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城市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末调研测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 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 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 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 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卷阅读题(共7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左传的“闲笔 “闲笔”不是游离于叙事主题之外对无关紧要情节的描述,而是叙事结构的有机 组成部分,是《左传》开启的一种独特的文学笔法。从《左传》中大量的细笔 趣笔、奇笔、偶笔的运用上看,“闲笔”已经是春秋时期历史文学的历史转向, 标志着一种自然轻松充满趣味的文学笔法的成熟 《左传》叙事往往愈是紧张处,愈使用“闲笔”,以缓解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带 来的某些精神压力,从而制造一种紧张与悠闲参差错落的美学效果。《左传》叙 事常常在宏大处用“闲笔”,由细琐的世俗生活,显现恢宏的政治主题,从而组 成巨细映衬、大小对比的叙事单元,表达一种小事件推动大历史的历史观念。 春秋人对优游闲暇从容不迫的审美精神有特别的喜爱。襄公二十四年晋楚棘泽之 役,晋人张骼、辅跞向楚军挑战,二人毫无畏惧,坐在战车上一面弹琴,一面冲 入楚军阵营。这种从容镇定的悠闲,不仅表现在战场上的从容不迫,也转化为春 秋文学的精神品格。“闲笔”写出了春秋人的精神世界,也表现了春秋文学的艺 术品格。 “闲笔”往往描写的是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件,却具有叙事结构与主题的双重意 义。从结构上说,历史的发展过程总是起伏跌宕的,“闲笔”的加入更能揭示历 史的真实,“闲笔”往往是“正笔”的有机构成,没有了“闲笔 正笔”也 显得呆板僵滞,失去了生命的活力。而从主题上说,“闲笔”常常通过小事件 小情趣显示历史的大主题、大格局。彻底说来,“闲笔”比“正笔”更突显了《左 传》在文学史上的思想跨越和艺术进步 《左传》常常在风云激荡处宕开笔墨,写出一两件小事件、小情节,以小事件显 示大历史发生的具体情景,以细微处展示大人物真实的心理动态。《左传》定公 十年,宋景公宠爱向魍,将公子地的四匹白马转送给向魅,引起公子地的不满, 向魅准备逃亡,宋景公伤心欲绝,竟然“目尽肿”,一个细节写出了景公内心的 无限悲伤,这是中国叙事文学第一次写出一个人双泪长流两目红肿的动人细节。 钱钟书《管锥编》有“一饭之恩仇”的论述,他指出,一饮一饭,分配不均,看 似小事却往往引发政治的连环报复,甚至造成激烈的流血冲突、朝野动荡。《左
宣城市 2017~2018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末调研测试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 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 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 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 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卷 阅读题(共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左 传 的 “闲 笔 ” “闲笔”不是游离于叙事主题之外对无关紧要情节的描述,而是叙事结构的有机 组成部分,是《左传》开启的一种独特的文学笔法。从《左传》中大量的细笔、 趣笔、奇笔、偶笔的运用上看,“闲笔”已经是春秋时期历史文学的历史转向, 标志着一种自然轻松充满趣味的文学笔法的成熟。 《左传》叙事往往愈是紧张处,愈使用“闲笔”,以缓解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带 来的某些精神压力,从而制造一种紧张与悠闲参差错落的美学效果。《左传》叙 事常常在宏大处用“闲笔”,由细琐的世俗生活,显现恢宏的政治主题,从而组 成巨细映衬、大小对比的叙事单元,表达一种小事件推动大历史的历史观念。 春秋人对优游闲暇从容不迫的审美精神有特别的喜爱。襄公二十四年晋楚棘泽之 役,晋人张骼、辅跞向楚军挑战,二人毫无畏惧,坐在战车上一面弹琴,一面冲 入楚军阵营。这种从容镇定的悠闲,不仅表现在战场上的从容不迫,也转化为春 秋文学的精神品格。“闲笔”写出了春秋人的精神世界,也表现了春秋文学的艺 术品格。 “闲笔”往往描写的是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件,却具有叙事结构与主题的双重意 义。从结构上说,历史的发展过程总是起伏跌宕的,“闲笔”的加入更能揭示历 史的真实,“闲笔”往往是“正笔”的有机构成,没有了“闲笔”,“正笔”也 显得呆板僵滞,失去了生命的活力。而从主题上说,“闲笔”常常通过小事件、 小情趣显示历史的大主题、大格局。彻底说来,“闲笔”比“正笔”更突显了《左 传》在文学史上的思想跨越和艺术进步。 《左传》常常在风云激荡处宕开笔墨,写出一两件小事件、小情节,以小事件显 示大历史发生的具体情景,以细微处展示大人物真实的心理动态。《左传》定公 十年,宋景公宠爱向魋,将公子地的四匹白马转送给向魋,引起公子地的不满, 向魋准备逃亡,宋景公伤心欲绝,竟然“目尽肿”,一个细节写出了景公内心的 无限悲伤,这是中国叙事文学第一次写出一个人双泪长流两目红肿的动人细节。 钱钟书《管锥编》有“一饭之恩仇”的论述,他指出,一饮一饭,分配不均,看 似小事却往往引发政治的连环报复,甚至造成激烈的流血冲突、朝野动荡。《左
传》中有很多这样的事件记载。宣公四年,郑国大夫子宋、子家一起朝见,子宋 以其“食指动”,预言此日“必尝异味”,而恰逢郑灵公烹制楚人送来的大鼋, 两人相视而笑。郑灵公故意召见子宋而不分给他大鼋,子宋染指而出,两人最终 杀死了郑灵公。襄公二十八年记齐国“公膳日双鸡”,而饔人却将鸡更换成鸭子 御者又换掉鸭肉只送上肉汁残汤,这让子雅、子尾愤怒异常,从而导致齐国庆氏 集团被逐事件的发生,而这场宫廷流血事件又恰恰改变了齐国的政治走向,致使 陈氏家族在崔、庆之乱中渔翁得利,篡取了齐国的政权 “细笔”不细,“闲笔”不闲,《左传》的眼光是独到的,宏大的历史往往从细 微处走来,大历史常常是由一连串小事件构成的。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7年12月25日第13版) 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左传》中“闲笔”涉及的小事件、小情节常在风云激荡处出现,看似无 关紧要,却具有叙事结构与主题上的双重意义。 B.“正笔”的生命活力离不开“闲笔”,《左传》也正是借助“闲笔”才显示 出其在文学史上的思想跨越和艺术进步。 C.“闲笔”往往是叙事愈紧张出现的频率愈高,它的出现能使历史故事的叙述 张弛有度,制造出一种参差错落的美学效果 D.“闲笔”既是一种文学笔法,也是春秋文学艺术品格的体现,某些叙述还能 从小处体现春秋人的精神世界、审美偏好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传》描写晋楚棘泽之役中,晋人张骼、辅跞坐在战车上一面弹琴,一面 冲入楚军阵营的情景,于紧张的战事描述中传递出悠闲轻松的意味 B.“目尽肿”这一个细节便展现出宋景公的伤心欲绝,可见《左传》善于从细 微处展示人物的心理,这也是中国叙事文学中首次出现的动人细节 C.《左传》记述了郑灵公故意召见子宋而不分给他大鼋,终招致杀身之祸这 事件,《管锥编》中也用同样的史实来佐证“一饭之恩仇”的论述 D.齐国“公膳”上双鸡被替、只送上肉汁残汤之事,激起了大臣的愤怒并最 终导致齐国易主。这足见小事件能够直接改变国家的政治走向。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依据《左传》中细笔、趣笔、奇笔、偶笔的大量运用,推论出“闲笔” 这一文学概念的出现可提前到春秋时期 B.正是因为历史的发展过程是跌宕起伏的,所以闲笔才更能显示出历史的大主 题、大格局,并最终比“正笔”更能体现艺术上的进步 C.文章通过对“闲笔”不闲、“细笔”不细的探讨,揭示了《左传》独到的眼 光,也印证了细微处、小事件影响大历史的观点。 D.文章围绕美学效果和文学价值这两个角度,列举相应的事例,逐层递进地 论证了“闲笔”是叙事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14分) 焚鹤人 余光中 一连三个下午,他守在后院子里那丛月季花的旁边,聚精会神做那只风筝。全家 都很兴奋。一放学回家,雅雅、真真和佩佩三个女孩子等不及卸下书包,立刻奔 到后院子里来,围住工作中的爸爸
传》中有很多这样的事件记载。宣公四年,郑国大夫子宋、子家一起朝见,子宋 以其“食指动”,预言此日“必尝异味”,而恰逢郑灵公烹制楚人送来的大鼋, 两人相视而笑。郑灵公故意召见子宋而不分给他大鼋,子宋染指而出,两人最终 杀死了郑灵公。襄公二十八年记齐国“公膳日双鸡”,而饔人却将鸡更换成鸭子, 御者又换掉鸭肉只送上肉汁残汤,这让子雅、子尾愤怒异常,从而导致齐国庆氏 集团被逐事件的发生,而这场宫廷流血事件又恰恰改变了齐国的政治走向,致使 陈氏家族在崔、庆之乱中渔翁得利,篡取了齐国的政权。 “细笔”不细,“闲笔”不闲,《左传》的眼光是独到的,宏大的历史往往从细 微处走来,大历史常常是由一连串小事件构成的。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7 年 12 月 25 日第 13 版) 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在《左传》中“闲笔”涉及的小事件、小情节常在风云激荡处出现,看似无 关紧要,却具有叙事结构与主题上的双重意义。 B.“正笔”的生命活力离不开“闲笔”,《左传》也正是借助“闲笔”才显示 出其在文学史上的思想跨越和艺术进步。 C.“闲笔”往往是叙事愈紧张出现的频率愈高,它的出现能使历史故事的叙述 张弛有度,制造出一种参差错落的美学效果。 D.“闲笔”既是一种文学笔法,也是春秋文学艺术品格的体现,某些叙述还能 从小处体现春秋人的精神世界、审美偏好。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左传》描写晋楚棘泽之役中,晋人张骼、辅跞坐在战车上一面弹琴,一面 冲入楚军阵营的情景,于紧张的战事描述中传递出悠闲轻松的意味。 B.“目尽肿”这一个细节便展现出宋景公的伤心欲绝,可见《左传》善于从细 微处展示人物的心理,这也是中国叙事文学中首次出现的动人细节。 C.《左传》记述了郑灵公故意召见子宋而不分给他大鼋,终招致杀身之祸这一 事件,《管锥编》中也用同样的史实来佐证“一饭之恩仇”的论述。 D. 齐国“公膳”上双鸡被替、只送上肉汁残汤之事,激起了大臣的愤怒并最 终导致齐国易主。这足见小事件能够直接改变国家的政治走向。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文章依据《左传》中细笔、趣笔、奇笔、偶笔的大量运用,推论出“闲笔” 这一文学概念的出现可提前到春秋时期。 B.正是因为历史的发展过程是跌宕起伏的,所以闲笔才更能显示出历史的大主 题、大格局,并最终比“正笔”更能体现艺术上的进步。 C. 文章通过对“闲笔”不闲、“细笔”不细的探讨,揭示了《左传》独到的眼 光,也印证了细微处、小事件影响大历史的观点。 D. 文章围绕美学效果和文学价值这两个角度,列举相应的事例,逐层递进地 论证了“闲笔”是叙事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4~6 题。(14 分) 焚 鹤 人 余光中 一连三个下午,他守在后院子里那丛月季花的旁边,聚精会神做那只风筝。全家 都很兴奋。一放学回家,雅雅、真真和佩佩三个女孩子等不及卸下书包,立刻奔 到后院子里来,围住工作中的爸爸
可是他的兴奋,是记忆,而不是展望。记忆里,有许多云,许多风,许多风筝在 风中升起。对于他,童年的定义是风筝加上舅舅加上狗和蟋蟀。无意间发现远方 的地平线上浮着一只风筝,那感觉,总是令人惊喜的。只要有一只小小的风筝 立刻显得云树皆有情,整幅风景立刻富有牧歌的韵味。如果你是孩子,那惊喜必 然加倍。他永远忘不了在四川的那几年。丰硕而慈祥的四川,山如摇篮水如奶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而最有趣的,该是有风的晴日了。舅舅提着刚完工的风筝,一再嘱咐他起跑的时 候要持续而稳定,不能太骤,太快。他的心卜卜地跳,禁不住又回头去看那风筝。 那是一只体貌清奇、风神潇洒的白鹤,绿喙赤顶,缟衣大张如氅。翼展怕不有六 尺,下面更曳着两条长足。舅舅髙举白鹤,双翅在暖洋洋的风中颤颤扑动 后来,有一次,那只鹤挂在树顶上,不上不下,一扯,就破了。他记得当时两人 怔怔站在那该死的树下,久久无言。最后舅舅解嘲说,鹤是仙人的坐骑,想是我 们的这只鹤终于变成灵禽,羽化随仙去了。第二天舅甥俩黯然曳着它的尸骸去秃 岗顶上,将它焚化。一阵风来,黑灰满天飞扬,带点名士气质的舅舅,一时感慨, 朗声吟起几句赋来。当时他还是高小的学生,不知道舅舅吟的是什么,后来年纪 大些,每次念到“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他就会想起自己的那只 白鹤。因为那是他少年时唯一的风筝。等到他年纪大得可以欣赏舅舅那种亭亭物 外的风标,和舅舅发表在刊物上但始终不曾结集的十几篇作品时,舅舅却已死了 好几年了。舅舅死于飞机失事。那年舅舅才30出头,从香港乘飞机去美国,正 待一飞冲天,游乎云表,却坠机焚伤致死。 三天来他一直在糊制这只鹤。他,朦朦胧胧感到,眼前这只风筝一定要做好,要 飞得高且飞得久,这样,才对得起三个孩子,和舅舅,和自己。他很难决定:放 风筝的人应该是哲学家,还是诗人?这件事,人做一半,风做一半,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表面上,人和自然是对立的,因为人要拉住风筝,而风要推走风筝 但是在一拉一推之间,人和自然的矛盾竟形成新的和谐。这种境界简直有点形而 上了。但这种经验也是诗人的经验,他想。一端是有限,一端是无垠。一端是微 小的个人,另一端,是整个宇宙,整个太空的广阔与自由。你将风筝,不,自己 的灵魂放上去,放上去,上去,更上去,去很冷很透明的空间,鸟的青衢云的千 叠蜃楼和 你的感觉是和天使在通电话,和风在拔河,和迷迷茫茫的 交驰。这真是最最快意的逍遥游了 终于走到了河堤上,他和女孩子们。三个小女孩尤其兴奋。 他一面向前走,一面放线。走了十几步,他停下来,回头看着雅雅。雅雅正尽力 髙举白鹤。鹤首昂然,车轮大的翅膀在河风中跃跃欲起。一瞬间,他幻觉自己就 是舅舅,而站在风中稚髫飘飘的那个热切的孩子,就是20多年前的自己。握着 线,就像握住一端的少年时代。在心中他默祷说:“这只鹤献给你,舅舅,希望 你在那一端能看见 然后他大声说,“ !”便向前奔跑起来,立刻他听见雅雅和真真 在背后大声喊他,同时手中的线也松下来。他回过头去,白鹤正七歪八斜地倒栽 落地。他跑回去,真真气急败坏地迎上来,手里曳着一只鹤腿 “佩佩踩在鸟的脚上!”雅雅惶恐地说,“我叫她走开,她不走!”“姐姐打 我!姐姐打我!”佩佩闪着泪光。 “雅雅,你的发夹给爸爸。”他把断腿夹在鹤腹上。他举起风筝。大白鹤在风中 神气地昂首,像迫不及待要乘风而去。 “我来拿风筝,”真真说
可是他的兴奋,是记忆,而不是展望。记忆里,有许多云,许多风,许多风筝在 风中升起。对于他,童年的定义是风筝加上舅舅加上狗和蟋蟀。无意间发现远方 的地平线上浮着一只风筝,那感觉,总是令人惊喜的。只要有一只小小的风筝, 立刻显得云树皆有情,整幅风景立刻富有牧歌的韵味。如果你是孩子,那惊喜必 然加倍。他永远忘不了在四川的那几年。丰硕而慈祥的四川,山如摇篮水如奶,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而最有趣的,该是有风的晴日了。舅舅提着刚完工的风筝,一再嘱咐他起跑的时 候要持续而稳定,不能太骤,太快。他的心卜卜地跳,禁不住又回头去看那风筝。 那是一只体貌清奇、风神潇洒的白鹤,绿喙赤顶,缟衣大张如氅。翼展怕不有六 尺,下面更曳着两条长足。舅舅高举白鹤,双翅在暖洋洋的风中颤颤扑动。 后来,有一次,那只鹤挂在树顶上,不上不下,一扯,就破了。他记得当时两人 怔怔站在那该死的树下,久久无言。最后舅舅解嘲说,鹤是仙人的坐骑,想是我 们的这只鹤终于变成灵禽,羽化随仙去了。第二天舅甥俩黯然曳着它的尸骸去秃 岗顶上,将它焚化。一阵风来,黑灰满天飞扬,带点名士气质的舅舅,一时感慨, 朗声吟起几句赋来。当时他还是高小的学生,不知道舅舅吟的是什么,后来年纪 大些,每次念到“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他就会想起自己的那只 白鹤。因为那是他少年时唯一的风筝。等到他年纪大得可以欣赏舅舅那种亭亭物 外的风标,和舅舅发表在刊物上但始终不曾结集的十几篇作品时,舅舅却已死了 好几年了。舅舅死于飞机失事。那年舅舅才 30 出头,从香港乘飞机去美国,正 待一飞冲天,游乎云表,却坠机焚伤致死。 三天来他一直在糊制这只鹤。他,朦朦胧胧感到,眼前这只风筝一定要做好,要 飞得高且飞得久,这样,才对得起三个孩子,和舅舅,和自己。他很难决定:放 风筝的人应该是哲学家,还是诗人?这件事,人做一半,风做一半,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表面上,人和自然是对立的,因为人要拉住风筝,而风要推走风筝, 但是在一拉一推之间,人和自然的矛盾竟形成新的和谐。这种境界简直有点形而 上了。但这种经验也是诗人的经验,他想。一端是有限,一端是无垠。一端是微 小的个人,另一端,是整个宇宙,整个太空的广阔与自由。你将风筝,不,自己 的灵魂放上去,放上去,上去,更上去,去很冷很透明的空间,鸟的青衢云的千 叠蜃楼和海市,最后,你的感觉是和天使在通电话,和风在拔河,和迷迷茫茫的 一切在心神交驰。这真是最最快意的逍遥游了。 终于走到了河堤上,他和女孩子们。三个小女孩尤其兴奋。 他一面向前走,一面放线。走了十几步,他停下来,回头看着雅雅。雅雅正尽力 高举白鹤。鹤首昂然,车轮大的翅膀在河风中跃跃欲起。一瞬间,他幻觉自己就 是舅舅,而站在风中稚髫飘飘的那个热切的孩子,就是 20 多年前的自己。握着 线,就像握住一端的少年时代。在心中他默祷说:“这只鹤献给你,舅舅,希望 你在那一端能看见。” 然后他大声说,“一——二——三!”便向前奔跑起来,立刻他听见雅雅和真真 在背后大声喊他,同时手中的线也松下来。他回过头去,白鹤正七歪八斜地倒栽 落地。他跑回去,真真气急败坏地迎上来,手里曳着一只鹤腿。 “佩佩踩在鸟的脚上!”雅雅惶恐地说,“我叫她走开,她不走!” “姐姐打 我!姐姐打我!”佩佩闪着泪光。 “雅雅,你的发夹给爸爸。”他把断腿夹在鹤腹上。他举起风筝。大白鹤在风中 神气地昂首,像迫不及待要乘风而去。 “我来拿风筝,”真真说
“好吧。举高点,对了,就这样。佩佩让开!大家都走开些!我要跑了!” 他跑了一段路,回头看时,那白鹤平稳地飞了起来,两只黑脚荡在半空。孩子们 拍手大叫。他再向前跑了二三十步,一面放出麻索。风力加强。那白鹤很潇洒地 向上飞升,愈来愈高,愈远,也愈小。孩子们高兴得跳起来。 忽然孩子们惊呼起来。那白鹤身子一歪,一条细长而黑的东西悠悠忽忽地掉了下 来 “腿又掉了!腿又掉了!”大家叫。接着那风筝失神落魄地向下堕落。他拉着线 向后急跑,竭力想救起它。似乎,那白鹤也在作垂死的挣扎,向四月的风 “挂在电线上了!糟了!糟了!”几个小孩子挤在狭窄的田埂上,情急地嘶喊着, 绝望地指划着倒悬的风筝。 他站在田埂头上,茫然握着松弛的线,看那狼狈而褴褛的负伤之鹤倒挂在髙压线 上,仅有的一只脚倒折过来,覆在破翅上面。那样子又悲惨又滑稽。 这时,田埂上,河堤上,草坡上,竟围来了十几个看热闹的路人。有人拿了一根 晒衣服的长竹竿跑了来。他接过竹竿,踮起脚尖试了几次,始终够不到风筝。忽 然,他感到失去了平衡,接着身体一倾,左脚猛向水田里踩去。再拔出来时,裤 脚管、袜子、鞋子,全浸了水和泥。他拾起线球,大喝一声“下来!”使劲一扯 那风筝。只听见一阵纸响,那白鹤飘飘忽忽地栽向田里,纸屑在风中扬起,落下。 午餐桌上没有一个人说话,只有碗碟和匙箸相触的声音。这情形,和早餐桌上的 兴奋与期待,形成了尖锐的对照。佩佩的鼻子上布满了雀斑和汗珠,转动她长睫 下的灵珠,扫视着墙角。顺着她的眼光看去,他看见那具已经支离残缺的鹤尸 僵倚在墙角的阴影里。他的心中充满了歉疚和懊悔。那鹤尸,那一度有生命有灵 性的鹤骨,将从此弃在阴暗的一隅,仼蜘蛛结网,任蚊蝇休憩,仼蟑螂与壁虎与 鼠群穿行于肋骨之间?伤害之上,岂容再加侮辱? 他举起鹤尸,缓缓走进后园。他将鹤尸悬在一株月桂树上。他点起火柴,鹤身轰 地一响烧了起来。然后是左翼。然后是熊熊的右翼。然后是仰睨九天的鹤首。女 孩子们的眼睛反映着火光。飞扬的黑灰白烟中,他闭起眼睛。 “爸爸,再做一只风筝,好不好?” 他没有回答,他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才好。他不知道,线的彼端究竟是什么?他望 着没有风筝的天空。 九六九年元旦(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在记述他糊制风筝的过程中,以抒情的笔调叙写了一段温馨美好的少年 往事,表现出一种深重的怀旧情绪 B.文中通过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展现了三个女孩子的天真、活泼, 反衬出他作为父亲的慈爱与沉痛,人物形象个性鲜明。 C.文章以鹤形风筝串联起他童年记忆中的一些片断,结尾焚鹤与前文的回忆相 照应,也以此祭奠了死于飞机失事的舅舅。 D.人到中年的他,想再拾儿时旧梦,为孩子们制作放飞一只鹤形风筝,但最终 白鹤”破碎不堪,让他留下了无限的遗憾与惆怅 5.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 6.文章寓情于物,借物述志,使“鹤”意蕴丰富,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理 解。(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12分)
“好吧。举高点,对了,就这样。佩佩让开!大家都走开些!我要跑了!” 他跑了一段路,回头看时,那白鹤平稳地飞了起来,两只黑脚荡在半空。孩子们 拍手大叫。他再向前跑了二三十步,一面放出麻索。风力加强。那白鹤很潇洒地 向上飞升,愈来愈高,愈远,也愈小。孩子们高兴得跳起来。 忽然孩子们惊呼起来。那白鹤身子一歪,一条细长而黑的东西悠悠忽忽地掉了下 来。 “腿又掉了!腿又掉了!”大家叫。接着那风筝失神落魄地向下堕落。他拉着线 向后急跑,竭力想救起它。似乎,那白鹤也在作垂死的挣扎,向四月的风。 “挂在电线上了!糟了!糟了!”几个小孩子挤在狭窄的田埂上,情急地嘶喊着, 绝望地指划着倒悬的风筝。 他站在田埂头上,茫然握着松弛的线,看那狼狈而褴褛的负伤之鹤倒挂在高压线 上,仅有的一只脚倒折过来,覆在破翅上面。那样子又悲惨又滑稽。 这时,田埂上,河堤上,草坡上,竟围来了十几个看热闹的路人。有人拿了一根 晒衣服的长竹竿跑了来。他接过竹竿,踮起脚尖试了几次,始终够不到风筝。忽 然,他感到失去了平衡,接着身体一倾,左脚猛向水田里踩去。再拔出来时,裤 脚管、袜子、鞋子,全浸了水和泥。他拾起线球,大喝一声“下来!”使劲一扯 那风筝。只听见一阵纸响,那白鹤飘飘忽忽地栽向田里,纸屑在风中扬起,落下。 午餐桌上没有一个人说话,只有碗碟和匙箸相触的声音。这情形,和早餐桌上的 兴奋与期待,形成了尖锐的对照。佩佩的鼻子上布满了雀斑和汗珠,转动她长睫 下的灵珠,扫视着墙角。顺着她的眼光看去,他看见那具已经支离残缺的鹤尸, 僵倚在墙角的阴影里。他的心中充满了歉疚和懊悔。那鹤尸,那一度有生命有灵 性的鹤骨,将从此弃在阴暗的一隅,任蜘蛛结网,任蚊蝇休憩,任蟑螂与壁虎与 鼠群穿行于肋骨之间?伤害之上,岂容再加侮辱? 他举起鹤尸,缓缓走进后园。他将鹤尸悬在一株月桂树上。他点起火柴,鹤身轰 地一响烧了起来。然后是左翼。然后是熊熊的右翼。然后是仰睨九天的鹤首。女 孩子们的眼睛反映着火光。飞扬的黑灰白烟中,他闭起眼睛。 “爸爸,再做一只风筝,好不好?” 他没有回答,他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才好。他不知道,线的彼端究竟是什么?他望 着没有风筝的天空。 一九六九年元旦(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在记述他糊制风筝的过程中,以抒情的笔调叙写了一段温馨美好的少年 往事,表现出一种深重的怀旧情绪。 B.文中通过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展现了三个女孩子的天真、活泼, 反衬出他作为父亲的慈爱与沉痛,人物形象个性鲜明。 C.文章以鹤形风筝串联起他童年记忆中的一些片断,结尾焚鹤与前文的回忆相 照应,也以此祭奠了死于飞机失事的舅舅。 D.人到中年的他,想再拾儿时旧梦,为孩子们制作放飞一只鹤形风筝,但最终 “白鹤”破碎不堪,让他留下了无限的遗憾与惆怅。 5.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5 分) 6.文章寓情于物,借物述志,使“鹤”意蕴丰富,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理 解。(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7~9 题。(12 分)
材料 网络文学在中国的兴起、发展、繁盛,不过短短二十年,却已然成为当下最具时 代特色、最富有活力的大众文学样式 中国现代文学主张“人的文学”“活的文学”“真的文学”,文学要为现实、为 人生,表现自我。受外来文学的影响,中国现代小说常见浓墨重彩的心理描写, 运用多线并进的结构形式,刻画“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式的主人公,艺术 含量和思想密度大,小说风格滞重、沉郁、苍凉。与中国现代文学相比,网络文 学是“轻”的文学,在一个虚构的世界里,讲述奇人奇事,叙述人物的困境和愿 望的实现,故事性强,结构显得简单,人物形象类型化,人生含量与艺术含量相 对要稀薄,更注重娱乐性,风格上轻松、明朗,充满谐趣 网络文学的时代性主要体现在精神内质上与当下读者的心意相通。网络小说对接 的是中国古代“小说是劝人的”传统,承载基本的道德价值观,是非判断分明, 包含仁、义、礼、智、信、善恶有报等正能量价值观。但网络小说并没有停留在 古典的道德价值观上,而是和现代小说相通,融入现代的价值理念,表现个人勤 奋努力的意义。网络故事的场景设定是虚拟的,但人物的精、气、神是当下的 网络小说要吸引读者,常采用一些基本的故事套路。受商业化的驱动,网络小说 需要快速更新,借用套路,是难度最小的写法,导致许多部小说好像是一部小说, 跟风、同质化倾向严重。这是网络小说面临的困境。但是即便是借用同样套路的 作品也有高下之分,决定作品质量的不仅是故事模式,还有语言表达能力、对故 事结构的把控力、对生活的洞察力、故事中人情事理的合理性、类型领域的开拓 性、细节深处的表现力等。在这些方面,网络文学需要向传统文学学习,网络作 家需要拓展阅读视野,深入生活,适当沉潜,提高修养,超越商业化的局限,提 升作品的艺术境界。 摘编自《网络文学何以有效对接文学传统》,2017年12月11日《光明日报》) 材料二: 现实类题材网络文学:以当代的现实社会为背景,描写真实生活中的情节、展现 现实矛盾的小说,部分故事情节中可以加入少量幻想类情节
材料一: 网络文学在中国的兴起、发展、繁盛,不过短短二十年,却已然成为当下最具时 代特色、最富有活力的大众文学样式。 中国现代文学主张“人的文学”“活的文学”“真的文学”,文学要为现实、为 人生,表现自我。受外来文学的影响,中国现代小说常见浓墨重彩的心理描写, 运用多线并进的结构形式,刻画“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式的主人公,艺术 含量和思想密度大,小说风格滞重、沉郁、苍凉。与中国现代文学相比,网络文 学是“轻”的文学,在一个虚构的世界里,讲述奇人奇事,叙述人物的困境和愿 望的实现,故事性强,结构显得简单,人物形象类型化,人生含量与艺术含量相 对要稀薄,更注重娱乐性,风格上轻松、明朗,充满谐趣。 网络文学的时代性主要体现在精神内质上与当下读者的心意相通。网络小说对接 的是中国古代“小说是劝人的”传统,承载基本的道德价值观,是非判断分明, 包含仁、义、礼、智、信、善恶有报等正能量价值观。但网络小说并没有停留在 古典的道德价值观上,而是和现代小说相通,融入现代的价值理念,表现个人勤 奋努力的意义。网络故事的场景设定是虚拟的,但人物的精、气、神是当下的。 网络小说要吸引读者,常采用一些基本的故事套路。受商业化的驱动,网络小说 需要快速更新,借用套路,是难度最小的写法,导致许多部小说好像是一部小说, 跟风、同质化倾向严重。这是网络小说面临的困境。但是即便是借用同样套路的 作品也有高下之分,决定作品质量的不仅是故事模式,还有语言表达能力、对故 事结构的把控力、对生活的洞察力、故事中人情事理的合理性、类型领域的开拓 性、细节深处的表现力等。在这些方面,网络文学需要向传统文学学习,网络作 家需要拓展阅读视野,深入生活,适当沉潜,提高修养,超越商业化的局限,提 升作品的艺术境界。 (摘编自《网络文学何以有效对接文学传统》,2017 年 12 月 11 日《光明日报》) 材料二: 现实类题材网络文学:以当代的现实社会为背景,描写真实生活中的情节、展现 现实矛盾的小说,部分故事情节中可以加入少量幻想类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