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宣城市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期末调研测试 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闽画”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宋代的陈容、郑思肖,元代的黄玉规、伍元如,明代 的周文靖、边景昭,到清代的上官周、黄慎等人,都是中国画史上可圈可点的重要 人物。至于20世纪以来,在坚守传统与以西润中的潮流中涌现岀的诸如林纾、李 霞等画家,与主流画坛名家相较,亦未遑多让。他们无可置疑地成为“闽画”中坚, 为中国美术史的多元化发展增添了光彩。但他们是否构成了“闽派”,这实在是 个饶有意味的话题。这些“闽画”名家,他们不少人已经在小范围中形成了自 己的画派。在20世纪以前的“闽画”发展中,是否真的存在过“闽派”,在学术 界来进行争论,似乎己无实质的意义,更无必要。但在晚清以降直至20世纪以来 的“闽画”发展中,“闽画”所形成的地域性特色极为明显,一种野逸之趣与文 人画向世俗画转型的画风主宰着福建画坛,与主流画坛大异其趣。如果将这种别 具一格的绘画流派称之为“闽派”或者“新闽派”,我认为并无不妥。 事实上,从存世的大量“闽派”画家如李耕、李霞、黄羲等人作品中可以看出,其 远离主流画坛所形成的荒野之气与疏放之趣,特立独行是其艺术取向,不拘一格 是其艺术特征。这与宋元明清时期“闽画”所具有的士夫气、富贵气、前沿性和主 流性等形成鲜明对比。这不能不说是“闽派”的一大特色与亮点。当我们在审视 与探究这一特殊画派时,尤其不能忽略此点。 晚清以降,“闽派”绘画经历了一个嬗变过程。林纾既是一个翻译家,也是一个 诗人、文学家,他的山水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承继了明清时代文人画余绪, 奠定了“闽派”山水画发展的基础;李耕、李霞、黄羲等人从黄慎怪诞的人物画风 中吸收养分,是近代人物画中世俗性与商业化交融的一个缩影;谢琯樵、沈耀初等 人根植于闽地又辐射至台海,其影响力扩至东南亚,若论台湾画史,他们的绘画是 不可绕过的重镇;陈子奋、郑乃珖等一批画家,画兼多艺,或擅画人物,或擅写花鸟, 同时兼擅山水。他们的绘画开辟了“闽派”新风。 现当代的“新闽派”画家,可谓各擅胜场。山水画家张晓寒,不仅留下了大量艺术 佳构,还传道授业,桃李满天下,于福建的美术教育与艺术传承居功至伟。杨夏林, 使得20世纪福建山水画别开生面。有人称其画风为“杨家样”,据此可看出其在 山水画方面己形成自家风貌,对“新闽派”山水画影响深远,成为当代福建山水 画的一个范例。至于活跃于闽地之外的闽籍画家则不胜枚举,以独有的艺术形式 丰富了“闽派”绘画的内涵,受到主流画坛关注 不难看出,“闽派”画家人才辈出,各有千秋。他们既有传承,又有创新;既有融合, 也有独行;既居支流,又入主流。他们是具有综合实力的一个绘画群体 不仅 有深厚的国画功底,同时还吸收了外来文化,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他们的影响力 遍及粤东、上海、台湾及东南亚,尤其对台湾画坛的影响,直到今天,还能见到挥之 不去的痕迹。但由于历史、地缘等诸多因素,“闽派”及“闽画”的地位还远不及 同时期“京津画派”“海上画派”“岭南画派”和“长安画派”,在主流画坛的 认可度与其影响力也并不匹配。这是一个值得探讨和思考的课题。就其发展之现 状,现代绘画语境中,在潜心绘事,自身强硬的前提下,“走出去”和“请进来” 是当下“闽派”绘画的主要选择。在信息化日新月异的时代,如何让更多的人知
安徽省宣城市 2016—2017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期末调研测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闽画”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宋代的陈容、郑思肖,元代的黄玉规、伍元如,明代 的周文靖、边景昭,到清代的上官周、黄慎等人,都是中国画史上可圈可点的重要 人物。至于 20 世纪以来,在坚守传统与以西润中的潮流中涌现出的诸如林纾、李 霞等画家,与主流画坛名家相较,亦未遑多让。他们无可置疑地成为“闽画”中坚, 为中国美术史的多元化发展增添了光彩。但他们是否构成了“闽派”,这实在是 一个饶有意味的话题。这些“闽画”名家,他们不少人已经在小范围中形成了自 己的画派。在 20 世纪以前的“闽画”发展中,是否真的存在过“闽派”,在学术 界来进行争论,似乎已无实质的意义,更无必要。但在晚清以降直至 20 世纪以来 的“闽画”发展中,“闽画”所形成的地域性特色极为明显,一种野逸之趣与文 人画向世俗画转型的画风主宰着福建画坛,与主流画坛大异其趣。如果将这种别 具一格的绘画流派称之为“闽派”或者“新闽派”,我认为并无不妥。 事实上,从存世的大量“闽派”画家如李耕、李霞、黄羲等人作品中可以看出,其 远离主流画坛所形成的荒野之气与疏放之趣,特立独行是其艺术取向,不拘一格 是其艺术特征。这与宋元明清时期“闽画”所具有的士夫气、富贵气、前沿性和主 流性等形成鲜明对比。这不能不说是“闽派”的一大特色与亮点。当我们在审视 与探究这一特殊画派时,尤其不能忽略此点。 晚清以降, “闽派”绘画经历了一个嬗变过程。林纾既是一个翻译家,也是一个 诗人、文学家,他的山水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承继了明清时代文人画余绪, 奠定了“闽派”山水画发展的基础;李耕、李霞、黄羲等人从黄慎怪诞的人物画风 中吸收养分,是近代人物画中世俗性与商业化交融的一个缩影;谢琯樵、沈耀初等 人根植于闽地又辐射至台海,其影响力扩至东南亚,若论台湾画史,他们的绘画是 不可绕过的重镇;陈子奋、郑乃珖等一批画家,画兼多艺,或擅画人物,或擅写花鸟, 同时兼擅山水。他们的绘画开辟了“闽派”新风。 现当代的“新闽派”画家,可谓各擅胜场。山水画家张晓寒,不仅留下了大量艺术 佳构,还传道授业,桃李满天下,于福建的美术教育与艺术传承居功至伟。杨夏林, 使得 20 世纪福建山水画别开生面。有人称其画风为“杨家样”,据此可看出其在 山水画方面已形成自家风貌,对“新闽派”山水画影响深远,成为当代福建山水 画的一个范例。至于活跃于闽地之外的闽籍画家则不胜枚举,以独有的艺术形式 丰富了“闽派”绘画的内涵,受到主流画坛关注。 不难看出,“闽派”画家人才辈出,各有千秋。他们既有传承,又有创新;既有融合, 也有独行;既居支流,又入主流。他们是具有综合实力的一个绘画群体———不仅 有深厚的国画功底,同时还吸收了外来文化,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他们的影响力 遍及粤东、上海、台湾及东南亚,尤其对台湾画坛的影响,直到今天,还能见到挥之 不去的痕迹。但由于历史、地缘等诸多因素,“闽派”及“闽画”的地位还远不及 同时期“京津画派”“海上画派”“岭南画派”和“长安画派”,在主流画坛的 认可度与其影响力也并不匹配。这是一个值得探讨和思考的课题。就其发展之现 状,现代绘画语境中,在潜心绘事,自身强硬的前提下,“走出去”和“请进来” 是当下“闽派”绘画的主要选择。在信息化日新月异的时代,如何让更多的人知
道“闽派”和“闽画”,提升其影响力,确乎是一个需要从长计议、深入思考的问 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闽画”的历史上,宋元明清已经出现了在中国画史上可圈可点的重要人物, 但是这并非作者所说的“闽派” B.“闽派”的一大特色与亮点是远离主流画坛所形成的荒野之气与疏放之趣,特 立独行的艺术取向,不拘一格的艺术特征 C.林纾是“闽画”发展进程中一位重要画家,他的山水画“诗中有画,画中有 诗”,奠定了“闽派”山水画发展的基础 D.作为近代福建山水画一个范例的杨夏林,在山水画方面已形成自家风貌,对 “新闽派”山水画影响深远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从存世的一些“闽派”画家如李耕、李霞、黄羲等人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其绘画 具有士夫气、富贵气、前沿性和主流性等特点 B.如果谈到台湾画史,就不能不提到谢琯樵、沈耀初等人,这些画家根植于福建, 影响力还辐射到台海以及东南亚 C.“闽派”画家是具有综合实力的一个绘画群体,这一群体人才辈出,不仅具有 深厚的国画功底,同时还吸收外来文化。 D.“闽派”画家,包括生活在福建的闽籍画家,也包括生活在福建以外的闽籍画 家,他们对“闽画”的发展同样具有推动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罩了“闽派”与“闽画”的发展历程,认为受一些因素影响,“闽派”与 闽画”在主流画坛的认可度与影响力还不及自身发展实力 B.作者认为,在20世纪以前的“闽画”发展中,还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闽派”, 因此学术界也就没有争论的必要。 C.对于下一步发展,作者认为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前提下,潜心绘事,自 身强硬才是“闽派”绘画的主要选择。 D.在作者看来,“闽派”与“闽画”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两者并不能完全画上 等号,就如同不可将“岭南画派”与“岭南绘画”混为一谈一样。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高贵的灵魂温润这个时代 卞文志 今年7月17日,著名作家杨绛先生迎来104岁生日(105虚岁)。这位优雅、博学的 百岁老人现在仍然思路清晰、精神矍铄,在喜欢清静的氛围中陶冶着自己髙贵的 灵魂。知心友人为此赞她:“性情如兰,守静功力了得!”此语是南开大学经济学 院财政学教授倪志良在《守得安静,才有精进》一文中所言。他在文章中提道,“百 岁高龄的杨绛先生守静功力了得,她和钱锺书一样专注学问,春节时,面对前来拜 年的客人只透过门缝寒暄几句,不让客人进屋,似乎有些不近人情。其实,正是因 为有了这种超常守静的功力,才铸成了他们的大美之作。 杨绛先生钟爱蝴蝶兰,她本人也如同兰花一般清淡、髙雅。她出生于无锡一个有名 的知识分子家庭,其父亲杨荫杭学养深厚,早年留日,后成为江淅闻名的大律师, 做过浙江省髙等审判厅厅长。虽出身名门,但她却淡泊名利,对祝寿等事尤其看淡, 在2013年生日来临之时,杨绛仅自撰小文为念,并对每位来祝贺的友人回应“替
道“闽派”和“闽画”,提升其影响力,确乎是一个需要从长计议、深入思考的问 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在“闽画”的历史上,宋元明清已经出现了在中国画史上可圈可点的重要人物, 但是这并非作者所说的“闽派”。 B.“闽派”的一大特色与亮点是远离主流画坛所形成的荒野之气与疏放之趣,特 立独行的艺术取向,不拘一格的艺术特征。 C.林纾是“闽画”发展进程中一位重要画家,他的山水画“诗中有画,画中有 诗”,奠定了“闽派”山水画发展的基础。 D.作为近代福建山水画一个范例的杨夏林,在山水画方面已形成自家风貌,对 “新闽派”山水画影响深远。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从存世的一些“闽派”画家如李耕、李霞、黄羲等人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其绘画 具有士夫气、富贵气、前沿性和主流性等特点。 B.如果谈到台湾画史,就不能不提到谢琯樵、沈耀初等人,这些画家根植于福建, 影响力还辐射到台海以及东南亚。 C.“闽派”画家是具有综合实力的一个绘画群体,这一群体人才辈出,不仅具有 深厚的国画功底,同时还吸收外来文化。 D.“闽派”画家,包括生活在福建的闽籍画家,也包括生活在福建以外的闽籍画 家,他们对“闽画”的发展同样具有推动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罩了“闽派”与“闽画”的发展历程,认为受一些因素影响,“闽派”与 “闽画”在主流画坛的认可度与影响力还不及自身发展实力。 B.作者认为,在 20 世纪以前的“闽画”发展中,还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闽派”, 因此学术界也就没有争论的必要。 C.对于下一步发展,作者认为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前提下,潜心绘事,自 身强硬才是“闽派”绘画的主要选择。 D.在作者看来,“闽派”与“闽画”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两者并不能完全画上 等号,就如同不可将“岭南画派”与“岭南绘画”混为一谈一样。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高贵的灵魂温润这个时代 卞文志 今年 7 月 17 日,著名作家杨绛先生迎来 104 岁生日(105 虚岁)。这位优雅、博学的 百岁老人现在仍然思路清晰、精神矍铄,在喜欢清静的氛围中陶冶着自己高贵的 灵魂。知心友人为此赞她: “性情如兰,守静功力了得!”此语是南开大学经济学 院财政学教授倪志良在《守得安静,才有精进》一文中所言。他在文章中提道,“百 岁高龄的杨绛先生守静功力了得,她和钱锺书一样专注学问,春节时,面对前来拜 年的客人只透过门缝寒暄几句,不让客人进屋,似乎有些不近人情。其实,正是因 为有了这种超常守静的功力,才铸成了他们的大美之作。” 杨绛先生钟爱蝴蝶兰,她本人也如同兰花一般清淡、高雅。她出生于无锡一个有名 的知识分子家庭,其父亲杨荫杭学养深厚,早年留日,后成为江浙闻名的大律师, 做过浙江省高等审判厅厅长。虽出身名门,但她却淡泊名利,对祝寿等事尤其看淡, 在 2013 年生日来临之时,杨绛仅自撰小文为念,并对每位来祝贺的友人回应“替
我吃碗面就行了”,还一再告知出版社等机构无须前往探望。在今年生日之际,她 依然如此,一再告知出版社等机构无须前往家中探望,甚至会在生日这天去招待 所“躲清静” 杨绛先生最本初、最纯粹、最持久的信仰是读书。她自小受父亲杨荫杭之读书启蒙, 在父亲的引导下,她迷恋书里的世界。一次父亲问她:“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 怎么样?”她说:“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呢?”她答:“一星期都白活了 ”因此,在青年时期,她以读书为挚爱兴趣,读翟孟生的《欧洲文学史》、梁宗岱 的《法国文学》、吴宓的《中西诗比较》、吴可读的《英国文学》等;与钱锺书共 同读书结为连理、终生不弃,艰苦岁月时有书籍相伴而内心强大、苦中取乐,直至 百岁也始终钟爱读书。钱锺书曾评价杨绛先生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如今, 她是这个喧嚣躁动时代的一个温润的慰藉,让人看到,“活着真有希望,可以那么 杨绛先生淡泊名利,却对慈善出手大方。她曾说:“有钱人家的子女上学很容易, 贫苦人家的孩子往往好读书而且有能力,但是他们上中学都困难,就更不用说上 大学了。”为此,她将钱锺书和她的全部稿费和版税,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 “好读书”奖学金,奖励好学上进、成绩优秀、家庭经济困难的清华学生:“希望 奖学金能帮助贫寒人家的子弟如其所愿。”据统计,“好读书”奖金在过去的十 余年里,一共积累了逾千万元的助学奖金。这不是一笔小数目,用巨资形容并不夸 张。这些钱,杨绛没有用来享乐,而是全都拿出来捐赠,令人钦佩。有人评价:“钱 这东西对穷人来说是恩物,对先生来说是俗物。俗物是可养人,但对神仙来说全是 赘物。”在杨绛先生看来,钱财也许就是赘物,但是,把稿费和版税捐出来,既让人 读懂了她的高洁,更让人感受到她的纯真。 而静如水,安如磐,生如轮,死如归,更是杨绛先生的做人之道!都说人老心静,而 杨绛先生一生都奉行的是一个“静”字,不论遭遇何种挫折,她都顺其自然,随遇 而安。196年,杨绛被红卫兵揪斗,瘦弱的身体被折磨得苦不堪言,甚至被他们强 行地剃了阴阳头。而杨先生则是泰然应对,连夜做了个假发套,第二天照常上街买 菜。当时知识分子被贬为“牛鬼蛇神”,革命群众分给她的任务是打扫厕所。结果 女厕所被她整理得焕然一新,毫无污渍,令女同志们大吃一惊。杨绛还特意把便池 帽擦得一尘不染,闲暇时坐在上面悠闲地读书。同事回忆她说,当时你根本看不出 她有任何忧郁或悲愤,每天总是笑呵呵的,像没有发生仼何事一样。就是在这样极 不公平的待遇和恶劣的环境下,杨绛先生静悄悄地完成了鸿篇译著《堂吉诃德》。 在杨绛看来,之所以含忍是为了保自己的盔甲,抵御侵犯的盾牌。“我穿了‘隐身 衣’,别人不看不见我,我却看得见别人,我甘心当个‘零’,人家不把我当个东 西,我正好可以把看不起我的人看个透。这样,我就可以追求自由,张扬个性。所以 我说,含忍和自由是辩证的统一。含忍是为了自由,要求自由得要学会含忍。” “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这是杨绛非常喜欢的名言。在许 多朋友眼里,杨绛生活俭朴、为人低调。她的寓所没有进行过任何装修,旧式的柜 子、桌子,室内虽无昂贵的摆设,却有浓浓的书香。杨绛说:“我家没有书房,只有 间起居室兼工作室,也充客厅,但每间屋子里都有书柜、有书桌,所以随处都是 书房。”她非常满足于这样的简朴生活方式。这就是杨绛!这就是杨绛先生那种心 如止水、波澜不惊的可贵品质!难怪有网友因敬佩先生发出“文化润泽能致远,平 常心态可超群”的赞叹 (有删改)
我吃碗面就行了”,还一再告知出版社等机构无须前往探望。在今年生日之际,她 依然如此,一再告知出版社等机构无须前往家中探望,甚至会在生日这天去招待 所“躲清静”。 杨绛先生最本初、最纯粹、最持久的信仰是读书。她自小受父亲杨荫杭之读书启蒙, 在父亲的引导下,她迷恋书里的世界。一次父亲问她:“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 怎么样?”她说:“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呢?”她答:“一星期都白活了 。”因此,在青年时期,她以读书为挚爱兴趣,读翟孟生的《欧洲文学史》、梁宗岱 的《法国文学》、吴宓的《中西诗比较》、吴可读的《英国文学》等;与钱锺书共 同读书结为连理、终生不弃,艰苦岁月时有书籍相伴而内心强大、苦中取乐,直至 百岁也始终钟爱读书。钱锺书曾评价杨绛先生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如今, 她是这个喧嚣躁动时代的一个温润的慰藉,让人看到,“活着真有希望,可以那么 好”。 杨绛先生淡泊名利,却对慈善出手大方。她曾说:“有钱人家的子女上学很容易, 贫苦人家的孩子往往好读书而且有能力,但是他们上中学都困难,就更不用说上 大学了。”为此,她将钱锺书和她的全部稿费和版税,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 “好读书”奖学金,奖励好学上进、成绩优秀、家庭经济困难的清华学生:“希望 奖学金能帮助贫寒人家的子弟如其所愿。”据统计,“好读书”奖金在过去的十 余年里,一共积累了逾千万元的助学奖金。这不是一笔小数目,用巨资形容并不夸 张。这些钱,杨绛没有用来享乐,而是全都拿出来捐赠,令人钦佩。有人评价:“钱 这东西对穷人来说是恩物,对先生来说是俗物。俗物是可养人,但对神仙来说全是 赘物。”在杨绛先生看来,钱财也许就是赘物,但是,把稿费和版税捐出来,既让人 读懂了她的高洁,更让人感受到她的纯真。 而静如水,安如磐,生如轮,死如归,更是杨绛先生的做人之道!都说人老心静,而 杨绛先生一生都奉行的是一个“静”字,不论遭遇何种挫折,她都顺其自然,随遇 而安。1966 年,杨绛被红卫兵揪斗,瘦弱的身体被折磨得苦不堪言,甚至被他们强 行地剃了阴阳头。而杨先生则是泰然应对,连夜做了个假发套,第二天照常上街买 菜。当时知识分子被贬为“牛鬼蛇神”,革命群众分给她的任务是打扫厕所。结果 女厕所被她整理得焕然一新,毫无污渍,令女同志们大吃一惊。杨绛还特意把便池 帽擦得一尘不染,闲暇时坐在上面悠闲地读书。同事回忆她说,当时你根本看不出 她有任何忧郁或悲愤,每天总是笑呵呵的,像没有发生任何事一样。就是在这样极 不公平的待遇和恶劣的环境下,杨绛先生静悄悄地完成了鸿篇译著《堂吉诃德》。 在杨绛看来,之所以含忍是为了保自己的盔甲,抵御侵犯的盾牌。“我穿了‘隐身 衣’,别人不看不见我,我却看得见别人,我甘心当个‘零’,人家不把我当个东 西,我正好可以把看不起我的人看个透。这样,我就可以追求自由,张扬个性。所以 我说,含忍和自由是辩证的统一。含忍是为了自由,要求自由得要学会含忍。” “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这是杨绛非常喜欢的名言。在许 多朋友眼里,杨绛生活俭朴、为人低调。她的寓所没有进行过任何装修,旧式的柜 子、桌子,室内虽无昂贵的摆设,却有浓浓的书香。杨绛说:“我家没有书房,只有 一间起居室兼工作室,也充客厅,但每间屋子里都有书柜、有书桌,所以随处都是 书房。”她非常满足于这样的简朴生活方式。这就是杨绛!这就是杨绛先生那种心 如止水、波澜不惊的可贵品质!难怪有网友因敬佩先生发出“文化润泽能致远,平 常心态可超群”的赞叹。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她早就借翻译英国诗人兰德那首著名的诗,写下自己的心语:“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 我也准备走了。”(沃特兰杜) ②她坚忍于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操守,她坚贞于伟大女性的关怀与慈爱,她固守于 中国传统文化的淡泊与坚韧,杨绛的内心是坚硬的,又是柔软的。(搜狐网)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杨绛先生专心治学,守静功力了得,春节面对前来拜年的客人只透过门缝寒暄 几句,不让客人进屋,这确实有些不近人情。 B.因为惧怕造反派的迫害,杨绛把社科院污垢重重的女厕所擦得焕然一新,毫无 秽气,因此争取到了造反派的同情。 C.当今时代喧嚣躁动,人很容易失去平衡、失去自我,而杨先生坚守心灵一方净土, 拒绝各种诱惑,令人肃然起敬,高山仰止 D.全文选取了杨绛先生一生中的典型事例,综合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 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刻画杨绛先生。 5.从文本来看,杨绛高贵的灵魂有哪些体现?请概括分析。(4分) 6.文章中说“含忍和自由是辩证的统一。含忍是为了自由,要求自由得要学会含 忍。”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法]埃米尔·左拉 铁匠身材髙大,当地没人能比。他肩胛高耸,脸和手臂被炉中飞出的火星和锤下的 铁屑染黑。在他的方脸上,乱而密的头发下面,长着一双孩子般的眼睛,又大又蓝, 亮如钢铁的闪光。他下巴宽大,笑起来如同他的风箱,声震屋瓦。当他用打铁养成 的习惯有力的动作扬起胳膊的时候,他50岁的年纪和那举起的25斤重的铁锤相 比,似乎算不得什么。这把锤子,他管它叫“小姐”,是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姑娘,从 韦尔农到鲁昂,只有他一个人能舞得动她 我在铁匠家里住了一年,整整一年,使我得以恢复健康。本来我失去了喜怒哀乐, 失去了思想。我茫然不知所之,想找一个,给自己找一个平静的一隅,在那里,我可 以工作,可以恢复我的精力。一天晚上,我正在路上,已经走过了村子,我远远望见 了那个火焰熊熊的铁匠铺,它孤零零地斜立在十字路口。门大敞着,火光照得交叉 路口一片通红,连对面小溪旁边的一排白杨树也如同火把一样地燃烧着。在静谧 的暮色中,从两公里外的远处,传来有节奏的铁锤声,颇像一支愈来愈近的铁军的 马蹄声。我走过去,在敞开的门中站住,被一片光明、一片雷鸣般的响声包围。看到 这样的工作,看着人的手把烧红的铁棍弯曲拉直,我高兴,我的心里已经觉得有了 力量。 那个秋日的晚上是我第一次看见铁匠。他正在打制一个犁铧。他敞着衬衫,露出粗 糙的胸膛,伴着每一次呼吸,他的金属一样结实的肋骨骨架便清晰可见。他身向后 仰,猛地一使劲,把锤子打下去。他不停地打着,身体柔软而连续地晃动着,肌肉绷 得紧紧的。铁锤循着固定的路线上下飞舞,夹带着火星,身后留下一道闪光。铁匠 用两只手舞动着“小姐”,而他的儿子,一个20岁的小伙子,钳子头上夹着一块 烧红的铁,也在打着,他打出的声音沉闷,被老头子那可怕的姑娘喧嚣的舞蹈声盖 住了。当,当一一一当,当,好像是一位母亲在用庄严的声音鼓励一个孩子牙牙学
相关链接: ①她早就借翻译英国诗人兰德那首著名的诗,写下自己的心语:“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 我也准备走了。”(沃特兰杜) ②她坚忍于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操守,她坚贞于伟大女性的关怀与慈爱,她固守于 中国传统文化的淡泊与坚韧,杨绛的内心是坚硬的,又是柔软的。(搜狐网)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杨绛先生专心治学,守静功力了得,春节面对前来拜年的客人只透过门缝寒暄 几句,不让客人进屋,这确实有些不近人情。 B.因为惧怕造反派的迫害,杨绛把社科院污垢重重的女厕所擦得焕然一新,毫无 秽气,因此争取到了造反派的同情。 C.当今时代喧嚣躁动,人很容易失去平衡、失去自我,而杨先生坚守心灵一方净土, 拒绝各种诱惑,令人肃然起敬,高山仰止。 D.全文选取了杨绛先生一生中的典型事例,综合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 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刻画杨绛先生。 5.从文本来看,杨绛高贵的灵魂有哪些体现?请概括分析。(4 分) 6.文章中说“含忍和自由是辩证的统一。含忍是为了自由,要求自由得要学会含 忍。”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5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铁 匠 [法]埃米尔·左拉 铁匠身材高大,当地没人能比。他肩胛高耸,脸和手臂被炉中飞出的火星和锤下的 铁屑染黑。在他的方脸上,乱而密的头发下面,长着一双孩子般的眼睛,又大又蓝, 亮如钢铁的闪光。他下巴宽大,笑起来如同他的风箱,声震屋瓦。当他用打铁养成 的习惯有力的动作扬起胳膊的时候,他 50 岁的年纪和那举起的 25 斤重的铁锤相 比,似乎算不得什么。这把锤子,他管它叫“小姐”,是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姑娘,从 韦尔农到鲁昂,只有他一个人能舞得动她。 我在铁匠家里住了一年,整整一年,使我得以恢复健康。本来我失去了喜怒哀乐, 失去了思想。我茫然不知所之,想找一个,给自己找一个平静的一隅,在那里,我可 以工作,可以恢复我的精力。一天晚上,我正在路上,已经走过了村子,我远远望见 了那个火焰熊熊的铁匠铺,它孤零零地斜立在十字路口。门大敞着,火光照得交叉 路口一片通红,连对面小溪旁边的一排白杨树也如同火把一样地燃烧着。在静谧 的暮色中,从两公里外的远处,传来有节奏的铁锤声,颇像一支愈来愈近的铁军的 马蹄声。我走过去,在敞开的门中站住,被一片光明、一片雷鸣般的响声包围。看到 这样的工作,看着人的手把烧红的铁棍弯曲拉直,我高兴,我的心里已经觉得有了 力量。 那个秋日的晚上是我第一次看见铁匠。他正在打制一个犁铧。他敞着衬衫,露出粗 糙的胸膛,伴着每一次呼吸,他的金属一样结实的肋骨骨架便清晰可见。他身向后 仰,猛地一使劲,把锤子打下去。他不停地打着,身体柔软而连续地晃动着,肌肉绷 得紧紧的。铁锤循着固定的路线上下飞舞,夹带着火星,身后留下一道闪光。铁匠 用两只手舞动着“小姐”,而他的儿子,一个 20 岁的小伙子,钳子头上夹着一块 烧红的铁,也在打着,他打出的声音沉闷,被老头子那可怕的姑娘喧嚣的舞蹈声盖 住了。当,当———当,当,好像是一位母亲在用庄严的声音鼓励一个孩子牙牙学
语。“小姐”舞着,摇着她裙衣上的金片,每当她从铁砧上跳起来的时候,她的腿 根便在她所打造的犁铧上印上一道痕迹。一条血样的火焰直冲到地上,照亮了两 个打铁人的颧骨,他们长长的身影一直延伸到铁匠铺黑暗的角落里。渐渐地,炉火 变白了,铁匠停下手来。他满脸漆黑,依着锤柄站着,甚至没有擦擦他脸上淋漓的 汗水。他的儿子用一只手慢慢地拉着风箱,在风箱的轰鸣声中,我听见他依然没有 平静的两肋喘息着 晚上,我睡在铁匠那儿。我不再走了。他有一间空屋子,在铺子的楼上,他把那间屋 子给我,我也就接受了。刚到五点,天还没亮,我便被卷入到主人的工作中去。我被 那座房子上上下下的笑声唤醒,它从早到晚总是热热闹闹的,无限欢乐。在我的底 下,铁锤飞舞。我好像是被“小姐”从床上扔了下来,她敲着天花板,把我当成懒 汉。那间简陋的屋子,那个大衣橱,那张白松桌子和那两把椅子,被震得乱响,仿佛 是在向我呼喊动作快点。我应该下楼了。到了楼下,我看见炉子已经红了,风箱响 着,一股蔚蓝和玫瑰色的火焰从煤上升起,风助火势,炉火宛如星光闪烁。铁匠在 准备一天的工作了。他把铁放在角落里,翻着犁和车轮。看见我,他把双手插在腰 上,这个好人,他笑了,大嘴直咧到耳根。看见我五点钟就被赶下床来,他高兴极了 我看他是为敲而敲,早晨,他以他的铁锤做了一个奇特的报时钟,催人起床。他把 两只大手放在我的肩上,俯下身来,好像是在对一个孩子说话。他对我说,自从我 生活在他的废铁之中以后,我好多了。每天,我们都坐在一辆翻倒的车屁股上一起 喝白葡萄酒。 铁匠从不叫苦。他一天打铁14个钟头,接连打上几天,到晚上还是很开心地笑着, 边用满意的神色抚摸着胳膊。他从不悲哀,也从不厌倦。我想即使房子倒了,他 也能用双肩把它顶起来。冬天,他说他的铁匠铺很暖和;夏天,他把门大开着,让干 草的味飘过来。当夏天来到的时候,傍晚,我走到他身边,在门前坐下。我们是在山 坡上,整个峡谷在我们眼前一览无余。平坦广阔的田野在淡紫色的暮霭中消失在 天边。他看到这些,心里洋溢着幸福。 铁匠经常半真半假地说他是这些土地的主人,二百多年以来,这个地方用的犁都 是铁匠铺提供的,这是他的骄傲。没有他,一棵庄稼也不能生长。田野五月变绿,六 月变黄,是因为他出了力。他爱庄稼,像爱自己的儿女,看到火热的太阳出来了,他 就兴高采烈,遇到下冰雹,他就伸出拳头诅咒那些乌云。他经常指给我看远处的某 块没有脊背宽的土地,告诉我说他某年某年造了一部犁给那块燕麦地和黑麦地 使用。到耕地的季节,他时常扔下锤子,走到路边上,手搭凉篷,看着。他看着无数 他造的犁正在开恳土地,划出田垄,正面,左面,然后右面,直到整个峡谷。牲口拉 着犁,缓慢地向前走着,好像正在行进中的队伍。犁铧在阳光下发出银色的闪光, 而他,扬起胳膊,叫我过去看那地耕得多棒! 我楼下叮叮咣咣的响声使我的血液中也有了铁,这对我来说胜似吃药。我已经习 惯于这种声音了,为了确信我在生活,我需要铁锤打在铁砧上的音乐。我的房间, 由于风箱的轰鸣而充满活力,我在那里重获我的思想。当,当一—一当,当,这声音 犹如一个快乐的钟摆,规定着我的工作时间。到最紧张的时刻,当铁匠发起火来, 当我听到那烧红的铁在他狠命砸下的铁锤下发出断裂的声音的时候,我便激奋起 来,腕间感到有一种巨大的力量,我真恨不得一笔把世界抹平。后来,当打铁炉平 静下来的时候,我的脑子里也复归沉寂。我走下楼去,看到那些被征服的铁依然冒 着青烟,我对自己的工作感到羞愧。我时常在炎热的下午看见铁匠,他是何等地健 美!那裸露的上身,那突出而结实的肌肉,使他像米开朗琪罗的一个拔山盖世的伟 大雕塑。看着他,我找到了艺术家们在希腊的死人身上艰难寻找着的现代雕塑的
语。“小姐”舞着,摇着她裙衣上的金片,每当她从铁砧上跳起来的时候,她的腿 根便在她所打造的犁铧上印上一道痕迹。一条血样的火焰直冲到地上,照亮了两 个打铁人的颧骨,他们长长的身影一直延伸到铁匠铺黑暗的角落里。渐渐地,炉火 变白了,铁匠停下手来。他满脸漆黑,依着锤柄站着,甚至没有擦擦他脸上淋漓的 汗水。他的儿子用一只手慢慢地拉着风箱,在风箱的轰鸣声中,我听见他依然没有 平静的两肋喘息着。 晚上,我睡在铁匠那儿。我不再走了。他有一间空屋子,在铺子的楼上,他把那间屋 子给我,我也就接受了。刚到五点,天还没亮,我便被卷入到主人的工作中去。我被 那座房子上上下下的笑声唤醒,它从早到晚总是热热闹闹的,无限欢乐。在我的底 下,铁锤飞舞。我好像是被“小姐”从床上扔了下来,她敲着天花板,把我当成懒 汉。那间简陋的屋子,那个大衣橱,那张白松桌子和那两把椅子,被震得乱响,仿佛 是在向我呼喊动作快点。我应该下楼了。到了楼下,我看见炉子已经红了,风箱响 着,一股蔚蓝和玫瑰色的火焰从煤上升起,风助火势,炉火宛如星光闪烁。铁匠在 准备一天的工作了。他把铁放在角落里,翻着犁和车轮。看见我,他把双手插在腰 上,这个好人,他笑了,大嘴直咧到耳根。看见我五点钟就被赶下床来,他高兴极了 。我看他是为敲而敲,早晨,他以他的铁锤做了一个奇特的报时钟,催人起床。他把 两只大手放在我的肩上,俯下身来,好像是在对一个孩子说话。他对我说,自从我 生活在他的废铁之中以后,我好多了。每天,我们都坐在一辆翻倒的车屁股上一起 喝白葡萄酒。 铁匠从不叫苦。他一天打铁 14 个钟头,接连打上几天,到晚上还是很开心地笑着, 一边用满意的神色抚摸着胳膊。他从不悲哀,也从不厌倦。我想即使房子倒了,他 也能用双肩把它顶起来。冬天,他说他的铁匠铺很暖和;夏天,他把门大开着,让干 草的味飘过来。当夏天来到的时候,傍晚,我走到他身边,在门前坐下。我们是在山 坡上,整个峡谷在我们眼前一览无余。平坦广阔的田野在淡紫色的暮霭中消失在 天边。他看到这些,心里洋溢着幸福。 铁匠经常半真半假地说他是这些土地的主人,二百多年以来,这个地方用的犁都 是铁匠铺提供的,这是他的骄傲。没有他,一棵庄稼也不能生长。田野五月变绿,六 月变黄,是因为他出了力。他爱庄稼,像爱自己的儿女,看到火热的太阳出来了,他 就兴高采烈,遇到下冰雹,他就伸出拳头诅咒那些乌云。他经常指给我看远处的某 一块没有脊背宽的土地,告诉我说他某年某年造了一部犁给那块燕麦地和黑麦地 使用。到耕地的季节,他时常扔下锤子,走到路边上,手搭凉篷,看着。他看着无数 他造的犁正在开恳土地,划出田垄,正面,左面,然后右面,直到整个峡谷。牲口拉 着犁,缓慢地向前走着,好像正在行进中的队伍。犁铧在阳光下发出银色的闪光, 而他,扬起胳膊,叫我过去看那地耕得多棒! 我楼下叮叮咣咣的响声使我的血液中也有了铁,这对我来说胜似吃药。我已经习 惯于这种声音了,为了确信我在生活,我需要铁锤打在铁砧上的音乐。我的房间, 由于风箱的轰鸣而充满活力,我在那里重获我的思想。当,当———当,当,这声音 犹如一个快乐的钟摆,规定着我的工作时间。到最紧张的时刻,当铁匠发起火来, 当我听到那烧红的铁在他狠命砸下的铁锤下发出断裂的声音的时候,我便激奋起 来,腕间感到有一种巨大的力量,我真恨不得一笔把世界抹平。后来,当打铁炉平 静下来的时候,我的脑子里也复归沉寂。我走下楼去,看到那些被征服的铁依然冒 着青烟,我对自己的工作感到羞愧。我时常在炎热的下午看见铁匠,他是何等地健 美!那裸露的上身,那突出而结实的肌肉,使他像米开朗琪罗的一个拔山盖世的伟 大雕塑。看着他,我找到了艺术家们在希腊的死人身上艰难寻找着的现代雕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