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公共经济学系 11210680088 第三,税收不是决定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但税率的改变可以一定程度上通 过价格的传递而影响居民的消费,或使居民的消费量改变,或是改变居民的消费 结构。而当税率大幅下降,更可以增加消费,增加投资以及增加就业。但税率的 变化不能是暂时的,暂时的税率变化会引起经济的波动 李香菊和周丽珠(2013)的研究表明决定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是居民收入, 童锦治和李星等(2012)研究表明居民的收入水平决定了居民的消费结构,居 民收入水平的差异导致了消费结构的差异。尽管增值税不是决定居民消费结构的 主要因素,但针对不同商品的差异化政策,可以改变人们的消费结构。Geir Wahler gustavsen& Kyrre Rickertsen(2013)研究表明提高垃圾食品的增值 税税率,可以有效的降低髙收入家庭对垃圾食品的消费:降低健康食品的増值税 税率,可以有效提高低收入家庭对健康食品的消费,但是后者的效果不及前者的 效果明显。 而增值税税率下降50%(从10%下降到5%)却可以增加旅游行业的消费,大 幅增加旅游行业的就业岗位,据 Mara manente& Michele zanette(2010)测算, 旅店房间的预定量会最高增长3.15%,旅游业总的消费量会增加4.4%,而旅游行 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会增长2.17%,会创造10万个就业岗位。 增值税税率的改革不宜是暂时的, Ray Barrell& Martin Weale(2009) 研究表明短暂的增值税税率下降会改变人们的预期,在低税率时期,人们预期商 品变得相对物美价廉,而暂时透支消费,当税率回归正常水平时,由于人们已经 透支了消费,消费和经济增长会回落。这种短暂的政策可短时间刺激消费,但会 造成经济的波动。 第四,研究价格传递是硏究増值税变化效应的关键一环。无论是直接硏究增 值税变化对居民的消费,还是抽象硏究增值税变化对居民的福利影响,价格都起 到传导的作用,在数据测量上,需要测算价格变化率,或相对价格的变化,或价 格指数的变化等。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可以对价格进行不同的设定 平新乔和梁爽等(2009)利用线性消费函数,通过估计由税收的变化而引 起的商品的价格变化率来计算补偿性变化和等价变化,计算不同收入组消费5 种商品的福利变化情况。 James A. Giesecke& Tran Hoang Nhi(2009)假设增 值税不会引起产品市场相对价格的变化,假设增值税对生产者的实际有效税率是 零,对消费者的实际有效税率是税率本身。熊鹭(2011)通过实证研究结果表 明,从宏观税负而言,减少税收有利于降低通胀水平;各种税收的变化不是主要 导致CPI变化的决定性因素,但他们的变化对CPI确有影响,且不同税收的影响 程度不尽相同,其中增值税的变动对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影响最大;各种税收的变 化对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影响是短期的,最长为半年;各种税收的变化对消费者价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公共经济学系 郭丽娟 11210680088 - 16 - 第三,税收不是决定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但税率的改变可以一定程度上通 过价格的传递而影响居民的消费,或使居民的消费量改变,或是改变居民的消费 结构。而当税率大幅下降,更可以增加消费,增加投资以及增加就业。但税率的 变化不能是暂时的,暂时的税率变化会引起经济的波动。 李香菊和周丽珠(2013)[16]的研究表明决定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是居民收入, 童锦治和李星等(2012)[6]研究表明居民的收入水平决定了居民的消费结构,居 民收入水平的差异导致了消费结构的差异。尽管增值税不是决定居民消费结构的 主要因素,但针对不同商品的差异化政策,可以改变人们的消费结构。Geir Wahler Gustavsen & Kyrre Rickertsen(2013)[10]研究表明提高垃圾食品的增值 税税率,可以有效的降低高收入家庭对垃圾食品的消费;降低健康食品的增值税 税率,可以有效提高低收入家庭对健康食品的消费,但是后者的效果不及前者的 效果明显。 而增值税税率下降 50%(从 10%下降到 5%)却可以增加旅游行业的消费,大 幅增加旅游行业的就业岗位,据 Mara Manente & Michele Zanette(2010)[8]测算, 旅店房间的预定量会最高增长 3.15%,旅游业总的消费量会增加 4.4%,而旅游行 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会增长 2.17%,会创造 10 万个就业岗位。 增值税税率的改革不宜是暂时的,Ray Barrell & Martin Weale(2009)[9] 研究表明短暂的增值税税率下降会改变人们的预期,在低税率时期,人们预期商 品变得相对物美价廉,而暂时透支消费,当税率回归正常水平时,由于人们已经 透支了消费,消费和经济增长会回落。这种短暂的政策可短时间刺激消费,但会 造成经济的波动。 第四,研究价格传递是研究增值税变化效应的关键一环。无论是直接研究增 值税变化对居民的消费,还是抽象研究增值税变化对居民的福利影响,价格都起 到传导的作用,在数据测量上,需要测算价格变化率,或相对价格的变化,或价 格指数的变化等。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可以对价格进行不同的设定。 平新乔和梁爽等(2009)[13]利用线性消费函数,通过估计由税收的变化而引 起的商品的价格变化率来计算补偿性变化和等价变化,计算不同收入组消费 56 种商品的福利变化情况。James A.Giesecke & Tran Hoang Nhi(2009) [5]假设增 值税不会引起产品市场相对价格的变化,假设增值税对生产者的实际有效税率是 零,对消费者的实际有效税率是税率本身。熊鹭(2011)[12]通过实证研究结果表 明,从宏观税负而言,减少税收有利于降低通胀水平;各种税收的变化不是主要 导致 CPI 变化的决定性因素,但他们的变化对 CPI 确有影响,且不同税收的影响 程度不尽相同,其中增值税的变动对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影响最大;各种税收的变 化对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影响是短期的,最长为半年;各种税收的变化对消费者价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公共经济学系 11210680088 格指数的影响是滞后的。 本文研究的假设是增值税对生产者的实际有效税率是零,对消费者的实际有 效税率是税率本身,文章出于研究的需要,测算的是汽车行业的价格变化率 第五,研究税收对产业的影响和对消费的影响是不可分离的。本文研究的是 增值税税率的变动对汽车行业的一系列影响,包括对汽车消费和对汽车就业的影 响,文中的税收到汽车行业的这些影响归根结底是要通过汽车消费来实现的,即 增值税税率的下降会促进汽车的生产,而若生产的汽车无法完全销售,这种作用 也不能成真。因此,研究生产和消费是分不开的。但为了简化问题,文中假设销 售是不存在问题的,即生产的产品能够完全销售。 二、汽车产业链文献综述 汽车产业方面的文献,近年来集中在对于该产业与其他基础产业的关联性, 以及如何提高汽车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所进行的研究。因为全世界的汽车产业比较 相似,而且本文针对的是国内的汽车产业,因此这部分的文献都是中文文献。 王志勇和张聪群(2013)m运用灰色聚类法对我国汽车行业的产业链的各项 升级能力来进行评估,评估发现中国汽车行业的技术升级水平较弱,生产制造能 力一般,而市场的盈利水平很强,与其他产业配套能力尚属一般。 马明(2012)研究汽车行业直接就业效应和间接(完全)就业效应,运用 投入产出理论,建立了汽车行业的劳动力模型,采用统计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 汽车生产量的增加会直接带动汽车产业劳动力就业的增加,会间接提高其他相关 行业的劳动力就业水平,以过去几十年的历史数据为基础,统计得出汽车行业对 钢压延加工业的间接就业效应是0.29,即当汽车行业的劳动力就业数量增加1% 时,作为其相关行业的钢压延加工业的劳动力就业数量大约会增加0.29%;汽车 行业对通用设备的间接就业效应是0.16,即当汽车行业的劳动力就业数量增加 1%时,作为其相关行业的通用设备制造业劳动力就业增加0.16%。如果能测算出 增值税税率的变动对汽车行业就业的影响,就能够利用如上的数据进一步测算与 汽车产业有紧密关系的钢压延加工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的就业变化 汽车行业是全世界各国的基础产业,中国更是如此,作为基础产业的意义 在于,若我国的汽车产业链能够得到升级,增强汽车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将会有 诸多相关产业直接受益,而这些产业中绝大部分是基础制造业,如石油和钢铁等。 中国发展汽车产业的意义还在于中国的现实国情,中国尚有大量剩余劳动力,汽 车产业的大发展会吸引大量的工人,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同时,为中国的 制造业培养大批制造工人,同时培养大批工程师,有助于为我国成功实现产业升 级提供人力资本条件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公共经济学系 郭丽娟 11210680088 - 17 - 格指数的影响是滞后的。 本文研究的假设是增值税对生产者的实际有效税率是零,对消费者的实际有 效税率是税率本身,文章出于研究的需要,测算的是汽车行业的价格变化率。 第五,研究税收对产业的影响和对消费的影响是不可分离的。本文研究的是 增值税税率的变动对汽车行业的一系列影响,包括对汽车消费和对汽车就业的影 响,文中的税收到汽车行业的这些影响归根结底是要通过汽车消费来实现的,即 增值税税率的下降会促进汽车的生产,而若生产的汽车无法完全销售,这种作用 也不能成真。因此,研究生产和消费是分不开的。但为了简化问题,文中假设销 售是不存在问题的,即生产的产品能够完全销售。 二、汽车产业链文献综述 汽车产业方面的文献,近年来集中在对于该产业与其他基础产业的关联性, 以及如何提高汽车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所进行的研究。因为全世界的汽车产业比较 相似,而且本文针对的是国内的汽车产业,因此这部分的文献都是中文文献。 王志勇和张聪群(2013)[17]运用灰色聚类法对我国汽车行业的产业链的各项 升级能力来进行评估,评估发现中国汽车行业的技术升级水平较弱,生产制造能 力一般,而市场的盈利水平很强,与其他产业配套能力尚属一般。 马明(2012)[18]研究汽车行业直接就业效应和间接(完全)就业效应,运用 投入产出理论,建立了汽车行业的劳动力模型,采用统计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 汽车生产量的增加会直接带动汽车产业劳动力就业的增加,会间接提高其他相关 行业的劳动力就业水平,以过去几十年的历史数据为基础,统计得出汽车行业对 钢压延加工业的间接就业效应是 0.29,即当汽车行业的劳动力就业数量增加 1% 时,作为其相关行业的钢压延加工业的劳动力就业数量大约会增加 0.29%;汽车 行业对通用设备的间接就业效应是 0.16,即当汽车行业的劳动力就业数量增加 1%时,作为其相关行业的通用设备制造业劳动力就业增加 0.16%。如果能测算出 增值税税率的变动对汽车行业就业的影响,就能够利用如上的数据进一步测算与 汽车产业有紧密关系的钢压延加工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的就业变化。 汽车行业是全世界各国的基础产业,中国更是如此,作为基础产业的意义 在于,若我国的汽车产业链能够得到升级,增强汽车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将会有 诸多相关产业直接受益,而这些产业中绝大部分是基础制造业,如石油和钢铁等。 中国发展汽车产业的意义还在于中国的现实国情,中国尚有大量剩余劳动力,汽 车产业的大发展会吸引大量的工人,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同时,为中国的 制造业培养大批制造工人,同时培养大批工程师,有助于为我国成功实现产业升 级提供人力资本条件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公共经济学系 11210680088 第三章增值税理论与本文的模型 、增值税的基本理论 (一)增值税的定义 增值税是商品(含应税劳务和应税服务在流转过程中产生的増值额作为征税 对象而征收的一种流转税。圓我国现行增值税法规定,它是对在中国境内提供销 售货物或加工或修理修配劳务,还包括交通运输业,部分现代服务业和邮政业, 以及进口货物的个人,单位和企业,就其提供的劳务和销售的货物,和提供的服 务的增值额以及货物进口金额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种税。 (二)基本税率 原増值税的基本税率是1τ%和13%,“营改増”后,新增了6%和11%两个低税 率。部分新增的需要缴纳増值税的行业中,租赁有形动产行业适用17%的増值税 税率,交通运输业适用11%,邮政业适用11%,其他服务业适用6%税率。2 (三)增值税基本特点 增值税是流转税,只要货物流转,就会被征收一道増值税,増值税的特点是 环环征收,如有合格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可以抵扣。増值税税额的真正承受者是 最终消费者,即当商品退出流通环节时。92 (四)增值税在我国合计税收收入中的占比 据《国家税务局税收收入分税种分产业收入情况(2012)》可知,2012年中 国税收收入约6.8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国内增值税税收收入约2.6万亿元人民币, 占总税收收入的比重约为3%%。其他税收收入较高的税种依次是内资企业所得税, 税收收入约1.1万亿元人民币,占比16%;国内消费税,税收收入约8千亿元人 民币,占比约为12%;外资企业所得税,税收收入约5千亿元人民币,占比约8% 可见,增值税依然是我国第一大税种(收入2.6万亿元,占比39%),领先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公共经济学系 郭丽娟 11210680088 - 18 - 第三章 增值税理论与本文的模型 一、增值税的基本理论 (一)增值税的定义 增值税是商品(含应税劳务和应税服务在流转过程中产生的增值额作为征税 对象而征收的一种流转税。[19]我国现行增值税法规定,它是对在中国境内提供销 售货物或加工或修理修配劳务,还包括交通运输业,部分现代服务业和邮政业, 以及进口货物的个人,单位和企业,就其提供的劳务和销售的货物,和提供的服 务的增值额以及货物进口金额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种税。 (二)基本税率 原增值税的基本税率是 17%和 13%,“营改增”后,新增了 6%和 11%两个低税 率。部分新增的需要缴纳增值税的行业中,租赁有形动产行业适用 17%的增值税 税率,交通运输业适用 11%,邮政业适用 11%,其他服务业适用 6%税率。[20, 21] (三)增值税基本特点 增值税是流转税,只要货物流转,就会被征收一道增值税,增值税的特点是 环环征收,如有合格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可以抵扣。增值税税额的真正承受者是 最终消费者,即当商品退出流通环节时。[19, 21] (四)增值税在我国合计税收收入中的占比 据《国家税务局税收收入分税种分产业收入情况(2012)》可知,2012 年中 国税收收入约6.8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国内增值税税收收入约2.6万亿元人民币, 占总税收收入的比重约为 39%。其他税收收入较高的税种依次是内资企业所得税, 税收收入约 1.1 万亿元人民币,占比 16%;国内消费税,税收收入约 8 千亿元人 民币,占比约为 12%;外资企业所得税,税收收入约 5 千亿元人民币,占比约 8% 等。 可见,增值税依然是我国第一大税种(收入 2.6 万亿元,占比 39%),领先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公共经济学系 11210680088 其他税种,是我国税收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表格1:国家税务局税收收入和各税收占比分析 中国2012年税收收入(单位:万元)和各税收占比分析 税收收入国内增值税国内消费税 营业税内资企业所得税外资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 房产税 6857208 265329 79,16580624138511115879651521 38.693 5130.122 0028 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辆购置税 车船税 耕地占用税 3072149 4.6362228054 76441 6955 0001 0.001 数据来源:国家税务局 二、中国三个产业的增值税税额分析 (一)三个产业及其细分行业增值税税额统计数据 第一产业指的是农业;第二产业指的是工业,具体包括(1)电力.燃气及水的 生产和供应业,(2)采矿业,(3)建筑业,和(4)制造业;第三产业指的是服务 业,具体包括(1)文化.体育和娱乐业,(2)金融业,(3)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 业,(4)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5)批发和零售业,(6)教育,(7)住宿和餐 饮业,(8)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9)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0)交通 运输.仓储及邮政业,(11)卫生.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业,(12)房地产业,(13) 其他行业。 本文对三个产业的增值税税额进行分析的数据来自于国家统计局统计的 《2011年中国税收收入分税种分产业收入情况统计》。 第一产业2011年累计缴纳增值税73181万元,第二产业是184511031万元, 第三产业60930106万元。第二产业2011年累计缴纳的增值税比第一产业高出 184437850万元,比第三产业高出123580925万元。第二产业2011年累计缴纳 的增值税是第一产业的2521倍,第三产业的3倍。可见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 国内增值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最大最重要的增值税来源,研究税率变化对 产业各个行业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意义。见表格2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公共经济学系 郭丽娟 11210680088 - 19 - 其他税种,是我国税收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表格 1:国家税务局税收收入和各税收占比分析 数据来源:国家税务局 二、中国三个产业的增值税税额分析 (一)三个产业及其细分行业增值税税额统计数据 第一产业指的是农业;第二产业指的是工业,具体包括(1)电力.燃气及水的 生产和供应业,(2)采矿业,(3) 建筑业,和(4) 制造业;第三产业指的是服务 业,具体包括(1)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2) 金融业, (3)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 业, (4)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5) 批发和零售业, (6) 教育, (7) 住宿和餐 饮业, (8)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9)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10) 交通 运输.仓储及邮政业, (11) 卫生.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业, (12) 房地产业, (13) 其他行业。 本文对三个产业的增值税税额进行分析的数据来自于国家统计局统计的 《2011 年中国税收收入分税种分产业收入情况统计》。 第一产业 2011 年累计缴纳增值税 73181 万元,第二产业是 184511031 万元, 第三产业 60930106 万元。第二产业 2011 年累计缴纳的增值税比第一产业高出 184437850 万元,比第三产业高出 123580925 万元。第二产业 2011 年累计缴纳 的增值税是第一产业的 2521 倍,第三产业的 3 倍。可见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 国内增值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最大最重要的增值税来源,研究税率变化对 第二、三产业各个行业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意义。见表格 2。 项目 税收收入 国内增值税 国内消费税 营业税 内资企业所得税 外资企业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 城市维护建设 税 房产税 税收收入 (合计) 685,720,879 265,329,185 79,165,806 2,413,851 111,588,796 51,521,586 836,968 195,422 4,163 占比 100 38.693 11.545 0.352 16.273 7.513 0.122 0.028 0.001 项目 印花税 城镇土地使用税 土地增值税 车辆购置税 车船税 耕地占用税 契税 其他各税 税收收入 (合计) 3,072,149 9,400 4,636 22,289,055 7,644 6,955 8,847 149,266,416 占比 0.448 0.001 0.001 3.250 0.001 0.001 0.001 21.768 中国2012年税收收入(单位:万元)和各税收占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