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宜城六校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期中联考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世界上有过宗族性的血缘组织的民族不乏其例,但像中华早期文明社会中所见 的宗族组织与政治权利同构的情形,却属罕见。古代中华文明中,宗庙所在地成 为聚落的中心,政治身份的世袭和宗主身份的传递相合,成为商、周文明社会国 家的突出特点。政治身份与宗法身份的合一,或政治身份依赖于宗法身份,发展 出一种治家与治国融为一体的政治形态和传统。 中国古代从西周到春秋的社会,其基本特点就是宗法性社会。这里所说的“宗法 性社会”是一个描述性的概念,并无褒贬之意,乃是指以亲属关系为其结构、以 亲属关系的原理和准则调节社会的一种社会类型。在宗法社会中,一切社会关系 都家族化了,宗法关系即是政治关系,政治关系即是宗法关系。故政治关系以及 其他社会关系,都依照宗法的亲属关系来规范。这样一种社会,在性质上近于梁 漱溟所说的“伦理本位的社会”。伦理关系的特点是在伦理关系中有等差、有秩 序,同时又有情义、有情分。因此,在这种关系的社会中,主导的原则不是法律 而是情义,重义务而不重权利。梁漱溟认为中国伦理本位的社会是脱胎于古宗法 社会,是不错的。 从早期中国文化的演进来看,夏、商、周的文化模式有所差别,但三代以来也发 展着一种连续性的气质,这种气质以黄河中下游文化为总体背景,在历史进程中 经由王朝对周边方国的统合力增强而逐渐形成。而这种气质在西周开始定型,经 过轴心时代的发展,演变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气质。这种文化气质在周代集中表 现为重孝、亲人、贵民、崇德。重孝不仅体现为殷商时期繁盛的祖先祭祀,在周 代礼乐文化中更强烈表现出对宗族成员的亲和情感,对人间生活和人际关系的热 爱,对家族家庭的义务和依赖。这种强调家族向心性而被人类学家称为亲族连带 的表现,都体现出古代中国人对自己和所处世界的一种价值态度。从而,这种 质与那些重视来生和神界,视人世与人生为纯粹幻觉,追求超自然的满足的取向 有很大不同,更倾向于积极的、社会性的、热忱而人道的价值取向 在孔子与早期儒家的思想和文化气质方面,与西周文化及其走向有着一脉相承的 连续性关系。没有周公就不会有传世的礼乐文明,没有周公就没有儒家的历史渊 源,孔子对周公的倾心敬仰,荀子以周公为第一代大儒,都早已明确指明儒家思 想的根源。可以说,西周礼乐文化是儒家产生的土壤,西周思想为孔子和早期儒 家提供了重要的世界观、政治哲学、伦理德性的基础。同时,西周文化又是三代 文化漫长演进的产物,经历了巫觋文化、祭祀文化而发展为礼乐文化,由原始宗 教、自然宗教发展为伦理宗教,形成了孔子和早期儒家思想产生的深厚根基。更 向前溯,从龙山文化以降,经历了中原不同区域文化的融合,在政治文化、宗教 文化、道德情感等不同领域逐渐地发展,并在西周开始定型成比较稳定的精神气 质,这种气质体现为崇德贵民的政治文化、孝悌和亲的伦理文化、文质彬彬的礼 乐文化、天民合一的存在信仰、远神近人的人本取向。因此,儒家思想与中国文 化发展的进程具有一种内在的联系,是中华文明时代初期以来文化自身连续发展
安徽省宣城六校 2016-2017 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期中联考 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在世界上有过宗族性的血缘组织的民族不乏其例,但像中华早期文明社会中所见 的宗族组织与政治权利同构的情形,却属罕见。古代中华文明中,宗庙所在地成 为聚落的中心,政治身份的世袭和宗主身份的传递相合,成为商、周文明社会国 家的突出特点。政治身份与宗法身份的合一,或政治身份依赖于宗法身份,发展 出一种治家与治国融为一体的政治形态和传统。 中国古代从西周到春秋的社会,其基本特点就是宗法性社会。这里所说的“宗法 性社会”是一个描述性的概念,并无褒贬之意,乃是指以亲属关系为其结构、以 亲属关系的原理和准则调节社会的一种社会类型。在宗法社会中,一切社会关系 都家族化了,宗法关系即是政治关系,政治关系即是宗法关系。故政治关系以及 其他社会关系,都依照宗法的亲属关系来规范。这样一种社会,在性质上近于梁 漱溟所说的“伦理本位的社会”。伦理关系的特点是在伦理关系中有等差、有秩 序,同时又有情义、有情分。因此,在这种关系的社会中,主导的原则不是法律 而是情义,重义务而不重权利。梁漱溟认为中国伦理本位的社会是脱胎于古宗法 社会,是不错的。 从早期中国文化的演进来看,夏、商、周的文化模式有所差别,但三代以来也发 展着一种连续性的气质,这种气质以黄河中下游文化为总体背景,在历史进程中 经由王朝对周边方国的统合力增强而逐渐形成。而这种气质在西周开始定型,经 过轴心时代的发展,演变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气质。这种文化气质在周代集中表 现为重孝、亲人、贵民、崇德。重孝不仅体现为殷商时期繁盛的祖先祭祀,在周 代礼乐文化中更强烈表现出对宗族成员的亲和情感,对人间生活和人际关系的热 爱,对家族家庭的义务和依赖。这种强调家族向心性而被人类学家称为亲族连带 的表现,都体现出古代中国人对自己和所处世界的一种价值态度。从而,这种气 质与那些重视来生和神界,视人世与人生为纯粹幻觉,追求超自然的满足的取向 有很大不同,更倾向于积极的、社会性的、热忱而人道的价值取向。 在孔子与早期儒家的思想和文化气质方面,与西周文化及其走向有着一脉相承的 连续性关系。没有周公就不会有传世的礼乐文明,没有周公就没有儒家的历史渊 源,孔子对周公的倾心敬仰,荀子以周公为第一代大儒,都早已明确指明儒家思 想的根源。可以说,西周礼乐文化是儒家产生的土壤,西周思想为孔子和早期儒 家提供了重要的世界观、政治哲学、伦理德性的基础。同时,西周文化又是三代 文化漫长演进的产物,经历了巫觋文化、祭祀文化而发展为礼乐文化,由原始宗 教、自然宗教发展为伦理宗教,形成了孔子和早期儒家思想产生的深厚根基。更 向前溯,从龙山文化以降,经历了中原不同区域文化的融合,在政治文化、宗教 文化、道德情感等不同领域逐渐地发展,并在西周开始定型成比较稳定的精神气 质,这种气质体现为崇德贵民的政治文化、孝悌和亲的伦理文化、文质彬彬的礼 乐文化、天民合一的存在信仰、远神近人的人本取向。因此,儒家思想与中国文 化发展的进程具有一种内在的联系,是中华文明时代初期以来文化自身连续发展
的产物,体现了三代传衍的传统及其养育的精神气质,儒家的价值观也就成为中 华文明价值体系的主流。 (选自陈来《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世界上其他一些有过宗族性的血缘组织的民族相比,在中华早期文明社会 中,出现了罕见的宗族组织与政治权利同构的情形。 B.商、周时期,宗庙所在地成为聚落的中心,政治身份的世袭和宗主身份的传 递相合,形成了治家与治国融为一体的政治形态和传统 C.宗法社会近于“伦理本位社会”,主导各种关系的原则不是法律而是情义 重义务而不重权利,使得政治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都由宗法的亲属关系来规范。 D.早期中国文化的演进过程表明,虽然夏、商、周的文化模式有所不同,但三 代以来发展着一种以黄河中下游文化为总体背景的连续性的气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宗法社会,社会关系表现出家族化的特征,宗法关系与政治关系相互等同, 宗法的亲属关系可以规范政治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 B.梁漱溟所说的“伦理本位的社会”,其主导原则是情义而不是法律,重义务 而不重权利,而中国伦理本位的社会是从古宗法社会脱胎而来的 C.早期中国文化的连续性气质经由王朝对周边方国的统合力增强而逐渐形成, 在西周开始定型并经过轴心时代的发展而演变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气质。 D.“重孝”是中国文化气质的重要内容,它形成于周代,主要表现为对宗族成 员的亲和情感,对人间生活、人际关系的热爱以及对家族家庭的义务和依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重视来生和神界,视人世和人生为纯粹幻觉,追求超自然满足的价值取向 相比,古代中国人强调家族向心性的处世态度更有价值和意义 B.周公是西周文化的代表人物,也是儒学的先驱和奠基人,他的思想对孔子 荀子等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及其文化气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文化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多元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在西周文化之前,早期 中国文化就经历了中原不同区域文化的融合发展。 D.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时代初期以来文化自身连续发展的产物,体现了三代传 衍的传统及其养育的精神气质,因而儒家价值观成为中华文明价值体系的主流。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出走 父亲出走那天,没有丝毫预兆 那天,他挑着一担装着油桶的箩筐晃晃悠悠地出门时,回过头来对母亲憨笑了 下,这习惯性的笑容就此成了母亲绝版的记忆。因为,父亲没有像往常一样在太 阳落山之际挑着一担满满的油菜籽回家 那天的太阳很亮,照得我心里慌慌的,我看到端村的人像潮水般地往村外跑。 定是发生了大事情,我也想跟着跑,可是,我往外迈一步便倒了下去,我觉得心 里像着了火 恍惚中,看到母亲苍白着一张脸,抱着我朝乡医院跑去,大腹便便让她像一只企
的产物,体现了三代传衍的传统及其养育的精神气质,儒家的价值观也就成为中 华文明价值体系的主流。 (选自陈来《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有改动)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与世界上其他一些有过宗族性的血缘组织的民族相比,在中华早期文明社会 中,出现了罕见的宗族组织与政治权利同构的情形。 B. 商、周时期,宗庙所在地成为聚落的中心,政治身份的世袭和宗主身份的传 递相合,形成了治家与治国融为一体的政治形态和传统。 C. 宗法社会近于“伦理本位社会”,主导各种关系的原则不是法律而是情义, 重义务而不重权利,使得政治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都由宗法的亲属关系来规范。 D. 早期中国文化的演进过程表明,虽然夏、商、周的文化模式有所不同,但三 代以来发展着一种以黄河中下游文化为总体背景的连续性的气质。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 在宗法社会,社会关系表现出家族化的特征,宗法关系与政治关系相互等同, 宗法的亲属关系可以规范政治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 B. 梁漱溟所说的“伦理本位的社会”,其主导原则是情义而不是法律,重义务 而不重权利,而中国伦理本位的社会是从古宗法社会脱胎而来的。 C. 早期中国文化的连续性气质经由王朝对周边方国的统合力增强而逐渐形成, 在西周开始定型并经过轴心时代的发展而演变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气质。 D. “重孝”是中国文化气质的重要内容,它形成于周代,主要表现为对宗族成 员的亲和情感,对人间生活、人际关系的热爱以及对家族家庭的义务和依赖。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与重视来生和神界,视人世和人生为纯粹幻觉,追求超自然满足的价值取向 相比,古代中国人强调家族向心性的处世态度更有价值和意义。 B. 周公是西周文化的代表人物,也是儒学的先驱和奠基人,他的思想对孔子、 荀子等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及其文化气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 文化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多元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在西周文化之前,早期 中国文化就经历了中原不同区域文化的融合发展。 D. 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时代初期以来文化自身连续发展的产物,体现了三代传 衍的传统及其养育的精神气质,因而儒家价值观成为中华文明价值体系的主流。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出走 父亲出走那天,没有丝毫预兆。 那天,他挑着一担装着油桶的箩筐晃晃悠悠地出门时,回过头来对母亲憨笑了一 下,这习惯性的笑容就此成了母亲绝版的记忆。因为,父亲没有像往常一样在太 阳落山之际挑着一担满满的油菜籽回家。 那天的太阳很亮,照得我心里慌慌的,我看到端村的人像潮水般地往村外跑。一 定是发生了大事情,我也想跟着跑,可是,我往外迈一步便倒了下去,我觉得心 里像着了火。 恍惚中,看到母亲苍白着一张脸,抱着我朝乡医院跑去,大腹便便让她像一只企 鹅
顺子抢过一辆三轮车将我和母亲安顿在车上,我在一路的颠簸中迷迷糊糊地睡了 过去。醒来后,我听到一阵嘹亮的啼哭,母亲凄苦地躺在我身边,我刚出生的妹 妹正在哇哇啼哭。 那年,我烧坏了脑子,傻兮兮的,没有人愿意同我玩。我经常一个人在后山坡看 蚂蚁上树,看到远方一行挑着箩筐的男人慢慢走近,我便上前一一审视,看哪位 是我的父亲。父亲是挑着箩筐出门的,他若是回来,一定还挑着箩筐,我坚定着 这种想法。 父亲出走得毫无道理,他即使不喜欢我,也应该喜欢聪明伶俐的妺妹,何况他出 走那天我还没有变傻 我把这想法转达给母亲,母亲劈手给我一掌。不许提到他,不许提这个没良心的 男人,他让狐狸精勾走了,他的心让狗吃了!母亲立即借机发挥出她的诅咒功能, 她的唾液在端村的空气中飞扬。 这时,顺子在黄昏中走近母亲,叫她英嫂。他掏出一沓钱给母亲,说是油坊的退 股费。 母亲接过钱,天女散花般地撒了一地,随之恶毒的诅咒刀子般射向顺子。 顺子低着头说:英嫂,你男人都走了,我能不给你退股吗?母亲说:我男人走了, 我还在 但是顺子坚持自己的意思,母亲便什么也不说,往地上一躺,洁白的泡沫泛出嘴 角。我拍着手笑,顺子却慌了,急忙蹲下按母亲的人中。母亲却又突然爬起来, 吐掉口中的泡沫哑着声音说,顺子,你要是不答应让我进油坊,我就会真的得癫 痫,我家这两个小祸种就要进你家的门。顺子惊慌失措地跑走了,第二天,母亲 如愿进了油坊。 身材瘦弱的母亲为什么一定要进油坊,还玩这么卑劣的方法,难道她比我还傻? 油坊是男人的世界,只有他们才扛得住。母亲用一年的时间才适应了这种劳动强 度,依然瘦弱却孔武有力。 母亲在端村是个厉害角色,虽然父亲多年来杳无音信,有不再回来的意思,但是 我和妹妹在村里的地位却不输于有父亲罩着的孩子 母亲有一张刀子嘴,骂人能骂到人心尖上,还有一手表演癫痫的绝活儿,让我拍 案叫绝。有一次,母亲和顺子的老婆吵,顺子的老婆骂母亲骚货,勾引她男人 母亲走上前去,用她在油坊中打磨出来的糙手扇了顺子老婆一巴掌,那女人的左 脸立即像一个膨胀的气球。女人“啪”地从嘴里吐出一口血丝,披头散发去娘家 搬救兵,她娘家兄弟凶神恶煞般地站立在我家门前,母亲故伎重演,躺在地上玩 起了吹泡泡的魔术。那些人见势不妙,灰溜溜地败走,我和妹妹吓哭了,母亲翻 身坐起,说,哭什么?我是装的! 我读书时还拖着一脸的鼻涕,学习奇差。连降两级,便和妹妹同班,闹了很多笑 话。初中时我又发了一场严重的高烧,连着几天水米不进。顺子说,一个傻货, 死了也就死了吧。顺子说这话时已经挖好了一个土坑,母亲又从嘴里吐出刀子, 将顺子杀得落荒而逃。 七天后,我醒了,脑子一片澄明,从此,学习成绩一路飙升。高考那年,我和妹 妹双双考中,创下了端村的神话。 母亲哭了,哭过后的母亲拉着我们到一座长满青草的坟地,说道:“快告诉你们 的爹,说你们考上了大学,让这死鬼安息
顺子抢过一辆三轮车将我和母亲安顿在车上,我在一路的颠簸中迷迷糊糊地睡了 过去。醒来后,我听到一阵嘹亮的啼哭,母亲凄苦地躺在我身边,我刚出生的妹 妹正在哇哇啼哭。 那年,我烧坏了脑子,傻兮兮的,没有人愿意同我玩。我经常一个人在后山坡看 蚂蚁上树,看到远方一行挑着箩筐的男人慢慢走近,我便上前一一审视,看哪位 是我的父亲。父亲是挑着箩筐出门的,他若是回来,一定还挑着箩筐,我坚定着 这种想法。 父亲出走得毫无道理,他即使不喜欢我,也应该喜欢聪明伶俐的妹妹,何况他出 走那天我还没有变傻。 我把这想法转达给母亲,母亲劈手给我一掌。不许提到他,不许提这个没良心的 男人,他让狐狸精勾走了,他的心让狗吃了!母亲立即借机发挥出她的诅咒功能, 她的唾液在端村的空气中飞扬。 这时,顺子在黄昏中走近母亲,叫她英嫂。他掏出一沓钱给母亲,说是油坊的退 股费。 母亲接过钱,天女散花般地撒了一地,随之恶毒的诅咒刀子般射向顺子。 顺子低着头说:英嫂,你男人都走了,我能不给你退股吗?母亲说:我男人走了, 我还在! 但是顺子坚持自己的意思,母亲便什么也不说,往地上一躺,洁白的泡沫泛出嘴 角。我拍着手笑,顺子却慌了,急忙蹲下按母亲的人中。母亲却又突然爬起来, 吐掉口中的泡沫哑着声音说,顺子,你要是不答应让我进油坊,我就会真的得癫 痫,我家这两个小祸种就要进你家的门。顺子惊慌失措地跑走了,第二天,母亲 如愿进了油坊。 身材瘦弱的母亲为什么一定要进油坊,还玩这么卑劣的方法,难道她比我还傻? 油坊是男人的世界,只有他们才扛得住。母亲用一年的时间才适应了这种劳动强 度,依然瘦弱却孔武有力。 母亲在端村是个厉害角色,虽然父亲多年来杳无音信,有不再回来的意思,但是 我和妹妹在村里的地位却不输于有父亲罩着的孩子。 母亲有一张刀子嘴,骂人能骂到人心尖上,还有一手表演癫痫的绝活儿,让我拍 案叫绝。有一次,母亲和顺子的老婆吵,顺子的老婆骂母亲骚货,勾引她男人。 母亲走上前去,用她在油坊中打磨出来的糙手扇了顺子老婆一巴掌,那女人的左 脸立即像一个膨胀的气球。女人“啪”地从嘴里吐出一口血丝,披头散发去娘家 搬救兵,她娘家兄弟凶神恶煞般地站立在我家门前,母亲故伎重演,躺在地上玩 起了吹泡泡的魔术。那些人见势不妙,灰溜溜地败走,我和妹妹吓哭了,母亲翻 身坐起,说,哭什么?我是装的! 我读书时还拖着一脸的鼻涕,学习奇差。连降两级,便和妹妹同班,闹了很多笑 话。初中时我又发了一场严重的高烧,连着几天水米不进。顺子说,一个傻货, 死了也就死了吧。顺子说这话时已经挖好了一个土坑,母亲又从嘴里吐出刀子, 将顺子杀得落荒而逃。 七天后,我醒了,脑子一片澄明,从此,学习成绩一路飙升。高考那年,我和妹 妹双双考中,创下了端村的神话。 母亲哭了,哭过后的母亲拉着我们到一座长满青草的坟地,说道:“快告诉你们 的爹,说你们考上了大学,让这死鬼安息
爹?爹不是让一个狐狸精勾走了吗?我疑惑地望着母亲。母亲说,我只是让你们 像个有爹的孩子一样心里有靠山。你爹,在你妹妹还没出生的那年就……现在, 我总算把你们拉扯大了。你们都大了,我放心了。 这个在母亲心里藏了十几年的秘密就这样烟花般绽放在阳光灿烂的午后。母亲说 完,一屁股坐在地上,一脸的疲惫,像一只泄了气的皮球。 不久,母亲也走了,母亲是在河边洗衣服时突然栽到河里去的。被捞上来时牙关 紧闭,嘴里还泛着泡沫,母亲死于癲痫。可我记得母亲的癲痫一直是装出来的。 十八岁那年我从端村出走,我知道我不会回来。临行时我到那些坟茔去看了看, 这里埋着我至亲的人,我把他们的名字刻在石碑上,然后在他们的注视中,渐行 渐远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主要运用富有个性的语言描写和细腻传神的心理描写,表现激烈的冲突 事件,刻画人物独特的形象。 B.本文语言本真而质朴,同时也不失形象。如“母亲立即借机发挥出她诅咒的 功能,她的唾液在端村的空气中飞扬”“母亲说完一屁股坐在地上,一脸的疲态, 像一只泄了气的皮球”。 C.小说三次写到母亲的“癫痫绝活”,抓住了人物典型的行为特征,使叙事描 写更为集中,前后铺垫呼应 D.小说以父亲出走为线索,叙述母亲独力抚养两个孩子长大成人的艰辛经历 塑造了一位平凡而可敬的母亲形象,笔下有情感的热度。 E.尽管在儿女成功的时候,母亲才说出父亲早已死亡的真相,但读者在这之前 应该可以预估到,这得益于伏笔手法的运用。比如“我父亲出走得毫无道 理”“母亲劈手给我一掌,不许提他”等都给了我们暗示。 5.作品中的母亲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6.作品以“出走”为题有何寓意?请简要分析。(4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王宠惠:最纠结的法学家 1881年,王宠惠生于香港一个传教士家庭。1895年,14岁的王宠惠北上天津 考取了朝廷办的北洋大学堂,攻读法律科,1899年以最优成绩毕业,并获得“钦 字第一号考凭”,也就是皇上认证的第一个大学毕业证书。 1902年,王宠惠赴美留学,先就学于加州大学,随后转入耶鲁,并在那里获得 了法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以后,王宠惠即赴英国继续研究国际公法,并获得英 国律师资格。同一时期,王宠惠游历法国和德国等国考察法律,并被选为柏林比 较法学会会员。 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两天后,孙即任命年仅 31岁的王宠惠出任外交总长,这是中国采取共和政体后的首任外交部长。 在民国时期的外交场合,王宠惠为中国在国际外交舞台上争得了尽可能得到的尊 重。而且,在民国外交的几个关键时期,其绩效足以彪炳史册。 1919年的巴黎和会,王宠惠虽然没有亲赴巴黎,但作为资深的外交家,他在国 内积极发挥政学两界影响,组织领导了国民外交协会、欧美同学会等社团营救被 捕学生的斗争。同时,与在巴黎的中国外交官顾维钧、施肇基保持联系,秘授机 宜,拒签卖国和约
爹?爹不是让一个狐狸精勾走了吗?我疑惑地望着母亲。母亲说,我只是让你们 像个有爹的孩子一样心里有靠山。你爹,在你妹妹还没出生的那年就……现在, 我总算把你们拉扯大了。你们都大了,我放心了。 这个在母亲心里藏了十几年的秘密就这样烟花般绽放在阳光灿烂的午后。母亲说 完,一屁股坐在地上,一脸的疲惫,像一只泄了气的皮球。 不久,母亲也走了,母亲是在河边洗衣服时突然栽到河里去的。被捞上来时牙关 紧闭,嘴里还泛着泡沫,母亲死于癫痫。可我记得母亲的癫痫一直是装出来的。 十八岁那年我从端村出走,我知道我不会回来。临行时我到那些坟茔去看了看, 这里埋着我至亲的人,我把他们的名字刻在石碑上,然后在他们的注视中,渐行 渐远。 4.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 分) A. 小说主要运用富有个性的语言描写和细腻传神的心理描写,表现激烈的冲突 事件,刻画人物独特的形象。 B. 本文语言本真而质朴,同时也不失形象。如“母亲立即借机发挥出她诅咒的 功能,她的唾液在端村的空气中飞扬”“母亲说完一屁股坐在地上,一脸的疲态, 像一只泄了气的皮球”。 C. 小说三次写到母亲的“癫痫绝活”,抓住了人物典型的行为特征,使叙事描 写更为集中,前后铺垫呼应。 D. 小说以父亲出走为线索,叙述母亲独力抚养两个孩子长大成人的艰辛经历, 塑造了一位平凡而可敬的母亲形象,笔下有情感的热度。 E. 尽管在儿女成功的时候,母亲才说出父亲早已死亡的真相,但读者在这之前 应该可以预估到,这得益于伏笔手法的运用。比如“我父亲出走得毫无道 理”“母亲劈手给我一掌,不许提他”等都给了我们暗示。 5. 作品中的母亲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5 分) 6. 作品以“出走”为题有何寓意?请简要分析。(4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7~9 题。 王宠惠:最纠结的法学家 1881 年,王宠惠生于香港一个传教士家庭。1895 年,14 岁的王宠惠北上天津, 考取了朝廷办的北洋大学堂,攻读法律科,1899 年以最优成绩毕业,并获得“钦 字第一号考凭”,也就是皇上认证的第一个大学毕业证书。 1902 年,王宠惠赴美留学,先就学于加州大学,随后转入耶鲁,并在那里获得 了法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以后,王宠惠即赴英国继续研究国际公法,并获得英 国律师资格。同一时期,王宠惠游历法国和德国等国考察法律,并被选为柏林比 较法学会会员。 1912 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两天后,孙即任命年仅 31 岁的王宠惠出任外交总长,这是中国采取共和政体后的首任外交部长。 在民国时期的外交场合,王宠惠为中国在国际外交舞台上争得了尽可能得到的尊 重。而且,在民国外交的几个关键时期,其绩效足以彪炳史册。 1919 年的巴黎和会,王宠惠虽然没有亲赴巴黎,但作为资深的外交家,他在国 内积极发挥政学两界影响,组织领导了国民外交协会、欧美同学会等社团营救被 捕学生的斗争。同时,与在巴黎的中国外交官顾维钧、施肇基保持联系,秘授机 宜,拒签卖国和约
1921年,北洋政府为解决巴黎和会未决问题,委派施肇基、顾维钧、王宠惠三 人为代表出席华盛顿会议。王宠惠在施、顾二人密切配合下,迫使日本在山东问 题上作出退让。次年2月,中日正式签署《解决山东悬案条约》,为后来中国交 涉他国在华治外法权奠定了法理依据。 1943年,美、英、中三国政府首脑在开罗开会,商讨战后问题。王宠惠以国防 最高委员会秘书长身份陪同蒋介石出席。在拟定《开罗宣言》过程中,王宠惠经 艰难磋商与美国代表达成一致,又巧妙利用了当时美、英、苏之间微妙的国际关 系,最终迫使英国作岀妥协,在《开罗宣言》中明确规定:“满洲、台湾、澎湖 归还中国”,为维护中国领土之权益以及奠定战后远东之格局,发挥了非常关键 的作用。 就王宠惠的四十年外交生涯而言,开罗会议无疑是其巅峰之战。因为,这一次的 外交胜利,不只收回日本占据的领土那么简单,其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把美、苏两 霸,甚至是英国在战后盘踞台湾和东三省的后门彻底封死,让其永远失去法理依 据。因此,中国从来没有两德问题(注:德国在二战失败后在美英法和苏联的操 纵下分成了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即东德西德),至今天乃至未来,海峡两岸谈 及统一,其国际法基础还得往开罗会议那里倒。其中,不应忘记王宠惠的贡献, 走一步,看三步,这就是一个法学家与外交大家的智慧。可见,当时就能入围全 世界50名最著名法学家之一的王宠惠,绝非浪得虚名 还在1928年时,王宠惠主持修订刑法。他在《刑法第一修正案》的基础上,起 草了《中华民国刑法》。这一刑法吸收了符合现代法律精神的观念,废除了旧刑 法中受传统礼制影响的内容,废除了依亲疏等级确定惩罚程度的旧原则,确立了 在刑事惩罚方面一律平等、惩罚从轻的原则。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法典的形 式颁布的刑法法典,王宠惠居功至伟。 刑法法典之后,王宠惠又参与了《中华民国民法》的编订。这部民法典采用了民 商合一的体例,注重对西方最先进民商法思想的吸收,以社会本位为出发点,又 兼顾了中国传统的民间习惯,达到了中西合璧、兼容无碍的效果。《中华民国民 法》在短短两年内就编订完成,虽然由于时局限制,它并没有得到有效贯彻,但 它在体例、原则、指导思想等方面,为以后的民法典确定了范例。 1949年的新年钟声敲过之后,蛰居香港的王宠惠不得不作出选择了,除了去台 湾,还可留在香港。有人对王宠惠建议说,如果他开具一份在香港出生的证明 那么就可以持有英国护照了。这次,王宠惠选择了道德,摒弃了技术,他说:“我 早年追随国父孙中山革命,旨在推翻满清,打倒帝国主义。我最痛恨的是依附外 国势力。” 1950年,王宠惠还是去了台湾,再度出任司法部长,1958年3月7日逝世于台 北 (选自《新华航空》,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王宠惠,民国时期著名法学家、政治家、外交家,是第一位在海牙国际法庭任 职的中国人。曾参与起草《联合国宪章》。先后撰写了《宪法当议》《宪法危言》 等一系列法学作品,探讨了中国宪政设计的原则和方针,其思想不仅奠定了中华 民国的立宪基础,而且引领了近代中国的宪政风潮,被誉为近现代中国法学的奠 基者之一。(摘自百度百科)
1921 年,北洋政府为解决巴黎和会未决问题,委派施肇基、顾维钧、王宠惠三 人为代表出席华盛顿会议。王宠惠在施、顾二人密切配合下,迫使日本在山东问 题上作出退让。次年 2 月,中日正式签署《解决山东悬案条约》,为后来中国交 涉他国在华治外法权奠定了法理依据。 1943 年,美、英、中三国政府首脑在开罗开会,商讨战后问题。王宠惠以国防 最高委员会秘书长身份陪同蒋介石出席。在拟定《开罗宣言》过程中,王宠惠经 艰难磋商与美国代表达成一致,又巧妙利用了当时美、英、苏之间微妙的国际关 系,最终迫使英国作出妥协,在《开罗宣言》中明确规定:“满洲、台湾、澎湖 归还中国”,为维护中国领土之权益以及奠定战后远东之格局,发挥了非常关键 的作用。 就王宠惠的四十年外交生涯而言,开罗会议无疑是其巅峰之战。因为,这一次的 外交胜利,不只收回日本占据的领土那么简单,其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把美、苏两 霸,甚至是英国在战后盘踞台湾和东三省的后门彻底封死,让其永远失去法理依 据。因此,中国从来没有两德问题(注:德国在二战失败后在美英法和苏联的操 纵下分成了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即东德西德),至今天乃至未来,海峡两岸谈 及统一,其国际法基础还得往开罗会议那里倒。其中,不应忘记王宠惠的贡献。 走一步,看三步,这就是一个法学家与外交大家的智慧。可见,当时就能入围全 世界 50 名最著名法学家之一的王宠惠,绝非浪得虚名。 还在 1928 年时,王宠惠主持修订刑法。他在《刑法第一修正案》的基础上,起 草了《中华民国刑法》。这一刑法吸收了符合现代法律精神的观念,废除了旧刑 法中受传统礼制影响的内容,废除了依亲疏等级确定惩罚程度的旧原则,确立了 在刑事惩罚方面一律平等、惩罚从轻的原则。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法典的形 式颁布的刑法法典,王宠惠居功至伟。 刑法法典之后,王宠惠又参与了《中华民国民法》的编订。这部民法典采用了民 商合一的体例,注重对西方最先进民商法思想的吸收,以社会本位为出发点,又 兼顾了中国传统的民间习惯,达到了中西合璧、兼容无碍的效果。《中华民国民 法》在短短两年内就编订完成,虽然由于时局限制,它并没有得到有效贯彻,但 它在体例、原则、指导思想等方面,为以后的民法典确定了范例。 1949 年的新年钟声敲过之后,蛰居香港的王宠惠不得不作出选择了,除了去台 湾,还可留在香港。有人对王宠惠建议说,如果他开具一份在香港出生的证明, 那么就可以持有英国护照了。这次,王宠惠选择了道德,摒弃了技术,他说:“我 早年追随国父孙中山革命,旨在推翻满清,打倒帝国主义。我最痛恨的是依附外 国势力。” 1950 年,王宠惠还是去了台湾,再度出任司法部长,1958 年 3 月 7 日逝世于台 北。 (选自《新华航空》,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王宠惠,民国时期著名法学家、政治家、外交家,是第一位在海牙国际法庭任 职的中国人。曾参与起草《联合国宪章》。先后撰写了《宪法当议》《宪法危言》 等一系列法学作品,探讨了中国宪政设计的原则和方针,其思想不仅奠定了中华 民国的立宪基础,而且引领了近代中国的宪政风潮,被誉为近现代中国法学的奠 基者之一。(摘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