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个个内 $ 中华民族的共同创造 Gon 中国文化的来源是多元、多根系的。解放前后的考古发 现证明,我国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分布在二十四个省市,新石 器吋代的遗址六千多个,遍布全国各地。在氏族社会后期, 约当公元前两千七百年左右,游徙于关中平原、晋西南盆地 和豫西河洛沿岸的各氏族部落,为传说中居于陕西的部落联 盟首领黄帝所统一,奠定了华夏族的基础。以后,作为炎、黄两 族胄裔的夏人、商人、周人相继进入奴隶社会,先后建立 夏、商、周三个王朝,并与黄河中下游其他各部族相互融合, 形成“华夏”族,亦称“诸夏”。“华”意为“荣”,“夏”意为“中国 之人”(这里的“中国”指中原地区),因此,“华夏”具有“居住在 中原地区的文化很繁荣的人们”的意蕴。 华夏族在其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与周边少数民族彼此交 往、相互融会。据古籍记载,夏、商、周三朝不断有中央朝 廷接待“四夷”的活动,如“夏后即位七年,于夷来宾”,“少康 即位三年,方夷来宾”,“后芒即位三年,九夷来御”①。周朝 还专门设立“象胥”这一职官,负责接待四方使节和诸族宾客, “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谕说焉,以和亲 之”。②这些周边异族与华夏族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本有很 大差别,一位戎族酋长说:“我诸我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 ①《册府元龟·外臣部·朝资一》。 ②《同礼·秋官》。 ·22●
不通,言语不达。”①以后,在长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周边 异族与华夏族彼此吸收文化成份,逐渐“达其志,通其欲”②, 使华夏族的范围日渐扩大。到了周代,“华夏”已经是一个包容 很广的民族概念:既有原来的华夏人,又有华夏化了的戎人、 狄人、夷人。 华夏族的形成,孕育了与本民族经济、政治相适应的观念 形态及其制度的集合体-一华夏文化。商周时期的甲骨文、 金文,精美的青铜工艺,庞大的宫殿建筑群,执干戈、挥羽 籥的武舞、文舞;瑟笙管钟馨鼓齐奏,堂上学下众声俱作的音 乐,最早的散文与诗歌一《尚书》与《诗经》,开始从宗教意 识里脱颖而出的哲学。这些都标志着华夏文化雏形的形成。 华厦文化从诞生之日起,便决非自我禁锢的系统。以迁 徙、聚合、民族战争为中介,华夏族及以后的汉族与周边民 族继续交往、融合,不断吸收新鲜液,历数干年,方构成 今日气象恢宏的中华文化。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也是铸 造中华本土文化的关键时期。在诸侯争霸的兼并战争中,周 边少数民族逐渐华夏化。如燕国势力进入辽河流域,东北地 区的东胡族与华夏族的交往愈趋密切;齐国成为东方大国, 融合东夷等民族于其中,韩、赵、魏三国则融合了今山西、 河北、河南地域范围内的少数族,楚、秦本为“蛮夷”、“戎 狄”,此时不仅自身华夏化,而且分别融合了南方的苗、彝等 “蛮夷“族,西方的氏、羌、,巴等“我狄”族,在民族大融合的 基础上,华夏文化不断地吸收、融汇各族文化,如秦国废揖 ①《左传·襄公十四年》。 ②《礼记·王制》, ·230
让,变礼裕;楚人从南蛮和越族中吸收了悠扬的巫歌和想象 力丰富的神话传说,造就了风格迥异于中原文化的楚文化, 在百家争鸣中独树一帜的道家,其思想、人文渊源正来自楚 文化。而开创中国古代诗歌浪漫主义先河的屈原也是楚文化 的集大成者。此外,孔丘门下聚有狄人①,百家诸子中的公 孙龙、邹衍、老聃、庄周的出身“蛮”、“夷”,也表明中原以外 少数民族的文化已相当深刻地遂入了华夏文化系统。 先秦民族文化融合的一个典型事例,是赵武灵王“胡服 骑射”。赵武灵王在位期间,战国七雄争相变法,赵武灵王为 了强兵救国,主张采用胡人的衣冠和军事技术。公子成竭力 反对赵武灵王的主张,他认为,中原文化是最优秀的文化, 圆满无缺,无须外求,舍弃这种文化而学习胡人文化就是 “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②;赵武灵王针锋相对指 出,文化的主要功用是“利其民而厚其国”,“果可以利其国, 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礼”⑧,困此,无论是华 夏文化还是夷狄文化,只要有利于国家,·都可以采用。经过 激烈的论争,赵武灵王获胜。他下达“胡服骑射”之令,又聘请 擅长骑兵战术的匈奴军官为赵国训练军队,使用铁链制成或 皮制小扣串成的伊兰式铠甲,以取代从前用犀牛皮制成的硬 重铠甲。赵武灵王凭藉这支改革后的武装力量,灭亡中山国, 出兵攻打楼烦、林胡,扩充赵国领土,“北至燕、‘代,,西至云 中、九原”。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尽管属于军事范畴,但 在文化史上却自有其深远意蕴。首先,赵武灵王的行为表明, 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巨大压力下,中原文化开始自觉地吸收异 ①孔门七十二贤徒中的“狄黑”是狄人,“左人郢”是白狄。 ②)③《史记·赵世家》、 24·
系统的文化成分,以增强本系统的生命力,“胡服骑射”实际 上是“习胡人之长技以制胡”,与十九世纪“习西夷之长技以 制夷“的运动有着谐在的联系,其次,赵武灵王与公子成的论 争实质上是开放的文化观与中国文化本位主义的论战,这样 的论战在以后的中国历史上一再出现。 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在“地东至海暨朝鲜, 西至临挑、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的辽阔土地上建立了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汉帝国又在此基础上扩展疆土,此后,华夏族衔称汉族。统 一国家的建立,推动着更高程度上的文化大融合。秦汉时期 的儒家,已非春秋战国时期的旧儒家,而是吸收道、祛、阴 阳三家的,种新创造。“书同文”统一了全国文字,结束了战国 以来“文字舜形:的局面:“行同伦”,喇使广大疆域内的人民在 心理素质。道德风尚方面趋于一致。各族文化的融合与统一, 生动地反映到秦汉时期的艺术作品中。如一九七一年在内蒙 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新店子公社发现的五十多组东汉壁画 中,有边行边猜的乌桓族、头赭衣的鲜卑族、互市交易的 汉族和其他少数族,形象地反映了各族人民的密切交往。再 如七士年代曾在长沙马王堆与山东临沂山先后出土的西汉帛 画:,虽然两地相距千里,但这些帛画从内容到风格却极为接 近,表明了楚文化的深远影响和秦汉统一后的文化融合趋势。 公元前一三八年,汉武帝派张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 通的新纪元。不久,·西城文化沿着被称为“丝绸之路”的通道 源源传入中原。在短短儿十年中,由西城传入中原的,不仪 有芝麻、胡麻、无花果、安石榴、绿豆、黄瓜、大慈、胡罗 卜、·大蒜、番红花、胡荽、酒林藤、玻璃、海西布(呢绒)、· ·25
宝石、药剂和罗马胶等物产,而且还有音乐、舞蹈、杂技等 艺术。从西域或大蓁传来的吞刀、吐火、种树、屠人、截马 等幻术,对于重实际、轻玄想的农业文化与不语乱力怪神的 儒家文化而言,更为新鲜、别致。在汉画象石中有许多表演乐 舞百戏的图景,如倒挈面戏(郎翻筋斗),舞偶人戏(傀隔戏), 乌获扛鼎、跳丸、跳剑、走索、钻刀圈、马上倒立等,都是 张骞通西域后,中亚、西亚文化在中原传播的形象表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出现又一次高潮。其时汉族 统治阶级腐朽黑暗,势力大大制弱,鲜卑、羯、氏、羌等周 边少数民族利用这种形势,纷纷进入内地,先后建立了二十 多个国家。历史上称为“五胡十六国”。这一时期,民族矛盾 最尖锐,斗争最激烈,但民族融合的进程也最为迅速。公元 四七一年,北魏孝文帝元宏与其祖母冯太后改制,施行三长 制、均田制,以中原地区封建政治制度为楷模,建设北魏政 权。又改胡姓为汉姓,禁鲜卑语、从汉语,改胡服为汉装, 有力地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各族的汉化过程。与此 同时,长江流域的汉、“蛮”诸族也进入大规模融合过程。当 北方内乱时,原来世居中原的“中州士女”,举族南迁,从十 六国到隋末,竟达百万之众。这一流徙,有力地促进了汉族与 东南地区的东瓯、杨瓯、百越、截族、苗族等族的接触和融合。 新鲜血液的吸收,使汉族面貌为之一新。隋唐时期的汉 族已与秦汉时期的汉族有所不同,实际上是长江、黄河两大 流域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族人芪融合而成的新汉族。在当时, 不仅下层人民有很多是胡汉混血儿,就连隋唐皇帝也有异族 血统。隋场帝杨广、唐高祖李渊的母亲都是鲜单族的独孤氏, 唐太宗李世民生母窦氏,也出自鲜单族纥豆陵氏。在隋唐的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