时,此般金属器具的推广与普及又逐步扩大了人们对食材与肴馔加工的工 艺范围与技艺方法,除一般的蒸与煮之外,人们还能熟练采用煎、炒以及炸等多 元的烹饪加工技艺。此时青铜容器的造型(参见图1)较为丰富而多样,不仅满足 了盛食、盛水与酒的需要,更能实现社会各阶层所反映的不同饮食层次与一定 礼仪性装饰”的需要。至殷商时,随着一种带釉硬陶的出现,开启了原始瓷器 的滥觞,以此为基点也说明了人类饮食器具的材质选择也在逐渐向着多元化的趋 势前行。与此同时,饮食器皿在礼制、葬俗、祭祀等社会功能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并在西周时期形成了一系列等级森严的礼仪制度。 至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丝毫未能切断饮食器具的总体发展进程。铁制工具的 出现并大量应用于农业生产中,促使了农耕文明相较之前代有了跨越式的发展 社会生产力提升的速度显著加快。反映在饮食器具方面,虽然在对质地的选择方 面并没有较大的变化,但社会生活的普遍需求却逐渐加大,各个诸侯国都出现了 不同设计风格的饮食器具。陶质饮食器具的使用畛域依然是中下阶层的首要选 择,贵族阶层仍然是以青铜器为大宗。此外,漆木器的数量也呈现出增多的趋势。 秦代饮食器具在经历了春秋战国的社会分离后,进入了寰宇周天、瞬然归一的时 代,三代以来所划定的礼乐制度被秦人以法制的框架重新定义。曾一度作为礼制 载体的饮食器具的社会功能也逐渐由祭祀鬼神的神秘礼器还原为以“用”为主 旨且满足人们生活礼俗需要的物质载体。不仅过分奇巧之物不适合当时的社会审 美,就连带有实用礼仪性的仿铜陶礼器中的某些种类也渐自退出了社会生活的器 用舞台,“实用”与“审美”相契合的致用之器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推崇,在工 匠创造与诠释的同时也为釉陶器、漆木器等饮食器具的出现埋下了历史的伏笔 (摘编自《从礼仪到致用一一古代饮食器具的审美走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远古先民茹毛饮血,在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后,逐渐掌握了获取熟食的方法 能够利用炊具烤熟食物
安徽省江淮名校 2017-2018 学年高二期中考试试题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诚然,远古先民尚不懂获取熟食之法,在经过长时间同自然界之间的交互适应之 后,逐步认识到“火”对于饮食生活的作用与意义。随着探索与实践的深入,慢 慢学会了将动物或者植物放入火中炙烤后再进食之法。除此之外,人们还学会了 用适当的媒介物来获得熟食,如石烙与石烹。虽然上述之法皆笨拙落后,但它表 明人们在饮食生活方面已经比茹毛饮血阶段有了跨步式的前进,同时也从另一个 侧面映射出那些孕育在饮食生活中的设计意识萌芽。。 陶器的出现使饮食的技艺与内容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为人类生活提供了最为直接 与便利的条件。从考古发掘的资料来看,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出现了用于烹 煮食物的陶鼎、甑、灶与盆等器具。以耐火程度而言,这些陶器也只能适用于烹 煮植物类食品,还未能达到以高温烹煮肉类食物的基本条件。 进入上古三代,在人类摆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 一步提高,价值意识的萌芽在造物成型的过程中逐渐凸现出来,饮食器具在保留 了原始社会陶质器皿的基础上,首先在贵族阶层开始盛行以青铜材质为主的饮食 器具。伴随青铜器皿的出现,所有的食物皆可使用炊具直接与火相交而进行烹制。 与此同时,此般金属器具的推广与普及又逐步扩大了人们对食材与肴馔加工的工 艺范围与技艺方法,除一般的蒸与煮之外,人们还能熟练采用煎、炒以及炸等多 元的烹饪加工技艺。此时青铜容器的造型(参见图 1)较为丰富而多样,不仅满足 了盛食、盛水与酒的需要,更能实现社会各阶层所反映的不同饮食层次与一定 “礼仪性装饰”的需要。至殷商时,随着一种带釉硬陶的出现,开启了原始瓷器 的滥觞,以此为基点也说明了人类饮食器具的材质选择也在逐渐向着多元化的趋 势前行。与此同时,饮食器皿在礼制、葬俗、祭祀等社会功能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并在西周时期形成了一系列等级森严的礼仪制度。 至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丝毫未能切断饮食器具的总体发展进程。铁制工具的 出现并大量应用于农业生产中,促使了农耕文明相较之前代有了跨越式的发展, 社会生产力提升的速度显著加快。反映在饮食器具方面,虽然在对质地的选择方 面并没有较大的变化,但社会生活的普遍需求却逐渐加大,各个诸侯国都出现了 不同设计风格的饮食器具。陶质饮食器具的使用畛域依然是中下阶层的首要选 择,贵族阶层仍然是以青铜器为大宗。此外,漆木器的数量也呈现出增多的趋势。 秦代饮食器具在经历了春秋战国的社会分离后,进入了寰宇周天、瞬然归一的时 代,三代以来所划定的礼乐制度被秦人以法制的框架重新定义。曾一度作为礼制 载体的饮食器具的社会功能也逐渐由祭祀鬼神的神秘礼器还原为以“用”为主 旨且满足人们生活礼俗需要的物质载体。不仅过分奇巧之物不适合当时的社会审 美,就连带有实用礼仪性的仿铜陶礼器中的某些种类也渐自退出了社会生活的器 用舞台,“实用”与“审美”相契合的致用之器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推崇,在工 匠创造与诠释的同时也为釉陶器、漆木器等饮食器具的出现埋下了历史的伏笔。 (摘编自《从礼仪到致用——古代饮食器具的审美走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远古先民茹毛饮血,在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后,逐渐掌握了获取熟食的方法, 能够利用炊具烤熟食物
B.新石器晩期,陶器出现,它的出现使饮食的技艺与内容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但 耐火程度差,只能烹煮植物类食品。 C.进入上古三代,价值意识的萌芽在造物成型的过程中逐渐凸现出来,人们开始 热衷于以青铜材质为主的饮食器具。 D.春秋战国时期,铁质工具的出现与应用,促使农耕文明跨越式的发展,饮食器 具的社会需求也随之逐渐加大。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除一般的蒸与煮外,人们还出现熟练采用煎、炒以及炸等多元的烹饪加工技艺 这得益于人们对金属器具的推广与普及 B.从陶器到青铜器,到殷商时代出现的带釉硬陶,这个发展过程说明人类饮食器 具的材质选择在向着多元化的趋势前行 C.饮食器具在礼制、葬俗、祭祀等方面的社会功能日益凸显,并于本周形成了一 系列等级森严的礼仪制度。 D.秦时废除三代以来所划定的礼乐制度,将饮食器具还原为以“用”为主旨且满 足人们生活礼俗需要的载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随着社会的发展,朝代的更迭,饮食器具的造型、材质、作用也在不断变化着, 并逐渐实现“实用”与“审美”的结合。 B.自上古三代以来,饮食器具的选择与使用便体现森严的等级制度,陶制是中下 层的首选,青铜器为贵族所用 C.饮食器具自诞生以来,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礼 仪性”装饰作用。 D.本文概述了饮食器具的发展过程并分述不同历史时期饮食器具的特点,条理清 晰,观点明确。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走正门 王春迪 ①老街有句俗语: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贺家发迹早,起初, 海爷还是个小油贩子时,贺家就已经钟鸣鼎食,门阔院深,人称“贺半街”了 ②然而,家有数座金山,不敌一个败子。后来,贺府家道中落,只能靠典当度日。 日,海爷路过贺府门前,看到有个不肖子孙正在卖一只枯瘦的看门狗,海爷不 禁喟叹,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昔日金玉满堂的贺府,如今只剩下一个金砖 碧瓦做的空壳了。 ③贺府后来卖给了海爷。因为地势高,地段好,海爷用它做起了油行的门面。贺 府后院有个百步宽的天井,青砖铺就,四周景色幽静。还有几棵松柏,枝繁叶茂, 傲然挺拔。如此花园,中间竟然立着贺家的祠堂,迁也迁不走,拆又不能拆,看 着让人堵得慌。 ④起初,每逢清明,贺家的子孙还三三两两地来祭祖。后来便不再有人来了。常 有人跟海爷建议,这帮不肖子孙把老祖宗的家底都给败光了,也没脸来了,干脆 把那个祠堂拆了吧。 ⑤海爷却说,不可
B.新石器晚期,陶器出现,它的出现使饮食的技艺与内容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但 耐火程度差,只能烹煮植物类食品。 C.进入上古三代,价值意识的萌芽在造物成型的过程中逐渐凸现出来,人们开始 热衷于以青铜材质为主的饮食器具。 D.春秋战国时期,铁质工具的出现与应用,促使农耕文明跨越式的发展,饮食器 具的社会需求也随之逐渐加大。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除一般的蒸与煮外,人们还出现熟练采用煎、炒以及炸等多元的烹饪加工技艺, 这得益于人们对金属器具的推广与普及。 B.从陶器到青铜器,到殷商时代出现的带釉硬陶,这个发展过程说明人类饮食器 具的材质选择在向着多元化的趋势前行。 C.饮食器具在礼制、葬俗、祭祀等方面的社会功能日益凸显,并于本周形成了一 系列等级森严的礼仪制度。 D.秦时废除三代以来所划定的礼乐制度,将饮食器具还原为以“用”为主旨且满 足人们生活礼俗需要的载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随着社会的发展,朝代的更迭,饮食器具的造型、材质、作用也在不断变化着, 并逐渐实现“实用”与“审美”的结合。 B.自上古三代以来,饮食器具的选择与使用便体现森严的等级制度,陶制是中下 层的首选,青铜器为贵族所用。 C.饮食器具自诞生以来,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礼 仪性”装饰作用。 D.本文概述了饮食器具的发展过程并分述不同历史时期饮食器具的特点,条理清 晰,观点明确。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走正门 王春迪 ①老街有句俗语: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贺家发迹早,起初, 海爷还是个小油贩子时,贺家就已经钟鸣鼎食,门阔院深,人称“贺半街”了。 ②然而,家有数座金山,不敌一个败子。后来,贺府家道中落,只能靠典当度日。 一日,海爷路过贺府门前,看到有个不肖子孙正在卖一只枯瘦的看门狗,海爷不 禁喟叹,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昔日金玉满堂的贺府,如今只剩下一个金砖 碧瓦做的空壳了。 ③贺府后来卖给了海爷。因为地势高,地段好,海爷用它做起了油行的门面。贺 府后院有个百步宽的天井,青砖铺就,四周景色幽静。还有几棵松柏,枝繁叶茂, 傲然挺拔。如此花园,中间竟然立着贺家的祠堂,迁也迁不走,拆又不能拆,看 着让人堵得慌。 ④起初,每逢清明,贺家的子孙还三三两两地来祭祖。后来便不再有人来了。常 有人跟海爷建议,这帮不肖子孙把老祖宗的家底都给败光了,也没脸来了,干脆 把那个祠堂拆了吧。 ⑤海爷却说,不可
⑥后院鸽子多,鸽子屎常落得到处都是,海爷吩咐下人,隔些日子把贺家的祠堂 打扫干净。到了清明,贺家没人来,海爷还让人烧香点烛,更新一些被老鼠啃坏 的牌位。 ⑦转眼几十个春秋,海爷已白发苍苍。一日,日过三竿,一阵锣鼓开道,老街的 百姓跟水一样涌过去,随即,又像拍在岩石上一样分在两边。海爷隐约看到, 个八人抬的轿子在人群中似水浪般起伏。鸣锣十一响!这排场,唯京官才有!海 爷微微闭着眼,低着头,垂着手,腰杆子挺直地跪在地上。身后的家人,有的窃 窃私语,有的自言自语,求佛保佑,有的甚至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边身子都斜 了 ⑧不一会儿,轿子停在了海爷府前,下来一个官人,下了轿,经过海爷时,像经 过一个脚底下的石子儿,啥也没说,径直走进海爷的油行。身后,知府、知县以 及各级官员都低着头鱼贯而入。街坊们瞧这架势,心想,生意人恩怨多,海爷得 罪人了 ⑨海爷的几个儿子,嘴止不住地叨叨着怎么办,怎么办呀。海爷静静地回过头, 眼神一扫,大伙不敢言语了,同时腰杆子也挺了起来。 ⑩一阵嘈杂的脚步声传来,官人从油行里走了出来,到海爷跟前将海爷扶了起来 海爷觉得此人两手温软有力,微微抬头,见他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髯须飘逸, 两肩圆厚,一副贵人之相。再看那官服,绣的是孔雀,顶戴蓝宝石花翎。未等海 爷说话,官人便说,本官乃贺家后人,一别数十年,如今故地重游,旧迹难辨, 唯有当年祠堂,托您照料,仿如昨日。本官不胜感激,刚才失礼,颇有得罪。说 着,官人要弯腰拜谢,被海爷一把托住。海爷气定神闲地微微一笑,道,举手之 劳,荣幸之至。随后,两人有说有笑,一同走进了昔日的贺府。 ①当日,老街的每一个角落都在谈论着这件事,大伙都觉得,多亏海爷当初的仁 义。倘若当初海爷一冲动把祠堂给拆了,保不准今儿个会出什么事情。 ⑩一日,外面下着大雨,海爷闲来无事,把几个儿子儿媳妇叫到跟前喝茶,海爷 若无其事地问他们,知道当初为啥我没拆贺家的祠堂吗? ⑩小儿媳鬼精,抢嘴说,是老爷您仁义 ⑩海爷笑笑,抿了一口茶,起身,眼睛望着窗外,好似看到了几十年前的情景 海爷说,贺家人搬走后的头几年,贺家还有不少后人来祭祖,其他人来的时候, 都跟老鼠似的钻进钻出,拜祭时,有的说说笑笑,有的哭得撕心裂肺,进进出出, 都走侧门,怕遇到熟人。 ⑩唯有一年轻女人,一手拎着篮子,一手领着一个孩子,清早最先来。娘儿俩大 大方方地从正门进来,进来后,先将祠堂里里外外擦洗一遍,然后从篮子里拿出 个干净的蒲团,让孩子端端正正地跪拜。拜祭完,整理好衣裳,再昂首阔步地 走出去。娘儿俩穿的都是粗布衣服,有的地方还带着点补丁,却十分干净。这样 的穿着,从富丽堂皇的大门进出,难免会被众人指点议论,但那娘儿俩,始终抬 头挺胸,遇到认识的街坊,还让孩子有礼有节地问好 ⑩海爷说,贺家有这样的娘儿俩,谁还敢拆他家的祠堂?这么些年了,也不知道 那天那个官人,是不是当年那个孩子? ⑩小儿媳没弄懂,嘀咕道,不就是没走侧门走正门吗?这有啥啊? ①8海爷听罢,长叹一声,背着手,回屋去了 (原文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⑥后院鸽子多,鸽子屎常落得到处都是,海爷吩咐下人,隔些日子把贺家的祠堂 打扫干净。到了清明,贺家没人来,海爷还让人烧香点烛,更新一些被老鼠啃坏 的牌位。 ⑦转眼几十个春秋,海爷已白发苍苍。一日,日过三竿,一阵锣鼓开道,老街的 百姓跟水一样涌过去,随即,又像拍在岩石上一样分在两边。海爷隐约看到,一 个八人抬的轿子在人群中似水浪般起伏。鸣锣十一响!这排场,唯京官才有!海 爷微微闭着眼,低着头,垂着手,腰杆子挺直地跪在地上。身后的家人,有的窃 窃私语,有的自言自语,求佛保佑,有的甚至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边身子都斜 了。 ⑧不一会儿,轿子停在了海爷府前,下来一个官人,下了轿,经过海爷时,像经 过一个脚底下的石子儿,啥也没说,径直走进海爷的油行。身后,知府、知县以 及各级官员都低着头鱼贯而入。街坊们瞧这架势,心想,生意人恩怨多,海爷得 罪人了。 ⑨海爷的几个儿子,嘴止不住地叨叨着怎么办,怎么办呀。海爷静静地回过头, 眼神一扫,大伙不敢言语了,同时腰杆子也挺了起来。 ⑩一阵嘈杂的脚步声传来,官人从油行里走了出来,到海爷跟前将海爷扶了起来。 海爷觉得此人两手温软有力,微微抬头,见他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髯须飘逸, 两肩圆厚,一副贵人之相。再看那官服,绣的是孔雀,顶戴蓝宝石花翎。未等海 爷说话,官人便说,本官乃贺家后人,一别数十年,如今故地重游,旧迹难辨, 唯有当年祠堂,托您照料,仿如昨日。本官不胜感激,刚才失礼,颇有得罪。说 着,官人要弯腰拜谢,被海爷一把托住。海爷气定神闲地微微一笑,道,举手之 劳,荣幸之至。随后,两人有说有笑,一同走进了昔日的贺府。 ⑪当日,老街的每一个角落都在谈论着这件事,大伙都觉得,多亏海爷当初的仁 义。倘若当初海爷一冲动把祠堂给拆了,保不准今儿个会出什么事情。 ⑫一日,外面下着大雨,海爷闲来无事,把几个儿子儿媳妇叫到跟前喝茶,海爷 若无其事地问他们,知道当初为啥我没拆贺家的祠堂吗? ⑬小儿媳鬼精,抢嘴说,是老爷您仁义。 ⑭海爷笑笑,抿了一口茶,起身,眼睛望着窗外,好似看到了几十年前的情景。 海爷说,贺家人搬走后的头几年,贺家还有不少后人来祭祖,其他人来的时候, 都跟老鼠似的钻进钻出,拜祭时,有的说说笑笑,有的哭得撕心裂肺,进进出出, 都走侧门,怕遇到熟人。 ⑮唯有一年轻女人,一手拎着篮子,一手领着一个孩子,清早最先来。娘儿俩大 大方方地从正门进来,进来后,先将祠堂里里外外擦洗一遍,然后从篮子里拿出 一个干净的蒲团,让孩子端端正正地跪拜。拜祭完,整理好衣裳,再昂首阔步地 走出去。娘儿俩穿的都是粗布衣服,有的地方还带着点补丁,却十分干净。这样 的穿着,从富丽堂皇的大门进出,难免会被众人指点议论,但那娘儿俩,始终抬 头挺胸,遇到认识的街坊,还让孩子有礼有节地问好。 ⑯海爷说,贺家有这样的娘儿俩,谁还敢拆他家的祠堂?这么些年了,也不知道 那天那个官人,是不是当年那个孩子? ⑰小儿媳没弄懂,嘀咕道,不就是没走侧门走正门吗?这有啥啊? ⑱海爷听罢,长叹一声,背着手,回屋去了。 (原文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
A.小说开头以老街上的“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这一俗语 开篇,为下文写贺、海两府的遭际埋下伏笔。 B.起初,每至清明,贺家的子孙三三两两前来祭祖,后来便不再有人来了,这 说明贺家人的祭祖观念随着家境的变化而变淡。 C.做了京官的贺家后人返乡时,海爷的家人“有的甚至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 边身子都斜了”,说明海爷的家人因得罪了贺家而害怕 D.海爷的小儿媳是个鬼精且有城府的人,她先是抢先回答海爷的话,称赞海爷, 后来又嘀咕,都是为了讨好海爷 5.小说第③段写贺府后院的环境有何作用?(5分) 6.海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 【本报北京2月14日电(记者李韵)】日前,文化部在其官网首页发布《各地 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化〉情况评估报告》。报告显示,《中 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颁布五年来,各地落 实情况喜忧参半。 20l1年6月1日,《非遗法》正式实施。为掌握法律实施五年来的落实情况, 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文化部于2016年组织开展了《非遗法》贯彻 落实情况检査,并委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评估。 评估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8月31日,全国有24个省(区、市)颁布了非遗 的地方性法规共72部。其中,17个省(区、市)的省级法规是在《非遗法》实 施后制定的。但是,从全国范围看,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全国还有7省(区、 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性法规尚未出台,立法工作亟待推进。 评估报告显示,2011年至2015年底,全国各省级财政累计投入163731万元, 有10省(市)累计投入5000万元以上。尽管五年来,各省财政投入逐年增加, 但是依然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各省普遍存在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 截至2016年,文化部命名了四批共1986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各省 (区、市)批准公布了14928名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估报告显示,非 遗代表性传承人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传承人中超过70周岁的已达50%以上 开展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迫在眉睫。有些传承人在抢救性记录过程中,就已离 世;一些传承人年事已高,无法完全展现技艺。部分艺术院团改制后,面临着经 营压力,有的传承人待遇因此受到影响,出现了无人肯学、后继乏人的状况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7年2月15日第9版) 材料 “我们就是要把非遗文化传承作为职业,通过现代工作室的经营,希望找到一条 非遗文化传承的职业化道路,避免因为入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而面临失传的窘 境。”糖画传承人髙光耀说。虽然近两年商业演出市场机会增多,但是相比于其 他演出形式,他们的收入不算高,由此可以看出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度还有 待提高,而其中,既需要传承人自身的坚持与创新,也需要更多社会力量投入。 (摘编自《非遗文化传承路在何方》) 材料三 《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形象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要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借鉴 现代模式,激发出人们的兴趣,就能打造成现代时尚,就能成为网红,就能很好
A. 小说开头以老街上的“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这一俗语 开篇,为下文写贺、海两府的遭际埋下伏笔。 B. 起初,每至清明,贺家的子孙三三两两前来祭祖,后来便不再有人来了,这 说明贺家人的祭祖观念随着家境的变化而变淡。 C. 做了京官的贺家后人返乡时,海爷的家人“有的甚至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 边身子都斜了”,说明海爷的家人因得罪了贺家而害怕。 D. 海爷的小儿媳是个鬼精且有城府的人,她先是抢先回答海爷的话,称赞海爷, 后来又嘀咕,都是为了讨好海爷。 5.小说第③段写贺府后院的环境有何作用?(5 分) 6.海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本报北京 2 月 14 日电(记者李韵)】日前,文化部在其官网首页发布《各地 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化〉情况评估报告》。报告显示,《中 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颁布五年来,各地落 实情况喜忧参半。 2011 年 6 月 1 日,《非遗法》正式实施。为掌握法律实施五年来的落实情况, 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文化部于 2016 年组织开展了《非遗法》贯彻 落实情况检查,并委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评估。 评估报告显示,截至 2016 年 8 月 31 日,全国有 24 个省(区、市)颁布了非遗 的地方性法规共 72 部。其中,17 个省(区、市)的省级法规是在《非遗法》实 施后制定的。但是,从全国范围看,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全国还有 7 省(区、 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性法规尚未出台,立法工作亟待推进。 评估报告显示,2011 年至 2015 年底,全国各省级财政累计投入 163731 万元, 有 10 省(市)累计投入 5000 万元以上。尽管五年来,各省财政投入逐年增加, 但是依然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各省普遍存在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 截至 2016 年,文化部命名了四批共 1986 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各省 (区、市)批准公布了 14928 名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估报告显示,非 遗代表性传承人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传承人中超过 70 周岁的已达 50%以上, 开展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迫在眉睫。有些传承人在抢救性记录过程中,就已离 世;一些传承人年事已高,无法完全展现技艺。部分艺术院团改制后,面临着经 营压力,有的传承人待遇因此受到影响,出现了无人肯学、后继乏人的状况。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7 年 2 月 15 日第 9 版) 材料二: “我们就是要把非遗文化传承作为职业,通过现代工作室的经营,希望找到一条 非遗文化传承的职业化道路,避免因为入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而面临失传的窘 境。”糖画传承人高光耀说。虽然近两年商业演出市场机会增多,但是相比于其 他演出形式,他们的收入不算高,由此可以看出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度还有 待提高,而其中,既需要传承人自身的坚持与创新,也需要更多社会力量投入。 (摘编自《非遗文化传承路在何方》) 材料三: 《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形象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要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借鉴 现代模式,激发出人们的兴趣,就能打造成现代时尚,就能成为网红,就能很好
地圈粉。我们应该做好非遗+互联网这个加法,让非遗的文化魅力在互联网靓丽 起来,普及起来,传播起来。可以采用动画开发、趣味知识比拼、全国非遗知识 接龙等方式,非遗在互联网火了,关注的人就多了 (摘编自南方网《落实“非遗法”还需做加法》,2017年2月16日)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显示,《非遗法》实施后,多省颁布了地方性法规,财政投入逐年增 加,这是可喜的现象。 B.材料二认为,非遗传承人面临入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的窘境是大众不接受 传统文化造成的。 C.材料三提出,非遗文化要吸引大众,就要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出改变,以符合 现代时尚,成为网红 D.三则材料表明,非遗保护需要非遗传承人有创新能力,更需要他们有不计报 酬的无私奉献精神。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5分)( A.材料一提出了立法工作有待推进、保护经费不足、非遗面临失传等问题,旨 在引起地方政府对非遗保护的重视。 B.材料二肯定了非遗传承人在面临困境时自寻出路的精神,也含蓄地批评了大 众对非遗保护工作的不重视。 C.三则材料都直面非遗保护的现实困境,材料二,三针对材料一提出的问题给 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 D.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报纸,有网站,但遣词造句都很规范,语言朴实通俗, 三者的语言风格是一致的。 E.三家媒体都关注非遗保护这一文化热点,与国家重视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致,体现媒体的社会责任感。 9.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请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吾粲字孔休,吴郡乌程人也。吴录曰:粲生数岁,孤城妪见之,谓其母曰:“是 儿有卿相之骨。”孙河为县长粲为小吏河深奇之河后为将军得自选长吏表粲为曲 阿丞迁为长史,治有名迹。虽起孤微,与同郡陆逊、卜静等比肩齐声矣。孙权为 车骑将军,召为主簿,出为山阴令,还为参军校尉。 黄武元年,与吕范、贺齐等俱以舟师拒魏将曹休于洞口。值天大风,诸船绠绁断 绝,漂没著岸,为魏军所获,或覆没沉溺。其大船尚存者,水中生人皆攀缘号呼, 他吏士恐船倾没,皆以戈矛撞击不受。粲与黄渊独令船人以承取之,左右以为船 重必败。案曰:“船败,当俱死耳!人穷,奈何弃之?”粲、渊所活者百余人 还,迁会稽太守,召处士谢谭为功曹,谭以疾不诣,粲教曰:夫应龙以屈伸为 风凰以嘉鸣为贵何必隐形于天外潜鳞于重渊者哉后数往请谭卒欣然与谋。粲募合 人众,拜昭义中郎将,与吕岱讨平山越,入为屯骑校尉、少府,迁太子太傅。 赤乌中,遭二宫之变,孙权欲废太子孙和,而立鲁王孙霸,朝中官员各执一方。 粲抗言执正,明嫡庶之分,违忤孙权,欲使鲁王霸出驻夏口,遣霸之党人杨竺不 得令在都邑。又数以消息语陆逊,逊时驻武昌,连表谏争。由此为霸、竺等所谮 害,下狱诛。寿评曰:吾粲遭罹屯蹇,以正丧身,悲夫! (选自《三国志·吴书·吾粲传》,有删改)
地圈粉。我们应该做好非遗+互联网这个加法,让非遗的文化魅力在互联网靓丽 起来,普及起来,传播起来。可以采用动画开发、趣味知识比拼、全国非遗知识 接龙等方式,非遗在互联网火了,关注的人就多了。 (摘编自南方网《落实“非遗法”还需做加法》,2017 年 2 月 16 日) 7.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材料一显示,《非遗法》实施后,多省颁布了地方性法规,财政投入逐年增 加,这是可喜的现象。 B. 材料二认为,非遗传承人面临入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的窘境是大众不接受 传统文化 造成的。 C. 材料三提出,非遗文化要吸引大众,就要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出改变,以符合 现代时尚,成为网红。 D. 三则材料表明,非遗保护需要非遗传承人有创新能力,更需要他们有不计报 酬的无私奉献精神。 8.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5 分)( )( ) A. 材料一提出了立法工作有待推进、保护经费不足、非遗面临失传等问题,旨 在引起地方政府对非遗保护的重视。 B. 材料二肯定了非遗传承人在面临困境时自寻出路的精神,也含蓄地批评了大 众对非遗保护工作的不重视。 C. 三则材料都直面非遗保护的现实困境,材料二,三针对材料一提出的问题给 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 D. 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报纸,有网站,但遣词造句都很规范,语言朴实通俗, 三者的语言风格是一致的。 E. 三家媒体都关注非遗保护这一文化热点,与国家重视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一致,体现媒体的社会责任感。 9. 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请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吾粲字孔休,吴郡乌程人也。吴录曰:粲生数岁,孤城妪见之,谓其母曰:“是 儿有卿相之骨。”孙河为县长粲为小吏河深奇之河后为将军得自选长吏表粲为曲 阿丞迁为长史,治有名迹。虽起孤微,与同郡陆逊、卜静等比肩齐声矣。孙权为 车骑将军,召为主簿,出为山阴令,还为参军校尉。 黄武元年,与吕范、贺齐等俱以舟师拒魏将曹休于洞口。值天大风,诸船绠绁断 绝,漂没著岸,为魏军所获,或覆没沉溺。其大船尚存者,水中生人皆攀缘号呼, 他吏士恐船倾没,皆以戈矛撞击不受。粲与黄渊独令船人以承取之,左右以为船 重必败。粲曰:“船败,当俱死耳!人穷,奈何弃之?”粲、渊所活者百余人。 还,迁会稽太守,召处士谢谭为功曹,谭以疾不诣,粲教曰:夫应龙以屈伸为神 凤凰以嘉鸣为贵何必隐形于天外潜鳞于重渊者哉后数往请谭卒欣然与谋。粲募合 人众,拜昭义中郎将,与吕岱讨平山越,入为屯骑校尉、少府,迁太子太傅。 赤乌中,遭二宫之变,孙权欲废太子孙和,而立鲁王孙霸,朝中官员各执一方。 粲抗言执正,明嫡庶之分,违忤孙权,欲使鲁王霸出驻夏口,遣霸之党人杨竺不 得令在都邑。又数以消息语陆逊,逊时驻武昌,连表谏争。由此为霸、竺等所谮 害,下狱诛。寿评曰:吾粲遭罹屯蹇,以正丧身,悲夫! (选自《三国志·吴书·吾粲传》,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