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赶馆 成 第二章 过去之中国史学界 人类曷为而有史耶?曷为准人类为能有史耶?人类又 葛为而贵有史耶?人类所以优胜于其他生物者,以其富于 记忆力与模仿性,常能贮藏其先世所遗传之智识与情感,成 为一种“业力”,以作自己生活基础。而各人在世生活数十 年中,一方面既承袭所遗传之智识情感,一方面又受词时之 人之智识情感所熏染,一方面又自濬发其智识情感,于是复 成为一种新业力以贻诸后来。如是展转递增,展转递蜕,而 世运乃日进而无极。此中关键,则在先辈常以其所经验之 事实及所推想之事理指导后辈,后辈则将其所受之指导应 用于实际生活,而经验与推想皆次第扩充而增长。此种方 法,在高等动物中已解用之。如犬、如猴…等等,常能以 己之动作指导或暗示其幼儿,其幼儿亦不怠于记忆与模仿, 此固与人类非大有异也。而人类所以优胜者,乃在记忆模 仿之能继续。他种动物之指导暗示恒及身而止,第一代所 指导暗示者无术以传至第二、第三代,故第二、第三代之指 9
图隶馆 会 导暗示,亦无以加乎其旧。人类不然,先代所指导所暗示, 常能以记诵或记录的形式传诸后代,历数百年数千年而不 失坠。其所以能递增递蜕者皆恃此。此即史之所由起与史 之所以为有用也。 最初之史乌乎起?当人类之渐进而形成一族属或一部 落也,其族部之长老每当游猎斗战之隙暇,或值佳辰令节, 辄聚其子姓,三三五五周炉藉草,纵谈己身或其先代所经之 恐怖、所演之武勇…等等,听者测娓娓忘倦,兴会朝举。 其间有格外奇特之情节可歌可泣者,则蟠镂于听众之脑中, 湔拔不去,展转作谈料,历数代而未己,其事迹遂取得史的 性质。所谓“十口相传为古”也。史迹之起原,罔不由是。 今世北欧诸优秀民族如日耳曼人、荷兰人、英人等,每当基 督诞节,犹有家族团聚彻夜谈故事之裕,其近代名著如熙礼 尔之诗、华克拿之剧,多取材于此等传说,此即初民演史之 遗影也。 最初之史用何种体栽以记述耶?据吾侪所臆推,盖以 诗歌。古代文字传写甚不便,或且并文字亦术完其,故其对 于过去影事之保存,不恃记录而恃记诵。而最便于记诵者, 则韵语也。试观老聃之谈道,孔子之赞《易》,乃至秦、汉间 人所造之小学书,皆最喜用韵,彼其时文化程度已极高,犹 且如此,古代抑可推矣。四《吠陀》中之一部分,印度最古之 社会史宗教史也,皆用梵歌。此盖由人类文化渐进之后,其 所受之传说丰日赜,势推悉记,思用简便易诵之法以永其 传。一方面则爱美的观念,日益发达,自然有长于文学之 人,将传说之深入人心者播诸诗歌,以应社会之需,于是乎 10
图馆 故 有史诗。是故邃古传说,可谓为“不文的”之史,其“成文的“ 史则自史诗始。我国史之发展,殆亦不能外此公例。古诗 或删或佚,不尽传于今日,但以今存之《诗经》三百篇论,其 属于纯粹的史诗体裁者尚多篇。例如: 《玄鸟篇》:“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 命武汤,正域彼四方。…” 《长发篇》:“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外大国是疆。 …有城方将,帝立子生商。…玄王桓拔,…率履不 越。…相土烈烈,海外有截。…武王载旆。有度秉钺。 …书顾既伐,昆吾夏桀。…” ●《殷武篇》:“挞彼殷武,奋伐荆楚,采入其阻。…昔有 成汤,自彼氏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 《生民篇》:“厥初生民,时维姜嫄。…履帝武敏歆。 …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公刘篇》:“笃公刘,匪居匪康。…乃赛糇粮,于兼于 囊,…干戈戚扬,爱方启行。…笃公刘,于豳斯馆,涉渭 为乱。取厉取锻,止基乃理。…” 《六月篇》:“六月栖栖,戎车既饬。…平狁孔炽,我是 用急。…俨狁匪茹,整居焦获。侵镐及方,至于泾阳, …薄伐严狁,至于太原。文武吉甫,万邦为宪。” 此等诗篇,殆可指为中国最初之史。《玄鸟、《生民》等 述商周开国之迹,半杂神话。《殷武》、《六月》等铺叙武功, 人地粲然。观其诗之内容,而时代之先后亦略可推也。此 等史诗,所述之事既饶兴趣,文章复极优美。一般入民咸爱 而诵之,则相与讴思其先烈而笃念其邦家,而所谓“民族心” 11
图基馆 者,递于兹播殖焉。史之最大作用,盖已见端矣。 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推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 国中,惟中国为最发达(二百年前,可云如此)。其原因何 在,吾未能断言。然史宫建置之早与职责之崇,或亦其一因 也。泰西史官之建置沿革,吾未深考。中国则起原确甚古, 其在邃古,如黄帝之史仓颉、祖诵等,虽不必深信,然最迟至 殷时必已有史官,则吾侪从现存金文甲文诸遗迹中可以证 明。吾侪又据《尚书》、《国语》、《左传》诸书所称述,确知周 代史职已有分科,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等名 月。义知不惟王朝有史官,乃至诸候之国及卿大夫之家,莫 不皆有①。又知古代史官实为一杜会之最高学府,其职不 徒在作史而已,乃兼为王侯公卿之高等顾问,每遇疑雉,咨 以决焉②。所以者何?盖人类本有恋旧之通性,而中国人 尤甚,故设专司以记录旧闻,认为国家重要政务之一。既职 在记述,则凡有关于人事之薄籍皆归其保存,故史官渐成为 智识之中枢③。又古代官人以世,其累代袭此业者渐形成 国中之学问阶级。例如周任、史佚之徒,几于吐辞为经。先 秦第-一哲学家老子,其职即周之守藏史也。汉魏以降,世官 之制虽革,而史官之华贵不替。所谓“文学待从之臣”,历代 皆妙选人才以充其职。每当易姓之后,修前代之史,则更网 罗一时学者,不遗余力,故得人往往称盛焉。三千年来史 乘,常以此等史官之著述为中心。虽不无流弊(说详下),然 以专才任专职,习惯上、法律上皆认为一种重要事业。故我 国史形式上之完备,他国殆莫与京也。 古代史官所作史,盖为文句极简之编年体。晋代从汲 12
图馆 设… 家所得之《竹书纪年》,经学者考定为战国时魏史官所记者 即其代表。借原书今复散佚,不能全睹其真面目。惟孔子 所修《春秋》,体裁似悉依鲁史官之旧。吾侪得藉此以窥见 古代所谓正史者其内容为何如。《春秋》第一年云: 元年,春,王正月。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夏, 五月,郑伯克段于。秋,七月,天王使宰恒来归惠公、 仲子之媚。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冬,十有二月,祭伯 来。公子益师卒。 吾侪以今代的史眼读之,不能不大诧异。第一,其文句 简短达于极点,每条最长者不过四十余字(如定四年云:“三 月,公会刘子、晋侯、宋公、蔡侯、卫侯、陈子、郑伯、许男、曹 伯、莒子、邾子、顿子、胡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齐国 夏于召陵,侵楚。”)最短者乃仅一字(如隐八年云:“螟。”)。 第二,一条纪-·事,不相联属,绝类村店所用之流水帐簿。 每年多则十数条,少则三四条(《竹书纪年》记夏、殷事,有数 十年乃得一条者)。又绝无组织,任意断自某年,皆成起讫。 第三,所记仅各国官廷事,或宫廷闻相互之关系,而于社会 情形一无所及。第四,天灾地变等现象本非历史事项者,反 一一注意详记。吾侪因此可推知当时之史的观念及史的范 围,非惟与今日不同,即与秦汉后亦大有异。又可见当时之 史,只能谓之簿录,不能谓之著述。虽然,世界上正式的年 代史,恐不能不推我国史官所记为最古®。《竹书纪年》起 自夏禹,距今既四千年。即《春秋》为孔子断代之书,亦既当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