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臣武将中,汉化的少数民族为数众多。隋代二品以上官员 有少数民族血统的有六十三名。唐代名臣李怀仙,是汉化的 胡人多,大将王武俊、李光弼是汉化的契丹人,高仙艺、主毛 仲是汉化的高丽大多高怀光、高崇文是汉化的鞋鞠人,史宪 臣、李宝臣是汉化的奚人,姜公辅是汉化的安南人。据陈寅 格专证,:唐代大诗人李白,也有胡人血统。故唐代有“华夷 混合之国家”的称呼,鲁迅也说:“其实唐室大有胡气”①。隋唐 的强盛与胡人新鲜血液的注入不无关系。 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代,也是汉民 族和少数民族文化大交融的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观念形 态,无一不增添了新的色彩。贞观至开元年间,中原妇女儿 乎完全模仿再械地区的装饰习俗,如头戴锦绣浑脱帽,上穿 翻领窄神构,·下著条纹波斯裤,足瞪金锦小蛮靴,有些还佩 挂西城地区的装饰品,如‘蝶躞带”、“承落囊”等等。在绘画 上,西域画风谗入画坛,·色彩运用受到普遍重视,来自西域 的画家尉迟工僧,巧妙地将中原传统的技法笔望与西域画风 练合起来,创作了线色结合而突出色彩立体感的绘画作品, 达到“气正迹高”的城界,获得可齐中古”,与阁立本、是道 子并肩的地位。,反映兄弟民族生活的美术创作日益繁荣,出 现了酸以“番族”生活为题材的画家。如李渐,其画作均以民 族生活为题材,香人番马、骑射、射雕,放牧川原之妙, 尽入画中。著名画家胡裳父子亦以描绘游牧民族生活见长。 《宜和画谱》著录了胡骥的六十五件作品,内容有卓歌、牧马、 骆驼、射骑、射雕,凳幕、汲泉、出猎等,俱为形形色色游 ①《鲁迅全集》第十卷,第139页。 ◆27
牧生活景象。魏晋一隋唐时期,绘画之所以因气魄雄伟、色彩 灿烂、作风豪放而盛极-一时,与对少数民族画风及题材的吸 收,有直接关系。唐代的舞蹈也充溢着多民族的丰富色彩。 这一时期,胡旋舞、胡腾舞、骨鹿舞等少数民族舞蹈,从于 凰、库车、高昌、都善等地传入长安。而唐王朝也以宏大的 气魄,将周、隋以来的旧乐舞、散于民间的厘曲俗舞、周边 少数民族及外国传入的乐舞加以搜集、改编、补充,并排演 于太常和宫廷。龟兹乐、天竺乐、西凉乐、高昌乐等异族曲 调亦融合传统的“雅乐”、“古乐”。唐太宗的“秦王破阵舞”, “皆擂大鼓,杂以龟滋之乐,声震百里,动荡山岳”,显示了 各民族文化大融合的壮阔气象和无比活力。一些持人的作品 也描绘了唐代汉族与周边少数民族密切交往的情景。如岑参 的《奉陪封大夫宴》中有座参殊俗语,乐杂异四方”的句子, 讲到在节度使的宴席上,有操不同语言的各族人员,演奏着 各民族的不同音乐。岑参的《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 御》写道:“军中置酒夜挝鼓,锦筵红烛月未午。花门将军善 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花门将军”指节度使幕府中的少数 民族将领;“叶河蕃王”指西域少数民族首领,他门参加唐朝军 营中的酒宴,在席上演唱“胡歌”,又用汉语交谈。这是何等 典型的芪族文化大融合的历史场段。元稹也有诗云:“胡音胡 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唐代的回纥族(今维吾尔族)诗 人坎曼尔在一首七言诗《忆学字》中描述了自已粗孙三代学习 汉文化的情形: “古来汉人为吾前,为人学字不倦疲。 李杜诗坛吾欣赏,讫今皆通习为之。” 汉人吸收周边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学习汉文化,这两个侧 、·28
在清王朝二百多年的统治中,满族本身无可避免地卷入了芪 族文化融合的巨流中。《儿女英雄传》用纯正的北京口语表达 了作者满族人文康的思想感情,书中的“侠女”十三妹与汉人 笔下的英雄素杰同出一辙。旗人曹雪芹①“滴泪为墨,研血成 字”,著成《红楼梦》,这部不朽巨著同《诗经》、屈赋、《史记》、 李杜诗章、关王杂剧,以及《水浒》、《三国》、《儒林外史》等 优秀作品,共同组成中华文学绵延不断的群峰。《红楼梦》是 封建末世的艺术写照,也是民族文化大融合的生动表征。 清代的艺术创作也表现出民族文化大融合的趋势。如清 人李有义所藏藏族“唐喀”图,生动地反映了清代民族交融的 情景。画中的三姓佛,左侧观音菩萨象征藏族、中间文殊 菩萨象征汉族、右边手持金刚象征蒙族。承德避暑山庄的 风 图1藏族“唐喀图 ①曹雪芹家族属汉军八旗,可列入满族符列 e30·
“外八庙”是清朝帝王政治活动的产物,也是清代民族文化太 融合的象征。这些庙宇,融汇满、汉、蒙、藏各族宗建筑 艺术的特长,风格各异,别开生面。 “民族”和“民族文化”都是历史的范畴。源远流长、仪杰万 方的中华文化,是一个巨大的复合体。它是历史上管经存在过 的许许多多部族和民族的共同创造,今天仍然活氏在历史舞 台上的那些民族还在继续为这个文化大系统竞相作出贡献: 二 在博采外域中走向雄浑壮大 中华文化不仪在内部各族文化的相互融汇、相互参透中 得到发展,而且在与外部世界的接触中,先后受容了中亚游 牧文化波斯文化、印度佛款文化、阿拉伯文化、欧洲文化。 中国文化系统或以外来文化作补充、球以外来文化作复壮剂, 使整个机体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鲁迅在谈到文学创作的规律 时曾说:“因为摄取民间文学或外国文学而起一个新的转变; 这例子是常见于文学史上的。”①其实,吸取外来成分以使自 身获得新的生机,不限于文学领域,这也是整个文化发展史 的通例。 梁启超指出:“中国智识线和外国智识线相接触,晋唐间 的佛学为第一次,明末的历算学便是第二次,②这两次中外 文化大交汇,都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 梁氏说中外文化第一次大交汇在晋唐间,这是粗略言之。 事实上,这次文化交汇,应普追湖到议代。如果说,泰以前 .①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 ②《中国近三百街学术史》第8一9页。 91
殿建筑的雄伟和各国使者朝会长安的盛况。 对于到达中国的外国人来说,唐文化是启迪心智的精神 财當,他们根据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斟的吸收,使本国文 化得以发展。这一点日本人做得最为突出。对于唐代中国人 来说,外域传来的文化,也是启发耳目的新事物。此时的唐 王朝国势安定,经济繁荣,社会洋溢着昂扬进取的精神,这 就使得中国文化系统对外来的新成分有充分的吸收和消化能 力。这一时期输入中国的主要是南亚次大陆文化,不仅印度、 尼泊尔的佛学,而且印度的逻辑学、音韵学、医药学、关文 学、数学、历法以及音乐、舞蹈、绘画、雕塑也都渗透于中 国固有文化系统,产生重大影响。连汉语中的不少词汇,如 空间、时间、世界刹那、当头棒喝等等都是从印度文化系统 中翻译过来的。 南亚次大陆的佛教文化是汉唐时期输入中国的外来文 化的主体。早在西汉末年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二年),佛教 便开始传入我国,东汉和魏晋时期佛教传布口广。公元三九 九年,名僧法显去国小五年,历尽艰险,到达印度,带间大 量佛教经典,并著有《佛国记》。 唐代贞观年间,高僧玄类因所传经文颇多讹误,决计西 游,以求真经。他从长安出发,“踰葱岭之危磴,越砂碛之险 路”,远涉南亚次大陆,在那里,他游历五天竺(东汉时称印度 为天竺),遍访名僧求学,并为众僧讲学说法,深为印度各界 所佩服,同国时,玄类携带了大量佛经,计有“大乘经二百 二十四部,大乘论一百九十二部,上座部经律论十四部,大 众部经律论一十五部,三弥底部经律论一十·五部,弥沙塞部 经律论二十二部,迦叶臂邪部经律论一十七部,法密部经律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