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调研测试 高一语文试卷 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 钟。 考生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 贴的条形码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 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 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今年中央美院研究生毕业画展中,署名“夏语冰”的多幅绘画作品引起关注。近日,这位 创造力不遑多让的“夏语冰”身份被揭晓,原来它就是以会写诗闻名并且己经出版诗集的人工 智能机器人。据研发人员介绍,该智能机器人在对过往400年艺术史上236位人类画家画作 进行学习后,原生绘画创作能力已经具备一定水准。人工智能技术在进入文艺领域之后,凭 借超强学习能力、记忆能力和迅捷高效的创作优势,正在拿出越来越多的作品成果,显露出 人工智能技术在文艺生产和文化市场方面的诸多可能。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创作吗?”正成为一些人焦虑的问题。目前我们实际拥 有的是弱人工智能,它具备人类一些高端技能,但在情感、意识等方面与人类差之千里。即 便如此,人工智能的进入依然促使我们反观人类自身创作的特点与优长 越是面临技术 冲击越要端正和坚定本体价值,同时在文艺观念和创作实践上越要有新的突破和追求。 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工智能机器人想要成为诗人徐志摩,它需要做些什么?它要 拥有徐志摩的阅读量,最大限度接近他的创作素材:其次,它要学习徐志摩同时代其他诗人 的诗,因为徐志摩的诗歌特色是在与其他诗人诗歌的关系中呈现出来的,必须掌握当时其他
宣城市 2018—2019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调研测试 高一语文试卷 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 钟。 考生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 贴的条形码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 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 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今年中央美院研究生毕业画展中,署名“夏语冰”的多幅绘画作品引起关注。近日,这位 创造力不遑多让的“夏语冰”身份被揭晓,原来它就是以会写诗闻名并且已经出版诗集的人工 智能机器人。据研发人员介绍,该智能机器人在对过往 400 年艺术史上 236 位人类画家画作 进行学习后,原生绘画创作能力已经具备一定水准。人工智能技术在进入文艺领域之后,凭 借超强学习能力、记忆能力和迅捷高效的创作优势,正在拿出越来越多的作品成果,显露出 人工智能技术在文艺生产和文化市场方面的诸多可能。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创作吗?”正成为一些人焦虑的问题。目前我们实际拥 有的是弱人工智能,它具备人类一些高端技能,但在情感、意识等方面与人类差之千里。即 便如此,人工智能的进入依然促使我们反观人类自身创作的特点与优长———越是面临技术 冲击越要端正和坚定本体价值,同时在文艺观念和创作实践上越要有新的突破和追求。 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工智能机器人想要成为诗人徐志摩,它需要做些什么?它要 拥有徐志摩的阅读量,最大限度接近他的创作素材;其次,它要学习徐志摩同时代其他诗人 的诗,因为徐志摩的诗歌特色是在与其他诗人诗歌的关系中呈现出来的,必须掌握当时其他
诗人的特点,才能更好凸显徐志摩的诗歌特质。但这样,它就能创作出徐志摩的诗了吗?不, 它还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徐志摩的人生经历。所谓“功夫在诗外”,人工智能只有具备徐志 摩的人生经历,还原他的所有体验,才有可能真正创作出类似徐志摩的诗来。 没有人生,我们无法理解诗和艺术。人工智能正是在这里遭遇滑铁卢。据研究,尽管人 工智能具有令人炫目的高超技能,却很难模仿人类基本、无意识的直觉。它可以轻易学会下 棋,但一个婴儿都可以做到的感知世界,人工智能却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艰难训练,甚至即 便如此也未必学会。文艺创作就是这样一座人工智能很难翻越的山峰。创作并非仅仅是遣词 造句,它建基于生命体验之上,来自人生际遇和内在情感,基底是整个人生和人所处的整个 世界。在形式层面,人类未必会比人工智能厉害,但是将形式与生命体验深切关联在一起、 创造出更优美、更有冲击力的作品,人工智能没法与人类相比。这是人类创作的不可替代性 是人类创作的真正尊严 正如有人所说,机器人写诗不是要代替人写诗,而是帮助人把诗写得更好。人工智能和 人类在创作上各有优劣,重要的不是孰优孰劣,而是如何发挥人工智能作用,帮助我们提升 创作品质和水准,让人类创作如虎添翼。就像以往每一次技术革新都将推动艺术创作革新 样,这一次,我们获得了一个比以往所有工具都更强大和更方便的工具。它将重塑艺术创作 格局,也将重塑我们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从长远来看,这场巨变难以避免。 人工智能来了,不仅仅带着它的作品来了。我们刚刚踏上这条道路,刚刚接触到人工智 能艺术创作,尚未思及深层问题。但毫无疑问,在不久的未来,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会对我 们的观念和实践带来越来越多的挑战。正视挑战,在挑战中发掘价值、抓住机遇,必将带来 艺术创作的新变化新收获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6月7日《正视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工智能技术在进入艺术领域后,凭借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将拿出许多作品成果,显露 出在文艺创作方面超越人类的诸多可能 B人工智能机器人凭借其学习能力能够掌握徐志摩所拥有的创作素材及其同时代其他 诗人的特点,并能创作出类似徐志摩的诗来 C.人类创作在形式层面不会超过人工智能,但在将形式与生命体验深切关联并创造出更 完美的作品方面,依然具有不可替代性。 D面临人工智能带来的技术冲击,我们既要对人类自身创作的长处满怀信心,也要抓住机遇 谋求创作观念和实践上的新突破
诗人的特点,才能更好凸显徐志摩的诗歌特质。但这样,它就能创作出徐志摩的诗了吗?不, 它还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徐志摩的人生经历。所谓“功夫在诗外”,人工智能只有具备徐志 摩的人生经历,还原他的所有体验,才有可能真正创作出类似徐志摩的诗来。 没有人生,我们无法理解诗和艺术。人工智能正是在这里遭遇滑铁卢。据研究,尽管人 工智能具有令人炫目的高超技能,却很难模仿人类基本、无意识的直觉。它可以轻易学会下 棋,但一个婴儿都可以做到的感知世界,人工智能却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艰难训练,甚至即 便如此也未必学会。文艺创作就是这样一座人工智能很难翻越的山峰。创作并非仅仅是遣词 造句,它建基于生命体验之上,来自人生际遇和内在情感,基底是整个人生和人所处的整个 世界。在形式层面,人类未必会比人工智能厉害,但是将形式与生命体验深切关联在一起、 创造出更优美、更有冲击力的作品,人工智能没法与人类相比。这是人类创作的不可替代性, 是人类创作的真正尊严。 正如有人所说,机器人写诗不是要代替人写诗,而是帮助人把诗写得更好。人工智能和 人类在创作上各有优劣,重要的不是孰优孰劣,而是如何发挥人工智能作用,帮助我们提升 创作品质和水准,让人类创作如虎添翼。就像以往每一次技术革新都将推动艺术创作革新一 样,这一次,我们获得了一个比以往所有工具都更强大和更方便的工具。它将重塑艺术创作 格局,也将重塑我们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从长远来看,这场巨变难以避免。 人工智能来了,不仅仅带着它的作品来了。我们刚刚踏上这条道路,刚刚接触到人工智 能艺术创作,尚未思及深层问题。但毫无疑问,在不久的未来,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会对我 们的观念和实践带来越来越多的挑战。正视挑战,在挑战中发掘价值、抓住机遇,必将带来 艺术创作的新变化新收获。 (选自《人民日报》2019 年 6 月 7 日《正视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人工智能技术在进入艺术领域后,凭借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将拿出许多作品成果,显露 出在文艺创作方面超越人类的诸多可能。 B.人工智能机器人凭借其学习能力能够掌握徐志摩所拥有的创作素材及其同时代其他 诗人的特点,并能创作出类似徐志摩的诗来。 C.人类创作在形式层面不会超过人工智能,但在将形式与生命体验深切关联并创造出更 完美的作品方面,依然具有不可替代性。 D.面临人工智能带来的技术冲击,我们既要对人类自身创作的长处满怀信心,也要抓住机遇, 谋求创作观念和实践上的新突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由中央美院研究生毕业画展出现人工智能机器人的作品引出话题,由人们的焦虑疑问 而展开议论 B文章通过创作徐志摩诗歌这一实例,论证了人工智能机器人要创作出类似徐志摩诗作的诸 多创作要素 C.文章分析了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领域的优势和不足,指出利用人工智能可以帮助人们提高 创作水平。 D文章结尾指出,我们若能积极面对人工智能对艺术创作的挑战,未来的艺术创作定将出现 新的局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目前人工智能具备了人类的高端技能,但在情感意识等方面远不如人类,还只属于弱人工 智能 B.人工智能技术在创作领域的尝试启示我们深入思考艺术创作未来的发展,将推动艺术创作 的革新 C.人工智能因难以获得人类基本、无意识的直觉而难以感知这个世界,所以很难有真正的文 艺创作。 D.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使我们获得了一个强大而便捷的工具,文艺创作领域将难以避免地发 生巨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4~6题 材料一 什么是数据?数据(data)在拉丁文里是“已知”的意思,在英文中的一个解释是“一组事 实的集合,从中可以分析出结论”。笼统地说,凡是用某种载体记录下来的、能反映自然界 和人类社会某种信息的,就可称之为数据。古人“结绳记事”,打了结的绳子就是数据。步入 现代社会,信息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丰富,载体也越来越多 什么是大数据呢?量的增多,是人们对大数据的第一个认识。随着科技发展,各个领域 的数据量都在迅猛增长。有研究发现,近年来,数字数据的数量每3年多就会翻一番 大数据区别于数据,还在于数据的多样性。正如高德纳咨询公司研究报告指出的,数据 的爆炸是三维的、立体的。所谓的三维,除了指数据量快速增大外,还指数据增长速度的加 快,以及数据的多样性,即数据的来源、种类不断增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由中央美院研究生毕业画展出现人工智能机器人的作品引出话题,由人们的焦虑疑问 而展开议论。 B.文章通过创作徐志摩诗歌这一实例,论证了人工智能机器人要创作出类似徐志摩诗作的诸 多创作要素。 C.文章分析了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领域的优势和不足,指出利用人工智能可以帮助人们提高 创作水平。 D.文章结尾指出,我们若能积极面对人工智能对艺术创作的挑战,未来的艺术创作定将出现 新的局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目前人工智能具备了人类的高端技能,但在情感意识等方面远不如人类,还只属于弱人工 智能。 B.人工智能技术在创作领域的尝试启示我们深入思考艺术创作未来的发展,将推动艺术创作 的革新。 C.人工智能因难以获得人类基本、无意识的直觉而难以感知这个世界,所以很难有真正的文 艺创作。 D.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使我们获得了一个强大而便捷的工具,文艺创作领域将难以避免地发 生巨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 4~6 题。 材料一: 什么是数据?数据(data)在拉丁文里是“已知”的意思,在英文中的一个解释是“一组事 实的集合,从中可以分析出结论”。笼统地说,凡是用某种载体记录下来的、能反映自然界 和人类社会某种信息的,就可称之为数据。古人“结绳记事”,打了结的绳子就是数据。步入 现代社会,信息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丰富,载体也越来越多。 什么是大数据呢?量的增多,是人们对大数据的第一个认识。随着科技发展,各个领域 的数据量都在迅猛增长。有研究发现,近年来,数字数据的数量每 3 年多就会翻一番。 大数据区别于数据,还在于数据的多样性。正如高德纳咨询公司研究报告指出的,数据 的爆炸是三维的、立体的。所谓的三维,除了指数据量快速增大外,还指数据增长速度的加 快,以及数据的多样性,即数据的来源、种类不断增加
数据是一种资源,但数据又跟煤、石油等物质性资源不一样。物质性资源不可再生,你 用多了,别人就用少了,因而很难共享。数据可以重复使用,不断产生新的价值。大数据资 源的使用是非恶性竞争的,共享的前提下,更能够制造双赢。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数据如果 不被融合、联系在一起,也不能称之为大数据。 选自刘军《大数据是“原油”,不是“汽油”》 材料二: 5月12日,2019首届天府大数据与数字经济发展论坛在成都召开,作为本次论坛的重 要成果,《2018全球大数据发展分析报告》在当天正式发布 就全球趋势而言,2018年大数据市场总体价值约420亿美元,其中大数据软件市场价 值约140亿美元。该报告预估,大数据服务和硬件市场规模在经历2016-2022年的快速增 长后,将放缓增长趋势,而大数据软件市场规模仍将保持10年的高速增长。 与此同时,伴随21世纪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爆发式发展,世界各国无一不在觊觎着红 利可观的大数据市场,但由于各国基础实力、政策措施等方面的差异,全球大数据发展正面 临不均衡的市场分布问题。报告对世界主要国家政府大数据开放建设程度的分析,韩国、加 拿大、美国、法国、印度、日本处于领先地位,新加坡、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德国 俄罗斯处于第二梯队,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等国家开放数据程度与上述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各国分值呈现较大差距。 以全球大数据发展情况为背景,报告进一步分析到,中国政府数据共享开放正处于积极 快速发展的阶段。中国政府开放数据的实施路径是由地方政府数据开放为点,逐渐形成国家 层面的数据开放。从具体数据来看,中国的大数据产业相关人才数量占全球总数的595% 排名第一,其次为占比224%的美国。另外,2018年中国大数据领域论文被引用次数和相 关技术专利数量在全球比例均超过了美国,并呈现持续上升趋势。 在此优势之下,中国如何实现后发赶超?报告指出,政府掌握着70%左右的高价值数 据集,因此,政府大数据汇聚共享开放将是实现数据全面共享开放、进而更好发挥其价值的 关键 选自2019年5月13日《成都商报》 材料三:
数据是一种资源,但数据又跟煤、石油等物质性资源不一样。物质性资源不可再生,你 用多了,别人就用少了,因而很难共享。数据可以重复使用,不断产生新的价值。大数据资 源的使用是非恶性竞争的,共享的前提下,更能够制造双赢。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数据如果 不被融合、联系在一起,也不能称之为大数据。 ——选自刘军《大数据是“原油”,不是“汽油”》 材料二: 5 月 12 日,2019 首届天府大数据与数字经济发展论坛在成都召开,作为本次论坛的重 要成果,《2018 全球大数据发展分析报告》在当天正式发布。 就全球趋势而言,2018 年大数据市场总体价值约 420 亿美元,其中大数据软件市场价 值约 140 亿美元。该报告预估,大数据服务和硬件市场规模在经历 2016-2022 年的快速增 长后,将放缓增长趋势,而大数据软件市场规模仍将保持 10 年的高速增长。 与此同时,伴随 21 世纪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爆发式发展,世界各国无一不在觊觎着红 利可观的大数据市场,但由于各国基础实力、政策措施等方面的差异,全球大数据发展正面 临不均衡的市场分布问题。报告对世界主要国家政府大数据开放建设程度的分析,韩国、加 拿大、美国、法国、印度、日本处于领先地位,新加坡、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德国、 俄罗斯处于第二梯队,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等国家开放数据程度与上述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各国分值呈现较大差距。 以全球大数据发展情况为背景,报告进一步分析到,中国政府数据共享开放正处于积极 快速发展的阶段。中国政府开放数据的实施路径是由地方政府数据开放为点,逐渐形成国家 层面的数据开放。从具体数据来看,中国的大数据产业相关人才数量占全球总数的 59.5%, 排名第一,其次为占比 22.4%的美国。另外,2018 年中国大数据领域论文被引用次数和相 关技术专利数量在全球比例均超过了美国,并呈现持续上升趋势。 在此优势之下,中国如何实现后发赶超?报告指出,政府掌握着 70%左右的高价值数 据集,因此,政府大数据汇聚共享开放将是实现数据全面共享开放、进而更好发挥其价值的 关键。 ——选自 2019 年 5 月 13 日《成都商报》 材料三:
82.3% 809% 7.5% 8.6% 5.8% 4.4% °秀 1天2天3天4天 1天2天3天4天 2011>》>>》>>>>[2018年 2017-2018贵阳数博会参会人员停留天数比较图 中餐厅 停车场 超级市场 娱乐场所 医药店 26.6% 商场 23.2% 宾馆酒店19.2% 公交车站■169% 运动场馆[13% 银行E2% 上图为2019年数博会会展中心3公里范围内,各类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同比增长率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相对于数据来说,大数据不仅具有数据的量不断增多的特点,而且还具有数据的多样性的 特点 B与不可再生的物质性资源不同,数据作为一种人类资源,可以重复使用,能不断产生新的 价值 C.虽然各国都想霸占大数据市场,但各国具体情况的差异使得全球大数据市场发展分布并不 均衡
上图为 2019 年数博会会展中心 3 公里范围内,各类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同比增长率。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相对于数据来说,大数据不仅具有数据的量不断增多的特点,而且还具有数据的多样性的 特点。 B.与不可再生的物质性资源不同,数据作为一种人类资源,可以重复使用,能不断产生新的 价值。 C.虽然各国都想霸占大数据市场,但各国具体情况的差异使得全球大数据市场发展分布并不 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