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宜城市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高一期末调研测试 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钱币的文化内涵 王永生 中国古代钱币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随着生产的发展,人类社会出现了最初的分 工。当产品有了剩余,就出现了交易。《诗经》所记载的“抱布贸丝”“握粟出 卜”,就反映了早期的交易情况。有了交易,就会产生货币。从商代中晚期出现 铜贝开始,历经春秋战国时期的刀布币、秦半两、汉五铢、唐开元,直至延续到 清末的制钱。钱币贯穿于中国古代的悠久历史长河,并体现出在文化发展中所具 有的连续性、阶段性及承继性,全方位地承载和涵盖了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的文 化信息 形制上,承继了礼器玉琮的观念,表现为圆形方孔。其中蕴含了中国古代天圆地 方的宇宙观和哲学思想,是古代阴阳八卦学说的具体体现。这种“外圆内 方”“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元素,对中国古人的处事原 则、行为规范,乃至中国古代的建筑结构、风水习俗等都有深远的影响 图饰上,不用人物或动物图案而专为文字。钱币上的文字,秦以前是所谓大篆, 秦以后是小篆。 六朝以后多用隶楷,蜀汉直百五铢的直百两字是隶书,这是中国钱币上最早出现 的隶书。唐代开元通宝钱使用的也是隶书,即所谓八分书,相传是大书法家欧阳 询所书。宋代文学艺术空前繁荣,表现在钱文书法上,更是丰富多彩,篆书、隶 书、楷书、行书、草书,各种书体全有:每种钱币至少有两种书体,甚至有三种 称为对钱;钱文书法中有苏东坡的“东坡体”、宋徽宗的御书“瘦金体”。一部 钱币史所呈现的几乎就是一部中国古代书法史 技术上,先秦使用范铸,早期为泥范,基本是一钱一范。从汉代五铢钱开始,加 铸外郭,此项技术的采用,便于保护钱文,减少磨损,明显较同时期欧洲的铸钱 技术先进。纸币的使用则促进了造纸技术和雕版印刷术的改进和发展。无论是铸 造铜钱还是印刷纸币,因为要满足社会流通的需要,使用的一定是当时最成熟的 技术;而从防私铸及防伪造考虑,所采用的又必定是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因此, 可以说一部钱币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青铜铸造史、造纸史和印刷史的发 展历程 无论是从形制、图饰、还是铸造或印刷技术上,乃至对外文化交流上,钱币都集 中和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历 史进程的实物见证。钱币不同于一般物品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社会产生重大变 革或发生重要事件的产物和象征。任何一枚钱币的铸造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 原因,同时也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产生重要的影响。每一种钱币总是在继 承原有钱币的基础上而有所发展,既有历史的延续性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从某 种角度也可以说,一部钱币史所串联的就是一部中国古代史。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安徽省宣城市 2016—2017 学年度下学期高一期末调研测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古代钱币的文化内涵 王永生 中国古代钱币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随着生产的发展,人类社会出现了最初的分 工。当产品有了剩余,就出现了交易。《诗经》所记载的“抱布贸丝”“握粟出 卜”,就反映了早期的交易情况。有了交易,就会产生货币。从商代中晚期出现 铜贝开始,历经春秋战国时期的刀布币、秦半两、汉五铢、唐开元,直至延续到 清末的制钱。钱币贯穿于中国古代的悠久历史长河,并体现出在文化发展中所具 有的连续性、阶段性及承继性,全方位地承载和涵盖了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的文 化信息。 形制上,承继了礼器玉琮的观念,表现为圆形方孔。其中蕴含了中国古代天圆地 方的宇宙观和哲学思想,是古代阴阳八卦学说的具体体现。这种“外圆内 方”“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元素,对中国古人的处事原 则、行为规范,乃至中国古代的建筑结构、风水习俗等都有深远的影响。 图饰上,不用人物或动物图案而专为文字。钱币上的文字,秦以前是所谓大篆, 秦以后是小篆。 六朝以后多用隶楷,蜀汉直百五铢的直百两字是隶书,这是中国钱币上最早出现 的隶书。唐代开元通宝钱使用的也是隶书,即所谓八分书,相传是大书法家欧阳 询所书。宋代文学艺术空前繁荣,表现在钱文书法上,更是丰富多彩,篆书、隶 书、楷书、行书、草书,各种书体全有;每种钱币至少有两种书体,甚至有三种, 称为对钱;钱文书法中有苏东坡的“东坡体”、宋徽宗的御书“瘦金体”。一部 钱币史所呈现的几乎就是一部中国古代书法史。 技术上,先秦使用范铸,早期为泥范,基本是一钱一范。从汉代五铢钱开始,加 铸外郭,此项技术的采用,便于保护钱文,减少磨损,明显较同时期欧洲的铸钱 技术先进。纸币的使用则促进了造纸技术和雕版印刷术的改进和发展。无论是铸 造铜钱还是印刷纸币,因为要满足社会流通的需要,使用的一定是当时最成熟的 技术;而从防私铸及防伪造考虑,所采用的又必定是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因此, 可以说一部钱币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青铜铸造史、造纸史和印刷史的发 展历程。 无论是从形制、图饰、还是铸造或印刷技术上,乃至对外文化交流上,钱币都集 中和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历 史进程的实物见证。钱币不同于一般物品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社会产生重大变 革或发生重要事件的产物和象征。任何一枚钱币的铸造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 原因,同时也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产生重要的影响。每一种钱币总是在继 承原有钱币的基础上而有所发展,既有历史的延续性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从某 种角度也可以说,一部钱币史所串联的就是一部中国古代史。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货币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后,产品有了剩余,并用于交易的结果。记载在 《诗经》中的“抱布贸丝”便是早期交易的反映。 B.中国古代钱币贯穿了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长河,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全面承 载和涵盖了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的文化信息 C.中国古代钱币是圆形方孔的形制,它蕴含的“外圆内方”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古 代文化的重要元素,影响了中国古人的诸多方面。 D.只用文字而不用人物或动物来做图饰的中国古代钱币,从某种意义上说,所呈 现的几乎就是一部中国古代书法史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钱币形制上的圆形方孔,继承了礼器玉琮的观念,可见“外圆内 方”“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也影响着古代钱币的铸造 B.宋代钱文书法相比之前更加丰富多彩,各种书体齐全。每种钱币上均有多种书 体,有的还有名家书体,如“东坡体”“瘦金体” C.汉代五铢钱采用的加铸外郭技术,较先秦的范铸更便于保护钱文,减少磨损;且 与欧洲的铸钱技术相比,明显更为先进 D.无论是铸造铜钱还是印刷纸币,既要考虑防私铸等因素又要满足社会流通的需 要,因此不能仅仅运用当时最先进的技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论是商代的铜贝还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刀布币,抑或汉代的五铢、唐时的开元、 清末的制钱,其产生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B.一部钱币史从某种角度来说,串联的是一部中国古代史,它从某个侧面反映了 中国古代青铜铸造史、造纸史和印刷史的发展历程 C.钱币不是一般物品,它是社会产生重大变革或发生重要事件的产物和象征,既 有历史的延续性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D.从形制、图饰、铸造等方面看,钱币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历史进程的实 物见证,因而它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周有光:步履不停追寻思想之光 2017年1月14日,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在北京辞世。就在前一天,老先生刚 刚度过了他112岁生日。“大概是上帝糊涂了,把我忘记了”。当生命终极刻度停 在“112”时,周有光曾经说的那句经典“长寿感言”,为告别添了一丝和暖的意 味 个思想有光的灵魂,终于被上帝想起了。 上海圣约翰大学是周有光早年求学之处,有人说,透过圣约翰的校圳 “ LightandTruth”(“光明与真理”),似乎就能读懂周有光。历经世纪沧 桑,周有光身上葆有中国知识分子的高贵品格。 圣约翰大学奠定了他治学的精神底色。在圣约翰大学,周有光攻读经济学,但他还 广泛阅读了 文学、世界史等各方面的书籍,受益颇深。学校要求学生每天读英文报,一位英国 教师教导他们,每天看报要问自己:“今天消息哪一条最重要?”“为什么这条消 息最重要?”“这条消息的背景你知道不知道?”向自我提问、独立思考,不知道 就赶紧去査阅百科全书,这成为他一生治学的方法和习惯,他也因此积攒了极其 丰厚的知识储备。后来,沈从文还开过玩笑,送他一个“周百科”的称号,这仿佛
A.货币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后,产品有了剩余,并用于交易的结果。记载在 《诗经》中的“抱布贸丝”便是早期交易的反映。 B.中国古代钱币贯穿了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长河,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全面承 载和涵盖了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的文化信息。 C.中国古代钱币是圆形方孔的形制,它蕴含的“外圆内方”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古 代文化的重要元素,影响了中国古人的诸多方面。 D.只用文字而不用人物或动物来做图饰的中国古代钱币,从某种意义上说,所呈 现的几乎就是一部中国古代书法史。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古代钱币形制上的圆形方孔,继承了礼器玉琮的观念,可见“外圆内 方”“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也影响着古代钱币的铸造。 B.宋代钱文书法相比之前更加丰富多彩,各种书体齐全。每种钱币上均有多种书 体,有的还有名家书体,如“东坡体”“瘦金体”。 C.汉代五铢钱采用的加铸外郭技术,较先秦的范铸更便于保护钱文,减少磨损;且 与欧洲的铸钱技术相比,明显更为先进。 D.无论是铸造铜钱还是印刷纸币,既要考虑防私铸等因素又要满足社会流通的需 要,因此不能仅仅运用当时最先进的技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无论是商代的铜贝还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刀布币,抑或汉代的五铢、唐时的开元、 清末的制钱,其产生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B.一部钱币史从某种角度来说,串联的是一部中国古代史,它从某个侧面反映了 中国古代青铜铸造史、造纸史和印刷史的发展历程。 C.钱币不是一般物品,它是社会产生重大变革或发生重要事件的产物和象征,既 有历史的延续性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D.从形制、图饰、铸造等方面看,钱币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历史进程的实 物见证,因而它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周有光:步履不停追寻思想之光 2017 年 1 月 14 日,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在北京辞世。就在前一天,老先生刚 刚度过了他 112 岁生日。“大概是上帝糊涂了,把我忘记了”。当生命终极刻度停 在“112”时,周有光曾经说的那句经典“长寿感言”,为告别添了一丝和暖的意 味———一个思想有光的灵魂,终于被上帝想起了。 上海圣约翰大学是周有光早年求学之处,有人说,透过圣约翰的校圳 ———“LightandTruth”(“光明与真理”),似乎就能读懂周有光。历经世纪沧 桑,周有光身上葆有中国知识分子的高贵品格。 圣约翰大学奠定了他治学的精神底色。在圣约翰大学,周有光攻读经济学,但他还 广泛阅读了 文学、世界史等各方面的书籍,受益颇深。学校要求学生每天读英文报,一位英国 教师教导他们,每天看报要问自己:“今天消息哪一条最重要?”“为什么这条消 息最重要?”“这条消息的背景你知道不知道?”向自我提问、独立思考,不知道 就赶紧去查阅百科全书,这成为他一生治学的方法和习惯,他也因此积攒了极其 丰厚的知识储备。后来,沈从文还开过玩笑,送他一个“周百科”的称号,这仿佛
成为一个奇妙的隐喻。改革开放后,周有光担任《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的 三位编委之一,参与翻译《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50岁前,致力于经济领域,50岁后,事业骤然改弦易辙。1955年,新成立的中国文 字改革委员会急需人才,周先生从上海调到北京。此前,他在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研 究所教书,把他作为专才调入“文改会”,是因为他的“业余爱好”。从上世纪二 十年代初,他就关注语言文字,认识到语言文字在社会发展、人类进步中的重要作 用。他说,语言使人类别于禽兽,文字使文明别于野蛮,教育使先进别于落后。进入 全球化时代,他更是极力推进语文现代化,指出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 语文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 周有光参与制定《汉语拼音方案》,参与设计、推广汉语拼音体系,后来被公众誉 为“汉语拼音之父”。而他本人极其谦逊,觉得这样称呼不好,多次对别人 说:“读过我书的人,决不会把那顶桂冠随便加在我头顶上。”周有光还预测了 21世纪华语和华文的变化趋向:华语将在全世界华人中普遍推广;汉字将成为定 形、定量、规范统一的文字,汉字在21世纪后期可能要再进行一次简化;拼音将帮 助华文在网络上便利流通 拜访过周有光的人,都会注意到他仅仅9平方米的小书房,以及那张脱了漆的旧 桌子。别人觉得这书房太狭小了,周有光说:“够了,心宽室自大,室小心乃宽。” 周有光走过了沧桑百年,作为上世纪的老人,他却一直跟得上时代潮流,适应新科 技,心里也始终装着风云变幻的世界。他曾对朋友说:“我是认真思考了这个世界 的。”他不断反思个人思想发展历程,总结中国现代化的经验教训,提出人类社会 发展的三大规律、“五大自由”等思想,给当代研究者以深刻的启发。85岁退休 后,他研究文化,完成了大约一半的著作。百岁后仍然笔耕不辍,100岁出版《百岁 新稿》、104岁出版《朝闻道集》、105岁时出版《拾贝集》以及《周有光文集》 《从世界看中国:周有光百岁文萃》《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等。 【相关链接】 ①我的小书桌面已经风化,有时刺痛了我的手心;我用透明胶贴补,光滑无剌,修 补成功。古人顽石补天,我用透明胶贴补书桌,这是顽石补天的现代版 周有光《窗外的大树风光》(作于104岁) ②两代宗师,半路出家堪称语父;百年巨匠,一生归宿可谓书童。 《中国楹联报》2017年第三期(挽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大概是上帝糊涂了,把我忘记了”,从周有光的“长寿感言”,我们可以感受 到一个知识分子面对死亡的幽默与坦然 B.“圣约翰大学奠定了他治学的精神底色”,其中的“精神底色”是指丰厚的知 识储备,良好的治学方法和习惯 C.周有光担任《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的编委,参与翻译《简明不列颠百 科全书》,而被沈从文称为“周百科” D.周有光在《窗外的大树风光》中写到:“我用透明胶贴补书桌,这是顽石补天的 现代版。”体现了其“心宽室自大”的豁达与乐观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挽周有光联“两代宗师,半路出家堪称语父;百年巨匠,一生归宿可谓书童。” 用“书童”赞扬了周有光甘为人梯的精神。 B.周有光认为,语言文字在社会发展、人类进步中有着重要作用,语言文字使人类 别于禽兽,教育使先进别于落后
成为一个奇妙的隐喻。改革开放后,周有光担任《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的 三位编委之一,参与翻译《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50 岁前,致力于经济领域,50 岁后,事业骤然改弦易辙。1955 年,新成立的中国文 字改革委员会急需人才,周先生从上海调到北京。此前,他在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研 究所教书,把他作为专才调入“文改会”,是因为他的“业余爱好”。从上世纪二 十年代初,他就关注语言文字,认识到语言文字在社会发展、人类进步中的重要作 用。他说,语言使人类别于禽兽,文字使文明别于野蛮,教育使先进别于落后。进入 全球化时代,他更是极力推进语文现代化,指出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 语文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 周有光参与制定《汉语拼音方案》,参与设计、推广汉语拼音体系,后来被公众誉 为“汉语拼音之父”。而他本人极其谦逊,觉得这样称呼不好,多次对别人 说:“读过我书的人,决不会把那顶桂冠随便加在我头顶上。”周有光还预测了 21 世纪华语和华文的变化趋向:华语将在全世界华人中普遍推广;汉字将成为定 形、定量、规范统一的文字,汉字在 21 世纪后期可能要再进行一次简化;拼音将帮 助华文在网络上便利流通。 拜访过周有光的人,都会注意到他仅仅 9 平方米的小书房,以及那张脱了漆的旧 桌子。别人觉得这书房太狭小了,周有光说:“够了,心宽室自大,室小心乃宽。” 周有光走过了沧桑百年,作为上世纪的老人,他却一直跟得上时代潮流,适应新科 技,心里也始终装着风云变幻的世界。他曾对朋友说:“我是认真思考了这个世界 的。”他不断反思个人思想发展历程,总结中国现代化的经验教训,提出人类社会 发展的三大规律、“五大自由”等思想,给当代研究者以深刻的启发。85 岁退休 后,他研究文化,完成了大约一半的著作。百岁后仍然笔耕不辍,100 岁出版《百岁 新稿》、104 岁出版《朝闻道集》、105 岁时出版《拾贝集》以及《周有光文集》 《从世界看中国:周有光百岁文萃》《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等。 【相关链接】 ①我的小书桌面已经风化,有时刺痛了我的手心;我用透明胶贴补,光滑无剌,修 补成功。古人顽石补天,我用透明胶贴补书桌,这是顽石补天的现代版。 ———周有光《窗外的大树风光》(作于 104 岁) ②两代宗师,半路出家堪称语父;百年巨匠,一生归宿可谓书童。 ———《中国楹联报》2017 年第三期(挽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大概是上帝糊涂了,把我忘记了”,从周有光的“长寿感言”,我们可以感受 到一个知识分子面对死亡的幽默与坦然。 B.“圣约翰大学奠定了他治学的精神底色”,其中的“精神底色”是指丰厚的知 识储备,良好的治学方法和习惯。 C.周有光担任《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的编委,参与翻译《简明不列颠百 科全书》,而被沈从文称为“周百科”。 D.周有光在《窗外的大树风光》中写到:“我用透明胶贴补书桌,这是顽石补天的 现代版。”体现了其“心宽室自大”的豁达与乐观。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挽周有光联“两代宗师,半路出家堪称语父;百年巨匠,一生归宿可谓书童。” 用“书童”赞扬了周有光甘为人梯的精神。 B.周有光认为,语言文字在社会发展、人类进步中有着重要作用,语言文字使人类 别于禽兽,教育使先进别于落后。
C.虽然周有光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但其参与设计、推广的汉语拼音体系尚 有许多不足,因此他觉得这样称呼不好。 D.周有光曾预测:华语将在世界华人中得到推广,拼音将帮助华文在网络上便利 流通。这些在今天已经成为现实 E.周有光一生步履不停:早年专攻经济,50岁后“半路出家”,由经济转入语 言,85岁又成为文化研究者,百岁后依然笔耕不辍。 6.周有光一生在诸多方面均取得了骄人的成就、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请结合材料 简要概括其成就的取得、见解的提出的内在原因。(4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拾荒者 她第一次来,他在看一份文件,没注意到她。她在窗外探了探头,轻轻地喊了声 “阿弟。”他吓了一跳,抬头看到了一张干瘦而谦卑的脸。他惊得差点从椅子上 站起来。 她在窗外站着,摩挲着双手,挺局促的样子。“有没有废纸旧报纸卖,阿弟?” “哦。”他犹豫了片刻,脸上终于放松下来。“有啊,你进来吧 她走进来,很快就把那些旧书旧报刊归到了一起。看到她麻利的动作,他想了想, 又从书橱上翻出了些旧杂志,轻轻地放在了那堆她摆放得整整齐齐的旧报刊上 斤两毛钱,阿弟。我去拿秤子。”她满脸堆笑地说 “送你,都拿去吧。”他轻声说。 她再进来的时候,手上多了一个拖把。“我帮你拖一下地吧!阿弟你人真好… 她的脸上又有了那份谦卑。 他心里突然烦躁起来。“不要了,你去吧。我要做事情了!”他板着脸说, “好好好。这个阿弟人真好 她麻利地把那些旧报刊塞进麻袋,一只手拖着 袋子,另一只手举着拖把出去了。办公室一下子空了下来,他什么事情都做不下 去了 她的声音,她的样子,她的动作,她消瘦的背影,她脸上谦卑的表情,太像他已 经去世多年的母亲了……母亲去世的时候,就是她现在这个年纪。她现在的这个 样子,就是母亲最后留在他记忆中的样子… 从这以后,他留了心,别人来收旧报刊,他一概回绝。他把所有的旧报刊都留给 了她。屋角的报刊堆得有点高了,偶然间看到,他会在心里突然想起她 有一回,他到另外一栋楼去开会,看到过道上堆满了旧报刊,他忍不住停下脚步 观望了一下。果然是她的收获,她正在帮人家拖地板呢。她突然看到他,抬手捋 了捋垂下的发绺,有点害羞地笑了。他也笑着点了点头。刚好旁边有同事看到了, 很奇怪地看了他一眼。他迅速收起脸上的笑意,很快走开了。 她对他还是一副唯唯诺诺的表情。“阿弟,你人真好!”她总是这样说。他笑笑, 没有接她的话。“阿弟”是这个地方父母对儿子的称呼,也是哥哥姐姐对弟弟的 称呼,在更大的范围内,只要是年纪小的男性,都可以这样叫。母亲一直到临终, 都是这样叫他的。她的声音太像母亲了 她渐渐在机关大院混熟了,生意越做越顺。要过年的时候,他看到她购置了一辆 破旧的三轮 车,每天都载着满满一大车废品,吃力地骑出机关大院。年前的最后一天,她带 了个小学生模样的男孩。看到那个男孩,他眼睛一亮,慢慢地走了过去
C.虽然周有光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但其参与设计、推广的汉语拼音体系尚 有许多不足,因此他觉得这样称呼不好。 D.周有光曾预测:华语将在世界华人中得到推广,拼音将帮助华文在网络上便利 流通。这些在今天已经成为现实。 E.周有光一生步履不停:早年专攻经济,50 岁后“半路出家”,由经济转入语 言,85 岁又成为文化研究者,百岁后依然笔耕不辍。 6.周有光一生在诸多方面均取得了骄人的成就、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请结合材料 简要概括其成就的取得、见解的提出的内在原因。(4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拾荒者 她第一次来,他在看一份文件,没注意到她。她在窗外探了探头,轻轻地喊了声: “阿弟。”他吓了一跳,抬头看到了一张干瘦而谦卑的脸。他惊得差点从椅子上 站起来。 她在窗外站着,摩挲着双手,挺局促的样子。“有没有废纸旧报纸卖,阿弟?” “哦。”他犹豫了片刻,脸上终于放松下来。“有啊,你进来吧。” 她走进来,很快就把那些旧书旧报刊归到了一起。看到她麻利的动作,他想了想, 又从书橱上翻出了些旧杂志,轻轻地放在了那堆她摆放得整整齐齐的旧报刊上。 “一斤两毛钱,阿弟。我去拿秤子。”她满脸堆笑地说。 “送你,都拿去吧。”他轻声说。 她再进来的时候,手上多了一个拖把。“我帮你拖一下地吧!阿弟你人真好……” 她的脸上又有了那份谦卑。 他心里突然烦躁起来。“不要了,你去吧。我要做事情了!”他板着脸说。 “好好好。这个阿弟人真好……”她麻利地把那些旧报刊塞进麻袋,一只手拖着 袋子,另一只手举着拖把出去了。办公室一下子空了下来,他什么事情都做不下 去了。 她的声音,她的样子,她的动作,她消瘦的背影,她脸上谦卑的表情,太像他已 经去世多年的母亲了……母亲去世的时候,就是她现在这个年纪。她现在的这个 样子,就是母亲最后留在他记忆中的样子…… 从这以后,他留了心,别人来收旧报刊,他一概回绝。他把所有的旧报刊都留给 了她。屋角的报刊堆得有点高了,偶然间看到,他会在心里突然想起她。 有一回,他到另外一栋楼去开会,看到过道上堆满了旧报刊,他忍不住停下脚步 观望了一下。果然是她的收获,她正在帮人家拖地板呢。她突然看到他,抬手捋 了捋垂下的发绺,有点害羞地笑了。他也笑着点了点头。刚好旁边有同事看到了, 很奇怪地看了他一眼。他迅速收起脸上的笑意,很快走开了。 她对他还是一副唯唯诺诺的表情。“阿弟,你人真好!”她总是这样说。他笑笑, 没有接她的话。“阿弟”是这个地方父母对儿子的称呼,也是哥哥姐姐对弟弟的 称呼,在更大的范围内,只要是年纪小的男性,都可以这样叫。母亲一直到临终, 都是这样叫他的。她的声音太像母亲了。 她渐渐在机关大院混熟了,生意越做越顺。要过年的时候,他看到她购置了一辆 破旧的三轮 车,每天都载着满满一大车废品,吃力地骑出机关大院。年前的最后一天,她带 了个小学生模样的男孩。看到那个男孩,他眼睛一亮,慢慢地走了过去
她骑在三轮车上,小男孩跟在车后面。“阿弟,你扶住,别让东西掉下来!”她 嚷嚷着。他就站在车的后面。小男孩发现了他,不经意地看了他一眼。 小男孩和他小时候一样瘦,但跟他长得一点也不像。他有些失落,却长嘘了一口 气 他要走开时,三轮车突然刹住了。她和她的三轮车被门卫拦住了。 是一个新来的保安,态度非常强硬。她忙不迭地解释着 “阿弟,我跟你讲,我一直在这里面收东西的……阿弟,我不骗你…” “谁是你阿弟!”保安不耐烦地呵斥她,“你这东西怎么来的?啊,我怎么知道 你是买的还是怎么的! 他看到了那个小男孩眼里藏着的泪光,捕捉到了那泪光中的委屈和愤怒。他想起 了自己的童年。这时候她看到了他。“阿弟……”她朝他虚弱地喊了一声 他毫不犹豫地走了上去。他胸前的工作牌子让那个保安的声音小了下去 她和她满满的一车废品慢慢地出去了,小男孩跟在后面。 他心里涌出了一种酸楚 过了年上班以后,他突然被任命为机关事务管理局的局长。过了几天,那个新来 的保安唯唯诺诺来找他。 “领导,不好意思,那天……那天我刚来,不知道那个女的是您家亲戚……” “你说什么?”他脸上瞬间布满了怒气。 保安走了之后,他把保卫科科长喊了过来 从此,她再也没有出现在这个机关大院。 半个月以后,那个保安被炒了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4分) A.第一段中“他惊得差点从椅子上站起来”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了他看到收废品 的女人时的惊异,为后文写那女人的样子很像他早年过世的母亲做了铺垫 B.那个唯唯诺诺向他道歉的保安被辞退,应该是他授意的结果,小说结尾这看似 赘余的一笔却深刻揭示了他睚眦必报、公报私仇的狭隘。 C.当收废品的女人带着谦卑的神情说要帮他拖地时,本来态度很好的他“突然烦 躁起来”,这可能是因为她让他想起自己的母亲也曾在人前这样谦卑,心里很不 是滋味。 D.小说中插入“‘阿弟’是这个地方父母对儿子的称呼”这句话,与小说开头他 听到轻轻一声“阿弟”就“吓了一跳”相照应,使小说的情节发展更入情入理。 8.类似“阿弟你人真好”这样的话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4 分) 9.小说结尾收废品的女人后来再也没有出现在那个机关大院,保安半个月后也被 炒了,你觉得作者这样安排结尾符合情理吗?请结合文本阐述你的理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 梁曾,字贡父,燕人。至元十年,用累考及格,授云南诸路行省都事。十五年,转同知 广南西道左右两江宣抚司事。明年,除知南阳府。南阳在宋末为边鄙,桑柘未成,而 岁赋丝,民甚苦之。曾请折输布,民便之 十七年,朝廷以安南世子陈日烜不就征,选曾使其国,与礼部尚书柴椿偕行。日烜 遣其叔遗爱,奉表从曾入献方物。帝封遗爱为安南国王,赐币帛,遣归。三十年正月 再至安南。其国有三门:中曰阳明,左曰日新,右曰云会。陪臣郊迎,将由日新门入
她骑在三轮车上,小男孩跟在车后面。“阿弟,你扶住,别让东西掉下来!”她 嚷嚷着。他就站在车的后面。小男孩发现了他,不经意地看了他一眼。 小男孩和他小时候一样瘦,但跟他长得一点也不像。他有些失落,却长嘘了一口 气。 他要走开时,三轮车突然刹住了。她和她的三轮车被门卫拦住了。 是一个新来的保安,态度非常强硬。她忙不迭地解释着。 “阿弟,我跟你讲,我一直在这里面收东西的……阿弟,我不骗你……” “谁是你阿弟!”保安不耐烦地呵斥她,“你这东西怎么来的?啊,我怎么知道 你是买的还是怎么的!” 他看到了那个小男孩眼里藏着的泪光,捕捉到了那泪光中的委屈和愤怒。他想起 了自己的童年。这时候她看到了他。“阿弟……”她朝他虚弱地喊了一声。 他毫不犹豫地走了上去。他胸前的工作牌子让那个保安的声音小了下去。 她和她满满的一车废品慢慢地出去了,小男孩跟在后面。 他心里涌出了一种酸楚…… 过了年上班以后,他突然被任命为机关事务管理局的局长。过了几天,那个新来 的保安唯唯诺诺来找他。 “领导,不好意思,那天……那天我刚来,不知道那个女的是您家亲戚……” “你说什么?”他脸上瞬间布满了怒气。 保安走了之后,他把保卫科科长喊了过来。 从此,她再也没有出现在这个机关大院。 半个月以后,那个保安被炒了。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4 分) A.第一段中“他惊得差点从椅子上站起来”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了他看到收废品 的女人时的惊异,为后文写那女人的样子很像他早年过世的母亲做了铺垫。 B.那个唯唯诺诺向他道歉的保安被辞退,应该是他授意的结果,小说结尾这看似 赘余的一笔却深刻揭示了他睚眦必报、公报私仇的狭隘。 C.当收废品的女人带着谦卑的神情说要帮他拖地时,本来态度很好的他“突然烦 躁起来”,这可能是因为她让他想起自己的母亲也曾在人前这样谦卑,心里很不 是滋味。 D.小说中插入“‘阿弟’是这个地方父母对儿子的称呼”这句话,与小说开头他 听到轻轻一声“阿弟”就“吓了一跳”相照应,使小说的情节发展更入情入理。 8.类似“阿弟你人真好”这样的话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4 分) 9.小说结尾收废品的女人后来再也没有出现在那个机关大院,保安半个月后也被 炒了,你觉得作者这样安排结尾符合情理吗?请结合文本阐述你的理由。(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梁曾,字贡父,燕人。至元十年,用累考及格,授云南诸路行省都事。十五年,转同知 广南西道左右两江宣抚司事。明年,除知南阳府。南阳在宋末为边鄙,桑柘未成,而 岁赋丝,民甚苦之。曾请折输布,民便之。 十七年,朝廷以安南世子陈日烜不就征,选曾使其国,与礼部尚书柴椿偕行。日烜 遣其叔遗爱,奉表从曾入献方物。帝封遗爱为安南国王,赐币帛,遣归。三十年正月, 再至安南。其国有三门:中曰阳明,左曰日新,右曰云会。陪臣郊迎,将由日新门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