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西纪前七二二至四八一年,其时欧洲史迹有年可稽者尚绝 稀也。此类之史,当春秋战国间,各国皆有。故孟子称“晋 之《乘》,楚之《祷杌》,售之《春秋》”。墨子称“周之《春秋》, 燕之《春秋》,宋之《春秋》”,又称“百国《春秋》”,则其时史书 之多,格可概见。乃自秦火之后,荡然无存,司马迁著书时 已无由资其参验⑤。汲冢幸得硕果,旋又坏于宋后之窜 乱⑥。而孔子所修,又藉以寄其微言大义,只能作经读,不 能作史读⑦于是二干年前烂若繁星之古史,竟尤一完璧 以传诸今日。吁!可伤也。 同时复有一种近于史类之书。其名日“书”,或曰“志”, 或曰“记”。今六经中之《尚书》即属此类。《汉书·艺文志》 谓:“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此种 严格的分类是否古代所有,虽属疑问,要之此类记载,必发 源甚古。观春秋战国时人语常引《夏志》、《商志》、《周志》, 或《周书》、《周记》等文,可知也。此等书盖录存古代策命告 誓之原文,性质颇似档案,又似文选。但使非出杜撰,自应 认为最可宝之史料。盖不惟篇中所记事实直接有关于史 迹,即单词片语之格言,亦有时代思想之背景在其后也。此 类书现存者有《尚书》二十八篇⑧,其年代上起尧舜,下讫春 秋之秦穆。然应否全部认为正当史料,尚属疑问。此外尚 有《逸周书》若干篇,真质参半⑨,然其真之部分,吾侪应认 为与《尚书》有同等之价值也。 《春秋》、《尚书》二体,皆可称为古代正史,然此外尚非 无史籍焉。盖文字之用既日广,畴昔十口相传者,渐皆著诸 竹帛,其种类非一:例如《左传》所称《三坟》、《五典》、《八 14
图缩 故 索》、《九丘》,《庄子》所称《金版》、《六弢》,《孟子》所云“于 《传》有之”,其书今虽普不传,然可悬想其中所记皆前言往 行之属也。汲家所得古书,有《琐语》,有《杂书》,有《穆天子 传》。其《杂书》中,有《周食田法》,有《美人盛姬死事》(《穆 天子传》及《美人盛姬死事》今存,《琐语》亦有辑佚本)。凡 此皆正史以外之记录,即后世别史、杂史之滥觞。计先秦以 前此类书当不少,大抵皆经秦火而亡。《汉书·艺文志》中各 书目,或有一部分属此类,惜今并此不得见矣。 右三类者,或为形式的官书,或为备忘的随笔,皆未足 以言著述。史学界最初有组织之名著,则春秋、战国间得二 书焉,一日左丘之《国语》,二曰不知撰人之《世本》。左丘或 称左丘明,今本《左传》,共称为彼所撰。'然据《史记》所称 述,则彼固名丘不名丘明,仅撰《国语》而未撰《左传》。或谓 今本《左传》乃汉人割裂《国语》以伪撰,其说当否且勿深论。 但《国语》若既经割裂,则亦必须与《左传》合读,然后左氏之 面目得具见也。左氏书之特色:第一,不以一国为中心点, 而将当时数个主要的文化国平均叙述。盖自《春秋》以降, 我族已渐为地方的发展,非从各方面综合研究,不能得其全 相。当时史官之作大抵告偏重王室,或偏重于其本国(例如 《春秋》以鲁为中心。《竹书纪年》自周东迁后,以晋为中心, 三家分晋后,以魏为中心)。左氏反是,能平均注意于全部。 其《国语》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诸国分篇叙述,无所 偏畸。《左传》是否原文,虽未敢断,即以今本论之,其遍 的精神固可见也。第二,其叙述不局于政治,常涉及全社会 之各方面。左氏对于一时之典章与大事固多详叙,而所谓 15
图馆 会 “琐语”之一类,亦采择不遗。故能写出当时社会之活态,予 吾侪以颇明了之印象。第三,其叙事有系统,有别裁,确成 为一种“组织体的”著述。彼“帐簿式“之《春秋》,“文选式” 之《尚书》,虽极庄严典重,而读者寡味矣。左氏之书,其断 片的叙事虽亦不少,然对于重大问题,时复湖原竟委,前后 照应,能使读者相悦以解。此三特色者,皆以前史家所无。 刘知几云:“左氏为书,不遵古法。…然而言事相兼,烦省 合理,”(《史通·载言篇》)诚哉然也。故左丘可谓商、周以来 史界之革命也,又素汉以降史界不祧之大宗也。左丘旧云 孔子弟子,但细读其书,颇有似三家分晋、田氏篡齐以后所 追述者。荷非经后人窜乱,则此公著书应在战国初年,恐不 逮事孔子矣。希腊大史家希罗多德生于纪前四八四年,即 孔子卒前六年,恰与左氏并世。不朽大业,东西同揆,亦人 类史中一佳话也。 《世本》-…书,宋时已佚,然其书为《史记》之蓝本,则司 马迁尝自言之。今据诸书所征引,知其内容篇目有《帝系》, 有《世家》,有《传》,有《谱》,有《氏姓篇》,有《居篇》,有《作 篇》。《帝系》、《世家》及《氏姓篇》,叙王侯及各贵族之系牒 也《传》者,记名人事状也。《谱》者,年表之属,史注所谓 旁行斜上之《周谱》也。《居篇》则汇纪王侯国邑之宅都焉。 《作篇》则纪各事物之起原焉⑦。吾侪但观其篇日,即可知 其书与前史大异者两点。其一,开后此分析的综合的研究 之端绪。彼能将史料纵切横断,分别部居,伸读者得所比较 以资推论也。其二,特注重于社会的事项。前史纯以政治 为中心,彼乃详及氏姓、居、作等事,已题具文化史的性质 16
图越馆 设 也。惜著述者不得其名,原书且久随灰烬,而不然者,当与 左氏同受吾侪尸祝也。 · 史界太祖,端推司马迁。辽之年代,后左丘约四百年c 此四百年间之中国杜会,譬之于水,其犹经百竞流波澜柑: 阔以后,乃汇为湖泊,活波不扬。民族则由分展而趋统-, 政治则革阀族而归独裁,学术则倦贡新而思竺旧。而迁之 《史记》,则作于其间。迁之先,既世为周史官,迁袭父谈业 为汉太史,其学盖有所受。迁之自言白:“余所谓述故事,整 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太史公自序》)然而又曰:“考之 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欲以究天入之际,通古今之 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盖迁实欲建设一历史哲学, 而猎事实以为发明。故又引孔子之言以自况,谓:“载之空 音,不如见之行事之深切著明。”(《自序》)旧史官纪事实而 无目的,孔子作《春秋》,时或为目的而牺性事实。其怀抱深 远之目的而又忠勤于事实者,惟迁为兼之。迁书取材于《国 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秘》…等,以十二本纪、十 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织而成。其本纪以事系年, 取则于《春秋》。其八书详纪政制,蜕形于《尚书》。其十表 稽牒作谱,印范于《世本》。其世家、列传,既宗雅记,亦采琐 语,则《国语》之遗规也。诸体虽非皆迁所自创,而迁实集其 大成,兼综诸体而调和之,使互相补而各尽其用。此足征迁 组织力之强,而文章技术之妙也。班固述刘向、扬雄之言, 调:“迁有良史之材,善序事理。”(《汉书》本传赞)郑樵谓“自 《春秋》后,惟《史记》擅制作之规模”(《通志·总序》),凉矣。 其最异于前史者一事,曰以人物为本位。故其书厕诸世界 17
图书馆 会 著作之林,其价值乃颇类布尔达克之《英雄传》,其年代略相 先后(布尔达克后司马迁约二百年),其文章之佳妙同,其影 响所被之广且远亦略同也。后人或能讥弹迁书,然迁书固 已皋牢百代,二千年来所谓正史者,莫能越其范围。岂后人 创作力不逮古耶?抑迁自有其不朽者存也。 司马迁以前,无所谓史学也。《汉书·艺文志》以史书附 于六艺略之春秋家,著录者仅四百二十五篇(其在迁前者, 仪白九十一篇)。及《隋书·经籍志》史部著录,乃骤至一万 六千五百八十五卷,数百年间,加增四十倍。此迁以后史学 开放之明效也。古者惟史官为能作史。私人作史,自孔子 始。然孔子非史家,普既言之矣。司马迁虽身为史官,而其 书实为私撰。观其传授渊源,出自其外孙杨挥,斯可证也 (看《汉书》恽传)。迁书出后,继者蜂起,见于本书者,有褚 少孙:见于《七略》者,有冯商:见于《后汉书·班彪传注》及 《史通》者,有刘向等十六人:见于《通志》者,有贾逵。其人 大率皆非史官也。班固虽尝为兰台令史,然其著《汉书》实 非以史官资格,故当时扰以私改史记构罪系狱焉(看《后汉 书》本传)。至如鱼兼、孙盆、王铨、王隐、习凿齿、华桥、陈 寿、袁宏、范晔、何法盛、藏荣绪辈,则皆非史官(看《史通·正 史篇》)。曷为古代必史官乃能作史,而汉以后则否耶?世 官之制,至汉已革,前此史官专有之智识,今已渐为社会所 公有,此其-一也。文化工具日新,著写传钞收藏之法苦加 便,史料容易搜集,此其二也。迁书既美善,引起学者研究 兴味,社会靡然向风,此其三也。自兹以还,蔚为大国。两 晋、六朝,百学芜秽而治史者独盛,在晋尤著。读《隋书·经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