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必需氨基酸:在人体内不能合成,只能 由食物提供的氨基酸。 脂肪族AA ⚫按R基团的化学结构分 芳香族AA 杂环族AA ⚫人体所需的八种必需氨基酸 赖氨酸(Lys) 缬氨酸(Val) 蛋氨酸(Met) 色氨酸(Try) 亮氨酸(Leu) 异亮氨酸(Ile) 酪氨酸(Thr) 苯丙氨酸(Phe) ⚫ 婴儿时期所需: 精氨酸(Arg) 组氨酸(His) ⚫ 早产儿所需:色氨酸(Try)、半胱氨酸(Cys)
(3)必需氨基酸:在人体内不能合成,只能 由食物提供的氨基酸。 脂肪族AA ⚫按R基团的化学结构分 芳香族AA 杂环族AA ⚫人体所需的八种必需氨基酸 赖氨酸(Lys) 缬氨酸(Val) 蛋氨酸(Met) 色氨酸(Try) 亮氨酸(Leu) 异亮氨酸(Ile) 酪氨酸(Thr) 苯丙氨酸(Phe) ⚫ 婴儿时期所需: 精氨酸(Arg) 组氨酸(His) ⚫ 早产儿所需:色氨酸(Try)、半胱氨酸(Cys)
2.氨基酸的理化性质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Amino Acids (1) 氨基酸的物理性质 溶解性:各种氨基酸在水中的溶解度差别很大,一般 能溶解于稀酸或稀碱中,但不能溶解于有机溶剂。 熔点:氨基酸的熔点极高,一般在200℃以上。 味感:氨基酸的味感与其立体构象有关。D-氨基酸多 数带有甜味。L-氨基酸有甜、苦、鲜、酸四种不同味 感。 旋光性:除甘氨酸外,氨基酸都具有旋光性。 (2) 氨基酸的化学性质
2.氨基酸的理化性质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Amino Acids (1) 氨基酸的物理性质 溶解性:各种氨基酸在水中的溶解度差别很大,一般 能溶解于稀酸或稀碱中,但不能溶解于有机溶剂。 熔点:氨基酸的熔点极高,一般在200℃以上。 味感:氨基酸的味感与其立体构象有关。D-氨基酸多 数带有甜味。L-氨基酸有甜、苦、鲜、酸四种不同味 感。 旋光性:除甘氨酸外,氨基酸都具有旋光性。 (2) 氨基酸的化学性质
一、氨基酸的等电点 ➢氨基酸的离解性质 氨基酸在结晶形态或在水溶液中,并不是以游离的羧基 或氨基形式存在,而是离解成两性离子。在两性离子中, 氨基是以质子化(-NH3+)形式存在,羧基是以离解状态(- COO-)存在。 在不同的pH条件下,两性离子的状态也随之发生变化。 COOH H3N C H + R - pK1' + H + H + COO - H3N C H + R H + H + + pK2' - COO - H2N C H R PH 1 7 10 净电荷 +1 0 -1 正离子 两性离子 负离子 等电点PI
一、氨基酸的等电点 ➢氨基酸的离解性质 氨基酸在结晶形态或在水溶液中,并不是以游离的羧基 或氨基形式存在,而是离解成两性离子。在两性离子中, 氨基是以质子化(-NH3+)形式存在,羧基是以离解状态(- COO-)存在。 在不同的pH条件下,两性离子的状态也随之发生变化。 COOH H3N C H + R - pK1' + H + H + COO - H3N C H + R H + H + + pK2' - COO - H2N C H R PH 1 7 10 净电荷 +1 0 -1 正离子 两性离子 负离子 等电点PI
一、氨基酸的等电点 氨基酸的等电点 当溶液浓度为某一pH值时,氨基酸分子中所含的- NH3+和-COO-数目正好相等,净电荷为0。这一pH值 即为氨基酸的等电点,简称pI。 ⚫ 在等电点时,氨基酸既不向正极也不向负极移动,即氨 基酸处于两性离子状态。 ⚫中性氨基酸等电点在5~6.3,酸性氨基酸等电点在 2.8~3.2,碱性氨基酸在7.6~10.8。 ⚫在等电点时,氨基酸在水中的溶解度最小,易于结晶沉 淀
一、氨基酸的等电点 氨基酸的等电点 当溶液浓度为某一pH值时,氨基酸分子中所含的- NH3+和-COO-数目正好相等,净电荷为0。这一pH值 即为氨基酸的等电点,简称pI。 ⚫ 在等电点时,氨基酸既不向正极也不向负极移动,即氨 基酸处于两性离子状态。 ⚫中性氨基酸等电点在5~6.3,酸性氨基酸等电点在 2.8~3.2,碱性氨基酸在7.6~10.8。 ⚫在等电点时,氨基酸在水中的溶解度最小,易于结晶沉 淀
二、氨基酸与的茚三酮反应 ✓氨基酸与水合茚三酮共热,发生氧化脱氨反应,生成NH3与酮酸。水 合茚三酮变为还原型茚三酮。 ✓加热过程中酮酸裂解,放出CO2,自身变为少一个碳的醛。水合茚三酮 变为还原型茚三酮。 ✓NH3与水合茚三酮及还原型茚三酮脱水缩合,生成蓝紫色化合物
二、氨基酸与的茚三酮反应 ✓氨基酸与水合茚三酮共热,发生氧化脱氨反应,生成NH3与酮酸。水 合茚三酮变为还原型茚三酮。 ✓加热过程中酮酸裂解,放出CO2,自身变为少一个碳的醛。水合茚三酮 变为还原型茚三酮。 ✓NH3与水合茚三酮及还原型茚三酮脱水缩合,生成蓝紫色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