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电离层 100k 散 50km 平流层 20km 对流县 海洋 岩石圈 图2-1人类环境基本构成 g引自:Editor Daniel S.BlumenthakEnvironmental Health》l995
环境与健康所研究的自然环境又分为原生环境和次 生环境。 原生环境(primary environment)是指天然形成并 基本上未受人为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 对健康有利的因素:水、空气、太阳辐射和微 小气候等 对健康不利的因素:火山爆发、地震、森林火 灾等。 在地球上有些地区水或土壤中某些微量元素的含 量过多或过少,人长期在这种地区生活,对健康会 产生不良影响,甚至会出现疾病,称为生物地球化
环境与健康所研究的自然环境又分为原生环境和次 生环境。 原生环境(primary environment )是指天然形成并 基本上未受人为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 对健康有利的因素:水、空气、太阳辐射和微 小气候等 对健康不利的因素:火山爆发、地震、森林火 灾等。 在地球上有些地区水或土壤中某些微量元素的含 量过多或过少,人长期在这种地区生活,对健康会 产生不良影响,甚至会出现疾病,称为生物地球化
学性疾病(biogeochemical disease),这类疾病的发 病具有明显的地区性,故也叫地方病。 次生环境(secondary environment)是指在人类活动 影响下形成的环境。 自然环境和生活居往环境是各种环境因素组成的 综合体,环境因素按其属性可分为生物性、化学 性、物理性和社会心理4类。 1、生物性因素:是指环境中能引起传染病和寄生虫 病的生物性病原因子。 2、化学因素:生物圈中空气、水、土壤等自然条件 都有比较稳定的化学组成,这种相对稳定的环境 是保证人类正常活动的前提。由于人为的或自然 的原因,可使空气、水、土壤及食物的化学组成 发生变化,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例如:(1)煤
学性疾病(biogeochemical disease ),这类疾病的发 病具有明显的地区性,故也叫地方病。 次生环境(secondary environment )是指在人类活动 影响下形成的环境。 自然环境和生活居住环境是各种环境因素组成的 综合体,环境因素按其属性可分为生物性、化学 性、物理性和社会心理4类。 1、生物性因素:是指环境中能引起传染病和寄生虫 病的生物性病原因子。 2、化学因素:生物圈中空气、水、土壤等自然条件 都有比较稳定的化学组成,这种相对稳定的环境 是保证人类正常活动的前提。由于人为的或自然 的原因,可使空气、水、土壤及食物的化学组成 发生变化,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例如:﹙1﹚煤
炭燃烧;(2)水俣病;(3)痛痛病。 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指由污染源直 接排入环境,其理化性状未发生改变的污染物。如 S02、C0 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指有些一次污染 物进入环境后,由于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的作用, 形成与原来污染物理化形状不同的新的污染物。如 光化学烟雾 3、物理因素 4、社会心理因素 二、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炭燃烧;﹙2﹚水俣病;﹙3﹚痛痛病。 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 ):指由污染源直 接排入环境,其理化性状未发生改变的污染物。如 SO2、 CO 。 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 ):指有些一次污染 物进入环境后,由于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的作用, 形成与原来污染物理化形状不同的新的污染物。如 光化学烟雾 3、物理因素 4、社会心理因素 二、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1、人与环境的统一性 2、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三、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1、生物圈(biosphere)):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生活在 地球表层,这个有生物体存在的地球表层叫生物圈 它大致包括了地壳下11,海洋及15以内的地表大气。 2、生态系统(ecosystem)::是指生物群落(包括微生物、 动物、植物及人类)与非生物环境所组成的自然系统。 生产者:绿色植物、化能合成菌等 消费者:草食、肉食及杂食动物 生态系统组成 分解者: 细菌、真菌及放线菌等微生物 非生物环境
1、人与环境的统一性 2、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三、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1、生物圈(biosphere):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生活在 地球表层,这个有生物体存在的地球表层叫生物圈。 它大致包括了地壳下11,海洋及15以内的地表大气。 2、生态系统(ecosystem):是指生物群落(包括微生物、 动物、植物及人类)与非生物环境所组成的自然系统。 生产者: 绿色植物、化能合成菌等 消费者: 草食、肉食及杂食动物 生态系统组成 分解者: 细菌、真菌及放线菌等微生物 非生物环境