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粥 las 7HH 图3利玛窦和徐光启像 对派的洁难时,他更鲜明地指出,如果外来文化“苟利于国,远 近何论焉”①。其他启蒙学者也有相似议论,如李之藻说,利玛 窦等传教士带来的物理、几何等科学,“有中国累世发明未晰 者”,“藻不敏,·愿从君子砥焉”。方以智在《考古通论》中指 出,西洋学术能“补开辟所未有”。王应麟也说,西洋科学技 术“翼我中华岂云小补?”。这种对外域学术的引明态度以及溢 于言表的爱国精神,反映了中国启蒙学者宽阔的襟怀。 承认西祥学术有高妙之处,并非“心醉西风ˉ,对外来文 化盲目崇拜。杰出的科学家徐光启以宏大的气魄和强烈的民 族自信心,响亮地提出了“超胜”西学的口号。为此,徐光启 等科学家努力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先进文化加以“会通”, ①《辨学章疏》,《徐光启集》卷九。 ◆40◆
康熙帝对西方科学技术的政策,也体现出中华民族善于吸收 外来文化的传统。 到了十八世纪,由于封建生产方式更趋没落,统治集团 中锐意进取、乐于吸收外来文化的精神亦随之衰落,代之面 起的是抱残守缺、夜郎自大、固步自封的思想。如乾隆帝在 给英王的敕书中声称天朝“无所不有”,“从不贵奇巧”。乾隆 时代的著名学者俞正燮荒谬地认为,西方科学技术,不过是 “鬼工”而已,他讥讽"知识在脑不在心”的说法是西方人“心 窍不开”的产物。鸦片战争前后,视西方科学技术为“奇技淫 巧”,把“翻夷书,刺夷情”说成是“坐以通番”,已成为杜会流 行的公论。抗拒外来文化,“但肯受害,不肯受益”的自我封闭 心理,使“西学东渐”的进程在雍正以后嘎然中止,而断绝与 外来文化系统信息交流的大清帝国,亦成为一个实际上的木 乃伊,只能在与外界隔绝的状态中编系生存。十九世纪中叶 以后,当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破清帝国紧闭的大门,封建 的中画社会及其文化系统便发生解体,而此后欧洲近代文化 与中国文化的交汇更具有强制的桂质,其规模与速度都大大 超过明清之际。 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这篇著名论文中曾将四个世 纪以来中国吸收欧洲文化的历史分为七期,从这七期可以看 到“西学东渐"的大致脉络,也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系统从古代 中世纪的轨道走向近现代的曲折历程。 “第一期在有明之中叶,西教西器初入中国,知之者 乃极少数之人,亦复惊为河汉”,信之者为徐光启一人 而已a 第二期在清之初世,火器历法,见纳于清帝,朝野 ·42·
旧儒,群起非之,是为中国新怕相争之始。 第三期在清之中世。鸦片晚争以还,西洋武力,度 惊中土,情见势绌,互市局成,曾、李当国,相继提倡 西洋制械练兵之术,于是洋务西学之名词发现于朝野。 当时所争者,在朝則为铁路非铁路问题,在野则为地圆 地动、地非圆不动问题。… 第四期在请之末季,甲午之役,军破国削,举国上 中社会,大梦初觉,稍有知识者,多承认富强之策,虽 圣人所不废。康、梁诸人,乘时进以变法之说,耸动国人, 守旧党尼之,遂有戊戌之变。沉梦复酣,暗云满布,守 旧之见,趋于极端,遂积成庚子之役。虽国儿不国,而 ,归势力顿失凭依,新思想浙拓领上,遂由行政制度问题 一折而入政治报本问题。 第五期在民国初元。甲午以还,新归之所争论,康、 梁之所提倡,省不越行政制度良否问题之范围,而于政 治根本问题去之尚远。当世所说为新奇者,其实至为肤 浅,两固党当国,并此肤浅者而亦抑之,遂激动一部分 优秀国民渐生政治根本问题之觉悟,进而为民主共和、君 主立宪之讨论。辛亥之役,共和告成,昔日仇视新政之 君臣,欲求高坐庙堂从容变法而不可得矣。 第六期则今兹之战役也。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 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自经此次之实验,国中 贤者,宝爱共和之心,因以勃发厌弃专制之心,因以 明确。 ··然自今以往,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 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玫治根本解决问 ◆43·
凝,犹待吾入最后之觉悟。此调之第七期芪国宪法实行 时代。”① 陈独秀的这番话虽有不够确切之处,但也大体勾勒出中 国人采纳西方文化的基本线索一首先接受的是“火器历 法”,随之是“制械练兵之术”,进面是"西政”,从君主立宪到 民主共和国思想。陈独秀认识到,学习西方,只限于“声、光、 化、电、营阵、军械”之类技艺固然不够,停留在行政制度 的改良也无补于大计,还必须有“政治根本问题之觉悟”,尤 其要“多数人之觉悟”,其中包括政治的觉悟和伦理的党悟, 这才是“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②。在这里,陈氏已接近 于提出这祥一个思想:要使封建主义的、处处被动挨打的中 国走向现代化,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金面改造中国 社会及其文化,从它的生产方式、技术手段,到政治制度, 以至于思想文化体系的最深层次。而要做到这一点,借鉴先 进的西方文化的精华,是使中国古老的文化系统获得新生命 的契机所在。 中国古文化从形成、壮大到晚期陷入停滞,又在近代饱 经磨推后终于赢得新生命的漫长历程,深刻表明文化财富是 不分国界的,“学术为吾人类公有之利器,无古今中外之 别“③。一个民族、一个国度文化的进步离不开同外部文化的 交流。“问渠为何清如许,谓有活水源头来。”投有交流的文化 系统是没有生命力的静态系统,断绝与外来文化信息交流的 ①②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2月15日《膏年杂志》 第一卷第六号。 ③《独秀文存》卷三,第52页。 。44·
第三章 中国文化的土壤分析 “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上、在 生存的社会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 不同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 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 马克思:《路易·波拿 巴的雾月十八日》 “唯物史观是以一定历史时 期的物质经济生活条件来说明一切 历史事变和观念、一切政治、哲学 和宗教的。” 一一恩格斯:《论住宅问题》 从民族性格说开去 每个民族都是一个世界,其内 部由于阶级、阶层、职业、信仰等种 种差异,各色人等的文化心理呈现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