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庆市高士中学2009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11页。共150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2分) (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黑的字,读音有误的一组是 A即(ji)使溘然(ke)嬗( shan)变以儆(jing)效尤 B.斡(wo)旋毗(pi)邻角(jue)逐鱗次栉(zhi)比 C潜(qian)力通缉)嗔(chen)怪自怨自艾(yi D符(f)合驯(xun)服弹劾(he)提纲挈(qe)领 2.下面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缥缈毕竟独出新裁沧海桑田B.惬意广袤循序渐近根深蒂固 C.融资拘泥不假思索集思广益D.接洽布署共商国是另辟蹊径 3.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深刻暴露了亚洲各国在协调经济政策、共同 危机方面的苍白 无力。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正是由于亚洲各国存在着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的差异性、多样性 和文化的多无性,缺少一种强有力的力量,才使亚洲各国在金融危机中吃尽苦头,元气 大伤。因此,地区合作、 和大量的双边援助是十分必要的 A.防御整合沟通B.防御整治勾通 C.抵御整治沟通D抵御整合勾通 4.下列句中加黑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全球约有800万只被囚禁的动物有机械重复活动的习惯,尽管这与动物原有的行为大相 径庭,但人们还是认为,它有助于动物适应狭窄或桔燥的环境。 B.最近几年,俄罗斯杜布纳核研究所可谓是惨淡经营,国家拨给的预算实际上只能到位 ·半,研究所只能向各种基金组织申请研究补助 C.卡夫卡的尸体被运回布拉格的时候,那里的人们还不清楚,运回来的是一位与但丁、莎 士比亚、歌德一样举足轻重的划时代作家
安徽省安庆市高士中学2009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11页。共150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2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黑的字,读音有误的一组是 A.即(jí)使 溘然(kè) 嬗(shàn)变 以儆(jǐng)效尤 B.斡(wò)旋 毗(pí)邻 角(jué)逐 鳞次栉(zhì)比 C.潜(qián)力通缉(jī) 嗔(chēn)怪 自怨自艾(yì) D.符(fú)合 驯(xún)服 弹劾(hé) 提纲挈(qiè)领 2.下面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缥缈 毕竟 独出新裁 沧海桑田 B. 惬意 广袤 循序渐近 根深蒂固 C.融资 拘泥 不假思索 集思广益 D. 接洽 布署 共商国是 另辟蹊径 3.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深刻暴露了亚洲各国在协调经济政策、共同________危机方面的苍白 无力。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正是由于亚洲各国存在着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的差异性、多样性 和文化的多无性,缺少一种强有力的______力量,才使亚洲各国在金融危机中吃尽苦头,元气 大伤。因此,地区合作、________和大量的双边援助是十分必要的。 A. 防御 整合 沟通 B.防御 整治 勾通 C.抵御 整治 沟通 D.抵御 整合 勾通 4.下列句中加黑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全球约有8000万只被囚禁的动物有机械重复活动的习惯,尽管这与动物原有的行为大相 径庭,但人们还是认为,它有助于动物适应狭窄或桔燥的环境。 B.最近几年,俄罗斯杜布纳核研究所可谓是惨淡经营,国家拨给的预算实际上只能到位 一半,研究所只能向各种基金组织申请研究补助。 C.卡夫卡的尸体被运回布拉格的时候,那里的人们还不清楚,运回来的是一位与但丁、莎 士比亚、歌德一样举足轻重的划时代作家
D近几天我们走访了四所学校,这只是管中窥豹,还不能说已经全面掌握了全市各校推进 素质教育的情况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作为消费者,你是否想过,正是某些畸形的消费需求刺激了商业经营对生态的污染和破 坏,从这个意义上说,消费者既是受害者,又是自己的加害者。 B“9?11事件”后,美国、印度、巴基斯坦三国关系进入微妙阶段,尽管美、印、巴关系何 其暖昧,但美国与印度将走向军事合作的态势已相当明朗。 C.在全球经济衰退的情况下,我国的对外贸易进出口依然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2001年 全年进出口总额与去年同期相比,同比增长7.5% D最近一段时间,中科院以及北大、清华等学府纷纷出台自己的学术戒律,力图在学术腐 败成风的情况下,廓清弥漫在学术及科研领域的道德 (15分,每小题3分) 盖勋字元固,敦煌广至人也。初举孝廉,为汉阳长史。时武威太守倚恃权势,恣行贪横 从事苏正和案致其罪。凉州剌史梁鹄畏惧贵戚,欲杀正和以免其负,乃访之于勋。勋素与正和 有仇,或劝勋可因此报隙,勋曰:“不可。谋事杀良,非急也;乘人之危,非仁也。”乃谏鹄曰: 夫绁食鹰鸢欲其鸷,鸷而烹之,将何用哉?”鹄从其言。正和喜于得免,而诣勋求谢。勋不见, 曰:“吾为梁使君谋,不为苏正和也。” 中平元年,北地羌胡寇乱陇右,使勋别屯阿阳以拒贼锋。时叛羌围护羌校尉夏育,勋与州 郡合兵救育,至狐盘,为羌所破。勋收余众百余人,为鱼丽之阵。羌精骑夹攻之急,士卒多死。 勋被三创,坚不动,乃指木表曰:“必尸我于此。” 7.对下列句子中加黑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访之于勋访:询问。B而诣勋求谢 诣:到.去 勋被三创被:覆盖。D乃以兵捍众曰捍:抵挡 8.下列各句中加黑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时武威太守倚恃权势 B或劝勋可因此报隙 C.羌精骑夹攻之急 D.有诏穷案,威震京师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黑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D.近几天我们走访了四所学校,这只是管中窥豹,还不能说已经全面掌握了全市各校推进 素质教育的情况。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作为消费者,你是否想过,正是某些畸形的消费需求刺激了商业经营对生态的污染和破 坏,从这个意义上说,消费者既是受害者,又是自己的加害者。 B.“9?11事件”后,美国、印度、巴基斯坦三国关系进入微妙阶段,尽管美、印、巴关系何 其暖昧,但美国与印度将走向军事合作的态势已相当明朗。 C.在全球经济衰退的情况下,我国的对外贸易进出口依然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2001年 全年进出口总额与去年同期相比,同比增长7.5%。 D.最近一段时间,中科院以及北大、清华等学府纷纷出台自己的学术戒律,力图在学术腐 败成风的情况下,廓清弥漫在学术及科研领域的道德。 二、(15分,每小题3分) 盖勋字元固,敦煌广至人也。初举孝廉,为汉阳长史。时武威太守倚恃权势,恣行贪横, 从事苏正和案致其罪。凉州刺史梁鹄畏惧贵戚,欲杀正和以免其负,乃访之于勋。勋素与正和 有仇,或劝勋可因此报隙,勋曰:“不可。谋事杀良,非急也;乘人之危,非仁也。”乃谏鹄曰: “夫绁食鹰鸢欲其鸷,鸷而烹之,将何用哉?”鹄从其言。正和喜于得免,而诣勋求谢。勋不见, 曰:“吾为梁使君谋,不为苏正和也。” 中平元年,北地羌胡寇乱陇右,使勋别屯阿阳以拒贼锋。时叛羌围护羌校尉夏育,勋与州 郡合兵救育,至狐盘,为羌所破。勋收余众百余人,为鱼丽之阵。羌精骑夹攻之急,士卒多死。 勋被三创,坚不动,乃指木表曰:“必尸我于此。” 7.对下列句子中加黑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乃访之于勋 访:询问。 B.而诣勋求谢 诣:到……去。 C.勋被三创 被:覆盖。 D.乃以兵捍众曰 捍:抵挡。 8.下列各句中加黑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时武威太守倚恃权势 B.或劝勋可因此报隙 C.羌精骑夹攻之急 D.有诏穷案,威震京师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黑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欲杀正和以免其负 B鹄从其言 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余嘉其能行古道 C.众相视而惊 D.幸于皇太子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故燕王欲结于君 10.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盖勋忠于自己的职守的一组是 ①吾为梁使君谋,不为苏正和也②北地羌胡寇乱陇右,乃使勋别屯阿阳以拒贼锋。 ③勋被三创,坚不动。④勋调谷凛之,先出家粮以率众,存活者千余人 ⑤贵戚咸为之请,勋不听,具以事闻。⑥太子因蹇硕属望子进为孝廉,勋不肯用 A①②⑤B②③④C①④⑥D③⑤⑥ 11.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正和敢于审查仗势横行的武威太守的罪行,盖勋虽然与苏正和有私仇,但能公正地劝 告梁鹄,使梁鹄不杀苏正和。 B北地羌胡侵扰陇右,盖勋受命带兵抗击,后因救助被包围的夏育,被强敌打败,困境中 仍坚持作战,危难时宁死不屈 C盖勋任汉阳太守,采取有效的方法救济饥民,带头拿出自家粮食,救活了千余人。任京 兆尹时,能审查恃势贪赃的杨党,并拒绝贵戚求情,因而遭到报复 D小黄门高望受皇太子宠幸,太子通过皇帝宠臣蹇硕嘱托盖勋让高望的儿子做孝廉,盖勋 不怕得罪这三个有权势的人,敢冒生命危险而绝不这样做。 三、阅读下面短文,回答12-15题。(12分,每小题3分) 经常听到这样的议论:社会转型时期,旧的道德规范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新 的道德规范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就难免存在道德紊乱的现象。这种议论似乎是在说,今 天一些不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的出现是因为道德标准过时了。这其实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自古 及今,道德的一些基本原则并没有发生变化,在社会实际中客观存在着一条“道德黄金律”。“黄 金”是指普遍适应性,即它是基本标准;而“律”就是“戒律”,是人人都应当遵守的普遍准则。谈 到做人的道德,涉及到一个人的修养和待人的态度和方式,在这一点上,世界各个民族都有 个大致相近的基本标准,就是要求人们“待人如己”。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 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这样的基本标准,它的意思与“待人如己”是一样的,说它是“道
A.欲杀正和以免其负 B.鹄从其言 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余嘉其能行古道 C.众相视而惊 D.幸于皇太子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故燕王欲结于君 10.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盖勋忠于自己的职守的一组是 ①吾为梁使君谋,不为苏正和也 ②北地羌胡寇乱陇右,乃使勋别屯阿阳以拒贼锋。 ③勋被三创,坚不动。 ④勋调谷凛之,先出家粮以率众,存活者千余人。 ⑤贵戚咸为之请,勋不听,具以事闻。 ⑥太子因蹇硕属望子进为孝廉,勋不肯用。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④⑥ D.③⑤⑥ 11.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正和敢于审查仗势横行的武威太守的罪行,盖勋虽然与苏正和有私仇,但能公正地劝 告梁鹄,使梁鹄不杀苏正和。 B.北地羌胡侵扰陇右,盖勋受命带兵抗击,后因救助被包围的夏育,被强敌打败,困境中 仍坚持作战,危难时宁死不屈。 C.盖勋任汉阳太守,采取有效的方法救济饥民,带头拿出自家粮食,救活了千余人。任京 兆尹时,能审查恃势贪赃的杨党,并拒绝贵戚求情,因而遭到报复。 D.小黄门高望受皇太子宠幸,太子通过皇帝宠臣蹇硕嘱托盖勋让高望的儿子做孝廉,盖勋 不怕得罪这三个有权势的人,敢冒生命危险而绝不这样做。 三、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12一15题。 (12分,每小题3分) 经常听到这样的议论:社会转型时期,旧的道德规范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新 的道德规范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就难免存在道德紊乱的现象。这种议论似乎是在说,今 天一些不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的出现是因为道德标准过时了。这其实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自古 及今,道德的一些基本原则并没有发生变化,在社会实际中客观存在着一条“道德黄金律”。“黄 金”是指普遍适应性,即它是基本标准;而“律”就是“戒律”,是人人都应当遵守的普遍准则。谈 到做人的道德,涉及到一个人的修养和待人的态度和方式,在这一点上,世界各个民族都有一 个大致相近的基本标准,就是要求人们“待人如己”。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 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这样的基本标准,它的意思与“待人如己”是一样的,说它是“道
德黄金律”最早的充满伦理智慧的体现,也并不过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意思就是不要对别人施与你不喜欢的别人以此待你的 行为。你只要不把你所厌恶的东西让别人来承受,就达到了道德的基本要求。但是,许多人并 没有达到,因为这些人心中没有“他人”的位置。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自私自利。“自利”一词在单 独使用时并不是贬义,它只是表示一种行为特点。人人都具有自利的倾向,而且要有自利的能 力,才可以生活。但“自私自利”表示的是“自私”,而“自私”则是一种品德上的缺陷。自私自利 就是在任何情况下仅仅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感受、要求和愿望,要求一 切都以自己的意愿来体现。自私自利的人按照自己主观意愿设定对自己有利的标准。所以,有 时候有人虽知道不能以己所不欲待人,但还是做了对别人不好的事。反之,一个能够经常站在 别人的立场和角度来思考问题、善于体谅他人的人,他的行为常常会符合“道德黄金律”的基本 要求 12.下列各项对“道德黄金律”解释最准确全面的一项是 A.是针对社会转型时期提出的公共道德基本原则B是世界各民族间相同的待人态度和 方式的标准 C是有普遍适应性的人人都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D是孔子最早总结出的有伦理智慧的世 界性理论 13.文章阐释了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下列各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中画横线的话的意思是:如果别人对待你的行为让你不满意,那么你就不要再用这种 行为对待对方。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人们不要把自己感到厌恶的东西,再加到别人身上,让别人 来承受。 C.“自私自利”是一种品德上的缺陷,“自私自利”者的行为,常常达不到符合“道德黄金律 的行为准则。 D有些人之所以不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因为他们以自己的主观意愿为中心 而忽视其他相关者的利益。 14.根据文意,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意义和两者 之间的关系,理解最正确全面的一项是
德黄金律”最早的充满伦理智慧的体现,也并不过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意思就是不要对别人施与你不喜欢的别人以此待你的 行为。你只要不把你所厌恶的东西让别人来承受,就达到了道德的基本要求。但是,许多人并 没有达到,因为这些人心中没有“他人”的位置。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自私自利。“自利”一词在单 独使用时并不是贬义,它只是表示一种行为特点。人人都具有自利的倾向,而且要有自利的能 力,才可以生活。但“自私自利”表示的是“自私”,而“自私”则是一种品德上的缺陷。自私自利 就是在任何情况下仅仅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感受、要求和愿望,要求一 切都以自己的意愿来体现。自私自利的人按照自己主观意愿设定对自己有利的标准。所以,有 时候有人虽知道不能以己所不欲待人,但还是做了对别人不好的事。反之,一个能够经常站在 别人的立场和角度来思考问题、善于体谅他人的人,他的行为常常会符合“道德黄金律”的基本 要求。 12.下列各项对“道德黄金律”解释最准确全面的一项是 A.是针对社会转型时期提出的公共道德基本原则 B.是世界各民族间相同的待人态度和 方式的标准 C.是有普遍适应性的人人都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 D.是孔子最早总结出的有伦理智慧的世 界性理论 13.文章阐释了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下列各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中画横线的话的意思是:如果别人对待你的行为让你不满意,那么你就不要再用这种 行为对待对方。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人们不要把自己感到厌恶的东西,再加到别人身上,让别人 来承受。 C.“自私自利”是一种品德上的缺陷,“自私自利”者的行为,常常达不到符合“道德黄金律” 的行为准则。 D.有些人之所以不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因为他们以自己的主观意愿为中心, 而忽视其他相关者的利益。 14.根据文意,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意义和两者 之间的关系,理解最正确全面的一项是
A.是人们日常行为的两个阶段,前者是“推己”,是基础,后者是“及人”,是发展 B.是人们规范自己道德行为的两种模式,前者是被动的,层次低,后者是主动的,层次高。 C.是道德可普遍化要求的两个层次,前者要求不要恶待别人,后者要求要主动帮助别人。 D是人们处理自己与他人关系的两种方法,前者是考虑自己,后者才是考虑他人 15.综观全文,以下对文意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转型时期,仍应要求人们遵守道德的普遍准则,准则的核心是正确处理“自己”与“他 人”的关系 B在新时期,必须确立和推行中国的“道德黄金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 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C.孔子“推己及人”的思想和世界各个民族“待人如己”的准则是一致的,这个思想对当代社 会道德的规范有积极意义。 D在社会转型的新时期,研究社会道德规范原则时,应当重视对中国传统道德中有益成分 的继承与弘扬 第Ⅱ卷(共105分+3分) 四、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16-19题(18分) 古村的雨(费振钟)这样的村庄,已经不多了。它们的日渐消失,几乎必然。无论人 们再怎样刻意保护,还是敌不过时间的力量。当然,古老的村庄现在在江、浙、皖还有几座 但是它与周围的一切显然已失去了时代的联系。它的存在,只有一种标本的意味。它陈列在那 儿,每一块砖瓦,每一块石头,甚至每一棵树,都表达了某种静止和停滞的含义。 沿着兰江南行,不久就可以到达郭洞村。村庄周围有石头垒成的围墙,出入村庄需要通过 一道石门,这是村庄设置的关隘,不仅说明村庄在过去为了安全而壁垒森严,而且说明村庄封 闭式的生活特性。村庄与外界的关联是隐藏的,采用一种不敞开的保守姿态,过着自足的生活 掩藏村庄的还有围墙外繁茂的树木。这些树木中不乏千年以上的樟、槐、榆、松,它们对村庄 长年累月的遮蔽,使村庄更加隐秘在一种古老氛围之中。这是某种具有审美性和理想的乌托邦 式的遮蔽,它让我们想起当年的武陵桃花源。古木环合,泉水夹带着野花流过去,只有一道小 小的门与外面世界交通,这不是“桃花源”的范式吗?难怪这个村庄又叫做郭洞村,所谓“洞在青 溪何处边”,外面的人要想走进村庄,莫非亦要打探哪儿才有幽密的通道?
A.是人们日常行为的两个阶段,前者是“推己”,是基础,后者是“及人”,是发展。 B.是人们规范自己道德行为的两种模式,前者是被动的,层次低,后者是主动的,层次高。 C.是道德可普遍化要求的两个层次,前者要求不要恶待别人,后者要求要主动帮助别人。 D.是人们处理自己与他人关系的两种方法,前者是考虑自己,后者才是考虑他人。 15.综观全文,以下对文意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转型时期,仍应要求人们遵守道德的普遍准则,准则的核心是正确处理“自己”与“他 人”的关系。 B.在新时期,必须确立和推行中国的“道德黄金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 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C.孔子“推己及人”的思想和世界各个民族“待人如己”的准则是一致的,这个思想对当代社 会道德的规范有积极意义。 D.在社会转型的新时期,研究社会道德规范原则时,应当重视对中国传统道德中有益成分 的继承与弘扬。 第Ⅱ卷(共105分+3分) 四、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16一19题 (18分) 古村的雨 (费振钟) 这样的村庄,已经不多了。它们的日渐消失,几乎必然。无论人 们再怎样刻意保护,还是敌不过时间的力量。当然,古老的村庄现在在江、浙、皖还有几座, 但是它与周围的一切显然已失去了时代的联系。它的存在,只有一种标本的意味。它陈列在那 儿,每一块砖瓦,每一块石头,甚至每一棵树,都表达了某种静止和停滞的含义。 沿着兰江南行,不久就可以到达郭洞村。村庄周围有石头垒成的围墙,出入村庄需要通过 一道石门,这是村庄设置的关隘,不仅说明村庄在过去为了安全而壁垒森严,而且说明村庄封 闭式的生活特性。村庄与外界的关联是隐藏的,采用一种不敞开的保守姿态,过着自足的生活。 掩藏村庄的还有围墙外繁茂的树木。这些树木中不乏千年以上的樟、槐、榆、松,它们对村庄 长年累月的遮蔽,使村庄更加隐秘在一种古老氛围之中。这是某种具有审美性和理想的乌托邦 式的遮蔽,它让我们想起当年的武陵桃花源。古木环合,泉水夹带着野花流过去,只有一道小 小的门与外面世界交通,这不是“桃花源”的范式吗?难怪这个村庄又叫做郭洞村,所谓“洞在青 溪何处边”,外面的人要想走进村庄,莫非亦要打探哪儿才有幽密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