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宣城市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宣城一模)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元杂剧作者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坚守 李代宽 元代初年废除科举制度后,基本上断绝了文人的进仕之路,许多文人走向社会底 层,与民间艺人(如红字李二、花李郎等)相结合,组织“书会”从事杂剧创作 但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等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已经深深根植于他们的心中,元 杂剧作者们不可避免地要将自己接受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融入自己所塑造的戏 曲形象,这是元杂剧思想内容的主流。钟嗣成在《录鬼簿》记述与其“相知”的 “名公才人”时,多次赞赏他们的“浩然之气”,如宫天挺“豁然胸次扫尘埃”, 郑光祖“名香天下”,曾瑞“乐幽闲不解趋承”,施惠“道心清静绝无尘”,钟 嗣成自己也是“杜门养浩然之志”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仁”“义”“礼”“智”“信”等传统伦理道德因 素渗透到社会生活和思想意识的方方面面,伦理道德至上的观念已内化为人们的 思维模式和行为准则。尤其是面对元代没有受到教育的绝大多数社会底层民众 杂剧就承载了更多传统伦理道德教化的功能。李渔在《闲情偶寄·词曲部》中说: “因愚夫愚妇识字知书者少,劝使为善,诫使勿恶,其道无由,故设此种文词, 借优人说法,与大众齐听。”平民百姓热爱戏曲,重要的一条原因是他们把戏曲 中传达的伦理道德因素当作社会正义舆论的引导和现实生活的规范 从夏商周一直到元代,几千年的社会生活都在元杂剧中得到反映,上至帝王将相 下到农夫商贩,各阶层人物无不笼入笔端。《蝴蝶梦》中王老汉三个儿子,《焚 儿救母》中的张屠,《冯玉兰》中的冯玉兰,《虎头牌》中的山寿马,《窦娥冤》 中的窦娥,《降桑椹》中的蔡顺,都具有善良贤孝的光辉品格。“君子笃于亲, 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论语·泰伯》),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 基础是“仁”。“孝悌”是“仁”的前提,“入则孝,出则悌”(《论语·学而》) 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品德,这是一个家庭、家族乃至国家关系的伦理情感纽带。 元杂剧的作者希望注重加强个人道德修养,调节好人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社 会安宁的理想。《礼记·中庸》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杀狗劝夫》 《老生儿》《疏者下船》实质上传达的是亲亲才能修身,亲亲才能为政,亲亲才 是为人根本的观点。《礼记·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治家最重要的一条是教子有方,才能让子孙后代“立 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孟母三移》中的孟母,《剪发 待宾》中的陶母,《陈母教子》中的陈母,《九世同居》中的张公艺,《东堂老》 中的东堂老无不遵循这一传统并取得成功。《范张鸡黍》中的范式和张劭志同道 合,《替杀妻》中的张千为保护朋友而宁担罪责,更彰显了“朋友有信”这一传 统美德。 《豫让吞炭》《渑池会》《伊尹扶汤》《介子推》《单鞭夺槊》等杂剧塑造了豫 让、廉颇、蔺相如、伊尹、介子推、尉迟恭等忠贞报国的忠臣义士形象,即使是 《鲁斋郎》等杂剧中的包拯,《双献功》等杂剧中的李逵也是元杂剧作者们推崇 的标杆和楷模。《论语·里仁》里,曾子曾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苟
安徽省宣城市 2015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宣城一模)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试卷满分 150 分, 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 66 分) 一、(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元杂剧作者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坚守 李代宽 元代初年废除科举制度后,基本上断绝了文人的进仕之路,许多文人走向社会底 层,与民间艺人(如红字李二、花李郎等)相结合,组织“书会”从事杂剧创作。 但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等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已经深深根植于他们的心中,元 杂剧作者们不可避免地要将自己接受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融入自己所塑造的戏 曲形象,这是元杂剧思想内容的主流。钟嗣成在《录鬼簿》记述与其“相知”的 “名公才人”时,多次赞赏他们的“浩然之气”,如宫天挺“豁然胸次扫尘埃”, 郑光祖“名香天下”,曾瑞“乐幽闲不解趋承”,施惠“道心清静绝无尘”,钟 嗣成自己也是“杜门养浩然之志”。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仁”“义”“礼”“智”“信”等传统伦理道德因 素渗透到社会生活和思想意识的方方面面,伦理道德至上的观念已内化为人们的 思维模式和行为准则。尤其是面对元代没有受到教育的绝大多数社会底层民众, 杂剧就承载了更多传统伦理道德教化的功能。李渔在《闲情偶寄·词曲部》中说: “因愚夫愚妇识字知书者少,劝使为善,诫使勿恶,其道无由,故设此种文词, 借优人说法,与大众齐听。”平民百姓热爱戏曲,重要的一条原因是他们把戏曲 中传达的伦理道德因素当作社会正义舆论的引导和现实生活的规范。 从夏商周一直到元代,几千年的社会生活都在元杂剧中得到反映,上至帝王将相 下到农夫商贩,各阶层人物无不笼入笔端。《蝴蝶梦》中王老汉三个儿子,《焚 儿救母》中的张屠,《冯玉兰》中的冯玉兰,《虎头牌》中的山寿马,《窦娥冤》 中的窦娥,《降桑椹》中的蔡顺,都具有善良贤孝的光辉品格。“君子笃于亲, 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论语·泰伯》),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 基础是“仁”。“孝悌”是“仁”的前提,“入则孝,出则悌”(《论语·学而》) 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品德,这是一个家庭、家族乃至国家关系的伦理情感纽带。 元杂剧的作者希望注重加强个人道德修养,调节好人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社 会安宁的理想。《礼记·中庸》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杀狗劝夫》 《老生儿》《疏者下船》实质上传达的是亲亲才能修身,亲亲才能为政,亲亲才 是为人根本的观点。《礼记·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治家最重要的一条是教子有方,才能让子孙后代“立 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孟母三移》中的孟母,《剪发 待宾》中的陶母,《陈母教子》中的陈母,《九世同居》中的张公艺,《东堂老》 中的东堂老无不遵循这一传统并取得成功。《范张鸡黍》中的范式和张劭志同道 合,《替杀妻》中的张千为保护朋友而宁担罪责,更彰显了“朋友有信”这一传 统美德。 《豫让吞炭》《渑池会》《伊尹扶汤》《介子推》《单鞭夺槊》等杂剧塑造了豫 让、廉颇、蔺相如、伊尹、介子推、尉迟恭等忠贞报国的忠臣义士形象,即使是 《鲁斋郎》等杂剧中的包拯,《双献功》等杂剧中的李逵也是元杂剧作者们推崇 的标杆和楷模。《论语·里仁》里,曾子曾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苟
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只有从国家和整体利益至上的原则出发,在 个人对他人、对社会、对群体的关系上,“义以为上”“先义后利”才能引导 种文明不断前行,这也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一条主线 元杂剧作者们坚守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这一主线,是赢得广大观众的法宝。只有当 这种深层次的文化因素深深扎根于作品之中时,才能够使戏曲观众与戏剧作品之 间产生心灵的共鸣。 (选自《光明日报》2013年10月14日15版,有删改) 1.下列对元杂剧创作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代统治者废除科举制度后,文人们将关注点转向民间艺术,而书会这一组 织的成立又有力地推动了元杂剧的发展 B.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是元杂剧作者们坚守的主线,他们将这种观念融入戏 曲形象中,这是元杂剧思想内容的主流。 C.元杂剧中窦娥、孟母、张千这一类的人物形象寄寓了作者们希望通过加强个 人道德修养,实现家庭和睦、社会安宁的理想。 D.元杂剧题材广泛,从夏商周至元代的几千年的社会生活,帝王将相、农夫商 贩等各阶层人物形象都在元杂剧中得到展现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首先简介元杂剧产生的背景,然后以钟嗣成《录鬼簿》记述为证总说元 杂剧作者在塑造戏曲形象时将传统伦理道德观念融入作品的创作特点。 B.第二段从时代、文化的角度指出元杂剧承载着传统伦理道德教化的功能,在 引导社会正义舆论和规范人们的现实生活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C.三、四两段以高度概括的语言分别剖析了元杂剧中经典人物形象身上体现出 来的“仁”“义”“礼”“智”“信”等伦理道德内涵 第五段总结全文,强调了元杂剧作家坚守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意义,并明确 指出这是使戏曲观众与戏曲作品产生共鸣的途径。 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渔认为,元代科举制度的废除导致绝大多数社会底层民众不识字,因此需 要元杂剧这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来完成劝人为善的教化任务。 B.在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中,“孝悌”对家庭、家族乃至国家关系的维护起着重 要作用,就家庭关系而言,“孝”和“教子有方”又是相辅相成的 C.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一直强调国家和整体利益至上的原则,使“义以为上”“先 义后利”成为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 D.元杂剧作家只要将传统伦理道德这种深层次的文化因素深深扎根于自己的作 品中,就能使观众与作品产生共鸣,从而嬴得广大观众,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耐斋记 归有光 万安刘先生,来教昆山学。学有三先生,而先生所居称东斋。先是,两斋之衙 皆在讲堂东偏,近乃徙之西,颇为深远清秘。先生至,则扁其居曰耐斋。 予尝访先生于斋中,于时秋风飒然,黄叶满庭,户外无履迹。独一卒衣皂衣,承 迎左右,为进茗浆。因坐语久之。 先生曰:“吾为是官,秩卑而禄微,月费廪米三石,具镀粥,养妻子,常不给, 为耐贫。上官行县,吾于职事无所辖,往往率诸生郊迎,至则随令、丞、簿拜趋
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只有从国家和整体利益至上的原则出发,在 个人对他人、对社会、对群体的关系上,“义以为上”“先义后利”才能引导一 种文明不断前行,这也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一条主线。 元杂剧作者们坚守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这一主线,是赢得广大观众的法宝。只有当 这种深层次的文化因素深深扎根于作品之中时,才能够使戏曲观众与戏剧作品之 间产生心灵的共鸣。 (选自《光明日报》2013 年 10 月 14 日 15 版,有删改) 1.下列对元杂剧创作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元代统治者废除科举制度后,文人们将关注点转向民间艺术,而书会这一组 织的成立又有力地推动了元杂剧的发展。 B.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是元杂剧作者们坚守的主线,他们将这种观念融入戏 曲形象中,这是元杂剧思想内容的主流。 C.元杂剧中窦娥、孟母、张千这一类的人物形象寄寓了作者们希望通过加强个 人道德修养,实现家庭和睦、社会安宁的理想。 D.元杂剧题材广泛,从夏商周至元代的几千年的社会生活,帝王将相、农夫商 贩等各阶层人物形象都在元杂剧中得到展现。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第一段首先简介元杂剧产生的背景,然后以钟嗣成《录鬼簿》记述为证总说元 杂剧作者在塑造戏曲形象时将传统伦理道德观念融入作品的创作特点。 B.第二段从时代、文化的角度指出元杂剧承载着传统伦理道德教化的功能,在 引导社会正义舆论和规范人们的现实生活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C.三、四两段以高度概括的语言分别剖析了元杂剧中经典人物形象身上体现出 来的“仁”“义”“礼”“智”“信”等伦理道德内涵。 D.第五段总结全文,强调了元杂剧作家坚守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意义,并明确 指出这是使戏曲观众与戏曲作品产生共鸣的途径。 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李渔认为,元代科举制度的废除导致绝大多数社会底层民众不识字,因此需 要元杂剧这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来完成劝人为善的教化任务。 B.在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中,“孝悌”对家庭、家族乃至国家关系的维护起着重 要作用,就家庭关系而言,“孝”和“教子有方”又是相辅相成的。 C.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一直强调国家和整体利益至上的原则,使“义以为上”“先 义后利”成为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 D.元杂剧作家只要将传统伦理道德这种深层次的文化因素深深扎根于自己的作 品中,就能使观众与作品产生共鸣,从而赢得广大观众。 二、(3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耐斋记 归有光 万安刘先生,来教昆山学。学有三先生,而先生所居称东斋。先是,两斋之衙, 皆在讲堂东偏,近乃徙之西,颇为深远清秘。先生至,则扁其居曰耐斋。 予尝访先生于斋中,于时秋风飒然,黄叶满庭,户外无履迹。独一卒衣皂衣,承 迎左右,为进茗浆。因坐语久之。 先生曰:“吾为是官,秩卑而禄微,月费廪米三石,具饘粥,养妻子,常不给, 为耐贫。上官行县,吾于职事无所辖,往往率诸生郊迎,至则随令、丞、簿拜趋
唯诺,为耐辱。久任之法不行,官无崇卑,率以期月迁徙速化,而吾官常不迁, 为耐久。有是三耐,吾是以名吾斋。”予既别去,一日,使弟子沈孝来求《斋 记》。 昔孟子论士不为道,至于为贫而仕,惟抱关击柝为宜。夫舍学者之职业而为抱 关击柝,盖亦有甚不得已者矣。惟近代学官与书院山长之设,以待夫士之有道而 不任职者,盖为贫与为道兼行而不悖。此其法足以优天下之学士,为特愈于前世 也,故当时号博士官为清高。虽然,求为清高,而其间容有不能耐者。夫使其不 能耐,则虽博士官不可为矣。使其能耐,如孟子所谓抱关击柝可也。扬雄有言 “非夷、齐而是柳下惠。”“首阳为拙,柱下为工。”士之立身,各有所处 夫使其能耐,虽至于大臣宰相可也。 因书其说,使孝归而质之先生云 (选自《归有光文选》) [注]①抱关击柝:守门和巡夜的人。泛指位卑禄薄的小官。②首阳:指伯夷叔齐 不食周粟而饿死在首阳山中。③老子曾在周朝任柱下史的官职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则扁其居曰耐斋扁:做匾 B.率以期月迁徙速化率:大致 C.柱下为工工:聪明 D.使孝归而质之先生云质:质疑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因坐语久之相如因持璧却立 B.吾是以名吾斋忽魂季以魄动 至于为贫而仕吾尝终日而思矣 D.夫使其不能耐路漫漫其修远兮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是归有光为昆山县学训导刘先生而作,雅洁简练的文词中既有对刘先生 遭际的同情,也有对其坚守的支持与鼓励。 B.全文分三个层次,第一层简介刘先生的来历和巨止,第二层记述刘先生“三 耐”说的内容,第三层生发议论,洞见肺腑。 C.“秋风飒然,黄叶满庭,户外无履迹”不仅仅是环境描写,更是借此褒扬刘 先生谢绝世俗往来、潜心治学的可贵品质。 D.归有光在文中以传统儒家思想为依旧,就刘先生所言“耐贫”“耐辱”“耐 久”立论,引经据典,阐发了“士之立身”的原则。 7.把原文中面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独一卒衣皂衣,承迎左右,为进茗浆。(4分) (2)上官行县,吾于职事无所辖,往往率诸生郊迎,至则随令、丞、簿拜趋唯 诺,为耐辱。(6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小圣乐·骤雨打新荷 元好问 绿叶阴浓,遍池亭水阁,偏趁凉多。海榴初绽,朵朵簇红罗。老燕携雏弄语,有 高柳鸣蝉相和。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新荷。 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命友邀宾玩赏, 对芳樽浅酌低歌。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
唯诺,为耐辱。久任之法不行,官无崇卑,率以期月迁徙速化,而吾官常不迁, 为耐久。有是三耐,吾是以名吾斋。” 予既别去,一日,使弟子沈孝来求《斋 记》。 昔孟子论士不为道,至于为贫而仕,惟抱关击柝①为宜。夫舍学者之职业而为抱 关击柝,盖亦有甚不得已者矣。惟近代学官与书院山长之设,以待夫士之有道而 不任职者,盖为贫与为道兼行而不悖。此其法足以优天下之学士,为特愈于前世 也,故当时号博士官为清高。虽然,求为清高,而其间容有不能耐者。夫使其不 能耐,则虽博士官不可为矣。使其能耐,如孟子所谓抱关击柝可也。扬雄有言: “非夷、齐而是柳下惠。”“首阳②为拙,柱下③为工。”士之立身,各有所处。 夫使其能耐,虽至于大臣宰相可也。 因书其说,使孝归而质之先生云。 (选自《归有光文选》) [注]①抱关击柝:守门和巡夜的人。泛指位卑禄薄的小官。②首阳:指伯夷叔齐 不食周粟而饿死在首阳山中。③老子曾在周朝任柱下史的官职。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则扁其居曰耐斋 扁:做匾 B.率以期月迁徙速化 率:大致 C.柱下为工 工:聪明 D.使孝归而质之先生云 质:质疑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因坐语久之 相如因持璧却立 B.吾是以名吾斋 忽魂季以魄动 C.至于为贫而仕 吾尝终日而思矣 D.夫使其不能耐 路漫漫其修远兮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本文是归有光为昆山县学训导刘先生而作,雅洁简练的文词中既有对刘先生 遭际的同情,也有对其坚守的支持与鼓励。 B.全文分三个层次,第一层简介刘先生的来历和巨止,第二层记述刘先生“三 耐”说的内容,第三层生发议论,洞见肺腑。 C.“秋风飒然,黄叶满庭,户外无履迹”不仅仅是环境描写,更是借此褒扬刘 先生谢绝世俗往来、潜心治学的可贵品质。 D.归有光在文中以传统儒家思想为依旧,就刘先生所言“耐贫”“耐辱”“耐 久”立论,引经据典,阐发了“士之立身”的原则。 7.把原文中面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独一卒衣皂衣,承迎左右,为进茗浆。(4 分) (2)上官行县,吾于职事无所辖,往往率诸生郊迎,至则随令、丞、簿拜趋唯 诺,为耐辱。(6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8~9 题。 小圣乐·骤雨打新荷 元好问 绿叶阴浓,遍池亭水阁,偏趁凉多。海榴初绽,朵朵簇红罗。老燕携雏弄语,有 高柳鸣蝉相和。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新荷。 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命友邀宾玩赏, 对芳樽浅酌低歌。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
8.上阕“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新荷”历来为人称道,请选两个角度作简要 赏析。(4分) 9.有人说,本词表达诗人乐天知命的情怀,有人说是抒发了诗人失意苦闷之情。 你认为呢?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4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 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③ 甲: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① ③,④。⑤,⑥。 乙:①心非木石岂无感?。(鲍照《拟行路难》) ②东船西舫悄无言 (白居易《琵琶行》) ③,水随天去秋无际。(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④子曰:“见贤思齐焉, (《论语十则》) ⑤,嬴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⑥,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三、(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秋夜 于德北 那年深秋,佳卫突然打电话给我 他说:“我们去郊外旅行吧。 对于他的提议我当然高兴,可也颇为犹豫,因为深秋这个季节实在不适合去郊外 旅行。在北方,这个季节早晚已经有霜了。 但佳卫坚持。 我说:“这回怎么有时间了?” 电话那端,他只是笑,没有回答。 我们所说的郊外叫土门岭,是个半丘陵地区。我们认识住在那里的一位农民诗人, 我们特别想吃他家的豆饭,烀土豆,炸辣椒酱,萝卜大葱白菜心儿。我们给农民 诗人打电话,说我们要去。他当然高兴极了,早早地站在村口接我们 那一天,我,佳卫,农民诗人一一他叫老李,我们都是兴奋的。 在这样一个以赚钱为荣的社会里,三个早已告别了蔷薇花一样的青春岁月的典型 意义上的中年人,还能围着热炕头,围着小饭桌,热情奔放地背诵阿赫玛托娃、 普希金,背诵叶芝、雪莱、泰戈尔,实在是不容易了 你让我奇怪又高兴的是,那一天,佳卫喝了不少酒 在我的印象里,他是从来不喝酒的。 就这样,天不知不觉地黑了 正在酒兴上的老李突然说:“我们去点篝火吧!” “好啊!好啊!”我欣然同意 篝火就架在老李家的地里 庄稼已经收回仓了,秸秆还没有拉走,一捆一捆地横在田垄上,月光清清地洒下 来,大地一片银白。我们把干透的秸秆支在壕坝上,欢呼着,跳跃着,孩子似的 把它们点燃。 篝火燃起来了,把我们的脸映得又红又亮。 我们接着背诗吧。”佳卫说。 受到篝火的感染,我们诗兴大发
8.上阕“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新荷”历来为人称道,请选两个角度作简要 赏析。(4 分) 9.有人说,本词表达诗人乐天知命的情怀,有人说是抒发了诗人失意苦闷之情。 你认为呢?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4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 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 分) 甲: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① ,② 。③ ,④ 。⑤ ,⑥ 。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乙:①心非木石岂无感? 。 (鲍照《拟行路难》) ②东船西舫悄无言, 。 (白居易《琵琶行》) ③ ,水随天去秋无际。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④子曰:“见贤思齐焉, 。” (《论语十则》) ⑤ ,赢粮而景从。 (贾谊《过秦论》) ⑥ ,用之如泥沙? (杜牧《阿房宫赋》) 三、(2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 秋 夜 于德北 那年深秋,佳卫突然打电话给我。 他说:“我们去郊外旅行吧。” 对于他的提议我当然高兴,可也颇为犹豫,因为深秋这个季节实在不适合去郊外 旅行。在北方,这个季节早晚已经有霜了。 但佳卫坚持。 我说:“这回怎么有时间了?” 电话那端,他只是笑,没有回答。 我们所说的郊外叫土门岭,是个半丘陵地区。我们认识住在那里的一位农民诗人, 我们特别想吃他家的豆饭,烀土豆,炸辣椒酱,萝卜大葱白菜心儿。我们给农民 诗人打电话,说我们要去。他当然高兴极了,早早地站在村口接我们。 那一天,我,佳卫,农民诗人——他叫老李,我们都是兴奋的。 在这样一个以赚钱为荣的社会里,三个早已告别了蔷薇花一样的青春岁月的典型 意义上的中年人,还能围着热炕头,围着小饭桌,热情奔放地背诵阿赫玛托娃、 普希金,背诵叶芝、雪莱、泰戈尔,实在是不容易了。 你让我奇怪又高兴的是,那一天,佳卫喝了不少酒。 在我的印象里,他是从来不喝酒的。 就这样,天不知不觉地黑了。 正在酒兴上的老李突然说:“我们去点篝火吧!” “好啊!好啊!”我欣然同意。 篝火就架在老李家的地里。 庄稼已经收回仓了,秸秆还没有拉走,一捆一捆地横在田垄上,月光清清地洒下 来,大地一片银白。我们把干透的秸秆支在壕坝上,欢呼着,跳跃着,孩子似的 把它们点燃。 篝火燃起来了,把我们的脸映得又红又亮。 “我们接着背诗吧。”佳卫说。 受到篝火的感染,我们诗兴大发
我先来。 你我背诵的是英国诗人魏尔伦的《三年以后》 接着是老李。 他背诵的是美国诗人惠特曼的《在路易斯安娜我看见一株活着的橡树正在生长》 接着是佳卫 他背诵的是俄国诗人普希金的《致大海》 “再见吧,大海!你壮观的美色,将永远不会被我遗忘;我将久久地、久久地听 着,你黄昏时分的轰响。心里充满了你,我将要把,你的山岩,你的港湾,你的 光和影,你的流花的喋喋,带到森林,带到寂静的荒原 在抖动的火光中,我看见佳卫的脸上滑过一串晶莹的泪花。 他喃喃地说:“我是那么恨火,可现在我突然发现,我又那么爱它!” 补记 佳卫离开我们已经很多年了,他是一位诗人,发表过很多美丽的诗章。除了诗人 的桂冠,他还是我们这个城市一个区的消防中队的中队长。我所说的那年秋夜 他已经复员了,离开了他热爱的工作。我永远忘不了他,忘不了那年秋夜他脸上 的泪水一一因为,就在事隔不久的一场救火战斗中,他牺牲了。他已经复员了, 完全可以远离火场,可他像一只美丽的飞蛾一样,最终融化在让他恨、让他爱的 烈火中。 他不是飞蛾,而是风凰,我相信他不是飞蛾,而是凤凰,我相信,他涅了 老李还在土门岭种地,前不久,他来电话,对我说:“又秋收了,要是佳卫活着 就好了,我们又可以去点篝火了。” 听了他的话,我哭了。 11.小说中的佳卫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12.这篇微型小说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形式,作者为何要采用这种写法?请结合 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13.请简要稳中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6分) 庄稼已经收回仓了,秸秆还没有拉走,一捆一捆地横在田垄上,月光清清地洒下 来,大地一片银白 14.文末的“补记”是在小说主体时间之外的补充叙述,作者为何要这样安排 请据此谈谈你的理解。(8分) 第Ⅱ卷(表选题共84分) 四、(24分) 15.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绸缪/谬论搭讪/赡养浅尝辄止/流水浅浅 B.勘察/难堪叱咤/惊诧重整旗鼓/积重难返 C.羞赧/赦免奇葩/芭蕉久假不归/狐假虎威 D.誊写/眷属叨扰/淘洗称兄道弟/称心如意 16.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A.对弈严竣欲盖弥彰姗姗来迟 B.真谛焦躁立竿见影鞭辟入里 C.炫目淬火奋发图强再接再厉 D.嘻闹倾泻置若罔闻声名鹊起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我先来。 你我背诵的是英国诗人魏尔伦的《三年以后》。 接着是老李。 他背诵的是美国诗人惠特曼的《在路易斯安娜我看见一株活着的橡树正在生长》。 接着是佳卫。 他背诵的是俄国诗人普希金的《致大海》。 “再见吧,大海!你壮观的美色,将永远不会被我遗忘;我将久久地、久久地听 着,你黄昏时分的轰响。心里充满了你,我将要把,你的山岩,你的港湾,你的 光和影,你的流花的喋喋,带到森林,带到寂静的荒原。” 在抖动的火光中,我看见佳卫的脸上滑过一串晶莹的泪花。 他喃喃地说:“我是那么恨火,可现在我突然发现,我又那么爱它!” 补记: 佳卫离开我们已经很多年了,他是一位诗人,发表过很多美丽的诗章。除了诗人 的桂冠,他还是我们这个城市一个区的消防中队的中队长。我所说的那年秋夜, 他已经复员了,离开了他热爱的工作。我永远忘不了他,忘不了那年秋夜他脸上 的泪水——因为,就在事隔不久的一场救火战斗中,他牺牲了。他已经复员了, 完全可以远离火场,可他像一只美丽的飞蛾一样,最终融化在让他恨、让他爱的 烈火中。 他不是飞蛾,而是凤凰,我相信他不是飞蛾,而是凤凰,我相信,他涅了! 老李还在土门岭种地,前不久,他来电话,对我说:“又秋收了,要是佳卫活着 就好了,我们又可以去点篝火了。” 听了他的话,我哭了。 11.小说中的佳卫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4 分) 12.这篇微型小说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形式,作者为何要采用这种写法?请结合 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 分) 13.请简要稳中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6 分) 庄稼已经收回仓了,秸秆还没有拉走,一捆一捆地横在田垄上,月光清清地洒下 来,大地一片银白。 14.文末的“补记”是在小说主体时间之外的补充叙述,作者为何要这样安排? 请据此谈谈你的理解。(8 分) 第Ⅱ卷(表选题 共 84 分) 四、(24 分) 15.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不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绸缪/谬论 搭讪/赡养 浅尝辄止/流水浅浅 B.勘察/难堪 叱咤/惊诧 重整旗鼓/积重难返 C.羞赧/赦免 奇葩/芭蕉 久假不归/狐假虎威 D.誊写/眷属 叨扰/淘洗 称兄道弟/称心如意 16.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 分) A.对弈 严竣 欲盖弥彰 姗姗来迟 B.真谛 焦躁 立竿见影 鞭辟入里 C.炫目 淬火 奋发图强 再接再厉 D.嘻闹 倾泻 置若罔闻 声名鹊起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