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四十二部,说一切有部经律论六十七部,因论三十六部, 声论一十三部,凡五百二十夹,总六百五十七部”①.唐高宗 时,高僧义净也由东南海路到印度留学,带回大蠶佛经。玄 图2玄奘取经图 类与义净回国后,都组织有专长的僧人,大量翻译佛经。两人 共计译成经论一百三十六部,一千五百七十四卷。佛教哲学固 然是一种宗教唯心主义,但其思辨的繁富与巧密大大超过魏 晋时期流行于思想界的玄学,也较儒学为高,因此,佛学的系 统传入,对中国哲学以至整个文化界起了巨大的启迪作用。 当然,中国人对于佛教哲学并非不加改造地加以照搬,在 汉唐至宋明的千余年间,不断将佛教哲学中国化,把中国传 ①《大唐西域记》卷一二 ◆34
唐画匠迅速地从佛画的绵丽色彩与宗教题材中汲取营养,大 大提高了民族绘画的技巧与表现力。著名画家吴道子专事宗 教壁画,然而流泻其笔端的绘画却洋溢着深厚的民族风格, 他的《天王送子图》中的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是我国民族绘画 中常见的贵族阶层的人物形象,武将的脸形构造和唐代武士 俑的精神完全一致,衣纹用锐利的兰叶描,笔迹挥宏磊落。 阁立本、李思训等画家吸收佛画中用金银来加强色彩效果的 手法,创金碧山水画,以“满壁风动”、“灿烂而求者”的风 格,来表现唐代的丰功伟业和时代精神。魏晋六朝一隋唐的 雕塑整画,也在吸收佛敢文化的基础上,力加创新,取得辉 煌成就。我国著名的云岗、敦煌、麦积山等石窟艺术,都有 印度艺术的影响。在艺术家的改造下,佛的森严,菩萨的温 和与妩媚,迦叶的含蓄,阿难的潇洒,天王力士的雄健和威 力,都充满着青春的活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成熟与完美。 其它文化领域也在吸收一创新的路径上,有新的进展。唐代 药王孙思邈的《干金方》载有印度药方,隋唐流行“天竺乐”与 “高丽乐”,宝塔是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之一,而塔的名称和形 制都来自印度。唐耐寺院的“俗讲”极为盛行,但内容已不是 佛教救义,也不是六朝名士的“空”、“有”等玄虚思辨,而是 世俗生活、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成为宋人平话和市民文艺 的先声。总之,在中国艺术家的改造下,佛教艺术中的宗教 色彩被洗涤,而从形式到内容上的若干精华,江入雄健奔 放、生机勃勃的唐宋文化的大潮之中。 隋、唐、玉代不仅有佛教的流行和化入,而且回救、景 教、袄教、摩尼敢也相继传入。如提倡互助、主张明暗相争 的摩尼教,颜易为下层民众所接受,故虽屡受宜方严禁,但 ▣36◆
乃播行于民间,每每成为农民用以组织起义的斗争工具。北 宋方腊起义,便以绿合了其它宗救款义的#尼救来组织和发 动群众。元末红巾军起义,亦从袄教、摩尼款中波取了思想 资料。此外,中亚。‘西亚的科技知识也丰篇了中爾科技宝 库。如唐时被斯人李询所著《海药本草》传入甘国,大秦(东罗 马》医限技兼,或米病先见”的医术地为当时医学界所级收。 隋时地理学家裴矩广泛搜巢西域姚内及中亚、!西亚各国的资 料,·在中外地理学相结合的基鼬上丹背華等,撰成《西域图 纪》。· ·… 汉唐时期,是中国文化兴隆盛的黄金时期。而这一盛 况的出现。重要原因之一,乃是由于大规模的文化输入,使 中国文化系统处于一一种“坐集千古之智”、人耕我获”的佳 境,在此织围中,中国文化系统根据本民族特质,对外来文 化选择敢奢,期工改制,收到了“以石攻玉”之效。鲁迅对此 曾经给予高度评价。他说:“那时我得的祖先对于自已的文化 抱有极坚强的把据,决不轻易动摇他们的自信心,同时对于 别系文化抱有极恢嘟的胸襟与极槽严的块释,决不轻易地崇 拜或轻身地睡弃。①英国人藏尔斯在他的K世界简史》中地称 赞道:“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膝黑暗之中, 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面好探求的。”唐人的这 种宏大气魄与勇于探求的精神,在当时世界上是无与伦比 的。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汉唐时期,尽管中国文化系统吸收 了大量外来文化,但是,中国文化却没有成为“四不象,仍 然是堂堂正正的中华民族文化,这种稳定性,也是中国文化 ①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第36-一37页。 。37·
的特色之一。 宋元时期,印度文期已经度微,欧洲尚处在基督教神学 的统治下,经济文化水平低于中国,因此,当时的中外文化 交流,中国呈“出超“状。'元时意大利人马可·勒罗东游,其功 绩不在于给中国带来了多少西方文化,面在子向欧洲报告了 比较详细的中画情形。著名的《马可·勃罗行纪》所流露的是 西方人对子中国文明的惊异和赞叹。、 中国文化线与外国文化线第二次大交汇,开端于明朝万 历年间,也即十六世纪末叶。这次文化大交汇已延绵四个世 纪,至今仍在继续进行。中外文化十六至二十世纪的这次大 融汇,既不同于两汉时期对落后于本土文化的西域草源文化 的吸收,也不同于魏晋唐宋时期对与本上文化水乎不相上下 的南亚次大陆文化的借鉴,这一次中国人面对的是水平超过 自已的欧洲(后来还有美国、日本)文化。正如冯友兰所说: “中国民族,从出世以来,轰轰烈烈,从未遇现敌手。现在他 忽逢劲敌,对于他自己的前途,很无把握。所以急于把他自 己既往的成绩,及他的敌人的既往的成绩,比较一下。"①东 西文化的强烈反差对中国杜会和中国文化系统造成的儷罐, 其程度大大超越以往。 十六、七世纪,世界辂局发生了急剧变化。长期禁镅于 中世纪黑暗里的数洲,已走到近代社会的门边,孕有于封建 制度母体之中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日见壮大,即将脱颖面 出。资产阶级革命的先声一文艺复兴已达到极盛时期,文 学、艺术、哲学、自然科学纷纷冲破神权的桎措,呈现一种 ①冯友兰:《三松堂学术文集》第44页,北京大学出版杜1984年 版, ●38
冬尽春来,万象更新的局面。然而,此时的中国,由于封建 专制制度的严重束缚、小农经济的停滞,尽管资本主义因素 有所萌生,但杜会生活仍然在封建主义的轨道上运行,与欧 洲相比,中国的经济、文化开始从先滋转为落后,在这样的 历史关头,利玛实、污若望等欧洲耶稣会土联朝来华。 耶稣会士来华,始于明代万历年简。这些肩负罗马散廷 向东方实行宗教殖民使命的散士,·为了帅并封闭的“远东的 伟大帝国”的大,不使中国人感觉外国人有役略远东的异 志”,确立了“学术传教”的方针,即通过介绍西洋科学、哲学、 艺术,引起士大夫的注意和敬重,以此扩大椰稣会的影响, “使中国学术界坦然接受,而认识基多(基督)圣化的价值”①。 这样,耶稣会士来华,固然意在传敢,却带来了范围远比宗 教广泛的欧洲文化,客观上促进了中西科学文化的交流,成 为当时“两大文明之间文化联系的最高范例”②。, 明清之际耶稣会士传入中国的西方文化,包括欧洲的古 典哲学、逻辑学、美术、音乐以及自然科学等,而后者又是 最主要部分。这些西洋学术都是值得中国认真采纳的新雠学 问:欧氏几何及其演锋推论对中国思想界来说是一种崭新的 思维方式,世界舆图使中国人扩大了视野,获得了新的世界 概念,火器的使用,望运镜等仪器的介绍和应用都具有极为 厘要的意义。对此,徐光启、李之藻,方以智、主应裤等晚 明文化界中的先进士人,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徐光启在著述 中多次谈到,传教士带来的西芳科学技术,“多所未闻”,从学 习和钻研中,感到一种“得所未有”的“心悦意满”。在驳斥应 ①裴化行:《利玛窦司铎与当代中国社会》第一册,第249页 ②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四卷、第2分册,第693页。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