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四中2013届高三第四次调考语文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笙是我国古老的簧管乐器,历史悠久,能奏和声,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 乐器,传说是女娲所做。《礼记·明堂位》有:“女娲氏之笙簧”,笙义即生, 女娲化生了人类万物,成为生的象征,自然的就成了笙的创造者。笙是民族乐器 里很独特的一件簧管乐器。从外形上看,主要有笙身和笙斗两大部分。连接笙身 和笙斗的是笙脚,在插入笙斗的笙脚斜面上装有簧片。由一定音高的簧片和一定 长度的竹管耦合振动发音,故准确的说,“笙是件自由簧管气鸣乐器”。笙的品 种繁多,目前应用较为普遍的传统笙多为17簧、21簧、24簧等以及改良高音键 笙、中音抱笙、次中音抱笙、低音坐笙系列。 笙最早是皇家宫廷使用的专门乐器。在历朝历代中,笙都是官方的礼乐 器具,具有皇家宫廷的庄重典雅气派。据《周礼·春官》记载:“笙师,掌教歙 (吹)竽、笙、埙、籥、箫、篪、邃、管。”“笙师”为官名,其职务是总管教 习吹竽和笙等乐器。《礼记·月令》:“仲夏之月,命乐师调竽笙也簧。”可见,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笙就是重要的吹奏乐器,在宫廷、贵族间广泛流行。正是由 于笙拥有这种特殊的位置,使笙能够堂而皇之传承延续下来。1978年,湖北随 县曾侯乙墓出土了6支战国初期的古匏笙,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笙,笙斗 用葫芦制作,笙嘴为木制、圆箭形,有黑漆朱描图案,簧片为竹制,其形状、制 作和调音方法,与今日的铜簧片完全一样,簧数为14、16和18等偶数,与早已 发现的及古籍中所记载的笙的簧数不同。 走出皇家宫廷的笙,成为民间广泛使用的乐器。《诗经》的《小雅·鹿鸣》中写 道:“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可见笙当时在民间已经很 流行了。这就使笙的传承有了更为坚实的基础。任何一种乐器,只有得到民间的 认可,它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活力。唐代涌现出许多演奏笙的名家,他们的技艺 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现在,在河北吹歌、山东吹乐和辽南鼓吹等民间吹管乐队 中,笙都是不可或缺的吹管乐器。流行于河北保定地区的冀中管乐;在婚丧喜庆 活动及僧道宗教仪式中演奏的山东鼓吹;流行于山西五台山,以吹奏乐器为主的 八音会等,这些传统器乐乐种中都有笙在担当着主奏、助奏的角色。 在长期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中,笙这门古老的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在国外也 得到了传承,并对西洋乐器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据史书记载,笙最 早就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波斯。盛唐时传入日本。1777年法国传教士阿米 奥将笙传到欧洲。1780年,侨居俄国的丹麦管风琴制造家柯斯尼克,首先仿照 我国笙的簧片原理,制造出管风琴的簧片拉手,自此管风琴才开始使用音色柔和 悦耳的自由簧。18世纪末,俄国科学院院士雅·什太林,曾撰文称赞笙是“最 受欢迎的中国管风琴”。由此可见,笙对世界音乐文化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 作用。 (选自《当代戏剧》,有删改) 1.下列关于“笙”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笙是我国在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簧管乐器,历史悠久,最初因“笙”与 “生”同义,所以有传说认为它的创造者是女娲
河南省郑州四中 2013 届高三第四次调考 语文 第Ⅰ卷 阅读题(共 70 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笙是我国古老的簧管乐器,历史悠久,能奏和声,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 乐器,传说是女娲所做。《礼记·明堂位》有:“女娲氏之笙簧”,笙义即生, 女娲化生了人类万物,成为生的象征,自然的就成了笙的创造者。笙是民族乐器 里很独特的一件簧管乐器。从外形上看,主要有笙身和笙斗两大部分。连接笙身 和笙斗的是笙脚,在插入笙斗的笙脚斜面上装有簧片。由一定音高的簧片和一定 长度的竹管耦合振动发音,故准确的说,“笙是件自由簧管气鸣乐器”。笙的品 种繁多,目前应用较为普遍的传统笙多为 17 簧、21 簧、24 簧等以及改良高音键 笙、中音抱笙、次中音抱笙、低音坐笙系列。 笙最早是皇家宫廷使用的专门乐器。在历朝历代中,笙都是官方的礼乐 器具,具有皇家宫廷的庄重典雅气派。据《周礼·春官》记载:“笙师,掌教歙 (吹)竽、笙、埙、籥、箫、篪、篴、管。”“笙师”为官名,其职务是总管教 习吹竽和笙等乐器。《礼记·月令》:“仲夏之月,命乐师调竽笙也簧。”可见,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笙就是重要的吹奏乐器,在宫廷、贵族间广泛流行。正是由 于笙拥有这种特殊的位置,使笙能够堂而皇之传承延续下来。1978 年,湖北随 县曾侯乙墓出土了 6 支战国初期的古匏笙,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笙,笙斗 用葫芦制作,笙嘴为木制、圆箭形,有黑漆朱描图案,簧片为竹制,其形状、制 作和调音方法,与今日的铜簧片完全一样,簧数为 14、16 和 18 等偶数,与早已 发现的及古籍中所记载的笙的簧数不同。 走出皇家宫廷的笙,成为民间广泛使用的乐器。《诗经》的《小雅·鹿鸣》中写 道:“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可见笙当时在民间已经很 流行了。这就使笙的传承有了更为坚实的基础。任何一种乐器,只有得到民间的 认可,它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活力。唐代涌现出许多演奏笙的名家,他们的技艺 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现在,在河北吹歌、山东吹乐和辽南鼓吹等民间吹管乐队 中,笙都是不可或缺的吹管乐器。流行于河北保定地区的冀中管乐;在婚丧喜庆 活动及僧道宗教仪式中演奏的山东鼓吹;流行于山西五台山,以吹奏乐器为主的 八音会等,这些传统器乐乐种中都有笙在担当着主奏、助奏的角色。 在长期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中,笙这门古老的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在国外也 得到了传承,并对西洋乐器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据史书记载,笙最 早就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波斯。盛唐时传入日本。1777 年法国传教士阿米 奥将笙传到欧洲。1780 年,侨居俄国的丹麦管风琴制造家柯斯尼克,首先仿照 我国笙的簧片原理,制造出管风琴的簧片拉手,自此管风琴才开始使用音色柔和 悦耳的自由簧。18 世纪末,俄国科学院院士雅·什太林,曾撰文称赞笙是“最 受欢迎的中国管风琴”。由此可见,笙对世界音乐文化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 作用。 (选自《当代戏剧》,有删改) 1.下列关于“笙”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笙是我国在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簧管乐器,历史悠久,最初因“笙”与 “生”同义,所以有传说认为它的创造者是女娲
B.从外形看,笙主要由笙身和笙斗两大部分组成,这两部分由笙脚连接在一起, 在插入笙斗的笙脚斜面上装有簧片 C.笙在的发音机理是一定音髙的簧片和一定长度的竹管的耦合振动,所以准确 说,笙是件自由簧管气鸣乐器。 D.笙的品种繁多,现在应用较多的既有17簧、21簧、24簧等传统笙,又有改良 高音键笙、中音抱笙、次中音抱笙、低中音坐笙等系列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笙最早是专门供皇家宫廷使用乐器,并且在历朝历代中,笙都是官方的礼乐 器具,具有皇家宫廷的庄重典雅气派 B.从先秦文献的记载可以看出,在春秋战国时期乐器的种类已经相当多,而笙在 当时已成为重要的吹奏乐器 C笙的发展和传承经历了由官方到民间再到国外的过程,它对世界乐器以至世界 音乐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D.湖北出土的古匏笙的簧片,无论是形状、制作还是调音方法,都与今日的铜簧 片无异,但材质不同,数量也与已知的古笙不同 3.下列理解和推断中,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现在,在全国各地的民间吹管乐队中,笙仍担任着主奏或者助奏的角色,可见 笙的生命力,比一般乐器都要强 B.70年代湖北随州出土的战国时期的古匏笙,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因为它是 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笙。 C.管风琴制造家柯斯尼克受中国笙的簧片原理启发,率先在管风琴制作中使用了 音色柔和悦耳的自由簧,让欧洲人见识到了中国乐器的魅力。 俄国科学院院士雅·什太林称赞笙是“最受欢迎的中国管风琴”,由此可见, 他对笙对世界音乐文化的进步所起的积极作用有清醒认识 、古诗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4~7题。(共19分) 马仙埤,扶风郿人也。永元中,萧遥光、崔慧景乱,累有战功,以勋至前将军。 出为龙骧将军、南汝阴、谯二郡太守。会寿阳新陷,魏将王肃侵边,仙埤力战, 以寡克众,魏人甚惮之。 义师起,四方多响应,高祖使仙埤故人姚仲宾说之,仙埤于军斩仲宾以 徇。义师至新林,仙埤犹持兵于江西,日钞运漕,建康城陷,仙埤号哭经宿,乃 解兵归罪。高祖劳之曰:“射钩斩祛,昔人弗忌。卿勿以戮使断运,苟自嫌绝也。 仙埤谢曰:“小人如失主犬,后主饲之,便复为用。”高祖笑而美之。俄而仙埤 母卒,高祖知其贫,赙给甚厚。仙埤号泣,谓弟仲艾曰:“蒙大造之恩,未获上 报。今复荷殊泽,当与尔以心力自效耳。” 天监四年,干师北讨,仙埤每战,勇冠三军,当其冲者,莫不摧破。与诸将论议, 口未尝言功。人问其故,仙埤曰:“丈夫为时所知,当进不求名,退不逃罪。何 功可论! 十年,朐山民杀琅邪太守刘晰,以城降魏,诏假仙埤节,讨之。魏徐州刺史卢昶 以众十余万赴焉。仙埤与战,累破之,昶遁走,仙埤纵兵乘之,魏众免者十 振旅还京师,迁太子左卫率,进爵为侯,增邑六百户。十一年,督豫北豫霍三州 诸军事、除信武将军、豫州刺史,领南汝阴太守 初,仙埤幼名仙婢,及长,以“婢”名不典,乃以“玉”代“女”,因成“埤” 云。自为将及居州郡,能与士卒同劳逸。身衣不过布帛,所居无帷幕衾屏,行则
B.从外形看,笙主要由笙身和笙斗两大部分组成,这两部分由笙脚连接在一起, 在插入笙斗的笙脚斜面上装有簧片。 C.笙在的发音机理是一定音高的簧片和一定长度的竹管的耦合振动,所以准确 说,笙是件自由簧管气鸣乐器。 D.笙的品种繁多,现在应用较多的既有 17 簧、21 簧、24 簧等传统笙,又有改良 高音键笙、中音抱笙、次中音抱笙、低中音坐笙等系列。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笙最早是专门供皇家宫廷使用乐器,并且在历朝历代中,笙都是官方的礼乐 器具,具有皇家宫廷的庄重典雅气派。 B.从先秦文献的记载可以看出,在春秋战国时期乐器的种类已经相当多,而笙在 当时已成为重要的吹奏乐器。 C.笙的发展和传承经历了由官方到民间再到国外的过程,它对世界乐器以至世界 音乐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D.湖北出土的古匏笙的簧片,无论是形状、制作还是调音方法,都与今日的铜簧 片无异,但材质不同,数量也与已知的古笙不同。 3.下列理解和推断中,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现在,在全国各地的民间吹管乐队中,笙仍担任着主奏或者助奏的角色,可见 笙的生命力,比一般乐器都要强。 B. 70 年代湖北随州出土的战国时期的古匏笙,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因为它是 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笙。 C.管风琴制造家柯斯尼克受中国笙的簧片原理启发,率先在管风琴制作中使用了 音色柔和悦耳的自由簧,让欧洲人见识到了中国乐器的魅力。 D.俄国科学院院士雅·什太林称赞笙是“最受欢迎的中国管风琴”,由此可见, 他对笙对世界音乐文化的进步所起的积极作用有清醒认识。 二、古诗文阅读(36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 4~7 题。(共 19 分) 马仙琕,扶风郿人也。永元中,萧遥光、崔慧景乱,累有战功,以勋至前将军。 出为龙骧将军、南汝阴、谯二郡太守。会寿阳新陷,魏将王肃侵边,仙琕力战, 以寡克众,魏人甚惮之。 义师起,四方多响应,高祖使仙琕故人姚仲宾说之,仙琕于军斩仲宾以 徇。义师至新林,仙琕犹持兵于江西,日钞运漕,建康城陷,仙琕号哭经宿,乃 解兵归罪。高祖劳之曰:“射钩斩祛,昔人弗忌。卿勿以戮使断运,苟自嫌绝也。” 仙琕谢曰:“小人如失主犬,后主饲之,便复为用。”高祖笑而美之。俄而仙琕 母卒,高祖知其贫,赙给甚厚。仙琕号泣,谓弟仲艾曰:“蒙大造之恩,未获上 报。今复荷殊泽,当与尔以心力自效耳。” 天监四年,王师北讨,仙琕每战,勇冠三军,当其冲者,莫不摧破。与诸将论议, 口未尝言功。人问其故,仙琕曰:“丈夫为时所知,当进不求名,退不逃罪。何 功可论!” 十年,朐山民杀琅邪太守刘晰,以城降魏,诏假仙琕节,讨之。魏徐州刺史卢昶 以众十余万赴焉。仙琕与战,累破之,昶遁走,仙琕纵兵乘之,魏众免者十一二。 振旅还京师,迁太子左卫率,进爵为侯,增邑六百户。十一年,督豫北豫霍三州 诸军事、除信武将军、豫州刺史,领南汝阴太守。 初,仙琕幼名仙婢,及长,以“婢”名不典,乃以“玉”代“女”,因成“琕” 云。自为将及居州郡,能与士卒同劳逸。身衣不过布帛,所居无帷幕衾屏,行则
饮食与厮养最下者同。其在边境,常单身潜入敌庭,伺知壁垒村落险要处所,故 战多克捷,士卒亦甘心为之用,高祖雅爱仗之。在州四年,卒。赠左卫将军。谥 曰刚。 (节选自《梁书·列侍第十一》)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仙埤于军斩仲宾以徇 徇:示众 B.诏假仙埤节 假:借助 C.日钞运漕 钞:同“抄”,抢掠 D.高祖雅爱仗之 雅:素来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马仙埤作战勇猛的一组是() ①仙埤力战,以寡克众,魏人甚惮之②仙埤犹持兵于江西,日钞运漕③当其冲者, 莫不摧破④振旅还京师,迁太子左卫率⑤仙埤与战,累破之,昶遁走⑥常单身潜 入敌庭,伺知壁垒村落险要赴所 A.①②④B.③④⑥C.②⑤⑥D.①③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都城失陷后,马仙埤痛哭一夜,这才解散了军队向髙祖投降。髙祖安慰他 并在他母亲去世后赠送厚礼,让他大为感动,誓死为高祖效忠 B.马仙埤屡立战功,但在部下面前从不言功,认为大丈夫建功立业不求声名, 失败要勇于承担责任。 C.马仙埤在外征战,能与部下同甘共苦,作战身先士卒,常只身潜入敌营窥探, 所以常打胜仗,高祖很仰仗他 D.马仙埤曾经改名。小时候他叫“马仙婢“,长大后,他认为“婢”字太不典 雅,于是将“婢”的偏旁“女”改为“玉”,这就有了后来的名字“马仙埤”。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天监四年,王师北讨,仙埤每战,勇冠三军,当其冲者,莫不摧破。(5 分) (2)仙埤与战,累破之,昶遁走,仙埤纵兵乘之,魏众免者十一二。(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水调歌头平山堂用东坡韵 [南宋]方岳 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江南江北愁思,分付酒螺红。芦叶 蓬舟千重,菰菜莼羹一梦,无语寄归鸿。醉眼渺河洛,遗恨夕阳中 蘋洲外,山欲暝,敛眉峰。人间俯仰陈迹,叹息两仙翁°。不见当时杨柳,只是 从前烟雨,磨灭几英雄。天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 注:①平山堂:在今扬州西北蜀岗上,为欧阳修所建。②菰菜莼羹:相 传张翰在外作官时,见秋风起,想起了家乡的菰菜、莼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归乡 ③河洛:泛指为金兵所占领的广大中原地区。④两仙翁:指欧阳修和苏轼。 8.在这首词中,词人写了哪几种“愁”?请简要概括。(6分)
饮食与厮养最下者同。其在边境,常单身潜入敌庭,伺知壁垒村落险要处所,故 战多克捷,士卒亦甘心为之用,高祖雅爱仗之。在州四年,卒。赠左卫将军。谥 曰刚。 (节选自《梁书·列侍第十一》)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仙琕于军斩仲宾以徇 徇:示众 B. 诏假仙琕节 假:借助 C. 日钞运漕 钞:同“抄”,抢掠 D. 高祖雅爱仗之 雅:素来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马仙琕作战勇猛的一组是( ) ①仙琕力战,以寡克众,魏人甚惮之②仙琕犹持兵于江西,日钞运漕③当其冲者, 莫不摧破④振旅还京师,迁太子左卫率⑤仙琕与战,累破之,昶遁走⑥常单身潜 入敌庭,伺知壁垒村落险要赴所 A.①②④ B.③④⑥ C.②⑤⑥ D.①③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都城失陷后,马仙琕痛哭一夜,这才解散了军队向高祖投降。高祖安慰他 并在他母亲去世后赠送厚礼,让他大为感动,誓死为高祖效忠。 B.马仙琕屡立战功,但在部下面前从不言功,认为大丈夫建功立业不求声名, 失败要勇于承担责任。 C.马仙琕在外征战,能与部下同甘共苦,作战身先士卒,常只身潜入敌营窥探, 所以常打胜仗,高祖很仰仗他。 D.马仙琕曾经改名。小时候他叫“马仙婢“,长大后,他认为“婢”字太不典 雅,于是将“婢”的偏旁“女”改为“玉”,这就有了后来的名字“马仙琕”。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天监四年,王师北讨,仙琕每战,勇冠三军,当其冲者,莫不摧破。(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仙琕与战,累破之,昶遁走,仙琕纵兵乘之,魏众免者十一二。(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 水调歌头 平山堂①用东坡韵 [南宋]方岳 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江南江北愁思,分付酒螺红。芦叶 蓬舟千重,菰菜莼羹②一梦,无语寄归鸿。醉眼渺河洛③,遗恨夕阳中。 蘋洲外,山欲暝,敛眉峰。人间俯仰陈迹,叹息两仙翁④。不见当时杨柳,只是 从前烟雨,磨灭几英雄。天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 注:①平山堂:在今扬州西北蜀岗上,为欧阳修所建。②菰菜莼羹:相 传张翰在外作官时,见秋风起,想起了家乡的菰菜、莼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归乡。 ③河洛:泛指为金兵所占领的广大中原地区。④两仙翁:指欧阳修和苏轼。 8.在这首词中,词人写了哪几种“愁”?请简要概括。(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蘋洲外”三句,词人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什么景象?从“天地一孤啸, 匹马又西风”两句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5分) 10.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潭西南而望, (柳宗元《小石潭记》) (2) 岸芷汀 兰,郁郁青青 (范仲淹《岳阳楼记》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间之朝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嫁 吴春花今年整整三十岁,还未结婚。她虽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但长得不 好看,难嫁。 吴春花是独女,父母对她疼爱有加。父母虽在家务农,但有养猪的一技 之长,不愁吃不愁穿,就愁吴春花嫁不出去 吴春花既爱父母又怨父母。爱的是父母生她养她供她念完高中。怨的是 父母给她一个丑长相:矮矮胖胖的个子,像个大冬瓜,脸上还有一块大胎印。正 所谓男才女貌,姑娘家这般长相,怎嫁人? 因为长得丑,吴春花的婚事就一拖再拖,一挫再挫。父母为这事,也常 唉声叹气。 吴春花虽长得丑,但心灵美,也曾有过春暖花开的日子。十八岁那年, 吴春花风华正茂,与邻居阿牛好上,在地头村边花前月下热恋了三个月。但阿牛 父母嫌吴春花长得丑,就吹了。吴春花好伤心,哭了几天几夜,哭得死去活来。 二十岁那年,春花的爱心又萌芽。她与本村小学民办教师陈志相爱了。 陈老师虽是民办教师,但水平高人又老实,春花爱的正是这点 岂料事情又给破坏了。春花父母不同意。嫌陈老师结过婚,身边还拖儿 带女,不愿女儿去填房。父母说,要嫁,也得找个未结过婚的。就算倒贴上十万 元,也得为你找个好婆家 于是,春花父母四处托媒为春花找对象,只要好的后生,倒贴十万也行。 媒婆听了这条件,见钱眼开,很乐于奔跑。然而,介绍了一个又一个,不是嫌春 花长得像个大冬瓜,就是嫌她脸上那块大胎记。春花为这事伤透了心,发誓以后 不嫁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蘋洲外”三句,词人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什么景象?从“天地一孤啸, 匹马又西风”两句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 (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潭西南而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柳宗元《小石潭记》) (2) ,__________________;岸芷汀 兰,郁郁青青。 (范仲淹《岳阳楼记》)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 间之朝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嫁 吴春花今年整整三十岁,还未结婚。她虽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但长得不 好看,难嫁。 吴春花是独女,父母对她疼爱有加。父母虽在家务农,但有养猪的一技 之长,不愁吃不愁穿,就愁吴春花嫁不出去。 吴春花既爱父母又怨父母。爱的是父母生她养她供她念完高中。怨的是 父母给她一个丑长相:矮矮胖胖的个子,像个大冬瓜,脸上还有一块大胎印。正 所谓男才女貌,姑娘家这般长相,怎嫁人? 因为长得丑,吴春花的婚事就一拖再拖,一挫再挫。父母为这事,也常 唉声叹气。 吴春花虽长得丑,但心灵美,也曾有过春暖花开的日子。十八岁那年, 吴春花风华正茂,与邻居阿牛好上,在地头村边花前月下热恋了三个月。但阿牛 父母嫌吴春花长得丑,就吹了。吴春花好伤心,哭了几天几夜,哭得死去活来。 二十岁那年,春花的爱心又萌芽。她与本村小学民办教师陈志相爱了。 陈老师虽是民办教师,但水平高人又老实,春花爱的正是这点。 岂料事情又给破坏了。春花父母不同意。嫌陈老师结过婚,身边还拖儿 带女,不愿女儿去填房。父母说,要嫁,也得找个未结过婚的。就算倒贴上十万 元,也得为你找个好婆家! 于是,春花父母四处托媒为春花找对象,只要好的后生,倒贴十万也行。 媒婆听了这条件,见钱眼开,很乐于奔跑。然而,介绍了一个又一个,不是嫌春 花长得像个大冬瓜,就是嫌她脸上那块大胎记。春花为这事伤透了心,发誓以后 不嫁人
春花二十八岁那年,村里办起了制衣厂,春花便进厂当车衣工。老板是 邻镇一位中年汉子。人长得聪明老实,只是青年丧妻,运气不济。由于春花心灵 手巧,工作又踏实,老板便看上了她喜欢了她。老板爱春花,不嫌她长得丑,他 爱她心地善良,手巧勤快,能持家过日子。他曾几次约春花,可春花都失约。有 一天,老板大胆地来到春花家,对春花的父母说:虽然我是结过婚的人,我有孩 子,但我还是真心实意爱春花的。只要春花和你们不嫌弃,我一定会好好待春花 的 春花父母感到很为难,便顺水推舟地瞟了瞟春花的房门口说:你还是自 己去问她吧 春花在房里一听就不髙兴。暗里骂父母:就会做好人!不给女儿推辞,反 倒让我去得罪人,真气人!气一上来,春花竟忍不住伤心,“呜呜”地哭了起来。 老板一听到哭声,知趣地走了 再说老板回厂后不久,一位四川来打工的妹子主动提出嫁给他。结婚那 天,人们啧啧地说,只要有钱,怕什么人到中年,怕什么死老婆,还不一样娶个 如花似玉的姑娘来填房? 春花听了这话,知道是讽刺自己,就更加伤心了。这一伤心,便成了病 这一病,可急坏了春花父母。父母到处为春花找大夫,大夫说,心病还需心来医 于是,春花父母又四处托媒为春花说媒。条件还是以前那个数,倒贴十 万。这回,媒婆却皱着眉头说,过去春花十八廿二还有线希望。现在三十了,正 所谓女人三十烂茶渣,不易找啊,除非是去填房。 填房就填房吧!正所谓马死落地行,到了这田地,还能髙要求吗?春花父 母默认了 岂料媒婆走断了腿说破了嘴,一连说了五六个死了老婆的汉子,均不成。 人家是嫌春花老了。春花父母一听,又唉声叹气起来。媒婆想了一会儿,突然将 大腿一拍说,还有一个,就是村小学的陈老师 旧事重提,旧情新连。春花父母终于点头了。为了不挫女儿的自尊心, 春花父母便嘱媒婆如何如何行事 第二天,陈老师便以借书为名来找春花。因为他知道春花有一本《西厢 记》。春花见陈老师是来借书的,便热情地接待了他。这样一来二去,两人便又 旧情重萌 结婚那天,村里很热闹。全村上下都来为春花和陈老师贺喜,都说,他 俩才是天生的一对地合的一双。都说,有情人终成眷属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春花父母很爱春花,供她念完高中,但春花却因长相丑陋,婚事一拖 再拖,她内心深处很是埋怨父母 B.春花爱上了结过婚又有小孩的民办教师陈老师,看中的就是他的水平 髙人老实。这说明春花的爱情观很纯粹。 C.制衣厂老板通过春花父母向春花求婚,春花父母感到很为难,这说明 春花父母是同意的,就是不知女儿是否愿意。 D.春花生病了,医生说“心病还需心来医”,春花的心病是自己能和 个既爱自己也为自己所爱的人结婚
春花二十八岁那年,村里办起了制衣厂,春花便进厂当车衣工。老板是 邻镇一位中年汉子。人长得聪明老实,只是青年丧妻,运气不济。由于春花心灵 手巧,工作又踏实,老板便看上了她喜欢了她。老板爱春花,不嫌她长得丑,他 爱她心地善良,手巧勤快,能持家过日子。他曾几次约春花,可春花都失约。有 一天,老板大胆地来到春花家,对春花的父母说:虽然我是结过婚的人,我有孩 子,但我还是真心实意爱春花的。只要春花和你们不嫌弃,我一定会好好待春花 的。 春花父母感到很为难,便顺水推舟地瞟了瞟春花的房门口说:你还是自 己去问她吧! 春花在房里一听就不高兴。暗里骂父母:就会做好人!不给女儿推辞,反 倒让我去得罪人,真气人!气一上来,春花竟忍不住伤心,“呜呜”地哭了起来。 老板一听到哭声,知趣地走了。 再说老板回厂后不久,一位四川来打工的妹子主动提出嫁给他。结婚那 天,人们啧啧地说,只要有钱,怕什么人到中年,怕什么死老婆,还不一样娶个 如花似玉的姑娘来填房? 春花听了这话,知道是讽刺自己,就更加伤心了。这一伤心,便成了病。 这一病,可急坏了春花父母。父母到处为春花找大夫,大夫说,心病还需心来医 吧! 于是,春花父母又四处托媒为春花说媒。条件还是以前那个数,倒贴十 万。这回,媒婆却皱着眉头说,过去春花十八廿二还有线希望。现在三十了,正 所谓女人三十烂茶渣,不易找啊,除非是去填房。 填房就填房吧!正所谓马死落地行,到了这田地,还能高要求吗?春花父 母默认了。 岂料媒婆走断了腿说破了嘴,一连说了五六个死了老婆的汉子,均不成。 人家是嫌春花老了。春花父母一听,又唉声叹气起来。媒婆想了一会儿,突然将 大腿一拍说,还有一个,就是村小学的陈老师! 旧事重提,旧情新连。春花父母终于点头了。为了不挫女儿的自尊心, 春花父母便嘱媒婆如何如何行事。 第二天,陈老师便以借书为名来找春花。因为他知道春花有一本《西厢 记》。春花见陈老师是来借书的,便热情地接待了他。这样一来二去,两人便又 旧情重萌。 结婚那天,村里很热闹。全村上下都来为春花和陈老师贺喜,都说,他 俩才是天生的一对地合的一双。都说,有情人终成眷属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5 分) A.春花父母很爱春花,供她念完高中,但春花却因长相丑陋,婚事一拖 再拖,她内心深处很是埋怨父母。 B.春花爱上了结过婚又有小孩的民办教师陈老师,看中的就是他的水平 高人老实。这说明春花的爱情观很纯粹。 C.制衣厂老板通过春花父母向春花求婚,春花父母感到很为难,这说明 春花父母是同意的,就是不知女儿是否愿意。 D.春花生病了,医生说“心病还需心来医”,春花的心病是自己能和一 个既爱自己也为自己所爱的人结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