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宿城一中高三语文解读《2012年安徽考试说明》 预测试卷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江南文化的特性是在与北方文化(其典型代表是齐鲁文化)以及与荆楚文化等的 比较中显现出来的江南文化是一种诗性文化主要体现在人的饱满的感性审美 与放达沉稳的现实诉求以及与清丽秀美的自然环境的和谐统-。江南文化在与主 流的北方伦理文化相抗衡中。以柔克刚,“越名教而任自然”,从而自晋室南渡 以来逐渐占据了中国文化的制高点。 江南文化给予历代文人以极大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陈望衡在《江南文化的美 学品格》中认为,“江南概念主要是审美的。江南文化从主调来看,是一种审美 文化”。这真正抓住了江南文化的审美和诗性本色。美国学者费正清认为,中原 体制文化的大传统和东南沿海地区相对自由的小传统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某种张 力,促进了中国文化在互补中的发展。而江南文化就处于费正清所说的东南沿海 地区的核心地带 这种相对自由的文化小传统自宋代以来一直处在引领中国教育、文化和经济的地 位。到明清时期达到高峰。如有清一代,全国共产生(文)状元115名,江南文化 閣所属三省(苏、浙、皖)的状元数为78名,占全国的67.83%。这些数据说明, 到清代时,江南在文化教育方面已远远领先于其他地方。这些状元以及出身此地 的进土大多进入中国的政治领域,同时他们在经济领域亦叱咤风云。 这种重学崇文的传统影响所及,到晚清和民国,苏浙两省的现代文学家可谓灿若 群星。如鲁迅、茅盾、郁达夫、周作人、徐志摩等,均是一流的文学家。江南文 化自古遭今所形成的底蕴和特色.也深刻地渗透进了当代中国先锋文学家,尤其 是那些出生在江南文化圈的先锋作家的骨髓当中 首先,江南文化培育出了中国独特的文学信仰维度。这种信仰渗透进先锋文学家 的血液中便引发了当代先锋文学的持续发展和深化。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先锋文学在全国有遍地开花之势,各地不少作家都进行过先锋实验性写作,但时 至今日大多已偃旗息鼓。而成长于江南文化圈的先锋作家如苏童、格非、叶兆言、 余华、王安忆等,创作势头仍然不减。且先锋性显明
安徽宿城一中高三语文解读《2012 年安徽考试说明》 预测试卷 第Ⅰ卷(阅读题共 66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 江南文化的特性是在与北方文化(其典型代表是齐鲁文化)以及与荆楚文化等的 比较中显现出来的。江南文化是一种诗性文化,主要体现在人的饱满的感性审美, 与放达沉稳的现实诉求以及与清丽秀美的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江南文化在与主 流的北方伦理文化相抗衡中。以柔克刚,“越名教而任自然”,从而自晋室南渡 以来逐渐占据了中国文化的制高点。 江南文化给予历代文人以极大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陈望衡在《江南文化的美 学品格》中认为,“江南概念主要是审美的。江南文化从主调来看,是一种审美 文化”。这真正抓住了江南文化的审美和诗性本色。美国学者费正清认为,中原 体制文化的大传统和东南沿海地区相对自由的小传统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某种张 力,促进了中国文化在互补中的发展。而江南文化就处于费正清所说的东南沿海 地区的核心地带。 这种相对自由的文化小传统自宋代以来一直处在引领中国教育、文化和经济的地 位。到明清时期达到高峰。如有清一代,全国共产生(文)状元 115 名,江南文化 圈所属三省(苏、浙、皖)的状元数为 78 名,占全国的 67.83%。这些数据说明, 到清代时,江南在文化教育方面已远远领先于其他地方。这些状元以及出身此地 的进士大多进入中国的政治领域,同时他们在经济领域亦叱咤风云。 这种重学崇文的传统影响所及,到晚清和民国,苏浙两省的现代文学家可谓灿若 群星。如鲁迅、茅盾、郁达夫、周作人、徐志摩等,均是一流的文学家。江南文 化自古遭今所形成的底蕴和特色.也深刻地渗透进了当代中国先锋文学家,尤其 是那些出生在江南文化圈的先锋作家的骨髓当中。 首先,江南文化培育出了中国独特的文学信仰维度。这种信仰渗透进先锋文学家 的血液中便引发了当代先锋文学的持续发展和深化。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 先锋文学在全国有遍地开花之势,各地不少作家都进行过先锋实验性写作,但时 至今日大多已偃旗息鼓。而成长于江南文化圈的先锋作家如苏童、格非、叶兆言、 余华、王安忆等,创作势头仍然不减。且先锋性显明
这是一种基于对文学的信仰所带来的执着,这种信仰来源于对江南诗性文化的深 切记忆和感恩情怀。江南迷离的山水和氤氩的烟树,温和的气候与鱼米之多,构 成了这种准宗教氛围的外在地理和风物条件。在对文学的追求中,自古以来的江 南文化漫透着不同于北方的洒脱和空灵。那些生息于此的当代先锋文学家们同样 承继了这样一份精神遗产 其次,先锋文学在实验冲动过后仍然富有活力地涌现出众多优秀作家和作品,这 得力于江南文化在当代的精神积淀。这种积淀体现在构思、语言、意象、叙事等 诸多方面,这些都折射出了江南文化的影子,都带有鲜明的江南风物特点。然而, 这种风物是以与传统审美意象相反的反讽方式体现出来的。 先锋文学的中坚力量正是那些至今坚持先锋写作的文学家特别是小说家。他们大 多栖居在江南的城市里面,以最新潮的姿态和话语方式传达出江南传统文化最深 沉的品格。如此看来,中国先锋文学应拥有更加夺目的未来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2.8) 1.关于“江南文化”,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江南文化特性是在与以齐鲁文化为代表的北方文化及荆楚文化的比较中显现 出来的。 B.作为一种诗性文化,在感性审美、现实诉求及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层面得以 体现 C.江南文化富有抗争性,以柔克刚,越名教而任自然,且逐渐占据中国文化的制 高点。 D.江南文化是一种审美文化,它与中原体制文化共同促进了中国文化在互补中的 发展。 2.对“江南文化的影响”,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江南文化自明清时就引领中国教育、文化和经济发展,对中国近代与实业作出 重大贡献。 B.江南文化特有的底蕴和特色,孕育了苏淅一带灿若群星的现代文学家,促成了 中国先锋文学的诞生。 C.江南文化培育出的中国独特的文学信仰维度,促使全国当代先锋文学由偃旗息 鼓到先锋性特征明显。 D.江南文化浸透着不同于北方的洒脱和空灵,当代先锋文学家们承继了这样一份 精神遗产。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江南文化圈先锋作家对文学的信仰源于江南迷离的山水和氤氲的烟树,温和的 气候与鱼米之乡。 B.当代江南优秀作家的作品,受益于江南文化在当代的精神积淀,且都折射出江 南文化的影子 C.先锋作家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江南风物特点,且习惯用与传统审美意象相同的反 讽方式加以体现。 D.厚重而精致的江南文化精神,不仅造就了江南先锋作家,也创造了中国文学更 加夺目的未来。 二、古诗文阅读(3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文木先生传 [清]程晋芳
这是一种基于对文学的信仰所带来的执着,这种信仰来源于对江南诗性文化的深 切记忆和感恩情怀。江南迷离的山水和氤氩的烟树,温和的气候与鱼米之多,构 成了这种准宗教氛围的外在地理和风物条件。在对文学的追求中,自古以来的江 南文化漫透着不同于北方的洒脱和空灵。那些生息于此的当代先锋文学家们同样 承继了这样一份精神遗产。 其次,先锋文学在实验冲动过后仍然富有活力地涌现出众多优秀作家和作品,这 得力于江南文化在当代的精神积淀。这种积淀体现在构思、语言、意象、叙事等 诸多方面,这些都折射出了江南文化的影子,都带有鲜明的江南风物特点。然而, 这种风物是以与传统审美意象相反的反讽方式体现出来的。 先锋文学的中坚力量正是那些至今坚持先锋写作的文学家特别是小说家。他们大 多栖居在江南的城市里面,以最新潮的姿态和话语方式传达出江南传统文化最深 沉的品格。如此看来,中国先锋文学应拥有更加夺目的未来。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2.8) 1.关于“江南文化”,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江南文化特性是在与以齐鲁文化为代表的北方文化及荆楚文化的比较中显现 出来的。 B.作为一种诗性文化,在感性审美、现实诉求及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层面得以 体现。 C.江南文化富有抗争性,以柔克刚,越名教而任自然,且逐渐占据中国文化的制 高点。 D.江南文化是一种审美文化,它与中原体制文化共同促进了中国文化在互补中的 发展。 2.对“江南文化的影响”,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南文化自明清时就引领中国教育、文化和经济发展,对中国近代与实业作出 重大贡献。 B.江南文化特有的底蕴和特色,孕育了苏浙一带灿若群星的现代文学家,促成了 中国先锋文学的诞生。 C.江南文化培育出的中国独特的文学信仰维度,促使全国当代先锋文学由偃旗息 鼓到先锋性特征明显。 D.江南文化浸透着不同于北方的洒脱和空灵,当代先锋文学家们承继了这样一份 精神遗产。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江南文化圈先锋作家对文学的信仰源于江南迷离的山水和氤氲的烟树,温和的 气候与鱼米之乡。 B.当代江南优秀作家的作品,受益于江南文化在当代的精神积淀,且都折射出江 南文化的影子。 C.先锋作家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江南风物特点,且习惯用与传统审美意象相同的反 讽方式加以体现。 D.厚重而精致的江南文化精神,不仅造就了江南先锋作家,也创造了中国文学更 加夺目的未来。 二、古诗文阅读(3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文木先生传 [清]程晋芳
先生姓吴氏,讳敬梓,字敏轩,一字文木,全椒人。世望族,科第仕宦多显者。 先生生而颖异,读书才过目,辄能背诵。稍长,补学官弟子员①。袭父祖业,有 二万余金。素不习治生,性复豪上,遇贫即施,偕文士辈往还,饮酒歌呼穷日夜, 不数年而产尽矣。 安徽巡抚赵公国麟闻其名,招之试,才之,以博学鸿词②荐,竟不赴廷试,亦自 此不应乡举,而家益以贫。乃移居江城东之大中桥,环堵萧然,拥故书数十册 日夕自娱。窘极,则以书易米。 其学尤精《文选》,诗赋援笔立成,夙构者莫之为胜。辛酉、壬戌间,延至余家, 与研诗赋,相赠答,惬意无间。而性不耐久客,不数月,别去。生平见才士,汲 引如不及。独嫉时文③士如仇,其尤工者,则尤嫉之。余恒以为过,然莫之能禁。 缘此,所遇益穷。 岁甲戌,与余遇于扬州,知余益贫,执余手以泣曰:“子亦到我地位,此境不易 处也,奈何?”余返淮,将解缆,先生登船言别,指新月谓余曰:“与子别,后 会不可期。即景恨恨④,欲构句相赠,而涩于思,当俟异日耳。”时十月七日也, 又七日而先生殁矣。盖享年五十有四。所著有《文木山房集》、《诗说》若干卷。 又仿唐人小说为《儒林外史》五十卷,穷极文士情态,人争传写之, 余生平交友,莫贫于敏轩。抵淮访余,检其橐⑤,笔砚都无。余曰:“此吾辈所 倚以生,可暂离耶?”敏轩笑曰:“吾胸中自有笔墨,不烦是也。”其流风余韵, 足以掩映一时 (节选自《勉行堂文集》卷六) 【注】①弟子员:明清称县学生员为弟子员。②博学鸿词:科举考试的一种名目 ③时文:明清时指八股文。④恨恨( liang):悲伤。⑤橐(tuo):盛物的袋子。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俟异日耳 俟:等待 B.性不耐久客 客:客居 C.不烦是也 烦:担 D.素不习治生 治:治理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乃移居江城东之大中桥 惟虚心乃能进步 B.窘极,则以书易米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 子》) C.夙构者莫之为胜 夫晋,何厌之 有 D.莫贫于敏轩 躬自 厚而薄责于人(《论语》) 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敬梓禀性聪颖,读书能过目成诵,长大后得到安徽巡抚赵国麟的赏识,但 他却不愿求取功名 B.吴敬梓非常痛恨写八股文的读书人,但他平生又非常爱才,见到有才能的读 书人,就想举荐提携他,唯恐来不及 C.吴敬梓模仿唐人小说创作而成的《儒林外史》,写尽了文士们的性情状貌, 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D.吴敬梓乐善好施,喜与文人学士交往,日夜自娱自乐,使得家境更加贫穷
先生姓吴氏,讳敬梓,字敏轩,一字文木,全椒人。世望族,科第仕宦多显者。 先生生而颖异,读书才过目,辄能背诵。稍长,补学官弟子员①。袭父祖业,有 二万余金。素不习治生,性复豪上,遇贫即施,偕文士辈往还,饮酒歌呼穷日夜, 不数年而产尽矣。 安徽巡抚赵公国麟闻其名,招之试,才之,以博学鸿词②荐,竟不赴廷试,亦自 此不应乡举,而家益以贫。乃移居江城东之大中桥,环堵萧然,拥故书数十册, 日夕自娱。窘极,则以书易米。 其学尤精《文选》,诗赋援笔立成,夙构者莫之为胜。辛酉、壬戌间,延至余家, 与研诗赋,相赠答,惬意无间。而性不耐久客,不数月,别去。生平见才士,汲 引如不及。独嫉时文③士如仇,其尤工者,则尤嫉之。余恒以为过,然莫之能禁。 缘此,所遇益穷。 岁甲戌,与余遇于扬州,知余益贫,执余手以泣曰:“子亦到我地位,此境不易 处也,奈何?”余返淮,将解缆,先生登船言别,指新月谓余曰:“与子别,后 会不可期。即景悢悢④,欲构句相赠,而涩于思,当俟异日耳。”时十月七日也, 又七日而先生殁矣。盖享年五十有四。所著有《文木山房集》、《诗说》若干卷。 又仿唐人小说为《儒林外史》五十卷,穷极文士情态,人争传写之。 余生平交友,莫贫于敏轩。抵淮访余,检其橐⑤,笔砚都无。余曰:“此吾辈所 倚以生,可暂离耶?”敏轩笑曰:“吾胸中自有笔墨,不烦是也。”其流风余韵, 足以掩映一时。 (节选自《勉行堂文集》卷六) 【注】①弟子员:明清称县学生员为弟子员。②博学鸿词:科举考试的一种名目。 ③时文:明清时指八股文。④悢悢(liàng):悲伤。⑤橐(tuó):盛物的袋子。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当俟异日耳 俟:等待 B.性不耐久客 客:客居 C.不烦是也 烦:担 心 D.素不习治生 治:治理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 A.乃移居江城东之大中桥 惟虚心乃能进步 B.窘极,则以书易米。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 子》) C.夙构者莫之为胜 夫晋,何厌之 有 D.莫贫于敏轩 躬自 厚而薄责于人(《论语》) 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吴敬梓禀性聪颖,读书能过目成诵,长大后得到安徽巡抚赵国麟的赏识,但 他却不愿求取功名。 B.吴敬梓非常痛恨写八股文的读书人,但他平生又非常爱才,见到有才能的读 书人,就想举荐提携他,唯恐来不及。 C.吴敬梓模仿唐人小说创作而成的《儒林外史》,写尽了文士们的性情状貌, 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D.吴敬梓乐善好施,喜与文人学士交往,日夜自娱自乐,使得家境更加贫穷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余恒以为过,然莫之能禁。(3分) 译 (2)此吾辈所倚以生,可暂离耶?(3分) 译 (3)安徽巡抚赵公国麟闻其名,招之试,才之。(4分) 译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9题 虞美人·梳楼 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蒙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阑干,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8.结合诗句简要赏析首句“丝丝”一词的妙处。(4分) 9.本词除运用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之外,还运用了其他几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思 归之情。请选择其中两种,结合相应词句加以分析。(4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五小题)(5分) (1)土地平旷,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陶 渊明《桃花源记》 (2)策之不以其道, (韩愈《马 说》)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 《岳阳楼记》)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 (5)春蚕到死丝方尽, 。(李商 隐《无题》) (6)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 牧《阿房宫赋》)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25分) 光明在低头的一瞬 迟子建 俄罗斯的教堂,与街头随处可见的人物雕像一样多。雕像多是这个民族历史中各 个阶层的伟大人物。大理石、青铜、石膏雕刻着的无一不是人物肉身的姿态,其 音容笑貌,在各色材质中如花朵一样绽放。至于这躯壳里的灵魂去了哪里,只有 上帝知道了。 莫斯科与圣彼得堡那几座著名的东正教堂,并没有给我留下太美好的印象,因为 它们太富丽堂皇了。五彩壁龛中供奉的圣像无一不是镀金的,圣经故事的壁画绚 丽得让人眼晕,支撑教堂的柱子也是描金钩银,充满奢华之气。宗教是朴素的 我总觉得教堂的氛围与宗教精神有点相悖。 即使这样,我还是在教堂中领略到了俗世中难以感受到的清凉与圣洁之气。比如 安静地在圣洗盆前排着长队等待施洗的人,在布道台上神情凝重地清唱赞美诗的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余恒以为过,然莫之能禁。(3 分) 译: (2)此吾辈所倚以生,可暂离耶?(3 分) 译: (3)安徽巡抚赵公国麟闻其名,招之试,才之。(4 分) 译: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8—9 题。 虞美人·梳楼 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蒙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阑干,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8.结合诗句简要赏析首句“丝丝”一词的妙处。(4 分) 9.本词除运用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之外,还运用了其他几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思 归之情。请选择其中两种,结合相应词句加以分析。(4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五小题)(5 分) (1)土地平旷,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陶 渊明《桃花源记》) (2)策之不以其道, 。(韩愈《马 说》) (3)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 《岳阳楼记》)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周敦颐《爱莲说》) (5)春蚕到死丝方尽, 。(李商 隐《无题》) (6)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 牧《阿房宫赋》)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25 分) 光明在低头的一瞬 迟子建 俄罗斯的教堂,与街头随处可见的人物雕像一样多。雕像多是这个民族历史中各 个阶层的伟大人物。大理石、青铜、石膏雕刻着的无一不是人物肉身的姿态,其 音容笑貌,在各色材质中如花朵一样绽放。至于这躯壳里的灵魂去了哪里,只有 上帝知道了。 莫斯科与圣彼得堡那几座著名的东正教堂,并没有给我留下太美好的印象,因为 它们太富丽堂皇了。五彩壁龛中供奉的圣像无一不是镀金的,圣经故事的壁画绚 丽得让人眼晕,支撑教堂的柱子也是描金钩银,充满奢华之气。宗教是朴素的, 我总觉得教堂的氛围与宗教精神有点相悖。 即使这样,我还是在教堂中领略到了俗世中难以感受到的清凉与圣洁之气。比如 安静地在圣洗盆前排着长队等待施洗的人,在布道台上神情凝重地清唱赞美诗的
教士。但是这些感动与我在一座小教堂中遇见扫烛油的老妇人相比,就微不足道 了 莫斯科的东南方向,有一座被森林和草原环绕的小城一一弗拉基米尔,城边有 座教堂,里面有俄罗斯大画师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作品。我看过关于这位画 师的传记电影,所以相逢他的壁画,有一种惊喜的感觉。教堂里参观的人并不多 我仰着脖子,看安德烈·鲁勃廖夫留在拱顶的画作。同样是画基督,他的用色是 单纯的,赭黄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仿佛又老又旧的夕照在弥漫。人物的形态如刀 削般直立,其庄严感一览无余,是宗教类壁画中的翘楚。我在心底慨叹:毕竟是 大画师啊,敢于用单一的色彩、简约的线条来描绘人物。 透过这些画作,我看到了安德烈·鲁勃廖夫故乡的泥土、树木、河流、风雨雷电 和那一缕缕炊烟,没有它们的滋养,是不可能有这种深沉朴素的艺术的。 就在我收回目光,满怀感慨低下头来的一瞬,我被另一幅画面所打动了:有一位 裹着头巾的老妇人,正在安静地打扫着凝结在祭坛下面的烛油! 她起码有六十岁了,她扫烛油时腰是佝偻的,直身的时候腰仍然是佝偻的,足见 她承受了岁月的沧桑和重负。她身穿灰蓝色的长袍,戴蓝色的暗花头巾,一手握 着把小铁铲,一手提着笤帚,脚边放着盛烛油的撮子,一丝不苟地打扫着烛油 她像是一个虔诚的教徒,面色白皙,眼窝深陷,脸颊有两道深深的半月形皱纹, 微微抿着嘴,表情沉静。教堂里偶尔有游客经过,她决不张望一眼,而是耐心细 致地铲着烛油,待它们聚集到一定程度后,用笤帚扫到铁铲里,倒在撮子中。她 做这活儿的时候是那么虔诚,手中的工具没有发出一声刺耳的响声,她大概是怕 惊扰了上帝吧一一虽然说几个世纪以来,上帝不断听到刀戈相击的声音,听到枪 炮声中贫民的哀号。 我悄悄地站在老妇人的侧面,看着祭坛,看着祭坛下的她。以她的年龄,还在教 堂里做着清扫的事务,其家境大约是贫寒的。上帝只有一个,朝拜者却有无数, 所以祭坛上蜡炬无数。它们播撒光明的时候,也在流泪。从祭坛上蜂飞蝶舞般飞 溅下来的烛泪,最终凝结在一起,汇成一片,牛乳般润泽,琥珀般透明,宛如天 使折断了的翅膀。老妇人打扫着的,既是人类祈祷的心声,也是上帝安抚尘世中 受苦人的甘露。 如果我是个画家就好了,我会以油画,展现在教堂中看到的这一幕令人震撼的情 景。画的上部是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中部是祭坛和蜡烛,下部就是这个扫 烛油的老妇人。如果列宾在世就好了。这个善于描绘底层人苦难的伟大画家,会 把这个主题表达得深沉博大,画面一定充满了辛酸而又喜悦的气氛。 这样一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使弗拉基米尔之行变得有了意义。她的形象不被世人 知晓,也永远不会像莫斯科街头伫立的那些名人雕像一样,被人纪念着,拜谒着。 但她的形象却深深地镌刻在了我心中!镌刻在心中的雕像,该是不会轻易消失的 吧 我非常喜欢但丁在《神曲》的《天堂篇》中的几句诗,它们像星星一样闪耀在结 尾《最后的幻象》中: 无比宽宏的天恩啊,由于你 我才胆敢长久仰望那永恒的光明, 直到我的眼力在那上面耗尽! 那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也许看到了这永恒的光明,所以她的劳作是安然的。而我 从她身上,看到了另一种永恒的光明 光明的获得不是在仰望的时刻,而是于低头的一瞬!
教士。但是这些感动与我在一座小教堂中遇见扫烛油的老妇人相比,就微不足道 了。 莫斯科的东南方向,有一座被森林和草原环绕的小城——弗拉基米尔,城边有一 座教堂,里面有俄罗斯大画师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作品。我看过关于这位画 师的传记电影,所以相逢他的壁画,有一种惊喜的感觉。教堂里参观的人并不多, 我仰着脖子,看安德烈·鲁勃廖夫留在拱顶的画作。同样是画基督,他的用色是 单纯的,赭黄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仿佛又老又旧的夕照在弥漫。人物的形态如刀 削般直立,其庄严感一览无余,是宗教类壁画中的翘楚。我在心底慨叹:毕竟是 大画师啊,敢于用单一的色彩、简约的线条来描绘人物。 透过这些画作,我看到了安德烈·鲁勃廖夫故乡的泥土、树木、河流、风雨雷电 和那一缕缕炊烟,没有它们的滋养,是不可能有这种深沉朴素的艺术的。 就在我收回目光,满怀感慨低下头来的一瞬,我被另一幅画面所打动了:有一位 裹着头巾的老妇人,正在安静地打扫着凝结在祭坛下面的烛油! 她起码有六十岁了,她扫烛油时腰是佝偻的,直身的时候腰仍然是佝偻的,足见 她承受了岁月的沧桑和重负。她身穿灰蓝色的长袍,戴蓝色的暗花头巾,一手握 着把小铁铲,一手提着笤帚,脚边放着盛烛油的撮子,一丝不苟地打扫着烛油。 她像是一个虔诚的教徒,面色白皙,眼窝深陷,脸颊有两道深深的半月形皱纹, 微微抿着嘴,表情沉静。教堂里偶尔有游客经过,她决不张望一眼,而是耐心细 致地铲着烛油,待它们聚集到一定程度后,用笤帚扫到铁铲里,倒在撮子中。她 做这活儿的时候是那么虔诚,手中的工具没有发出一声刺耳的响声,她大概是怕 惊扰了上帝吧——虽然说几个世纪以来,上帝不断听到刀戈相击的声音,听到枪 炮声中贫民的哀号。 我悄悄地站在老妇人的侧面,看着祭坛,看着祭坛下的她。以她的年龄,还在教 堂里做着清扫的事务,其家境大约是贫寒的。上帝只有一个,朝拜者却有无数, 所以祭坛上蜡炬无数。它们播撒光明的时候,也在流泪。从祭坛上蜂飞蝶舞般飞 溅下来的烛泪,最终凝结在一起,汇成一片,牛乳般润泽,琥珀般透明,宛如天 使折断了的翅膀。老妇人打扫着的,既是人类祈祷的心声,也是上帝安抚尘世中 受苦人的甘露。 如果我是个画家就好了,我会以油画,展现在教堂中看到的这一幕令人震撼的情 景。画的上部是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中部是祭坛和蜡烛,下部就是这个扫 烛油的老妇人。如果列宾在世就好了。这个善于描绘底层人苦难的伟大画家,会 把这个主题表达得深沉博大,画面一定充满了辛酸而又喜悦的气氛。 这样一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使弗拉基米尔之行变得有了意义。她的形象不被世人 知晓,也永远不会像莫斯科街头伫立的那些名人雕像一样,被人纪念着,拜谒着。 但她的形象却深深地镌刻在了我心中!镌刻在心中的雕像,该是不会轻易消失的 吧? 我非常喜欢但丁在《神曲》的《天堂篇》中的几句诗,它们像星星一样闪耀在结 尾《最后的幻象》中: 无比宽宏的天恩啊,由于你 我才胆敢长久仰望那永恒的光明, 直到我的眼力在那上面耗尽! 那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也许看到了这永恒的光明,所以她的劳作是安然的。而我 从她身上,看到了另一种永恒的光明: 光明的获得不是在仰望的时刻,而是于低头的一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